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M10210119李雄傑

對腦波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腦波可以將心裡的狀態區分或量測出來,再透過一些回饋如聲音、光線等等......相信會有一些意象不到的概念可以被實行,會試著去想這個技術可能的應用。

腦波的產品很有趣,貓耳朵讓人的情緒或狀態無法隱藏的外顯出來,另一個產品藉由燈光的顏色來評斷你放鬆的依據,腦中一直有畫面是一位禪學大師對懇求收為弟子的人說:「這個機器你拿去,去試著放鬆吧!直到燈光變成藍色再來找我。」,腦波給人很多的想像空間。

酷的阻礙很有意思,因為看起來太酷太未來,導致民眾覺得抽象或不切實際而不願去嘗試獲接納它在我們的生活中,是我從沒觀察到的心理和沒想過會發生的情況。

射箭就像一種心理狀態的調整,在做很多擅長或喜歡的事好像真的是處於某種狀態,某些時候表現特別突出,都有與前幾次相似的感覺。也許那些設計能力很強或有很多點子的人已經習慣於不自覺地進入或自由地進入那種狀態,希望自己能朝這個方向邁進,而未來如果真的能引導人進入某個狀態會很有意思。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209 吳亭葶


2013.10.04(五)

1:30-2:30pm
講者:張韶芹 大寶科技總經理
題目:從哲學看腦波性格分類與腦機介面商品設計經驗談

2:30-4:30pm
講者:馬慶國 浙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神經管理學實驗室主任
題目: 神經管理與行銷: 跨領域對設計之啟發與應用


今天的講題都與腦波相關,第一場演講,是關於腦波產品。

因為多數的聽眾對腦波都沒什麼概念,所以首先簡單介紹了腦波的分類,大致分成四種:β波(專注)、α波(放鬆)、θ波(潛意識)及δ波(睡眠),而這些都是複合形式存在,並不是一次只有單一種。

接著,舉了〈列子學射〉的故事作為引子。

故事是說,列子學射箭,一開始射中了,關尹子問他為何能中,列子卻不知道為什麼。繼續修習三年後,再問一次,列子終於答道:「知之矣」。這裡的知,講的並不是道理上、言語敘述的知,而是懂得一種「狀態」。也就是將射中的感覺內化,並隨時能進入那樣的狀態,射中目標,這才是他所謂的知。

而這種感覺究竟是什麼?
是一種接近禪定、既放鬆又專注的感覺。

影響射箭中與否的原因,很大一部分便是否進入這種狀態。美國與韓國使用腦波晶片訓練射箭選手,獲得明顯的進步,並且在奧運上屢奪金牌。

我覺得很不可思議,以前一直以為,是否能射中,是估測或控制能力的好壞,而失敗,則是單純的能力不足,但卻從沒用「狀態」的切換來思考,人類的能力原來並不是那麼計算性、那麼理性的。

而關於腦波產品,目前的問題在於,沒有一個好的引爆點、好的賣點。雖然大家聽見會覺得神奇,但消費者為什麼要購買呢?不買的理由可以有上千個。確實,若做為消費者,我對這些產品會希望體驗一次看看,但沒有購買的誘因。

在開發時問題還有測定點的設置,因為是產品,不可能要求消費者先量測校準後再使用,必須立即能用,所以使用的是前額單點測定。雖然犧牲了部分準確度,但依然足夠,也達成了方便使用的要求。已經產品化的部分,包括了兒童專注力訓練、兒童遊戲以及成人心靈療癒。

講者也拿出了兩樣產品請大家試用。

第一項是貓耳朵。戴上附有兩個貓耳的髮箍,只要專注,貓耳便會豎起,放鬆,貓耳便會垂下。就像貓的動作一樣。第二項是走成人心靈療癒路線的測定燈,當使用者緊張時,燈號是紅色,放鬆後,燈號便會慢慢由黃、綠、藍,直到變成紫色,代表徹底放鬆,可以幫助使用者瞭解自己的真實狀況。

而講者也不諱言,腦波產品開發而言,台灣的環境相當不錯,各式零件取得容易,而設計,是要賺錢最關鍵的部分。

稍作休息後,第二場演講是來自浙江大學的馬慶國教授,他的演講著重在研究現況與理論分享,講題也很多元,針對認知科學所應用的神經經濟學、神經管理學都作了詳細的說明。

在品牌部分,什麼樣的產品能成功呢?消費者已經接受了母品牌以及新產品的相似性,所以願意購買。這諸多研究的目的,無非是要讓設計達到確實有效、有價值,所以透過這些科學研究的輔助,我們將能做出更好的設計。

