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廖繼盟D9610104

梁教授這場演講會首先提到,物種為了適應大自然的變遷而逐漸改變其身體功能,若無法適應環境的變遷則被自然給淘汰。而在這演變的過程中,人類為因應環境的變化而發展出許多的工具,解決許多生活上的問題而存活下來。同樣的,一件物品的產生,如果無法符合市場的需求,以及市場的改變,最終還是會被淘汰的。設計活動一樣,跟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因此,產品創新的結果,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及經濟條件是重要的。
產品設計是一個創造性的活動,梁教授介紹其評估產品價值的公式值得參考:
V = (F + U + A) / C, V=Value, F=Function, U=Use, A=Appearance, C=Cost,
梁教授同時提到,未來產品是一個跨領域的合作方式之下整合開發出來的,它不是傳統工業設計師訓練的方式可以達到的。在產品初期,各個部門的人都需要加入,包括市場部、電子、機構、工業設計、軟體、生產製造、財務……等部門,而工業設計師扮演在這些不同領域的的知識整合之下,將產品的功能整合並予以具體化。
梁教授也介紹利用情境設計的方式開發新產品,在產品開發初期先預測產品的使用情境,或是用故事預演的方式找出產品使用者代表,並拍攝目標使用者使用模式,藉以訂立產品規範。接著設計初步模型,並放入此情境下模擬使用,並拍攝使用情形,進行設計修正,並製作功能模型。最後帶入情境下做模擬測試,藉以驗證整個設計狀況。
經過這場演講體會到,設計方法是隨著時代在演變的。面對未來多元化的社會,及科技的快數變化,設計師必須有著多元的思考模式,才能符合社會的脈動,創造出所設立之目標族群需求的產品。

2008年1月28日 星期一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林韋呈 M9510306

「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是這學期最後的一次專題演講題目,而演講者也是台灣工業設計很重要的前輩-梁又照教授,在台灣這幾年工業設計的蓬勃發展,以從代工步入了品牌,而在服務的品牌之下與使用者的情境導向,在現今的重要度,早已今非昔比。
而從人類的演化,一路推到現今的時代發展,人類在不同的階段為了因應生活所需,而直接或間接的開發產品,以利於方便使用,而其實在工業設計的產品中,其實也有一條時間軸,就與我們一般人的演進方式很像,就是適合的留下,而不適當的就會被時代的演進慢慢淘汰。

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李冠霈 M9610104

期末的演講,演講者正是以前大學時候的老師,雖然沒有上過他的課,第一次聽他上課居然不是在他任教的學校,聽他演講總覺得他已經年紀這麼大了,卻還是致力於推廣他的想法理念給學子。

和上次的演講一樣,內容中又有提到跨領域的想法,可見跨領域在現在是個相當熱門的議題,一直以來學生所用的仿生、仿物等等的方式其實應該也算是跨領域一環,只是沒經過專家有系統的整理給我們,而本次演講提供了許多方法是要敎我們如何實行跨領域,而不只是自己憑空想像,用視覺化的方式腦力激盪,也讓概念變得清楚,所以其實跨領域對我們來說也是能實際去實行的,只是需要一些方法,另外在這次演講中也學到,學習是不分年齡的,即使年過70的老教授也不停的吸收新的概念與學生分享。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M9610113 雷凱俞

雖然這是第一次接觸到梁老師的教學,但在一進入大學時就聽聞他的大名。也有幾次機會是大學時舉辦的工作營,也是由梁老師所住持,依然是強調情境觀察的設計方法帶入的設計的流程裡。
本身也有修唐老師所上的課"使用者導向創新設計"的課程,是整個學期練其以這樣的流程跑一個設計案,很多觀念都是很有趣的。在這也順便打廣告,唐老師上課很有趣,就像國外設計公司那樣,用愉快的心情討論設計,多麼愜意啊!而這套方法也是IDEO公司所使用的唷。
雖然演講內容跟課堂所演練的東西不盡相同,演講重點在說明此套流程的來源及重要性。但聽了有興趣者,可以再修課看看。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M9610110 溫顓豪

之前在學姊的介紹之下,有參加過梁又照老師在研華科技底下所舉辦的設計工作營,而再長達三個多月的課程下體驗這一套使用者導向的設計方法,相較於以往所參加過的Workshop,梁老師在使用者的生活模式探討做了相當的撤底。在課程期間我們甚至在梁老師的帶領之下,到目標使用者的家中做全天的生活型態紀錄以及訪談,這一點真的讓我們覺得老師相當的用心良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研華也提供了最多的資源以及最高的配合(董事長親自參予這項工作營。)

而在工作營的過程我們有跟其中的PM、ME、策略規劃等跨領域人士合作,雖然工作營在設計上不若實務那樣的嚴謹,但是其他領域的人士給予設計師們最多支援,在產品設計中各個層面都能盡善盡美,達到最終的目的。而在整個設計教育當中,梁老師在這一大把年紀了還致力於其理念的推廣,並且在調動許多的大企業與學界合作,為的是讓台灣設計能夠永續的發展,我想這一點真的很讓人佩服老師對於設計的熱情。
ps.梁老師在課堂上所提到的工作營真的很棒,有興趣的話真的可以試試看^^

梁又照教授演講內容 / M9610102 M9610107 M9610108 M9610110

本次演講的主題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梁又照老師主要闡述的部份是利用情境導向整合跨領域的合作創新的一套設計方法。他以宇宙萬物的產生與環境之間的關聯來解釋工業設計與情境導向之關係,從自然界中生物演化來做開端,呼應物體如何透過環境、情境的變化產生合理地演變。

大自然與造物者工業設計中一般會拿鸚鵡螺來當作好造型的代表,堅固強韌的結構足以承受海上的任何衝擊,其內部間隔除了有力學的考量外也符合美學的原則,將結構與美學的比例做到最好的調配,即使目前最先進的潛水艇,也都是仿效其結構原理所產生。故大自然的物件都是依其環境與情境產生其功能、結構與造型需求,所以工業設計產品要能夠符合目標使用族群在生活上的需求,其人因、造型與結構也都需要列入考量。五億年前由水母逐漸發展為鸚鵡螺,之後漸漸演變成有脊椎的魚類,因海水慢慢減少使陸地逐漸浮現,生物體為了適應陸地生活,於是出現兩棲類生物,最後陸地越來越廣大,演化出如恐龍這樣龐大的爬蟲類,而最後因為寒冷天氣與食物等原因,最後這些巨大生物還是遭到淘汰,這就是生物與環境及情境之間的關係。哺乳動物的毛皮能夠讓其適應於寒冷的環境。而不同的貓科動物中,獅、虎、豹也會因覓食環境關係造成身體結構有所不同。因此動物身體之構造會因其生活情境之不同而改變使其能夠完全配合其環境。所以不單只有功能演變,功能也會因生活情境的差異而有不同變化,使其能適應環境的需求。

易變的法則與自然率
人類到底與其他哺乳類動物有何差異?為何地球上如此多生物當中只有人類能獨占?人類與動物不同的地方是人有創造思維,人類除具有判斷與思考能力外,人類擁有創造能力,能根據實際需求想出辦法與工具以利生存。因此人類能夠創造許多物件使其在能夠符合人類生活型態與市場變化。

八卦,指的是自然界的物體會因為環境而演變直到平衡穩定。設計是系統性的一個方法,人類會因應環境而不斷改進,而產品若不能符合市場需求與生活型態,則需要回到原市場的需求再次處理,改變直到滿足市場要求。就像突變的生物若不能適應環境,最後就會被淘汰,工業產品也是一樣的。

萬物之靈與工業設計工業設計的定義「產品設計是一項創造性活動,他是透過工業設計來改善人類生活環境,以滿足人類在精神與物質上的需求。」
國際文教組織所下的定義

但現產品設計已不再只是單一立體物件的設計而已,更會與服務系統配合,例如電腦與網路的發展等…。所以工業設計已不只包括有型產品,也包含無形的產品如服務。未來數位e化的生活中,一個產品將會是有形產品與無形的服務結合在一起。

產品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其方式是運用文字、圖說、模形來考慮產品的最終形態。工業設計提供一個跨領域整合與視覺化的結果,將各種條件需求與規範整合成一個最佳的方案。跨領域範圍包含了製造、技術、市場需求,而工業設計師必需提供的是一個對於每個領域的翻譯與整合,在經過加權得分後找到解決方案。

產品的標準開發流程,在最初應該先訂定出市場策略,產品定位、目標族群。國內在建立品牌的困難處,在於OEM擅長的國內廠商並未有使用者導向的公司文化。國內ASUS的品牌建立經驗,是由R&D技術開發,到OEM的製造技術成熟,逐漸奠定產品的品質,進而找到公司的定位而後建立自己的品牌。同樣PHILIPS的R&D目標於準確的找到使用者的需求,用頂尖的研發技術來建立公司的形象。新加坡公司OSIM發展的歷程,則是運用使用者導向來找到公司的發展策略,成功建立自己的品牌。

在1950年德國包浩斯提出的form follow function為產品下了一個強而有力的定義:工業產品應該用最終實的形態來表現其功能,是一個工程技術導向的年代;60年代之後工業製造技術趨於成熟,成本的競爭成了最重要的前提;70年代有鑑於成本的惡性競爭並非未來應該追求的,市場導向成為重要的訴求,「設計」的重要性開始被提出;80年代是IT產業的萌芽時期,許多產品的品質設計開始受到重視,使用者導向開始被重視;90年代的互動設計一直到兩千年後的趨勢,看出產品開發的需求逐漸朝向產品與人的關係,也就是目標族群、目標市場應該受到重視。

價值分析的公式
價值、功能、使用性、外觀、成本
產品價值是跟品質成正比,而跟成本成反比。國內多年來的產業發展,是想辦法在工業製造,及材料加工生產方面上來降低成本,而產品的發展也都是跟隨著國際市場而走,當國際市場有什麼樣的機會,我們就會跟著拿來做,那不是創新,那只是追隨者,如此我們只有在硬體技術方面會有所發展。然而要成為真正國際性的企業,要讓產品真正符合目標消費群的,必須要從分子Function、User、Appearance著手,也就是品質的部分,先要了解使用者真正需要的功能,在情境下使用者如何互動,了解場合還有氣氛,使產品外觀能與使用者的生活型態能夠配合。另外要表達出公司的形象這是國內產業較缺乏考慮的部份,國內企業大部份做的是主流產品B2B的設計,看到市場趨勢後跟隨趨勢做出類似產品。

工業設計可以突發奇想,而創新的結果是否真正符合使用市場跟情境需求,同時考慮市場跟經濟條件。知識經濟時代重點是根據產業資源找出產品有利的市場策略跟定位,從定位底下找出目標的消費者,根據其需求想出分子因素,同時配合企業本身條件開發出符合根據市場要求以及企業內部條件的結果。

知識經濟的時代下,知識的多與廣,創新產品的研發一定需要透過跨領域的知識整合。先找出一個明確策略,在策略下去了解創新所需要的條件,從條件下集結所需領域之專業人員,根據條件運用跨領域知識來解決問題。用情境導向整合跨領域的合作創新方法就是需要運用跨領域專才,一同發現解決問題。而中國人的本位主義與傳統個性導致要一起合作貢獻自己的智慧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利用情境導向整合跨領域的合作創新方法其最高價值就是於發展開始的時候,從SET社會、經濟及科技,來找出一個產品的發展定位,由各領域人員一起激盪討論,找出目標消費策略方向生活型態方向,歸納出10個左右與目標族群有關的議題。而工業設計最有價值的是我們運用文字、字圖及模型來表達產品,包括分析的過程,產品的定位及造型的意像,因此跨領域的合作必須透過工業設計師之圖像表現能力,才能讓各領域之合作者了解案子的內容,對於目標有了共識,以提出不同領域之解決方案,再往後開發過程中會更容易勝過本位主義達到合作。最後透過工業設計師的表達,在情境預演下證實可行後再推入市面。

梁又照老師便在這裡提到他利用情境體驗創新設計方法在各個年代爲台灣所進行的示範設計:

1.1960年代農業經濟與70年代民生工業:
農藥噴霧器,獲得聯合國國際文教組織選為「世界30件優良設計產品」代表之一,梁老師在體驗過後農民在使用舊有之農藥噴灑器具時所碰到的問題,利用進入其情境,針對問題點作改良。梁老師也在這裡提到電風扇的例子,利用流線的外型表達風與流暢的感覺,也因此同時降低了成本。

2.1980年代電子產業,消費性電子通信產業國際化及資訊產業之興起:
梁老師在這裡提到了現今的大廠商的創辦人如施振榮、溫世仁等人在80年代都是從製作電子計算機出身的,而受到當時的打字機外型的影響,市面上大部的產品都是依照打字機的外型元素製作,而當時東元針對外銷德國的打字機造型的合理性的要求很高,而老師針對當時主要使用高級計算機的使用情境,因此設計出第一台不同於市面上之相關產品且具有簡潔造型的計算機。
另外又提出電子通信產業的例子,當時在一片標準化外型且無利可圖的電話機中,梁老師在西陵電子公司以「花」作為造型意象,席捲了整個市場,利用使用者情境突破到不同的領域。

