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3 林曉瑛老師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3 林曉瑛老師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114 廖栢賢

很欽佩林曉瑛毅然而然的放器設計主管的位置,在從澳洲進修回來之後從工業設計轉入工藝設計的領域,因我從大學開始學工藝的手做所以知道這一條路很艱辛,工業設計是東西畫好後評估過後就可以生產出一個極為相似的東西,但是工藝不同,每一個步驟都是一個挑戰,最難的地方就是呈現一個與一開始設計實相同的東西,因為在整個手做的過程中變因太大,常常不是一十三克可以克服的了的。也很敢愾的聽到老師說的通路部分,確實台灣人民的水準還未到達歐美國家那種審美的水平,公司的採購也是以價格為第一優先的考量機准,所以在工藝的這一方面就吃了大虧,人力的經費遠遠比機器要來的昂貴的許多,所以很欽佩老師可以在這一行持續的繼續下去。

  另外一點,很喜歡林曉瑛朗師設計的邀月杯,一看就知道不是一個工藝家會去做的,整個把手的部份跳脫的傳統實用的部分,造型獨特而且精緻,又有深厚的文化意涵涵養在其中,去YII特展中看到救隊特特別喜愛。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302 林浩翔

今天邀請到林曉瑛老師來演講,其實一開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林老師的經歷,因為我以往所認知的設計師通常是長期專注於某個領域後而有所成,可是林老師卻不斷的顛覆自己,不管是前往國外進修、放棄設計主管、轉進工藝設計等...其實每一次轉型都是跨領域的一次嘗試,而老師演講的內容也一再的另我感受到,老師本人是非常開放的思維,願意接受、嘗試各種不同的事情,這值得好好學習。

而在老師的作品中,我最有印象的應該是邀月杯,曾多次在網路及媒體看上到,已經將單純的工業設計提升到工藝精品的程度,而透過老師的分享其實也可以看到老師本身對於材料是非常的精熟、可以任意玩轉的,我想那必然是下過一定的苦工;在林老師結合工藝設計的過程裡,其實作品本身都還保有一絲東方的韻味,其實我覺得這是非常難得的,尤其對一個在國外待過好一陣子的設計師而言,其實老師本身有抓住自己文化的底蘊與味道,像「竹系.築繫」這張椅子,透過老師的解說才知道其背後設計師與老師傅的不斷堅持、嘗試,完整的利用一根竹子,一化萬形,做出如此有味道的作品,如此在設計的思維中考量其完整性,更是我從沒有想過的。

在聽演講的時候,其實我一直想到日本工藝大師柳宗悅,背後的匠人精神,我想是東方文化的神髓之一,而這樣的特色,我想在林曉瑛老師的身上得到了完整的驗證。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E10210004 周欣

         林老師據說是頗有影響力的設計師,查閱她的履歷,也是長長一串。我之前對她的作品了解實在不多,但通過網絡看到了這部份作品之後,還是有種深深的感動。細細看過《一秒鐘的改變》、《籽紙》、《回》, 這些作品在細膩的表達背後,實則潛藏著一種特別敏感的心靈,她把自己豐富的人生體會注入設計,再回饋給大眾,正如開花結實的果樹。
        我會想,像林老師這樣的設計師大概是非常早慧的一批人物吧,她(他)們細膩敏銳的天性,加上對於生活、人情的觀察和體會,都足以保證她們的創作始終能夠貼近生活,貼近人心,祝願這樣的設計師永遠年輕!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111 王守裕

  念了研究所後,對將來的人生想要有點規劃,開始認真思考著自己喜歡的事和以後想做的事,剛好這次演講林曉瑛老師分享了她的歷程,對於人生的規畫很有想法及行動力,毅然決然的離開畫滑鼠的日子到人生地不熟的澳洲念書,要求自己能有所改變,從生活態度去思考整個設計的概念,回來台灣後更挑戰設計與工藝的結合,將漸漸沒落的傳統工藝導向文創的領域,也思考著東西文化的差異和如何的傳遞,慢慢的將台灣的設計帶向國際。
  其中最令我感到印象深刻的作品是"竹系.築繫 B@mboo chair",在米蘭家具展那一陣子的設計網站都會看到這項作品,起初我以為只是結合竹子的一件工藝產品而已,直到聽了林曉瑛老師的解說後才深深的被這項作品打動,利用"剖竹"的這項技法,將一根竹子做成兩張椅子,連竹子的皮也完整利用,編織成椅墊的部分,而兩張椅子還能收納在一起,彷彿又回到了一根竹子的感覺,在設計的前後端考慮到了材料特性,讓我又對設計產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101 鄭宇婷

{個人心得}

       對於林曉瑛提及和傳統技藝的師傅們合作的事,讓我想到之前在進行畢業製作時,曾跑到雙連站的打鐵街尋找彎管師傅詢問金屬與結構的問題,以及前進林立許多CNC小工廠的三重區,他們一致給我的感受,都有一種昏暗的感覺,好像曾經都是一條熱鬧和重要的街道,如今卻佈上了一層灰塵,即便如此,他們仍很歡迎學生的來訪,即使那店裡微露出一絲絲的無奈。我想,就像林曉瑛老師正在做的,希望能夠透過我們的設計能力,幫助他們能夠運用這項技術來轉化到別種層面,創造新的價值,以免這項技術從此在此地生鏽。

