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D10210101 / 黃柏源

阮慶岳老師這次帶來的演講,是在2005年的工作營,於高雄縣鳳山市興仁里舉辦"城市的甦醒"。工作營完成至今已經八年了,是阮老師和 9 位設計師對於台灣建築發展重要的宣言。城市的發展持續在進行,當年工作營的成果至今持續發酵。建築的思考和作品,相對於產品來說更大幅度而長遠的影響我們居住的空間與生活經驗。只要有過旅行經驗,就可以知道我們到一個國家去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當地的建築、空間感、空氣、語言、食物、當地的活動,這些元素帶著我們認識一個陌生的地域,建築的差異更是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經驗與感受。
這個工作營探討的核心,是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議題。全球化代表的是一個大系統,一個代表現代、效率、經濟、富裕、強大的系統,這個大系統促成都市現代化的發展,也是更好更富裕生活的表徵,但是大系統由於太過龐大複雜,很難在接收的過程完全被理解消化,其中不適合當地或個人的需求就會被忽略。阮老師這個為在地小系統發聲的行動,是一個台灣當代需要持續耕耘的工作。阮老師為這裡起了一個很棒的名字,變形蟲城市。城市在現代化、全球化的過程,是一點一滴地堆積出來的,就像變形蟲一般會長出自己適應環境的樣貌。這個工作坊的介入,產生一個促進在地意識甦醒的功能,從土地的本身生出自己的力量。究竟這樣的作為能夠引起多大、多長遠的影響還難以估計,但是從謝英俊、劉國滄等本土設計師受到國際建築界的重視,可見這個全球在地化的議題持續受到國際關注。投入在地化的訴求,勢必需要經過長期的醞釀與反思,不純粹是在地聲音的抗爭,而必須是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動態的互動與對話。從阮老師選擇的團隊就可以看出一般,這其中包含了多元、混血式的組合。引用工作營中日本建築師塚本由晴的說法,延伸來看亞洲都市的角色與定位,仔細觀察亞洲各都市發展的狀況都展現出這種混血、多元、亂中有序的特性,差別的只是比例不同、經濟規模不同、現代化的時間長短不同。在亞洲的幾個城市中行走,如果去除氣候的差異、街道的大小,會發現都有類似的樣貌。
在這個演講中可以見到兩個面向,一是城市對全球化、現代化的嚮往,接收的過程應該要能思考不要全盤接受,需要因應在地需求做調整,不然就只是把夢想國度搬到家裡來而已,失去了人民的主體意識。第二個面向,是在地的發聲,面對幾乎被全球化淹沒的時刻甚至需要抗爭,招集本地的、國際友人的共同發聲。這個動態的對話還在持續發生中,或許看我們自己如何提出持續的設計與論述參與其中。

參考閱讀:

建築退化論:文學、社會與建築

由上而下,由大系統到小系統,是當今社會的主流思想,被視為理所當然。阮老師卻從相反的路徑來發聲,伸張在演化即進化的思潮下,仍然有值得反思與注入活力的空間。

變形蟲城市: 鳳山國際工作營的啟示


在文末引用已故日本建築師蘆原義信提出<隱藏的秩序>所提及的論點,亞洲城市具有與西發城市不同的面貌,為了生存發展的需求如變形蟲般長出看似混亂的外貌,時則具有內隱的秩序,在與西方的對話中重新理解自己的特性與背景,而成為對外行動的力量來源。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