3.1990年代宏碁電腦公司,科技產品的設計創新附加價值
宏碁電腦公司可以說是在資訊業中應用工業設計的楷模,梁老師指出宏碁早期在90年代的PI設計,循用使用者情境導向設計方法,探討白領階級的工作使用情境,再加以利用中國古文物「琮」作為適切符合的造型語意,創造出一系列的電腦系統。
老師在這裡也提到三泰儀器公司的「攜帶式血糖測試機」,過去在工程師所定義的產品上完全以功能為主,但是並沒有考量到消費者在使用上的困難,造成產品過度複雜,並且讓消費者恐懼。而在設計的訓練中便是希望讓設計師能夠在功能,使用者情境,合理性三方面的平衡,並且利用跨領域的專業,使產品趨近於完美。

4.2000數位科技人工智慧應用到生活e化
研華科技是梁老師在推廣這一套使用者情境設計方法最近合作的廠商,其企業專職於工業自動化生產的監控電腦,而在近幾年來將走向未來家庭生活數位自動化。因此他們希望能夠透過這樣子的設計方法,將產品達到使用者的真正需求

5.2000知識經濟與創新加值
老師利用他在之前與童心園合作的作品-補助孩童身心發展之玩具,使用者情境導向設計,配合孩童的成長與心理狀況,設計出符合孩童需求的作品。

研華科技與使用者情境設計方法
研華科技為梁又照老師目前在使用者情境體驗設計方法最密切的夥伴,研華在企業策略方向,從過去的製造功能導向,現今的ODM技術,未來的品牌研發方向。從原本針對企業作為顧客(B2B)的經營方式,更延伸到直接與使用者(B2C)
接觸。

研華科技設計工作營Early Design Campaign program
研華科技為求能在此得到最大效益,特與六所學校研究生合作設計工作營,藉由建教合作,讓學生與業界能夠同時操作此項設計方法。從SET設計方法中,宏觀、微觀思維提取產品在現今的機會點,找出其中符合預期目標的使用者,在從其中的人地時事物,體驗觀察使用者情境,針對問題點找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其中亦是要由跨領域合作反覆探討其中設計方案的正確性,集思廣益,讓產品進趨完美。
此階段所進行的努力都算是在老師在微笑曲線的左端至中使用者導向協同研發設計平台以及體驗資訊管理平台到產品使用情境模擬與驗證機制的過程,將虛擬的印象,以實際之腳色作為驗證。

知識經濟時代使用者導向創新價值三要訣 The Triad of Knowledge innovalue
最後老師就歸納出他對於使用者導向設計方法的要訣。即是在跨領域的合作方式之下,有著共有體驗後,虛擬使用情境到情境驗證的反覆過程。

創新設計運作模式:
將掛領域創新設計加諸於跨領域創新設計運作架構以及創新策略資源,在合理的創新設計方法程序,直到企業創新文化的創立,進而改善台灣的產業型態,讓台灣產業界不會只有踏著國外的腳步走。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蕭舒駿 M9610102

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

梁又照教授一開始以生物的演化來帶入產品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對於產品創新的範圍,梁又照教授訂出一套標準來判定合理與不合理的創新差別在何處。我們當然可以看到許多新潮的產品不斷出現在市場的貨架上,但是只有極少數能夠在最後被保留下來。這樣的現象就如同產品的演化一般,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產品的發展將會遵循著產品界的競爭現象,篩選出最適合當時使用者的產品。

產品的發展歷史,梁教授接著提道,從德國包浩斯時期的機能主義,到生活形態研究、體驗設計、互動的設計到現在甚至未來,產品的出現一直轉變不同的面貌,甚至我們再往工業時代後的新藝術運動,工匠與設計師,消費者與設計師之間的關係不斷地在改變,而台灣的產業究竟該會形成一個怎樣的環境,或是應該朝著什麼樣的方向發展,使用者導向勢必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台灣的產業環境有優異的OEM與ODM功能,使用者導向的「來源」卻還是來自於業主,這樣的發展特性不致於威脅代工廠的生存,而代工業者卻應該思考未來的競爭力,在設計或產品開發的市場中提升自己的地位。當日韓等國家與企業開始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特質,台灣的廠商是否也能夠找到新的突破,我們期待。

梁又照教授研講心得/M9610108葉鑫

工業設計的定義「產品設計是一項創造性活動,他是透過工業設計來改善人類生活環境,以滿足人類在精神與物質上的需求。」是我們常聽到的定義,但實際上一般企業生產出的產品有沒有達到買滿足人類在精神與物質上的需求?可能有,但是常常缺少了改善生活環境這一塊。

知識經濟下跨領域專業整合是創新設計的重要方法,透過整合不同技術人員來產生A+B大於AB的效果。如同之前侯君昊教教授來演講所提到的跨界觀念,產品要能達到創新必須要有不同專業領域的人員一同討論激盪,透過不同的專業角度從中發現可以切入的點,相互切磋產生達到創新設計。一個健全的設計團隊我想應該會跟IDEO一樣, 同時擁有設計師、人類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等

以使用者導向的創新設計方法應該會是一條除了品牌經營以外讓台灣設計能走出國際的方式,因為文化還有態度的關係讓我們一直處於被動還有不確定的狀態,在未來能否將台灣的透過這套方法將台灣導向以設計創新為主而非生產製造的產業結構,值得我們去努力。這學期的課程也結束了,聽很不同專業的講者分享針對知識經濟的看法,吸收到了不少跨界的知識,獲益良多。 

2008年1月26日 星期六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黃冠豪 M9410207

我們是處在資訊暴走時代的一群創造者,來自四面八方的訊息支配著我們的脈動,我們把這些資源轉變唬爛成一個產品、一個介面或一支影片,最後加上「人」去使用,就是一個情境啊。說穿了,我們不只是設計實物,我們是在創造一種使用情境。在過去我還沒出生的年代,產品囿於機械式的機構,因此造形變化不大;現在,數位化讓許多產品的造型突破傳統,例如隨身聽,以前叫做「掌上型」隨身聽,現在啊,夾在衣服上都行(Apple iPod Shuffle)。再來說個別家的例子,Sony的高科技產品Rolly,它也是個音樂播放器,不認識嗎?大家看看影片吧。把設計融入生活來創造一種情境,很有趣吧!產品創造的價值遠超過去以往的需求,而「創新」是第一考量。

教授的演說精闢,道出了我們設計者該遵循的法則。這個學期的幾次演講都非常精彩,總是鼓勵這大家要劈腿跨界,「跨界」的潮流早已銳不可檔,要抓到消費者的需求,就給他/她多元豐富的選擇。設計師們,加油!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黃建達 M9610302

這次梁友照老師的講題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意即在目標生活型態下的情境觀察做創新設計。

在言談過程中,重覆提到符合「人類生活型態」與「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這些有助我們釐清對於設計範圍該到那裡、如何「跨領域」的規劃等疑問。

老師提到未來E化性的產品將趨於向上,而後與有形造型做結合。其根本條件是在符合人類需求生活型態下,加上科技的解決,來達成結果。我們常會認為數位性質的東西過新,以致無法進一步了解、討論。但梁老師認為,這挖東西好不好是成熟以後的事情,可以先不管。這是要大家先別在意它是什麼、形態如何或是定位如何明確。因為「跨領域」的規劃是需要過程,是依著大家腦力激盪後元素,排除非可能性的應用後,再進一步試驗最後塑形。之中可透過圖面的溝通(視覺化做溝通工具),將跨領域討論帶到使用情境裡面,看結果是不是想要的?

另外,拿捏消費者的需求,也應恰到好處。有時「設計」講一、兩件事情即可,應避免枝繁茂密,導致攀枝錯節、亂章無序。設計師除了善於設計外更要懂得如何收尾。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朱玉麟 D9610101

在初聽此一演講題目「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時,便一直存在著一股既熟悉又陌生的矛盾感受,熟悉的是,早已被大家所耳熟能詳的"知識經濟"一詞; 而陌生卻是,我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標準說法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

但就在我聽完梁又照教授演講之後,他灑下的"Yeast"對我有了一些新的啟發,在我的認知裡, 世界上並不存在最好的設計, 但適切的"設計"卻存在我們的周遭,如同在10元商店裡擺放的所謂"廉價商品", 不也都適切的, 在它適切的販售地點, 標售著適切的價格, 適切的販售給適切的的人嗎? 而不論製造商或銷售商, 透過這樣適切的安排, 也獲取了他們應該獲取的適切利潤。試想,如果在設計執行之初, 設計師只是一昧地將最先進的科技、技術或是最高級的材質,運用在一件只是即將在10元商店裡販售的商品上,其唐突的程度早已不言可喻。

以情境導向作為設計手段的主要目的,不就是希望能透過此方法,去設計出一個最適切的商品嗎?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林銘璋 M9610105

這是本學期的最後一場演講,在這一系列與設計相關的演講中,使我感
到設計是活的、是具有生命力的,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隨著時間的改
變,設計也跟著改變。使用者導向是個很有趣的議題,在對的環境、對
的背景、對的人、對的事物之下,切合並滿足其所需要,所產生出來的
東西是具有意義的。最近因其他課程所需,對日本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
有了些研究,在他的觀點中提及建築應該要與其週遭環境相結合並融入
其中,故換置別的環境就失去存在的意義。這些不同的領域所提出的看
法都是以一種〝導向〞為主,針對此類的〝導向〞而進行一連串具有關
連性的設計,我想最困難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如何找出問題,問題的
核心被發掘出來,所做的事才有存在的價值。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李佳穎 M9610101

主題|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
講者|梁又照 教授


設計,是設計一個產品,是設想一個情境,也是在說一個故事。現代的設計已經不再是以功能導向、形隨機能主義般的產品設計,設計師與企業愈來愈重視使用者與產品之間的互動關係。其實這樣對使用者情境的關切,是目前做設計相當重視的研究過程,透過這般情境導向創新的設計方法,更能夠找出別人所無法發現的機會點與設計優勢。

其實,發現使用群族,進而深入了解使用者的生活情境,並不是一件簡單的工作任務,甚至於有一些產品使用上的支微末節也不是這麼容易就能發現問題的,但是,如果能透過這樣的設計方法,發現到使用中的細節問題,就能在產品的設計上有新的創新突破與造型,也更能在眾多的競爭者當中脫穎而出。

講者在演講中提出了相當多的案例與設計範例,原來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功能與造型介面設計,都有它其中的道理與原因。雖然在設計的過程中本就該如此,但是,從這次的演講中更深刻的體會到:以往我們總說要替使用者著想、要假想並了解使用者的情境,但卻從來不知道該怎麼做。透過這次演講的說明,我想真的能夠替使用者做最符合使用情境的設計。

使用者是產品的主角,我也相信在未來的設計過程中,以使用者為導向的趨勢會是愈來愈值得討論與省思的問題。平日我們總常常針對設計不良的產品提出批判與建議,但或許要真正設計完全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產品,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任務,這或許也是為什麼設計師的工作總是充滿挑戰與機會,我們要兼顧使用者的需求、也要追求創新來吸引消費者,這兩者有時相衝突、但也相輔相成,該如何達到最好的平衡,或許就是身為一個設計師最大的樂趣吧!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林泰利 M9610208

當技術不再是區分產品的標準,產品的ID就成為最容易實現產品差異化的途徑之一。高科技產品往往給人以冰冷、刻板的印象,而且隨著規模化生產的程度的加深,產品同質化的問題越發嚴重,冷冰冰的技術已經不再是產品區隔的關鍵。而加入情境導向的創新設計就是一種創造產品新生命的途徑。

情境導向的創新設計能為產品注入內涵,並創造出特別的體驗和價值。惟有科技與人文思維充分結合,才能創造出最高的附加價值。尤其在與消費者進行互動的過程中,除了產品功能的理性訴求外,還必須透過使用者情境的導入使產品能更真切地貼近目標人群。

設計師必需更深入有關消費者分析與生活形態的研究工作,也必須將滿足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擺在首位。在加入情境導向的創新設計中,設計師所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單純處理產品的外觀設計,而是參與整個價值鏈創造過程的引導者。

梁又照教授演講內容 / M9510107 M9610106 M9610109 M9610111 M9610112 M9610113 M9610114 M9610116

演講主題: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
演講人:梁又照教授 (台灣工業設計師協會理事長)

本演講是由梁又照老師所演說,現任是設計協會的理事長。今天的演講重點是倡導情境導向創新設計的方法,並說明如何這套方法在設計過程扮演如何的角色。

一、工業設計與造物者
1.1. 大自然與造物者

首先梁老師以數張大自然的照片,從生物演化的過程的開始,鸚鵡螺、魚、鱷魚、恐龍以到哺乳類動物,說明自然世界的生物是會經過環境的外在因素所演變,演變成所需的形態來適應環境。而工業設計也是如此!

