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朱旭建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朱旭建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朱旭建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02 邱琦


﹝個人心得﹞

設計師過去是形式的創造者,現在是生活的創造者;Business week指出過去理想管理者是MBA,現在轉變為MFA。設計一詞隨著時間演進逐漸展開,設計教育甚至被和哈佛博雅課程做相比較,顯示設計是一種思維與態度。攤開設計教育目標檢視,五個項目中有三個項目與時間關聯,或許暗示設計是一場由時間淬煉的演出,實體與虛擬,地方與國際,現在與未來,感覺設計師在種種的兩極中嘗試取得平衡,並從中超越建構未來。朱先生對於未來時間的詮釋「未來的品牌」為承諾未來的價值,讓我聯想到一句話「不要給客戶想要的,而是給客戶意想不到的」,兩者都強調設計師腦海中畫面遠大於現有生活所看到的範圍,也再次呼應第一個概念─生活創造者!



﹝延伸﹞
設計師     ─ 生活的創造者,承諾未來的價值
明和電機 ─ 遊戲的創造者,承諾未來科技與人的關係,應該充滿人味的科技!

http://www.maywadenki.com/blog/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朱旭建先生演講心得 / 陳逸芸 M10110203


[個人心得]
目前設計界最火紅的議題莫過於對「未來」的想像及提供可實踐性的參考建議。一開始便以充滿希望的面相喚起台下設計學生們對設計的美好憧憬:「未來掌管企業的將會是MFA」藉由朱老師對於設計的感想與TED的幾場精彩演講分享,讓我對未來的產業方向乃至於世界有更廣的視野。

Kevin Kelly 對五千個日子以後的世界提出了我截至今聽過最具象的想像,或許真可能發生,三個階段關鍵字:embodyrestructureWe are the web(machine). 全世界的人就是一個共同網路,隨處都有網路,例如鞋子、輪胎、手錶等,講求越來越個人化,但也存在個資透明化的顧慮。但朱老師認為這就是設計師存在原因,反省人跟科技之間的關係,人們期待的未來是甚麼?除了科技,設計師更考慮了人的反應,在科技與人性間取得最好平衡狀態。

其中也探討了所謂的國際化究竟是甚麼?我們一味地努力把產品推向全世界,卻遺忘本土建設重要性,朱老師認為向內發現自己的優點,找到自己優勢,滿足自己需求,才能夠有堅強實力走出去,像是國產品牌車LUXGEN獲得國人們的擁戴,在台灣紮下穩固基礎,再慢慢推廣到國際,就像許多日本品牌把最好產品先留在本國一樣,如果把國際設為主要市場卻把本土列為次要市場,這樣其實冒險也不明智。談到品牌,最重要的就是產品價值建構在是否有未來性,它能承諾甚麼未來,能看到未來的品牌必定成為消費者在選擇時列入的一項重要指標。

[延伸閱讀]
大設計思想TimBrown
設計公司IDEO總栽TimBrown和大家分享,什麼是「大設計思考」。
「設計的專業就是專注於創作美好、時尚的事物 -- 就像是飲用淨水這種刻不容緩的議題一般扮演同樣重要的角色。」他呼籲設計師們應轉移到區域性、合作性、參與性的「設計思考」。

朱旭建先生演講心得 / 劉怡寧 D10110201

[個人心得]

本次聽朱老師演講有關於設計策略的思考方式,開始讓人回顧設計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是一種連結,連結過去、當下、未來的一種解決方案,其實說明白一點就是用設計師的視野串連科技與社會的關係,當關係越協調,人們也就會活得更開心。我喜歡老師談到以設計的能力幫商品再定位的想法,其實很多現存社會中的商品,我們不懂它為什麼存在,只是因為存在,所以我們學習?只是因為存在,所以我們使用?只要多一點對人的行為洞察,我們便可以開創更多人對驚喜的期待,像賈柏斯他懂得人們的心中渴望,他試著解決我們坐視不管的問題,當問題解決了,人們便豁然開朗了。但是設計師要達到這樣境界,必須拓展設計師的視野,試著跨領域學習才能得到更多的想法,才能真正解決事情根本的問題。


