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2 韓德昌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2 韓德昌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2月3日 星期一

韓德昌先生演講心得/ 陳冠儒 M10010117

《個人心得》
  聽了韓德昌先生的演講,裡面論述了一點:台灣的文化有辦法在國際檯面浮現,越是本土化的東西,越是國際化的象徵。以Yii工藝為例,利用台灣本土的材料以及工匠的技藝,並且融入新的設計元素,進而在米蘭家具展上受到矚目。近年來台灣大力推廣文創產業,但相較於日本,他們是有策略性的發展商品,以他們的「美味廚房」企劃案為例,計畫主導人以當地產業為基礎並尋找相關專業的設計師與當地產業共同開發設計,並發展出一套廚房相關用品,非但使整體產品有使用的相關連結性,也由於產品規模得當,因此可發展出一套人人能負擔的系列商品;反觀台灣,因為欠缺一套良好的配套措施,使得計畫案的多數產品最後僅能淪為藝術品的窘境,因此,未來應該可以以此為借鏡。

《延伸閱讀》

世界文化創意產業園研究

世界文化創意產業園研究
出版社:秀威資訊
這本書以分析各大國中著名的名勝,例如迪士尼樂園、東京動漫勝地秋葉原或是法國羅浮宮等等,透過詳盡分析經營模式、發展過程與現狀以及策略操作等等面向,找出他們成功的契機與原因,因此對於文化品牌的操作,相當有助益。

2012年11月15日 星期四

韓德昌先生演講心得 / 陳俊中 D10110103

韓老師看到了台灣設計膨脹年代之後,必然會找尋的新出路。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暢通進出的管道。進,就是引進外面更高層次設計師來提升台灣內部水平、引進更多消費者來直接接觸設計師、引進更多對設計有興趣的資金資源。出,協助台灣設計師透由作品或行銷把名聲向外發揚、引導更多的設計師走出自己的框框與其他設計師互動。就像道路之於城市,血管之於人體。

對於演講談到的議題,個人覺得最有意思的莫過於文化與設計議題,在環境中透過設計的物品使用,產生了所謂習慣風格,久之就成了文化,就像故宮裡的東西,哪一個不是古人的生活? 既然從生活來就要回到生活,若文化創意跳脫出生活之外,也就失去了文化的本質。就像台灣的藺草編與竹編製品,全都是因為那個時代的生活需要。因此,若想找尋出文創的歸結點,我認為就是要再次回到每一個人的“手邊”,再次成為不經意就拿起來的東西。

設計藝廊是一個新的概念,就如同古代也沒有藝廊一樣,藝術品都是請畫家來家裡或教堂理畫,但當藝術品逐漸增多,就需要專門的銷售與展示空間,同時也代表了藝術水準的提升,製作與消費的質與量同時提升。漢HAN的誕生,我想也代表了台灣設計產業的發展,已經到了需要轉換與轉變的關鍵點,如同台科大已經成為工業設計獲獎的大贏家,但爆量過後WHAT IS NEXT.?我想信這才是最關鍵與最棘手的問題。

[衍生閱讀]
首爾。慢步美學:47個藝術與設計的創意空間
韓國已成為亞洲新興追尋潮流的聖地,在設計首爾專案裡,不管是城市建築、文化藝術、資訊產業等,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網絡,交織出非常多精彩的創意空間。雖然不願意承認,但韓國確實比台灣對設計執行得更徹底也更認真,具體把設計拉到國家戰略層次,也莫怪首爾成為“設計之都”,因為韓國確實用心。

韓德昌先生演講 / M10110102 邱琦


﹝個人心得﹞

本次演講韓先生從Han Gallery的創始階段開始介紹,從原本享有豐富資源的政府計畫案開始醞釀一般設。計公司的執行監督者某種程度都帶有一些商業色彩,政府單位中負責執行的人則稱為設計工務員,目標是為國家整體設計方向做推廣定位。聽到有這麼一個計畫存在的時候蠻感動的,當一個國家願意花費資源在文化創作領域上的培養和發展,某種程度表示重視國人的創造力和國家整體的軟實力,對於以代工起家的台灣而言,更代表多層而深刻的意涵。