1.2. 易變的法則與自然率

中華設計哲理-天地人合一

以中國太極的概念來呼應前面之生物進化論,都是說明人與環境或者人與物都必須達到非常融洽的境界。

1.3. 萬物之靈與工業設計
1.3.1. 工業設計的定義

產品設計是一項創造性活動,它是透過產品設計來改善人類生活環境以滿足人類在精神與物質的需求。

1.3.2. 產品設計與創新價值的定義

1.3.3. 工業設計的定義

產品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

其方式是應用文字、圖說、模型來考慮產品的最終形態。

1.3.4. 工業設計與知識創新價值

演講者以簡單的線條來說明創新價值概念的發展過程。當一個概念產生時是以文字來描述且廣泛模糊的,需經過定義問題且聚焦。然後便大量的以圖像發展概念,此時經過團體內的溝通討論與假設。便開始進入模型階段,此時講求質,小心求證並開始整合。最終產品便需要嚴謹地實施且轉化成具象可生產。

二、並以施振榮提出的微笑理論來印證使用者導向在創造性發展過程的地位。也提出新的概念,在傳統的OEMODMOBM過程中,應插入兩個階段-使用者導向及跨領域合作。

三、人類產品設計的演進與使用者導向設計的發展

首先,梁教授所提到的是國際產品開發的演進,從50年代的技術與功能導向,例如德國包浩斯所強調的Form follow function60年代以會計成本為觀念的成本導向、70年代的以市場供應需求的市場導向,例如日本在此時所進行的人類生活模式的探討、80年代因為IT科技的起步,因而重視產品本質上的控制,到了近代使用者為產品的開發導向,包括人因設計以及客服服務,最後,在2010年,未來將會是知識經濟時代,將會強調跨領域的創新合作。這與候君昊教授所講的新文藝復興人有點類似。


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將會出現什麼樣的產品?

使用者導向跨領域(專業)合作情境體驗創新設計方法與案例

  承續之前所提到的50年代的技術與功能導向,產品的外觀造型設計是依造其產品的機能來決定的,而數位產品得型態,則是根據使用者的生活型態來決定其造型的。例如要外銷到德國的計算機,在設計上就必須了解德國人的生活型態為何?還包括了當下的歷史背景,因為那個時代買的起計算機的大多為公司老闆或是高級秘書,所以在設計時,就必須將使用者使用計算機時的情境給考慮進去,因此最後設計出來的計算機,是以幾何造型以及咖啡色來搭配高級辦公室整體的氣氛。

  另一個案例是血糖測試機的設計,首先必須要考量到使用者為何?因為年輕人與老年人的操作方式與喜好絕對不一樣。而當使所鎖定的目標族群是老年人,因此就必須針對老年人的使用情境,去做一個全盤性的觀察並了解其真正的需求,所以當成品設計出來時,包含了觸控式螢幕及超大的字級讓使用者方便觀看,並且可以很直覺性的操作它,降低挫折感的產生。

  在兒童玩具上也是使用相同的方式去進行設計,利用使用情境配合使用者的操作方式去進行設計,如此一來才能算是好的設計。因此我們在設計上必須有限制條件與特定設計目標與方針才能進行好的設計。在台灣部分,也有部分企業正進行使用者導向跨領域合作的方式進行設計。以研華為例,透過E化使用者導向創新協同設計研發機制的建立,提升品牌形象。

研華公司會在寒暑假找尋研究生一同與不同領與之專業人員進行設計。

使用者導向創新設計實例探討

第一階段 前期產品分析與情境觀察:
訂定產品策略及市場定位分析,包括將競爭者產品分析製成競爭者產品分析表格及設計特色、產品屬性、情境觀察等,從中找出優勢與必須優先設計之需求。

第二階段 使用者情境體驗工作營:

回歸到SET分析:宏觀情境因素(社會Social、經濟Economic、科技Technical),討論出適合的產品設計方向與目標,以情境故事作業,針對各產品最具代表性使用者,預想使用者的需求,參與情境故事與腦力激盪發想創意議題與構想。

第三階段 概念設計成果展示

第四階段 設計具體化(驗證工作)


研華的品牌手段


知識經濟時代使用者導向創新價值三要訣:

1. Interdiscplinary Collaborate Innovation
2. Scenario Experience Design
情境體驗與共識
3. Scenario Experimental prototyping 反覆以情境驗證

創新設計運作模式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沈千琪 M9610210

這次梁教授主要講的是情境導向整合跨領域的設計方法,以鸚鵡螺為代表,提出許多工業設計的造型皆仿效其結構原理,並從大自然生物之演變,引出生物的構造會因為需要配合生活環境的不同而改變,就如同設計一樣,直到滿足市場需求之前,都要不斷地修改。

而創新產品的研發,需要跨領域合作來解決設計上的問題,藉由情境故事法,觀察推論消費族群的生活型態,透過工業設計分析產品的過程、定位及造型設計,使跨領域的合作者更了解專案內容,進而提出更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產品能夠真正符合目標消費群的需求。

演講中的另一個重點,也是這學期的演講者常常提到的「跨界」,在現今追求專業分工的工業化時代,細分了許多領域,卻也造成各領域的人易陷入只重視自身的專業領域,而較難與其他專業領域的人溝通協調,若能互相學習與融合,必能找出不錯的解決問題之方法,激發出更多新的創意,以達到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目的。

梁又照教授演講內容 / D9510104 D9610301 M9510306 M9610301 M9610302 M9610303 M9610304 M9610305

主題: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
User’s Oriented Scenario Experience Innovation Mathod in Knowledge Economic Era.
演講人:梁又照 Prof. Davis Y.C. Liang

大自然與造物者
從大自然的例證當中,了解人因、造型、設計的重要性。
舉例來說:鸚鵡螺是最常被提起的例子,兼具功能與美學的造型,潛水艇的設計就仿照其原理。
生物的演化,更完整的呈現,造物者如何讓生物的本質、外型適應、適合外部環境:軟體動物→有殼動物→有脊動物→兩棲類動物(符合情境需求)→恐龍(無法抵抗嚴寒而滅絕)→哺乳類動物(有毛髮可保暖)。

易變的法則與自然率
運用中華設計哲理:天地人合一。
人會做判斷並作改變,如同八卦的原理,會一直改變到獲得平衡為止。而不符合人需求的產品,將會被淘汰,如同達爾文的進化論一般。

工業設計的定義 1
產品設計是一項創造性活動,它是透過產品設計來改善人類生活環境以滿足人類在精神與物的需求。

產品設計與創新價值的定義

找出有利的市場策略、目標族群→符合企業經濟成本、市場需求。並且利用跨領域知識來一起解決問題。
結合以上的觀點,人類的需求、科技的輔助、公司的經濟能力,以上都需要跨領域的人一起來解決,一起有共識與結論,才能有好的結果。
深入的去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分析過後製作出模擬情境讓使用者去體驗,並且得知是否真的符合其需求,有了對使用者的了解,才能製作後續的階段。

工業設計的定義 2
產品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其方式是應用文字、圖說、模型來考慮產品的最終型態。

工業設計的定義 3


合理的產品設計步驟

國際產品開發的演進

日本的Canon在1970年代,利用工業設計帶起了使用者導向的設計。1980年代,美國的Xerox延伸了這樣的概念進而更利用了解人因、消費者心理、消費者使用情境來製作使用者導向的設計。

人類產品開發UOIDM的演進
石器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電子時代→信息時代→數位時代。
這樣的演進讓使用者導向越來越複雜化了。

創新設計運作模式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陳薇竹 M9610304

使用者導向與使用者情境導向是最近很常聽到的名詞,梁又照教授利用達爾文的進化原理來告訴我們不符合人們需求的產品就會被淘汰,為有合乎人意,符合需求、情境的產品才會被保存下來,就像生物不斷的演化來適應環境與生態一樣。

這次的演講又再次的提醒了我們跨界、跨領域的重要性,融合各方面專長的人,才能用不同的觀點達成、促成一個良好完善的結果、結論。Senario是這次的演講所強調的重點之一,我們如何去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深入使用者的生活,分析他們的行為,判斷可能符合需求所需的產品功能,製作出原型之後,讓使用者去體驗情境,確實的了解是不是真正的符合,而不是一味的做出設計師本身所想要的設計。

這樣的使用者導向設計不只是應用在工業設計上,對於各個領域都是很必須的。對於花費龐大、資金回收慢、製作時間長久的動畫與遊戲產業也很重要,必須先對消費者的喜好有所了解,市場觀察、市場策略、產品定位等等都必須先做好功課,資金人力一但投入下去,就覆水難收了,所以做好完善的分析、了解使用者所想要的娛樂、創新的設計,都是很重要的。畢竟設計與藝術本不同,設計本來就是為 “人” 而設計,而那些人正是我們的使用者、觀眾、顧客。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林欣熹 M9610203

幾場的演講下來,最終這場梁又照先生的演講,做了連貫的呼應。再一次提到了跨領域將是未來設計的重要發展。而跨領域的發展,需要以創新的思維與方式,將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集結,才能賦予設計新的價值;然而目前各領域之中,普遍存在本位主義的觀念,將會是跨領域整合所面臨的困境;學習如何轉換思維,將這些領域的知識,相互交流與激盪,產生更多新的想法,運用設計的工具與方法做為之間溝通的橋樑,提出解決的方案,加以協調與整合,達成跨領域創新設計的目的。

另外,以合乎經濟與市場的需求,開發新的設計目的,藉由跨領域創新的設計方式,來創造符合使用者導向的產品。創新的前提,必須透過觀察人、機器、情境,三者間互動體驗的過程與關係,了解使用者的生活型態與關鍵的需求,從情境的預想之中,設計出符合使用者期望與未來生活型態的產品,機能之外,兼具美感,以情境做驗證,滿足各個使用者族群的喜好,用設計來實現美好的生活。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M9610107 呂易達

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產品設計與創新價值的定義)梁又照 台灣工業設計師協會理事長
本學期的最後一次演講,能請到設計界最長老的設計師,真是相當開心,第一次見到梁又照教授,但教授的名字早上很久之前便有所聞。這次聽教授演講,整個過程讓我很驚奇,因為老師本身的經歷就是一段的設計史,聽老師從生物的演變講到,使用者到想的演變讓我我體驗到設計本來就是以人為本。
這次的演講就像是這學期的總結,也是這50年來設計的總結,先前陳總監也講過,以使用者為出發的概念,到梁教授把使用者導向進行了的一整個統整,未來的使用者導向惠更趨複雜,不單只像以前一般,國際化的時代,一個品牌不只面對一個環境,而是許多不同的因子,也向陳總監說的顧客在哪,設計師就在哪。這也是使用者導向的概念。
越來越多複雜的因素,因此需要跨領域的合作,而跨領域的合作便很需要以良好的管理機制,與知識移轉的方法。這便是未來的趨勢吧。一個全能的設計師已經不存在。而是需要一個能整合的設計師。這也是未來設計師的發展,設計不只是附屬,是一種服務,我們未來的定位,可能是跨領域設計的橋樑。因為溝通與理解是一位設計師不斷再磨練的技能。也是我們未來的優勢。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黃詩珮 D9610202

工業設計和平面設計(商業設計)最大的不同點是在於,工業設計直接對商品的外型與功能進行設計,平面設計主要是針對商品的外包裝或各項行銷宣傳的視覺規劃設計,所以,一直以來平面設計師與工業設計師除了對美感的鍛鍊以外,都必須具備各自的專業技能與知識,例如:平面設計師多半對傳播、媒體企劃、也有一定的認識,工業設計師對結構、材料、力學也必須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當設計師進階到某一個階段,或是面臨一個需要全面思考的專案時,設計師就需要思考設計對「目標消費者」的意義,所謂的意義在這個科學技術快速成長的時代,指的並不只是一項貼心的「功能」,而是一種「情緒」或「故事」。

梁又照教授曾舉過一個例子:他年輕的時候曾經設計過一款德國廠商要的計算機,因為他曾經至德國留學,所以對德國當時的社會風氣有一定的了解,教授認為在德國會使用計算機的人,多是具備一定社經地位的會計師、企業主管,在觀察他們的工作環境與喜好後,梁有照教授在計算機的外殼上大量的運用柚木材質,當時台灣的代工廠商在看到設計作品後非常不能接受,但是在教授的堅持下他們還是將作品送到德國,如教授所料德國的業主非常乾脆的採用這個設計,這個產品也創下了極佳的銷售成績。梁又照教授解釋,依照他的觀察當時會使用計算機的人,都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所以也願意追求具美感並符合個人「風格」的設計,這些人坐在原木的辦公桌辦公,身處的建築或服務的單位也許有上百年的歷史,他們不希望出現「不協調」的視覺符號,一個塑膠或不鏽鋼製成的計算機放在自己桌上。

在這個例子裡我們可以發現「觀察目標消費者」與「體會目標消費者的心情」是兩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目標消費者的情感、回憶、生活習慣、品味,這些他們自己都未必清楚的潛意識訊息實在是太抽象了。

教授指出,面對這種龐大的分析工作,因為計畫執行的時間勢必非常漫長,且需要大量的人力,所以大型企業會與學校合作,僱用研究所的學生進行分析。我想以台灣認為只有電子工業需要研發中心的態度而言,如此實踐必然是難上加難,再加上需要了解的,不是消費者需要哪些功能這種明確的選項,製式化、軍團化的研究能有多少準確度,這實在讓人質疑。

所以,我想解決問題的方法大概還是要從設計師下手,計畫的負責人或設計總監,必須具備體驗(理解)的能力,感受目標消費族群的抽象的情感,並具備「決斷」的能力,從一大堆的抽象資訊中找出最強烈,最深入的情緒,避免那些膚淺或太過平鋪直述的「慾望」,舉例來說,慾望就是「我需要」,我需要吃,因為我餓了。情緒則是「我想要」,我想要吃這樣東西,因為它讓我回憶到幼年的家鄉,這是一段讓人想不斷回憶的過去。這些不同其實沒有優劣之說,只是如果針對已開發國家尤其是已開發國家的高階市場,「我想要」或許是比較適合的策略。未來,設計師或許要具備更深厚得人文素養,從內的設計思考走向外的觀察與體會。

