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隆先生為竅門設計工作室,同時也為臺灣的工業設計團隊Yii的設計師之一,他的風格與高度商業化的工業設計很不一樣,他擅長結合工藝設計,作品沒有一般“工業設計”的冰冷質感,提供了當代設計的另一種思維。他相信設計應該是單純且真實呈現出來,總是試著在衝突之間取得平衡。「後退是為了更前進」是他提出對這個頑固及充滿敵對世界的策略。
他以Tea Party這個設計盛宴傳達了跨界思考,將古老元素"茶藝"以設計手法轉換為時尚呈現給我們,從視覺設計、產品設計、家具設計、織品設計、服裝設計甚至到音樂與舞蹈,以敬地、賞茶、聞茶、敬天、品茶的過程,品茗於是有了嶄新的面貌。身為創作團隊的靈魂,他將思考論述與作品細節、手法呈現調整到了極致的和諧,最後演奏出美妙的音樂,優異的詮釋能力創造出所謂的"合",將手上的食材烹調出完美的料理,才能創造出純粹原創的藝術。
延伸閱讀:上海創詣雜誌,王俊隆 Rock.Wang專訪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7%8E%8B%E4%BF%8A%E9%9A%86/20123%E6%9C%88%E4%B8%8A%E6%B5%B7%E5%89%B5%E8%A9%A3%E9%9B%9C%E8%AA%8C%E7%8E%8B%E4%BF%8A%E9%9A%86-rockwang%E5%B0%88%E8%A8%AA/3302759297556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D10210103 黃桂芝
有關跨領域大師阮慶岳老師在2005年「城市的甦醒」五天的工作營,每位設計師人有8位學生擔任助手及七萬五千元的經費,執行此項計畫。此刻,我藉由拜讀阮老師所撰寫的「變形蟲城市:鳳山國際工作營的啟示」,一窺三位設計師團隊所建構的全貌。再者,與其說這是一場城市的改造,不如說這一場文學與藝術創作的對話,這主要來自策展人本身的文學素養與思路,在在於「城市的甦醒」一一產生隱喻,其所帶給我的聯想,因這不僅僅是大系統與小系統之間的辯證而已。而是他對於現代主義的策動,但他也希望諸如柑仔店之類的小系統,同樣,可以隨著時代的變遷,進入未來的現代中。
誠如阮慶岳老師的學長謝英俊先生在三者之間的對話中,引用到芝加哥學派哈伯馬斯(J.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在理想的情境中,有其良性的溝通與互敬對談的重要性。故引人再度思考,環境與人之間的互動,不是只有建築物,當然也不是僅有房子,因為他們想以建築的物件實實在在地融入社區之中,形成一個三方有良性互動的空間,恰如其分的成長,長成「適當的城市」。而這不正是阮慶岳老師所帶給大家的感受。
延伸閱讀
現代之後? 美好城市的憧憬/阮慶岳
關於兩座城市的在地思考: 阮慶岳 at TEDxCCU
JR's TED 獎項願望: 用藝術顛覆世界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M10210M02 袁一
四處旅行大多是為了感受不同的差異,不管是文化還是精神。反觀當下城市崛起大抵都是靠著高樓大廈、鏡面光影來闡述這個城市有多日新月異,城市貼上同一個標簽而丟失性格。今次阮慶岳老師帶來的講題「城市的甦醒」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城市的甦醒」是個富有新意的工作營,9個設計師和有限的使用資金進行建築創意的發想與實現。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創造與眾不同的在地化設計是一個新的探索。工作營的形式、議題、過程與結果都讓人感嘆,設計師不再只是在陳列廳或是印刷品上,讓設計融入街頭小巷與人文傳統相互交融,街道缺少的綠地,有死角的弄堂,不夠明亮的轉角都會在設計師們的手裡變得更美好。
阮先生介紹了謝英俊建築師的作品印象頗深,謝英俊專注於災後重建,為弱勢者協力造屋、生態建築等做出努力是當下設計師都難以做到的,而他此次參加工作營的作品也反映著他一貫的設計理念,質樸且實在,強調功能性與生態化。去掉浮誇的外表發揮設計最大之功效。
聽了那麼多次的講座,總是能聽到諸如東方文化、傳統文化這樣的關鍵詞。設計是不斷的創新,不斷的將古老傳統再一次用新穎的方式傳承。好的設計更多的是付諸在人的需求之上。
謝英俊:將建築的力量還給人民。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D10210101 / 黃柏源
阮慶岳老師這次帶來的演講,是在2005年的工作營,於高雄縣鳳山市興仁里舉辦"城市的甦醒"。工作營完成至今已經八年了,是阮老師和 9 位設計師對於台灣建築發展重要的宣言。城市的發展持續在進行,當年工作營的成果至今持續發酵。建築的思考和作品,相對於產品來說更大幅度而長遠的影響我們居住的空間與生活經驗。只要有過旅行經驗,就可以知道我們到一個國家去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當地的建築、空間感、空氣、語言、食物、當地的活動,這些元素帶著我們認識一個陌生的地域,建築的差異更是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經驗與感受。
這個工作營探討的核心,是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議題。全球化代表的是一個大系統,一個代表現代、效率、經濟、富裕、強大的系統,這個大系統促成都市現代化的發展,也是更好更富裕生活的表徵,但是大系統由於太過龐大複雜,很難在接收的過程完全被理解消化,其中不適合當地或個人的需求就會被忽略。阮老師這個為在地小系統發聲的行動,是一個台灣當代需要持續耕耘的工作。阮老師為這裡起了一個很棒的名字,變形蟲城市。城市在現代化、全球化的過程,是一點一滴地堆積出來的,就像變形蟲一般會長出自己適應環境的樣貌。這個工作坊的介入,產生一個促進在地意識甦醒的功能,從土地的本身生出自己的力量。究竟這樣的作為能夠引起多大、多長遠的影響還難以估計,但是從謝英俊、劉國滄等本土設計師受到國際建築界的重視,可見這個全球在地化的議題持續受到國際關注。投入在地化的訴求,勢必需要經過長期的醞釀與反思,不純粹是在地聲音的抗爭,而必須是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動態的互動與對話。從阮老師選擇的團隊就可以看出一般,這其中包含了多元、混血式的組合。引用工作營中日本建築師塚本由晴的說法,延伸來看亞洲都市的角色與定位,仔細觀察亞洲各都市發展的狀況都展現出這種混血、多元、亂中有序的特性,差別的只是比例不同、經濟規模不同、現代化的時間長短不同。在亞洲的幾個城市中行走,如果去除氣候的差異、街道的大小,會發現都有類似的樣貌。
在這個演講中可以見到兩個面向,一是城市對全球化、現代化的嚮往,接收的過程應該要能思考不要全盤接受,需要因應在地需求做調整,不然就只是把夢想國度搬到家裡來而已,失去了人民的主體意識。第二個面向,是在地的發聲,面對幾乎被全球化淹沒的時刻甚至需要抗爭,招集本地的、國際友人的共同發聲。這個動態的對話還在持續發生中,或許看我們自己如何提出持續的設計與論述參與其中。
參考閱讀:
建築退化論:文學、社會與建築
由上而下,由大系統到小系統,是當今社會的主流思想,被視為理所當然。阮老師卻從相反的路徑來發聲,伸張在演化即進化的思潮下,仍然有值得反思與注入活力的空間。
在文末引用已故日本建築師蘆原義信提出<隱藏的秩序>所提及的論點,亞洲城市具有與西發城市不同的面貌,為了生存發展的需求如變形蟲般長出看似混亂的外貌,時則具有內隱的秩序,在與西方的對話中重新理解自己的特性與背景,而成為對外行動的力量來源。
這個工作營探討的核心,是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議題。全球化代表的是一個大系統,一個代表現代、效率、經濟、富裕、強大的系統,這個大系統促成都市現代化的發展,也是更好更富裕生活的表徵,但是大系統由於太過龐大複雜,很難在接收的過程完全被理解消化,其中不適合當地或個人的需求就會被忽略。阮老師這個為在地小系統發聲的行動,是一個台灣當代需要持續耕耘的工作。阮老師為這裡起了一個很棒的名字,變形蟲城市。城市在現代化、全球化的過程,是一點一滴地堆積出來的,就像變形蟲一般會長出自己適應環境的樣貌。這個工作坊的介入,產生一個促進在地意識甦醒的功能,從土地的本身生出自己的力量。究竟這樣的作為能夠引起多大、多長遠的影響還難以估計,但是從謝英俊、劉國滄等本土設計師受到國際建築界的重視,可見這個全球在地化的議題持續受到國際關注。投入在地化的訴求,勢必需要經過長期的醞釀與反思,不純粹是在地聲音的抗爭,而必須是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動態的互動與對話。從阮老師選擇的團隊就可以看出一般,這其中包含了多元、混血式的組合。引用工作營中日本建築師塚本由晴的說法,延伸來看亞洲都市的角色與定位,仔細觀察亞洲各都市發展的狀況都展現出這種混血、多元、亂中有序的特性,差別的只是比例不同、經濟規模不同、現代化的時間長短不同。在亞洲的幾個城市中行走,如果去除氣候的差異、街道的大小,會發現都有類似的樣貌。
在這個演講中可以見到兩個面向,一是城市對全球化、現代化的嚮往,接收的過程應該要能思考不要全盤接受,需要因應在地需求做調整,不然就只是把夢想國度搬到家裡來而已,失去了人民的主體意識。第二個面向,是在地的發聲,面對幾乎被全球化淹沒的時刻甚至需要抗爭,招集本地的、國際友人的共同發聲。這個動態的對話還在持續發生中,或許看我們自己如何提出持續的設計與論述參與其中。
參考閱讀:
建築退化論:文學、社會與建築
由上而下,由大系統到小系統,是當今社會的主流思想,被視為理所當然。阮老師卻從相反的路徑來發聲,伸張在演化即進化的思潮下,仍然有值得反思與注入活力的空間。
變形蟲城市: 鳳山國際工作營的啟示
在文末引用已故日本建築師蘆原義信提出<隱藏的秩序>所提及的論點,亞洲城市具有與西發城市不同的面貌,為了生存發展的需求如變形蟲般長出看似混亂的外貌,時則具有內隱的秩序,在與西方的對話中重新理解自己的特性與背景,而成為對外行動的力量來源。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11 / 呂瑋嘉
[個人演講]
