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 M10110119 蔡亞典

        很高興這次能請到工業設計背景出身的林曉瑛老師來演講,特別在早期以女性的條件在許多不公平的環境中,還能夠堅持自己的理想並去實踐與創新,這當中有許多的精神是值得我去學習的。

        老師提到在早期,工業設計並不廣為人知,各公司中也沒有類似的設計組織,所以在公司中大家都以美工來稱呼工業設計的人員,公司對設計這部分也沒有抱持太大的期待,更別說為公司帶來創新與轉變,但林曉瑛老師因著不願安於現狀的精神,抱持著好奇與學習的心態去了解公司整個價值鏈的每個環節與運作,實際跟著期部門去試作,所以從當中去發現到在整個管理流程與生產流程中環節出現問題與不適性,藉而從源頭去改善產品的結構,不只使生產線的員工上能更流暢,也能降低產品的不良率,更重要的是為公司帶來更高的獲利與效益。

        我也很敬佩老師對人生的期許,特別是從國外進修回國後,能夠毅然決然的從工業設計公司轉向工藝產品這個夢想的實踐,更難得的是放棄當設計主管的機會。從老師對台灣文創產業的詮釋也讓我從重新認識這個領域,老師說我常覺得不能被量產的工藝品在台灣是很難有通路的,因為台灣的文化及美學發展的歷史比起歐美國家,有相當大的落差,並且台灣普遍的美感認知也還沒到達一定的水準,多半的人還是以價錢為考量購買的依據,所以除非是有重量級人物或技法的加持,或是購買者為較富有的人,產品才有被銷售出去的機會,但老師的堅持及投入,讓我看到原來工藝這部分有一群人一直在默默地耕耘,並在持續再用新的方法來實現它,這是我很敬佩的,老師對產品、文化、消費者的態度也是我們值得去學習與借鏡的。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M10210113 楊雅筑

[演講心得]

  越來越多設計師開始看見台灣工藝中內蘊的可能性,而走在這股力量前端的正是這次的講者,林曉瑛老師。

  不論是與工藝師的合作或者是在北美館策畫的設計師聯展「亂‧有秩序」,曉瑛老師都蔚為台灣設計界的開路者之一。並且毫不藏私的提攜後輩,目前在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系執教。於此刻深深的體會到,走在設計這條路上,無時無刻不汲取前輩留下的養分,也希望自己能善盡責任繼續的把發芽的種子灌溉茁壯。

  而我印象特別深刻是曉瑛老師分享了在實踐工設系大一作業「移動體」中,學生與興城街鐵工匠的合作,甚至在多年之後興城街的師傅們還能歸納出一本「寶典」,記載著各式各樣移動的機關。
  因為大四畢製時也曾在興城街中與各種師傅討教機構的設計,在那時發現他們的共通點是,都帶著溫暖的笑容,不拒絕學生,少了商業的狡詐氣息,而多了專注於每個零件的用心與堅持。這是只在電腦前作業的設計作業中很難體會到的。




[延伸閱讀]

大四畢製時走在興城街中瞥見幾乎每間店裡都貼著在陳舊的街道中異常顯眼的設計感海報,後來搜尋後才知道是對於興城街的一個復興計畫。裡面對於各個店家都有詳細的解說,相信能給予從未踏入這條小巷子的人一點勇氣,並讓更多人了解這不起眼卻臥虎藏龍的興城街。

打鐵英雄 尋覓興城街:創意與失傳打鐵技法的相遇
http://www.ironmen.tw/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209 吳亭葶

2013.11.01(五)
講者:林曉瑛

當工作的內容已非自己所愛的,離開又何妨?況且,在台灣,你聽過有人餓死嗎?似乎也沒那麼容易。拋下工作,勇敢出走,確實是一場賭注;但最慘的,莫過於每天過的都不是自己想過的日子。

透過林曉瑛的敘述,那千篇一律設計著滑鼠的枯燥日子,與決定離開到澳洲唸書的勇氣,顯得那麼的真實。這一年的留學讓她有了不同想法,開始思考工藝,與設計之間的關係。工藝來自工匠,是必須透過「手」的技術,不像現在的工業產品在電腦中設計,在機器中成形。將工藝與設計結合,又是否可行?回台灣後,她累積了許多想法,往中南部開始尋找工藝師傅,雖然吃了不少閉門羹,但她也沒灰心,當成旅遊看不同的台灣,而想法也持續累積著。

