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方芷絮處長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方芷絮處長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2月8日 星期四

方芷絮處長演講心得 / 洪毅軍 M10010101

[個人心得]

台灣雖然是個小地方,但歷史推進過程中我們也培養了相當深厚的文化涵養與基礎。方處長這次的演講讓我們了解台灣政府目前對於設計文創產業的發展策略,也為我們解說了關於文創產業的發展歷程,面對同學們的諸多提問都相當親切的一一回答,讓我覺得台灣未來發展文創產業的能量是無限的。在這個強調創意的世代,台灣政府也趕上流行,對於未來可能會成立的文化部前景也是一片看好,非常激勵我們這些還在求學階段的設計師。透過扎實的設計教育,搭配整個產官學的合作發展,未來將會無可限量。

[延伸閱讀] <娛樂:解構文創>

娛樂不只是一種消遣,也包括深層的情感挑動和靈魂貼近……娛樂讓人充滿著去做、去聽和去看的想望。主觀上,娛樂可以從滿意的心理加以詮釋。客觀上,娛樂之於不同的人代表不同的事物。儘管如此,本書揭示:乍看之下,娛樂可以讓人逃脫既有秩序的操控,這是一種徹底的錯覺,娛樂已被異化並且轉變成為另一種框限,娛樂的狹隘在於,所有的自由選擇都是來自可以取得的市場。資本主義,正創造一個全新的鐵籠!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方芷絮處長演講心得 / 魏振庭 M10010119

【演講心得】

台灣是一個多元化的沃土,從南到北不同生活文化的交織融合,皆代表台灣人擁有自我品味的生活主張,當然外國人喜歡台灣的原因也莫過於此,文化、風俗名情通常可被發覺在民生或巷弄之中。

在過去我們都以著西方品為標準,仿照國外,甚至是崇洋心態,然而到了之前的金融海嘯後,漸漸的消費主要市場和產業經濟版圖已經轉向了東方,尤其在政府實施ECFA政策後,在電影產業已突破了50萬,目前當道的文創產業也在繼後ECFA後,有了明顯的提升,因此接下來我們要思考的是,文創產業如何在全球佈局。

我們再提到文創,其實範圍是相當廣闊的,例如誠品書局的新的書店商業模式,以在台灣奠下根基後,如何進一步推廣到大陸市場;在流行文化方面,台灣的藝人、綜藝節目,毫無疑問的以成為大家的領導指標,甚至是品牌,當進一步邁向對岸市場後,也能帶領著對岸的興興族群一連串崇拜模仿的潮流。在推文創方面,必須回歸到生活層面,很值得一提的,台灣以大部分能落實,在對岸上還停留在櫥窗式設計,而文化也代表著內涵和厚度,創意代表著訴求感動和深度,從思古幽情到現代風華,台灣進一步再發展的文創即在社區主體營造,如何展現地方特色。

跨界是台灣的文創產業特色與優勢,推動整合性文創產業,將科技與文創相互連結,才能擴大我們的世界版圖。

【延伸閱讀】

http://tw.news.yahoo.com/%E5%8F%B0%E7%81%A3%E7%99%BC%E5%85%89%E5%B0%8F%E9%8E%AE-%E7%94%9F%E7%94%A2ikea%E5%85%AD%E6%88%90%E7%8E%BB%E7%92%83-%E5%BD%B0%E6%BF%B1-%E7%99%BC%E5%85%89-%E7%94%A2%E6%A5%AD-113443287.html

台灣小鎮的系列報導,到看到的是位在彰化海邊的玻璃聚落,全球家具大廠IKEA使用的玻璃,6成來自它,當初在一人號召下,12家廠商進駐彰濱工業區,為了降低風險和成本,採取策略聯盟,訂單共享,靠著團體作戰壓低價格,又能維持品質和準時交貨,創造200億年產值。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方芷絮處長演講心得 / 林盟凱 M10010304

【演講心得】

台灣這塊土地並不大,人口也沒有對岸的多,但台海兩岸交流的過程中,台灣卻能表現相當不錯的競爭力。台灣的競爭力是在於我們很會”生活”,將這樣的生活品味運用在設計作品上,就能表現出我們的獨特之處,因此台灣的作品能在各國發光發熱。其實這些在生活的小地方就能看得到,雖然我們的邦交國不多,國內的政治環境也跟他國不同,但在全球化的競爭下,台灣多元文化的根柢也讓世界看到台灣,像是台灣的民間生活等。這些都是台灣文化的財富,也是讓外國人欣賞的優點。目前台灣的國際競爭力並不是經濟的實力,而是文化創造的能力以及生活主張,因此進行國際交流的台灣已從一元價值轉變為多元價值,從自我認同到相互欣賞。過去我們常常以西方的美學、科技做為基準,但自金融海嘯以來,這股趨勢也從西方轉至東方,中國大陸也順勢承接了整個消費市場,也剛好可以填補這樣的空窗,中國大陸目前也成為了許多人才相互競爭的一塊場域,因此台灣不需要再跑到歐美市場競爭,隨著各國品牌與企業在大陸的進駐,台灣也產生了這樣的優勢。

方芷絮處長演講心得 / 黃新雅 M9810110

演講心得

聽完處長的一席演講,我了解到台灣政府對於文創的投入與發展著實付出了不少努力。我相信也花了不少的錢,但是讓我很疑惑的是大家都知道政府付出了這麼多,但是為什麼我所聽到的卻是罵聲遠遠超過讚賞的聲音? 是不是這當中真的出了很大的問題? 我覺得文創這個東西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既然是牽涉到文化的部分,就是必須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將國家人民整體對於美的程度提高,要讓一般人都可以體會存在於生活中或是產品裡的美好,這種事情是急不得的,我了解政府需要評估他們所投資的項目是否有回饋,但是一昧的只在乎數字是無法讓文創好好的發展的,長期下來只會產出畸形的產業結構。這是需要很多的時間,一開始所投資在對的地方的錢也不見的能看到效果,但是將眼光放遠一點來看,這才是對未來文創產業往好的方向發展所應有的態度和做法。