[延伸閱讀]

http://www.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7863

針對演講中朱老師討論的iPad mini市場定位是否出了問題?
我們可以從動腦新聞中看到不同專家對此議題的討論。



朱旭建先生演講心得 / 馬彗娟 M10110117

[個人心得]
這次的演講請來的是實踐大學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的老師-朱旭建老師,演講的主題是「設計師的策略視野」,朱老師的演講內容句句讓我印象深刻,從對於設計師的定位與定義談起,朱老師說過去的設計師是形式的創造者,而現在的設計師則是生活的創造者,以及以往管理階層的主管通常是MBA而未來則會變為MFA(藝術碩士)來擔任管理者,因為設計師懂得如何整合資源,創造屬於自己的資源,更主要的因素是設計師懂得探討產品與消費者以及環境的關係。
朱老師引用哈佛大學博雅教育的目標再將其用引導為設計教育目標:
其中1(相信未來).2(理解當下).5(反省過去)與時間軸相關,這三點代表的意義在於過去、現在、未來。
-過去-跨越思維的侷限-視野與機會:設計師在其中對於人、社會、科技,必須要瞭解對未來發展的可能,以及明白下一步是什麼,瞭解人們期待的是什麼!
-現在-典範的變化-思維的轉變:朱老師用appleipad作為舉例,ipad這個詞與平板電腦的差異,他成功地跳脫出平板電腦,成功建立人與科技的關係,並且創造出新的形態。另外印象滿深刻的還有「什麼叫國際化」,老師對於國際化的解釋是反向操作,告訴我們必須「往回尋找自己的特殊處,在向外發展,英文只是一種技能而非國際化」,因為人們的價值正在變。
-未來-未來的品牌-願景與信念:這段主要是說品牌帶給人的價值、背後的含義以及未來的承諾,如同Steven Jobsapple的產品帶給消費者怎樣的未來(舉第一支iphone發表的影片),給消費者無限的期待。
一個品牌如何有未來性,就是看這個品牌承諾了怎樣的未來,如何延續品牌。
這次的演講,讓我受益良多,朱老師不只是用自己的話來說「設計師的策略視野」這件事,同時也用了許多人來輔助說明自己的論述,演講最後朱老師告訴大家要把台灣當成起點再推向國際(HTC將台灣當成次級市場),朱老師舉了Luxgen這個台灣汽車品牌,因為這就是以台灣出發逐漸推向國際的好案例。

[延伸閱讀]

這本書是IDEO執行長-Tim Brown所寫的,內容提到設計思考成功的三要素:洞見、觀察與同理心,正如同朱老師所說的設計師必須懂得如何整合資源,創造屬於自己的資源,以及必須要擁有同理心,才能應對消費者與社會的變化,這就是屬於消費者的洞見。

朱旭建先生演講心得 / 馮睦淳 M10010121


【個人心得】
有別於前幾次的創業經驗分享的機會,這次邀請到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學系 朱旭建老師分享「設計師的策略視野」。在一開始朱老師點名了一個現象:過往的MBA的重要性逐漸被MFA Master of Fine Art所取代。在近期的許多設計書刊也能夠看到這樣的論述,談到企業的成功具有創意創新的思維是相當的關鍵,一個企業、品牌像P&GTarget超商等,由於領導的人具有宏觀策略視野而將其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當中存活下來。

在演講當中朱老師將設計教育以哈佛博雅教育的目標加以延伸來探討,將這些目標以時間軸的方式做切割,分為「過去」、「現在」和「未來」。先從反省出發,反思過去,才能夠跨越思維的局限,看見新的 視野與機會。著眼當下,典範的轉移,受到價值觀與科技影響,其中我們應該了解到真實的國際化,應該是往回走找尋真正的自己,先往回尋找自己的特殊處再走出去讓別人了解到自己的特別處,以理解知識反省當下的結構、預測人心。遠觀未來,未來的品牌、願景與信念,一個設計師讓產品具有未來的價值而不只有當下的價值,很難否認每個人多少都有名牌迷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傾向?品牌提供的,是對於未來的承諾,承諾對該品牌的未來性,以Apple為例,蘋果在塑造的,就是承諾一個明天的品牌而不是只有當下。


【延伸閱讀】
在講者演講開始的對話,我腦海中馬上的浮現了這本書,書中一再的提到設計、美學以及創意在現在以及未來的品牌當中,已逐漸成為一個趨勢,以趨勢專家品克(Daniel Pink)提到:「藝術碩士是新的企管碩士(The MFA is the New MBA.)。」點出未來企業的趨勢以及走向。書中提到跨設計與管理視野,跨商業、文化、社會領域,為創意人和經理人提供設計新思維、具體管理策略&方法的圖文書。以及舉例國際知名品牌(Alessi, ASUS, Bang & Olufsen, Dyson, Herman Miller, IKEA, OXO, Swatch, Vipp, Whirlpool, Zara等)和創新設計公司(Continuum, Design Council, frog design, IDEO等)成功的創業及征戰歷程。從中台灣從過往「勤奮的力量」以及「知識的力量」也慢慢的改變成對於「美麗的力量」的信仰。是一本可以圖文豐富,閱讀起來相當輕鬆但能夠洞悉未來趨勢的一本書!