阮慶岳先生介紹了「城市的甦醒」這個展覽,邀請了各國的設計師,透過建築、工藝及行動藝術作為手法去思考城市與人的連結。
高雄和鳳山之間的關係就如同一個大小的系統,於是他們從小系統中去感受人與城市之間的情感,透過自己的方式使人們更關心自己的土地。像是其中一組作品,他們在一個巷子中塗上黃色的油漆,而一位家中開堂寺的婦人,熱心的關切以及主動參與這個活動,這是人與人、人與環境的故事,當人們開始注重自己的環境,相信這個「城市的甦醒」計劃也成功了。
其中謝英俊先生,曾看過一句形容他的話「哪裡有無家可歸的人,哪裡就有謝英俊」,看過他的作品,主要訴求為就地取材以及人們自己著手搭建建築,因為找建商蓋房子中間會收取大量的費用,他總是謙虛說著自己其實只是「教」人如何蓋房子。
他的理念很發人省思,從這次的演講,我們應該重新思考自己設計的定位方向吧。
[延伸]
城市的甦醒(書)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41298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302 林浩翔
今天邀請到林曉瑛老師來演講,其實一開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林老師的經歷,因為我以往所認知的設計師通常是長期專注於某個領域後而有所成,可是林老師卻不斷的顛覆自己,不管是前往國外進修、放棄設計主管、轉進工藝設計等...其實每一次轉型都是跨領域的一次嘗試,而老師演講的內容也一再的另我感受到,老師本人是非常開放的思維,願意接受、嘗試各種不同的事情,這值得好好學習。
而在老師的作品中,我最有印象的應該是邀月杯,曾多次在網路及媒體看上到,已經將單純的工業設計提升到工藝精品的程度,而透過老師的分享其實也可以看到老師本身對於材料是非常的精熟、可以任意玩轉的,我想那必然是下過一定的苦工;在林老師結合工藝設計的過程裡,其實作品本身都還保有一絲東方的韻味,其實我覺得這是非常難得的,尤其對一個在國外待過好一陣子的設計師而言,其實老師本身有抓住自己文化的底蘊與味道,像「竹系.築繫」這張椅子,透過老師的解說才知道其背後設計師與老師傅的不斷堅持、嘗試,完整的利用一根竹子,一化萬形,做出如此有味道的作品,如此在設計的思維中考量其完整性,更是我從沒有想過的。
在聽演講的時候,其實我一直想到日本工藝大師柳宗悅,背後的匠人精神,我想是東方文化的神髓之一,而這樣的特色,我想在林曉瑛老師的身上得到了完整的驗證。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7 柯采妙
王俊隆設計師讓我們看到堅持初衷的可能性,因為堅信所以始終都以生活風格產品作為作品,一路上走的跌跌撞撞,在當時的社會裡被認為是怪咖;記得他說他問老師為什麼不設計家具,老師回答說:因為沒人找我做,其實這句話感覺應該都存在我們這些設計系的學生身上,很多時候我們執著於被賦予的設計工作,而忘卻自己真正想做的設計。設計要有能力解決別人丟給你的問題,也要有能力給自己找問題、給自己出題目這樣才能增廣視野也可以戀戀設計功夫。
在Teaparty計畫中可以看到王俊隆設計師以導演的角度去統籌的設計,從茶的根本去敘述與時俱進的新茶道,以視覺化和表演化來展出茶的五感體驗,打破傳統的品茶著重在味覺上的設計,引領出更寬闊設計整合。除了Teaparty計畫讓人感到驚豔,其實我很喜歡他另外提到的作繭計畫,看到一個設計師為了沒落的產業帶來新的可能性,讓人感到很開心。這些產業具有一級的技術卻敵不過社會變遷,不過慶幸的是大家對這樣的事已有危機意識,在未來應該可以看更多這樣的作品,也借王俊隆設計師的話來勉勵自己「即便沒有路了就撞破牆壁,走出自己的路。」
在Teaparty計畫中可以看到王俊隆設計師以導演的角度去統籌的設計,從茶的根本去敘述與時俱進的新茶道,以視覺化和表演化來展出茶的五感體驗,打破傳統的品茶著重在味覺上的設計,引領出更寬闊設計整合。除了Teaparty計畫讓人感到驚豔,其實我很喜歡他另外提到的作繭計畫,看到一個設計師為了沒落的產業帶來新的可能性,讓人感到很開心。這些產業具有一級的技術卻敵不過社會變遷,不過慶幸的是大家對這樣的事已有危機意識,在未來應該可以看更多這樣的作品,也借王俊隆設計師的話來勉勵自己「即便沒有路了就撞破牆壁,走出自己的路。」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7 柯采妙
城市的甦醒,本意上不是真的去喚起居民,而是透過觀察去察覺城市理的需求。在阮老師分享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建築師以不同的角度去觀看我們的社會議題,並且透過在地化的設計來介入需求。任何的設計不該只是做得好,更重要的是為誰而做,還有有人使用嗎?
記得之前也有很多講師說到台灣的設計不該一再的學習歐美或是日本的風格,其實也不只台灣有這樣的問題,因為社會越來越全球化,我們也常聽到國際樣式的設計,在某種程度來說世界已經越來越統一了。如同鄉村隨著都市的發展一點一點的消失。台灣是海島文化我們經歷多元殖民時代,在這塊土地上有著多元的文化,那些文化被一點點吞噬很多事就是因為系統化。其實不只是城市需要被喚起,鄉村或是一些偏遠地帶更應該被喚起,不該老是坐以待斃等著被淘汰,小系統也可以有自己的春天,不必然換成的大系統就適合。
最後這次聽謝英俊建築師的作品,讓人不得不敬佩,設計師本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設計,但在現在的社會裡設計已經發展得很廣闊,很多時候並不能直接去解決問題,然而謝英俊建築師將設計簡單化、在地化反饋到社會上,讓居民可以自己動手建造,解決他們需求又達到設計,值得讓人省思設計到底的需求是什麼。
記得之前也有很多講師說到台灣的設計不該一再的學習歐美或是日本的風格,其實也不只台灣有這樣的問題,因為社會越來越全球化,我們也常聽到國際樣式的設計,在某種程度來說世界已經越來越統一了。如同鄉村隨著都市的發展一點一點的消失。台灣是海島文化我們經歷多元殖民時代,在這塊土地上有著多元的文化,那些文化被一點點吞噬很多事就是因為系統化。其實不只是城市需要被喚起,鄉村或是一些偏遠地帶更應該被喚起,不該老是坐以待斃等著被淘汰,小系統也可以有自己的春天,不必然換成的大系統就適合。
最後這次聽謝英俊建築師的作品,讓人不得不敬佩,設計師本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設計,但在現在的社會裡設計已經發展得很廣闊,很多時候並不能直接去解決問題,然而謝英俊建築師將設計簡單化、在地化反饋到社會上,讓居民可以自己動手建造,解決他們需求又達到設計,值得讓人省思設計到底的需求是什麼。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M01 尹健琳
世界之大,五湖四海,而它的魅力也在於宏大整體的“地球村”是由如此多的差異性地域與生活方式構成的。無論是城市的還是鄉村的,現代的還是傳統的,帶著全球化時代的全球標準化製造的巨大力量開始逐漸向我們身邊侵蝕,特別是大陸近些年的快速發展,高樓林立,各種現代主義的巨大建築此起彼伏出現在一個個城市,甚至有時候會發現每個城市都是“那樣”,“很像”,失去了特點個性,而這些都是對維持真正地域性差異的威脅,在這樣的大時代的背景下,像阮老師以及他介紹的幾位設計師這樣對全球標準化製造背後的簡單專業化,對真實的、自發的、差異性的堅持顯得難能可貴,讓我覺得他們的設計真的是接地的、務實而生動的。
演講期間,謝英俊設計師的故事很讓我敬佩,之前就有所了解謝先生的設計。被稱為有無家可歸者的地方就有謝英俊。他先后完成台湾921地震灾后原住民部落300余户重建、四川512地震汶川、茂县、青川等地500余户农房重建,去年雅安地震後我跨了幾個省市去雅安看到當地農村的坍塌廢墟的場景讓我很震撼,有看到謝先生在成都的建築事務所,他們對於雅安重建給予了很大的力量。並且,他更提倡自立造屋,把所有建築技術的工法簡化,教災民自己動手蓋房子,並結合不同災區的區域特點就地取材,讓廣大災民受惠,這種“協力造屋”的建築思維更強調的是建築師、施工者與使用者融為一體。
全球經濟一體化後的快速發展,我們太輕易就以為建築的現代化就等同於全盤西化,以為現代性必來自於科技,而近代科技又是由西方主導的;卻往往忽視對人與人、地與地差異性。像阮老師分享的設計們那樣親自動手去建築去街頭營造並且邀請地區當地居民,以他們的需求點出發一起參與。最俱意義的是,這更好的結合當地的社會結構也延伸了獨特的人文性,似乎是一隻越來越壯大的力量。
延伸閱讀:
謝英俊建築師 + 第三建築工作室
案例細節http://www.uedmagazine.net/UED_Three_Figure.aspx?one=1&two=9&pid=4387
一本很有趣的書:《遇見好城市》——會吸水的海綿城市(在西雅圖)、兩棲城市抗暖化(在荷蘭)、受路邊停車保護的自行車車道(在哥本哈根)、愈塞車愈熱鬧的流動市場(在加納)、行動健身房(在香港)、狗屎變能源(在舊金山)……走遍世界,向全球城市學習!讓市民住得健康有魅力的城市設計學!!一場住居新觀念的震撼教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311253/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311253/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E10210004 周欣
[個人心得]
有幸聽到阮先生的演講,他講述了數年之前自己策劃的“鳳山計劃”,八九個案例雖然各有各的面向,卻都有趣而啓人深思。
我對於謝英俊先生的作品很有興趣,他服務於草根人群的生活和夢想,長達二十年的一貫堅持,都令人讚歎。這個為鳳山體育場廣場所作的廁所項目,秉持了他一貫的風格:實實在在,沒有一點花哨的東西,從理念、購料到製作、循環,都顯示出獨到的眼光和超強的行動力。在嘈雜混亂的大時代背景下,爲了名利奔走的建築師實在太多(這也難怪,壓力都太大了吧),謝先生卻能如此堅持,因而更顯出心氣的澄淨、堅定,這是一個真正有良知的建築師。 阮先生當然也功不可沒,他超越專業界限,在專業性的建築和思辨性的藝術之間架設起橋樑,使得鳳山的這些精彩的“小案例”呈現出大格局。
這是“專題"的最後一次課程,回想起從這門課程中所得到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在這裡,我要向根在老師衷心道一聲:“謝謝您,辛苦了!”