2007年在北美館的展覽「亂,有秩序」,提供了設計與工藝的反思。之後,她終於開始著手將設計與工藝結合的想法具體實踐,也就是「36技/36skills」這一系列作品。這套系列作品,目前只進行到第19件,林曉瑛老師仔細且感性的一一地介紹著每一件。材質有玻璃、陶瓷、紙、鐵、竹子等,都是設計與工藝的細膩對話。

我對其中幾件作品印象特別深刻。

No.4是一件立體化的象棋作品。
為什麼西方玩象棋的人少?有一個因素是,象棋使用的是文字,有語言障礙的問題;相反的,東方人會玩西洋棋相對較多,因為西洋棋是角色形象,沒有語言上的阻礙。因此,這套作品便決定賦予象棋形象。結合的工藝,是製作神像帽子的金工。雖然神像看過不少,但我卻從沒意識到,神明身上穿戴的金銀飾物也是工匠們用純金、純銀,細細打造出來的。要將那樣精緻講究的技術,應用在制作這套象棋上,必定是費時費工,所費不貲的,因此,一開始的策略就將它定位為高單價的收藏級作品,要價台幣120萬,使用純金銀、琉璃、杜邦石,營造價值感,讓文化、工藝、設計與材質不只是結合,更能相得益彰。

而最讓人震撼的,無疑是No.12「回」的骨灰罈設計。挑戰的議題是「死亡」,人們對於死的態度。蜂巢紙包覆的PLA container,裡面藏著一個樹的種子,當紙被分解、容器被分解、骨灰中的種子就開始發芽,長成大樹。我非常喜歡這個概念,因為,這是以一種溫柔、自然的姿態,被留存下來的方式。

墳墓、墓碑、靈骨塔,這些堅硬水泥搭建的小空間,此刻雖然恭敬的、紀念性的把骨灰「奉」在那裡,但是,這些設施從搭好的那一刻起,就等著在漫長的歷史中被反覆修復,終就毀壞。最後還是成為難以清理的斷垣殘壁。而這為的到底是什麼呢?目的其實早已模糊了。死者的存在的標記,僅是讓活下來的人聊以慰藉,但當我死了一百年、兩百年,「我」之於當下活著的人一點意義都沒有,他們的生命中,不會需要這個與自己毫無交集的「紀念」,此時墳墓的存在只是多餘。但當我以一棵樹存在,不論人的記憶如何,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有他存在的角色。

想像墓園改為一片樹林,風吹過樹葉的聲響、陽光灑落的樹影,都引人懷思。就算樹木死亡了,那也是再次回到自然而已。誠如作品名稱「回」所言,總歸是要回去的,所以,就以這樣輕鬆自然的姿態吧。


No.13「月伴兔影」這套作品在古典的韻味中多了趣味性。運用了2D、3D的錯視,讓平面的碗盤,擁有立體的情境,兔子本體與月光下曳長的影子,是相當雅緻的趣味。還有No.8早期陶瓷「礙子」轉化成的花瓶,是讓老模具再生,產生新價值的構想。

林曉瑛老師說,這些作品,是在幫產業、市場思考更多可能性,確實是如此。但我想,這些作品與其說是結合了設計與工藝的「產品」,不如說是為工藝技術找到另一種存續可能的「藝術品」,為了理想的工藝與設計結合的未來遠景,預先做了一個美麗的示範。而女性設計師的細膩溫柔,在這一系列作品裡無處不在,這更是賦予作品靈魂,最觸動人心的特別之處。

延伸閱讀:務實的設計蠻勁!專訪產品設計師 林曉瑛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102 卓思陽

[個人心得]

林曉瑛老師在演講中多次提到結合傳統產業,並透過自己工藝創作協助他們開闢心的產業方向,甚至結合異產業,創造另一種工藝類設計的價值。聽完演講,心中對於設計師在社會中應該扮演的角色又有另一種想法。設計師除了進行創作,從林曉瑛老師看到另一種角度和另一種責任,對於傳統產業的關懷以外,透過自己的創作讓更多人看到這些產業的更多可能,不再是過去大量生產或代工的工業必需品,亦可能成為人人駐足欣賞甚至玩賞的設計品。


引發我思考的是,設計師除了發現使用者問題和需求做出相對應的設計外,對於觀察到社會關懷以及傳統產業的式微也是另一種貢獻和責任。泰國「家具教父」之稱的Suwan將原本危害當地環境的布袋蓮,結合當地產業,利用其纖維編織出多款傢具設計。不僅舒緩了當地生態的危機,同時提供當地居民工作機會。這樣的一個運作模式,設計團隊將當地社會議題與環境問題一併納入設計流程,我認為這樣的設計方式真正對社會有貢獻,非常偉大。

