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黃宣龍先生演講心得 / 溫哲霆 M9910203
黃宣龍先生演講內容 / M9910110
2. 使用者意見和行為差異 (有時候使用者並無法完整表達問題所在,
4. 掌握脈絡的力量 (觀察除了事件以外的狀況)
演講中分享關於做”問卷”的技巧,
在訪談的觀察模式方面,有三項重要的因素相互影響,
1.情境脈絡。(當下發生的事件)
2.打破砂鍋。(透過五個Why, 一步一步問上去,才能更深入討論使用者的心理層面而不是只有表面的現象。)
3.秀給我看。(實際操作)
另外,為了讓設計者試著去分析使用者的行為與活動的過程,最後還對各種觀察法提出解說的要素,以下是6點:
1.觀察法
2.日記法
3. 行為考古研究
4.媒體掃描
5.隨身攜帶的物品
6.同理心工具
觀察法是當下觀察使用者的行為;日記法是指讓使用者作紀錄或是我們來作觀察現象;行為考古是觀察使用的物品來分析使用者的行為;媒體掃描是觀察環境的媒體,例如平面廣告,文字等等;研究隨身物是分析使用者的隨身品來推理行為;同理心工具則是透過輔助工具去模擬使用者的心裡層次和想法。
黃宣龍先生演講心得 / 林楷庭 M9910110
黃宣龍先生演講內容 / M9910203
演講開頭以SAP 軟體設計公司創辦人Hasso Platnner 看完專訪IDEO雜誌後的轉變作為鋪陳,充分讓我們對主題提起興趣與了解到主題的重要性後,進而導入主題的細部。
針對服務與產品需求的兩種思考方式:1.思考、2.調查研究。
讓我們了解到,何謂【同理心斷層 Empathy Gap】,並讓我們理解走出戶外深入觀察體會的重要性。
在簡略而詳盡的說明後,馬上用SONY開發手提音響的焦點團體論壇案例讓我們理解,即便是透過直接訪問對象,依然可能產生的問題:
1. 當局者迷。
2. 妥協的使用者。
3. 使用者自己找到替代方案。
4. 不是真正的使用者。
當開發者聽不懂需求時:
1. 同理心斷層
2. 與使用者的互動方式錯誤
而與使用者的互動方式錯誤,可能來至於開發者急於了解使用者的需求,而已太多的「WHY」使得使用者慘生了防衛心,而導致做後出來的結果並不是使用者真正的需求,有效的使用「HOW」,並且透過觀察「情境脈絡」來了解使用者才能縮減以上問題。
而這樣的觀察的方法主要也可以歸納成幾個注意的要點:
1. 找出真正的使用者
2. 著重行為與理由而非意見
3. 聽其言,觀其行
4. 掌握脈絡的力量
5. 理性分析、感性體會
透過如此的方法,能有效的降低所謂的同理心斷層,進而更了解使用者的需求。
而在做使用者洞察時則能透過下面幾點更有效的完成:
1. Understanding mental models people build
2. Understanding the tools they use
3. Understanding the technology they use
4. Understanding the methods they use
5. Understanding the goals they want
6.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they have
最後則針對各種觀察法提出重點:
訪談法:
不做”意見調查”式的訪談,而是問生活經驗、了解過去行為。
觀察法:
觀察感興趣的使用者行為。另可分為現場與非現場。
日記法
透過請使用者自行記錄的方式觀察,但必須避免使用者批次處理。
行為考古
利用物品的情況推斷使用者的使用軌跡。
Media Sweep 媒體掃描
藉由觀察新環境的海報或文字資訊了解概況。
隨身物研究
利用收集使用者的隨身物品,剖析使用者的行為。
同理心工具
透過工具模擬與受測者的心理層次與想法。
黃宣龍先生演講內容 / M9910102 M9910103 M9910104 M9910108 M9910109 M9910115 M9910120 M9910206
演講者:黃宣龍
演講主題:You can observe a lot by watching?--淺談使用者洞察研究
