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楊明璋先生演講心得/ M10010117 陳冠儒

《個人心得》

  這場演講邀請到楊明璋先生跟同學們分享他在Toyota公司的工作經驗。該汽車品牌在日本頗具指標性,這中間進行的工作不僅有設計,對於市場、文化、客戶族群、廣告企劃等等,需多事務設計師都需要參與其中。
  而從設計本身的角度看來,由於汽車設計需要考慮更多人因工程以及人機操作介面等問題,因此在設計當中不能有妥協的心態,因此在如此縝密的計算與設計過後,從設計到實體產品問世往往至少要兩年的時間,而非外建認為只有絢麗的草圖可以了事。
  最後演講者跟我們分享了在業界如何生存之道:
(1)「讀書破萬卷,下筆有神助」,用這段話說明了如何與客戶在溝通以及概念說明時的技巧,往往要透過背後許多練習才能磨練起來,我猜想此話的絃外之音應該是要勉勵我們多做而不要逃避。
(2)語言:精進語言勢必能為設計或商業職場上有一定程度的貢獻。
(3)「寧為禽獸,也別禽獸不如」,說明寧可做牛做馬精益求精,也不要做到洽其本分,要充分展現自己的積極程度。
(4)一生懸命:下定決心做好一件事,總好過心有旁騖心猿意馬,許多成就都累積在純熟的技術當中。

《延伸閱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ibw1rV2McY

  汽車設計在設計圈中是令人稱羨、難度也非常高的設計範疇。從設計外型到草模階段,從法國電影《我的帶賽男朋友》中可約略得知,草圖設計案並非十次以內可以通過,而後再草圖概念確定之後,設計師亦得製作出該款概念車的影片,用以達到炫惑業主之心的功能,於此階段尚未進行實體草模測試;接著就須經過無數次的草模測試以供業主選擇並測試,雖是愛情故事,但也對汽車設計產業的生態有一定程度的認識,而延伸閱讀的該影片《BMW F30 3-Series Factory Production Tour》長度十五分鐘,內容說明得國高級房車BMW如何將一小塊零件到整個車殼,最眾到消費者手中的完整車體製造出來,可以讓我們體會到光是一個零緘可能就設計老半天,更何況是設計一整部車,需要動用多少人力心思與金錢!

畢業五年決定你的一生(暢銷增訂版)
書名:畢業5年決定你的一生
作者:林紹波
出版社:凱信企管

  本書雖書名非常聳動,然而裡面有許多觀念與上述演講著的理念不謀而合。文中說明「做一塊海綿」的概念說明社會新鮮人當多作多學,即使所作所為並非自己的專業,但是如同海綿一般,浸到多少水便會吸取多少水份,因此跟演講者「寧為禽獸,也別禽獸不如」的觀念有異曲同工之妙,皆希望新鮮人多作,多做便可以多學多收穫。
  而演講者「寧為禽獸,也別禽獸不如」,說明精益求精也不要做到洽其本分,要充分展現自己積極程度,此概念又與書中所言:「衝勁十足的噴射機,也是靠著逆風而行才能順利起飛」的概念不謀而合。書中說明多數人其實有精益求精的想法,然後東方的打罵教育使我們害怕失敗,因此便畫地自限而不做突破,而文中又說明年輕即是本錢,因為有太多不確定性因此方得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就算衝勁十足的噴射機即使偶爾飛不起來,只要多做少鹽,展現自己積極的態度,必定會友得以突破困境的方式。









Georg Todtenbier先生演講 / M10010117 陳冠儒


《個人心得》
  這次演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即是Georg Todtenbier先生分享了台灣與國外的產品設計生態有何明顯的不同。以Apple產品為例,從產品外觀、銷售、售後服務,處處保留該品牌的理念,而「重質不重量」的經營策略,讓設計在寬裕的時間有更多可能性;反觀台灣的設計生態,為了效率、成本等經濟效益問題,引發了以「機海戰術」的商業策略,品質良莠不齊,因此在產品設計上除了內建硬體的優劣之分,於外型上或是其他服務上並無明顯不同。而演講者再以兒童實驗作說明,驗證10秒鐘的設計與10分中的設計成果有何不同,雖然經濟效益固然重要,但若設計變成再大洪流之下的一滴水滴,沒有明顯新意,對於品牌與產品形象必然不會明顯提升,是台灣業主需要省思的議題。
  而時間壓力下的第二個議題─「草模」,Georg Todtenbier先生說明Dyson吸塵器在五年內做出5000個草模,數量非常驚人。浙內容讓我想起在大二時期某位老師曾嚴:「台灣的學生往往為了展覽的展出效果,寧可把自己的模型發包給模型工廠製作,而自己待在工廠的時間卻少之又少,這種現象根本本末倒置。」不能否認,當今台灣學生多是餵了參展或是競賽而進行創作,並在最後做出一個外觀甚美的實體模型就可以結束,是跟教育生態有關;反觀國外的設計學校在訓練學生時,他們要的似乎不是設計概念有多前衛、多方便,他們創作的內容往往只是一把椅子、一個花瓶、一套餐具等等,但在產出之前,學生都在工廠裡親自操刀,有的甚至有特殊的加工方式,這些作品往往呈現的是與眾不同的樣貌,反而更吸引人而非天馬行空的想像。

《延伸閱讀》

http://vimeo.com/27717933

  該影片內容為國外設技師進行碗盤設計時在工廠裡製作與實驗的過程,製造方式為在氣球裡倒進調色完成的石膏,並於汽球內再吹一層氣球,而後隨著擺放陰乾的方式不同而使成品有所不同,這種非量產化的製造方式,是需要時間才能得出的的巧思,可以驗證在時間壓力上與創意的關係。

http://vimeo.com/30793232

  同樣地,該影片為設計師進行椅子設計時的製作與實驗過程,製造方式為用繩索包裹氣球,並製造特殊模具加熱使尼龍繩融化,最後得出可乘坐的空間。同樣說明設計師「自行製作時驗」的精神,與此次演講有所呼應。

  這兩部影片皆說明國外設計的生態與國內有所不同。近來比賽風氣蓬勃發展,但如同一把雙面刃,刀背是學生熱中於設計,並解決人們不便的問題點;而刀鋒卻是培養出許多以獎金為目標的參賽者,更甚者滋長出為比賽而設計的風氣。但從此兩部影片,可看出設計的另一片天空,設計的目標不是解決人們問題的偉大計劃,但卻是用原始的創造力加上實際動手實驗而量產產品,實際對自己的產品有所負責。

  縱使多數認為這樣的產品如今在生活中已充斥、或是根本用不著,然而另一方面看來,個人認為在電腦前方做設計,用的就是軟體而無法親自實驗造型、使用方式等等,除了算是對自己產品僅做到「一半的」負責程度;然而如影片的親自實驗,除了設計師參與程度不在話下,其趣味性反而略勝在電腦前方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