梁又照先生演講心得 / 曾國俊D9610301

設計代溝 跨界突破
梁教授這次演講中提到一個產品設計價值的數學公式,相當的令人震撼,因為終於一直把很多講者所強調的設計價值用最具體的方式給學生做腦力激盪的思維。這個公式告訴我們,產品的價值高低,與產品的「外觀」、「使用性」、「功能」成正比,而與「成本」成反比。仔細來思考其中「外觀」、「使用性」、「功能」三者之間的關係,卻又不是那麼的那麼絕對,有時候一個產品的外觀決定了大部分產品的價值,而產品功能的無限上綱,不一定會是絕佳的設計,這個時候產品使用的便利性就是溝通兩者的橋樑,也就是為什麼現在使用者設計的因素那麼重要的原因。

而現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設計最重要的觀念「跨領域知識的結合」也再一次被梁教授提起。到底如何跨領域?到底要如何做才叫做跨領域?有方法嗎?這些問題都是每一次專題演講者提到跨領域所令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不過我想這個跨領域的典型應該就像是MIT的MEDIA LAB,結合了各領域的人一起為藝術創作發揮到極大值,也因為這樣的環境,所有的研究主題都可以跟許多領域結合在一起,也就是因為這種無形跨界的力量,才使得MIT的MEDIA LAB從原本默默無聞的實驗室,到今年榮獲2007年最佳發明的許多獎項。台灣能有自己的MIT MEDIA LAB嗎?我想,經過這一學期的專題討論課程,氛圍逐漸在凝聚中…

粱又照教授演講內容 / M9610101 M9610103 M9610104 M9610105 M9610115

主 題|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
演講人|梁又照 教授


一. 工業設計與造物者
這次主要講的是利用情境導向整合跨領域的設計方法,他先從宇宙萬物的產生與環境之間的關聯解釋工業設計與情境導向之關係,都是因為環境與情境之關係物件才能合理地產生出來。

1.1 大自然與造物者
工業設計中很多好的造型都可以用鸚鵡螺來代表,其不只造型好看,結構堅固,對於海上的任何衝擊都可以承受。其內部之間隔除了力學的問題之外,每個曲線發展的美,工能的結構與美學的比例在自然界中是連在一起的,更重要的是,目前任何最先進的淺水艇,都是仿效其結構原理。故大自然的物件都是依照其環境與情境產生其功能、結構與造型需求,故工業設計產品要能夠符合目標使用族群在生活上的需求,其人因造型與結構都包括在內。

生物從軟體動物開始,逐漸發展成像鸚鵡螺的生物,之後再漸漸演變成有脊椎的魚類,而因為水慢慢減少路地逐漸浮現,生物必須開始適應路地生活 ,於是兩棲類生物出現,最後陸地越來越廣大,像恐龍一樣龐大的爬蟲類就此誕生,而最後因為無法適應寒冷之環境與食物等等原因,最後還是遭受淘汰,這就是生物與環境及情境之間的關係。

而像哺乳動物的毛能夠讓其適應寒冷的環境。不只如此,像不同的貓科動物中,豹因為其密實的環境關係,造成騎腳與身體之結構與一般獅子老虎有所不同,能夠跑得飛快,因此動物身體之構造會因其生活情境之不同而改變使其能夠百分百配合其環境。

1.2易變的法則與自然率
為何地球上有如此多的生物,卻只有人類能夠獨占,人類到底與其他哺乳類動物有何差異?人類具有判斷與思考能力,之後有創造能力,能夠想出辦法與工具生存下來。因此人類能夠創造許多物件使其在能夠符合人類生活與市場變化。就拿八卦的圖形來說,物體若不能符合其環境或市場的需求,其就必須不斷改變,改變至平衡為止,這是人類處理問題的原則。就拿我們上的設計方法來說,若設計到一個階段,處理方式不符合,就會回到原市場的需求再次處理,直到滿足市場要求。就像突變的生物,若不能適應其生存環境,最後就會被淘汰,工業產品也是一樣的。

1.3萬物之靈與工業設計
工業設計的定義:產痞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透過產引設計來改善人類生活環境,以滿足人類在精神與物質的需求。但現產品設計已不再只是單一立體物件的設計而已,更會與服務系統配合,例如網路的發展等等,所以工業設計不只包括有型產品,也有無形的產品,無形產品就是只服務,未來E化的生活中,一定是有形的產品與無形的服務融合在一起。


二、產品設計與創新價值的定義:



V=Value F=Function U=User A=Appearance C=Cost

產品價值是跟品質成正比,而跟成本成反比,國內許多產業,想辦法在工業製造面,及材料技術方面降低成本,而我們的產業也都是跟著國際市場走,國際市場目前有什麼樣的機會,我們就會跟著拿來做,如此我們只有在硬體技術方面有所發展。然而要成為真正國際性的企業,要讓產品真正符合目標消費群的話,必須要從價值公式中的分子著手,也就是品質得部分,了解使用者所需要的功能,了解在情境之下使用者如何與產品互動,讓產品與使用者之生活型態能夠配合。

而目前正是經濟社會的時代,創新產品的研發,一定需要跨領域不同知識的合作。在剛開始我們一定有一個明確策略,在這個策略之下去了解創新所需要的條件,從條件底下找出所需領域之專業知識人員,大家一起根據此需求運用跨領域的知識來解決問題,今天所說的方法就是需要運用跨領域的不同人才,一層一層地解決問題。然而在中國人的傳統與個性導致大家都習慣各掃門前雪,要大家一起合作貢獻自己的智慧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這套方法的最高價值就是,從發展一開始的時候,從社會、經濟及科技,來找出一個產品的發展定位,請各領域之專家一起來腦力激盪,找出目標消費族群的生活性態變化,找出10個與目標族群有關的議題。而一開始所使用的情境故事法,預想消費族群之生活型態,從之中找出解決問題之方法,但下一步驟還是要透過觀察焦點團體,來應證第一階段之結果,在此階段沒有問題之後,才能推到市面上去。而工業設計與其他領域所不同的是,我們運用文字、圖形及模型來表達產品,包括分析的過程,產品的定位及造型的意像,因此跨領域的合作必須透過工業設計師之圖像表現,才能讓各領域之合作者了解案子的內容,以提出不同領域之解決方案,而在之後也是透過工業設計師的表達,在實際情境下證實是否可行。



工業設計師的工作就是將抽象的意念以具體的方式表達出來,視覺化式溝通的工具,並把想法及中,變成具體的設計方案,並嚴謹的實施,所以工業設計師就是整合各領域之想法並表達出來產生產品創新的價值。 過去解決問題的方式是工程師所想出來的,但現在解決問題的方式一定要能夠符合市場需求。從台灣的產業發展來看建立品牌,產品的研發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跟條件,假如產品沒有辦法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做到貼心的設計,就不是品牌策略,所以該如何抓到使用者的需求,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談的。目前市面上的產品雖然功能很多,但是否真正符合使用者需求?所以我們必須在一開始就定出產品規範,先找出真正的需求,如此才能減少公司之成本,也能夠恰到好處達到消費者的需求,這才是品牌建立的重點。



從另一個角度一個產品的開發必須要先有策略,才能開始進行設計,之後進行工程方面的評估,最後進行製造,而我們台灣是先以製造技術領先,再來是工程技術的研發,假如我們要建立品牌的話,我們的產業必須開始了解市場,了解使用者,從使用者導向才能真正做到ODM (User’s oriented了解使用者需求的原創設計) ,還必須將此觀念與方法帶入企業有關之部門,了解創新與市場導向之重要性,如此企業才能一起從事創新的工作,進而建立品牌。



三、人類產品設計的演進與使用者導向設計的發展



50年代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以功能導向為主,當時只要是以前人類所沒有的功能,並能夠幫助人類,讓生活更加方便的,就能夠被市場所接受。而到了60年代,則以成本為競爭,變成製造導向,而70年代則以市場導向,提升產品品質,而到了80與90年代,開始思考使用者的需求,然而使用者需求並不能夠輕易的滿足,故在往後的21世紀,產品設計也以探索此部分為主要課題。

而產品絕對不是視覺傳達的graphic的畫面得好看。而是要考量到這個畫面產品是什麼人去用,用的人、用的情境來決定細部產品的形態,所以interaction 也是在這個時候產生出來的,而這套方法是梁又照教授在ACER當顧問時,感覺到ACER需要提出的,ACER其實在80年代回收,東南亞的市場,南北的市場、歐洲市場都打開了,就是沒辦法打到美國市場,所以梁又照教授當時在ACER當顧問的期間,梁又照教授要幫忙ACER想辦法,用什麼策略能夠在美國與IBM競爭,所以梁又照教授當時想到,如果要解決的話,一定要找當地的公司了解美國的生活形態環境.。


三星案例
三星在80年代運用此方法,製造跟工程研發,同時了解使用者生活形態,或使用者生活情境的導向來創新。1996年是三星的設計革命年,他們當時將公司分為黑、白兩部分,工程技術與製造能力是「黑」,而市場使用者導向,生活導向的創新是「白」,簡稱為導向創新。三星在1996 年以前,只有黑的部分。他認為使用者導向是空白的。後來發現文化、生活等使用者導向創新的重要性,所以黑與白要平衡,大力重視生活形態的調查跟使用者導向的研發。


使用者導向跨領域(專業)合作
情境體驗創新設計方法與案例


利用這個方法,台灣產業做了許多不一樣的設計。

一、1960年代,農業經濟與民生工業



「農業噴霧器」的設計是很創新的,因為清楚使用者情境,所以是好的設計。另外,由於製造與成本導向,電風扇是強調風與速度的產品,用流線的造型表達。

二、70年代電子產業
「東元」的電子計算機是使用者情境導向的,當時受到打字機造型的影響,而大多用打字機的元素做設計,但是德國對合理造型的要求很高,簡潔工整,且當時計算機是用在高級主管辦公室與高階秘書的桌上,為了配合高級辦公室的型態,也就是情境的關係做出了此設計,所以在市場上佔有5%的佔有率。

三、80年代 消費型電子通信產業國際化及資訊產業的興起
電話機的設計,把聽筒做到像大哥大的樣子相當暢銷,以花為隱喻的單件式話機,為當時外銷量最大的「西陵電子公司」打破競價的僵局,做了突破的造型。

四、90年代 宏碁電腦公司 成為台灣資訊應用工業設計的楷模



他的設計屬性與對象是白領階級的人,因此造型要簡潔大方,這個國際化的公司,欲將產品營造出做事要有效率的印象,也想把中國文化的內涵加入設計中,
所以用中國古代的禮器的「琮」,應用在產品的語意中。

科技產品的設計創新附加值
「三泰儀器公司」以病患操作能力導向,設計具觸控螢幕互動介面的「攜帶式血糖測試機」,原本的設計有很多按鍵,但是對老人而言是相當不方便的。老人用的產品,老人要用,家人也要幫忙使用,測試要用的設定與互動功能是由年輕人操作,但是老人則是只要使用其中的測試部分,因此如何兩全其美是不容易的。

跨領域的工業設計必須要了解軟體與硬體的基本語言,要了解老人家的需求與使用,在了解使用情境後,最後去掉了不必要的按鍵,對老人才不會產生恐懼感,是以用觸控螢幕的設計來解決此問題。

五、2000數位科技人工智慧應用到生活e化



「研華科技公司」,發展智慧互動式自動化測試儀器系統,他們原是工業自動化到生活自動化,相同也是運用了這套方法。另外一個案例是「童心園」所共同研發之兒童身心發展玩具系列,以小孩子生理發展的且度去做設計,以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角度去思考,此產品可以增加腦內發展。

案例:研華的品牌策略
以使用者為中心的創新設計及研華過去製造導向與技術導向的品牌基礎,透過e化使用導向創新協同設計研發機制之建立,提昇品牌形象。過去他們是製造導向,中期是ODM研發技術導向,現在的長期計劃是「使用者導向創新設計」,也就是「 people focus」。從發展的歷史中可以看見研華過去是賣給國外的製造商,但是現在慢慢轉型為工業自動化、服務自動化的路線,現在要強調使用者的使用與情境。

SCENARIO EXPERIENCE INNOVATION DESIGN PROCESS
一、宏觀影響SET:從大方向找到使用者以及價值機會
二、使用者情境SCENARIO
三、群族代表、使用流程MODELS:每個使用者的情境皆不同,每個人與產品互動的狀況
四、使用情境故事版STORY BOARD:依使用者的需求,從此處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需求

使用者導向創新設計實例探討

第一階段 前期產品分析與情境觀察
訂定產品策略及市場定位分析,包括將競爭者產品分析製成競爭者產品分析表格及設計特色、產品屬性、情境觀察等,從中找出優勢與必須優先設計之需求。

第二階段 使用者情境體驗工作營
宏觀情境因素(社會、科技、經濟),討論出適合的產品設計方向與目標,以情境故事作業,針對各產品最具代表性使用者,預想使用者的需求,參與情境故事與腦力激盪發想創意議題與構想。

第三階段 概念設計_成果展示

第四階段 設計具體化(驗證工作)



結論:知識經濟時代使用者導向創新價值三要訣
1.Interdiscplinary Collaborate Innovation
2.Scenario Experience Design 情境體驗與共識
3.Scenario Experimental prototyping 反覆以情境驗證