有幸聽到阮先生的演講,他講述了數年之前自己策劃的“鳳山計劃”,八九個案例雖然各有各的面向,卻都有趣而啓人深思。
我對於謝英俊先生的作品很有興趣,他服務於草根人群的生活和夢想,長達二十年的一貫堅持,都令人讚歎。這個為鳳山體育場廣場所作的廁所項目,秉持了他一貫的風格:實實在在,沒有一點花哨的東西,從理念、購料到製作、循環,都顯示出獨到的眼光和超強的行動力。在嘈雜混亂的大時代背景下,爲了名利奔走的建築師實在太多(這也難怪,壓力都太大了吧),謝先生卻能如此堅持,因而更顯出心氣的澄淨、堅定,這是一個真正有良知的建築師。 阮先生當然也功不可沒,他超越專業界限,在專業性的建築和思辨性的藝術之間架設起橋樑,使得鳳山的這些精彩的“小案例”呈現出大格局。
這是“專題"的最後一次課程,回想起從這門課程中所得到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在這裡,我要向根在老師衷心道一聲:“謝謝您,辛苦了!”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23 呂易安
[個人心得]
一棟建築可能矗立在土地上十年、百年、千年,除了歷史上的階段文化象徵外,建築存在的每個當下都影響了許多人的生活,不論是以起居住宅、辦公大樓、娛樂場所的型式,還是提供大眾一個休憩的公共空間 ; 換言之,建築在務實面上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而有遠景規劃的藍圖同時能營造需求、改變的契機。建築師必須對「環境」和「文化」深入地明察秋訪,藉由敏銳的感知感受能力來體會當地的生活,配合設計師個人的思維體悟、中心概念來將觀察結果深入淺出,為這地區的人們量身規劃空間。設計過程中,建築師個人的主張是關鍵,畢竟那會影響到他看待事情的角度,看中大系統的現代化、全球化,或是注重小系統下保有的當地文化特色,兩個切入點關注的是截然不同的面向,當然,最後的產出也是南轅北轍。
這次阮先生介紹的小鳳山(興仁里)<城市的甦醒> 工作營,除了嘗試將展覽從殿堂式的美術館拉到現實生活場域裡,讓展品與人們,甚至該說是「居民」近距離的互動,展現其「現在進行式」的真實性 ; 同時讓有經驗、有體悟的建築師和工業設計師帶領學生體驗「行動中的反映」,讓學生有機會看到平常難以窺探的老師思考時的脈絡,前輩如何拿捏議題、詮釋概念、探測真實性到實踐手法,從「小系統」切入下的過程顯得尤其別緻,想必工作營中,師生、創作者與居民間的對話是相當精彩而難得的經驗,同時能夠引發學生真的去思考「亞熱帶美學」為何?歐風東漸、追求現代化的思潮下,台灣的建設多少被想像化了,看看真實台灣的樣貌,台灣需要的是什麼?我想,這是台灣設計師必須視為己任去思考的。
[延伸閱讀]
<弱空間:從道德經看台灣當代建築>
聽完阮先生介紹謝英俊建築師「協力自造」的作品,內心頗受感動,進而搜尋相關的建築著述,因此找到了阮先生的著作 <弱空間>。本書接著<若建築>,以《道德經》讀出「後921世代」建築師們,如何在跨越理念的向度中、萌發秀異的空間美學。本書以五個關鍵事件(1895年甲午戰爭∕1945年日本戰敗∕1978年台美斷交∕1987年政治解嚴∕1999年921大地震),作為映照閱讀當代台灣十五位∕組建築師發展的歷史參照,再以五個基本價值(空間、美、永續、社會性與宗教性)對個案與設計者為中心做紀錄與評論,在鋪述這個建築世代的作品與作為同時,也試探了台灣建築的未來走向可能。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306 / 劉宥佳
[個人心得]
這次阮老師以他在高雄策劃的「城市的甦醒」內容講述如何靠設計及藝術介入空間,喚起城市意識。
他提到南台灣屬於熱帶氣候,應該要獨立發展出我們自己地區的美學觀,而這種雜混的生態美學並沒有被發展出來,而是一直模仿溫帶氣候的美學觀。
他提到南台灣屬於熱帶氣候,應該要獨立發展出我們自己地區的美學觀,而這種雜混的生態美學並沒有被發展出來,而是一直模仿溫帶氣候的美學觀。
鳳淩廣場露天休息區,模仿溫帶國家,忽略了熱帶國家的氣候。譬如十月的高雄怎麼會有人在路邊休息?這是虛擬的或自我想像的台灣。或是貂皮大衣被定義成時尚和貴婦的象徵,而其實不適合我們的國家。東西為誰做或是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而對他來說就房子和新大樓交混狀態才是真實的,這個不知道是什麼的狀態才是台灣目前的狀況。中華街白天招牌交錯,但是晚上接著就變成夜市,有一種多元的個性。台灣應該從普遍性而不是深遠性出發,普遍性才具有意義(白天、晚上、每個城市都這樣。)
另外說到謝英俊如何利用建築實踐自我,謝英俊認為蓋房子沒有很難,將建屋簡單化。將物品現代越來複雜、商品化、製造困難的「排他性」去除,讓沒有選擇性的人可以自己動手做。後來致力於發展自力造屋,告訴弱勢者他們還有別的選擇。
由上而下很容易忽略一些細節,改變要從下而上。
我們有個迷思,認為糞便或垃圾需要一個大系統來處理。可是以前小農村都是有人會來把糞便除去。但像單一大系統,如果有一個病毒進來很可能就會整個毀滅。
他也提到其中一個藝術家觀察台灣時,發現一些特殊的違章,狀況是房子先蓋好了都市規劃才進來,後來政府把房子規劃在馬路,就必須得把房子拆掉。雖然政府會給予補助,但藝術家認為這是弔詭的,並相信土地是全球的,而人類不應該宣稱他們有土地所有權。他選擇在一個原本可以通過汽車的馬路,一個只能通過行人的違章房屋頂上,蓋了一個平台。
接著劉國滄的主要作品為藍晒圖和安平樹屋。他去了被馬路拓寬而拆掉的房子,牆面留下一些痕跡,就去想像原來的住屋,而藍晒圖隱喻把東西叫出來。他就把藍晒圖把原來完整的家叫出來,去附近撿家具洗乾淨後,切一半然後貼上去,然後勾邊把立體平面化。遠看會看不出來真實的還是虛假的,讓不存在的東西變成立體,把存在的東西變平面,2、3D的視覺交錯。
後來又為這個展覽做了一個作品「都市客廳」,批判現代人和都市的關係,選定一個角落,選兩戶建立一個動用的都市空間。這次也在附近撿家具重新漆成黃色,給予新生命、勾邊再切一半崁進去,建立模糊性。
建築常因考慮到現實而被藝術圈歸類為應用藝術,概念的檔次在形而下的部份,而藝術因概念的完整在形而上,但事實上能做到形而上的人沒幾個,大部分都是虛假的形而上。
而建築設計可貴的就是他能實際去做點什麼,但希望當建築或設計介入空間,能夠加入一點抽象。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1 陳意淳
[個人心得]
在阮老師分享的幾個作品中,看到了建築師們從建築的角度思考人性與環境,以及對於既有的制度、政策進行反思。然而,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去執行設計,我們逐步邁向全球化與現代化,到底是複雜化的設計好還是簡化好呢?這讓我想到在平面設計的發展也有一個化繁為簡的趨勢,甚至是最近流行的扁平化介面,扁平化的視覺是真的比較好嗎?這是一個大問題,它不只反應了時下的審美觀,也讓我們思考擬物化與扁平化的適切性。
其實在很久以前,米開朗基羅曾被問到是怎麼創作大衛雕像時,就很精闢地回答了,他說:「很簡單,我只是鑿去多餘的石頭,留下有用的。」這句話讓我對設計有更完整的體悟,視覺風格只是一個選擇性的問題,在介面設計中,扁平風格的優勢在於它可以更加簡單的將信息和事物呈現出來,減少認知障礙的產生,這是其設計的目的;反之,在需要擬物化視覺才能表現的狀況下時,就不是合用扁平化的視覺。
我想在阮老師提到的幾個作品中,同樣有一個很強的訴求,便是「做最適當的設計」,當我們處於亞熱帶和熱帶的交界,就不需要溫帶的設計,因為那是一種崇尚大系統的迷思,對於當地的環境與居民是沒有幫助的,充其量只是個美麗卻沒有功能的藝術品。阮老師的小鳳山展覽,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希望利用介入都市的行動,真正喚起大家對周遭環境的關心,並且藉由這樣一個共鳴或凝聚力,發展出新的小系統,可以再次循環,傳播正向、有益的力量。阮老師也提到建築往往太務實,無法打入藝術與美學,而且也無法擺進美術館,所以建築必須落實到真正的環境當中,透過裝置與環境共生,才能表現出建築的力量,傳達其理念與價值,促進更多反思。
[延伸閱讀]
透過謝英俊老師帶我們閱讀建築裡面應該要有的永續經營,讓我們重新認識,我們應該擁有什麼樣的居住環境。
我們有許多因地震而倒塌的房子,完全是因為建築的錯誤,現代化的建築在災區無一倖存,留下來的卻是傳統的房子,這說明了現代化的流行與趨勢只是一個表象,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專業者應該做的事情應該是提供一個平台,也就是開放的體系,透過簡化的購法,讓村民可以協力造屋,讓人民能享有因地制宜、多樣化的設計。
其實在很久以前,米開朗基羅曾被問到是怎麼創作大衛雕像時,就很精闢地回答了,他說:「很簡單,我只是鑿去多餘的石頭,留下有用的。」這句話讓我對設計有更完整的體悟,視覺風格只是一個選擇性的問題,在介面設計中,扁平風格的優勢在於它可以更加簡單的將信息和事物呈現出來,減少認知障礙的產生,這是其設計的目的;反之,在需要擬物化視覺才能表現的狀況下時,就不是合用扁平化的視覺。
我想在阮老師提到的幾個作品中,同樣有一個很強的訴求,便是「做最適當的設計」,當我們處於亞熱帶和熱帶的交界,就不需要溫帶的設計,因為那是一種崇尚大系統的迷思,對於當地的環境與居民是沒有幫助的,充其量只是個美麗卻沒有功能的藝術品。阮老師的小鳳山展覽,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希望利用介入都市的行動,真正喚起大家對周遭環境的關心,並且藉由這樣一個共鳴或凝聚力,發展出新的小系統,可以再次循環,傳播正向、有益的力量。阮老師也提到建築往往太務實,無法打入藝術與美學,而且也無法擺進美術館,所以建築必須落實到真正的環境當中,透過裝置與環境共生,才能表現出建築的力量,傳達其理念與價值,促進更多反思。
透過謝英俊老師帶我們閱讀建築裡面應該要有的永續經營,讓我們重新認識,我們應該擁有什麼樣的居住環境。