延伸閱讀

http://forum.vtu.nat.gov.tw/www/08/tsvtc_c0401_p01.html
當工業製造動能趨於飽和,文化創意產業適時地為全球經濟注入一股活水,其所帶動的產能與收益著實可觀。文創產業在英國每年可創60億英鎊產值、動漫王國日 本的文創產值也高居日本第三把交椅、韓國靠著電視劇《大長今》創下近900億台幣的銷售金額!不論是文創先驅者或是近年急起直追的國家,他們如何透過文創 來振興經濟,我們不妨從其經驗中挖掘台灣文創產業後發先至的契機。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方芷絮處長演講心得 / 楊舒涵 M10010303

{個人心得}

哈哈其實這滿有趣的,可以從之前幾位的演講者跟方芷絮處長的演講內容做一個比較,這樣看下來大概是設計師、商人、政府這樣的三角關係。

設計師總覺得政府不給多點錢、多點機會、多點栽培,思想又古板;政府看到古味濃厚的創作:噢噢讚讚讚去推大陸市場(老一輩的都喜歡這種的)、要辦展覽辦活動:噢噢讚讚讚辦越大越好阿(夢想家斥資兩億)、看到學生得獎越來越多:噢噢讚讚讚快發新聞稿(但是沒有錢可以給你們喔搜哩辦活動用掉了);商人最好,他不用自己做設計,只要跟文建會當好朋友讓文建會開心,不只客源穩定錢又可以輕鬆入袋。
當然以上都只是我的臆測啦,這樣一個混雜的情形大概要等到世代交替後才會有明顯的改善吧。

話在說回來到方芷絮處長的演講內容,其實她的PPT很豐富,很清楚的告訴我們文建會的內部構成還有獲利方針,如她所說的,目前文創產業確實越來越被重視了,而且以前只要活動選吉祥物,一定是最醜最俗的那個被挑中(不信就辜苟一下吉祥物三個字),從世界設計展開始似乎不再是這樣了(但是花了大錢只辦七天就要全部拆掉也太不符合經濟效益了吧)展覽什麼的也是越來越多其實這還真的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雖然我還是想抱怨一下倫敦超當代設計展,這麼小的空間塞這麼多字要這麼多人擠著看完,不如乾脆弄一本書,字大一點讓我對照實品慢慢欣賞更自在一點,說到場地我又忍不住想抱怨之前那個數位表演藝術節怎麼搞的,安排音樂會舞台前面一個超大柱子要人怎麼看呢,辦之前稍微想一下好嗎,還有那個跟雲科一起辦的電腦動畫競賽,每年辦的這麼開心居然給我說經費不夠報名國際比賽,雲科又耍詐不給明確回覆,不如換個學校合做怎麼樣?唉結果我還是抱怨了。

我自己的總結就是現階段當商人最好,如果不行,至少要學會當半個商人,畢竟短時間內文創產業體制不會輕易改變低。


{延伸閱讀}
演講中提到的龐畢度美術館(官網)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方芷絮處長演講心得 / 陳怡君 M9710211

【個人心得】

        方處長介紹了許多台灣政府單位在文創產業區塊所投入的資源,以及目前文創產業在台灣發展的狀況,讓我們瞭解到整個文創區塊在政府的推動下所發展的概況。從計畫案執行至今雖有許多不錯的成果,但在設計產業的產值部分,卻還是沒有好的效益產生,其實也不難發現台灣有許多優秀的設計公司、工作室,甚至設計相關科系的師生,對此區塊投入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為何好的創意不能帶來好的經濟效益,經過這麼久的時間與努力,卻還只是在整個產業鏈發展的前端,值得我們省思。儘管文創口號喊得再美好,好創意卻不得其門而入,無法擁有好的通路與發展,台灣除了非常有地方特色之外,更有許多具有創意的人才,以期能有更好的政策帶領台灣的設計創意往國際間發展,將更多樣、多元的地方特色展現出來,不再只是站在台灣關注台灣而已。


【延伸閱讀】
就愛這一行
36位達人教你走出自己的文創路
作者/1111人力銀行;時報出版

本書特色:36位文創達人現身說法,提供廣告、設計、電影、人文藝術等產業的入門方式、發展現況、達人良言及未來前景。備有職業特色、工作內容、專業能力、薪資待遇分析,讓有意朝文創路邁進的青年學子加強及評估自身能力。

方芷絮處長演講心得 / 林妙真 M10010202

[個人心得]
整個學期的演講,聽見了來自產業、設計、政府等各種不同觀點的思維,去解讀「文化創意產業」,就我認為文化並不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它就是反映你當下的生活現狀,當然也包含過去,是一種不斷在前進、流動的狀態,也許可以說文化是活的,你如何將你生活裡美好的那一部分,找出來並且包裝它與別人分享,便是文創產最珍貴的寶物。要尋找這樣的寶物,必需靠各界的互相幫助,政府的資金補助、技術資源等各項輔導,產業界上下游產業鏈的媒合或通路、行銷等面向的建構,設計界在末端需要強力投入的去包裝它,讓它更具魅力地與國際接軌,各種產業都是環環相扣的,必須一個一個地搭上線,才能說要把夢做大。


[延伸閱讀]
文創進行式:走訪台灣25個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作者: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策劃
出版社:遠流


文創是行走的
需要跨領域對話成一股力量
在地串連成一種態度
釋放文藝想像成一方風景
於是,台灣的美好亮點處處

方芷絮處長演講心得 / 王瑜君 M10010109

【個人心得】

台灣的土地面積雖小但在這座寶島上卻蘊藏著豐富的人文氣息,寫台灣人懂生活,所以我們最大的國際競爭力不再只是經濟實力,而是所謂的藝文創造力。今天的一開始方處長就已這麼一段畫作為開場白,尤其金融海嘯過後,全球的經濟中心東移,我們不再像過去一樣一昧追求西方的生活品味,本土的文化逐漸受到重視, 所以目前文化創意產業最大的機會點並不是在國內,而是如何積極的向國際佈局, 另外在今天的演講裡方處長給了我們很多關於文創產業的清晰概念,裡頭可能也包含著執行面的一些難處,這跟過去由業界老師來分享的內容很不一樣,雖然大家都有各自的立場,但是他們都是為了文化創意產業而努力的人。

【延伸閱讀】
成功創意,不請自來:13堂帶給皮克斯、夢工廠源源不絕活力的即興訓練課
Improv widsom: Don’t prepare, Just show up!