很開心有這個機會能夠聽黃宣龍先生的演講,相當精采不說,其中有許多論點都帶給我們思考的空間,讓我們感同身受、獲益匪淺。
這次的演講主要是在說明使用者洞察研究,黃先生對於使用者洞察的一些相關背景資料以及其發展、運用上都有相當精闢的分析與見解。在發展設計的過程中,設計者常常會發現原先所預期的產品使用反應,跟實際上使用者在使用後的反應有所落差,這樣的情況稱為”同理心的斷層”;會造成這樣的情況,通常是我們設計者以自己的角度去觀看事情,而非以一般人的角度去思考。因為設計者與使用者的經驗與思維不同,所以才會有所謂的”代溝”存在;這時,使用者洞察就相當重要了,因而產生問卷調查研究,以了解使用者真正的需求。
黃先生提供了5項”使用者洞察的技巧”,能夠降低”同理心斷層”的情況發生
1. 真正的使用者,而非客戶。
藉由觀察找出真正的使用者,不再只是為了滿足客戶需求。
2. 注重行為與理由,而非意見。
3. 聽其言,觀其行。
光是用問的,答案不一定代表使用者真正的想法,可藉由和使用者互動、觀察其行為而了解使用者真正的想法。
4. 掌握脈絡的力量。
這裡所指的是不要單單只觀察事件的本身,也要觀察事件發生前後的一些情況,這樣所觀察的事件才會是完整的,而非只是事件的某一面。
5. 除了理性的分析,也需感同身受。
接著,黃先生在演講中分享關於做”問卷”的技巧,假設要做一個開發新產品的問卷,內容是:請問你覺得這項產品要增加哪些功能,你才會願意購買? 這樣的問卷型式常常會使填寫者認為,甚麼功能都要,而且要最好,價格越低廉更好!而這樣的問卷統計結果,往往使數據不具任何的意義,也失去了它原先的用意;所以,一份好的問卷訪談調查,應該要能抽絲剝繭,找出實際的問題點與使用者需求,才有其價值存在。
在訪談的觀察模式方面,有三項重要的因素相互影響,
1.情境脈絡。
2.打破砂鍋。
其方法是5 Whys,就如同剝洋蔥皮一般,不斷地從受訪者的答案中找出更上層且更關鍵的問題,直到找出問題的核心點;但這樣的問法容易造成受訪者產生防禦性的反應,使其答案偏向中性回答,而無法從中尋找出問題的源頭。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黃先生建議大家用How取代Why,讓問題不那麼的咄咄逼人。
3.秀給我看。
另外,設計者應該試著去了解使用者的經驗與行為過程,而不是只依賴問卷調查的結果。
01觀察法
藉由現場或影片觀察使用者行為。
02日記法
此方法是給”被觀察者自行填寫”,或者是觀察者定時幫”被觀察者”做紀錄。
03行為考古
研究前人的物品或事件的痕跡,去推論其先前發生的行為模式。除了物件本
身,也必須特別注意”物品的改造”,以及”非預設的使用行為”。
04媒體掃描
藉由各種媒體如標示、廣告…等,推論先前發生的情況。
05隨身攜帶的物品
觀察使用者隨身攜帶的物品,了解其使用功能與情境。
06同理心工具
透過輔助工具去模擬真實的使用者。
(像是帶厚重的護具,模擬老年人的生理狀況)
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黃宣龍先生演講心得 / 蔡雙予 M9910306
演講主題:You can observe a lot by watching?--淺談使用者洞察研究
在這次黃宣龍先生「淺談使用者洞察研究」演講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高鐵車票的例子,還記得高鐵剛開始試營運的時候,我抱持著好奇心和興奮的心情搭乘,正當我把票卡插入的時候,有一位服務小姐馬上過來,叫我把票放反面再插入才可以通過閘門。倘若我那時候可以保持興奮且認真的看過車票上的說明,我就可以順利使用車票,但是如果以一般使用交通運輸的車票經驗,遞給剪票員或是機器都是正面遞交,所以當預期的產品產生非預期的狀況時,這就牽涉到最原始的 「設計」和「 使用者」”兩者之間”是不是出了甚麼問題,這是值得我們去重新思考。
當聽完這次演講,去反省與省思以前有很多不清楚與模糊不清的設計思考過程中,對於使用者的研究探討並沒有透過許多研究方式去瞭解,原來在設計一項產品或是介面互動時,過程中除了設計師本身的創意與設計概念,還需要更多針對產品使用群做觀察與調查分析,才可以幫助這件產品更加貼近人性與普遍使用。