我們有許多因地震而倒塌的房子,完全是因為建築的錯誤,現代化的建築在災區無一倖存,留下來的卻是傳統的房子,這說明了現代化的流行與趨勢只是一個表象,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專業者應該做的事情應該是提供一個平台,也就是開放的體系,透過簡化的購法,讓村民可以協力造屋,讓人民能享有因地制宜、多樣化的設計。
王俊隆先生演講分享 / D10210101 黃柏源
因故錯失了 王俊隆先生Rock的演講,其實是感覺非常遺憾的。因此,在此也只有發表分享而不是心得了。
在2007 Rock參與亂有秩序之前,曾經和陳俊豪先生一起去拜訪當時的 Do Design,Rock 那時正在接一個禮品設計案,將街頭刺青文化融入其中。和Rock談起在那個時期,早在2006年 亂有秩序已經開始籌備。我看到的是,包含了幾位留學回來希望投入台灣設計的設計師們,開始了長期參與台灣設計發展的行動中,各自以自己的特質和方式持續耕耘。2006年,也是小熊成立Function,開始希望在新一代設計展以外,有一個為台灣長期投入產業設計師的"老一代設計展",也就是台灣設計師週的雛形---設計師連線。我自己也在當時決定依自己的發展背景進入國際貿易公司,去觀察學習台灣傳統產業在國際市場上扮演甚麼腳色、如何發展設計,希望累積資源可以對設計產業發展有一些幫助。
2006時間點是台灣設計發展的轉折點,台灣整體表面上看來還處於不斷追求更富有更高品質的生活,科技產業發現獲利比例開始下滑,需要發展新的台灣產業---文化創意產業。Rock 是在這個背景下能夠走出自己一條設計路的典範。
特別是 Rock 在2004-2005 年擔任Zoe Design 台灣區設計總監的時期,到2007前擔任 Do 設計總監時,是一個提前思考台灣設計的轉折。Zoe Design 是一家位於舊金山非常商業導向的設計公司,具有完整的行銷結合設計的整合流程,也就是傳統上設計人對於工業設計職業發展的最佳典型。但是 Rock 和當時許多設計師已經提前思考,台灣整體的設計發展需要能在生活用品產業上推動。除去科技產業之外,生活中設計的感知能力需要被重視,因此當時也開始有了許多生活用品相關的設計公司或品牌相繼成立。然而,其實台灣的市場胃納量不大,2007年時整體社會的生活感知能力也還在醞釀中,一些新成立的設計公司面臨營運的困難。然而,Rock 在後來幾年間憑藉著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對台灣的熱血,反而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是令我非常佩服的。特別是2012年,Rock 策畫的候鳥計畫,從一位成熟設計師的角度反思如何關心這片土地人民的生活夢想。Tea Party 計畫倒比較像是Rock 自然熟成、實至名歸的結果了。
王俊隆先生是一位真實面對自我的設計師,不斷建立自己的專業、同時也持續深化自己的思想涵養,非常勇敢的去做自己認為設計師應該做的事情,真實回應自己內在的聲音,是難得的設計典範。
參考資料:
Zoe Design 是一家位於舊金山非常商業導向的設計公司,具有完整的行銷結合設計的整合流程。
Zoe Design
在2007 Rock參與亂有秩序之前,曾經和陳俊豪先生一起去拜訪當時的 Do Design,Rock 那時正在接一個禮品設計案,將街頭刺青文化融入其中。和Rock談起在那個時期,早在2006年 亂有秩序已經開始籌備。我看到的是,包含了幾位留學回來希望投入台灣設計的設計師們,開始了長期參與台灣設計發展的行動中,各自以自己的特質和方式持續耕耘。2006年,也是小熊成立Function,開始希望在新一代設計展以外,有一個為台灣長期投入產業設計師的"老一代設計展",也就是台灣設計師週的雛形---設計師連線。我自己也在當時決定依自己的發展背景進入國際貿易公司,去觀察學習台灣傳統產業在國際市場上扮演甚麼腳色、如何發展設計,希望累積資源可以對設計產業發展有一些幫助。
2006時間點是台灣設計發展的轉折點,台灣整體表面上看來還處於不斷追求更富有更高品質的生活,科技產業發現獲利比例開始下滑,需要發展新的台灣產業---文化創意產業。Rock 是在這個背景下能夠走出自己一條設計路的典範。
特別是 Rock 在2004-2005 年擔任Zoe Design 台灣區設計總監的時期,到2007前擔任 Do 設計總監時,是一個提前思考台灣設計的轉折。Zoe Design 是一家位於舊金山非常商業導向的設計公司,具有完整的行銷結合設計的整合流程,也就是傳統上設計人對於工業設計職業發展的最佳典型。但是 Rock 和當時許多設計師已經提前思考,台灣整體的設計發展需要能在生活用品產業上推動。除去科技產業之外,生活中設計的感知能力需要被重視,因此當時也開始有了許多生活用品相關的設計公司或品牌相繼成立。然而,其實台灣的市場胃納量不大,2007年時整體社會的生活感知能力也還在醞釀中,一些新成立的設計公司面臨營運的困難。然而,Rock 在後來幾年間憑藉著自己的專業能力與對台灣的熱血,反而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是令我非常佩服的。特別是2012年,Rock 策畫的候鳥計畫,從一位成熟設計師的角度反思如何關心這片土地人民的生活夢想。Tea Party 計畫倒比較像是Rock 自然熟成、實至名歸的結果了。
王俊隆先生是一位真實面對自我的設計師,不斷建立自己的專業、同時也持續深化自己的思想涵養,非常勇敢的去做自己認為設計師應該做的事情,真實回應自己內在的聲音,是難得的設計典範。
參考資料:
Zoe Design 是一家位於舊金山非常商業導向的設計公司,具有完整的行銷結合設計的整合流程。
Zoe Design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D10210102 林恆毅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D10210102 林恆毅
設計的思考 在於案例的解析,與解讀所探究的問題與觀看者兩者之間的關係
王俊隆老師這次來演講,很難得的講解了tea party案例,透過俊隆老師的現身說法讓我更能體會出,他個人是如何看待Tea 茶的文化的這件事情上,一般人對於茶的詮釋,都是著重在茶葉本身的味道,產地屬性和如何把茶葉往大眾化的目標推送,而王老師則是以中國、台灣在地的文化為基石,希望能創造出結合人文、茶文化、茶品品茶、飲茶的空間營造等,力求點、線、面到立體空間的感受,讓飲茶的人士與茶文化有更深一層的交融與體悟。
透過故事與主題的堆砌方式,可以更加強化每一位設計師的思想與主軸調性,從流水出發,由溪流的流動性帶入與茶具之間的關係,讓泡茶的人與喝茶的飲者之間也有可不同的感動。透過王老師的分享,讓我更能體會到一個好的作品是需要結合多少人的智慧與經驗累積,淬煉而成。這也引發了我,應該也要更加的努力去思索自己的設計方向與定位,就如同在總舖師裡的人物一般,如何去傳達出屬於自己的主題歌,在設計的基礎與未來上能有可以朝向的、支持自己的想法與觀點的作品。
標籤: 2013王俊隆先生演講
設計的思考 在於案例的解析,與解讀所探究的問題與觀看者兩者之間的關係
王俊隆老師這次來演講,很難得的講解了tea party案例,透過俊隆老師的現身說法讓我更能體會出,他個人是如何看待Tea 茶的文化的這件事情上,一般人對於茶的詮釋,都是著重在茶葉本身的味道,產地屬性和如何把茶葉往大眾化的目標推送,而王老師則是以中國、台灣在地的文化為基石,希望能創造出結合人文、茶文化、茶品品茶、飲茶的空間營造等,力求點、線、面到立體空間的感受,讓飲茶的人士與茶文化有更深一層的交融與體悟。
透過故事與主題的堆砌方式,可以更加強化每一位設計師的思想與主軸調性,從流水出發,由溪流的流動性帶入與茶具之間的關係,讓泡茶的人與喝茶的飲者之間也有可不同的感動。透過王老師的分享,讓我更能體會到一個好的作品是需要結合多少人的智慧與經驗累積,淬煉而成。這也引發了我,應該也要更加的努力去思索自己的設計方向與定位,就如同在總舖師裡的人物一般,如何去傳達出屬於自己的主題歌,在設計的基礎與未來上能有可以朝向的、支持自己的想法與觀點的作品。
標籤: 2013王俊隆先生演講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9 吳亭葶
講座心得:2013.12.13(五)
講者:王俊隆 Rock
這次的講者是竅門設計工作室的王俊隆先生,他今年41歲,是實踐工設第一屆畢業,後赴荷蘭唸書,跟朋友開竅門設計工作室,在業界頗有名聲。他是個敢做夢的人,也是個敢於堅持自己想法的人,他說,他一直想要走一條很不一樣的路,讓設計除了商業以外,還可以將講述其他事情,例如社會議題、藝術、文化等,讓設計這件事擁有更深、更廣的意義。
其中Teaparty作為代表性的鉅作,有商品、空間設計,配合各項概念活動,將茶文化做了一次全新的演繹。不論在品味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等各個面向,都是非常頂尖的作品,是一次充滿詩意、富有藝術性的展演。例如,他們從思考茶師這個職業開始,創造了一個封茶儀式,意在留下緘封的那一刻。透過賦予茶精神上的意義,帶來一種寧靜的沈澱。對現代人而言,商品的品質好,是一回事;在精神上感到美好,又是另一回事。為了精神上美好的體驗或擁有而購買,這樣的動機,是遠強過購買理性上認為「好」的商品。配合活動,就能達到更完整的體驗。
此外,我很喜歡一件作品是,紅磚與水泥做的瓶碗。以古早的紅磚與水泥為材料,直接連結到鄉間紅磚屋的印象。被打磨得飽滿的圓弧瓶身,散發著溫潤光澤,光是想像那手感的溫度,就能勾起對鄉的懷念,以及一股暖暖的親切感。席間有同學形容為它一首詩,是結合了童年記憶,富含詩意的創作,形容頗為得貼切。
作品以外,他強調,身為設計師,涉獵的層面要夠廣。
設計的跨界,在近年是一個不斷被呼喊的口號,但是實際上究竟應該如何?精通兩個領域,是跨界的基本,但更重要的是,能看見兩個領域結合的可能性,甚至是從中延伸出的更多領域,這需要想像力、創造力,才是跨界人才真正的價值所在,設計師應該扮演橋梁,成為一個具有更高的眼界、視野廣闊,連結並整合一切的角色。講者說,他很喜歡電影,自己是個帶有導演特質的設計師,喜歡用一個面,而非一個點去看事情,這是一種觀點轉換的能力,也是讓他能夠擁有跨界視野的一項特質。
