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31日 星期四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303

[演講內容]
蔡宏賢老師在一開始提及到所謂大家在說的數位藝術熱潮、流行主要還是決定於自己本身是不是真正的去愛這東西、對他有興趣。接著是開始介紹世界各國知名的數位藝術節,上海earts電子藝術節、奧地利電子藝術節、阿根廷國際電子藝術節、台灣2004行動數位藝術紀等,在演講過程中也有提及到何謂數位落差,蔡宏賢老師也分享了他在創業的過程,從早期接觸網頁設置工作、故宮的行動導覽設備,Acer的數位藝術中心,到後期的集體出走去創業(電子科技藝術),到最後說服工業局、文建會從事數位藝術的發展,也提及到老師個人的代表作卻是在宏碁尾牙party所製作的裝置,更提及到在詢問國外數位藝術家如何過活,解答即是七成的數位藝術家都有一份在學校教書的工作,一個穩定收入來從事藝術創作(這同時也解答的我多年對於數位藝術家怎過活的大問題),也提及到日本Hello Kitty的闖關來收集卡片的互動裝置,硬體裝置的成熟會讓買門票進來的人覺得很值回票價,同時也分享了超級瑪莉歐的遊戲反向操作的遊戲製作,後半段則提到了芬蘭在德國展覽的workshop,以藥草植物分類做成釀酒的參與分享,影響到了過去對於電子、科技的思維,體悟到用文化、用生活去做數位藝術,分享需要文本,分享的精神-不是在於會做什麼、做的好不好,而是願不願意做,最後結尾的部份則跟同學們分享了可口可樂秘方的事件。然而演講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在於老師問及到台灣有發展數藝術的機會,以及數位藝術未來的延續是很大的問號的議題。

[個人心得]
蔡宏賢老師演講中提及到創業的部份,五十萬太少,至少要有五百萬以上,以及分享到一些創業過程,在這方面聽了相當有感觸,因為個人在大學時代曾經跟一些朋友跨領域組織成一個創業團隊比賽,一路闖關至獲得國際創業獎項,然而畢業後,卻因為升學、當兵問題而將近面臨解散,而在解散前請教過一位前輩的建議,創業的本身就是要燒錢,而且至少會面臨三次的失敗賠本,欠債精光是家常事,因此要做好心理準備,也因為如此,就應該做大家有興趣,覺得好玩的創業,而不要因為申請到了創業補助金,而做自己不喜愛的創業內容,就如同老師演講一開始所說的自己本身是不是真正的去愛這東西、對他有興趣。

而最後探討的「生活」跟「分享」的部份,生活則是想到我很喜歡的幾段句子,來自意大利導演艾曼諾‧歐米所說的說:「第一代電影導演過他們的生活,然後拍電影;第二代導演看第一代的電影,也生活,然後拍電影;第三代導演看前兩代的電影,不去生活,就拍電影;而第四代,看過了設備目錄和使用說明便開始拍了」,說明了現在的許多人拿到了機器便開始從事拍攝短片電影的活動,而卻忽略了應當從生活、從經驗去感受,而生活與經驗及是屬於我們自有文化的一部份。而「分享」的部份則是想到了一本真人真事的書籍,「阿拉斯加之死」(Into the Wild)一書中,主角克里斯在擺脫一切文明物質社會後,獨自在阿拉斯加荒野過活,然而主角克里斯在死前的最後日子,曾在閱讀的書頁上寫下:「快樂只有在分享時才真實。」分享所獲得的快樂必然是相當的重要。

[延伸閱讀]

最近Lynx香水在英國倫敦車站所製作的互動裝置。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810109

[演講內容]
講師提到了他的求學、工作經歷,及最重要的創業的過程。也提到了許多數位展,包含國內外。對於不熟這個領域的我們,可以說是大開眼界。也藉由這個主題探討"科技和藝術整合,台灣有什麼優勢及機會?",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梁老師最後也提出了個特別的答案,老師說,台灣能把世界各國美食轉化為自己食物的國家,如果好好發揮這個專長著眼於科技與藝術的結合,
而在演講的過程中,講師也有略提到創用CC及開放原碼,並且用開放可樂配方,以及工作坊自製伏特加作為例子;說明任何事的發展,都要回歸於文化部份,另一方面則是"交流"的重要性。有別於台灣教育一再強調的"保護"及"營業秘密",我們或許可以反過來思考,在這個年代透過"開放"及"交流",我們能夠達到什麼目標?


[個人心得]
每每聽到著作權宣導一再強調"保護智慧財產",多少有點反感。大部份的價值觀總認為"著作權"該受到保護,但既然大家都這樣想,為什麼大家的生活中還是避不了盜版呢?我們是不是可以反過來思考,"是否過度談論保護著作權了?",那些反可口可樂的反骨人士的作為,也許就像駭客,但不知道為什麼,卻有點激勵人心呢!
事實上,無論在哪個領域,我們大部分是踩著先人的成果往上爬,當我們過度保護自己的成果是,想必會阻礙下一代的發展吧。所以回歸到本次講師所提出來的大哉問"科技與藝術整合,台灣該怎麼做?",我想第一步應該是先撇開那個"保護著作財產權"的小氣想法吧!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112

演講內容

蔡宏賢老師一開始先介紹世界各地知名的數位藝術節,像是奧地利電子藝術節;然後介紹數位科技如何與藝術做結合。印象比較深刻的是dimension做的KITTY樂園和moving mario,這些和觀眾互動的遊戲運用數位科技,讓小朋友像玩wii一樣開心;或是讓觀眾用新的玩法回憶起小時候玩gameboy的歡樂時光。之後介紹新媒體創作,蔡老師利用大家可以做出自己的可樂配方做例子,說明我們要將新媒體創作融入我們的生活的一部分,像是自製食物一樣,做出屬於自己特色的數位藝術創作。

演講心得

從事數位藝術行業可能需要不同設計背景的人合作,像是學設計與學資工的人互相討論,不像平常的工作一個人就可以完成,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工作;而透過不同科系的人互相討論也能激發更多不同的想法。另外也需要思考科技要如何與人做互動這件事,運用同樣的數位科技,卻讓人有新穎的互動方式,或耳目一新的感官效果,感覺這就是數位藝術困難的地方;像是世博和花博等大型展覽也運用許多數位藝術,讓觀眾可以與數位球或數位花做互動的特別經驗。