朱旭建老師演講心得 / 楊振甫 D9910101

[個人心得]
 
今天請到課堂上分享的是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主任朱旭建老師。老師主要從時間軸拉出現在設計師必須要進一步培養的策略高度及品牌思維,同時也引用引用哈佛大學博雅教育的目標比對今日設計教育的目標,包括以下五點:
1. 獨立探索世界---->相信未來
2. 建立對知識的好奇---->理解當下
3. 具備探詢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養成
4. 能把找到的解決辦法與他人溝通---->團隊合作
5. 培養創造力,用嶄新的方式看問題---->反省過去

對於現在設計師所需要的,就在於反省過去、理解當下以及相信未來之思維與能力的培養。過去自己常在想,身為這個時代的設計師或是其他專業的年輕一輩,應該更勇敢去創造新的事物、賦予過去事物新的意義,甚至是開創新的Solution。否則,就像是現在台灣等亞洲代工廠商的處境一樣,我們長時間習慣從當下的既定框架,去思考漸進性的創新而已,而無法成就真正屬於我們這一代的價值,我想,這是不利於歷史的發展,因為,似乎每一個世代都應該謙遜的從過去以及當下學習,並積極地開創新的嶄新時代意義。

朱老師在課堂上也同步透過TED的影片,分享了許多發人深省的案例,都是圍繞在從時間軸論述設計師的策略高度。去年的這個時間,我也同朱老師一同接待Frog Design的創辦人HartmutEsslinger,他同樣來台分享過去這幾十年來,包括協助蘋果打造產品的過程,我想對於有這樣高度的設計師來說,設計已經不只是落在電腦的筆觸而已,而是已經提升到整體的品牌體驗價值,這都是未來新一輩設計師值得關注的議題,才能讓台灣產業在未來有不一樣的展現。

[延伸閱讀]
書籍--一線之間

書籍--感動70億人心,才是好設計:好品牌的吸引力法則
 

朱旭建先生演講心得 / 蘇天雲 M10110109

[個人心得]

今天演講的是實踐大學工業產品設計系的朱旭建老師,題目是設計師的策略視野。正場演講圍繞在過去現在未來一線時間軸三個時間點,探討身為設計師應具備的視野。隨著時代腳步的前進,設計師的定位逐漸從形式的創造者變為生活的創造者,其中提及2009年美國Business Week談到未來最適切的管理者從MBA轉移到MFA,也許是MFA具備更宏觀的視野探討人性與產品消費和社會的關係,讓我想起一位大學主修工業設計,研究所轉念企業管理的朋友說過,他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學習設計思考,看待企管和對於企管的幫助絕非只念企管系的同學可以體會和理解的。朱老師更舉了Steve Jobs 與百事可樂John Sculley的一席對話點出其中精隨 "Do you want to sell sugared water for the rest of your life? Or do you want to come with me and change the world?" [經營管理的核心不外乎整合資源和創造東西,這兩樣東西都是設計師不斷在訓練且精熟的部分,所以也許未來MFA真的能成為專精管理者的角色。

中段部分引用哈佛大學博雅教育的目標比對今日設計教育的目標:
1. 獨立探索世界(相信未來)
2. 建立對知識的好奇(理解當下)
3. 具備探詢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養成)
4. 能把找到的解決辦法與他人溝通(團隊合作)
5. 培養創造力,用嶄新的方式看問題(反省過去) 

並對應時間軸現在過去未來,反省過去,跨越思維的侷限,尋找新的視野與機會,重新不斷思考過去,並創造過去與外來中間的變化;理解當下,體察典範的變化,理解價值觀的轉移和人性與科技間的關聯性;相信未來,放眼未來的品牌,創造品牌願景與信念,發展具有未來性的產品。


[延伸閱讀]

文章:Windows 8: Paradigm Shift
http://www.aspfree.com/c/a/windows-security/windows-8-paradigm-shift/

朱旭建老師在演講中提到隨著apple的成功,Microsoft雖然腳步較慢但也可以看出對於典範轉移所做出的回應,下面是一篇簡單描述win8系統在典範轉移中的新表現以及設計師設計功能時對於使用者做出的若干假定和解決方式,提供大家參考。