他提及童年,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他童年想當Rocker這件事。
國中的時候被問及一個經典題:我的志願,他說要當搖滾歌手,結果全部的人都笑歪了,因為這在當時是鄉下小孩難以想像的一件事。
設計師的一項共通特質,就是愛做夢的一群人,但同時他們也是很敏感的一群人,因為要有細膩的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才能確實掌握好設計的每個細節。但也正因為敏銳,所以容易受傷,要堅持下去並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自信與勇氣。但他說,要敢做夢,更要敢於相信夢想,願意接受夢想不被正面看待的可能性,然後相信自己,繼續走下去。例如,他想像自己的作品有一天作品能被設計博物館收藏,如今也真的實現了。這是他一直以來的信念,也是今天我從講座中感受深有感觸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從滿街停放的速克達找靈感,王俊隆堅持街頭創作路線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8535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19 蔡亞典
從王俊隆先生的故事中,隱約可以感受到自身就處在那個時空下,並隨著每一樣產品的產出,慢慢被帶回現實,但回憶又透過產品被帶了出來,並且揮之不去,感覺甚好。
從講者的經歷中,我發現他有很大的信心,雖然成長過程中有許多的嘲諷還有看笑話的聲音,但他堅持自己的理念,並且努力去建造通往目標的階梯,透過實踐讓自己與周遭的人認同他的想法。
我相信很多人一定也認同「在設計產品時,要先會說故事」這句話,但往往都落入無法將故事轉化到現實並產出作品的窘境,也有可能是主管或是老師給了你很大的壓力,讓你沒有時間,也逼得你不得不草草結束你的故事,也草草的產出一件產品,王俊隆先生的設計經歷反映了我們的狀況,也給了我們一個新的學習模式與心態的建立。
林建宏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19 蔡亞典
這次的演講者是中興百貨的林建宏先生,演講中看到許多台灣早期,中興百貨的作品,也讓我跨進了台灣早期設計的起源,以前沒有工業設計,甚至廣告設計人在以往都被稱之為美工,如何在這樣的設計窘境下還能天馬行空去嘗試不一樣的視覺藝術。
早期的中興百貨給了林建宏先生這群廣告人發揮的空間,他們能夠不受雇主在獲利上的約束,去玩許多手法,慢慢的累積了許多想法與實力,甚至也獲得許多獎項,但反觀現在的街頭,就如同老師說的,我們再也看不到會使我們產生衝擊與刺激的廣告,反而滿街看板上都佈滿了標準化的商業廣告,簡單的線稿與照片讓我們一目了然,我就是在賣手錶、相機,這樣沒有不好,但在這樣的環境下犧牲的則是我們的創意,當我們任何事都用一個標準化的套圖格式去框住我們的產品時,我們的創意就被扼殺了,期許台灣的設計師能夠多一些想法設計中,而不是單純的讓畫面很漂亮就繳件了。
早期的中興百貨給了林建宏先生這群廣告人發揮的空間,他們能夠不受雇主在獲利上的約束,去玩許多手法,慢慢的累積了許多想法與實力,甚至也獲得許多獎項,但反觀現在的街頭,就如同老師說的,我們再也看不到會使我們產生衝擊與刺激的廣告,反而滿街看板上都佈滿了標準化的商業廣告,簡單的線稿與照片讓我們一目了然,我就是在賣手錶、相機,這樣沒有不好,但在這樣的環境下犧牲的則是我們的創意,當我們任何事都用一個標準化的套圖格式去框住我們的產品時,我們的創意就被扼殺了,期許台灣的設計師能夠多一些想法設計中,而不是單純的讓畫面很漂亮就繳件了。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M01 尹健琳
聽了王俊隆設計師自我介紹,沒想到他小時候的志願是當個rocker或專業音樂人,從十五歲開始就留長髮!而在實踐繁重的學業和對自己音樂才能的懷疑讓他明白:“原來興趣與專長是不一樣的。”於是專心學習設計方面的專業技能,畢業後同大部分同學一樣,進入設計公司工作。可是又抵不住“街頭的呼喚”不想規規矩矩做辦公室,於是開始創業自己接單。創業初期也曾在音樂教室靠教打鼓度過難關,三十歲決定去荷蘭讀碩士並以非常優秀的成績畢業後毅然回到土生土長的台灣,他說他看好台灣的設計發展空間,以及台灣民眾逐漸在提升的生活品味和內涵,王老師一直堅持純粹、原創的精神更包括他的堅持都最真切的反映在作品上。
這次分享的tea party從創意發想到最後產品呈現及現場表演的完整過程,讓我印象深刻也非常喜歡這個很有韻味作品,那個情境所傳達的意向,典雅而生動的闡述茶與水的互動,以及茶的文化脈絡;接下來的“作繭計劃”真的讓人驚豔!而取名“作繭計劃”不僅是因為其形態如蠶繭,還因為竹編骨架表面纏繞的白絲是由真正的蠶寶寶吐絲形成的,而這樣的靈感是源於設計師小時候看見有人將蠶寶寶放在斗笠破洞的地方,隔天蠶寶們就會將斗笠上的破洞修補好。
王俊隆老師說,這個作品花了兩年的時間,當初也有遇到困難與他人的反對,最後能達成這樣精緻驚嘆的作品,敢於做夢是一大關鍵,並且他也一再強調大家要敢於做夢,並嘗試將夢想做大,如果連目標的夢想都沒有何談成功?
延伸閱讀:
Qiao竅 門 設 計 事 務 所的網站,簡約,很有特點的是每一個頁面都有王俊隆老師到各地拍回來的台灣地景的水平面照片,很美
http://www.qiaodesign.com/Pages/Pages04_1.htm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9 蔡丞恩
回顧王俊隆先生這次的演講,能讓我一直不斷跑出的字眼是他口中的"夢想",從他敘述tea party展演的設計理念,其中茶文化與結合其他各個領域的介紹,我驚訝這個簡單的卻又在台灣深植已久的元素,成就這般茶的美學,在些都是他跟隨他心中那股實踐夢想的動力產出的結晶,回想他的一生,前期是簡單生活風格的設計產品,在經過遠道荷蘭的體驗,這漫長人生過程中一直在逐織他所謂的夢想,那我自己呢?
我很慶幸能每幾周就能聽到設計師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在各個不同領域的設計思路,眾多的切入點設計,這往往是我意想不到的,尤其是自己現在的方向定位如此的不明確,怎樣的設計師會在怎樣的領域?世界上有無數的設計師與以及旁支分歧眾多的領域,而哪條又會是你最適合或是最喜歡的,王俊隆先生一直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甚麼,並勇敢的追尋自己的夢想,在滿腔的熱血與動力外,也不時檢視自己的步伐,每隔十年總有不同的想法,在不斷接觸新事物讓自己反思,在國外的衝擊又讓自己有了什麼樣的改變,這點讓我不禁省思在自己過去的兩個十年多,自己又成就了自己的目標或夢想多少,那些追逐夢想的熱血和動力是否還是當年的那股憧憬呢?然而王俊隆能給我的警惕就是勇敢追逐,盡情發揮自己所愛,總有那麼一天,這故事會換你來述說。
我很慶幸能每幾周就能聽到設計師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在各個不同領域的設計思路,眾多的切入點設計,這往往是我意想不到的,尤其是自己現在的方向定位如此的不明確,怎樣的設計師會在怎樣的領域?世界上有無數的設計師與以及旁支分歧眾多的領域,而哪條又會是你最適合或是最喜歡的,王俊隆先生一直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甚麼,並勇敢的追尋自己的夢想,在滿腔的熱血與動力外,也不時檢視自己的步伐,每隔十年總有不同的想法,在不斷接觸新事物讓自己反思,在國外的衝擊又讓自己有了什麼樣的改變,這點讓我不禁省思在自己過去的兩個十年多,自己又成就了自己的目標或夢想多少,那些追逐夢想的熱血和動力是否還是當年的那股憧憬呢?然而王俊隆能給我的警惕就是勇敢追逐,盡情發揮自己所愛,總有那麼一天,這故事會換你來述說。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M10210104 林冠芠
演講者王俊隆先生所成立的竅門事務所,在我大學時期是我最想要前往實習的設計工作室,從第一次知道竅門,就愛上了裡頭的每一項設計。每一件作品都有一個故事,這故事像是靈魂將這件作品貫穿並且讓人在欣賞和使用時,能夠產生共鳴,甚至是因為所帶來的衝擊感同身受且會心一笑。
設計之中所帶來的美感體驗,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能量所孕育的,王俊隆先生所提倡的素民美學,就是透過豐富的生活經驗所累積下來的精隨,將他所感受到台灣許多環境以及文化導入他的設計背景裡頭,產出一件件帶有人文思維且附有美感的設計品,
我曾經在他的臉書看過一段話,要把一種樂器練到專業的程度,有個術語叫做Dirty Finger我不知道有沒有不弄髒手就可以學會設計的方式。至少在竅門裡沒有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子是在做工,不是個有格局的設計師該做的。但是,沒有這些"工" 哪來日後的"功"呢?
看過在竅門企劃TEA PARTY時的實習生以及設計師常常熬夜不斷的動手做工,不斷嘗試,用堅韌的耐力以及創造力去逐漸完成一件設計作品。他用各種不同的角度去看設計,每一項設計都是一個要求完美產出的完整計劃。每一件作品都讓人為之驚奇且深刻感受到那份感動。
設計之中所帶來的美感體驗,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能量所孕育的,王俊隆先生所提倡的素民美學,就是透過豐富的生活經驗所累積下來的精隨,將他所感受到台灣許多環境以及文化導入他的設計背景裡頭,產出一件件帶有人文思維且附有美感的設計品,
我曾經在他的臉書看過一段話,要把一種樂器練到專業的程度,有個術語叫做Dirty Finger我不知道有沒有不弄髒手就可以學會設計的方式。至少在竅門裡沒有
也許有些人會覺得這樣子是在做工,不是個有格局的設計師該做的。但是,沒有這些"工" 哪來日後的"功"呢?