皮克斯以此來訓練員工,激發合作力與創造力。在這樣的訓練中,重要的不是事前準備,而是帶著一顆不怕失敗的心,不怕溝通的大方與充滿玩性的好奇。即興劇除了是一種戲劇表演、或演員訓練方法外,也被廣泛應用到戲劇教育、創意激發、團隊建立、企業教育訓練等領域。在書中,作者將即興劇場中最關鍵的13個想法,提出具體的經驗,並於文末附上45個人人都能自學的練習,只要貫徹實踐,就能發現更有創意、更快樂、讓自己自在、別人愉快的新自我!

在西方國家,即興劇風行已約40年,從劇場表演到現場即興表演的電視節目,例如「Whose Line Is It Anyway」,在創意產業的教育訓練方面,最知名的就是皮克斯動畫公司,是長期以即興劇作為員工創意訓練的課程。

方芷絮處長演講心得 / 方浩任 M10010103

【個人心得】

對於人稱的福爾摩沙這塊土地總是有著這樣的印象:這裡就像是一個大熔爐一樣,融合著來自不同地方、多元的文化。像是原住民、海島文化以及雲門舞集等。然而要如何運用這些文化來讓台灣在世界找到自己的定位,除了需要大家的努力之外,政府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個好的政府文化部門最重要的就是能夠媒合創意和投資者。不但能讓好的創意和設計能夠實現並且推廣出去,更能帶動整個台灣整個文創產業經濟。如同演講者所說的,不久之後大陸是一個非常大的市場,而台灣在這塊市場是一個擁有最大文化和地利優勢的競爭者。所以我們要趕緊把握這樣的優勢,並發展出我們自己文創產業的運作模式。讓台灣能夠在國際中找出自己的定位,並從許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延伸閱讀】

影片名:Discovery - 60分鐘看亞洲之台灣采風 - 人文風光

心得:影片裡介紹我們所居住的這塊土地裡富含著許多不同的文化以及熱情的居民。也了解到有許多人為著保留許多傳統的文化而努力奮鬥著。

方芷絮處長演講心得 / 許敬安 M10010105

[個人心得]

聽完文建會方處長的演講,看得出文建會很用心,對於文創產業做了很多推廣,也透過這次的演講,讓我深入的了解政府對於文創產業的政策與做為,文建會與廠商合作推廣之商品,成果看起來都不錯,但比較令人疑慮的是,對於台灣文創的障礙,這些推廣是否有對症下藥?我們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嗎?還是只是把現有的文化直接與商品結合,而無法感動人?這點是我聽完比較疑惑的,有趣的產品不一定能感動人,設計是要觸動人心,才能成為經典,歷久彌新;而對於文創商品要用文化感動人這點,是要對自身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深入了解與研究才能做到,我們是否需要在這方面投入更多的心力從事研究呢?此外,台灣文創成功的進入大陸市場,雖說大陸市場廣大,能賺錢,但我們不應該只局限於華人地區,應該要把我們的文化透過文創產業推廣至歐美國家,甚至更遠的他國,這才是文創產業的精神,而非營利事業。
文創產業是全民對自身文化的價值之體認,需要政府推動與國人自身的力量,大家一起共創的,而相信有文建會這邊的推動與輔導,台灣文創的未來會更好。

[延伸閱讀]

文創進行式: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文創是行走的,需要跨域對話成一股力量,在地串聯成一種態度,釋放文藝想像成一方風景,於是,台灣的美好亮點處處。
這本書收錄25個以跨域整合匯聚力量的文創成果,希望透過這本書,把25個用文創努力築夢的故事與同學分享。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方芷絮處長演講心得 / 王瑞龍 M10010107

[個人心得]


方芷絮處長從決策面來述說台灣文創的發展,著實讓我感覺到了與之前講者不同的觀點。而經過這幾次的演講下來,發現多數的演講都圍繞在文創和通路這兩塊領域上,我想這確實是我們目前最缺乏的部分,也是新銳設計師應該開始琢磨學習的地方。方芷絮處長也提到了台灣在這幾年的設計競賽成績大紅大紫,成長有目共睹,我認為這確確實實是好的,但仔細想想,比賽得獎後續呢?總覺得還沒看到一個完善的系統來處理這樣的問題,當然有些產品有量產上市,但通路似乎也有些狹隘,希望未來台灣的設計能將通路向外,而不只有在內,我想藉由國外更大的市場,才是真正讓全球看到台灣設計實力的最好途徑了。





[延伸閱讀]
日本文創,全球熱賣!:從日本動漫產業看成功商機!


我覺得方院長說的很正確,文創產業是一個國家最動人、且識別度最高的國際競爭力產業。未來征服世界的,不是窮兵黷武的軍事武力,也不是財大氣粗的經濟實力、而是文化產業的創造腦力。因此想推薦這本書籍,它是透過日本動漫畫在亞洲的魅力驚人,影響力甚至擴大至歐美各國,我們能從動漫畫超級強國日本的實際經驗,獲得更多的啟發!

方芷絮處長演講心得 / 程彥彰 M10010110

[個人心得]
文化創意產業近幾年開始逐漸受到重視,經過設計重新包裝以及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逐漸開始復甦,並且讓文創獲利以及延續,很難想像要是哪一天台灣完全沒有了文創產業,這到底是怎麼樣的台灣?