延伸閱讀


2011年3月30日 星期三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211

「演講內容」
廣泛的介紹了世界各國的數位藝術節,包括了上海、北京、香港、日本、韓國、波蘭、荷蘭、阿根廷、奧地利電子藝術節等。蔡老師也跟許多藝術家合作,起因是畫家總是用畫筆做創作,而當科技跟藝術碰撞在一起,是否會有不一樣的火花呢?因此蔡老師與藝術家們運用「程式」來作藝術的創作,也是一個非常實驗性質的藝術創作。也提到有關文化面向的話題,蔡老師認為數位藝術已經到了有瓶頸的階段,常常會為了藝術而藝術,並沒有深入的去探討生活、探討文化等面向。假使數位藝術如果可以加入「文化」的面向,那麼數位藝術會將融入你我的生活,並產生共鳴,數位藝術將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個人心得」
去年去剝皮寮看了「台北數位藝術節」,帶著可以跟作品互動玩耍的心情,結果卻有許多藝術作品完全看不懂他們的想法,也不知道要怎麼去操作它。科技進步的越來越快,我認為數位化的藝術,在未來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數位藝術與設計結合,也是一個很大的發展空間,例如ipad可以變成電子書,也可以變成樂器(例如鋼琴),還可以變成畫板等等。所以不管是藝術還是設計,我認為最終還是要回歸生活,生活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有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靈感。

「延伸閱讀」
立可帶的網路廣告






2011年3月29日 星期二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106

演講主題:數位藝術與創業的旅程

日期:2011/03/25


[演講內容]

"台灣有發展數位藝術的機會性?" 蔡宏賢老師的第一個疑問句揭開了此次演講神秘的面紗,演講內容以介紹國際知名的數位展與競賽盛會當做主軸,包含數位界奧斯卡的奧地利電子藝術節及其分類,以及為什麼其有資格負此盛名,演講中期以蔡老師個人經歷為主,包含退伍後至ASUS工作以及創業的契機等,隨後更提到協助或主辦的展覽以及work shop如:行動數位藝術紀、TdAic、數位與藝術教育推廣計畫,以至近期的玩趣工作坊的簡介以及有趣的內容,中間不時穿插即興的互動與提問,讓整個演講生動不少,演講最後提到台灣數位創作藝術的遠景、以及可口可樂成分之謎與國外相當有趣的work shop,最後在梁老師的唱雙簧合作下畫下完美的句點,不過仍留下巨大的伏筆,關於台灣的未來科技與藝術的發展,看似衝突卻又相輔相成,該如何完美結合發光發熱將會是新一代設計師的使命。


[個人心得]

學生並非數位創作出身,求學過程也只有在研一上學期密集的演講中略知一二,但對於不同的領域保持著尊敬與支持的態度,畢竟一切事物相輔相成,若行有餘力,應該要多方發展,不應將自己侷限在某個特定範圍內求自滿,台灣民族應好好把握自我優勢,在這個開放且自由的環境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走最穩的步伐前進,不管未來的趨勢、不管所做的一切是否有前瞻性,只要是自己認為對的、喜愛的就應該不顧一切去做,若什麼事都太深思熟慮,那就不是依照直覺行事,而是按照別人的經驗行事,有好有壞,全看個人造化,台灣應該加強的除了數位藝術外,交通工具設計應該也需要再加強,一味靠政府拉高關稅以及奢侈稅並不能改善問題,培養一群頂尖的交通工具設計學生長遠看來才是解決之道,願台灣的數位藝術與交通工具設計皆有好的發展。


[延伸閱讀]

BMW概念車





某種層度來說,產品設計需要靠數位藝術的幫助,畫出對於未來的遠景,因此整個循環是密不可分且環環相扣的。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116

[演講內容]
演講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蔡宏賢老師分享國外的工作坊。在來自不同國家的人相互合作中,最重要的不是結果,而是互相分享的精神,不是美術科的人才可以擔任素描的工作,不是攝影大師才可以負責拍攝紀錄的工作,不會畫圖的人照樣舉手幫忙。如果今天是一門專業領域的合作,可能就相對性的會依賴專業才可以負責,但忽略了其實一個團體、企業甚至是文化之中,之所以會進步的關鍵點在於:不是會不會,是任何人都願意去做。
[個人心得]
蔡宏賢老師問了大家一個問題:台灣是否有機會發展數位科技?留給大家一個問號,對問題有沒信心的原因,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數位科技不是那麼熟悉,許多網站、展覽資訊、奧地利電子藝術節也是聽了演講者的介紹才瞭解,而在課堂中,我也反覆思考著,想從老師的PPT當中尋找一些答案,想知道台灣目前發展數位科技藝術的階段。而我認為,在產品設計方面越來越注重人本價值,以人文關懷為主軸的橘色設計越來越多,或許另一方面來說,數位科技就是一種人本考量的設計,科技不在於新、快,而注重與人的互動、呈現上,這就是一種對於設計態度的轉變。加上台灣的文化性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高。所以我認為,數位科技藝術在台灣是一步一步、慢慢的落實的更徹底的。
[延伸閱讀]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
作品名稱:Sonia Cillari(IT/ NL)

作品網站:http://www.soniacillari.net/

以人
的身體當介面,中間是一個舞者,觀眾可以靠近,調整舞者的姿勢,周圍的投影畫面是這兩人之間的磁力表現,同時,可以聽到磁場變動所配合的互動聲音,這是一件極漂亮的作品。想像,如果能在舞台上,看到舞者跳舞的同時,又能看到舞群間彼此的關係,那樣的張力與視覺、聽覺美感,很震撼!(資料來源:波酷網)
微型樂園網站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305

[演講內容]
一開始蔡宏賢老師丟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問"台灣有沒有發展數位藝術的可能?",對於往後認為互動設計或藝術會是個強大趨勢的我而言,毫不猶豫的認為當然是有可能的!
老師提到了我們台灣雖然是各種科技的開發代工產地,但是數位藝術卻遠比其他歐美國家慢了許多步。
並舉了許多國外的電子藝術節作為例子並讓我們參考到底在外頭科技藝術已經發展成什麼樣形式的東西?
如: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
ARS
也列出了亞洲方面的數位藝術的活動
如:
台灣2004行動數位藝術記
韓國2006亞洲行動大獎
演講中也分享自身經歷的經驗來談為何在台灣數位藝術難以發展起來的原因,我在這方面認為與跨領域的合作上遇到瓶頸有關!


也分享了自己在台灣開workshop的經驗,主要用意是要讓非工程領域的藝術家使用程式來創作。
其中一個媽媽完全不懂程式下慢慢摸索最後成為當中最好的成果令我驚艷,真是令人非常興奮!