看過在竅門企劃TEA PARTY時的實習生以及設計師常常熬夜不斷的動手做工,不斷嘗試,用堅韌的耐力以及創造力去逐漸完成一件設計作品。他用各種不同的角度去看設計,每一項設計都是一個要求完美產出的完整計劃。每一件作品都讓人為之驚奇且深刻感受到那份感動。
補充資料【破除山水,不要禪意】
《30》雜誌 2007年5月號 第033期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301佟紹魁
王俊隆老師,工業設計團隊Yii的設計師之一,讓傳統工藝賦予了當代設計的價值,工藝與藝術之間的結合,擺脫了工業設計的侷限,表現出另類的設計作品。
藝術家所關注的是技法,設計師所關注的是造型功能,方向不一致,如何結合這兩者之間的關聯,需要從生活環境中的觀察任何物件,找尋不可缺乏的抽象元素,Tea Party這個設計就是一個轉化過後的結合,對於茶藝的印象多數人都停留傳統古味,但結合了時尚讓茶藝有了全新的面貌。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E10210004 周欣
林老師據說是頗有影響力的設計師,查閱她的履歷,也是長長一串。我之前對她的作品了解實在不多,但通過網絡看到了這部份作品之後,還是有種深深的感動。細細看過《一秒鐘的改變》、《籽紙》、《回》, 這些作品在細膩的表達背後,實則潛藏著一種特別敏感的心靈,她把自己豐富的人生體會注入設計,再回饋給大眾,正如開花結實的果樹。
我會想,像林老師這樣的設計師大概是非常早慧的一批人物吧,她(他)們細膩敏銳的天性,加上對於生活、人情的觀察和體會,都足以保證她們的創作始終能夠貼近生活,貼近人心,祝願這樣的設計師永遠年輕!
我會想,像林老師這樣的設計師大概是非常早慧的一批人物吧,她(他)們細膩敏銳的天性,加上對於生活、人情的觀察和體會,都足以保證她們的創作始終能夠貼近生活,貼近人心,祝願這樣的設計師永遠年輕!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E10210004 周欣
設計師設計什麽?一百個人會有一百個答案吧。王俊隆先生的答案卻是如此詩意的故事,我想這也是很多人的夢想。他的創作的確近乎于藝術行為,編織著美麗的夢想,背後卻是頑強的意志在做支撐,令人感佩。 王先生在演講中數次提及兒時鄉村生活對自己的影響,這就很容易令人領會他的獨特創意,原來那些奇思妙想的出處就在鄉村的記憶里,這的確是很美妙。
我也不由得憶起一件往事,記得曾聽一位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農村小孩學什麽設計?眼界就跟不上。” 我雖不是在農村長大,當時卻也像受了侮辱,對此憤憤不平,以為大有歧視的嫌疑。時隔多年,憑藉自身的閱歷和經驗,我倒是愈發相信:環境的影響對於學習設計並非絕對,一個人成才的關鍵還看他是否有心、用心。王先生的成功便是明證,鄉村平淡的生活不僅造就他樂觀積極的心態、堅決果敢的心性,更賦予他獨到的審美眼光和人文關懷的意願。那些閃耀在水田與山石間奇妙意象被他採掘出來,點化都市人漸趨枯燥的生活,這是怎樣的貢獻!
優秀的 設計人所做的,不只是在設計一個個孤立的物品,倒像是為大眾創造的一種富有靈性和趣味的生活方式。想想古人們是如何消遣的:在山中邊飲酒作賦,把酒盞放入溪水,玩起了“曲水流觴”;今天的人們不是也該有所創造么,可別枉費了這片天地山川的滋潤和養育啊。人同此心,設計師更應走在前頭。
我也不由得憶起一件往事,記得曾聽一位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農村小孩學什麽設計?眼界就跟不上。” 我雖不是在農村長大,當時卻也像受了侮辱,對此憤憤不平,以為大有歧視的嫌疑。時隔多年,憑藉自身的閱歷和經驗,我倒是愈發相信:環境的影響對於學習設計並非絕對,一個人成才的關鍵還看他是否有心、用心。王先生的成功便是明證,鄉村平淡的生活不僅造就他樂觀積極的心態、堅決果敢的心性,更賦予他獨到的審美眼光和人文關懷的意願。那些閃耀在水田與山石間奇妙意象被他採掘出來,點化都市人漸趨枯燥的生活,這是怎樣的貢獻!
優秀的 設計人所做的,不只是在設計一個個孤立的物品,倒像是為大眾創造的一種富有靈性和趣味的生活方式。想想古人們是如何消遣的:在山中邊飲酒作賦,把酒盞放入溪水,玩起了“曲水流觴”;今天的人們不是也該有所創造么,可別枉費了這片天地山川的滋潤和養育啊。人同此心,設計師更應走在前頭。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18 王柏皓
忘記是去年還是前年去設計師週,當時就有從李根在老師的Facebook上看到關於一些Tea Party的訊息,所以在逛設計師週的時候有稍微的繞過去看看,不過當時不知道是因為燈光昏暗的關係,只有在展場入口處稍圍觀望一下而已。這次聽王老師娓娓道來整個Tea Party從頭到尾的企劃過程,實在是令人嚮往。
王老師說他覺得自己就像是導演一樣在規劃這個企劃,這點我認為可以從整個企劃的開頭看出來。開頭以文學的方式敘述這個茶文化的儀式、氛圍,以此作為開展,後面的各樣設計緊緊扣著這最初、相當具有詩意的幾段文字,這有別於以往看過的許多作品,我認為非常的吸引人。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206 邱元貞
這次的演講者王俊隆先生,帶來Tea Party這個團隊合作的作品與我們分享,這作品饒富詩意,而王俊隆先生在其中扮演的導演的腳色,將他腦海中的畫面及故事透過不同的設計師一起分工合作而呈現出來,行雲流水般的將泡茶的過程中會運用到的一切事物,器物、服裝、音樂、空間 等,透過融合藝術家、工藝家、設計師的視野和方法,把創意能量整合在一個場 域,走到國際市場。利用設計的綜合演出創新文化創造的可能。讓我們重新思考關於茶的文化。
王俊隆先生也分享了他的成長歷程,告訴我們勇敢的追夢,堅定的把夢想給實踐出來,雖然在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到許多的考驗與質疑,但說不定堅持下去就有可能是你的。也因此王俊隆先生在產品的作品中,他清楚的知道他不想做3C的產品設計等,而是往與文化結合的商品發展,他所介紹的作品中,我特別喜歡砌磚計劃這系列,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許多台灣傳統工藝,其實來自日據時代的影響,但最早緣起於中國;常見的紅磚古建築,事實上是荷蘭殖民台灣時傳入,都已被視為台灣文化的代表。重點不在探究緣起,而在它們從此處產生了在地的意義和價值。王俊隆先生結合砌磚和石雕手法,讓磚的紋路產生全新視覺語言,也為傳統建築工法找到新的可能性。王俊隆先生的概念是一種技術和想法上的突變,我們依賴這樣的突變,來為文化帶來創造性的發展,超越被動的文化保存,而積極地實踐、創造明日文化。
陶作坊 Tea Party--用現代且具宏觀視野,表現茶的所有可能
http://cwntp.pixnet.net/blog/post/92822337-cwntp-%E8%A8%AD%E8%A8%88%3A-2012-%E9%99%B6%E4%BD%9C%E5%9D%8A-tea-party-%E7%94%A8%E7%8F%BE%E4%BB%A3%E4%B8%94%E5%85%B7%E5%AE%8F%E8%A7%80
陶作坊 Tea Party--用現代且具宏觀視野,表現茶的所有可能
http://cwntp.pixnet.net/blog/post/92822337-cwntp-%E8%A8%AD%E8%A8%88%3A-2012-%E9%99%B6%E4%BD%9C%E5%9D%8A-tea-party-%E7%94%A8%E7%8F%BE%E4%BB%A3%E4%B8%94%E5%85%B7%E5%AE%8F%E8%A7%80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M10210211 呂瑋嘉
[個人演講]
那天演講,最後王俊隆先生分享了「作繭計劃」,發想的概念源自於「農村裡常將快吐絲的蠶放在舊斗笠的骨架上,因為沒有可以著繭的角落,蠶只能吐成平面繭,一層一層的包覆斗笠,最後形成防水耐用的蠶絲斗笠」,這件在農村裡習以為常的事情,王俊隆先生卻試著將載體轉換,經歷過兩三年的時間,在詢問過專家,去理解蠶的習性,並經歷無數次的失敗之後,這件以古老的方式使用嶄新的樣貌詮釋的作品,爾後在國際上受到關注,並且曾受邀至英國茶裡王子的花園中展出。
王俊隆先生曾說,自己很多的想法在旁人聽來都以笑置之,但是越被嘲笑的夢想越值得實現。其實從這次的案例可以看出,我們不需要一味的排斥傳統,當你看重了自己的文化,作品才會流露出內斂的氣息及獨特的涵養。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M10210308 陳敬恆
當我們在完成一件設計作品時,通常顧慮到的是美感、應用、優化、解決問題甚至使用者經驗 . . . 等,當這些觀點都被我們檢視過一遍之後才確定是不是做了一個好的設計,好的設計不知不覺中被我們這樣定義了,雖然這些確實都是非常重要且能夠飽和設計需求的元素,但不得不說我們仍然可以從其他面向來應用作為一個設計的突破.
長久以來的狀況可以發現,自我們開始接觸設計以來至近年,我們逐漸開始挖掘比較深層的潛意識議題做表現,當中包含我們的文化特性以及人文素養甚至歷史性,在做設計時,不少人開始將這一切納入考量作為一個設計的重點,但如何從中去做拿捏達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境界又是另一項功夫,這件事情本身其實是有相當的困難度的,但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在各個設計項目、領域當中都可以看到有不少設計師將其發揮的非常良好,而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其成為一個廣度「聚焦」的設計重點,其實這個意思不外乎是期望在設計界可以得到更為強烈的重視,並非只是作為某一種風格或特性的設計形式,我們可以看到在傢俱、生活用品、餐具 . . . 的設計等,都有很多不錯的表現,但回觀新興的3C或者其他產業的設計品,仍然處於一個迷失的狀態,一個拋開深度追求西方邏輯的設計觀點依然是主流,對於這樣的事情,作為設計師我們應該要做些什麼或者去思考什麼.