這一套方法必須設計、科技與管理三個領域的人都要能配合了解才行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M9610202黃子倫

這次的演講中,主講人不斷提及的一個點就是“情境”,在公司內部提企劃時,透過“情境”來模擬使用情境,當評估其可行性後,就能夠藉此一步步設計產品,進而製作原型,最後量產出產品;記得在這學期初的某堂課中,教授曾經提及現在許多公司在構想或是介紹產品時,就是利用情境的方式來訴說,透過故事情境可以簡單明白的了解產品所能帶來的生活,這就是一種最簡單卻又能打動人心的方法。

而在演講中的另一個重點“跨界”,當一個人或是企業習慣了某種操作方式後,常常面對的問題是要如何能再突破,但是如果習得了新的技能或知識後,或許能藉此產生新的想法,或是解決了以前所不能解決的問難,因此跨界對於需要常常創新的人或是企業來說是想當重要的一步;此外,跨界除了能帶來新的想法外,也可以是整合不同領域的專長,一個人的能力或許有限,但不需要一個人擁有所有的專業,透過跨界合作的方式能夠更有效的整合個人所長,也因此在未來所要面臨的將是跨界的合作模式,如此才能創造新的個人及企業價值。

粱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張珮容 M9610103

「使用者導向」這個詞,似乎在我們開始接觸設計時就開始聽說了,然而我們學習設計至今也約有四五年以上的時間,我們真正落實它了嗎?這場演講讓我們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演講一開始,粱教授用了一些時間在解釋「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個亙古的法則。如果我們設計了一件產品,卻不符合使用者的生活型態,那麼這個產品的生命週期便不會太久。我想身為一個設計師,我們是否花費心力去了解使用者的生活型態、使用方式、使用者需求,我們是否真正將我們所觀察到的東西去融合在這麼一件小小的產品裡,讓我們所製造的東西是一個使用者真正需要的東西,這才是一種敬業,不僅是為使用者負責,也是讓設計師為自己的產品負責。

侯君昊教授演講心得 /張珮容 M9610103

「跨界設計才是王道」首次看到這句話,即讓自己感覺非常震撼。

記得在大學時修習行銷設計,當時的講師提及在未來最有競爭力的是所謂的A型人。什麼是A型人呢?觀看A字母的構造,左右側的/及\部份代表不同領域的技能,而中間的─則代表融合它們的能力。因此A型人即是同時擁有不同領域專長,並能將它們完善的融會貫通並且應用的人。

在這學期初也聽了三位新老師的演講,每一位老師都巧妙的提到了跨領域合作的好處。我想在未來跨領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專長,有各自的背景,如果能夠和不同來源的人一起合作一起討論,彼此貢獻來自於自己的經驗或能力,我想,便能激起更多的火花,讓產品更有可行性,或是規畫得更完善。我想,那麼1+1就不會再等於2,而是1+1>2。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張珮容 M9610103

語言,在產品設計師←→產品←→使用者之間存在著,然而設計師所賦與產品之語言是否真正為使用者接收,很多時候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令我們這些所為設計師感到失望的。想法或是語意的傳達,不是單方面的強加就好,真正要把所要說的事情講清楚,同一個詞對於不同民族可能有不同解釋或意義,所以設計師必須要真正了解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再進行設計,才算是讓產品真正發揮其功能。

I want not I need,也許這是給下一輪設計師最重要的一句警語。要怎麼去創造產品的故事,讓產品有了價值,這價值不一定是外型上的奢華或是價格上的昂貴,但說對了話,或是讓產品有了另外一些意義,讓使用者非常希望自己能擁有它,是我們所需要去學習的一個技能。在這場演講中陳總監讓我們思考了許多設計師所應該真正注意的課題,非常感謝。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李岳樺 M9610111

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產品設計與創新價值的定義)
梁又照 台灣工業設計師協會理事長

  這次很愉快邀請了在工業設計界相當資深的老前輩梁老師,為同學們演說了情境導向創新設計(產品設計與創新價值的定義),一開始唐老師稍微提到梁老師在這領域投入了相當多心力及熱誠,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從早上的參與了使用者導向創新設計課程發表會到下午為大家演說的梁老師,除了擁有豐富的知識能力之外,體力也是十分驚人,在整個演講過程分享了許多長時期對於設計的經驗下,真的是受益良多!

  一開始令人深感興趣的,述說了從大自然萬物隨著環境變遷的情境,演化出當時符合其需求的新樣貌,衍伸出在設計開發當中亦需遵循使用者情境需求。當產品不符合生活上的需求時,是會受到不斷的修正與改進一直到符合需求為止,否則是會面臨到淘汰的命運。此外,梁老師談到了在產品開發的過程當中,使用者導向之情境探討是佔了相當重要的一環,因為它是可以評估使用者在使用產品可能會面臨到的問題,進而再加以改善!而非等上市之後,等消費者給我們答案!

薩巴卡瑪JAMES演講心得/M9610115 鍾岳容

品牌一直都是許多企業或個人的夢想與目標,也是目前台灣所要面臨轉型的問題,但這個東西卻大得不著邊際,令人難以捉摸,似乎沒有一定的教條或規則,而James把許多迷思給釐清了,包括CIS並不等於品牌等等。
而薩巴卡瑪的業務範圍則是為台灣的許多傳統產業塑造品牌形象,並且打入國際市場,而這些傳統產業其實訴說著台灣工業的歷史,James說,台灣其實有很好的發展機會,只是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讓國際看見。目前有許多國家都已經有具體形象,而台灣的定位卻仍然模糊不清,看到許多產品大多印著Made in China 時,不禁想時幾年前仍有印著made in taiwan時,國際市場是怎麼看待台灣的,而究竟台灣要轉型進入國際需要的是什麼?如何將Design in Taiwan打入國際市場,也是我們所要面臨的課題。
James也強調,品牌顏色的重要性,台灣人所喜好的“可愛”,並不能被歐美國家所接受,因此目標市場對於品牌之看待,也會因為地域與文化的不同形成強烈的差異化,而台灣有許多廠商不懂的運用色彩的力量,並非模仿別人的色彩或外觀,就能夠增加產品的價值,而是要找到自己明確的定位。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黃筱茹M9510107

此次演講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在於設計血糖機時就必須考量使用者與使用情境的情形進行設計,血糖機大多數都是由老年人使用,因此老年人與年輕人在使用情境與操作方式是有些不同的,在設計上將螢幕顯示加大,且在操作上讓老年人得到方便容易使用。

在兒童玩具上也是使用相同的方式去進行設計,利用使用情境配合使用者的操作方式去進行設計,如此一來才能算是好的設計。
因此我們在設計上必須有限制條件與特定設計目標與方針才能進行好的設計。
我們在設計上應該注意使用者的操作才能夠符合使用有真正的需求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M9610115 鍾岳容

不管是哪一位演講者所說的,都強調在設計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要了解目標族群,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簡單道理,但說歸說,能夠真正做到並在市場上成功銷售的品牌卻屈指可數。因此我們必須要學習的是如何去發掘使用者需求之方法,而梁教授所強調的也是此方法的重要性。

從環境與情境的角度出發,強調產品之功能、造型與結構都必須與所在之環境配合,而「人」所生存之環境之構成元素又包羅萬象,並非只有單一的工業設計師所能掌控的,所以必須結合各領域的專業人才,集和各個領域之想法,與解決問題的方式,達到更符合使用者需求之解決方式。
那麼工業設計師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整合的角色,將各領域之想法進行整合,並以文字、圖象及模型的方式表達出來,才能達到真正跨領域之間的溝通與協調。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蘇志昇D9510104

這次的演講,梁又照教授一如本課程以往所邀請到的講者一般,提到了許許多多很棒的議題;大自然與造物者、易變的法則與自然率、工業設計的定義、以及再一次的提到-跨領域的問題。
最近有機會參與了一場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築暨規劃學院合作的工作營,目的是為了提升汐止居住品質,進而提出一系列的建議與規劃方案。MIT方面參與的有三位教授,包括建築系(http://architecture.mit.edu/)副教授 J. Meejin Yoon、Department of Urban Studies and Planning(都市研究與規畫http://dusp.mit.edu/)的教授Dennis Frenchman,以及建築暨規劃學院(http://sap.mit.edu/)的院長ADÈLE NAUDÉ SANTOS,與來自該學院不同系所的研究生10人。


說實話,我原本認為這樣的工作營是與我所學不同領域,因此抱著觀摩的心情參加,沒有想到經過短短的五天,從基地勘查、到小組間的brainstorming、討論、評圖、以及一次的草案發表,除了世界頂尖設計學院師生的做事方法與態度令人佩服之外,最令我感動的是他們對不同領域所提出的意見與看法所給予的重視與尊重。這次工作營參與的台灣學生除了建築背景之外,尚有媒體傳達與工業設計領域,原本這兩個領域的師生都對自己能做出多少貢獻感到些許懷疑;但幾天下來,已經能看到大家熱衷的參與討論與製作。
除了工作營本身之外,MIT建築暨規劃學院的一些做法也是我覺得本土設計學院可以參考的;在MIT裡,除了一般的系所設置之外,尚有由教授所開設的studio,通常以教授的研究方向或專案為主,任何系所的學生都可以透過甄選自由參加,端視案子的需求,舉例來說,之前頗為人知的由SMART CITY小組所設計的都市用未來車、以及RoboScooter,現在的發展已經完成prototype的研發,現在需要的是營運的模式與獲利的方案、整個服務網絡之建立,所以現階段他們就會開始網羅有商業背景,與IT相關的學生參與,整個案子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領域的專家參與,而所有參與的人,都能掛名該項作品。這種做法,或許能解決梁教授所提:目前跨領域的困難,是在於仍保有著中國社會底下自掃門前雪的個性。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曾彥齊 M9610303

侯君昊教授的演講的確事有豐富經驗的觀念,其中不乏許多設計價值核心的探討,但總結一個我最欣賞的觀念核心,就是瞭解“情境”的重要性。其中有一句話我特別記在腦海裡:「過去的設計外觀很多是一副功能性的,現在數位多功能合一的時代,決定產品外型的就是使用情境」。這一個觀點不論是工業設計、商業設計、廣告設計、資訊設計甚至電影藝術都非常受用。尤其是用此一觀點來看當今台灣的電影工業,更是一針見血;現在台灣欠缺的商業性電影,很多過於訴求流於外觀的印象的內容,以至於沒有考慮到許多層面,電影的使用情境雖然是都在黑色的劇院裡頭,但是電影所說的“情境”很多都是意指“給予觀眾的情境”,於是演化到討論觀眾為何要來這個情境,消費者要來到劇院的這個環境,很多時候的心態是為了“花錢購買休閒娛樂”,於是他們很多時候並不喜歡看太多有教育思考、富壓力的電影,以至於台灣電影產業常常出現較好不叫座的情形,是否該考慮以觀眾的心理情境、使用情境為考量的電影趨勢?資訊設計很多時候也一樣,現在我們必須了解到許多使用者考量的設計,這些使用者考量的設計必不單純只是考慮到美觀、方便的使用性,更要考慮到觀眾的情緒與環境對使用這個設計所帶來的影響。於是,我上了梁容輝老師一學期的資訊設計,所學了一些“隱喻法”的使用,最後卻在粱教授的工業設計演講裡找到答案,才知道設計中的“隱喻法”其實是搭配使用者情境的設計,所以“隱喻法”的真正用法就是用某一種現實生活的情境中所意喻的意涵,去做一個“情境設計”,然後把它放掉電腦裡去做結合。這些觀念讓我恍然大悟,徹頭徹尾改變以前一直在打轉的以前的美觀與功能的觀念,原來所有的設計最後回到了使用者身上,就是情境啊!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賴奕茹 M9610209

在這次的演講中,教授講述了從過去到現在的工業設計以前使用者導向的設計方式.設計師應該為某些特定的族群去設計所適合他們使用的設計,而非自己為創作或開心所做的設計.這不單純只是一種專業領域的運用,而是需要結合許多各方面跨領域的研究,例如材質~介面等等,都需要其他專業領域的能手一起來合作,才能設計出真正的好設計.