根據演講內容,依產品設計過程,整理成兩項:
1.產品設計前的使用者洞察研究:
當設計師在設計一項新產品時,因設計師內心有一個「概念模式」,但是設計師想像的情境不一定等於實際使用者的環境,這時會產生設計師和使用者之間的「同情心斷層empathy gap」,為了縮短empathy gap,我們必須針對使用者做設計前的調查和分析需求,而研究方式有許多種可以獲得數據,在把研究數據與創新設計驗證可行性之處。
■不同的研究方式:
訪談(Contextual immersion/5why-->how/show me)//觀察法/日記法Diary/行為考古/媒體掃描media sweep/隨身物研究/同理心工具empathy tools
2產品設計過程:
根據設計前的研究分析,設計師在改造與創新產品過程中,也許是增加功能或是減化功能,並在產品初略完成後,還要注意物品的改造後的透過時間流後續產生的問題,以及還可能會產生的非預期使用行為,如果在產品設計後問題還是產生,前者企業會透過教育使用者去理解產品,後者則是造就產品還有需要設計的空間。
我的想法是,有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設計其實最重要的是「溝通」,透過使用者與設計師之間一來一往的交流,縮短兩者間的empathy gap,進而慢慢的描繪出「共同的語言(產品)」,讓產品不但擁有設計者的創新想法同時也符合大眾需求;而我想,"設計"不單單只是把事情解決或者是改造,而是讓我們發現生活中我們不曾懷疑的那些問題,把它重新思考價值視為問題,讓問題的缺點變成優點,使我們的生活方式與環境更加方便與貼近人心!
黃宣龍先生演講心得 / 花莉涵 M9910206
記得在演講的開頭,黃宣龍先生首先向我們介紹資策會。他說「資策會是幫助人們了解自己的生活的。」對設計師來說,一個好的設計師,應該是要了解使用者的。不過又怎麼知道,我們是真正了解還是猜測到的?即使我們同時扮演著設計師和使用者的角色,也還是不能百分之百的了解使用者。
設計進行的過程中都會有思考,我們要以同理心來了解使用者,拼了命的去「觀察」使用者的生活,努力去做和他們會做的事情,揣測他們的生活。然而,卻完全忽略了有Empathy Gap的存在。這讓我想到了大學第一次學習情境故事法的時候,我們煞有其事地想出一個故事來,並開心的提出了切合我們故事的解決方案,進行設計。現在回想起來,那樣的使用者也許存在,不過在使用者圈裡面是佔了多少呢?「思考其實是想像」真的是很貼切。從前天真的認為“這個是填問卷的數據耶”,以為只要有白紙黑字外加簽名,就可以當作一切,卻忘記自己也是那位在訪談時會人云亦云,在填問卷時可能會整排都勾同樣答案的一員。不過其實只要降低同理心的斷層,同理心工具也是會有好設計的。就像是那個IKEA設計讓小孩子躲在桌子底下收藏玩偶的小架子,如果我是小孩子的話,也會迫不及待的要收拾娃娃吧。
那麼,脫離了想像和訪談,使用觀察法呢?就像是那些選了黃收音機卻拿走黑收音機的人,雖然鏡頭下的是事實,有如奧出直人所說「觀察者本身透過觀察自己的改變。」以前聽探討紀錄片的老師提過,即使是紀錄片,也要經過長時間的習慣,透過鏡頭顯現出來的行為才有可能少去一點點不自在,多少還是有的──除非你不曉得鏡頭的存在。那又何況是也許是第一次在鏡頭前回答問題的使用者?還有,原來觀察也是有分很多種的呢。其中的行為考古法讓我想到小時候看過的柯南卡通,那集是小朋友們玩遊戲要從超市發票購買項目來推斷那位客人的晚餐菜色,沒想到也是使用了行為考古法耶!再來的隨身物研究,也是在雜誌和報紙上的流行版面上常常看到的;媒體資訊更是座落在我們生活的城市之中。觀察其實不需要大費周章的架設攝影機或是使用錄音筆,帶著冒險的心去探究街道,也會有不可思議的發現。
另外今天的演講也讓我想到使用者都是聰明的設計師呢。就像是花媽懂得把濾咖啡的杯子敲破,讓她煮咖啡煮得更順手;工程師會使用兩個螢幕搭配便利貼,使他的工作環境更有效率。還有電視上很常撥出的運用小巧思改善生活的節目,他們不正是在設計自己的生活嗎?