長久以來的狀況可以發現,自我們開始接觸設計以來至近年,我們逐漸開始挖掘比較深層的潛意識議題做表現,當中包含我們的文化特性以及人文素養甚至歷史性,在做設計時,不少人開始將這一切納入考量作為一個設計的重點,但如何從中去做拿捏達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境界又是另一項功夫,這件事情本身其實是有相當的困難度的,但我們仍然可以發現,在各個設計項目、領域當中都可以看到有不少設計師將其發揮的非常良好,而接下來更重要的是如何使其成為一個廣度「聚焦」的設計重點,其實這個意思不外乎是期望在設計界可以得到更為強烈的重視,並非只是作為某一種風格或特性的設計形式,我們可以看到在傢俱、生活用品、餐具 . . . 的設計等,都有很多不錯的表現,但回觀新興的3C或者其他產業的設計品,仍然處於一個迷失的狀態,一個拋開深度追求西方邏輯的設計觀點依然是主流,對於這樣的事情,作為設計師我們應該要做些什麼或者去思考什麼.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212 官佩萱
有別於上學期竅門設計的演講,王俊隆老師這次的演講主要著重於TEA PARTY 展演的設計理念、架構與一些細節。有別於其他設計公司,更有別於過去竅門設計所承接的專案,TEA PARTY是一個結合茶文化、舞蹈、音樂製作、服裝製作、場景、工業設計、平面設計等各個領域,且相當具有深度及廣度展演。
這個專案的發展期間我正好在竅門實習,老實說一開始Rock老師跟我們說他想要自己當導演,凝聚各個專業的設計師與藝術創作者,完成一個有很特別的展演時,我是半信半疑的,並不是因為我懷疑老師的能力,而是我很難想像一位工業設計師如何能夠跨足工業設計與展演,而雖然我能夠參與及幫忙的工作不多,但我慢慢地在專案的執行過程中,我看到的是竅門兩位設計師的勇氣、自信和執行力。因為兩位老師有自信、有勇氣,且不管多累多忙都想成就這件事,讓各個領域的設計師也都一起沈浸在合作完成這件專案的氛圍裡。
這個專案讓我想起幾週前林曉瑛老師的演講,說一群設計師聚在一起創造新的、有趣的事物是很開心、很有成就感的事情。也讓我期許未來我們能夠像這些前輩一樣,能夠保持求新求變的態度,和過去的老同學一起創作!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M10210208 官孟穎
王俊隆先生這次來演講,很難得的講解了tea party案例,tea party是賣茶更是賣文化,是人與茶、茶具、空間、文化交融的結晶。我覺得tea party已經跳出傳統文化的框架,她詮釋的是一種現代的、當代的美學思維,有視覺、有物件、有聽覺、有茶藝表演的融入,果然是一場盛大而寧靜的party。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M10210M02 袁一
王先生說自己喜歡做夢,19歲開始學設計就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有一天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被認可,讓設計除了商業之外有更多的價值。當時讓人覺得天方夜譚,而今這夢卻都成真了。
王先生是最早開始做生活風格產品,但他說每個十年都有不同的想法,30歲開始反省自己是否真的只是想做那一些好賣簡單設計又方便量產的小產品,這些反思讓他想要轉變然後決定做與從前不同的東西。去荷蘭讀書,去到國外卻發現本土文化的閃光點,而這之後一直在堅持挖掘台灣,從本土出發。時代的改變讓本土文化的設計探索成為新的趨勢。
甚是贊同王先生說設計師是用設計講故事的人,不管用什麼方式去講重點是故事的內容。工作經驗多幾年並不意味著你有資歷的同時也擁有更勝一籌的經歷。
王先生詳細介紹了“tea party”計劃,提出了“茶美學”的主張,如何“茶”成為一種美學。圍繞這個議題進行發想。發想的方式十分新穎,每個人帶8張拼圖,每個人8個不同的想法,再整合成一個故事。開始思考整個色階,元素等,水是茶的基礎,從水出發開始做,水在桌面上流動,“慢” 、台灣溪流的意像、傳統封茶儀式等關鍵元素的整合。延伸到裝置的實現,荷葉空中飄動,茶几如何在桌面的水中流動,控制流動的時間等一系列在實現過程中遇到挑戰,構想總是容易的實現又是一個難題,只要敢做夢都會有實現的機會。配合“茶”展示的同時,專門製作了音樂專輯出版了書本傳達精神議題。設計師一定要大膽假設,小心執行。 在一個完整的設計項目裡,有不同的成員擔任不同的角色,最大可能的利用每個人不同的優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適應點,有人適合做設計,有些人穿針引線,也有人適合整合。
不要輕視敢做夢的人,總有一天夢都會成真。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王俊隆教授演講心得 / M10210203 潘冠廷
個人心得
一個設計案的生成,從草圖發想、團隊整合、問題克服都是在設計在產出前會面臨到的問題。這次演講王老師帶我們從tea party設計流程的角度去觀看設計者對於設計的產出應有的態度與想法。
設計的產出往往是經驗累積的投射。王老師從小在宜蘭長大,生活環境充滿著純樸、原生的家鄉味。設計需要用“心”生活與勇敢做夢我想是王老師設計道路上的最佳寫照。當他聽到要負責執行tea party的設計案後,腦袋立刻跳出各式各樣不同的想法,也許只是照片、場景的轉換、水的樣貌等等。 在蒐集各式各樣的image後從新組合出符合tea party精神的物件。尋找各領域可行、信任且有天賦的設計師共同產生一件品牌。心中各式各樣的想法也許很困難,但是都可以透過實驗詢問去找到最合適的解決之道。而放大設計量也是擴大設計品格局的關鍵之ㄧ,也許業主沒有要求,然而透過設計者的發想說服,一個簡單的設計案也能有偉大的成就與規模。
延伸閱讀
破除山水,不要禪意
http://www.30.com.tw/article_content_13042.html
延伸閱讀
破除山水,不要禪意
http://www.30.com.tw/article_content_13042.html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D9910201 王怡
唐·諾曼(DONALD A. NORMAN,1935~)提出「隨著消費需求的轉變,目前產品除了使用功能與實用性外,還必須兼顧消費者認知與產品訴求等面。」(徐啟賢、林榮泰, 2011)
王俊隆設計師於專題演講中介紹了獲得2013年文創精品獎「創新服務獎」肯定的Tea Party《慢‧漫》作品。而每個國家的文化傳統與生活美學,皆具備獨特的辨識性,若運用文化特色進行產品的設計與應用,可提升產品的特殊性,並可增加消費體驗,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Handa, 1999; Yair, Tomes, & Press, 1999; Yair, Press, & Tomes, 2001; 林榮泰, 2011)。
王俊隆設計師的 Tea Party《慢‧漫》;結合了8位不同專業領域的創作者,包含圖像、空間、產品、家具、服裝、音樂和舞蹈等表現形式的「茶美學」;以「水」和「溫度」的兩支舞茶腳本,透過舞者的穿針引線,導引出「敬天、惜茶、聞香」的演出,茶具設計的意象以「水」為出發,概念來自於王俊隆設計師對溪石的觀察,茶具外殼鏤空的設計則演繹流水穿越後的痕跡。
Tea Party《慢‧漫》從茶師的點火燒茶,詮釋以茶會友的心境,並體現「茶在生活文化中」所創造出人與人的交流感動。正如Benny Ding Leong 與 Hazel Clark所說:「現今的產品設計,可藉由文化知識的探索和理解,建構出設計發展的新方向。」【註1】
【註1】
Leong, D., & Clark, H. (2003). Culture-based knowledge towards new design thinking and practice- A dialogue. Design Issues, 19(3), 48-58.
DONALD A. NORMAN(2003)“PROLOGUE: THREE TEAPOTS”
參考網站: www.jnd.org/dn.mss/CH00_Prolog
【陶作坊】 www.aurlia.com.tw
【2013年文創精品獎官網】
http://60.244.127.77/iccie/news.php?act=view&catId=1&no=61
王俊隆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102 卓思陽
『個人心得』
王俊隆老師這次演講中提到:用設計講故事,而使我反思,以一個使用者經驗,或者稱用戶體驗,的設計角度切入,設計師要如何來詮釋一個故事,並且讓使用者深受感動,引發共鳴呢?我想設計師最具備的兩個能力,一為「看見」的能力.在透過與使用者互動、訪談,更深入的了解他們之後,從中發現使用者的需求,「看見」設計洞見,是一大重點.再來就是『轉化』的能力.將這些洞見轉化成為適切的設計,讓使用者能夠真實的操作給予回饋,便是另一項重點.而講到故事,又不能不提到服務設計思維,在使用者接觸產品、服務的所有流程和互動中給予絕佳的體驗,也是讓使用者感受故事的一種.
例如蘋果的apple store,僅僅在店內的燈光設計,就花費了許多的心力.目的只有一個:讓消費者到店內看到產品與他們在網路上或雜誌上看到的樣子是一模一樣的,讓使用者感受到是精品的一種消費,而營造的故事油然而生.
許多品牌賣的也是故事,可能是一種傳奇故事,也可能是溫馨的故事情境.如Nike歌頌偉大球員,讓消費者共鳴,並且達到購買運動產品,只為追求Nike所營造的故事情境.
延伸閱讀
Nike Basketball | Kobe Bryant: #COUNTONKO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x0iu-TC6w
Nike Presents: Just Do It -- Possibilities
http://youtu.be/aPkyPdubqDs
王俊隆老師這次演講中提到:用設計講故事,而使我反思,以一個使用者經驗,或者稱用戶體驗,的設計角度切入,設計師要如何來詮釋一個故事,並且讓使用者深受感動,引發共鳴呢?我想設計師最具備的兩個能力,一為「看見」的能力.在透過與使用者互動、訪談,更深入的了解他們之後,從中發現使用者的需求,「看見」設計洞見,是一大重點.再來就是『轉化』的能力.將這些洞見轉化成為適切的設計,讓使用者能夠真實的操作給予回饋,便是另一項重點.而講到故事,又不能不提到服務設計思維,在使用者接觸產品、服務的所有流程和互動中給予絕佳的體驗,也是讓使用者感受故事的一種.
例如蘋果的apple store,僅僅在店內的燈光設計,就花費了許多的心力.目的只有一個:讓消費者到店內看到產品與他們在網路上或雜誌上看到的樣子是一模一樣的,讓使用者感受到是精品的一種消費,而營造的故事油然而生.
許多品牌賣的也是故事,可能是一種傳奇故事,也可能是溫馨的故事情境.如Nike歌頌偉大球員,讓消費者共鳴,並且達到購買運動產品,只為追求Nike所營造的故事情境.