好在政府有在這塊持續努力,讓文創發揚光大,逐漸讓世界看見台灣,像是藉由世界設計大會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在今年我看過了三個展,分別是文博會、設計師週、世界設計大會,其實這幾個設計展真的很讓人感動,感動的地方在於台灣設計界的人們也開始重視了文創產業這一塊,將文創融入設計,讓文創得以延續下去,最感動的是那些老師父的手工藝,他們沒有放棄,真得是很讓人感動的一件事,也希望文創產業能夠一直傳承下去。

[延伸閱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95139

長期以來,台灣經濟發展的榮景是建立在快速大量的製造、精準控制的成本上,但面對新興國家在國際市場上的急起直追,台灣已經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此外,隨著國民所得的提升,消費大眾對於產品價值日益重視,除了精良的品質,如何營造豐富的體驗與感受更是企業努力追求的方向。看見了創意以及深耕文化的重要性,政府在2002年宣布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國家重點發展項目,相關政策與資源相繼投入推動,宣告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視。

方芷絮處長演講內容 / M9710211 M9910207 M10010203 M10010204 M10010207


一、 前言
台灣地方不大、人口不多,但我們擁有一定水準的人文氣質,這是一種生活品味並且也可以轉化成設計的力量。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保有人文底藴與生活方式才能創在國家的競爭力。國家競爭力非經濟實力,而是文化的創造力。從一元轉變到多元,從自我認同開始到彼此做文化交流。目前也有很多一流品牌進駐大陸的市場,使台灣因此坐收地利之便。文化是經由生活主張和生活品味的交互影響,才能形成品牌和商品。
ECFA政策實行之後,使台灣在大陸市場中不再被視為是外商。因此可以得到很多的優勢,但這些優勢稍縱即逝,要好好把握。
雲門舞集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扮演推動記憶傳承的面向,雖然這並不是一件商品,但卻是文創產業中的資產。MIT不應該只是單純的品值保證,應該是台灣的品牌。不少台灣的設計在大陸創造了“台流”,台灣的流行文化在大陸造成極大的轟動。又例如誠品進駐大陸,還在在大陸市場中占有主導權。誠品在台灣也是一個突破,它使文創商品進入百貨。另外故宮創造老文化心流行的概念。
但台灣的文創產業還是有許多尚待加強的地方,台灣的市場行銷管理的能力不足,如何凝聚人才與創造人才與整合區域是一大課題。

二、 我國文創產業發展概況
2002年,文創產業由經濟部領導,列為國家發展計劃。
2008年,列為六大未來發展的產業之一,最核心的項目,其他產業包含生技、觀光、綠
  能、精緻農業等。

我國文創產業目的事業主管機關:
‧藝文類(包含視覺藝術、音樂及表演藝術、文化資產及工藝產業)
  隸屬文建會→(未來)文化部
‧媒體類(包含電影、廣播電視、流行音樂、出版及廣告產業)
  隸屬新聞局→(未來)文化部
‧設計類+數位內容(包含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創意生活、數位內容產業等)
  隸屬經濟部→(未來)經濟及能源部

推動設計產業面臨之挑戰及推動策略:
‧台灣設計服務業輸出國際推向世界舞台,運用我國深厚及地方文化資產所萃取出之特色元
  素,與設計產業結合,創造多元市場契機。
‧推動區域產業結合,中國大陸為全球最具發展潛力之新興市場,了解中國市場之消費趨
  勢、新興文化元素等,為設計產業進軍華人市場當務之急。

文創法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及策略:
文創法通過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影響層面包含,創新研發面、資金挹注面、人才培育面、土地利用面、流通拓展面、租稅優惠面,而發展策略分別為電視內容產業、電影產業、流行音樂產業、數位內容產業、設計產業、及工藝產業。

三、台灣文創產業創新經營模式
台灣文創產業十二種創新經營模式
新興的服務 →(1)診斷服務、(2)文創經紀人、(3)授權產業
體驗型觀光 →(4)創意生活產業的感官體驗、(5)複合式經營通路、(6)建構品牌差異化
跨界活動 →(7)展會經濟、(8)食尚炫風、(9)科技融入展演
品牌加值 →(10)產業經營概念化、(11)城市行銷故事化、(12)傳統民俗精緻化

‧「跨界」是台灣文創特色與競爭優勢,推動整合型文創產業。
‧將科技與文創產業聯結,擴大市場版圖。
‧促進傳統產業升級,落實與生活面的結合。

四、博物館V.S.文創產業
‧博物館形成文化創意產業複合經濟體,結合典藏故事、通路、展示,變為文創產業的火車
  頭。
‧典藏產業化:打造時尚的故宮,如與ALESSI合作推出的乾隆造型生活用品。
‧新食尚美學:透過數位典藏的授權機制,餐飲業形成食尚美學,從餐具、空間、特色餐飲
  成為博物館文化觀光的賣點。
‧博物館品牌經營:創造博物館吉祥物,從數位典藏到數位圖像應用,開發成肖像商品。
‧故宮文化公仔:帶動老文化結合新時尚的風潮,公仔文化成為台灣企業與消費者溝通獨特
  介面。
‧紐約的MOMA Design Store:把博物館商品設計變成博物館品牌特色,改變博物館的行銷思
  維,活潑的形象讓藝術教育變得更有趣。
‧數位典藏與數位藝術:創造博物館的新展覽品,開啟未來博物館,如3D動畫、互動故事屋
  等。
‧文化資源與設計元素:建構產業平台以吸引產業間的參與,創造典藏授權機制。

方芷絮處長演講心得 / 劉知潔 M9910213

[個人心得]

