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4日 星期三

侯君昊老師演講報告 / D9910301

[演講內容]

此次的主講者是侯君昊老師,侯老師目前在交大建築研究所任教,講授數位媒材之基礎與應用相關課程。一開始,侯老師利用一張簡單的圖表,將電腦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分為Text、2D、3D、Web,以及Logic五大項;並且針對這五大項中,與 generative design有著高度相關的Logic中的四個細項:automation自動化、pattern模式、decision決策、intelligence智慧做了較仔細的解說,也提到Logic即是Design Thinking。

接著侯老師舉麥肯錫(McKinsey & Co.)企管顧問公司將案例建立索引的例子,將各種可戶發生過的問題建立一龐大的資料庫,進而在客戶遭遇相同問題時能夠快速的由系統中找出相關的解決方式。

在開始正式介紹 generative design 衍生式設計之前,老師先簡短提到了演算式設計algorithmic design、參數式設計parametric design,然後再介紹衍生式設計的概念,是以傳承著設計的一系列步驟為主,有繼承的感覺,根據前一個步驟、概念作一些些的改變。

接著老師用了三個實際案例,Klein Dome、Sound Wall、Enneper’s Surface來作輔助的說明,更介紹了Enneper’s Surface作品中的電腦運算部份,也同時介紹了grasshopper這個在RHINO裡執行衍生式建模(generative modeling)的工具。

[個人心得]

隨著時代的進步、設計意識的抬頭,設計這個領域開始慢慢的被細分,越來越多的工具與理論被創造與研究出來,讓近代的設計能夠更加蓬勃發展。曾經聽過一位老師講過,設計是背不起來的,理解也沒用。言下之意是說設計必須經過反覆的思考與檢驗,親身經歷,親力親為才是做好設計的唯一方法。

然而在一次次的設計經驗裡,總覺得有些經驗與法則是可以被重複使用的,甚至是設計的方法,包括思考與檢驗的方式;當一開始聽到 generative design 衍生式設計這個名詞之前,以為衍生式設計就是能將一個好的設計方法或是過程傳承下去,讓後人可以套用某種特定模式就可以做出好設計。然而在聽完侯老師的講解之後發現在概念上是相同的,只是目前運用的範疇大多是在建築與工業設計方面,希望有一天這種做法能夠延伸到各個設計的領域當中。

[延伸閱讀]

衍生式設計輔助系統(generative design systems)的主要功能在:透過各種自動生產的機制(generative mechanism),來協助設計者快速產生並評估替選方案。這類的設計輔助系統是理性設計程序思考下的產物,其開始發展的時間可以追溯至1960年代。1962 年Asimow提出了(至今仍被廣為認同的)三階段設計進行程序:分析(analysis)階段,著重於了解設計問題與訂定設計目標;綜合(synthesis)階段,致力於替選方案的產生;評估(evaluation)階段,依據設計目標,衡量各替選方案的可行性並做選定。

衍生式設計輔助系統:現況與未來發展
Generative Design Systems: now and beyond
簡聖芬 1999/12/26
http://www.ad.ntust.edu.tw/grad/code/nctu_talk/abstract.htm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