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3,阮慶岳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3,阮慶岳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1 鄭宇婷

個人心得

       邱慶岳先生利用本身執行工作坊、展覽的經驗,從評論出生轉成策展人,與大家分享並表達自己對於台灣的狀態、人與人之間等的看法,提及著認為創作者與策展者的角色逐漸模糊的趨勢。透過他其中一個工作營的分享,於2005年城市甦醒中,對於他認為展覽應該要拉回現實,何不將展覽放入都市呢?不一定要在藝術空間下進行的想法很認同,從他的分享裡,可以看見許多創作者和當地人產生許多互動與對話,展覽不再只是一個靜態的展出,而是一個能夠引起當地或更多人思考的媒介。在這個城市甦醒下,中心思想是「全球化之下,單一化的大系統下,如何擁有自我的權利?大系統與個體的思考」,這也同時讓大家重新思考並和邱慶岳先生一起去探索,台灣的真狀態到底是什麼?非常印象他說到的「我們應該在我們的「熱帶」地區產生出我們的美學,現在我們大多深受溫帶地區的美學影響,單一化的美以為才是美,但我們實際是擁有各種木質,是混雜的,卻沒有發展出我們該有的特色與美學。」如同案例中高雄政府所傲稱的新建公園,水泥地與咖啡廳,卻只是模仿歐洲的感覺,卻忘記台灣夏日酷熱的天氣,這樣的建設一點都無法擁有像歐洲的浪漫。

       對於台灣的想法,邱慶岳更提到他的看法:「台灣是一個現代與非現代之間的模糊狀態:透天、廟…/線索、中華路(大馬路商店、晚上變成夜市),一個都市空間可以變成各種不同的功能,而非單一性的(對於台灣的街道),我們應該從「台灣的普遍性」找出台灣的特色,讓大家不管在哪裡拍照,都會知道這就是台灣,這才能產生深遠的現象,而非找到獨特性。」也在這過渡又多元的特色下,台灣的部分在地的建築師開始被國際間注意,這些人都沒有受過西方教育,形成非常有獨特的台灣風格,相比較於那些國際化的建築師來得更特別,例如謝英俊帶領居民自己動手蓋房子,讓複雜程序的房子建法變得更簡單,給予原住民可以輕鬆蓋防;劉國滄的都市客廳裡,讓我最引像深刻是黃色巷子的案例,透過這項作品開始與當地居民的阿婆形成關係,並且讓阿婆實現「蓋廟」的夢想,這樣和當地共創的感覺,才能真正讓作品延續在人們的心中或產生更多的影響。


延伸閱讀

領921災民蓋屋   台建築師美國得獎
http://tw.news.yahoo.com/%E9%A0%98921%E7%81%BD%E6%B0%91%E8%93%8B%E5%B1%8B-%E5%8F%B0%E5%BB%BA%E7%AF%89%E5%B8%AB%E7%BE%8E%E5%9C%8B%E5%BE%97%E7%8D%8E-034852189.html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M10210119 李雄傑

許多展覽總是被人認為曲高和寡,遊客彷彿感受不到所要傳達的訊息,也沒有真的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什麼感變,阮先生所舉辦的在城市中的展覽,打破固有場域的限制,實際的跟人們生活有接觸,不管實際的產出為何,至少試著去觀察、去傾聽,設計師也要親自去跟居民做溝通,提出他們認同的設計,民眾的意見也被納入展覽中,參與其中的感覺更加強烈,把觀展者某一部份也轉換成了參展者,真的很棒!

台灣在大系統跟小系統之間掙扎,國際化和發展與地方特色及文化的拉扯,一句:「好險台灣不是每個地方都像信義計畫區一樣,不然多無趣」,是啊!不必模仿別人,優雅的咖啡雅座、藍白的地中海建築、歐式家具,那不是台灣!抓住台灣文化的精神讓形式自由的發展奔放,自然的流動。

謝建築師認為人類與土地是和平相處的共居,沒有任何人對任何土地擁有什麼權利,站在這樣的角度去思考建築,相信人們所居住的方式更能貼近自然,而不是那些絢麗高聳誇耀式的佔取。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D10210102 林恆毅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D10210102 林恆毅
全面啟動-小鳳山、大策展
元智大學建築系教授,背景:從評論者的角度,跨越到策展人的角度