在之後更深入談到台灣文化,並提出我們應該要有展現自己文化的東西,當這些東西透過數位化呈現時,似乎還有一段距離要走。

[個人心得]
對於最後蔡宏賢老師似乎對一開始的問題"台灣有沒有發展數位藝術的可能?"抱持著較消極的態度,我想是以前在業界跨領域合作遇到一些困難所致,但我認為數位互動設計或藝術絕對是有發展的需要!除了能夠令生活更方便外,提升心靈品質以及素養這也是不可或缺的素材。也許正如老師所說,在藝術方面我們因為不排外而擅於吸收其他文化的關係使得藝術方面難以發展屬於自己的特色。但我其實更堅信梁老師所說,族群融合所帶來的力量,可能是我們無法去評估的。

[延伸閱讀]


稍為提出一些與文化有關的延伸閱讀


動漫美學
http://magz.roodo.com/article/3305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304

[演講內容]
主講人先和我們分享了他離開學校之後經歷工作、創業的歷程,再和我們講講他現在的團隊工作在做什麼。開頭便丟出了一個問題:臺灣有機會發展科技藝術嗎 ?有科技、也有部份藝術的臺灣,如果有這個機會的話,那個機會是什麼?
主講人本身大學念的是日文系,研究所轉念藝術史,在快畢業的時後突然覺得有些無聊,恰巧當時網頁剛興起,基於網站很好賺的理由,便開始和同學開始從事網頁設計的差事,得了些獎,也賺了些錢,便慢慢往數位藝術的方向走過去。
講者介紹了不少各國的藝術節,相較之下臺灣在科技和藝術結合的這方面似乎尚未起步,或者是使力方式不太對,例如早期Acer成立的數位藝術中心,後來竟詭異的歸類在行銷部。之後講者參與了許多數位藝術活動策劃,教育推廣數位藝術教育,分享了許多個人經驗,最後在科技與藝術之間找到了「文化」這個著力點,透過實物發揮分享的精神,達到交流的目的。「分享的精神不是在於會做什麼、做的好不好,而是願不願意。」透過國外workshop的例子讓我們體會到了這個精神。面對科技和藝術兩個看似對立卻又必須結合的議題,兩方面都有潛力的臺灣,要從文化著手的話,明確的主題可以是什麼,是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
[個人心得]
一開始蔡老師拋出的問題讓我覺得很有趣,關於科技和藝術結合的可能。因為自己大學剛好就是資工系的,研究所跑來念了個設計所,雖然才經過一個多學期,但我常常能感受到在設計師和工程師之間的差異,說設計師和工程師會因無法溝通而吵架,還真的不是騙人的。對於這個問題在開始的時候我也是抱持的否定的答案,畢竟自己目前正夾在這種矛盾之中。如果只是用用coding畫出圈圈排列出若有似無的畫面,我覺得也不算真正的結合,只是形式而已;互動裝置似乎是目前比較蓬勃發展的藝術與科技合作的例子,也是一直想從代工轉型的臺灣想邁進的目標。而台灣的文化以多元著稱,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沒有屬於本土代表性的文化,光是原住民跳舞是不行的,要如何從兼容多國文化的潮流之中創造出屬於臺灣文化自己的價值,想必是未來重要的課題。最後提到能從飲食方面下手,食物是台灣的強項,讓對「吃」極有興趣的我,其實是很振奮的。
[延伸閱讀]
臺灣菜的競爭力
文中提到臺灣菜的競爭力在於多元,頗有英雄所見略同之妙。

蔡宏賢老師演講報告 / D9910102

[演講內容]
蔡老師從數位藝術開始介紹起,而後藉著數位媒體科技的日新月異,反思我們擁有的資產根源是什麼。 演講中介紹了蠻多與數位相關的藝術節,如: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阿根廷404國際電子藝術節、韓國MOBILE ASIA COMPETITION、上海earts電子藝術節當然也包含台灣的2004行動藝術季。綜觀各國對於”新”數位媒體藝術,皆以百家爭鳴的姿態齊放,也提供給國際更多交流的機會。 除了藝術季的介紹外,老師也分享了傳統文化與數位媒體結合的策展活動,如:董陽孜書法、數位典藏、南南四村、以及微型電子創作(電子逐墨虛實結合)亦或與英國United Visual Artists交流的Volume作品。也許是肩負教育文化的使命,蔡老師在台灣也舉辦了一些workshop,比如: Forever設計/運算/互動,希望用最簡單的工具來創作。DBN(Design by numbers)教導大家把coding當成tool,呈現視覺創作畫面;其中一位工業設計背景媽媽的創作,是蔡老師最為樂見的成果;而後還有如2008的玩趣工作坊等等。 分享完了數位相關的展覽以及工作坊,老師突然話題轉到EA 2010 芬蘭在德國展覽的workshop,一個以藥草分類做成蘋果酒的參與分享。在此展覽裡,每個人都扮演一個自願分享的角色,可以是攝影師、翻譯、或是畫圖紀錄者。透過分享、傳遞文化以及文明的經驗。 最後老師以可口可樂為例,說明文化的分享應是透明的,我們要著重的其實是了解自身文化的資產,了解價值何為。因為唯有價值與資產,才是藝術永續經營的命脈。

[個人心得]
蔡老師為日文系畢業,然後研究所修讀藝術史;而後才開始漸漸對網頁、介面等數位媒體有更深一層的興趣,轉而創業。其實蔡老師也像是台灣文化的縮影,有著不同綜合的養分,當融合成一個有自信的個體時,那份光與熱是叫人望塵莫及的。 在這次演講裡,許多topic一直和自己長久以來的許多想法不斷激盪著。比如,回頭看以前自己的數位作品時,當時老師要求我們學習”技術”,但似乎強調技術的層面下,讓我們忘了從一個以人文為基礎的角度出發。也記得有些傳統出身的老師,在數位科技強大壓境之下,不得不學習以軟體”功能”來表現自身的想法。而後,整個台灣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媒體數位相關科系,驚艷於媒體絢爛的表象、討論的都是軟體的效果,相對地,對於呈現主題的省思比例大幅降低。 有時候我在觀看作品的時候會去思考,若是該數位作品抽離了酷炫的音效以及軟體效果,是否還能傳達出一份人文的精神? 若是的話,當它換成其他媒介時,是否仍保有其本質? 若剝離軟體效果後無法傳達人文精神的話,是不是我們已迷失在絢爛的效果之中而不自覺。就像蔡老師分享的,若是所有傳統藝術硬要和數位科技做結合的話,那麼就失去了人文的本質。 每個文化都有其精神和生命力,不應為媒體的俘虜;他們應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如何將我們文化資產藉由不同媒體(不單單只是數位)而更加彰顯發揚與傳承,才是長久的。

[延伸閱讀]
․Hologram 應用於Catwalk (本範例僅供學術參考使用,不具商業行為) 此範例為:科技與生活藝術的結合的類型。是我覺得能提升觀者想像空間,並使科技與生活相得益彰的範例

