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Prof. Stefan Mittlboeck & Prof. Chris Conley 演講報告 / M9910304


[演講內容]
Prof. Chris Conley 向我們闡述了如何團隊合作的方法。
以現在的設計趨勢看來,團隊合作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團隊設計的過程中,往往會變成”EEEMP”- email、email、email、meeting、powerpoint。然而縱觀不斷創造動畫影片傳奇的pixar的電影製作紀錄片,各個不同部門之間的互動卻完全不是什麼email、meeting、powerpoint,而是使用大量story board,由本人親自上陣口沫橫飛的描述、表演,不時夾雜著台下的抨擊,有時雙方你來我往的程度,令人想用fighting來形容都不為過,但是這樣的製作過程,結果是一部又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Pixar的影片並沒有針對哪個族群哪個地域特別設計,卻能絲絲入扣的深入人心,可見Pixar在構思故事劇情時下足了苦心,如何去描繪一個再普通也不過的小事情,據說一部影片的製作,光是花在構思的時間便花了兩年之久,但並不是故事部門自己在那想了兩年,兩年之後便一切搞定,而是邊想邊畫出來,透過與各部門之間不斷的討論,決定最後的故事,即便是與設計較沒關係、著重於財務方面的部門,也會一併討論。於是重點在於將新想法的prototype儘早做出,並且不怕被批評的不斷與人討論,才能確立這新點子的價值,進而創造出成功的設計。

[個人心得]
這場演講之中還有其他位大師的經驗分享,其中對於innovation的解釋印象深刻:除了要是別人沒做過的事情之外,還要確定有市場價值,因為代表有人需要,我覺得在設計的時候能同時導入 business model 是不簡單的事情,這代表將實作的可能性納入設計時的考量,而非單純的天馬行空;講者還指出創新是能夠為大眾帶來新的意義,讓我覺得這似乎是賦予了設計師一個較神聖的任務,要懷抱著改善人類生活的想法去從事設計,無病呻吟的創作是稱不上創新的。想到前陣子才剛結束的新一代設計展,有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也有不知所云的作品,有時更多的是一種「漂浮」的空感,作品和日常生活的連結似乎不是那麼融合,為設計而設計。設計師究竟想要透過作品來表達什麼,我想是從創作開始到結束,都不應該忘記、偏離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