Han Gallery以中華文化為基礎,在設計界百家爭鳴的環境裡試圖闡釋屬於在地特有的設計和思維。象棋和西洋棋的競賽在近幾年白熱化,究竟什麼是當代華人文化?又華人文化該以什麼樣的形式姿態出現?更是個耐人尋味的問題。作為台灣第一匹站上國際舞台的文化設計團隊,很期待Han Gallery以讓人驚艷卻不拖離日常生活的方式出現在大家身邊,讓中華文化這件事重新植入這土地,生根發芽。

韓德昌先生演講心得 / 陳逸芸 M10110203


[個人心得]
韓德昌先生目前為HAN GALLERY創辦人,先前同為Yii 起草兼計畫執行總監,聽到一個專有名詞­­-設計公務員,較無私人利益為整個設計環境所努力。本身讀心理系的他,對於設計也有不同的見解,致力於為台灣打造一個特色,就像Droog Design從無到有成功塑造荷蘭風格設計一樣,藉由設計大師與台灣本土的交流激盪出更具未來感的觀點。
西方在當代藝術或者設計中,就是不停地從歷史傳統中找到定位,其實一路的演進並沒斷過,於是他提到了除了複製西方設計的方法和觀點外,我們更複製的對設計的預期。他提出了一個沒想過的事情,目前我們現在用的器物大都是西方的產物,所以從傳統到現在的這個斷層,如何從我們自己傳統延續到現代,一定還有很多可以發揮的地方。我們常常問台灣的設計究竟是甚麼?他點出了當前台灣可以改善的問題點,可以朝甚麼方向發展,為了把台灣設計搬上世界舞台,可謂台灣設計界的一股熱血清流。

[延伸閱讀]
就是 droog simply droog10+3年來的創新與討論
















楚格設計(Droog Design),是一個在荷蘭的傢俱製造和建築特色獲得獎項的設計團隊。楚格設計其荷蘭語名稱:「droog」意指「dry」之意,也就是不露感情地卻能使設計產生意義,翻譯為英文意即為:「一本正經、嚴肅的幽默」,令人聯想到的是一種尖銳、充滿嘲諷卻面無表情的幽默感。由於楚格設計大多因應環保的需求,也因而具有手工藝的特質而呼應出其本質性的意涵。

韓德昌先生演講心得/M10110210張宇晴

[個人心得]
  從Yii專案到現在的Han Gallery,韓德昌先生一直致力於「台灣設計」,雖然中間必須牽涉許多對於台灣文化的定義與表述,在錯綜複雜的政治與市場關係之間必須做出定位取捨,以「華人」角度出發,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份努力沒有停止而繼續持續著,影響著台灣設計於國際中的樣貌。

  在講座之中屢屢觸動我的是對於文化的概念,韓德昌先生認為:與其保存文化,不如去應用文化-正是許多文化相關設計師必須一直面對的議題;另外他也提到:越本土化,就越國際化-但強烈的西方思潮領導了我們的世界觀好幾百年,要怎樣讓台灣設計師願意抬起頭驕傲的發揚自身文化,加以應用、甚至改變,讓其更適應現代,為什麼一提及東方文化就只能關注其古老的樣貌?難道在幾百年西方領導世界的這段時間裏頭,東方的文化都失去自我意識?當然我們都知道答案是否定的,但身為一個設計師(或一個設計系學生),我們亦必須去關注怎樣讓這個答案更具體化。

  這是一個尚在發展中、長遠而不可逃避的議題,只要面對著國族問題就必須辯證下去,但有韓德昌先生、胡佑宗先生等先驅在前領導,開闊更廣袤的視野則是指日可待的。


[延伸閱讀]














欣府城.好生活
http://www.meet-tainan.org.tw/index.php
台南前一陣子所舉辦的設計相關活動,以文化出發,帶動整個城市的設計活動與思考。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韓德昌先生演講心得 / 陳美伶 D10010101

韓德昌先生演講心得 / 陳美伶 D10010101

在文創產業中,品牌的創造是相當重要的,而本次演講者韓德昌先生分享了Han Gallery的創立緣起相當特殊,一個起因於公家單位的專案,卻因現有政府法規的不完全,無法在公部門中推行品牌業務,進而催生了這個私人企業的品牌:Han Gallery。