延伸閱讀
Nike Basketball | Kobe Bryant: #COUNTONKO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x0iu-TC6w
Nike Presents: Just Do It -- Possibilities
http://youtu.be/aPkyPdubqDs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8鄭雅方
這次的講者是竅門設計事務所的王俊隆設計師,工業設計出身的他,除了產出獨具風格的設計品,也一直在進行一些非傳統的設計實驗。之前對於設計師社會設計的觀點是我一直覺得很佩服的:真正懷抱著大我的理想,站在利他的角度為社會問題思考解決方案,方案未必是一個產品,也可能是一個流程或服務。在學習設計以前,曾誤以為設計就是讓世界變得更好看、在生活的細節中植入幸福;而在現今資訊爆炸、妖魔鬼怪紛起的混亂世道中,再美好的設計不過是錦上添花,不幸的事物依然不會被昂貴的設計品所拯救,不管是否真的能改善任何人事物的處境,至少都該奮力一試。
而在之前的Tea Party計劃中,王俊隆老師透過別出心裁的創意手法,試圖在國際間推廣茶文化。藝術家、音樂人與設計師,平常獨來獨往的藝術能量被聚集,跨界合作,以表演搭配各種設計元素的形式傳達理念。這樣的方式是非常新穎的,試想若將此方式應用於不同的主題,可能是現今社會的各種議題與問題,也招集各領域的專家:作家、媒體工作者、攝影師等等與設計相互激盪,一定也會是一次非常有趣且能創造難以預想成果的實驗。
延伸閱讀
從設計到社計的社會學想像
http://twstreetcorner.org/2013/10/28/chendungsheng/
延伸閱讀
從設計到社計的社會學想像
http://twstreetcorner.org/2013/10/28/chendungsheng/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1鄭宇婷
個人心得
透過王俊龍先生的「Tea Party」分享,可以深刻感受到台灣茶與禪的美。然後,身為擁有這樣文化特質的台灣人,究竟該如何轉化至設計讓國際或身為台灣人本身感受到呢?對於他的東西我覺得很美,但我可以感受到西方與東方的結合,不禁也讓我想到後來的邱慶岳先生的演講裡,提及對台灣的看法「多元的俗味」,對於這樣的風格讓我突然很想要看看,在建築界或是電影界,出現在地化的風格並且讓國際注目,但在工業設計裡呢?究竟這樣的俗味要怎麼拿捏,才能讓人覺得這是台灣呢?在王俊龍先生的作品裡,俗味是沒有的,而這樣添加俗味的方式,會不會讓人有多幾分情味在裡面呢?
延伸閱讀
Let’s Tea Party
https://www.facebook.com/TeaParty.Taiwan
透過王俊龍先生的「Tea Party」分享,可以深刻感受到台灣茶與禪的美。然後,身為擁有這樣文化特質的台灣人,究竟該如何轉化至設計讓國際或身為台灣人本身感受到呢?對於他的東西我覺得很美,但我可以感受到西方與東方的結合,不禁也讓我想到後來的邱慶岳先生的演講裡,提及對台灣的看法「多元的俗味」,對於這樣的風格讓我突然很想要看看,在建築界或是電影界,出現在地化的風格並且讓國際注目,但在工業設計裡呢?究竟這樣的俗味要怎麼拿捏,才能讓人覺得這是台灣呢?在王俊龍先生的作品裡,俗味是沒有的,而這樣添加俗味的方式,會不會讓人有多幾分情味在裡面呢?
延伸閱讀
Let’s Tea Party
https://www.facebook.com/TeaParty.Taiwan
王俊隆老師演講心得 / M10110123 呂易安
從大四畢製時,開始認識 Rock 老師,從言談間、FB 狀態分享上,覺得他真是位帶有藝術思維的設計師, 言行舉止、設計創作上都帶有那麼點藝術家的味道,我想多少受到荷蘭 droog 設計影響吧!那種追求設計師個人理念的創作,呈現出個人夢想,類似藝術表達方式的設計,而非量產式的工業設計,這兩種設計有各別要走的路和職志,在王俊隆老師歷來的工藝作品中看到他將很深層的台灣文化,藉由他個人敏銳的感受力與說故事的能力,將文化底藴給釋放出來,就像 Tea Party 裡,茶葉和水經過細緻而恰當地對待後,所散發出來的茶香會經由嗅覺、視覺進入我們的認知,進而感受到「茶之美」與滿足感 ; 設計師將個人對茶的感受藉由設計轉譯的能力,讓我們所熟悉、視之無謂的物件 - 茶葉,轉化成生命中的一項記憶感受,促使人們進一步地反思,便也讓設計師要表達的想法給傳遞出去了。我想,要能達成這種看似奇妙際遇的結果,敢於做夢是一大關鍵,有夢想,並嘗試將夢想做大,當然就要放大自己的視野,讓自己能夠站在與他人不同的格局上,看見、想到的就會有了層次上的不同。
人因夢想而偉大,偉大不一定是事業上的豐功偉業,更是個人里程碑的達成,樂觀面對自己的人生。
[延伸閱讀]
<職人誌:52個頂真職人,認真打拚的故事報乎恁知>
台灣各地一直都有為個人理念、夢想打拼的職人們,過去他們總是默默努力著,近來有相當多書籍深度介紹他們,引領一般人走進去他們的夢想。本書作者是兩位剛由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視覺傳達設計組畢業的小女生,藉著畢業製作的機會,走訪 52 位散居台灣北中南各地的工藝職人,採訪其專業巧技與生命故事,以週報形式呈現展出,最終集結為《職人誌:52個頂真職人,認真打拚的故事報乎恁知》一書,圖文並茂、幽默趣味,更兼及傳統工藝的深入與傳承,像是一本旅誌、旅遊指南,下次不妨這樣走訪台灣!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0346
2013年12月18日 星期三
王俊隆老師演講心得 / 劉立祥 M10110121
這堂課邀請的竅門設計事務所的王俊隆老師與何忠堂老師對我而言是在熟悉不過了,我的畢業製作指導老師正是王俊隆老師。王老師對我的影響很深,他示範了什麼是對設計的熱血、相信且嘗試各種概念的可能性、沒有拘束的設計。沒有王老師一路洗腦”你可以的一定OK”我絕對無法完成畢業製作,真的非常感謝老師,我很幸運。
王老師之前指導我們的時候就說過,設計要從”小我”到”大我”讓我有了更深的體認並且把老師先前所教連結了起來,設計師在起步、發展階段是從小我孕育養成,但小我的養成其實是希望在未來能夠以大我來會饋貢獻給社會。聽起來很簡單,仔細想其實很偉大!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7 陳怡安
[個人心得]
我們都有做夢的權利,王俊隆講師在此次的演講中,不斷地提及做夢這件事。是啊,人就是要作夢,設計師更是要做夢,但是否我們現在追尋的便是我們自己的夢想?這令我反思,我想做的夢是什麼?我是否正朝著夢前進?看見王俊隆講師已經完成的夢,總覺得我為什麼還坐在這裡,而夢只能窩在我心裡沸騰?講師說,他想做的事情很少沒有不去做的,其實細細數來,這學期的講師都是如此地追尋他們的夢,如果說大學學習的是設計這種技術,那麼研究所就如同學習放大自己的視野,看見別人做夢,再看看自己心窩邊的想法,想著如何追夢。
另外在講師這次所提及的Tea Party中,也談到了跨界的合作,設計師和藝術家對自我的意見總是自信的,如何再多個不同的腦袋中,找到同一個調性的路?講師說,他就是像一位導演,提供一個畫面舞台,給予演員燈光師一個空間。在講師在形容它給予設計師的文字敘述時,似乎我也看見了那片畫面!或許當許多設計師(或藝術家)應用他們的專才-做夢的長才,在同一個空間想像時,每個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彼此間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密了吧。但仍是佩服,這位導演、設計師、講師的技術-做夢的技術、編導的技術!
最後,向講師提了「如何尋找問題」的問題,就如同我們在國際比賽時,常常為了比賽而比賽,有時會懷疑,我們真的看見問題了嗎?但講師在長長的回答中,最後給的建議竟是擴大視野。是啊,只能擴大視野了!視野大了,問題深了,答案自然會變得氣度起來。
聽了這場講座,再回頭看前面的演講,其實我們是不斷地再擴大視野,雖然仍很有限,但慢慢地看到自己對於設計的疑問所在,即使想要問自己的問題更多了,卻也同先前李冠藝講師所說,在問題中我們都在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宇宙。
[問題提問]
Q. 您之前有提到Tea Party是陶作坊給予的「問題」,而身位設計師的責任便是找到「答案」;那若是沒有人給您題目,作為設計師如何找到自己的「問題」呢?
A. 問題來源有兩種,一者是等待別人給你「問題」,像是之前有位實踐的老師都在做3C,我就問他為什麼您只做3C呢?他回答,因為大家都只找我做3C,沒錯這是一種方式,但有時設計師也要發掘問題,(舉了紅磚的例子)。然而設計師要如何找到問題,那就是要先擴大自己的視野了。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10 吳羿蓉
這次邀請到的講者-王俊隆先生,是竅門設計的負責人之一。其實對於王俊隆先生的了解不太算陌生,剛好身邊有同學也曾在竅門設計實習過,而指導老師也有與王俊隆先生合作tea
party,而這次的演講剛好也提到tea party。
從王俊隆先生熱情的演講風格,就可以看出他對於自己所熱愛事物的熱忱。最有趣的地方,是他分享自己從小的志願就是當一名搖滾客“Rocker”,而當這個志願一被師長、同儕知道時,當然是被當笑話看,但他卻勇敢地實踐自己的夢想,也組了樂團,當了Rocker。而他人生的轉捩點,是在大學時期,他體認到「興趣與專長是不一樣的」,Rocker可以是一個興趣,但不一定是專長,於是從此專注於設計上。後來大學畢業,進入設計公司、自己創業、出國留學深造,王俊隆先生的設計生涯並不是一帆風順,他也分享了在這些期間所遇到的困難,包括經濟上的困難、也曾重拾鼓棒當起Rocker。
分享完自身經歷後,王俊隆先生也分享了tea party的設計案例。tea party是由8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設計師、工藝家、服裝設計師、音樂製作人等所完成的一項「茶美學」設計,這些設計師包括我的指導老師-李根在老師、東海醫院的徐景亭等知名設計師、製作人。茶與派對,這兩個分別具有東方與西方分明特色的代表物,卻可以透過這些設計創作者的創意激盪,讓東西方文化有了最完美地融合,賦予了傳統茶文化新靈魂與新體驗。
王俊隆先生的rocker精神,其實就驗證於tea party上。看似不可能的跨界結合,因有了熱情與執著,使不可能存在的tea party,呈現了最完美的新世代茶文化。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