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
心得:隨著科技的發展越來越複雜,我們常常會去思考是不是該回到簡單純樸的生活。本書則是教我們如何在兩著之中去取捨,好的設計和科技應用是可以讓我們生活更簡單的。
【演講心得】
曹筱玥老師,任教於北科大的互動媒體設計所,並以自我所參與的案例與我們分享,而花卉博覽會當中,夢想館的呈現在演講當中讓我們大飽眼福。經演這次的演講也才了解,原來令大家嘆為觀止的成果,過程中是需要不同領域的專業,經歷許多繁雜而重複的程序所創造出來的。
對於多媒體互動不是很了解的我,原以為只是結合影像的呈現,但經由老師所舉的相關案例,了解到互動媒體的呈現方式不單只有平面的影像,而是能經由環境的造景、配合實體相互搭配加以詮釋所想表達的理念和意象,讓欣賞者或參觀者能藉由聽到的聲音、看到的影像、摸到的實體環境、聞到的香氣…等五感,進行深入體驗製造驚奇的火花。
合作的過程當中,就有動畫美術、空間設計、程式機電…等跨領域所組成的團隊,面對理工與設計的溝通與整合,是我們所應該學習的,未來整合的團隊合作會越易頻繁,開始去了解理工相關的基本知識及與言,想必是身為設計領域的我們所應該去接觸的。我在下學期的課程修了一堂與台大資工合作的課程,要一同合作從使用者角度與觀點出發,設計出一套可以working的產品。過程的討論,能深感覺到背景不同,思考邏輯和判斷準則也大有不同,雖然課程緊湊,也需要花額外的時間討論,但很具有挑戰性,也相信可以學習到許多。此外老師在演講的過程中,有提及PM(Project Manager)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向上須對業主定其的進行簡報說明,在團隊中還須擁有溝通協調的能力,讓設計想法能實質從工程科技端加以落實,並呈現實體。我也期許自己可以往這個角色前進。
【延伸閱讀】
國外已經大量使用將互動科技結合廣告的行銷模式
呈現方式也十分細膩
這是麥當勞連結手機的互動科技
有趣的互動魔鏡
【個人心得】
曹小姐以花博館為例,將展館的展示規劃作了新的詮釋,改變了以往的「靜態展示」,走向新式的「動態展演」,展覽本身就是一場藝術盛宴,在這個舞台上,深度的考量每一個觀眾的互動。結合展示設計的實務操作,期望能打破以「物」為主的寫實主義策展論述基調,藉實際策展之個案研究,建立「以觀者為主體」的展示設計模式,並產生「互動式美術館經驗」(interactive museum experience)(曹筱玥,2010)。精采的演出背後,還要仰賴專案管理者居中的協調,讓導演和工程師能夠順利的對話,創造國際水準的展演。
在曹小姐分享她指導學生角逐Imagine Cup的過程中,雖然她半開玩笑式的說明她如何分析評審的文化背景,並投其所好推派女同學參賽,然而,我看到的是一種「自信」與「堅持」的好態度,秉持著如此必勝的決心,交出漂亮的成績單,是一種包裝自我的行銷藝術。
【延伸閱讀】
人間機關術:黃心健老師的作品集和個人介紹,看他如何大玩裝置藝術,將萬物賦予一種新的思維 – 一種機械式的思維。
【個人心得】
在二十一世紀的現在,我們的生活和資訊科技的關係已經密不可分,因此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也很幸運的可以利用數位媒體進行許多有趣的創作。加上許多新的媒材被開發出來,互動設計的範疇已經跳脫了過去的二維空間,進入的整體空間的規劃與設計。
這次曹老師跟我們分享了花博夢想管的案例,在經過老師的“後台大解密”之後,我發現不果是什麼樣的設計領域,最重要的果然還是“溝通”,老師在一開始就提到整個專案最重要的靈魂人物,就是 “PM”專案管理人,他是廠商與設計師中間的溝通橋樑,專案是否得以順利完成及能否達到預期的成果,都要仰賴PM的管理能力及溝通的能力。
【延伸閱讀】