延伸閱讀:人腦控制的挑戰
http://pansci.tw/archives/46519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110122 李雅涵

腦波是來自人體身心靈的控制樞紐,不同的腦波對應出人體不同的思維行動。在過去,我對腦波的認識大多是來自於科幻電影裡面未來式的應用模式,如同數年前的科幻電影《阿凡達》中,男主角Jake Sully透過儀器連結個人意志,在遠端操控着另一具軀體,即所謂的阿凡達。透過意志的連結,讓Jake Sully可以在另一個星球上自由活動。在現實世界中,這也許還太過於夢幻,不過腦波技術的應用層面已經越來越廣泛了。在這次演講當中,經由張經理概括性地介紹腦波的知識,以及馬教授深入的應用腦波於研究的成果分享,讓我更瞭解了腦波的前瞻性。對於這次演講,最受益的地方是發現了腦波的生活應用性,除了專業醫療、軍事使用之外,也越來越多的廠商研發出更生活商品化的腦波產品,如張經理所帶來的Necomimi,由使用者戴上貓耳朵後即能隨著使用者的精神狀態擺動貓耳朵。這個商品賦予了互動商品新的意義,透過接收使用者的腦波數據轉化成實際的回饋,其應用打破了傳統商品的互動模式,可以從人腦的控制中心直接連結到商品本身,而不再需要透過肢體來回應腦部下達的指令。
在特定專業領域像是醫療中,腦波可以突破許多現況的障礙,給予病患更多實質上的助益。對於一些先天、後天肢體失調的患者,腦波控制的儀器,可以提供他們新的生活輔具,讓生活更便利。商品面,則是可以改變許多互動限制,也提供設計師新的設計思考面向。


[延伸閱讀]
Thought control of robotic arms using the BrainGate system 這部影片介紹腦波在醫療層面上的研究應用,一位中風而癱瘓的女性透過腦波直接聯結電腦,可以控制電動車的行動。講述着腦波科技對人的實用層面越來越廣泛。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108 鄭雅方



[個人心得]

這次演講由神念科技的張先生介紹腦波相關產品的開發與應用。過程中談到如何將原本與一般人日常生活距離遙遠的腦波科技商品化,包括偵測準確度的取捨、佩戴的舒適度以及外觀設計等,目前尚有許多待克服的問題;而除了娛樂性質的產品呈現,似乎仍在尋找更能打入消費市場或創造價值的應用方式。

目前的產品可以由腦波判斷使用者的專注或放鬆程度,並以動態機械或是燈光加以詮釋,初次接觸的確會感到新鮮,但實在不是個會想天天帶著昭告天下「我正在放空噢」的產品。Freud的心理學派肯定了潛意識在心理運作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心理學家透過臨床診療,捕捉病患不經意透露的內心世界。潛意識、腦波偵測等之所以引人入勝,就是因為它們提供機會讓人認識連自己都未必知道的自己,因此覺得腦波偵測也許可以更私密地為個人服務。意即使用腦部相關偵測科技,搭配日常生活事件記錄,便能整理歸納出時間、情境、遇見的人對使用者影響,也許就能透過調整生活元素達到更良好的身心靈管理。

令外讓人覺得有趣的是大腦思考的同時也是創作過程的可能。人腦對文字思考的速度遠遠高於能說出或是輸入的速度;而很多時候腦中建構的畫面也非用手繪或電繪能忠實呈現的。若與產品結合的偵測科技更加進步,能以思考創作,一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

[延伸閱讀]
用腦波科技結合3D列印,做出腦海中的虛擬角色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102 卓思陽


[個人心得]
這次的演講實在是太帥氣了,邀請到大寶科技的張先生與馬教授,分別演說了關於腦波的研究和應用,讓人大開眼界。以前對於腦波的想像只存在於電影中,從來沒有去想像如果真的應用在現實生活中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電影“啓動原始碼”講的是人死後有八分鐘腦波還在運作,一群反恐科學小組便利用一位士兵的腦波去到平行時空的世界追查恐怖份子,阻止了原本世界中的恐怖行動。

