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8日 星期六

蔡敦仁老師演講報告 / D9910103

[演講內容]
蔡老師從CONTEXTUAL DESIGN的趨勢開始說起人機互動。1950年代由NASA提出的HMI, 1960年代的CHI(電腦運算), 1970年代的HCI(加入認知心理), 1980年代的SOCIAL (遠端/電腦輔助),1990年代的PHYSICAL (TANGIBLE/AFFECTIVE HAPTIC),並提到了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CHURCH OF LIGHT)作為感性的例子。另一方面提出了KANSEI 幾乎等於PURE EXPERIENCE的觀念。感性是一種美好的體驗,是一種現象、美學經驗。是一種一瞬間,SECOND的觀念,也提到科學家研究三十年發現人腦真有一塊感性的區域。並舉出了CIRCULA FLOOR ,COLOLO,一種軟件與間隔,溝通的單位方式思考,很有趣。而雖然蔡老師快速提過相關文獻與研究的部份,在ACCURACY / SATISFACTION,提供了REFLECTION FOR PROJECT的評量內容。
[提問與答覆]
Q: 感性工學研討會以自身2007年的參與,發現大部份的學者都在研究認知與使用上的互動關係,是否有機會,讓本質論的東西,現象學的理論,跟產品設計作研究?
A: 這跟文本的內容就有關係,有點像contextual design的研究內容。
Q: 研究情感情緒的量表有用嗎?
A: 基本上是沒有用處的。
[個人心得]
由於個人曾經親赴日本參與2007年感性工學研討會,由日本國際感性工學會,跟目前台灣發起的台灣感性工學會,實是其分支之ㄧ。而對於情感與情緒的內容,又因為個人目前研究互動領域有所相關,再加上先前碩士論文研究文化相關領域的內容,亦應用到相關感性工學的理論與學說,故對於本次的演說其實甚有興趣。但感性畢竟不是容易科學化的研究,許多人追求產品的使用經驗,使用愉悅性,這些都是感性的內容,也可能不是那麼感性的內容。看依什麼角度來看感性工學,它可以是物對人的互動基礎,也可以設計師對人的溝通基礎,可以是哲學思考對於產品物的互動,當然也可以是那一瞬間美學的體驗。但如果真的講到了美學哲學系的體驗學說,不得不讀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等人的作品,去發展自己的美學觀念基礎,但如果又需要應用到實際上,就需要有所謂的DESIGN THINKING,當然包含了跨領域的學理學習,人類學、工程學、歷史、心理學等。感性可以很感性,但如果要感覺到人性,就需要人類文化所有相關的複合體知識了。
[延伸閱讀]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ansei engineering and emotion research 2010
http://www.keer2010.eu/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