《TED: 凱特‧哈特曼:可穿戴式通訊裝置之藝術》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kate_hartman_the_art_of_wearable_communication.html
這個主講者分享了他做的許多作品,雖然他們都是以幽默的手法呈現,不過他也提醒了我們,在科技發達的現在,即便我們可以利用科技解決很多事,但是我們還是不能忘記我們和周遭的人事物之間的互動關係。
曹筱玥女士演講 (北科大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教授)
主題: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應用在展覽─台北花博夢想館二廳
筱玥老師在介紹夢想館製做過程之前,先舉出過去已經有過科技與藝術應用在展覽例子,如2010年的上海世博覽中的法國館就運用LED的技術,模擬出塞納河透過燈光照設所反射的波紋,讓觀眾有如親臨塞納河畔。而黃心健老師在上海的雙聯展中的主題「上海我能請你跳一支舞嗎?」,透過人的動作與電腦的感測,呈現出不同的建築形式,也藉此展現出上海建築隨時代所演變歷程。
展覽空間本身就是互動藝術,觀眾就是演員
花博夢想館特別的地方就是沒有一朵真正實體的花,因此夢想館想打造具有生態教育意義並以共生的旅程為主題,讓每個參觀者化身為一隻昆蟲,擁有傳遞花粉的使命,總共有8種不同的昆蟲,依參觀者的身高感應。而整個展場的設計就是一朵巨大的花,藉由與參觀者的互動過程,傳遞花孕育生命的過程及人與自然相處的和諧之道。每位參觀者在進入會場時都會配戴RFID的手環,藉此儲存獨一無二的資料。整個團隊由黃心健老師所帶領,包含動畫美術、空間設計、程式設計等具有不同的專業領域,其中最重要的是扮演著溝通角色的PM,面對不同領域的專業,為有好的溝通與協調能力,才能讓想法從中落實。例如花牆空間設計要規劃投影的品質以及容納的流量,從直線的搭建改成弧形構成,都是靠PM來作溝通。展場設計時也需要考慮突發狀況,比如有人身體不適或器材故障時,有快速通道的設計。
展覽過程中的挑戰,工研院專利的任務
在展覽的製做過程中還需應用到工研院所研發的科技產品。其中在花牆上所使用的是「奈米除污布」,以維持長時間的展覽過程中保有乾淨的展示效果,另外還使用一種用「噴」做成的布,噴在想要的型狀上,就成為一能布料,其產品應用在雄蕊的造型上,除了塑造出更真實的造形,也讓布擁有柔軟的材質。最後一項「電控液晶玻璃」則是在玻璃中間通電,能將畫面投影於玻璃並呈現出半透明的效果。因為其為彎曲的玻璃所以運送時無法彼此相疊,增加其運送成本以及裝置的工時。另外還包含了許多像是超薄軟性揚聲器、無線寬頻感測技術等的科技技術。
藉由新媒體藝術增加附加價值
最後筱玥老師介紹目前團隊所接觸的案例,其中位於台北101大樓88F的景觀台,使用的是地板投影的互動裝置,透過多台的投影機無接縫式的呈現出台北市的俯瞰景觀,影像中的雲朵會隨著觀賞者的腳步而散去,彷彿漫步在101的高空俯視台北的街景。如此不但吸引媒體報導,更增加了其附加價值。另外高雄科技工藝博物館的互動長廊,採用螢幕投影互動的方式進行,讓於參觀者中佔大多數的學童可以透過互動裝置達到學習的目的。在互動藝術中最重要的就是聲音,聲音可以增加其趣味以及吸引參觀者的注意力。
筱玥老師分享創作平台
我們的私房公共藝術www.publicart.tw
à在此我們可以創作自我的公共藝術作品
數位漢字展(2009字摸)(2010字生字滅)(2011字戀)
微軟創意潛能盃http://www.imaginecup.com/
à老師介紹整個比賽的過程,以及評選的關鍵重點,如何成功的吸引評審的青睞。
[個人心得]
