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數位藝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數位藝術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4月15日 星期五

曾鈺涓老師演講 /M9910203

【演講內容】



雲端網路的存在他者-


此次的演講是關於數位藝術,雖然演講的主體以作品的分享為主,但是在一開始時曾老師以自我的生學涯歷程做為開端,使我們在看作品時能夠更快的進入他作品的世界。老師因父親的關係,從小就與藝術結下不解之緣。直到2002年開始從事網路藝術創作。從曾老師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見老師對當代網路與數位科技提出的質疑。例如2010年的作品「你在哪裡?」便像是對於存在於網路世界背後的我們也亦如此次演講主題雲端網路的存在他者一樣,提出了一個存在真實性的疑問。而也可以從作品介紹看見老師一路的變化與定型,從一開始的Click 2002網頁對於資訊傳送與接收一直到後期開始探討網路和人的關係。而最後曾老師也將這些自己對於網路的質疑提出讓我們思考:以主體性投出作為此次演講的結束的問號,使此次演講或許是種結束,也或許對某些人而言或許也是開端。




【提問與答覆】



Q撇開媒體不說,觀念藝術重要的是傳送面,還是接收面;讓大家聽你說你的藝術重要嗎?


A或許有的人的動機就是想要紅。所以到底傳送孩是接收或者是是否該如何讓別人聽你的話。都得取決於創作的動機。但無論如何,都得積極爭取展演的機會。




【個人心得】



就像是唯心與唯物:究竟是我們的心建構了網路,還是網路建構了我們?但也可能是如二元並存一般,在網路與我們交織的情況下共同建構了這個虛擬而美好,卻比現實更現實的世界。大概也有不少人如老師一樣,面對著MSN卻疑問著與你對話的人究竟是一個人或者只是一個程式(我也曾懷疑)。這就像當你面對鏡子,你其實無法確定這只是個影像的反射,或是通往另一個象限的入口(可能靜子那頭的你其實也思考過這個問題)。當然其實他們並不一樣,當然這是種可能性罷了。然而許多人並不愛太多的可能性,因為可能性有時有著另一個名字叫做「未知」。如果冠上「未知」,伴隨著的是恐懼。所以?是因為我們真的不需要真相嗎?還是因為我們恐懼真相的可能性遠超過我們的認知?我們將能承受科技能帶給我們的可能性嗎?




【延伸閱讀】


曾老師以數位網路作為載體搭載自己對現代網路的看法


這裡是一個小PROJECT體現了網路就在你我的身邊


Immaterials: Light painting WiFi from Timo on Vimeo.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曾鈺涓老師演講報告 / D9910202

[演講內容]
曾鈺涓老師藉由自己的創作路程轉折與作品理念分享,提出了對數位藝術定位、本質及其本體性的數年觀察論點。但在一開始演講時,仍很感性地述說著藝術家父親對自己的影響,以及小時候父母讓她與兄弟姊妹在公園內寫生,渡過假日的特別童年記憶。爾後踏入藝術殿堂,至
NYU開始數位藝術創作。

自美歸國的曾老師,以紐約與台北兩地生活環境為主體,進行創作。1999年作品[錯置],乃透過影像合成,將紐約與台北的生活場景進行部份錯置與融合。探討人對環境的習慣(漠視)及環境對自身的影響。2000年以後,因應網路技術與合作夥伴的加入,開始一連串的[數位世界的自我存在性]創作與探討:[CLICK,2000][Let’s Make ART,2003][All Ways-O’s chatroom][Immersing me,2005][Flow,2006][Flowerman,2007][誰系列作品:問,對話,在場,]2010年的[你在哪裡],提出在這數位世界或數位流中,個人的存在性與真實性,何謂真假的問題,透過觀者互動,藉由傳達、接收、記錄過程,共同完成創作並註記個別、獨特的記憶及體驗。

曾鈺涓老師透過不斷的創作回饋探索與閱讀,觀察找出[數位藝術]的定位,認為有結合工具論與本質論的數位藝術,才能真正達到[數位藝術]的三要義:實驗精神、訊息傳遞及本體性完整。

[個人心得]
曾鈺涓老師以數位藝術的形式與角度,提出一連串,這時代下,每個人的存在性與價值相關問題。這問題問了觀者,也同時自問並企圖點出,身處這
01的數位世界中,面對瞬間即逝的訊息與時間洪流,人面對自身存在,該有什麼樣的認知與省思。然而不論以哪種創作形式重點還是在於創作概念的傳遞及互動上如同演講開始提到的美國教授要求課堂教授的不是軟體技巧重點是在創作的概念上。因此創作者必須再將焦點回歸自身認知上。

每個年代都有當代特有背景與特質,所以每個年代的人提出當代的看法與省思,最後會如曾老師2010年的[你在哪裡]作品一樣,匯聚成一歷史的綜合影像。而不論以如何的形式創作轉譯都會歷經分裂碎散整合的歷史循環程序因此,不論我們是否驚豔於新世代全心擁抱數位世界的態度,或不論我們是否因懷念手感溫度而堅持手作創作,我們所關注或想探討的,都跳脫不出人性的範疇,我想知道為何我出生?我是誰?我要做甚麼?我能做什麼?我該做什麼?我的存在價值等問題。所以,就讓我們以我們各種可能性,全力成就、記錄與創造目前這年代的我們。即使,我們只單單因為自‧爽。

[延伸閱讀]
你在哪裡_剝皮寮(數位藝術節201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ysAisNEvQ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