張先生提到射箭以及高僧的例子,我覺得實在非常帥。兩者都強調“心靜”,與“專心”,更奇妙的是常說的這個“心”其實便是指腦子呈現一個高度穩定的狀態。目前可以透過訓練來讓選手呈現高度專心狀態,其他的應用也僅有一些藝術表演和玩具應用,還不見有重大突破的應用。


其中有一些張先生展示的應用,如心情氣氛燈具的設計。這個燈具可以讓使用者看到色光的變化察覺到自己目前的狀態。有趣的是,與多位同學討論發現:當看到心情燈反應自己的情緒狀態時,可能會第二次造成情緒上的影響,例如:當看到心情燈呈現紅色,煩躁程度可能加倍。腦波的設計應用應該直接反應使用者的狀態,或者是給予使用者更適合的回饋呢?我覺得目前腦波的相關設計很有趣,也很期待未來可以看到什麼樣的設計。一方面同時對於腦波的研究感到興奮,一方面也不禁思考當腦波的應用發展成熟食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呢?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101 鄭宇婷

{演講心得}

      這次的演講非常特別,大寶科技的張先生介紹目前腦波的應用以及遠從中國大陸而來的馬老師替我們介紹他運用分析腦波所做的各領域研究。
      雖然一開始不是很瞭解馬老師的演講內容,但後來終於比較明白,他利用探測腦波來進行研究,其中便介紹了「品牌延伸」的腦波分析以及結果。這項研究方法讓我大開眼界,了解到另外一種實驗方法,也給我一些對於未來即將做設計研究的自己一些勉勵的想法,自己應該多去了解和嘗試不同領域做的研究方式,在跨領域的結合,或許能夠讓自己的設計研究更加紮實或是得到更不一樣的答案,更應該多聆聽不同領域的演講,才能知曉他領域是如何看待設計,方能讓自己的想法多元較不受限制。
      腦波的運用漸漸成熟,我們開始可以在市面上看見運用腦波的產品,在大學時期曾經和朋友們一起玩過用腦波移動球的遊戲,利用「專心」、「分心」來調整風量,控制球的走向來達成各種任務,在遊戲過程中,我們開始會探索自己的腦波、底限,會發現每個人的專心、分心的方式不同,有些是難以控制,有些卻是控制的行動自如,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為在日常生活裡,是難以運用到直接的方式來觀察到自己或他人的心智,同時也能訓練自己如何在短時間內進入專心的狀態,再加上這次的腦波演講,我相信也很期待著,未來腦波的應用融入日常生活裡,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延伸閱讀}

海外玩具公司推新式電腦遊戲:用腦波移動球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110119 蔡亞典


        談到腦波,讓我想起常在卡通及影集中談到說人腦真正使用到的部分不到百分之五,當人能夠打開關鍵的未開發區域,就能擁有所謂的超能力,雖然知道這是虛構故事情節,感覺很扯,但也讓我對這個世界多了幾分好奇與憧憬,也曾經上網找資料,找關於如何去訓練自己未開發區域的相關議題,好讓我能有所謂的超能力,結果是可想而知的,但聽了張韶芹先生說明有關腦部運作的概念後,我總算知道那是一種只能意會,不能言行的感覺,就像打籃球,當你練習了投一千顆球,那你所抓到的技巧一定也不是靠嘴巴說的要幾度角的拋物線、手的姿勢如何擺、身體要跟著律動調整這些口說能傳達的。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凡事沒有捷徑,一步一腳印,不論讀書或是學習任何事。但凡事總有例外,如同有人天生上帝就給他特別的活動力,在文字學習上就是很難去專注,而以前這類人往往被認為是不聽話、故意搗亂,但或許他們就是天生的好運動員。而這次的講演讓我的想法大翻轉,特別是當老師親自去試驗後,我才了解到原來專注力也是一種可以掌握的感覺,練習久了也是能夠去訓練自己控制大腦的,這時我不經想到瓦力電影中的每一位人類因為科技的發達,而導致某些沒被訓練到的肌肉逐漸萎縮,只能坐在自己的載具上透過螢幕跟身旁的人溝通,那我們未來是否老化後,只會剩下一個腦在運作,但可以長生不死,想起來是蠻可悲的,但往好的方面想,這樣的技術確實是能夠輔助現在的我們更快跨越一些瓶頸,使生活更愉悅。