很開心自己讀的是設計科系,觀察世界是一件好有趣的事情。把這些都存在自己的idea wallet裡,有一天這個錢包是滿滿的,除了設計的腦袋變得富有,這天我也會多了解使用者一點點吧。
黃宣龍先生演講心得 / 陳泳勳 M9910105
若說自己學了設計這麼幾年,或許有點進步的部分,大概就是比較會觀察一點了吧,雖說似乎也沒找出什麼大問題,但至少開始懂得從小地方開始看起,對人與人、人與事物之間的互動有比較敏銳的感覺。
我對於黃先生講演內容中,許多講演者提出的小小問題都令我感到印象深刻。高鐵的車票就是一個令我深有同感的例子,暑假我從上海回來,在桃園機場要搭高鐵回台北,當時我就拿反了方向,也是工作人員提醒我,我才順利進站,當時雖然覺得這個設計有問題,但這樣的想法也在我順利進站後就倏忽即逝了;而標了記號的牛奶瓶,在大學住宿的日子裡,共用冰箱最大的問題就是"可能"有人偷喝,又或者常常放到過期,但我從沒想過要如何、甚至從沒想過要去解決這個問題。
生活中有太多問題往往使用者都覺得不是問題,我們不巧的在大部份的時間也是一名使用者,但其實很幸運的,我們也身為使用者,因此在身兼設計者與使用者的我們,可以從自己的生活中,洞察自己、他人在生活上的種種有趣現象,從中發現問題,進而設計出有用的、實際的好設計。
黃宣龍先生演講心得/楊珮祺 M9910204
主題:You can observe a lot by watching?--淺談使用者洞察研究
聽完黃宣龍先生的演講後,得到許多以前從未思考的事情。因為自己的背景一直以來都是藝術,在藝術的思維模式下幾乎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對藝術家來說,觀者或是買畫的投資者幾乎都是直接或是強迫接受藝術家的觀念與想法,除非有特殊需求而有所改變。但對於設計師來說,使用者也就是消費者,做出來的產品直接就受到檢驗或考驗,所以在那之前需要先來了解消費者心理真正的需求,為了就是要減少”同理心的斷層”(Empathy Gap)。這方法不只是要觀察使用者,更重要的要了解使用者的生活,再透過”情境脈落”,更加的了解他們所使用產品所在的地點或是時間甚至是場域氛圍,設身處地的將自己當成使用者。雖然設計師就算多麼設身處地的把自己當成末端使用者,但終究還是不是;不過也可以透過其他方法,將Empathy Gap降到最低,這也就是除了理性分析外,還要感性體會。這樣做出來的產品能讓使用者真正體會到設計師的用心。這也就是設計存在的目的-為了解決問題,一直不斷地改善目前的生活,為了就是要讓世界或生活變的更棒,更方便!
黃宣龍先生演講心得 / 林韻嘉 M9910304
而我想所謂的讓機器去配合使用者,指的應該是設計者要能設想到所有使用者會發生的狀況,讓使用者能夠隨心所欲的使用,而不會有被機器限制住的感覺。
聽起來是很容易的道理,卻還是能常常聽到使用者抱怨產品有多麼的不「人性化」。
大家都住在地球上,大家都知道要有同理心,也覺得自己有,可是工程師設計師還是常常被說是從火星來的 - 演講中所提到的empathy gap。我覺得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當設計師在發揮所謂同理心的時候忘記了很重要的一點:出發點已經不一樣了。產品是自己開發的,對於這個東西基本上是了解的,所以會把很多地方理所當然的忽略掉。這些忽略的地方,就是使用者抱怨的來源吧。
所以整段演講中,便介紹了許多如何真正touch到使用者需求的方法。可是我總覺得,聽來聽去好像大家都以能做出百分之百配合使用者要求的東西為目標,不知道為什麼我就突然想到蘋果電腦和PC。
而從windows跳槽到mac的人,中間也是需要經過一段學習和適應期,在這段撞牆期陣亡的人也不是沒有;apple的steve jobs又以個人風格強硬古怪著名,很多東西都是他覺得好就好,一個人的想法就代表了全部使用者的意見,讓我覺得有時候是apple讓使用者來適應它的東西,主動的改變消費者的習慣,能適應的就會覺得好,而不是被動的去配合使用者的習慣。這樣的做法,卻反而讓它在市場中開創了一個難以取代的地位。
所以看起來有時候對於自己的產品十分自我感覺良好也不能說它錯囉?使用者啊使用者,真是越來越讓人摸不清啊......