並從故事衍申的方式,去考慮到情境的使用,使用者時機的使用模式以其使用的方式是如何等.
盡量做到面面俱到的設計,運用協商與整合的方式去訓練注意到每個細節的使用,與生活創作出良好的共鳴,並讓真正的生活更為美好,也讓人與人的世界生活可以更好!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M9610112 鍾禎豪

「使用者導向情境體驗創新設計方法與實例探討」這是這次演講者梁又照先生的主題;擔任台灣工業理事會會長的他,成立了全台灣最老的設計公司,目前也在各大學校教書,是位台灣設計界的代表人物。
本次演講者認為產品設計的創新價值定義是:價值= (功能+使用性+外觀) /成本,功能+使用性就是指使用者導向的部分,但是我們該如何找出使用者的習慣呢?於是情境故事法就這樣產生了,設計師透過使用者的生活習慣開始著手,透過觀察來了解使用者的生活型態,並進一步找出該族群內在的需求。「產品設計是一項創造性活動,透過產品設計來改善人類生活環境,以滿足人類在精神與物質的需求。」這是非常好的觀點,簡單扼要,卻又切入重心。
但回到現實面,有幾個學生能設計出一件同時顧慮到功能和美觀的產品呢?在業界又有幾為設計師能做到?我說的美觀是能深受大家感動,愛不釋手的那種,因為畢竟先要有吸引大家的目光的外在後,其內在的感動才會被注意到,筆者認為美感的部份才是目前台灣設計界最大的困擾。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王郁閔 M9610106

自從開始觸及工業設計這塊領域以來,使用者的導向與研究一直是設計流程中不可或缺的其中一環,我相信不僅僅只是工業設計、商業設計,甚至是非設計類的產業,也都必須要注意到「人」這一部分。因而,假如所設計出來的,或者所做的不符合人的期望,那終將會被淘汰。

這所引申出來的,似乎為一個人本的思想。回歸到剛剛所強調的並非只有設計類的產業必須要注意到「人」,例如一個餐廳的廚師,假如只是一昧的料理自己喜歡的口味與料理,而無法在食材或手法上做點創新和調整的話,那終將會被勇於創新與關心顧客需求的廚師給打敗。因此,假如想獲得顧客的青睞,那就必須試圖的去了解她們在想些什麼,還有他們所需要的是什麼,這才是永續生存的原動力所在。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M9610116 李鍇朮

「使用者導向」這樣一個詞在一開始是陌生,但透過一學期的課程了解,其實就是所熟之的以「人」為出發的設計思維,並不算是什麼新的思維而是設計本質的出發點,在之前所接觸過的「情境故事法」也是以這為原點所衍生出來的,「情境故事法」的方式很多但目的都是一樣的,是為了尋找使用者的所需、使用者的希望。

美國Neil Mcilvaine為「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定義的工業設計為「工業設計乃是一種創造及發展產品新觀念新規範標準的行業;藉以改善外觀和功能,以增加該產品或系統之價值;使生產者及使用者具蒙其利。其工作恆與其他開發人員共同進行,如經理、工程師、生產專業人員等;工業設計之主要貢獻,乃在滿足人們的需要與喜好,尤指產品的視覺、觸覺、安全、使用方便等。工業設計師在綜合上述條件時,需考慮到生產及技術上的限制、市場的機會、經費的限度、銷售與行售、售後服務等種種因素。工業設計乃一種專業,其服務宗旨在求保護大眾安全、增進大眾福祉、保護自然環境,以及遵守職業道德。」

而英國工業設計教育家Misha Black爵士,代表「國際工業設計團協會」所釐定的定義是「工業設計是一種創造的行為,其目的在決定工業產品的真正品質,所謂真正品質,並非僅指外觀,主要乃在結構與功能的關係,俾達生產者及使用者均表滿意之結果。」

這兩項定義都透露出了工業設計是整合不同專業團隊,並扮演生產者與使用者之間溝通的橋樑,在考量許多因素與專業下來改善人類生活並滿足人類在精神與物質的需求。所代表的是跨領域整合的思維,而「使用者導向」與「跨領域整合」將會是繼續推動設計進步的動力,國外已經證明了這點,接下來我們將怎麼活用這樣的思維來證明我們的設計呢。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D9610102 江淑吟

「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似乎符合天地萬物的運行法則。職場競爭如此,如不能在自己的工作位置上有好的表現,自然會被其他人淘汰。研發產品亦是如此,如果產品不能滿足市場需求,自然無法長久。產品創新具備極高風險的因素,即使是做過再多的產品測試、市調,沒有人能保證新產品是不是能獲得市場的青睞,新產品的開發動輒千萬、上億,所以企業主無一不小心翼翼評估產品的開發必要性。

梁老師這次以故事情境法應用在產品開發上,雖然沒有機會參加上午的高齡者產品開發的研討會,但猜想參與者已從此方法中激盪出許多有趣的火花。在這個方法上又再次提到跨領域的重要性,在遠古時期人類的工作方式沒有刻意的區分出是某事物屬於某種領域、某種範疇,發生問題,就要設法以各種方式解決問題。在工業化的現代,技術與科技的發達,為了達到專業性,不得不將領域細分,希望能夠發展出更具優質的技術。然而細分之後,各領域的專才卻很容易陷入只重視自身的專業領域,難以跳脫出來看看其他人的專業領域與自己工作的關係,造成各專業間協調上的困難,這樣的結果卻與最初的初衷似乎相違背。Open Mind是我覺得最讓我最有感觸的一句話,中國有句俗諺:文人相輕,如果能用正面的角度看待這個行為,互相提供自己的看法與意見,身處在不同專業領域的我們,用Open Mind的態度面對問題,才能在團隊合作上廣納不同的意見、激盪出更多新的想法,亦有助於合作的協調性,找出較佳的方式解決問題。畢竟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以使用者為導向,不管自身處於是那個專業領域,每個人的最終目標應該都是一致的“滿足使用者需求”,不論是心理、生理需求因素,因此,達到共識才能讓事情做得更加圓滿!正如同侯教授所說的跨界是AXB的最佳化結果。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M9610204 楊小青

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

這場梁又照教授的演講,首先提出設計的原理來自於大自然的自然法則。雖然他提到的都是工業設計相關的理論,例如產品設計的創新價值定義是:價值= (功能+使用性+外觀) /成本,在當時心中就冒出”那商業設計”呢?還好之後梁教授很清楚說明商業設計領域的未來很廣泛,因為服務的需求已經大增,所以商業設計的創新價值定義= (e化+互動系統+服務) /成本=價值。因為科技網路的廣泛,使得未來的有形產品都與無形的e化跟服務結合在一起。

雖然在這學期中,多為工業設計相關的演講,但在知識經濟時代下,跨界設計、打開第3隻眼、創新思維皆是這門課的精華之處,是我們不可忽視的一環。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M9610109 王嘉如

使用者導向情境體驗創新設計方法與實例探討

地球上所有的一切,隨著食物鏈的出現,強者生存、弱者淘汰的道理而生生不息的運行著。所有的事物雖看似毫不相關,但卻又密不可分。

在梁又照老師爽朗的聲音與精闢的演講過程中,娓娓道來的並不是舊工業時期所帶給設計師的刻板印象,反而加入了另一種現代的新思維,即「使用者導向的重要性」。

這項名詞看似新穎獨特,但其中所蘊含的內容更是令人歎為觀止。如同一個產品的誕生,他所被賦予的生命力不單只是從功能上作為考量,在現今追求品質的生活中,產品他還必須和使用者產生互動性,而互動性中還必須帶有愉悅性;我想,這對任何一個設計師而言都是相當重要的課題。先撇開市場的角度不論,好的產品其必須先與消費者或使用者產生良好的共鳴,並且真正達到讓生活更便利更舒適的作用,其市場的格局自然相對造成迴響。

但,我們該如何從中發現使用者的習慣?

因此展開了情境故事法的衍伸,由使用者的生活習慣開始著手,透過操作習慣及生活經驗,使用情境故事板的方式展開產品的設計與開發流程。身為設計師的我們需要透過觀察來切身了解使用者的生活型態。

在現在的科技發展中,一項好產品的誕生不再是靠單打獨鬥的設計師主導一切,而更應該加入來自四面八方不同的技術整合與跨界的思維溝通(如:近年來產品中互動式介面所賦予的e化服務及各項服務等)。藉由不斷地協商與整合來進行設計,或許創造出的產品才能真正貼近現代人的生活寫照。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楊曜全 M9610205

在此次的演講中,梁又照教授講述了在知識經濟時代裡如何以情境導向來創新設計發展,看了教授在過去的產品設計作品,相信以消費者的使用者情境來做為設計輔助,不論在各年代都是十分實際且重要的,尤其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大量的使用者需求及即時的學習資訊,都強調迅速與易懂。在過去傳統產品的外觀造型是依其產品機能來決定,而數位產品的型態,則是取決於該使用者的生活型態來決定其造型,充分讓使用者可以依自己的生活態度及環境需求來選擇。

這不光是單一種專業領域的獨奏,而是需要跨領域專業的共鳴整合,雖然現在的社會中依然存在著自掃門前雪的自我保護觀念,但沒有跨越領域的合作,在將來是無法成就一個好的設計的,因為創新產品需要誇領域知識的結合,這將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最大優勢。

2008年1月25日 星期五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羅凱 D9610201

第八場演講 1/18 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產品設計與創新價值的定義)
演講者:梁又照 台灣工業設計師協會理事長
◆演講心得
本次講座邀請台灣工業設計師協會的理事長梁又照先生,講述知識經濟時代下產品設計與創新價值的定義。梁老師為工業設計領域中廣受尊崇的前輩,在其豐富的閱歷與長時期對於設計貢獻的經驗下,這場內容紮實演說讓個人獲益匪淺。

演說從大自然萬物因循環境的變化的情境需求,衍生出符合其需求的樣貌與功能的觀念,引導出產品設計中亦需遵循情境需求,作為設計師法的準則。如同鸚鵡螺需在生活環境的變化,在造形與結構應運形成符合生存的功能。而在產品設計上的發展,亦如同此道理一般,產品會在不符合生活情境的需求下,一直受到修正與改變直到平衡為止,倘若產品不符合某種生活族群的生活需求下,則會受到淘汰。梁老師以此觀點,清楚而簡明的告知我們,身為設計者,需確實瞭解與注重使用者的需求,包括功能上,互動方面,需要的氣氛,情境與生活形態,才能設計出好的產品。

其次,在知識經濟時代下企業該如何發展產品設計,梁老師認為,企業需從其本身固有的資源中,為產品找到有利的市場定位與策略,在此定位與策略下,找出目標消費族群,依據他們的需求,找出關鍵因素,再根據企業的條件來開發符合市場要求,與企業內部條件的產品。清楚且務實的說明產品設計,最終需回歸到市場與消費者。

梁老師與前一場講者侯老師亦提出相同的看法,不約而同的提出在知識經濟的環境下,知識的跨領域整合,是未來創新產品設計成敗的關鍵。唯有摒棄過去不同領域的自掃門前雪的本位主義,建立共識,將各領域予以整合,才能在未來的知識經濟時代環境中勝出。不僅於此,產品設計因應資訊快速發展,無法如同過去經過五年的市場試煉,達到去蕪存菁的完美,設計者可運用情境故事的預演,加快速度發展出產品原型,此種情境故事法可透過四個過程:Forces宏觀影響→使用者應用情境→目標族群代表(使用流程)→使用情境故事板。藉由上述四個流程,發展確定完美的產品,推到市場上。

個人雖非工業設計背景,但透過本學期講座中許多講者的觀念,不難發現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無論是何種領域的設計者,使用者導向將是思維的重點,而跨領域的知識結合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也是不可不為的方向。

最後,謝謝唐老師,這學期千辛萬苦邀請許多不得了的講者,規劃如此精彩豐富的講座課程,開拓個人視野與思維,再次感謝。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邱珮華 M9610207

使用者導向情境體驗創新設計方法與實例探討

七十歲的梁又照老師,真是寶刀未老,有調理的說出現今市場對使用者趨勢的概況。這幾次演講的老師,給我最深的體悟,便是「跨領域」的思維,雖然對於學生而言,過程比結果更為重要,但是一旦進入職場,我們必須知道,什麼對使用這來說,是具有購買價值與慾望地。

老師說:「產品設計是一項創造性活動,透過產品設計來改善人類生活環境,以滿足人類在精神與物質的需求。」雖然我身為商設組,但是藉由與工設組的切磋,我似乎能體會,老師在身經百戰後,對於產品所下的定論之意涵。

這次的演講,很快地在IF比賽的小組討論時,發揮了功效,我以商設的眼光,參予了產品的發想,或許我們無法像設計大師的傑作,靈敏地知道消費者偏好,抑或是掛名販售,但是我們也在學習,學習跨領域間的摩擦,學習如何更精準的知道市場趨勢;無論如何,至少…我們也踏出了這一步,一步大師一定會走過的路!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陳柏豪 M9610305

依需求而生

一個產品的誕生,絕大多數都不是先從外表的造型而開始的。功能決定了以後,才依附造型,這也能說明為什麼新發明的第一個原型總是那麼醜又難以使用。因為在初期通常是工程師針對功能拼裝出來,可以使用,但卻不一定好使用。大部份時候,在發展一個產品,常常是太過專注在功能層面,往往忽略了使用者怎麼使用。梁教授要我們不能忘記「使用者導向」的重要,一個產品設計得好不好,與設計師對使用者的了解程度是成正比的,為使用者著想所設計的一些小小細節,都會令使用者感到驚喜萬分。


Apple產品為什麼評價會那麼高?我相信使用過的人都能體會,不單單只是產品的外型介面設計的很炫麗而已,他們斤斤計較在很多使用細節上面,讓使用者用起來是很順暢而沒有壓力的。Vista系統卻只抄襲了皮,一個華麗無比的外表和仍然很不人性的使用介面(例如排排站視窗切換,誰能告訴我除了是另一個很炫的Alt+Tab以外,他還能幹什麼?)。而這不只是微軟的老毛病,也是許多人容易忽略的。例如windows自動更新後,老是要自動重開機,他問你要現在重開或是稍後再問你,就是不讓你可以選擇「稍後再手動重開機」,雖然某些方面也許是為了安全,但很顯然的,微軟工程師可能不知道什麼叫使用者導向和情境體驗。


只要多一個小小的選擇,使用者都會覺得人性許多,不至於在執行重要工作還要不時去處理那個擾人的視窗,否則一不留神還會重開機(就曾經遇過電腦Render時自動重開機,一覺起來才發現沒算到幾張。演講當天就是一個很活生生的對比),他們忽略了使用者真正覺得重要的事情。大家都想成為一個好的設計師,那我想離開工作的環境去接觸參與目標的情境真的是很重要的!