另有Diesel Hologram Fashion Sho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ytJUmqRacY

․微型樂園網站 http://www.d-p.cc/

․微型樂園 http://www.microplayground.net

․Playaround workshop http://2010.playaround.cc/

․Forever workshop http://www.microplayground.net/wordpress/?p=138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 http://new.aec.at/repair/en

․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 http://www.digiarts.org.tw

․阿根廷404國際電子藝術節http://www.404festival.com/

․台灣新媒體藝術上404義大利國際電子藝術節PLAY雙打 http://blog.sina.com.tw/cmie/article.php?pbgid=39857&entryid=580843

․上海電子藝術節http://blog.sina.com.tw/cmie/article.php?pbgid=39857&entryid=580843 http://www.hudong.com/wiki/%E4%B8%8A%E6%B5%B7%E7%94%B5%E5%AD%90%E8%89%BA%E6%9C%AF%E8%8A%82

․上海電子藝術節 延伸閱讀 http://ma.ntua.edu.tw/labs/dalab/ia-shanghai-2007

․韓國MOBILE ASIA COMPETITION 2006 http://www.turbulence.org/blog/archives/002569.html

․韓國MOBILE ASIA COMPETITION 主辦單位 Nabi http://www.nabi.or.kr/main/main.nab

․Readme 100 Software Art Factory http://readme.runme.org/

․DBN http://dbn.media.mit.edu/

․Volume United Visual Artist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bglOn9ea-Y

2011年3月27日 星期日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104


[演講內容]
這個禮拜專題討論請來蔡宏賢先生來替大家演講,演講題目是有關於「數位藝術與創業的旅程」途中提及到他對數位藝術的看法之外,並且分享他從本身大學的專業並不是走數位藝術,其創業過程的嘗試與創新,演講的最後還分享了演講者到國外參加工作營的經驗,打破我們對於傳統工作營的流程有大大的不同,並且演講者提出,台灣富有科技的技術,但是對於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可能性的問題把它丟給了台下的各位,這個問題也值得讓我們思考台灣既然擁有了多項科技的技術,卻對於結合藝術的創作有些許綁手綁腳,其原因為何?

[個人心得]
數位藝術對於我來說是偏向於未知的一塊藝術,經由蔡宏賢先生的講述後,我認為現在數位藝術多應用於公共藝術,建築等等較大空間,我本身學習的是工業設計領域這塊,曾經我想過為何工業設計的產品所給予使用者的互動總是不能像數位藝術所給予使用者的互動要來的驚豔,而目前嘗試於將數位藝術結合於工業設計的產品是少之又少,但是我認為這何嘗不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點,使人人都能夠更容易的取得一個數位藝術的產品,也讓數位藝術不再是那麼公共的,可以將它帶回家欣賞的那種平民化藝術。

[延伸閱讀]
關於數位藝術讓我想起,前一振子很聞名的首爾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將首爾打造成國際數位媒體城,過去與我們相提並論的四小龍首爾,現在已遠遠超越我們所想像的,他們的政府致力於將首爾創造成設計之都,對於許多大樓都將它們變成了現成的公共藝術,讓我們也不得不省思,我們的政府為了我們做些什麼?








影片提供: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213

[演講內容]
本次請來的主講者是蔡宏賢老師。在演講的開端,蔡老師拋出了一個問題問我們台灣是否有發展數位藝術的可能性?」隨後介紹著各國不同的數位藝術節,其中更是以奧地利電子藝術節為最為盛大和多樣性。在演講中段的部分,以蔡老師的各個經歷為主軸,開始依序介紹。分別為早期Web Interface、離開Acer2004行動數位藝術紀、TdAic、數位藝術教育推廣計畫,到2008年玩趣工作坊,在所有事件中都有穿插著一兩則有趣的經歷。在演講的後半段,帶出了文化和生活及電子藝術的關聯性,可口可樂的例子更是令人激賞,其中有句話相當讓人發人省思「分享不在於會不會做,而是願意去做。」以一個在國外論壇經歷中,清楚地呈現出分享的真諦。最後,在同學的提問,台灣本身究竟具有甚麼樣子的文化優勢?該如何善用?蔡先生和梁老師的解答也留給了我們許多的想像空間,值得省思。

[個人心得]
數位藝術中有很多的介紹,對我來說,都相當的新鮮,新鮮的點在於,以前我經常會試圖將藝術和設計來分家,所以我可能會說我知道數位設計但數位藝術或許就沒有這麼了解。但是,事實並不然是這樣子,藝術和設計中還是有許多地重疊區塊,包含具有一定相同的美學概念、商業價值等。所以藝術、設計到文化,到底對我們這一代來說是甚麼?該如何發揚?分享和混和的概念充分地解釋了這個問題。台灣的寶島上,有各式各樣的文化,的確每個民族或是人種都具有可以分享的權利,分享出他們的自信、觀點、生活或習慣,分享出那最動人的部分。當不同的民族藉由彼此分享,就會有所交流並且開始混合,進而多方的嘗試。我們能該做的事也許就像是蔡老師所說的,能就要盡量」。

[延伸閱讀]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107


主題 / 數位藝術與創業的旅程
日期 / 2011/03/25

[演講內容]

今天請來的主講人為蔡宏賢先生,探討的是數位藝術與創業的旅程,數位藝術的類別可以分為:建築、戶外裝置、互動裝置、遊戲、行動藝術與實體運算等,數位藝術在當今藝術界可謂為一股熱潮,但是所謂熱潮仍然需要有興趣去做,而不只是一昧跟進,目前各國針對新媒體藝術都有舉辦藝術節,特別是奧地利電子藝術節更是大家朝聖的目標,可謂為數位藝術界的奧斯卡。主講人不斷思考在台灣科技與藝術要如何的結合?台灣擁有非常好的科技產業同時藝術也蓬勃發展中,但是接軌的機會點是什麼呢?主講人最後認為接軌的機會點為文化,用文化反芻,藉由分享文化的方式,透過實物達到交流,以可口可樂為例,用文化反思數位,不是一昧將科技與藝術結合。如同梁老師最後所表示,我們應該看見自我本身的優勢點,台灣對於新科技與思想的接受程度很高,海洋民族性的促使之下,對於文化是非常具有包容性的,看似沒有所謂的文化特色,但是這樣的特性,可以融合各國的多元文化,藉此進而產生出屬於自己的文化。

[個人心得]

對於數位藝術,一開始的接觸是來自於觀看裝置藝術展的經驗,MOCA時常展覽出當代的新銳藝術,在高中的時候就有觀看過與人互動的裝置,可以依照人體的動作而有所感應產生變化,當時的感受是非常新奇的,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與互動藝術的延展,近年來,數位藝術反而降低了與人之間的距離感,可以依照人的動作去做改變的藝術,與人產生互動反而能夠更加推廣藝術。我認為台灣在科技產業上是具有優勢的,然而數位藝術這塊要如何跳出框架,達到與國外齊名的地位,仍然需要以台灣的文化去做突破,落實台灣新一代的藝術教育,讓藝術向下扎根,方能讓藝術,無論是數位藝術或設計都能夠推廣落實與這片土地。
[延伸閱讀]

Johnnie Walker 3D Projection Mapping @ Taipei

Johnnie Walker celebrated the launch of a new Green Label bottle with a first ever Johnnie Walker Green Label 3D projection event.