以文化為主軸所發展的設計,的確是這幾年台灣設計界中熱門的話題。台灣的文化流行藝術等眾類別,在國際上都已經有一定規模的表現,近幾年來,台灣的設計師們也在國際級競賽和展覽中屢獲得許多的表現。不過,競賽後的發展是否有被重視,是否又是另一件事情?是否政府能夠扮演推手的角色,將好的作品有量產化的可能性?是否有足夠的行銷能夠推廣至國際?種種的問題反映出決策後必要的行動性。我想可慶幸的是,近幾年伴隨著2011世界設計大會,2016台北市世界設計之都,台灣的文化中和生活中,設計逐漸地出現甚至遍滿生活周遭,這是讓人興奮和期待的現象,相信過不久人民的文化素養,看待設計的角度,甚至是整個政府的決策,若是可以依照適當的design thinking判斷,將會使得台灣的文化在國際上有適當的位置發光發亮。


[延伸閱讀]

雖然世界設計大展已經落幕了,
但是看著這段影片還是很希望2016設計之都的到來。
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展-探索臺北/2011 IDA Discover Taipei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方芷絮小姐演講內容 / M10010301 M10010302 M10010304 M10010306 M10010201 M10010202

演講內容:
方芷絮小姐介紹政府現今對文創產業發展的趨勢,以及跟我們各位同學有何關聯性,簡報內容大致上分為幾個部分,前言則是先介紹整個台灣目前發展的概況,也提到文創產業最重要的是獲利模式,以本系所得許多國際獎項作為例子,說明得獎後如何產生後續的附加價值。其中也談到了設計這件事情若牽涉到跨領域的部分,又該如何運作又怎樣去鏈結,方小姐也表示,台灣這塊土地並不大,人口也沒有對岸的多,但台海兩岸交流的過程中,台灣卻能表現相當不錯的競爭力,而我們的競爭力是我們很會生活,將這樣的生活品味運用在各位設計師的作品上,就能表現出我們強烈的競爭力,因此台灣的作品能在各國發光發熱,其實在這些生活的小地方就能看得到,雖然我們的邦交國不多,國內的政治環境也跟他國不同,但在全球化的競爭下,台灣多元文化的根柢也讓世界看到台灣,像是台灣的民間生活等,這些都是我們台灣文化的財富,也是讓外國人欣賞的優點。目前國際的競爭力並不是經濟的實力,而是文化創造的能力以及生活主張,因此進行國際交流的台灣已從一元價值轉變為多元價值,從自我認同到相互欣賞。過去我們常常從西方的美學、科技做為基準,自金融海嘯以來,這股趨勢也從西方轉至東方,中國大陸也順勢承接了整個消費市場,也剛好可以填補這樣的空窗,因此中國大陸目前也成為了許多人才相互競爭的一塊場域,因此台灣不需要再跑到歐美市場競爭,隨著各國品牌與企業在大陸的進駐,台灣也產生了這樣的優勢,兩岸關係(以ECFA為例),其文創產業中的國產電影也突破了50部,過去我們常以外商的身分與其他國競爭擠進好萊塢的50部電影,但現今的政策也使我們不被視為外商,因此現在歐美製片都想與我國合資、合拍電影,搭著這樣的列車進軍大陸市場,所以台灣目前要思考的是,我們如何善用這樣的優勢,來布局我們在後ECFA時代下如何站穩腳步。
方小姐以雲門舞集為例,以及林懷民先生的技藝傳承,證明台灣有被世界看見,而每年國內參加IF、Red dot等國際競賽的得獎數據有增無減的狀況下,如何與產業發展作結合,也是我們目前遇到的課題之一。而不只是韓流的形成,屬於台灣的台流也逐漸進入到大陸市場,以誠品書店即將進駐到大陸的市場為例,像誠品這樣的規模與氣息,也是大陸市場目前所缺乏的,也因為我國與中國大陸的文化趨勢是相近的,因此也產生對我國的便利性,再拿國內娛樂產業作為例子,內地所流行的音樂、節目、偶像劇等,絕大部分皆產出自台灣,因此這也讓台灣在大陸形成一股台流文化,而台灣也可以藉此將訊息傳播至中國大陸,MIT能乘搭這樣優勢進軍大陸市場。OEM表示技藝,過去也強調這樣的設計技術,但現在就必須加入些創意,而創意必須要有獨特的品牌,若能加入創意且讓它形成一個品牌,也能讓這樣的一件作品帶來商機,換句話說,創意所帶來的一項加值,當然也是替品牌帶來一樣加值,過去在OEM時期來說,我國皆是以代工生產而設計,因此所講求的是產品必須能夠標準化,而現今的ODM則是為了設計而設計,強調的是客製化商品,著重創意化設計,而到了OBM時,就必須著重在研發與品牌經營,其講究是產品的個性化,它也將成為是為了自由品牌的設計而設計,而我們現在進入到五感的文創產業的部分,我們是必須要為美學體驗而設計,其強調的是產品設計的體驗化,必須是要透過人性科技、感性設計去融合,換句話說,過去我們從接收訂單為客戶進行服務,到現在將生活美學融入到設計,而這樣的設計是必須拿來與我們對話的,因此在推動文創產業與中國大陸比較起來的差異性,是我們回歸到了生活層面,不同於大陸停留在櫥窗式設計的方向。
文化講究的是內涵跟厚度,創意則是訴求某種感動的深度,而產業是接受的廣度,必須要有一定量額的消費群眾來支撐,這三件事情結合起來也才能夠形成文化創意產業,因此,文化事實上是經由生活主張,透過生活品味以及生活的型態,將它的故事性與內涵作為整理,接著透過某種象徵的意義與消費的符號,將此發展為一項創意的商品,這樣的商品如何形成一件品牌,再透過這樣的品牌行銷形成了一塊接受的廣度,而發產為創意產業。而我們目前所創作的內涵,追求的並不是第一,而是文藝,可能並不是最大、最好、最貴,卻是唯一獨有並不可取代,例如像阿嬤的洗衣板,非常有復古的風情,若與現在的塑膠洗衣板相比,塑膠洗衣板相對來說就比較沒有品味,但在經過設計之後,例如洗衣板與碟子做結合,其功能性更強且能與我們的生活相呼應,所以相對來說,這也是透過了某樣意義消費的符號,將其轉成為創意的產品,也就產生一種復古味與現代的需求,以同樣的例子來說,例如許多古童玩,毽子、陀螺、扯鈴等,結合餐桌上的餐具,若它不是單純是一件觀賞的物品,那也就會與我們的生活更為接近,方小姐也舉了「蕾絲碗」的例子,其中也強調中西合併的運用。
台灣為何會與文創產業產生關聯呢?其實台灣的文創產業是從社區總體營造計畫而成;而社區總體營造則是由地方文化特色而成,當1995年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具備這樣的觀念,如何讓文化產業化且讓產業文化化的構想注入到社區意識,而在1998年英國推動的文化產業,事實上英國的文化內涵已相當豐厚,其運用豐厚的文化內涵,來強調創意經濟如何在傳統產業、科技產業,以及其他製造業上加入文化的內涵,讓其產生創意價值。而在那樣的風潮上,台灣也是在2002年最早推動的,過去的台灣太小,必須靠外銷維持經濟,因此著重在工業或科技產業等等,對於文化的觀念只是消費、娛樂居多,而也在02年才開始重視文化對國家的影響性,也在02年將它列為國家的重點發展計畫,而在02年到07年,文化這區塊是經由經濟部主導,而我們目前所參加的競賽也屬於設計產業,還是隸屬於經濟部,也因此,文化創意產業也逐漸形成口號的意義,並沒有實際上的價值,而也在08年才將文創列為下一波新興的六大產業之一,其中包括,生物科技、精緻農業、觀光產業、綠能產業等,而文創也是其中最核心的一部分,因此經濟部認為,以文化作為文化內涵的區塊將必須由文建會負責統籌,而09年也推出了創意台灣文創產業發展方案。並以SWOT來分析台灣正在推動的文創產業最需要的是什麼,而弱勢中有80%屬於經濟上缺乏的微型小型,且設計商品雖能帶入人潮卻帶不了錢潮等。而台灣的設計產業所定義的範疇也歸為三大類,產設、視傳設計與包裝設計,且目前文創產營業額媒體佔54.6%,設計佔21.9%,藝文佔16.7%,數位內容則佔6.8%,不過目前的文創產業以正向成長,2010年文創營業額比2009年高出了16.1%,達6608億元,為歷年最高。其文創產業中佔最多比例的產業為廣告產業20.1%,而品牌設計相較之下以0.0%的比例微乎其微,而設計產業的SWOT分析來看,台灣創意人才豐富,中小型設計服務眾多,具彈性效率與營運成本具國際競爭力,台灣科技業之技術實力雄厚,以及中國大陸形成的世界強勢經濟體,對我們有強大的優勢,而政府也推動了台灣文創產業的各種經濟模式,有體驗型觀光、跨界活動類型與品牌加值,其中也包含許多細項,例如城市行銷等等。不僅如此,也運用博物館形成文化產業的複合經濟體,老文化新流行的概念來進行典藏產業化,以及公仔文化在台灣企業與消費者溝通的獨特介面。而數位典藏與數位藝術也是目前所盛行的趨勢,例如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多寶格3D動畫、宋代茶文化等,以及能讓民眾體驗互動的互動故事館,能輕易的讓民眾更容易的融入其環境,並且傳達內在的教育意義。