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

梁又照教授演講內容 / M9410207, M9610202, M9610203, M9610204, M9610205, M9610206, M9610207, M9610208, M9610209, M9610210

工業設計與造物者

大自然與造物者

‧宇宙萬物的產生都是有一定的規則,鸚鵡螺的造型與結構是為了適應生活環境演化而來的。現代的潛水艇的設計原理就是參考鸚鵡螺。

‧生活的環境情境間,影響著生物的發展與不同需求。


易變的法則與自然率

‧中華設計哲理:天地人合一。

‧人類先有是非判斷的能力,爾後發展出創造的能力,並懂得用自己的能力去創造工具,來解決生活上的需求


萬物之靈與工業設計

工業設計的定義Ⅰ:

‧產品設計是一項創造性活動,它是透過產品設計來改善人類生活環境,以滿足人類在精神與物質的需求。(國際文教組織下的定義)

‧工業設計包含硬體的設計與軟體的設計,除了外觀造型外,還包含了各式e化的各項服務。

產品設計與創新價值的定義

‧創新產品需要誇領域知識的結合,這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最大優勢。

工業設計的定義Ⅱ:

‧產品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其方法是應用文字、圖說、模型來考慮產品的最終型態。(Bruce Archer)

工業設計與知識創新:


人類產品設計的演進與使用者導向的設計發展

‧目前跨領域的困難,是在於仍保有著中國社會底下自掃門前雪的個性。

‧工業設計是提供一個跨領域的溝通工具,是一個各領域語言加以整合翻譯的溝通平台。

‧利用圖片及影片的確實觀察來瞭解使用者真正的需求,讓使用情境的模擬去做為在設計上的各項規範。


國際產品開發的演進

‧在50 年代為技術與功能導向。

60 年代是以會計成本為觀念的成本導向。

70 年代則是以市場為供應需求的市場導向。

80 年代當IT 科技的起步,重視產品品質上的控制。

‧在90 年代強調以使用者為產品開發導向,包括人因設計及使用者服務。

2010 年,未來將會是知識經濟時代,將會強週跨領域的創新合作。


使用者導向跨領域(專業)合作─情境體驗創新設計方法與案例

‧在過去傳統產品的外觀造型是依其產品機能來決定,而數位產品的型態,則是取決於該使用者的生活型態來決定其造型。

如在計算機的設計上,當時因外銷到德國,就需要瞭解德國人的生活為何?在當時買的起計算機的大多為公司老板或是高級秘書,所以反觀設計時,就應模擬使用者在操作產品的情境,所以在設計計算機時,會以幾何的造型及咖啡色來搭配整個高級辦公室的氛圍。

‧在設計血糖測試機時,就需要考慮到其操作對象為何?年青人與老年人操作機器的方法絕對不一樣,而當鎖定是要設計給老年人使用時,就需要去模擬老年人去操作時的情境,真的去觀察去瞭解其真正的需求,所以當設計成品出來時,運用觸控式螢幕及超大的字級讓使用者方便觀看,且可以很直覺性的操作它,降低挫折感的產生
‧沒有設計上的限制及條件,是無法成就一個好的設計。
情境體驗與共識反覆以情境驗證。

知識經濟時代使用者導向創新價值三要訣

創新設計運作模式



梁友照教授 / D9610103



整場演講從物種的演進開始,接著是產品的也因環境的改變也有所改變(如圖一),從最左邊的元朝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所產生的摺疊椅,然後是明朝的固定式的廳堂椅,接著是界乎於明末清初的座椅,其實粱老師的用意是要指出產品間的變化似乎也存在著進化論的改變,是希望同學們能夠注意到在不同的情境下應該相對的存在著相互搭配的產品。
接著粱教授引用聯合國文教組織,來對工業設計所下的定義:『工業設計是一項創造性活動,他是透過產品設計來改善人類生活環境以滿足人類在精神與物質的需求。』接著他解釋,工業設計在20世紀可說是一個對具形或無形產品(Tangible and intangible product)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進行創新設計的專業,然而知識經濟時代產品的設計將更強調跨領域的橫向整合,產品的創新必需以跨領域運作,把不同的製造知識、科技知識、市場與經營管理資訊與知識。針對市場消費者生活形態及使用者需求,透過知識管理與跨領域協同運作機制整合。建立創新設計的共識、在同一目標下群策群力進行。
工業設計原是以使用者需求導向,並同時考慮生產者技術設備與經濟需求的一項專業。自1960年代開始強調設計方法後,設計創新更是強調跨領域的整合(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60年代國際第一代設計方法學者Dr Bruce Archer曾提出『工業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其工作方法是透過文字、圖說、模型來考慮一個事物最後的形態』。他強調『設計師是以文字、圖說及模型為媒介協助參與產品開發各專業(Product Development Cross Function)以跨領域合作,進行產業的設計與創新』。粱教授引用施振榮先生所提出微笑曲線(如圖二),左邊的R&D及右邊的Marketing提升,以提高我國產品的研發能力與行銷能力。以市場導向找出創新價值的市場需求及創新策略研究發展再回過頭來滿足市場策略下消費者的需求才是價值創新的重點,而從市場導向找出如何組織跨領域的資源與團隊合作,達到這目的,而達到目的後怎麼去建立永續性的企業創新作業模式與文化才是重點。

2008年1月10日 星期四

侯君昊教授演講心得 / 林韋呈 M9510306

侯君昊教授從我們生活中的細微進化談到了設計的部分進行式,也一在的深入討論了人類生理上的研究,以及如何透過有系統的研究讓我們更間接的了解人類許多行為的原因。
而其中達爾文的進化論,在許多的議題上常常都會被拿出來提論到,而這次演講也是亦然,長頸鹿的脖子會這麼長,是因為自然的演化亦或是某次的基因突變?

如我們所見,生物的發育過程如果將時間拉長來看,不同種類的生物,不管在外型或是生活型態都大大的不同,就會間接也直接讓生物有了許多不同的面貌呈現,但是在幼胎時候,卻幾乎完全一模一樣,而這所有的差異都是在中間才漸漸分裂開來。但在此時也會因為物競天擇的影響,有些生物被迫離開或者死亡。
而是什麼原因讓許多生物最基本的樣貌都長一樣呢?其實許多生物都是由同樣的幾種積木組合而成。但是由於每個生物中間有不同的導引基因,最後才經由這導引基因產生不同型態的展現。

2008年1月9日 星期三

侯君昊教授演講心得/黃筱茹M9510107

什麼是跨界?將兩種不同領域的東西結合,並將它們融為一個東西,重點是要親身經歷與經驗。
跨界的精神很簡單,就是學習接受跟歡迎新領域的知識。
在演講中也提到,許多人的例子作為介紹,如Christopher Alexander,他的背景為數學,並在哈佛拿到了建築博士,依這樣的例子來看,其實背景不同或領域不同的人,在進行跨界的交流其實是很有可能產生出更不同的火花,這樣的情況也許是好的。
聽完演講帶給我的影響其實是我們應該多嘗試其他領域的部分或多了解,增加自己的知識也許更能夠產生出更不同的效應,再加上只要有興趣學習也就更能有更進一步的成果,跨界才是王道!

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

侯君昊教授演講心得 / 蘇志昇 D9510104

我非常喜歡侯君昊教授對於“跨領域”的獨到見解:是相乘而非只是相加。
近年來“跨領域”與“跨界”被廣泛的探討著,而“跨界設計”打破了長久以來設計領域壁壘分明的局面。設計原本就是要解決所有的問題(問題是綜合而不是單一)。這也是為何候教授提出:「跨界設計」的必要性;工業設計、服裝設計、平面設計、建築設計、環境規劃設計、媒體設計...等領域因而得以互相結合與搭配,不只設計相關產業,同時也包含了所有人文、經濟、科學、環保...等不同產業,這些就是所謂的“跨領域”合作。

“RoboScooter”這款可摺疊式環保概念小型機車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MIT 的研究小組 “Smart Cities” 繼可折疊城市交通概念車後,與台灣浩漢產品設計公司(Nova Design)合作設計,針對亞洲地區各主要城市自行車和機車熱賣,塞滿大街小巷所造成之交通亂象設法尋求解決之道。這種可摺疊的小型電動機車,可存放在各城市多個定點,供市民租用,類似歐洲某些城市現行的自行車出租系統。(http://cities.media.mit.edu/projects/scooter.html)
在以上的這個例子中,學界與業界之間的跨領域合作可說是相當成功,正如侯教授所提,跨界是來自對其他領域的涉獵再自然的貫通起來的,身為設計師不能封閉起來做;什麼都去了解,才能撞擊出好的設計,因為跨界設計才是王道。

2008年1月7日 星期一

侯君昊教授演講心得 /楊曜全 M9610205

在各種不同的專業領域中,都存在著自己的專業背景,似乎毫不相干,但事實上卻又是相互關連著,這次侯君昊教授一連舉了四位過去與現在頂尖的大師,雖然背景都不太相同,但卻都擁有著跨領域的專長。

尤其在設計的專業上,因為設計就是以人為主體的學問,不論在平面或立體甚至建築,都是為了讓人類過著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會較今天舒適的目標前進,也因此往往會與其他領域相互的結合與搭配,所以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除了在生活體驗上要見廣多聞外,更應該深刻的去瞭解,對事物抱以熱情的好奇心,讓自己跨出以設計師自我思考的狹隘範疇,希望可以達到「跨界≠A+B」而是「跨界=A×B」的成果。

君昊教授演講心得 / 趙德胤/ M9610301

跨界設計才是王道!候教授開始就提出:「跨界設計」的必要性。因為設計所要解決的問題包羅萬象;而設計的「創意」的「觸發」所需要的「養分」更非僅只來自「設計專業」本身;而是「五湖四海」,所以設計人的心思應容百川。

候教授在解釋「跨界」以音樂為例;說出了許多音樂人用自己古典音樂的專業去演譯現代流行音樂;更能創造出獨特,並受世人喜愛。

當今的潮流演變下;誰都不能保證;怎樣的領域?怎樣的專業?未來才是王道;所以唯有多涉略、多採樣、多學習接受不同領域的專業;才能有備無患?畢竟很少知道:THE RIGHT THING,至少我們要DO THING RIGHT!

2008年1月6日 星期日

侯君昊教授演講心得 / 蕭舒駿 M9610102

跨界設計才是王道

跨界應該有什麼樣的價值?在產品設計領域看到許多建築師跨界設計的案例,也讓我們受到相當大的衝擊。建築的剛性特質轉移到產品賦予產品前所未見的形態,激盪出新的價值。

在此演講者提到音樂跨界的例子,而「跨界」這一個字彙先出現在音樂的領域,例如莎拉布萊曼的音樂從歌劇轉往流行樂發展,交響樂團開始演奏電影的配樂,藝術的嚴肅形象受到娛樂產業的柔化,這樣跨文化的互相詮釋不僅讓大家習慣中的現象發生衝突,對於感官也有另類的刺激,這是對「跨界」對粗淺的定義。我們不僅僅在設計或是建築、音樂等感性領域發現跨界的痕跡,許多企業的經營模式也採取跨界的手法,將不同的領域的特質重新做排列組合。在此必須注意的是,所謂跨界並不只是A+B,而是首先應該深入了解不同領域背後真正的意義,才能夠加以擷取然後進一步的整合。

MIT所研發的新型城市機動車外表看起來確實新穎特別,其實在開發過程中結合了不同領域的研究團隊,不只是汽車的外觀設計師,大家都清楚一個完整的設計團隊應該同時包含人類學、社會科學、材料結構、工業設計、平面設計等不同領域的組合,建構出的創意才會最完整合理。

設計師該如何實踐「跨界」的態度。當我們接觸的領域廣泛卻不深入,許多知識只局限在「接觸」而並非「了解」。如果跨界無法抓住不同領域的精髓,這樣的跨界就會流於「拼裝」,失去跨界真正的意義。

侯君昊教授演講心得/鍾岳容 M9610115

對於“跨界”或“跨領域”一直以來的認知,都僅限於兩個不同領域、風格或主張之間的融合,或只是“雙學位”等等之類的代名詞,而侯君昊先生的演說推翻了這樣的想法,他解釋跨領域不只是對於該領域知道而已,而是要百分之百的融入其中,而且能夠帶給該領域衝擊,這是很不容易的,不只是我們對於其他領域感到有興趣,而且學學皮毛而以,而是要深入其中,徹底地融合。這樣特質的人生活應該是非常豐富,像我們在念設計,但不只做設計,可能也在pub駐唱,可能很擅長滑雪,生活經驗豐富,而且可以把這些經驗容入設計之中,這樣的設計就讓人感到較為活潑跳躍。

他也提到,跨界的門檻就是思維的轉換,成為一個豐富的人,對於各領域都充滿好奇,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能夠應用,雖然我也對於各方面都有興趣,也接觸過許多與設計完全無關的興趣,但卻無法應用,應該說是思維還沒有轉換,所以除了接觸及融入不同領域之外,還要能夠斯玩轉會與應用,才能真正達到“跨界“。

侯君昊演講心得/M9610107

「跨界」這名詞在我們的認知中便是,結合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攜手合作,產生1+1>2的 效果,而這次演講產生不同的心得感受,跨界不只是參與,而是融合的動作,就像音樂的跨領域便是把自己的演唱技巧,在不領域中再做詮釋,融入這領域的特色,混和自己的專業,最後成為一項新的風格。因此我自己的詮釋A*B不等於AB,而是C。這便是演化的可貴的吧,不斷的融合;不斷的成長;不斷的創造多元的空間。「跨界」這一詞早在自然界悄悄的不斷進行著,因為我們也是隨著環境不斷的演化著,當我們進入美國,融入了美國文化,加上自身的中國血統,便產生了具備美國特色,有著中國內涵的人種。這也就好像教授所提到的跨界概念。
那應用在設計呢?設計這個詞大概就是一個「跨界」的縮影吧!我想很少一個領域會接觸到人文、自然環境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管理等等不同面向的領域。我們是身處在一個沒有界限的領域當中吧!因此學會像教授所說的交織兩個領域的是很重且迫切的。自身有何種專業?可以和其他領域做為結合點,「跨界」在我自己的想法中就像建立橋樑一樣,而有用的橋梁便要有實質的東西互通,而兩個領域能建立越多的橋樑,那關係就會更密切,融合程度也就會更佳良好,甚至沒有界限。而設計和各領域之間便是在尋找何處可以建立橋樑,何處是我們可以參與的;哪裡是最適合切入的,這便是我們所考量低吧!

