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張登文老師演講報告 / D9910103

[演講內容]
張老師今天提到的是有關Sensible Space- Acting/ Reacting的概念。一開始即提到了廣義的問題,TO DIGITAL OR NOT TO DIGITAL, WHAT DOES COMPUTER GOT TO DO WITH DESIGN? 也期待從不同SIDEVIEW DESIGN AND DIGITAL. 張老師講了個有趣的問題,設計師永遠有答案,也永遠沒有答案。電腦不能完全去做設計,而設計有一塊是可以電腦系統化的,由於設計師有自己的模糊地帶,類似設計師自己的矛盾、信手拈來的創意等,一種存在共存空間的概念。接著並提到了REPRESENTATION的意義。並在後續提出了幾個他們所執行的案例,比如DYNAMICS, 亦提到了一種合作方法,角色扮演,可以提供相互刺激的合作方式,產生適合的答案。而張老師研究主要的概念則是,使用者(USER)進入一個空間(SPACE),空間辨識你是誰? 妳想要做什麼? 並進而產生出WHAT YOU NEED. 這是一種環境觸發(AMBIENT TRIGGER)的概念。比如例子提到,環境景觀設計師可以利用AR擴增時境的科技,將他所看到的環境帶回家,並在製圖桌上呈現,猶如在環境中做設計一般。最後在與各位互動的時候,提到了SMART MATERIAL,改變設計的角色,想法,設計師是以問題解決導向為目的等的概念。並提出了給各位的問題,數位化真的是必然的趨勢嗎?
[提問與答覆]
Q: 有設計師提出了3F, FORM, FUNCTION, FEELING, 請問在張老師的設計中,FEELING放在何處?
A: FORM FOLLOWS FUNCTION, 就像SMART MATERIAL一樣,而FEELING則是使用者自己的感受,是很難衡量的東西。設計師要知道什麼是好的,美好的東西,創造工具去達到美好的目的。而設計可能是混沌的。
[個人心得]
我用心得來試著回答數位化是否是必然的趨勢。數位化是以高速科技為基礎的文化體必然的趨勢,但如果文化體本身就不以科技為基礎,而是以更基本的生活技術、最PURE的單純文化為主的話,我想就不需要數位化。在台北,我想我們需要數位化的城市,因為到處都是科技產生的文化結果,沒有數位科技協助,一定會有人喊出我們怎麼跟國際接軌?”。在我家鄉下,沒有數位化這件事情。我媽甚至沒有手機,但是每天依舊十分忙碌,忙著去與鄉下生活接軌。數位化是一種區隔市場(SEGMENT MARKET),但絕對不是造成DIFFERENCE BEWTEEN HIGE-CULTURE AND LOW-CULTURE的充要因素。 在國際設計的歷史中,60年代POP ARTS的流行,強調大眾文化的採用性,多元文化的思考,但用什麼手段技術去達成則是”XX的應用。比如HI-TECH, TRANS HI-TECH, POST-MODERNISM等。個人認為數位化是一種達到大眾文化發展的手段應用,有其必要,但也沒那麼必要。總歸來說,看個人的慾望取向,當然,一大群人的慾望取向類似,就形成了數位化的必要。
[延伸閱讀]
THE PHD FACTORY
世界現代設計,王受之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