Johnnie Walker Black Label

Johnnie Walker threw a launch party for the new Black Label bottle with another 3D projection event.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101

[演講內容]
這次蔡老師的演講題目為「數位藝術與創業的旅程」,演講中向大家分享了自己與數位藝術相關的工作、展覽和論壇與會經驗。演講的開端講者舉出了許多實例,和我們介紹了國際上與數位藝術領域的盛會和設計競賽,如奧地利電子藝術節(地位相當於新媒體及電子藝術界的奧斯卡),德國的transmedia,及韓國的Mobile Asia Competition等等,不難看出科技藝術已成為國際藝術與設計發展的重要方向。演講過程中講者和大家討論了一個問題「台灣是否有機會發展出具有獨特性和國際性的數位科技?」在這其中也激發出不同觀點的看法。蔡老師表示由於當初的科技藝術推廣過於心急,在藝術基礎教育的部分仍未完善,導致起步發展的不順利;而其後梁老師則表示,不同於重視傳統的義大利或其他國家,台灣一向樂於接受新科技和新思想,並且善於將各種文化進行融合並展向嶄新的面貌,因此在國際上是十分具有包容性和競爭力的。



[個人心得]
許多國際知名的設計相關企業或公司都是由技術起家,如Sony的創立者盛田昭夫畢業於大阪帝國大學理學部物理學科,而當今世界最著名的設計顧問公司IDEO創辦者之一的David Kelly,則具有史丹佛大學的工程背景,他們利用札實的理工技術基礎,與設計專長工作者合作,成功建構了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企業。在這樣的認知之下,台灣於2004年舉辦了行動數位藝術紀,希望利用台灣的在地專長,也就是科技與產品的發展,培植數位藝術工作者,期盼在短期之內投注大量經費培植在地藝術家,將台灣的科技技術延展到設計藝術軟實力的發展。然而這樣的藍圖卻顯得過於天真,畢竟藝術家的養成時間,遠比設計師更長並且難以掌握,而知名成熟的藝術工作者,又有各自既有的創作工具和手法,難以在短期之內改變創作媒體,導致計畫最終難以執行無疾而終。為了改善這樣的結果,政府和民間團體相繼舉辦許多數位藝術相關的展覽、論壇和工作坊等等,期望逐步推廣數位藝術領域,於大眾生活中開始落實,才得以達到永續經營的理念。

[延伸閱讀]

以下提供兩部有關於3D Projection Mapping的影片連結,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點閱欣賞。3D Projection Mapping係藉由投影改變原本建築外觀,創造驚奇的視覺體驗。

1.) Amazing 3D projection mapped on building

Click the link to see this projection being interacted with live at the Lumiere festival in Lyon. Made by 1024 Architecture.


2.) 3D Projection Mapping promoting The Tourist in Dallas

This building projection was to promote the new movie "The Tourist" starring Angelina Jolie and Johnny Depp. The Joule Hotel in downtown Dallas hosted a party with this 3D architectural mapping projection art show, it was projected on the Praetorian Building at 1607 Main Street. The size of the projection was 80' x 80'. Produced by TVP.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202

〔演講內容〕
演講主題:數位藝術與創業的旅程
臺灣有全世界八成的科技技術,也有一部份的藝術文化,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在臺灣是有可能的嗎?這是老師一開始問我們的問題,有人贊同也有人否定。一開始蔡老師就大致介紹國外數位相關的重要展覽與比賽,並針對數位藝術可能會碰到的領域做說明,國內一些重要的數位展覽(Design by number)與相關工作坊(玩趣)也出自其團隊。也分享了一些跨領域合作的專案(如2008年的second life),尤其在U19的展覽中看到許多很棒的點子。分享的價值在於願不願意而不是會不會做,這點也道出我們常常給予分享錯誤的定義。後半段分享可口可樂配方,應該是印象最深刻的,因為不斷分享,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個人心得〕
數位藝術這樣的名詞大家應該都不太陌生,但好像冠上數位這個名詞的時候,總是給人有種距離的感覺,但是在我們生活中總是充滿許多數位技術,和我們生活的距離其實很接近。當大家發現到可口可樂的配方時,很多人都躍躍欲試的想要實驗看看,如果可以將分享這個概念套用在數位技術上,讓許多人都能很容易簡單接觸的時候,會不會激發出更多的火花,使數位結合的領域能有更多的創意可能。之前在大學時代有上過梁老師的課,課堂上有學到一點基本的processing程式,運用程式語言做出圖形的感覺真的很奇妙,尤其當跑出來的圖案是因為隨機亂數而形成的有機感時,有種說不上來的視覺美感。可能因為程式給人很冷與理性的感覺所造成的反差效果吧。所以不僅僅是數位與藝術的結合,在許多不同領域的結合都會產生許多我們未曾發現的感動與體驗。

蔡宏賢演講報告 / M9910117


蔡宏賢演講報告/ M9910117

「演講內容」
蔡宏賢老師在互動界闖蕩多年,從一位日文系背景一路挺進藝術界進而開始接觸科技數位藝術範疇,舉凡相當多的相關活動,阿根廷404藝術節、奧地利電子藝術節、UVA倫敦藝術展、2007董陽孜_心弦數位書法展、TdAic..等等,接下與我們分享一些個人所舉辦的workshop及創業,微型工作坊、玩趣Play Aroun WorkshopDimension+,印象較深的為FOREVER設計互動工作坊,裡頭有一項作品如圖下,透過運算,發現數位可以衍生的藝術創作遠及我們想像,以如此的切入點做設計作品,其實是很多元的。




「個人心得」
科技藝術讓遍佈運算的抽象具體化,讓我看到更多未來創作的可能性。
當演講者提及台灣是否有能力抑或是條件做數位藝術創作,我認為是具備的,台灣擁有相當多科技方面的技術,更具優勢的Multi-Culture更是能讓台灣在國際上脫穎而出,就如同梁老師所言,說到工業設計產品,馬上想到義大利,我們可以舉例世界上公認最好的咖啡機出自義大利,這是因為這意的民族有這樣的特性;我認為台灣也有屬於自己的強項,文化讓台灣深耕,包容性更是美德,或許我們應該多加善用我們的獨特性,讓藝術領域更彈性,也可透過表演藝術,傳達及塑造更多思維,希冀台灣人可以在數位藝術創作上有一席之地。