侯君昊教授演講/ M9610106王郁閔

此次演講當中,印象讓我最深刻的莫過於開場的美聲名伶Sarah Brightman。
在這之前,我便非常崇拜這位名伶,認識她的過程或許跟眾多的歌迷一樣,是從歌劇魅影中的Christine這個角色開始的吧!從中卻也鮮少有人知道她卻跟今天的主題相關,只不過她所發光發熱的是在樂壇上的表現!與其他所謂的三大男高音或者是聲樂家而言,Sarah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不只是在歌唱的技巧上,尤其是在演唱會的表演形式上,更是有著重大的突破!想像著一位聲樂家如何能夠褪去身上的晚禮服,改穿性感與火辣的舞台服裝,並且在演唱會的場地上忽上忽下(我指的是舞台的機關設計。),或是在空中做連續的三百六十度旋轉,然後改變唱腔,繼續唱著 "A Question of Honour ", 這是非常之震撼與感動的! 在此推薦Sarah在2004年Haren world 2004所開的演唱會DVD,體會一下文字無法敘述的感受吧!

此外,對於侯教授所提的Renaissance Man新世代的文藝復興人的啟發也很大,而新時代的文藝復興人的基本定義是必須要對各領域都接受。雖然這個觀念不算是個創新,但在基本層面上應該就是希望能夠對周遭的所有事物,抱持的好奇與積極求知的心吧!然而對於我而言,跨不跨界也許不是那麼的重要!或許應該說不是那麼的刻意,甚至是強迫自己非得想辦法"跨界",我認為應該是對於自己所感興趣,或者特別有感覺得事物,在某一個時間點上,運用所學的做一個不一樣的方式闡述!這樣或許會更有意義!

侯君昊教授演講心得/M9610114林穎謙

跨界才是王道

這次的演講是以「跨界」為主題,原來跨界這詞是由音樂而來的。感覺中這個詞常常聽到,但真正看出效果的時在不多多數人單存的認為只要是多方涉略學習就能稱為跨界、跨領域,但再許多知名企業中可發現它們在作計畫時不單單藉助該領域專才,而是加入許多度同領域得專家共同執行。

從這次演講中了解到,單存單的思維模式很容易遭到淘汰,不要將自己所在原地而是要是這收出故有的圈圈﹝領域﹞多方嘗試與操作,但就如侯教授所說的「跨界≠A+B 跨界=A*B」,並不是單存的多方涉略學習就能叫做跨界,而是要有所想法與作為真正的跨入另一個領域之中。

學這劑多方吸收薛習相關知識是必要的,但如果只將設計當作是式工具,他將很快的被淘汰而無法延續,但它如果可以被傳達又是工具,那就可以保持很久,因此設計應該包含工設、商設,產品如果能將設計師的想法正確的傳達就不能單單只是產品設計,畢竟跨界才是王道。

2008年1月5日 星期六

侯君昊教授演講心得 / 雷凱俞M9610113

侯君昊教授用了不一樣的演講方式來說明此次演講的主題-跨界。
首先播放莎菈布萊曼的音樂給大家欣賞,並說明了其中古典聲樂語流行音樂的跨界合作,並以此來譬喻到設計的跨界。跨界並不只是懂得跟異領域的合作才叫跨界,而是以自身領域的特長至另外領域,並能抓住此域的特點,而能此欣賞的人得到感動。

談到達爾文的進化論,次而說到胚胎的衍生,再而談到機器人的發展。這之間其實都有相對應的脈絡關係,但這卻是相互異的領域。一邊是生物領域,一邊是高科技領域,如果沒有跨界之事的連貫,是無法法引領科技的演變。

他談到現階段是設計的文藝復興時期。15世紀的達文西是位多方位領域的天才,除了本身的聰明頭腦外,再來必須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回到現代,殊是如此不是?但現今教育卻把人教育承擔一領域的專家,我想,在課業之餘 ,應多擴充其他知識領域,並加以融合異界知識才是。

侯君昊教授演講心得 / 楊小青M9610204

知識經濟時代下跨界設計才是王道

在這多元思維社會衝擊下,我們不能單單只是走同一條路做同ㄧ樣的事情,這樣很快會被這社會淘汰。而『跨界』的思考已成為未來工作的趨勢,講者提到跨界的精神很簡單,就是學習接受跟歡迎新領域的知識,對不同領域的了解與深入,我們的設計就不能只是設計,而可以同時在作品上融入文化上、科學上的、音樂上的。

現任蘋果電腦執行長賈伯斯(Steve Jobs)曾說:「皮克斯雇用的人,可以不善於畫畫,但卻必須非常有表演才能,才能賦予動畫主角生命。傳統的動畫者要存活,就要去上表演課!」所以我們都需要具備「雞同鴨講」的溝通的能力,善用跨領域的激盪,產生想像不到的改變與創新。

侯君昊教授演講 / 林泰利 M9610208

跨界風潮四處風光

“Crossover”——跨界

這個新生的時尚混血兒,如同美麗的時尚飛行體,從東方到西方,從傳統到現代,在不同的時尚領域間一路狂飆。一句話,crossover不僅是一種時尚觀念,更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
時尚總是會有更多奇妙的風景呈現,這是時尚新概念突襲!crossover跨界風潮來到了我們面前,讓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對立的元素,擦出靈感火花和奇妙創意,就是crossover的價值。
“Crossover”——跨界,是國際時尚界現在最潮流的字眼。Crossover的原意是跨界合作,指的是兩個不同領域的合作。現在,更代表一種新銳的時尚態度和生活方式。
這股不可小覷的跨界潮流最初起源於時尚界,自然也在時尚圈裡鬧騰得格外帶勁, 時尚圈中的Crossover,基本上有品牌和品牌跨界、藝術家與品牌的跨界等幾種表現方式。沒辦法,有的品牌需要年輕化,有的品牌需要高檔化,大家都希望趟出自己的地盤到外面遛遛,而它們共同採用的手段,就是Crossover。 於是,大家一起來跨界,這個本來就光怪陸離的圈子更熱鬧了。

跨界範例:Karl Lagerfeld VS Diesel
提起時裝大師Karl Lagerfeld,大家想到的都是昂貴又珍貴的Chanel高級定制時裝。可正是這位高高在上、從來沒有發表過牛仔作品的大師,牽起了平價品牌的手——與意大利牛仔品牌Diesel高調合作了。作為Lagerfeld的第一次跨界行為,自然相當引人矚目。 跨界出的產物是個名叫Karl Lagerfeld by Diesel的牛仔女裝品牌,當然由Karl Lagerfeld同學主攻設計,而大師設計的牛仔裝果然不同凡響,修飾效果很明顯,整個系列都大量運用立裁手法,作風明顯年輕化,立時成為銷售熱貨。

侯君昊教演講心得 / 李佳穎 M9610101

主 題|知識經濟時代下跨界設計才是王道
演講人|侯君昊 教授

在此次的演講中,其實帶給我相當大的震撼,一直以來唸工業設計的自己,總認為了解工業設計領域的智識就應當足夠應付許多問題,但是在侯教授的演講後,自己對學設計這件事有了不同的想法與刺激。

成為多樣化的人
原來跨界和跨領域是不同的兩件事情,而跨界又比跨領域更能產生新世界,在這個變化快速的世代中,墨守成規的守在自己的領域或許已經無法去和外面的世界做競爭,在這次的演講中,講者說明了許多跨界的例子。是的!跨界真的是可以打破個人思維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其實深入的思考過後會發現,要跨界並不是件容易的任務,跨界意味著自己的身上必須兼具多項的專長與智識,也就是講者所說的「多方位」,身為學設計的自己,要怎麼可以達到跨界的標準,其實是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努力。

跨界的產物是吸引人的

從另一個角度來做討論,看看現在的世代中,顯而易見的,從事跨界設計的人才的確能帶給人們許多的震撼與刺激,在這裡指的不只是在設計這一塊蓬勃發展的設計師們,許多成功的音樂工作者、科學家、商業界的龍頭都有著「跨界」的特質,而我自己本身對這些跨界的音樂或設計成品,也都很喜愛,或許是因為跨界的產品或音樂,總是能激起人們的好奇與心頭裡的震懾。

跨界潮流與未來
跨界的潮流正在興起發酵中,在現代的設計中,我們不難發現愈來愈多跨界、跨領域的企業與產品出現,這是一種突破設計的好方法,也是產生新感官享受的機會,這讓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與刺激。然而,不可置否的,現代在各方面的發展腳步都相當的迅速,如何預測為未來的走向?一直以來都是設計師必須要找到並且學習部分,抓凖了未來的可能性才有辦法找到新的好設計,做為成功的跨界設計師或許不是件容易達到的任務,但是,跨界的確可以幫助自己看到未來的趨勢,因為對不同領域的深入了解,更能讓我們對未來有更透徹與全盤的了解。

體驗人生
在這次的演講中,算是相較於以往較突破性的內容,講者提出了許多非設計的例子提供思考,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想能夠靠近「跨界」這塊領域的第一步就是要「多看、多碰、多體驗」。

侯君昊教演講心得 / 李冠霈 M9610101

cross over:跨領域合作

跨領域合作,在現在好像是很流行的議題,但其實不只是流行,現在在研究所或是學校中,就經常遇到跨領域合作的問題,但在幾次合作之中我們並沒有表現很好,原因是我們經常不了解非自己領域的東西,就像設計經常需要跟機械或是電機工程合作,才能做出完美的產品,以自己為例,由於對機械領域或是材料加工的學習以及知識不足,設計了一些很炫很美的產品,卻是不可能生產出來的夢幻產品,最後兩方將就做出了一些不三不四的成品,有點造型又嫌不夠美…之類的瑕疵,總是無法達到平衡。演講中提到一位建築師跨領域學習工程結構,正因為他了解設計美學又了解建築結構,所以最後設計出的建築能夠兼顧美感與結構。有時候很羨慕這樣能夠跨兩個領域甚至以上的人,我喜歡畫圖喜歡設計,但對於機械原理我真的很不在行,所以也特別沒有興趣,更不用說要去學習其背後的原理。這樣的情況讓我在做設計時感到很困擾,這是一種不足的感覺,總覺得我的設計帶了一些缺憾。

我蠻感興趣的一個部分是演講者用基因的道理跟我們闡述跨領域合作,有點玄,好像所有的事情在一開始都有一樣的相貌,或是他所說的「控制者」或「操作者」,我在想如果設計跟工程背後也有一樣的部分,那會是怎麼樣的基因在操縱我的喜好,所謂大師應該就是那種發現一些不同領域背後所擁有的共同點,以致於他們能操弄一個完美的結果,看下去就像是他們就是後面的「操縱者」。另外又提到的是,我們無論身為何種行業,生活總要多采多姿,不同的經驗都會對我們所在做的事情有些影響,這就很明顯能夠感覺到,像是班上喜歡運動的同學所設計的產品總帶有這麼一些活潑的產品語意在裡面,工程背景畢業的同學設計的就帶有這麼點的理性,藝術背景的就會有些浪漫在裡面。若是這個層面的話,會比真正跨界設計簡單一點,大致上我應該能從這部分著手,去感受跨領域的力量。

音樂很明顯的就有跨領域的情況,因為每個流行歌手都在做這件事,不過到底做得好不好又是另外一件事,有些只是套入一首古典樂在節奏裡面,有些就是比較深層的融入一些元素,例如王立宏把京劇融合進他的音樂裡,不是讓人一聽就聽出這首歌跟京劇有關,因為他只是融入一種京劇節奏的手法。這都很有趣,因為如果一首歌曲永遠都只有一種風格就變成沒有風格了,就連只是套入古典樂RAP都令人印象深刻。最後他也提到信心的建立,在台灣他對數學沒興趣,到美國就對數學產生興趣,有時候不用懂很多,那種沒有壓力的了解會讓人慢慢產生一些興趣,進而去接觸,有了成就感才會更感興趣。跨領域不只是知識或工作上,生活體驗也是一種跨領域的學習,這是我在這次演講中得到的給自己的最佳結論。無論什麼樣的學習都會對我的設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