方芷絮處長演講心得 / 吳芳葆 M10010112

【演講心得】
不同於先前請到的演講者,都較屬於在業界或創作領域擁有色彩強烈的,這次請到演講者是文建會的處長方芷絮處長,來為大家進行文建會相關的介紹。以往在參與許多許多文藝活動時,都會看到文建會為輔導單位,但對於該單位的事宜以在政府辦眼的角色,不甚清楚。今天經由方芷絮處長的說明,讓我對文創產業方面,政府做運作的方式以及扮演的角色。
過程中了解到台灣文創現有的能量,就是「懂得體驗生活」,我們常說文化就從生活中醞釀,而文創產業最不可或缺的精神價值就在文化的不同,而展現的風貌。自由創作環境讓台灣的文化擁有多元性,擁有豐富多元的創意發展但台灣存在的隱憂是在產業的導入十分不足,感受到台灣的市場起步與消費者認知都還處於多元開發的階段,在能夠整合、行銷與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也較為欠缺。「跨足放遠到國際」,這已經不是新一代人民所該有的概念,而是要貫徹到產業當中。如何有效利用並保有自我優勢,扭轉固有的劣勢,創造更多機會,以降低環境的威脅,這是連續漸進的。期望每個具有想法的設計能源,能透過有效的開發與轉換,獲得更多讓在國際發光發熱的機會。

延伸閱讀】
社論性文章--
寶島大劇場-文創產業的口號別喊過頭了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6277938

【2011天下經濟論壇】王偉忠:台灣文創產業是單打獨鬥

【從設計島到創意國】
超過100位當代大師 26個設計領域
文化創意產業應當關心的十大概念

內容簡介:
「雖然我們居住在島上,但設計方式絕不封閉。」英國設計大師約翰.索瑞爾以英國的百項設計案,剖析創意人才的靈感來源,探索發想的構思過程。
超過百名設計師,談論他們傳承的源頭、作品的實驗性與幽默感,還有他們最重要的作品,為何大多來自於與客戶密切的合作關係;在老東西、舊建築的概念裡,如何產生新視野。
本書涵括26個設計領域,不僅將建築與工程、時尚與珠寶納入其中,還包括新媒體、平面設計、劇院、商店布置……等等,同時帶領讀者一瞥尚未完成,但即將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作品。打造創意英國的當代頂尖大師,提示了一座島嶼發展文化創意的要素:一流的設計打造極致的文創產業,擁有眼光的設計島打造極致的創意國度。