黃宣龍先生演講內容 / M9910101 M9910107 M9910202 M9910208 M9910209 M9910301 M9910302 M9910305
演講主題:You can observe a lot by watching?--淺談使用者洞察研究
當有一間公司要設計一個產品、一個服務為某一群人的時候,他要如何去瞭解這一群人的生活、他們的需求、以及怎麼樣的設計使用者會比較喜歡,因此就必須做一些比較深入的使用者研究,也就是今天的講題:使用者洞察研究。
演講的一開始談到的是SAP這間軟體公司的創辦人Hasso Plattner在雜誌中看到了IDEO的一篇文章(2004):The Power of Design,談到了設計是未來的趨勢,藉由對使用者的研究,我們可以更確實的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需求,也因此SAP提供了大量金額,在史丹佛成立了設計學院,為什麼他要這麼做呢?
我們時常想破頭覺得我們已經想出了使用者的需求,但是到頭來為什麼仍然達不到標準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我們不是使用者,本身再思考上就有一定的落差,也就是所謂的“同理心斷層(Empathy Gap)”。因此主講人引用Norman在情感設計中的一段話做小結:工程師跟設計師知道的太多又知道的太少,他們對技術知道的太多,對於人們如何從事他們的活動、過他們的生活知道的太少,也就造成了同理心斷層,那我們要如何去彌平這樣的差距呢?
在設計的時候,我們會先訂定預設的使用者,當有了使用者之後我們必須瞭解他們有什麼樣的需求,但是我們要如何得知他們的需求呢?透過設計師本身的認真思考呢?還是透過調查研究能夠獲得這些資訊呢?透過設計者的思考,就是一種黑箱作業,可能藉由長久以來的經驗,也許可能知道使用者想要什麼?而透過調查研究,也許可以比較清楚的知道使用者的需求,而且是有跡可循的透過調查或問卷的方式,然而那樣就是正確的資訊嗎?在調查研究中,常常會因為許多因素而影響調查結果,例如:一間公司為了設計一款新的手提音響而做了一場(1)焦點團體論壇,希望能夠透過潛在的使用者,調查出他們真正想要的,然而卻發現(2)行為與意見之間是有落差的,也就是所謂的使用者黑箱,
(3)使用者無法清楚說出需求,也許是因為當局者迷、使用者對於生活要求不高於是妥協、可能自行找尋了替代的方案(A+B=C)、或者是(4)我們遵從了客戶的需求(但客戶始終不是使用者本身)。我們發現雖然調查研究可以得知需求,但是與實際需求仍然有落差,為了避免落差過大,在執行上我們必須遵循下列要點:(1) 找對使用者;(2) 著重行為(What?)、理由(Why),而非意見;(3) 觀察行為,光用問的是不夠的;(4) 掌握脈絡方向,利用情境脈絡,讓受試者較容易回憶當時的情況(Rebuild); (5) 除了理性分析之外,也要感性體會。以上的要點都是為了縮減同理心斷層,但同時也要避免過度的同理心而造成土著化(Going Native)的現象。
除了透過觀察,也要同時進行訪談,但是訪談必須有技巧,在詢問的過程中,應該問的是How而不是Why,這樣受訪者較能夠放下戒心,說出真實的感受。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利用行為考古的方式,推斷人們生活的行為與方式,於是我們會發現許多物品的改造使用,或者是非預設的用法,從中我們就可以獲得許多新的靈感,而改造的手法又分為:附加、刪減兩種,透過這樣的方式得以改造以符合需求。主講人也提到可以利用媒體掃描、隨身物研究或者是同理心工具,得到需求,從隨身物研究中可以依物品推演行為模式,也可能得知不同的使用方式;同理心工具則是透過裝備模擬使用者的生活,透過器具的輔助,可以體驗到老年人或者是孕婦的行為模式,就能夠設計出符合通用設計的產品。
在得到上面這麼多的研究方式之後,我們得到一些結論,(1) 我們如何能夠有效的縮減同理心斷層?若我們能夠用同理心去設計想必能夠更加的貼近使用者;(2) 找出正確的使用者研究方式,提升研究的準確性; (3) 建立Idea Wallet與Bug List,平時多觀察生活、建立資料庫,在設計的時候就能夠有更多的資源可以參考。上面有許多不同的方式觀察使用者,但最重要的是身為設計師,我們必須更著眼於觀察周遭的人事物,多用同理心彌平與使用者之間的斷層,如此一來我們才能夠設計出更適合使用者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