近年來互動藝術蓬勃發展,拉近了人與藝術品之間的距離。曹筱玥老師帶給我們非常精彩的演講,和我們分享了最具轟動的花博夢想館的整體規劃。當初花博夢想館的成功是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驚喜,但它的成功絕非偶然。夢想館透過互度藝術讓每一位參觀者都變成了演員,展覽空間本身就是件藝術品。雖然沒有一朵真正的花,但民眾實際參與共生的旅程,不僅富有教育意義,更搭上藝術潮流。我們身處數位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許多藝術家大量使用高科技的輔助來進行創作,打破藝術舊有的框架並產生跨文化、領域、技術之藝術形式。例如黃心建老師的<上海我能請妳跳一隻五嗎?>,就高度的展現了與觀眾的互動。互動藝術多元化地結合了傳媒、娛樂、通訊、遊戲和網路,激盪出一股新數位美學。由於數位媒體的特質,定義作品的權利已經逐漸移轉到觀眾身上。藝術不在是遙不可及,因為每位觀眾在參與藝術品的過程中,必定會得到,完全相異的感受,此時觀眾可以自己重新詮釋作品。
在這次的花博團隊中,PM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只成為藝術家與施工者的中介橋梁,更需要不斷的帶領團隊嘗試與修正。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PM在眾多的音效中挑選適當的使用,這也代表,PM要有超乎常人的敏銳度,也可以看出聲音在互動藝術中所佔有的地位,一個小小的音效,確可以給觀眾完全迥異的感覺。花博由於是政府的案子,其中必須和工研院研發的專利合作,這樣不只可以展示最新的技術,更可以與藝術結合加入一點人性的感覺。互動藝術不只令人感到酷炫,也帶來了不少附加價值。所以不少景點也增加了互動藝術,為了吸引人潮與媒體報導。例如台北101的瞭望台增加了以投影做成的天空步道,讓參觀者可以享受互動的樂趣。
[延伸閱讀]
從博覽會到現代城市、城市未來-台北花博與城市藝術行銷
http://www.alfa2.org/clover/taipeiexp.pdf
城市行銷是近年來非常熱門的話題,在政府積極推動觀光產業下,如何成功的把城市推銷出去國外,吸引遊客是一大重要課題。由於科技的發達,數位藝術成為新興的推展方式,不只舉辦數位藝術節,或雙年展,又譬如大型博覽會(例花博)都是非常好曝光的機會。數位藝術,包含了互動、遊戲、跨媒體的特色,很容易吸引遊客的目光。這篇文章開頭先大致介紹花博,最後探討花博對台北城市行銷的效益。
【個人心得】
今天請曹老師來介紹互動媒體設計,曹老師是跟黃心健老師一起合作的。
互動設計不只有設計團隊必須要與其他工程技術人員做溝通,而PM更為重要;他必須要做兩方之間的橋梁,而這次曹老師以他們的作品來解釋互動設計為何-夢想館的二廳互動,夢想館的案子必須要先透過市政府與工研院再與其他團隊合作,當然跟老闆合作就必須為其公司打廣告,因此在這互動的過程中所使用的媒材就有工研院發明的技術;納米除汙布、用噴的布、電控液晶玻璃,從曹老師介紹他們的製作過程中,也學習到了除了程式外,也必須要考慮到展場與空間規畫,在展場的部分,必須考慮動線與人數分析和人數可容納之面積。總歸一句,展場就是舞台,觀眾就是主角,必須讓觀眾深入其中,為這整場舞台做完美的演出,因此不管在燈光與程式設計之下都必須將自己設為觀眾來設計。設計的有趣之處在於設計者可以扮演很多角色,必須依考慮對象的條件不同來進行設計,所以就設計師就很像演員,要先知道這角色的個性如何,再用什麼工具來製作。我也有去夢想館,因此曹老師仔細介紹完私底下的工作花絮之後,更能感受到花博想給觀眾的感覺-從藝術中學習,我想這也是政府極力推廣的吧,希望藉由互動來傳達訊息。現在到處都可見到互動設計,不管是捷運或是街區,設計越來越touch到人心了!
【延伸閱讀】
設計(二版)
作者:陳建雄
出版社:全華圖書
這是陳建雄老師的人機介面課程所使用的參考書。
這本書包含很多領域,像是使用者介面、人-電腦互動、網頁設計、人因工程、產品設計、多媒體設計、電腦科學、資訊系統、行銷學、經營學及娛樂領域等專業知識。互動設計不僅是現在最熱門的而在未來更是重要。有興趣的話不妨去旁聽一下陳老師的周四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