方芷絮處長演講內容 / M10010104 M10010105 M10010106 M10010108 M10010112 M10010118 M10010119

【主題】創意台灣-文創產業的發展和趨勢

【主講者】文建會處長 方芷絮 小姐

壹、前言

  • 臺灣雖然土地面積不大,人口不多,但臺灣人文氣質豐厚使我們成為生活大國々藝文寶島的文化根柢讓世界從優質演出認識臺灣々巷弄的人文底蘊與生活方式,更使臺灣在兩岸競爭占有優勢。
  • 國際競爭力靠的不再只是經濟實力,而是各國文化的創造力、價值觀及文化特色,也是生活方式的顯現。
  • 從一元價值到多元價值,從自我認同到彼此欣賞。

一、臺灣文創能量在國際之展現

  • 雲門舞集:雲門2010年巡迴美國華盛頓特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及加拿大冬奧藝術節,外國平面及電子媒體報導共計45篇;成功地融合東西方舞蹈技巧與劇場的觀念,讓雲門舞集被國際評論為當代最重要的舞蹈作品之一
  • 每年國內得德國RED DOT以及IF等國際指標性大獎逐年增加,可見台灣設計逐漸受世界的肯定。

二、台灣的文創實力在大陸引起轟動

  • 賴聲川《千禧夜,我們說相聲》、《暗戀桃花源》、《這一夜,WOMEN說相聲》
  • 雲門舞集西湖公演 近萬名觀眾在西湖邊席地而坐,近距離感受“雲門舞集”帶來的震撼和美麗。
  • 誠品展店計畫:鎖定北京、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無錫六個城市,在一座城市中,以信義旗艦店為原型開一到兩家複合大店。將打造成一個集結文化、表演、藝術、商業、觀光以及人才培育,具有跨界綜效性的創意平台。
  • 台灣文創精品在中國大陸深受歡迎,99年協助廠商至海外參展成果
  • 大陸流行音樂、影音娛樂的文化也受台灣影響,例如:歌手周杰倫、電視節目「康熙來了」、「超級新光大道」、「國光幫幫忙」等,效益是台灣成為一個品牌。

三、文創產業涵蓋範疇

  • 文化創意產業定義 :故事、意象、品味、價值
  • 文化為底蘊,外交、經濟、觀光等為運用,在產業部分,要連結創意、生產、通路、行銷等。以幾米做為例子


貳、台灣文創產業發展概況

全球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中從西方轉移到東方,隨著經濟版圖的移動,文創產業如何在ECFA經濟效益之下,積極向國際布局,是目前重要的課題。

一、設計型態-微笑曲線的介紹 (自林榮泰教授講義)

介紹設計的微笑曲線,其定義於微笑嘴型的一條曲線,兩端朝上,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設計和銷售,處於中間環節的製造附加值最低。有兩個要點,,第一個是可以找出附加價值在哪裡,第二個是關於競爭的型態。

古新重創:如洗衣板的重新設計,富有傳統的文化技法,但給予新的設計元素,或到後來有設計者聯想到洗衣板造型的沾醬盤等,具有文化的特性內涵,但同時符合現代生活型態。

二、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

  • 1995年文創會於「文化產業研討會」當中,提出「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的構想,對社區營造以及輔助地方文化產業開始發展。
  • 同時全球風潮下,台灣面臨轉型升級壓力,也因此於2002年行政院將「文化創意產業」列為「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之一,開始推動文創產業列為國家重大政策之一。
  • 2002年至2007年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包括整備文創產業發展機制、設置文創產業資源中心、發展藝術產業、重點媒體文化產業、臺灣設計產業等5項推動措施。而後因應2008年經融海嘯,2009年提出「創意台灣-文創產業發展發案」。
  • 文建會於2009年提出「創意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2009-2013)」細部計畫,經行政院審核通過,所需經費得逐年編列。

三、文創產業的SWOT分析

優勢 Strength:

  • 自由創作環境,優秀人才輩出,民間創造力源源不絕。
  • 開放多元社會,藝文活動呈現多元性與多樣性。
  • 充分透明的資訊,社會接受新事物與新觀念的可塑性強。
  • 科技發達,文化創意產業可藉由新科技之優勢,異業結合創新發展。
  • 地方文化活力強,民眾對藝文活動與創意生活的需求日增。
  • 巷弄之間的生活美學,展現台灣自然真實的文化底蘊

劣勢 Weakness:

  • 微型與小型產業佔80%以上,市場與消費者都還處於須多元開發的階段。
  • 產業經營體質不善,國內市場待發展, 國際市場的開發力亦薄弱。
  • 政府主管部門分散,缺乏整合性平台,文化政策亦受政經環境影響,民間對政策的延續性存有疑慮。
  • 資金來源不足,缺乏投資的鼓勵措施。
  • 智慧財產權未受尊重保護。
  • 藝文界缺乏整合、行銷與管理人才。

機會 Opportunity:

  • 台灣文化自由開放特色,可成為華人世界品牌,帶動華人文創產業經濟。
  • 華人經濟崛貣,大中華區域經濟形成。
  • 兩岸開放的大趨勢,使台灣文創產業有開拓的空間。
  • 民間人才充足,自主性與參與性高。

威脅 Threat:

  • 亞洲國家如韓國、日本、泰國、印度等不斷崛貣,形成競爭。
  • 大陸有廣大內需市場,造成人才外流中國大陸之嚴重現象不斷擴展。
  • 大陸法令限制,有待兩岸談判解決。


四、文創法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從人才培育面、資金挹注面、創新研發面、土地利用面、流通拓展面、租稅優會面等六個面向來說明《文創法》通過對於文創產發展的影響。


五、我國文創產業發展策略

  • 環境整備:建構友善之發展環境,有資金挹注、產業研發輔導、市場流通拓展、人才培育及媒合機制、產業聚集效應等方面。
  • 旗艦計畫:發揮領頭羊效益,包含電視產業、電影產業、數位內容產業、設計產業、工藝產業等方面。