        自古以來人腦就是被探索的題目,我也一直對一個議題很好奇,最後拋出來讓大家思考看看。雖然動物也都有腦,像猩猩之類的靈長類構造及大小甚至跟我們相似,如果以演化的觀點來談,其發展應該會趨向人類的思考方式,但很奇怪的是世界每個區域的人類從千萬年前自然的就能發展出屬於該區域的宗教體系,如同中國的祭天、以色列信猶太教、日本敬萬靈、印度拜佛教,甚至每一個部落也都有他們的祖靈,但從來沒有看見一種所謂高智商的哺乳類動物有類似的傾向行為模式,會不會人腦在先天上就有它的獨特性在,又或許這個答案是能夠用行為學來解釋,但為何這麼多種中唯獨人類有這樣高智商發展的演進,而其他靈長類卻是停滯不進,確實是個很有趣的議題。

2013年10月9日 星期三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207 柯采妙

[演講心得]

人類,我們號稱是世界上最聰明的動物,經由20萬年的演化成了現在的我們。近期的數百年來,人類不斷的在研究、探討人體了解人體,直到今天人體依然奧妙。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這些想法是從想法來的呢?人腦的結構是如此得複雜如此的神祕,我們嘗試透過腦波來傳遞訊息,了解或探討人類的未知能力。

以前腦波對我來說有點噁心和變態,因為聽起來就像科幻電影裡的劇情,人被抓走做大腦分析的實驗,感覺什麼都赤裸裸的被窺看光了,不過就現實面來說,聽完這次的演講,證明是我自己想太多了,目前根本就測不到人類的思想,所以沒有什麼隱私外洩的問題。然後在這次演講中聽到許多目前市面的腦波產品,感覺腦波的產品的開發可以再實用性或是多元性一點,現在很多產品都是量測人的心理情緒或是一些兒童遊戲用來訓練專注力或心靈的放鬆,但是說實在一般人不太會購買這樣的產品,雖然腦波產品也有被應用在醫療或是一些相關研究的測量,但如果就一個商品的角度來看一定可以更平易近人,這勢必是個未來的趨勢。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201 陳意淳

[演講心得]

在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溝通已經不是科幻或不切實的事了,許多人機介面的設計皆能讓使用者輕鬆地與外在事物互動。這週談論到腦波領域的研究與實務面向,透過腦波測量人的感知或情緒,來研究人與萬物的關係,甚至透過腦波偵測可以傳達指令,並操控事物,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演進,腦波的測量勢必越趨精準,然而,如何運用這樣的技術,帶給研究人員甚至廣大群眾益處,才是真正的課題。

現在市面上的腦波相關產品,大多是呈現使用者的心理狀態,如 Necomimi (貓耳朵),或是運用在教育訓練上專注、放鬆的控制,如腦波迷宮、雲端教科書,其實這些都與情緒測量有關,因為目前科技還無法將測量範圍深入,只能就腦部邊緣系統所控制的情緒著手,我想日後的技術一定能偵測到更多變相與情緒反應的連結,能更精準的抓出使用者的精神狀態。然而,腦神經科學可以跟許多領域結合,但要怎麼結合美學呢?現階段的許多研究亦是與情緒有關,我們可以透過量化的資料了解消費者的普遍美感價值,卻很難進行美感教育訓練,因為情緒反應與各文化背景皆有差異,更何況審美觀了。以上都屬於腦波的「輸出」,若以「輸入」的概念控制某個人,我想會牽涉到倫理道德的問題,除非是合法的醫療用途,否則將是另一種武器的可能。

在這次有趣的演講後,我認為腦波技術與各文化的精髓的結合還滿值得期待的,比如思想、藝術、運動的表現,在精神層次裡找出規則與方法,那麼文化的傳承與滲透可以更深刻地存在人們心中。


[延伸閱讀]


藝術家透過五種情緒:憂傷、憤怒、憎恨、渴望及歡喜來創造出音樂,音樂隨著情緒的強弱而改變,藝術家朴莉莎在她以Euonia(希臘語中「美麗思想」之意)命名的表演中,成功控制了自己腦中的 delta,theta,alpha 以及 beta 波以及眼動,並運用特殊的軟體將它們轉變為音波!在表演中,她身邊圍繞著五個盛水的大型淺盤,每個大型淺盤底下都有揚聲器,這些揚聲器的功用就是根據她的腦波產生振動,而這些振動在水面上會揚起不同的水花圖案。我認為這是將表演藝術做轉換,有趣的是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不論是繪畫、舞蹈、音樂......等,都會受到當下的情緒影響,而且相同背景中再創作一次的結果一定不一樣。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109 蔡丞恩