韓先生謙稱自己是設計公務員,所以投身於推動台灣設計的公職體系中(台灣創意中心),在此過程中,參與並催生出Yii,一個在米蘭設計展大放異彩的台灣工藝設計品牌,然而現有政府法規不健全的情況下,韓先生決定出走,繼續推動台灣設計,創立了Han Gallery,相信“越在地,越國際”,希望透過新的設計手法演繹出台灣設計,Han Gallery 每年推出少量高單價俱有收藏價值的設計品,整體的經營是學習荷蘭的droog design,希望能像droog一樣,在缺乏先天設計條件的荷蘭,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

[問] 韓先生希望以台灣文化為根基,droog Design的成功,關鍵因素即是創辦人之一的Renny Ramakers女士為藝術史專家,以立論的方式來闡述droog設計理念,想請問韓先生如何立論台灣文化?

[答] 這是一個可以成為一門研究所課程的題目。想分享的是在進行 Yii專案時,我們有針對什麼是台灣文化進行研究,最後的結論是沒有,你很難去說有什麼是台灣獨有的。

對應着韓先生的演講,自己也同時閱讀著<此時眾生>,由蔣勳先生所著,台灣當前公認首屈一指的美學大師,縱貫東西方美學,那若是由蔣勳先生來論述台灣文化呢?是否能找出台灣文化的論述?看著蔣先生筆下的此時眾生:一本隨著一年四季,描述的生活美學,中文中對應的日常風景是台灣,但文中所引用的典故出處還是來自古籍或古畫,換言之台灣雖是我們生活的土地,但呼應生活,尋找文化根本涵養來源還是屬於古老的中華文化。

以文化的角度來看,中華的確是一個比台灣涵蓋更廣的概念,這也正是Han Gallery 立名時的考量,用 Han 漢一詞,來點出品牌是出自中華文化立論點,如同野島剛先生的<兩個故宮的離合>中,提出所謂的中華文化,就是”臣服於漢族文化,或指受其影響的人或國家之所在區域(p.40)“,但或許正因揮舞中華這個大旗,台灣文化反而找到立論之根基。

從野島剛先生從政治與歷史來探討兩個故宮的緣由,其中的頗析似乎也呼應著為何要在中華之上論述台灣的困難,野島先生指出所謂中華文化是以中原為中心,向外畫同心圓,離中原越遠就代表越不中華,其所代表的華夷思想中,外圍就是夷,而台灣就是在華夷思想中,被劃分為夷的化外之地,這樣的思維展現在台灣的故宮收藏上,台灣故宮收藏著中華文化精髓的博物館,但其中卻不見台灣文物,因擺放在中華文化中,台灣文化並無其位置。

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要去界定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的確有其困難。但設計除了往回看,也同時往未來看,Han Gallery 分享的圈凳(plastic classic chair),或許就是一種出路,以台灣常民生活為養分,投射出的台灣設計樣貌。



------------------------------------------------------------------------------------------------------------------------------

[問] 韓先生希望以台灣文化為根基,droog Design的成功,關鍵因素即是創辦人之一的Renny Ramakers女士為藝術史專家,以立論的方式來闡述droog設計理念,想請問韓先生如何立論台灣文化?

[答] 這是一個可以成為一門研究所課程的題目。想分享的是在進行 Yii專案時,我們有針對什麼是台灣文化進行研究,最後的結論是沒有,你很難去說有什麼是台灣獨有的。


------------------------------------------------------------------------------------------------------------------------------
延伸閱讀

此時眾生
蔣勳以節氣寫成的生活散文,蔣勳先生豐富的國學以及文學美學涵養,讓人可以在對應時節變化時,體會中人文美學

兩個故宮的離合
日本人的評論,或是因為角度的不同,拉開一點距離,更能看出一些新的觀點,來看看台灣與大陸間剪不斷理還亂的文化與定位。

2012年11月12日 星期一

韓德昌先生演講內容/M10110207 M10110211 M10110301 M10110302 M10110304


[Yii]