在我心目中,我認為這樣的方式才是真正的對傳統產業有幫助,如同IDEO到各種不同的地區,深入瞭解當地文化和社會問題,為當地設計一套符合居民需求的服務。看看台灣有非常多即將消失的傳統產業,或許設計師們可以好好來思考,如何為台灣社會議題和傳統產業進行一場設計。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108 鄭雅方


﹝個人心得﹞

講者林曉瑛老師曾在科技產業有豐富的經驗,之後轉換跑道投入教育,為設計與工藝結合的可能性而努力。我感受到林曉瑛老師一個有著滿滿的能量的人,她觸碰了各種設計議題,也親身學習了各種工藝的實作方法,在產出設計的同時仍然不斷學習。我想應該也正是這樣的模式讓她的創作像有著源頭的活水那樣總能推陳出新,很佩服這樣有活力的設計師、老師。

我自己從學習設計開始,還未接觸過工藝,與之最接近的時候大概是將設計圖帶去給木模師傅,眼見他駕馭堅硬的木塊如柔軟的泡棉,而打從心裡敬佩他的時刻吧。除此之外,我自己喜歡買一些小東西,也常發現台灣各角落許多默默練功的達人,花費了一輩子的時間只為鑽研琢磨一項簡單的物品,而終於把簡單的事做到超凡的境界,這也是我心中很敬佩的工藝。然而,這樣以雙手與時間慢慢磨出來的作品畢竟不如大量製造的有競爭力,只能默默等待被發現與認同的時刻。因此,我並不確定工藝的保存究竟是該實驗性地與新穎的科技、材質做結合,讓老靈魂在新事物中復活;或是該固守原本質樸的風貌,古老便古老吧,總會知音喜愛它原本質樸、嚴肅的模樣。

演講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講者談到去找工藝師傅請求幫忙,師傅劈頭丟了一句「你自己來學著做吧」。不曉得這是不是開啟她日後事必躬親的一句話,而在跨領域合作時,對另一方有更深入的了解、甚至將別的專業內化,勢必能讓原本的專業在新的領域中有更自由的發揮。

﹝延伸閱讀﹞

把簡單的日常生活物品做得很不簡單的兩樣台灣工藝→
手工耳掏
http://www.ataiwan.net/op/topic?id=417
黃銅冰淇淋杓
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1/6803948.shtml

林曉英老師演講心得 / M10110122 李雅涵

台灣的工業設計發展當中有越來越多的設計師跨足工藝領域,誠如林曉英老師所言,身為工業設計師必須要對材質有一定的深入了解,何嘗工藝所操作「原物料」不也是材質的一種呢?然而工藝當中還蘊含著對該材質特性透徹的理解,隨著時間推演所發展出特殊技法以及美感。一項工藝的學習,並不是短短的三兩年可以出師,設計師要如何利用自己的知識背景結合工藝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林老師的演講當中,介紹了老師的學習背景以及出社會後所做的工作,工業設計背景的林老師,在當時台灣仍以代工、3C產業為主軸的生態下,進入了3C產業界,日復一日畫著3C產品的外觀造型。就如在學的自己,常常會聽到老師告誡我們,剛出社會你會有無限的創意畫著圖,然後十年過後呢?你還能畫出什麼?這也是林老師當時所遇到的人生課題,在出國深造後,林老師選擇了涉入工藝領域。看著老師介紹一件件作品的經過,其實可以感受到設計師與工藝之間的鏈結以及界限。以自己的經驗來說,現在與同學們正在進行工藝所的工藝新趣計劃,從一開始我們完全不了解陶瓷技法,自己去找資料、找工藝老師學習,然後發展出設計概念,再反覆與工藝老師討論修改。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我們理解材質的特性、工藝的技法,運用在我們的設計上面。
日本的民藝之父——柳宗悅先生曾經提出一個看法,民藝是民眾的工藝反映著我們的日常,確實,工藝的發展是順著時代背景一代代延續而來。然而,在越來越多科技的發展下,許多工藝會被大量製造的機器取代,設計師處在中間的角色,如何運用設計師這個角色來構築工藝與設計的可能性是值得努力的。


[延伸閱讀]
工藝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學之濫傷
日本民藝之父  柳宗悅先生的著作,定義了工藝也介紹了原由,是了解工藝的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