「延伸閱讀」
講者於課堂介紹一次創作作品,內容為在建築物上做影像互動,讓虛擬之間產生視覺暫留、錯覺,實體結合視覺媒體而產出的創作,很活潑,我很喜歡,所以上網找出影片與大家分享。




2011年3月25日 星期五

蔡宏賢老師演講報告 / D9910202

[演講內容]今日,蔡宏賢老師除了介紹數位藝術相關產業,也分享了他的創業過程、團隊目前的工作內容,以及在數位藝術領域所發現的現象。
創業過程:自幫別人辦數位藝術中心,到自己要創建一個數位藝術中心的轉折。包含如何從大學日文系,轉念藝術史研究所,轉至網站設計與介面設計、軟體介面設計,進入宏碁數位藝術中心,爾後辦行動藝術節、與工業局及文建會做行動通訊設備為基礎的數位藝術中心,讓他自接Project過程中找到謀生方法,爾後創業。
團隊目前工作內容:數位藝術策展、創建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交流平台、辦數位藝術教育推廣相關計畫與創作workshop。企圖自Prototype發展Products,再形成Project
數位藝術領域所發現的現象:數位藝術面臨著如何存續及新藝術買賣的問題,前者與文化保存有關,後者與藝術家存活及創作活力有關。此外,數位技術演變快速,影響著數位藝術的價值與未來。蔡宏賢老師分享的兩個數位藝術價值創造方式,一是搶新技術,如BioArt,另一是以意義強化技術濃度,如文化與生活。
最後雖然有點悲觀地說,台灣可能不適合數位藝術的發展,但仍不放棄地說數位藝術對映到城市生活上,是具未來性的做法,這也對應到蔡老師演講之初,開宗明義地說,相信來自於內心喜歡。我相信,蔡老師相信台灣適合數位藝術發展。
[個人心得]
蔡老師演講之初的一句話,讓我更期待這次的演講內容,因為我知道,這將是一位為數位藝術熱血沸騰的台灣先驅,分享創作歷程與創作厚度的經驗、故事:相信來自於內心喜歡。而設計跟生活、生命經驗脫不了關係,這將是具深度與厚度的分享,包含數位藝術遇到的困境與可能解決方案。最後歸結的可能方案都是:文化。的確,我們要向世界發聲,內容是什麼?我們可說甚麼?我們喜歡別人告訴我們什麼?文化確實可以強化或加深對話內容與記憶點,但如何做,蔡老師舉了可口可樂祕方,與國外數位藝術工作坊分享,如何以蘋果汁釀Vodka酒的例子,來告訴我們文化或意義如何深化數位藝術,或者任何形式的對話,包含設計。此外,這次演講,除了開宗明義的那句,還聽到一句有點無奈卻很真實的經驗分享:數位藝術對象是誰很重要,若是大眾,即時歡樂是與大眾互動的重點。再來,自Coca-cola配方流傳過程,體悟到一點,除了成功透過行銷變成國際知名飲料外,其餘都會埋沒於歷史的洪流,如印加的mama coca。最後,要回應那問題,我也自始至終覺得台灣有發展數位藝術的本錢。就如梁老師說的台灣人民的外來文化包容性外,台灣人民樂觀的天性與相信他人的良善,都是讓台灣文化獨具特色的要素與靈魂。我很樂觀嗎?應該是,沒辦法,因為我很在地,我是台灣人。
[延伸閱讀]
LIVE!
互動交流媒體表演_DIMENSION
Dimension+
以新媒體創造出虛擬世界,搭配茶具文物館的獨特殖民地時代建築。藉由歷史和空間互相牽引,構成建築物之感情。再從建築物的質感,創造出一個空間­的經驗,並建構幕幕香港珍貴歷史。地點:香港茶具文物館對出空地。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DNBcKVZ1wU
另外,找尋奧地利電子藝術節相關影片時,看到這影片,我欣賞奧地利電子藝術節對不同文化的欣賞與包容:與中國官方宣傳的和諧相抗衡,實際上是虛構的草泥馬視頻,獲得2009奧地利電子藝術節評委會特別獎。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e_sG6satp8
Braun Tube Jazz Band at REPAIR in Linz 2010 (Ars Electronica):日本實驗藝術家於奧地利電子藝術節2010中,以電視映像管作為打擊樂器,帶來2段爵士樂表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5T2Q_wgoKg&feature=related
補充
雖不是故意的但我仍忍不住選出以上三則影音分別有著不同地區文化元素所構成的文化氛圍及(對我的)吸引力

