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飛比先生為工商業設計系大學部第四屆學長,他於2006年與大學朋友共同創立了品展設計公司(pinzza)。首先,學長陸續介紹他於大二時所看到的設計,紙漿打成的椅子、坐上去會吐出舌頭的椅子、蝸牛人充氣床…等;他納悶的是,具有創意的產品常常於展覽結束便放進倉庫,再也不會使用,十分浪費心血。很多的設計能帶來更方便、對社會有幫助甚至對世界是良善的,但最後作品總是無法變成產品。學設計的人常常不懂市場、不懂行銷,他最想做的事情便是幫助設計師透過解決問題來創造產品進一步的價值。
以蜂巢結構為主的「Flexible Love」椅子便是一切的開端。學弟看中蜂巢結構的特性,輕但結構有耐用、支撐性好,他便將此特性運用在產品上。Archetype原型,是人們對於事物的刻板印象,我們都該拋開既定的成見,便能發想出更多創意。林飛比看中Flexible Love的商機,便邀請學弟將之商品化。
將設計商品化的第一件事情是申請專利,專利是有地域性(國家區別),不過只要是在美國首先申請過專利,專利優先權的緣故,之後不管在哪個國家申請,都能享有與美國同樣的時間保護。
講者提問:
「將設計商品化最重要的事?」不是市場、不是行銷、不是價格,而是
「相信你的設計,並不時檢視它」,無論別人如何看輕批評,重要的是相信自己的產品。
表演你的設計,讓觀者可以看到它的價值所在,一項產品放在架上別人可能忽視它並走過,但如果能夠表演它的使用方式,顯示出它的功用與價值,自然而然便能吸引民眾的目光。並且透過展覽的方式,去感受人群。
品展設計公司的核心概念:「好的設計品,可以有好的發展」。他們一直在思考設計與金錢間相互循環的平衡點。何謂市場(Marketing)呢?是貨品可買賣之處。Flexible Love開始尋找購買對象時,林飛比先生首先作了假設,購買動機可能符合以下四項假設:設計品收藏家、環保設計、市場設計、實用性考量。也發現台灣北部與南部市場的差異性大,它們於南部販賣時碰了釘子,北部或許重質感與創意,但南部市場重的卻是實用與價錢,他們也才漸漸了解不同市場有不同的需求。於市場開始販賣後,他發現設計只賣台灣難以生存,幸好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他們開始拓展海外市場。
目前的產品是以概念(Content)為主,媒體稱霸的這個世界,已經報導到沒新聞報導,媒體便會開始主動尋找內容,這時候產品有沒有想法便顯得很重要。因此,Flexible Love幸運的透過網站的討論轉貼、媒體的大幅報導,逐漸有國外的廠商甚至是展覽來要求合作。訂單開始大量,製造是要外包還是自己做便是一項問題。從一開始的150椅子兩個人手工製作,到後來學會信任與合約之間的關係,委託一直合作至今的廠商。在此他學到製造外包需注意產能與訂單的平衡,還有工廠不怕你貨多,只怕製造少,機器、人力停擺在那,也是損耗錢。
2008-2009年開始更加忙碌,陸續有更多的活動、品牌展覽主動連繫,Flexible Love開始有更多人關切,像是simple life擺攤、質感提升後賣至設計的發源地歐洲、與三宅一生服裝展跨界合作(順便提升Flexible Love在西班牙的名氣)、水泥戒指、二十六巷與草莓救星...等,大幅提升了Flexible Love的知名度。
2010至今則是Jump from paper的年代。林飛比先生挖掘了第九屆學姊的產品,「像是畫出來的趣味包包」,不僅在台灣,也在日本引起很大的迴響。但包包一開始品項不多,工廠並不認為它是一個品牌;直到包包發展品項至12個,工廠才願意大量製作並承認它有品牌價值。在這段時間,他們陸續與許多品牌合作(codebrand),可交換互相的死忠粉絲,進而拓展自己的消費族群。
如果你想把設計賣到全世界該知道的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全球化不等於文化都一樣(Different culture; Different Lifestyle),文化與生活結合才可能產出一件好的產品,台灣有許多特色文化是可以發揚的,例如台灣的飲食文化便獨具特色,進而產生許多有趣的商品,像是壓飲料杯的塑膠膜或是收筷套的鐵擺飾。
第二件事情是「人們要購買的是設計帶來的價值,而非產品本身」;林飛比先生十分推崇泰國的傢俱品牌YOTHAKA,品牌名稱指的是天堂來的植物,此品牌兼顧設計、社會、環保三大項:產品外觀設計獨具特色、使用窮人編織產品減少貧富差距、利用不要的或是有害的植物(像是鳳梨纖維、布袋蓮)做產品。是十分具巧思且聰明的品牌。
「如何找出我們擁有的價值」是目前應該做的事情。威廉‧莫里斯將柔軟的圖騰線條與裝飾襯線帶進冷冰冰的工業產品中,並帶來改變。「工業設計的開始,是為了尋找更美好的生活」,那,如果工業革命是在台灣發生呢?我們是否有辦法影響全世界?究竟,我們要的生活是什麼呢?
第三件事情是「交流是透過別人的眼睛再次認識自己」。講者推薦的couchsurfing.org是背包客交流的網站,他提供沙發給背包客居住,透過他們認識更多不同的國家文化,並帶出「美好是一種體驗,不是一種標準」。
講者最後提到
YEF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流程為組隊→課程→出國參訪;與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能增長自己的知識並拓展見聞,是一個十分值得參與的計畫。最後分享兩句林飛比先生於問與答內說出的實在話:「語言的進步來自對溝通的渴望」、「設計代表一種態度,對生活要求的態度」。希望以後有機會還能邀請林飛比學長來台科大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