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 / 張嘉年M10210204


個人心得

「誠實面對自己,因為作品是假裝不了的。」

我覺得台灣電影有一個很大的特質就是赤裸和誠實,因為它表明了就跟你說我沒有很多錢、沒有嚇死人的特效更不會有號稱神之作阿凡達這樣的巨片,所以導演可能要兼寫劇本籌資金、製片在現場煮火鍋叫便當、美術組充當臨演也是家常便飯的事。但正是這樣艱辛的環境造就了台灣電影更貼近生活、反應社會的一面。

我在陳玉勳導演的作品看見了他對台灣人樂天以及樸實的描寫,每個角色的設定非常鮮明、也另人印象深刻。他也說了,當他離開台北當兵後遇見各式各樣的人,才讓他開始對人有興趣,進而觀察最後變成他創作的題材和靈感。不擅長表達情緒的他,用了另一種幽默、搞笑的方式反應在作品中,我想這也算是台灣中老年男人的一種特質,要逼他們表達感性可能比禁止他們討論政治還難。

最後,我想謝謝導演給了我們一段很「誠實」的時光,還有一部可以跟全台灣人窩在電影院裡一起笑到流淚的作品。

延伸閱讀:
螢幕看太久記得起來動一動,「金罵沒ㄤ」完整MV

陈玉勋先生演讲心得/周欣 E10210004

個人心得

        從大陸來台灣,這是我參與的第一次課程:一堂不像“設計課”的“設計課”,根在老師居然“摸魚”,拉了位大導陳玉勛來談創作(轉“外包”了)!聽下來效果居然很好,陳老師樸實、生動的“白描”,將光影世界之外的酸甜苦辣一一道來,生猛、新鮮、啟人心智,謝謝李老師!辛苦了陳老師!
        沒有驕傲,沒有矜持,陳老師的“氣定神閑”中,似乎更透出幾份“不知道”和“想知道”。面對從影之路,他想逃跑,可總又“歪打正著”。或許正因為這種疏離,所以你看他,像是在談創作,倒不如說是在談人生。少時的懵懂、自由和孤獨變成他創作背後的靈感,種種人生思考和情愫慢慢昇華成為藝術的語言,這或許是當年那個閑聽搖滾的少年從未想打過的。當“無序”最後成為“有序”,當事業變成了生活,這個少年就變成了一個電影人。奇妙的轉身!我在想,讓他不斷走向成熟的東西是什麽?答案似乎有了。
        我又一次想到設計,它看起來和電影並無多少瓜葛,但是也許它們本質上是一回事?至少我所期待的設計,應當是超越“理性”和功能教條的,它應該多幾份詩意和自由。
        我回想起索爾斯坦伯格為《紐約客》所創作出的封面,數十年過去了,它們依舊顯得幽默、辛辣、神采奕奕。這是我夢想的境地,我以為,無論是對於一個設計師,還是對於一個導演而言,他們創作的最高境界終究都要歸結于這樣一些東西:他們自身的人格力量和對生活(生命)的熱愛。
       
        
       
      

陳玉勳導演 演講心得 / 呂易安 M10110123

[個人心得]

總是好奇導演何以成為一位導演?也好奇導演是如何看待自己執導的電影,而作品公諸於世時,又如何看待觀眾、影評給予電影的評論?雖然電影在宣傳期時,總會訪問導演拍攝心得,但難免覺得不真實,這次很幸運能聽到陳導演現場述說,解了長久來的疑惑。

走上導演這路非一蹴即成,從小不耐讀書,青少年時期卻和聯考綁在一塊,沒擠進大學窄門,因此選擇去當兵。軍隊無聊嗎?對第一次踏出台北的青年而言,四面八方來的同袍讓他真正見識到台灣的形形色色,認知到「觀察人」竟可如此有趣,也因同袍自三教九流而來,退伍後定心決定考大學,即便圖書館系非志向所在,卻也因大學的攝影課程而開始與媒體界有了不解之緣,片場裡小咖大咖都是不分日夜的工作,很苦很累總是覺得幹不下去...,但人們看到作品時的笑臉、贊同的表情在不知不覺間推往他繼續在這條路上行走。

大大小小,看似無關的點滴卻累積出了五官的敏銳度、觀察的細膩度還有極其敏感的心,取材於民,讓點子、樂子總是不斷冒出來,久而久之,對喜感有了獨到的見解,從細節塑造角色、節奏快慢拿捏等,讓觀眾笑中卻感到那點的酸。我認為,陳導演本身就帶有那點喜感,卻又不令人覺得滑稽,可以說是種趣味,就像他的作品一樣,創作者與創作是一體的,做好自己、做好作品。



[延伸閱讀]

陳導演於演講中提到「觀察」之重要性,這裡推薦 John Berger 著書中很經典的<觀看的方式>,字裡行間展現了視野與思考結合的細膩度。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77040
http://blog.udn.com/le14nov/7064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