蔡宏賢演講報告 / D9910103

[演講內容]
從國際數位熱潮,講到台灣數位藝術。
蔡老師給了我們很多數位藝術的形式與表現,
包含建築、表演、互動等等。
而蔡老師提到的松菸計畫,目前已經成為台灣創意中心的所在地。
代表歌曲是蔡依林的布拉格廣場mv
而工作坊的形式就像目前流行的設計工作坊一樣,
跨領域的合作,激發出不一樣的火花。
這裡有個基本的問題,就是藝術跟設計的差異在哪?
(各有個人的定義,大家自己去思考吧)
來到台灣區域特色的部份,類似投影似的建築數位藝術,
在華山藝文園區有展演過,是經過設計的展演;
在考試院有展演過,是經過對面街道大型led看板的投射,
是不經意的展演。
而看到考試院展演的建築藝術,反而是路人以為這是設計過的吧。
(這裡的反思頗有趣)
vodkacocacola, 我覺得這兩種有點不一樣。
Vodka是來自自然原生的產出與感官刺激,經過體驗的;
Cocacola是一種商業行為中的秘密發現,顯然的,
發現這個飲料食譜多麼令人震撼,相對的,很難確定這是不是商業操作。
cocacola似乎不怎麼在意,頂多發篇聲明說你的不是最完整的,
因為她們玩品牌。不過經過這個多年的競爭者與自然保護者的對抗,
Cocacola受到了可以攻擊其品牌的抨擊:一瓶可口可樂的世界成本,
除了不是公平交易之外(也許他當然不需要),可口可樂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出乎人意料之外。
最後,講到了文化。
[個人心得]
從台灣的角度,我來分享一些文化的故事。
1. 台灣成功的電影不只一部,帶有台灣文化意識符號而成功的電影近年來更是在國際間大放異彩。2010年春節檔大戲「艋舺」票房亮眼,首要歸功於為演先轟動的行銷策略,階段性的在拍戲期間宣傳,本土資金結合台北市政府的協助,不僅成功挑戰歷史區域重現議題,也帶動電影產業之外的相關景點觀光產業成功;2010年出爐柏林影展最佳亞洲電影─「一頁台北」,切實刻畫台北捷運、知名連鎖書店等在地場景,不僅創造好評,更成功行銷國際!而最成功的電影產業,當然不可缺少連續上映四個月餘創造台灣國片最高5.3億票房的「海角七號」!從其所延伸的墾丁海角觀光景點產業,到周邊相關設計產業附加商品的熱賣來看,台灣在地文化在電影創意產業漸漸邁入高水準的創意實踐,這是藉由口語傳播與行銷產生的文化認同。
2.台灣雲林興隆毛巾,則是在傳統產業中努力創新但卻苦無機會。台灣雲林興隆毛巾近年以自創設計「蛋糕毛巾」的創意與品質試圖突破傳統毛巾產業的困境─劣質毛巾大量進口、價格大戰、好的創意沒有通路及智慧財產權被抄襲等難關,即使興隆毛巾新創毛巾工廠觀光活動,卻也無法在殘酷的價格與通路大戰中取得優勢,實屬可惜;而有此困境的台灣中小企業不在少數。這是缺少台灣優質產業品質認同的遺憾。
3. 工商時報(201025)社論─積極擘劃爭取分享上海世博「紅利」一文中指出,「在此上海世博會商機即將迸發的時刻,我方當局宜儘速成立專門編組,來全面統籌及積極掌握該項商機。」上海世博會已結束,預估參與人數達七千萬人,也是距離台灣最近的世界博覽會的舉辦。若藉由世博會的高能見度與行銷,將台灣軟實力快速的傳遞輸出,為台灣相關業者爭取到最大的「上海世博紅利」,這是建立文化認同的機會,但我不知道是否有實行了?
4. 政治情勢一直是影響台灣社會經濟與成長的關鍵。在簽訂兩岸共同經濟合作
架構協議(ECFA)的情勢之下,兩岸之間必要的經濟貿易來往將產生對弱勢型傳統產業極大的衝擊,其轉型的關鍵期迫在眉梢;而東協自由貿易區的形成,更是直接衝擊尚未加入的台灣產業。而國際間對於創意經濟的發展更是台灣值得學習跟進的時代潮流;英國以創意產業經濟掛帥,帶動全國經濟發展與國家形象的提升;丹麥以環保創意產業,達到全國使用替代性能源的比例世界第一,使得其創意科技的國力輸出,讓世界性氣候大會在哥本哈根舉辦。而台灣目前輸出的仍屬科技實力,2009高雄世運會主場館的太陽能技術國際招標由台灣台達電子獲得;廣泛應用的LED照明技術及風靡全球的創意科技產品APPLE IPHONE由台灣鴻海精密工業代工;宏達電子代工與設計知名網路品牌GOOGLE PHONE的成形;台積電子則一直是世界晶圓製造的龍頭。台灣科技軟實力世界頂級,卻遲遲未見文化軟實力的迎頭趕上,對於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建立與軍事硬實力的挑戰,唯有透過台灣文化軟實力在國際間的提升去改變台灣政先於經的政府態度。
5.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終於通過,對於落實生活美學教育與補助實踐的項目顯現出生活方式的文化提升為其價值觀的建構基礎,而在此,如何將所謂的生活轉化成價值觀的建立?成效是否能如電影阿凡達中的現實資本虛構分身踏入守衛自然寓言符碼強烈對比轉換所得來的票房共鳴般的成功呢?在文創法草案公聽會98528日的紀錄 (收於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 中,主席趙麗雲小結劉維公教授的看法,「徒法不足以自行」及需要「創意經濟的思維」中,明確指出行動實踐的重要,以及國際化的創意經濟思維。
[提問與答覆]
(1) 文化與表演藝術,認同的問題。
找到我們文化上特殊的地方,讓自己認同,最後讓世界認同。
(2) 附和了梁老師,教育我覺得是非常重要的部份。
教育紮根,很多生活的體驗與認識都來自教育,這是對文化認同最好的機會。
[延伸閱讀]
我們應該支持表演藝術,
雲門二春鬥,台北城市舞台,3/23-27
一瓶可口可樂的世界成本,

蔡宏賢老師演講報告/M9910204




[演講內容]


演講內容介紹許多國家科技藝術發展的情形,上海earts電子藝術節,香港,日本,阿根廷404,波蘭,美國zero one,奧地利電子藝術節,韓國等等的數位藝術節或是比賽,並且提到台灣是否適合走科技藝術這個部份,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台灣擁有很多科技人才也有藝術設計的人才;又有文化的基底,但是這些背景下如何將科技藝術這區塊發展到全世界都知道,實在是一個很難的課題。


董陽孜老師的書法與數位藝術做結合



利用工作坊的形式,讓更多人參與,雖然有些人並不是專業領域出生,但透過分享的方式,讓更多人知道與交流。這也代表如果我們願意多辦一些數位藝術工作坊,讓更多對這領域有興趣的學子們熱烈的參與,這樣也讓更多的人瞭解數位藝術有趣的地方,也許會讓更多人投入這個領域。

其中提到可口可樂的獨家配方,讓每個人都能夠透過配方調配出可口可樂,並且分享於世界的每個人。這當中也透露出如果我們將更多的數位科技讓更多人知道,就能有更多人知道與參與。

[個人心得]

真的很感謝蔡宏賢老師的演講,演講內容真的很精彩,雖然我不是對科技數位藝術很有研究,但很常看到展覽有相關的作品都會很有興趣。
其中也很有趣的提到關於可口可樂的配方,若是我們能提供將數位藝術一般人難以理解的東西更加的生活化,或是讓更多人知道。這樣就會有更多人願意投入或參與數位藝術產業。
現在許多的藝術家師做出的作品也漸漸的朝向新媒體方向進行,這當中也常常進行跨領域的結合。也許對於台灣在科技藝術這個領域來說,擁有科技的技術,但如果我們能將文化融入,形成更無可取代的數位藝術,這樣發展的可能性就會更大,當然這種也是需要時間跟精神去努力的!期待台灣在數位藝術這個區塊能夠發展的更棒,讓更多的人知道台灣的人才是很厲害的!


