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吳牧青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吳牧青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19 蔡亞典

        在得知這堂課的主題為批判思考前,我不太會去想批判與設計間的關聯性,畢竟身為學生,吸取知識,為所當為一直是我們這個身分的基本責任,況且總覺得自己還不夠格去做批判這件事,但在聽完講者概述批判的精神及私底下概略瀏覽了相關刊物後,也開始思考批判本身對整個環境的立場為何,特別是在觀看完講者對「師大商圈」這件事上的評論,更讓我開始思考如何透過文筆及媒體去讓事件背後的歷史及內涵能被第三者重視?

         在聽完演講後與同學聊天言談中提到,批判這兩字是不是有它的必要性,畢竟當我們在觀查一件事時,如發覺其中的缺失及爭議,我們提出建議的目的應該是為了使其有改進的空間,但批判這兩字彷彿是從自己的經驗及觀點所衍生出的產物,批評大於建議,無法對事件本身有所貢獻,更可能營造出一群被媒體誇張渲染下所影響的盲目群眾。相較於「批判」,我個人更偏「評論」這兩詞,雖然不夠有威力,但所提出的指教與建議更能被當事人所接受。

         我認為不管批判或評論,在時間上都是持續的過程,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用較長遠的觀點來評論與建議;而不是針對某事件及時間點上做單一觀點的批評,本質上露臉大過於事件本身,我想台灣已經不乏這樣的現象,不論從政治、媒體、影視娛樂、教育等層面,全民都很有自己見解,也很會批判,但真正敢跳出來改變、發聲的寥寥可數,更難過的是大家都將自己當作是受害,但沒想過如果台灣影視節目讓觀眾看不下去,自然而然他們就會轉型,但還能經營下去表示有它的需求。我想評論大家都會評論,但要做出有貢獻的評論,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延伸閱讀 :
「文」風吹不動的師大商圈。吳牧青
本文收錄於《典藏.今藝術》2012年4月號(235期),頁115-117
http://ontolouchical.blogspot.tw/2012/04/blog-post.html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9 吳亭葶


2013.10.11(五)

講者:吳牧青
題目:鬥雞生涯分享︰批判並且生產


作為像「鬥雞」一樣,不斷批判的角色,講者吳牧青先生說起話來意外的溫和。他以自己的生涯作為主軸,串連自己在各個工作、活動上的經驗,與我們分享「批判」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鄉民文化是他很重要的基礎,他在bbs上認識的人,超過其他管道。在ptt上,時間很奇妙,跟真實世界既同步又不同步,雖有接近即時與同調的訊息,但卻依然不真實—因為身份的緣故。

bbs文化是由學院菁英發起的,大家都是各自有強烈思想主張的菁英分子,因此很容易引起戰火,而ID的半匿名書寫性,又能讓批判時的包袱不那麼重。於是,鄉民文化成為了筆戰場,而且在視覺上,版面的文字間距緊密、交火猛烈,又讓批判的熱度升高。於是,就成為了磨練批判能力的最佳場所。

到破報當樂評記者,有人問他:「人都得罪光了,以後怎麼採訪?」他回答:「採訪不是工作,而是交朋友,評論並不會產生妨礙,而且,反而有另一群更喜歡我的朋友,比人數也不會少。 我的批評,是供給我未來生產的經驗。」以鄉民文化為後盾,磨練出來的銳利筆鋒與獨特觀點,給了他在批判現實世界時,強大的武器。我想就是這樣的經驗,讓他能自信,不斷的批判,並將經驗化作生產吧。

對我來說,批判的難,其實不是難在提出意見本身,而是難在擁有提出的勇氣。當你抨擊別人,不管是中肯的、善意的、或是如何,那都是一種接近侵略性的行為,用你的意見,甚至有可能是資訊片面的,擅自定義別人。被批評的一方不太可能心平氣和,就算他笑著說「我不介意」,又怎麼知道那背後除了維持美好的表面形象以外,內心是否蘊釀了強大的復仇惡意?而承擔一切的,不像bbs一樣,只是一個半匿名的帳號、虛擬空間的自己,而是「真實世界的自己」。

在他給我們的個提問裡,有一題是關於設計師週的心得分享,雖然他本人因為最後一天的停電而沒有參觀到,但是,讀了策展概念等之後,他認為around這個主題展太過籠統。我驚訝的是,參觀完的我完全沒有注意到有「主題展」這回事。around這個概念,難道只是展場呈現環狀便是?他問,設計圈是否缺乏批評風氣,以至於做不出什麼?這種時候,批評的聲音明明是必要的,以做為改進的方向。

我卻覺得缺乏批評的,不只是設計圈。或許除了我說的批評的勇氣以外,文化佔了更重要的因素,東方人以和為貴,教育孩子要「少批評、多反省」,以團體為上,並不像西方那樣崇尚英雄主義,因此在團體裡,默默不出聲,會是多數人選擇的,輕鬆的道路。也因此,像他那樣的批判者,才會彌足珍貴。

但當社會需要批評意見以作為改進方向時,大家都依然怯弱,就是一件很糟糕的事了。或許,多讀多看,累積觀點,培養自信,學習在必要的時候,勇敢提出自己的看法,「學會批判」,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學習,而且不應該逃避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只想從土狗變貴賓狗」 吳牧青臉書批獨立音樂人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710/72181.htm