[演講心得]
由建築與在地居民的互動行為下,其不同於現代化的建築思維潮流角度下,少數回歸到居住者的角度思考,因為對於我們所生長的這片土地來說,我們都只是短暫的過客,如何讓這片土地能永續的經營與存在其價值,才是更應該去規劃與努力去達成的目標。


      這是一個有關跨建築策展人阮慶岳老師在2005年提出的「城市的甦醒」五天的工作營,共有9位來自建築與工業設計領域的專業設計師,
每位專業設計師人還有有幾位學生擔任助手及有限的七萬五千元的經費預算下,執行此項計畫。地點就選定在 鳳山的興仁里為其基地,希望藉由[把建築放在城市之中]的理念,
來討論這次的活動主題,歷經一週的籌畫、設計規劃與執行,作品完成之後就在現址展出一個月,讓居民一同體驗這次活動的精心成果。

    而在思考這次的活動主題「城市的甦醒」的活動動機是因為,在現今全球化的建築思維洪流下,建築多朝向單一大系統的系統架構發展與靠攏,但是卻未能保留在傳統都市規劃中
[小而美、精而巧]的小系統,由於小系統有其自我的屬性、存在的價值與獨特性,再加上能有屬於其在地的文化與生活中心,應可以做出一番屬於興仁里民的當地建築。
所有的專業設計師與其團隊成員,都是到了當地之後,才開始設定議題,藉由與居民的聊天與觀察等就地取材,再去思考設定每一組的作品與表現的型式。

    在幾位知名的專業設計師的帶領下,讓人對於建築與作品的觀點與表現上,有了耳目一新的全新感受,特別是像淡大建築系的傑出校友-謝英俊建築師,特別是阮老師介紹謝英俊建築師為921的災區在日月潭地區所設計規畫的邵族安置所,其強調[自力造屋]的精神,不需要在非常大量的資金投入下,讓居民自立自足,使用當地的建築材料,設計能方便建造的結構與室內外的環境規劃,也拉近了原本散居在日月潭各地的邵族居民,也因為這樣的建築思考讓他能在國際上獲得非常崇高的地位。此次其設計作品的思維也非常的另類,有點反璞歸真的公共環保廁所,包含能充分回收的排泄物區別回收設計,使用雨水回收供水機制,讓聯想起過去農村中都有的排泄物與有機肥的回收再利用機制,也讓這些已經被人淡忘的新的有機=黃金=,能有機會回歸到大自然的母親的懷抱中充分再利用。另外也有國內的劉國滄建築師、英國新銳工業設計師等,讓我在這學期之末的最後一次的演講課程中,有了全新的感動與體悟,也再一次對設計這件事充滿動力與希望。


延伸閱讀:
《城市甦醒》──從多元城市空間想像開始
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f=24&t=6839&start=0

台北當代藝術館_無中生有_藝術家專訪_阮慶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Cxucm9hqPk

現代之後? 美好城市的憧憬/阮慶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gNzIU_mqn8

關於兩座城市的在地思考: 阮慶岳 at TEDxCC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d7yHE8GgY

標籤: 2013,阮慶岳先生演講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D10210104 歐庭綱

"城市的甦醒"是阮慶岳老師這次演講的主題,2005年於高雄縣鳳山市興仁里的工作營,探討的核心價值在於在地文化的甦醒與耕耘。全球化都市發展的大系統,雖然是極有效率且現代的系統,卻很難對個別區域量身打造,也不一定全然符合各區域需求,在地文化的需要只有在地人才知道,阮老師與團隊們運用小系統的彈性快速,在這個轉型中尚未過度包裝的城市,徹底改頭換面,如以竹片在巷道之間,另外搭建一片屋頂,讓居民可以上去聊天、乘涼的都市客廳,如糞尿分離有機廁所,以乾式施工方式處理,不但節省了四分之一的用水,尿糞分別經靜置和脫水乾燥處理後,又可進一步處理為有機肥料。