UVA來台首演light scape科技結合表演藝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6s2iJ4yQ_Q&feature=related

2007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



[延伸閱讀]

在許多的展覽當中,” 現代藝術 “這個名詞常常被一般民眾認為看不懂的就叫藝術。藝術家也站在一個很兩難的位子,若是要看得懂作品好像就不夠當代;但若是看不懂又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很遙遠,因為作品不能只是自己開心的完成,也需要讓更多人看見。另外相關連的是藝術家通常很難透過藝術創作賺錢,藝術家也不想將自己變商品化,但又要為了生活生存下去,所以許多藝術家漸漸的走往教職,但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所以如何要在小小的台灣生存下去,靠的就只有對藝術的熱情吧!




蔡宏賢演講報告/D9910104

演講內容 演講題目: 數位藝術與創業的旅程 演講者:蔡宏賢 老師 老師今天這要分享兩件事,首先分享工作到創業的過程,接著說明數位藝術工作的特別之處。 講者認為"相信是來自內心喜歡"這句話已列入我的小筆記本,說出我心中一直感覺到卻無法形容的話。 老師跨領域的學習過程很有趣,日文、美術史、網站設計,美學底子深厚。 提出 數位+美術 = ? 或許等於無限可能,數位創新+美學感覺=新科技媒材+傳統美感意象...出創新與美的花火將成長。
提問與答覆

問題一:老師做過那麼多互動裝置、互動方式,在不同的展場與樂園展出,那其中怎麼樣的互動方式較能讓使用者在第一時間了解互動方式,同時怎麼養的互動方式消費者較喜歡?

回答一:這是許多互動藝術者的悲哀,因為廠商與設計者認知的不同,常常以商業為導向希望設計師做出一些設計上的更動,而設計師不應一昧的接受,而設計師能夠將文化意涵或人為文深度融合到互動設計中,如此一來就可以達到雙贏的局面。

問題二:請老師以簡單的幾句話,形容台灣文化的特色?

回答二:"混(Blend)"台灣對於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是值得台灣人驕傲的,同時台灣人應該要以這樣的文化為榮,對自己要有自信。


個人心得

首先提出一個議題台灣有沒有發展數位藝術的可能?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答案是YES。 但YES後面仍是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為藝術是一個抽象主觀的領域,怎樣將這樣的東西分享給大眾,大眾的接受度將是數位藝術能府普及化的第一個考驗。 數位藝術的商業化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畢竟數位藝術不是一個便宜的裝置,如果要有廠商贊助,勢必數位藝術比須找出自己在商業流程中的利基點。 以上這些是令人壓力很大的話題,但我覺對支持數位藝術,本身是美術系畢業,之後讀互動設計,現在工業設計,在這些過程中,對於設計者如何能夠將理念透過某介質傳達給人這件事相當感興趣,因此能夠聽到老師的演講,真的很開心。


延伸閱讀






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張宇凱老師演講報告 / D9910202

[演講內容]
今日,張宇凱老師介紹智慧產品權的定義、由來、類型、權益、何謂PCT,另介紹幾個設計作品,說明申請專利是否符合條件以及注意事項。

智慧財產權為無形資產,為國家賦予發明人的法律權,可做為商業授權談判籌碼及企業競爭力指標(例如,鴻海)。分為專利、商標、著作權、營業秘密、積體電路佈局等等。其中以專利具排他權,具產業利用價值,可製造、使用及販售;擁有商標即是專屬及獨佔性,具識別性,與專利一樣皆須經由申請、審查後取得。而著作權則是從事原創性之工藝創作而自然產生,擁有著作權,可避免他人抄襲。對於設計師來說,想擁有設計作品的商業談判籌碼,必須了解並藉由申請與獲得專利,來保護自身權益。專利分為發明、新型與新式樣,其中設計最常碰到的會是新型與新式樣。專利要求的三要件為產業利用性、新穎性及進步性。

得獎參賽設計作品申請專利時,注意事項如下:
1.
若是參加政府主、協辦或認可之展覽,則可依據新穎性優惠期一點,於事實發生日起六個月內,提出證明文件排除公開事實。

2.新式樣專利主看新穎性,但以下方式無法申請:由基本幾何或基本形狀構成、模仿自然物或著名創作,及僅轉換特徵。

3.得獎後應邀接受新聞採訪盡量不於報導中文字透露技術內容,及如何達到功效,如此可減低申請前公開事實的嚴重性,另外發明與新型專利皆為文義擴張權利,因此若報導中明載,即為公開行為,不得申請。

4.單一產品不限申請一項或一種專利。

[提問與答覆]

Q請問產學合作案,想將研究成果商業化,這智慧財產權屬於哪一方?是否有第第1或第2作者之分?
A
老師以廠商經費研究,其智財權屬於老師。但因老師是學校的一員,故智財權實歸學校,學校藉由授權廠商幾年的方式簽屬合約,詳細狀況可與技轉中心討論。此外,並無第1或第2作者之分。

[個人心得]

智慧財產權、專利、著作權,這三個名詞雖常聽到,但真的要定下心來了解其中差異,對我來說,有點難。不過藉由今天專題演講,正好有了個大致的了解。難怪,有人說,最快了解一件事的方式,就是直接問專家。對商業設計而言,最常碰到的是新式樣申請。新式樣重新穎性,然而師法大自然或名著創作的作品,並無法構成新穎性。創作性則會因是否易思及這主觀判定而決定。因此對於商業設計來說,新式樣專利實在很難獲得。不過,若是透過研究,研究成果的商業化就較易透過申請而取得專利。以及,任職於公司團體期間作品,其智慧財產權屬於公司團體。這2點是今天最大收穫,前者讓我心意更堅定,後者釐清我多年的困惑。Thanks God!

[延伸閱讀]
上網找了些專利相關網站:雖然是私人企業網站,但今日演講內容都略略提到,可看"專利問答資料"部份
http://www.genius8.com.tw/home3.htm

查到國家型計畫智慧財產權授權契約範本公佈,有興趣的可看看:
http://www2.ndap.org.tw/newsletter06/news/read_news.php?nid=300

另外還有:
經研院-智慧財產鑑定登錄機構:法院囑託智財專業機構,侵權鑑定、損害賠償鑑價、存證登記、分析檢測等專業服務。
http://www.tedr.org.tw/

台灣專利商標法務人員協會:代辦各國專利商標申請, 無需透過台灣事務所。www.tptp.org.tw/tptla

再者,產學合作智慧財產權相關:
教育部 產學合作資訊網 http://www.iaci.lhu.edu.tw/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學術服務網 http://web.nsc.gov.tw/
經濟部技術處 http://doit.moea.gov.tw/index.asp
教育部 產學合作資訊網網站http://www.npust.edu.tw/date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http://www.coa.gov.tw/show_index.php
財團法人高教評鑑中心基金會 http://www.heeact.edu.tw/
中華民國專利核准公告案資料查詢系統
--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 http://www.twpat.com/Webpat/Default.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