參、文創產業的發展類型

  • 新興的職務:診斷服務--文創經紀人(幾米) --授權產業(通過國際權展、藝奇公司等)
  • 體驗型觀光(薰衣草森林)--創意生活產業的感官體驗--複合式經營通路(THE ONE)--購物氛圍建構品牌差異化(誠品事業)
  • 跨界活動--展會經濟(台灣設計師週、簡單生活節)--時尚美學經濟(飲食文化、采采食茶)--科技融入展演(北京奧運、花博科技館 )
  • 品牌加值--產業經營概念化--城市行銷故事化--傳統民俗精緻化(明華園)

最重要的三大要點:

1. 著重跨界、跨材質、跨領域的

2. 過去資通訊的基礎之下,能將文化需求內含放進科技資訊的技術內

3. 必須和生活層面融合

肆、文創產業的加值

  1. 品牌經營:老文化新流行/新食尚美學/發展主題設計的產品、遊戲(互動體驗)。舉例國內如來台展覽的梵谷展覽主題式商品、便利超商吉祥公仔的運用;國外如MOAM商店的展現、京都博物館的經營。
  2. 和數位典藏相融合:案例如【蒙娜麗莎會說話】(結合創作者,取得消像權並加值整合,同時透國國際的策展增加知名度)、數位繪本
  3. 文化資源與元素的結合:和藝文活動過程中,典藏的產業化,擁有傳統產業新思維,並與城市活動加以結合。

伍、結語

善用中國熱與台灣熱,讓台灣成為華文優質生活中心代言人。提升生活美學環境,建構對所有文創產業皆友善之發展土壤, 使六大旗艦產業在內的所有產業皆能以文化創意自我定位, 不斷創新。 落實環境整備的各個面向,以文創產業作為台灣下一波發展的動力,以文化創意走向世界。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方芷絮處長 演講心得 / 賴思羽 M10010120

【閱讀心得】

我個人認為,像是設計或藝術這種創作型領域,或是甚至像文學電影音樂創作等等,政府單位的力量是一種兩面刃,這同時會帶動風潮欲幫助到整個產業,但同時也很容易不小心縮窄了創作靈感的範圍。這無好與不好的差別,志耀最後能有好的結果,都是一種發起跟連動。方處長提到的新興文創服務的三個環節:跨界、科技與生活,其實創作人本身的自由意志發展,最後所集結成的景象就會是台灣生活的樣貌,而政府最能做的或許就是像這樣跨領域的結合,科技的加入,這樣子的大整合動作,比較不是民間可以輕易自動連結的。每次看到日本節目介紹他們國產農作或傳統工業,都是那種國產第一,品質保證的精神,是很令人感動的,相較於台灣的現狀還比較不能接受,去珍惜我們的傳統產業,還是大多數的人傾向國外進口的東西才是高級貨,這是大體思維上必須要做得檢討,也只有先跨過這一關,台灣才能真正的有自我認同,並啟發達起來。

【延伸閱讀】

文創進行式: 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http://www.eslite.com/product.aspx?pgid=1001116172092688

文創是行走的,需要跨域對話成一股力量,在地串聯成一種態度,釋放文藝想像成一方風景,於是,台灣的美好亮點處處。 本書分為「樂活」、「旅行」、「創藝」、「空間」、「聚力」五部,收錄25個以跨域整合匯聚力量的文創成果,同時,也是25個用文創努力築夢的故事。故事的初衷,多萌芽於一顆想好好生活的心念;即使旅行或假期,也要玩得別出心裁,傳承在地的溫度;他們是創意集結的大本營,也是藝術群聚的生發地;他們為空間妝點奇景,讓創作與大眾相遇並貼近;他們是一項經營、一種生活態度、一個不斷行走的有機體……。書中,真實記錄著這些文創產業在實踐過程中抱持的原點與理想、面對的難題與挑戰、展現的碩果與願景,也看到每一個積極行動、熱情不滅的身影,繪寫出台灣最豐富的表情。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方芷絮處長 演講心得/張佳音 M10010113

[個人心得]

難得請到文建會的方處長來做演講,談的還是目前逐漸受重視的文化創意產業。方處長說,發展文創之後,如何走到能夠獲利的模式,是目前需要特別關注的部分。

處長講的12種創新經營模式,我們現在都看的到了,除了很多新興的設計師和工作室,慢慢得越做越好,越來越有知名度之外,也越來越多年輕人,不一定是設計師,而是在各種領域,從事各樣令人眼睛一亮的發展。

像是網路商品的發展,因為越來越多人選擇網路購物,而在網路上銷售不用煩惱經營實體店面的各樣事務,所以很多人會選擇先從網路上建立起品牌,從小成本開始,等到公司夠成熟資金也夠多了在擴大營運範圍。現在市場也不只有侷限在台灣,透過網路,可行銷至世界各地,一切消費都可以用網路完成,從選購至出貨。我覺得這對於個體戶來說,想要發展文創,似乎是條不錯的路線,這樣一來,雖然沒辦法從政府得到足夠創業的輔助金,也還是可以自我發展了!


[延伸閱讀]








計生活市集901·

出版社:三采 ·

出版日期:2007年07月24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920820 ·

裝訂:平裝

http://tw.myblog.yahoo.com/b10261026/article?mid=1089&prev=1090&l=f&fid=56

這本是”創意我最大”(<--可點有連結)系列中的一本 這套書常常收錄很多年輕從事創意商品或是圖文創作的年輕人的作品,雖然不一定都很有名,不一定都很專業,但是這是一個讓他們實現夢想的機會。有時候看到自己很欣賞的設計,會很高興呢! 這本在第六篇附錄的地方,有附上有網路銷售圈的設計名店名單,很貼心,收錄範圍世界各地都有,可以參考看看喔^^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方芷絮小姐演講心得 / M10010301 俞程筑

收網撈料,政令宣導。
沒什麼好說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