[演講心得]

  近年來科技日新月異,自從平板互動介面興起,人類在輸入訊號的方式就已形成了一大無邊的領域,甚是在產品設計領域也開始不單單只是產品本身,人本已是我們的初衷,只是現在科技的創新讓我們更能夠針對人類使用介面操作方式更為廣泛。

  我雖然不是個科技新知前端者,但因為最近慢慢有在接觸與想了解介面操作廣泛的領域,開始對創新操作也有所資料收集,對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智慧型平板手機的功能操作已感到讚嘆,甚至操控上精準度的進步、使用者經驗操作的習慣、介面互動性的創新都讓我感到科技進步的茁壯,儘管在薄薄的螢幕上滑、抓、點、搖,都是我在小時候所想像不到的,但現在市面上的手機或是平板電腦手控操作已是基本,在我搜尋新之後發現,原來現在未在市面上普及的創新操作比比皆是,像是已在初步產品階段google glass,或是應用在電視上的人體動作感應操作,從原本的遊戲機上體感操作進一步的轉向電視,還有其他眼動或是肌肉控制,還有很多我未獲得的資訊,然而這周又是一個讓我讚嘆不已的創新操作,腦波。

  雖然先前有聽過這個名詞,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腦發射出的能量波的操作,但人的大腦構造如此複雜,甚至大腦內部結構還有許多部分還未真實了解與開發,更何況我不是個讀生物學的,但新知就是必須從未知的領域去了解,馬慶國在這場演講之中,用了比較概括簡單的方式簡報了所謂的腦波操作,似乎是人類對科技更進一步的發展,雖然目前只利用兩個面向專注與放鬆時不同的腦波波長,可以運用在產品上的可能還有限,但從目前現有的貓耳多產品可以透露出這是一個想當有未來前景的技術,甚至是現在其他3C產品業者科技技術,我想只要互相配合研究,總有一天腦波的應用會出像在我們日常生活之中,帶給人類相當的便利性。對於我們的設計更是一個多出隻手的挑戰,畢竟我們設計的東西最終總要回歸到人的身上,有這樣的技術要如何經過設計,我保持著一個相當期待的心態,甚至感恩,因為馬慶國他們致力於的研究,才是真正帶給人類創新與便利的主力,這領域的範圍與受益是無遠弗屆的,甚至是人類其他生物機能上的創新,已經是我們現在無法想像的。

  會不會哪一天,我們人類會逐漸變成以前我們想像地球以外的外星人?



[延伸閱讀]

人類「心電相通」實驗成功!教授腦波控制同事打電動
在腦波的研究上也逐漸有所突破,這事則有關利用腦波與其他人或是生物相通的報導,成功讓同事透過腦波控制別人手指動作進而遊戲。

2013年10月7日 星期一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M10110123 呂易安

[演講心得]

人機介面近幾年的發展主軸已別於以往,過去使用者需要學習介面操作規則,才能順利地將腦海中的指令傳達給機器,而近來積極發展的 Natural User Interface 自然使用者介面,試圖讓人們能夠「直接而直覺地」藉由四肢、頭部擺動、眼睛轉動或是口語發聲來操控機械,目前已大量應用至消費性產品上,這一階段的成功,讓我們繼續探索NUI發展之可能性,人與物連接時的可能互動。

這週介紹的「腦波」於人機互動領域而言,又是一個新的里程碑,若人的腦波能直接地與物件互動,意即跳過感官受器,直接將意念傳達給物件,那將會多麼神奇?另一方面,我們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對大眾而言一直是神秘的,有時自己都很難言明自己的感受,故我會好奇客觀來看,自己正處於什麼樣的狀態,同時也好奇他人正處於什麼樣的狀態。而對於做研究,以往做使用者訪談、測試時多少會有誤差或非理性的狀況發生,腦波研究的加入,能否為研究的客觀度有所助益?

這次很幸運能藉由兩種視角來瞭解腦波研究,除了對技術應用有基礎認知外,也看到目前偵測技術之應用及一些未來可能發展方向,希冀未來能看到更多從人或生物的意念投射出去的實際產品。

[延伸閱讀]

<大腦、演化、人:是什麼關鍵,造就如此奇妙的人類?>

這本書是關於腦科學研究,用淺白的口吻介紹了神經科學與認知心理學,與演講中提到的腦神經認知有所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