        台灣漸進走入不同的工業時代,似乎模仿著歐美國家漸漸將技術外移、國際分工,提倡著「想法留在台灣,技藝外移」,殊不知歐美國家正煩惱著沒有技術人人才的窘境,過去擁有與工廠、技工合作的實際經驗設計師已開始離開這個世代,留下新的世代,卻無處能便利了解工業的技術,這對設計師的專業培養是很大的致命傷,而他們也只能從書本努力的去想像,卻無法實際和專業技工學習和瞭解,在沒有專業技術與想法的結合,許多的創意和設計也只能存在於概念。而我們台灣目前仍保有著許多技藝,但是有鑒於東方人的傳統習俗,這些技藝總是只傳授給特定的人士,也因為如此,目前就是欠缺著系統化的技藝教育,能夠讓多數的年輕一代前去專研,據我所知,日本大學有著傳統工藝的學系,培養出專業的人才,我認為,讓台灣的技藝能夠持續下去,是需要靠教育的力量,僅靠著設計師或某些文化單位來合作做出新的手工藝設計作品,僅只能讓大家看見一時,卻不能真正的保存住他們(技藝),這些技藝不是為了存在博物館所展示,而是需要有新人真正的能夠接手,若台灣能夠建立起完善和科學的方式,建構起技藝的學校,讓我們(更多的新一代)讓台灣的技藝能再度在未來發揚光大。


{延伸閱讀}
尋百工:四個年輕孩子與一百種市井職人相遇的故事, 2010, 遠流出版,祁台穎、林品儀、紀岱昀、廖祿禎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M10210206 邱元貞

這次來演講的林曉瑛老師非常親切的以女性設計師的角度與我們分享了許多她的作品與經驗,林曉瑛老師的作品帶有一種女性溫柔的特質,以設計師的角度去關心台灣許多傳統產業,將設計與工藝結合溫和的孕育出飽含台灣文化情感的作品,傳統工藝費時費力,但其中確存在了許多先人的智慧,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許多手工產品逐漸被大量生產的東西改取代。林曉瑛老師透過她的36計,讓工藝與設計對話,她分享了許多作品像是籽紙、Barbie Dream、回,秋作盤、邀月杯、pray plate等作品,都透露出設計師對於環境的反思,以及將文化與工藝融合創新,或是將生活的經驗與記憶融入在材質的探討中。讓我們也跟著思考如何將我們的文化精神,傳統的產業能夠轉化,產品能得到尊重並且被永續使用。林曉瑛的每件作品都投注了長時間的觀察與試驗,蘊含著對環境的省思,她的用心與毅力值得我們學習。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M10210305 徐笙洋

林曉瑛老師擁有很豐富的背景,從工業設計師到freelancer甚至到北美館參展,最後投身教職,其中還不忘了增進自己設計的能力,繼續創作,以36技為人生增加創作的動力,每天活在創作裡。

在36技的作品裡面,我看到了林老師熟練的運用各種材質,從鐵玩到陶,再由陶玩到紙,陶瓷結合紙的燈,鐵結合窗花的椅子,紙的活性都被林老師運用的很靈活。

在林老師去尋找工藝結合的機會中,我聽到老師傅對於專業的堅持,也看到老師傅經過世代洪流的劣勢,林老師很願意去幫助他們,設計是創造機會,設計是結合這些人,這些老師傅或許沒有這個機會,因為一生都只做同樣的事沒辦法去做別的嘗試,因為林老師的創意激盪,讓有製陶師傅,也做創作陶,讓紙業與陶業結合,創造新的作品賣到國外。

這讓我想到 柳宗悅-工藝之道裡的一段話
柳宗悅頗反對「貴族工藝」以及「工藝美術」這樣的詞彙。他深信的工藝來自民間(民藝),因此在談論到貴族工藝美術時便從馬克思理論中的階級意識如上層的貴族工藝與下層的民間工藝對立出發,因此上層貴族免不了要被他所批判。

工藝 來自民間,林老師結合的工藝,更是把民間的工藝結合,整合的很完美,一切不是陰錯陽差,更是經過設計過的產業。

延伸略讀
柳宗悅的工藝美學(書摘)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M10210301 佟紹魁

林老師透過實作和許多不同領域的工藝家合作,將工藝品注入現代感與文化思維,傳統工藝與設計結合,創作了許多各樣材質的工藝品,但如何與台灣的科技業並行發展,產品設計與材料是不斷進步,為了瞭解更多她決定到澳洲繼續留學,看到許多新設計的方法,回到台灣後將這些思維運用在創作上,這可以看出她對設計的熱情。

但隨著工業技術的進步傳統手工藝的市場漸漸被淡忘,以往那手工精雕細琢的質感漸漸的被冷硬的模組化索取到,而林老師在於這塊領域是非常的用心,熟練各種手法運用在鐵、陶、紙做出家具各類工藝品,體現素材原有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