Yii為行政院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所推動的品牌,目的在於透過當代設計轉化傳統台灣工藝(工藝現代化),為之注入觀點及新生命,並將精緻的工藝品帶進日常生活。Yii的作品在米蘭展中獲得好評,讓許多人識台灣文化。

‧與媒體溝通良好,但工藝品商業化較困難。

‧最後Yii因行政機關問題,沒有成功成為一個品牌,而Han Gallery則延續計畫出現。

[Han Gallery]

Han為「漢」音譯,取中國最具啟示與財富的漢朝為品牌命名,藉此與全世界溝通。以華人文化與工藝為概念創立。

‧以生產高價設計產品(具藝術價值)為主,將藝廊「品牌化」。

‧作品:吳孝儒 圈凳、塑瓷,Nendo 編竹鐵桌,周育潤 BUBBLE CHAIR,砌磚計畫等

‧設計總監Gijs Bakker1993Droog Design創辦人。可在很短的時間內創造個國家的特色設計使國際看見(以荷蘭為例),當初韓德昌先生因這點而請他擔任Han GalleryYii的設計總監,2年內大步帶領yii國內型計劃成長為國際矚目的標竿案例。


[台灣設計的方向思考]

‧設計公務員vs設計商人:設計公務員以設計史為出發點,強調「台創」,優點為能在設計角度上做較長遠的思考。

‧韓德昌先生思考台灣的設計領域如何提升,並不斷邀請許多國外大師來台演講或與業界合作。而在邀約過程中,大部分大師對於台灣在國際競賽中優越的得獎紀錄並非有很大的興趣,反而台灣故宮合作案的中華文物對他們來說較有吸引力,如深澤直人。

‧台灣除了複製西方設計方法與觀點,最重要的事複製西方對設計的「預期」。

‧象棋棋王vs西洋棋棋王,以兩種棋弈為例,在規則上的不同與差異象徵國際競賽中掌控權在於西方(if獎的評審歐美與亞洲評審比例),如何在這樣的情況競爭 ?而台灣的得獎紀錄中扭轉了這點,但同時我們也該思考該以什麼樣的脈絡與策略,讓得獎作品不只是得獎,而是讓更多人看見我們的文化特色。

‧在器物與物質上台灣全盤接受西方現代主義的西化影響,與台灣本身的文化有很大的斷層,如何讓兩者融合並存與發揮可從許多點切入。

‧不要覺得台灣自身的本土文化上不了國際檯面,看似愈local的東西其實愈global

‧要從2112年的眼光看當下。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韓德昌先生演講心得 / 向文君 M10110209


[ 個人心得 ]
 
這禮拜的演講者是Han Gallery漢藝廊的負責人韓德昌先生,演講過程中韓先生提到許多對於台灣設計業現狀的看法,相當精闢且發人省思,最喜歡他於演講中提到的一句話「保存文化不如好好運用」,有鑒於國外設計藝術一路的流變,東方文化缺少的是延伸能力及改變能力,我們應該妥善運用熟悉自我文化的優勢去做創作、試著去想像未來生活的樣貌,這樣的做法會對宣揚台灣在地文化有很大的助益。
演講者亦提到曾與故宮合辦工作坊的經驗,在邀請工作坊的主持人時,他們嘗試的去邀請國際性的設計大師,但發現大多數國際型擁有一定知名度的設計師他們所重視的是工作坊主題的文化涵量若是拿國際比賽獎項當作邀請國際型設計大師的邀請是無法成功打動他們的,而工作坊最後邀請到了荷蘭品牌Droog Design的設計師來主持。
在演講過程中看到演講者播放他們往年製作出的各種作品,其實心中相當感動,發現有相當多優秀的設計師對在地文化有能力也有熱情去投入創作,並且一再在國際媒體上露出,相當令人佩服,從事工藝設計這相工作真的不容易,對產品設計要相當暸解還要從材料特性的角度出發,為不同材質做出最適合他們的樣貌,非常幸運能夠有這麼一群人能夠為台灣在地文化在做努力,期待未來他們更多作品的到來。 


[延伸閱讀]

Droog Design官網 
http://www.droo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