台灣有許多這樣一個介於現代與傳統之間的都市,藉由這樣的成功案例,將會有更多資源投入在地化的訴求,從土地的本身自己的力量一點一滴的持續耕耘,就像變形蟲一般會長出自己適應環境的樣貌。藉著全球在地化的議題接連受到國際關注,投入各區域在地化的訴求,更需要大家持續重視。

延伸閱讀:
《城市甦醒》──從多元城市空間想像開始
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f=24&t=6839&start=0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M01 尹健琳



     世界之大,五湖四海,而它的魅力也在於宏大整體的“地球村”是由如此多的差異性地域與生活方式構成的。無論是城市的還是鄉村的,現代的還是傳統的,帶著全球化時代的全球標準化製造的巨大力量開始逐漸向我們身邊侵蝕,特別是大陸近些年的快速發展,高樓林立,各種現代主義的巨大建築此起彼伏出現在一個個城市,甚至有時候會發現每個城市都是“那樣”,“很像”,失去了特點個性,而這些都是對維持真正地域性差異的威脅,在這樣的大時代的背景下,像阮老師以及他介紹的幾位設計師這樣對全球標準化製造背後的簡單專業化,對真實的、自發的、差異性的堅持顯得難能可貴,讓我覺得他們的設計真的是接地的、務實而生動的。
     演講期間,謝英俊設計師的故事很讓我敬佩,之前就有所了解謝先生的設計。被稱為有無家可歸者的地方就有謝英俊。他先后完成台湾921地震灾后原住民部落300余户重建、四川512地震汶川、茂县、青川等地500余户农房重建,去年雅安地震後我跨了幾個省市去雅安看到當地農村的坍塌廢墟的場景讓我很震撼,有看到謝先生在成都的建築事務所,他們對於雅安重建給予了很大的力量。並且,他更提倡自立造屋,把所有建築技術的工法簡化,教災民自己動手蓋房子,並結合不同災區的區域特點就地取材,讓廣大災民受惠,這種“協力造屋”的建築思維更強調的是建築師、施工者與使用者融為一體。
     全球經濟一體化後的快速發展,我們太輕易就以為建築的現代化就等同於全盤西化,以為現代性必來自於科技,而近代科技又是由西方主導的;卻往往忽視對人與人、地與地差異性。像阮老師分享的設計們那樣親自動手去建築去街頭營造並且邀請地區當地居民,以他們的需求點出發一起參與。最俱意義的是,這更好的結合當地的社會結構也延伸了獨特的人文性,似乎是一隻越來越壯大的力量。

延伸閱讀:
謝英俊建築師 + 第三建築工作室
案例細節http://www.uedmagazine.net/UED_Three_Figure.aspx?one=1&two=9&pid=4387
一本很有趣的書:《遇見好城市》——會吸水的海綿城市(在西雅圖)、兩棲城市抗暖化(在荷蘭)、受路邊停車保護的自行車車道(在哥本哈根)、愈塞車愈熱鬧的流動市場(在加納)、行動健身房(在香港)、狗屎變能源(在舊金山)……走遍世界,向全球城市學習!讓市民住得健康有魅力的城市設計學!!一場住居新觀念的震撼教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311253/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E10210004 周欣

[個人心得]
         有幸聽到阮先生的演講,他講述了數年之前自己策劃的“鳳山計劃”,八九個案例雖然各有各的面向,卻都有趣而啓人深思。
         我對於謝英俊先生的作品很有興趣,他服務於草根人群的生活和夢想,長達二十年的一貫堅持,都令人讚歎。這個為鳳山體育場廣場所作的廁所項目,秉持了他一貫的風格:實實在在,沒有一點花哨的東西,從理念、購料到製作、循環,都顯示出獨到的眼光和超強的行動力。在嘈雜混亂的大時代背景下,爲了名利奔走的建築師實在太多(這也難怪,壓力都太大了吧),謝先生卻能如此堅持,因而更顯出心氣的澄淨、堅定,這是一個真正有良知的建築師。 阮先生當然也功不可沒,他超越專業界限,在專業性的建築和思辨性的藝術之間架設起橋樑,使得鳳山的這些精彩的“小案例”呈現出大格局。
         這是“專題"的最後一次課程,回想起從這門課程中所得到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在這裡,我要向根在老師衷心道一聲:“謝謝您,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