朱旭建先生演講內容 / M10110M01 M10110201 M10110203 M10110205 M10110206 M10110208 M10110209 M1011021


設計師的策略大多是形式的創造者,重要的是成為生活的創造者,並期許可否告訴我們實體的策略。
Business week中提到,未來適切的管理者不在世MBA,已經是MFA
Steven Jobs 就是以工業設計師的身分當上CEO

*列出哈佛大學的教育目標
1 獨立探索世界
2 建立對知識的好奇
3 具備身探詢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4 能打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
5 培養創造力,用嶄新方式看問題

*列出設計教育的目標
1 獨立探索世界(相信未來)
2 建立對知識的好奇(理解當下)
3 具備身探詢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專業養成)
4 能打找到的解決方法與他人溝通(團隊合作)
5 培養創造力,用嶄新方式看問題(反省過去)
34項是學校一貫的活動
125是策略教育和時間軸有關

*根據(a)過去(跨越思維的局限-視野與機會)、(b)現在(典範的變化-價值觀與科技)、(c)未來的品牌(願景與信念)探討

(a) 過去(跨越思維的局限-視野與機會)
Kevin Kelly演說影片
icosoft平板電腦 ->有技術 ->但不瞭解人與這個科技的關係
Ipad ->找到新的策略視野,告訴人該如何發展使用。

(b)現在(典範的變化-價值觀與科技)
David Pougue演說影片
繁複的下拉選單操作介面 v.s. 蘋果直接選的介面
反例:
Nokia(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Sony平板電視(忽略人的價值觀在改變)

(c)未來的品牌(願景與信念)
Steven Jobs 蘋果發表會的演說影片
反例:ipod mini(看不到品牌未來性)、HTC(把台灣當成次級市場)
典範轉移的例子:Wii
成功例子:Luxgen(起步台灣,發展國際)

朱旭建先生演講心得 / 郭憲竹 M10110206


[個人心得]
      設計師的過去策略大多是形式的創造者,未來重要的是成為生活的創造者,並期許可否告訴我們實體的策略。印象深刻的是朱教授說在business week中提到,未來適切的管理者不在是MBA,已經是MFA,而Steven Jobs就是以工業設計師的身分當上CEO,這是令人驕傲與驚訝的。而HTC與蘋果的和解,其實也點出下一個真正的重點是該如何設計振奮人心的作品。
      在過去Micosoft平板電腦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當時Micosoft就有這個技術,但是他們並不瞭解人與這個科技的關係,而ipad找到新的策略視野,告訴人該如何發展使用,設計不只是解決問題,更近一步的是打破舊制,創造新的體驗與可能。
       而現在我們不再滿足於我擁有什麼,而是我可以用來做什麼?朱教授也強調真實的國際化是往回走自己的特殊處再走進國際,記得上個演講者漢藝廊的韓先生說:「越local就越global。」也就是同個道理。朱教授播放David Pougue的演說影片,和大家分享為什麼大家都不愛Micosoft,許多繁複的操作介面如:下拉選單,對比蘋果直接選的介面。蘋果有點擊計數員在作衡量,讓產品更簡單更好賣。記得以前我也是使用pc但後來改用mac後令人愛不釋手,開機時你不用看到無意義的訊息,簡簡單單的開機畫面使人賞心悅目。朱教授舉例Sony電視原是電視機的龍頭,但現在平面電視卻銷售不佳,他們未注意到現在人買不起房子,進而改成重視室內裝璜,人心的價值觀一直在變動,應反省當下隨之調整,而朱教授說得Nokia例子,更是血淋淋的發生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一開始大家人手一支的Nokia變成人手一支iphone
      品牌對未來的承諾是不可忽視的,這點讓我思考購買商品時信譽是很大的考量,而品牌具長遠的發展也是構成信譽的原因之一。朱教授給我們欣賞Steven Jobs 蘋果發表會的演說,這同時也讓蘋果未來的價值被看見。最後朱教授提醒大家要把台灣當成一個練兵的起點,再推廣國際。Luxgen就是一個以台灣為主出發市場而推廣國際的好例子,這也激勵著我們扎根於台灣,創造自我的價值與優勢。


[延伸閱讀]

電影:香奈兒的秘密Coco Chanel & Igor Stravinsky



廣告:香奈兒 The First Time


      Chanel  5號香水是一個很成功的產品,這個影片不段的強調“The First Time”製造出香奈兒永不敗的經典感,運用聰明的說故事技巧,塑造這個品牌將不斷在世界上創造歷史,充分表達品牌的未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