吳牧青 鬥雞生涯分享 / D10210104 歐庭綱

批判是一種學問,更是一種膽識,要批的鞭辟入裡,又要旁徵博引,吳牧青老師的這次主題,是我從未深思熟慮過的領域。吳老師從ptt大戰群雄開始他的鬥雞生涯,一直維持他的批判風格到社會運動與藝評,讓我大開眼界的是批判竟可如此有理,後座力如此渾厚。

"批判"這檔事有趣的點在於,肚子裡得先有點墨水,對評論主題更是得有全面性的瞭解,把文字化為一把削鐵如泥的劍,刀光劍影中招招將真相解剖,最後一劍直指問題核心,不求人情倫理只求真理公義。

或許不是每個人的個性都適合批判,當然人人都在批判也不見得會讓世界更美好,但社會上還是必須有人說真話讓大眾從不同角度思考,才能讓整個社會趨於成熟無懈可擊,就讓"批"留給真正瞭解的行家,"判"則公道自在人心吧。


[延伸閱讀]
吳牧青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muching.wu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1 鄭宇婷

這是第一次接觸藝術評論家-吳先生,透過他的觀點引發許多不同層面的思考。
對於評論這塊自己少有接觸,而吳先生在演講中提到「我非常驚訝設計界沒有評論的平台,對於設計界的走向會朝往非常商業化,是可想得知的。」對於他所提出的點,頓時感到有所疑惑,到底什麼是設計評論呢?對於目前的設計趨勢、產物進行一些討論?還是共同詮釋該設計作品?這些事情好像又可在某些設計社團中可見,或是網路或雜誌也會不定時提出對於設計的觀點,那所謂的朝向商業化又是何種意味呢?學習設計的過程中,努力的想讓自己多攝取不同領域的養分和論點,對於設計的評論或許就是需要更多不同領域的人來滋潤,而非設計圈內自行畫圈吧!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D10210201 高萱芳

評論是對某個特定的對象、事件、作品進行思考,並在特定的背景用相對應的術語和方法加以說明、解釋與評估,一般大眾對評論人的印象通常是要站在該領域某種層級之上,當每個人到達某種地位,他所說的話會具有某種程度的公信力,而當然這類人通常也可能是該領域的專家,以上是我們一般認為印象中評論者該具有的條件。

吳牧青先生有提到他對於藝術與設計圈的批判時,曾經被業界較資深的前輩問道他是否是從事藝術設計相關的人,並對他產生質疑,而這點發生在人與人之間我也並不感到意外。專家也正因為認為自己是專家,常常忽略了他人其實也可以用另一個領域來看待事情的角度,我想說的是,只要是人對於接觸到某種事物,哪怕時間不是這麼的長或是專精,都一定會因為接觸過後產生某些感觸,但這些感覺並不會因為他們不是該專業領域而不準確。

批判雖然不是一件溫和的動作,但他肯定是一件重要的動作,
批判要判的有理,有邏輯,出發點是無私的,都會是一件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2 卓思陽

[個人心得]
吳老師這次的演講很特別,可以引發許多思考。從小我們就生活在一種環境中,當我們批評,別人就會反問我們,那你自己又做的如何呢?但我想最理想的環境應該就像老師所說,批評可以使人們互相交流,互相成長,而不是逃避,或者相互憎恨。

網路世界讓訊息的交流更加容易也更加開放,言論自由更是大家所追尋。常思考為什麼在pttfacebook都是社群交流的網站上,發表言論與批判的內容性質皆大大不同?在ptt上許多人都像連珠砲似的群起圍攻批評不管是政治議題,社會議題,性別等相關,但是在facebook上卻較少看到用戶貼文表明立場或是做出批判,真是非常有趣的現象。我想其中一個原因是和賬號的隱私程度有關,ptt上鄉民以暱稱出現,沒有人知道彼此的真實身分;然而在facebook上,用戶多以真實姓名,同時也結識許多真實朋友,並多以真實照片示人,讓用戶在發表評論時有諸多需要考慮的細節,如:我發表這篇評論或做出批判,朋友會不會覺得我很偏激?當和真實世界產生與自己利益攸關的連結時,用戶便會卻步。

不過就像老師所說,我們能放下心中升起的厭惡或者成見,虛心接受。若大家都以追求精進為目標,捨棄那些利害關係,我們就不會有以往的擔心或者懼怕了,當然這是一個理想。

我認為,批評示好的。但是如何用這樣的行為產生真實的影響,而不是只有口語或文字上的傳達,是需要好好思考並行動的,如此一來,評論才有意義。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8 鄭雅方

個人心得

之前很少接觸藝術評論,不過在買書前蒐集書評、進電影院前查詢評價倒已成習慣。講者吳牧青先生在演講前所提出討論的問題中,我覺得最感興趣的就是「評論是否能成為一種創作」這個討論。以我比較熟悉的影評為例,有時候看完電影再閱讀影評,會是第二重的刺激與享受。我自己對電影的看法比較輕鬆,或者可以說是懶惰吧;閱讀各種風格的影評,評論家們從各種角度切入、在意電影在特定面向的表現,有些觀點實在不是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可以體會到的,有時候看影評比看電影還有更多的收穫。所以我認為評論絕對是一種創作,就像藝術品和電影一樣,是非常個人化的詮釋。因此,我特別喜歡閱讀那種已自成一格的評論文體,呈現一種不卑不亢、不刻意詆毀或吹捧的姿態,以特有的語言分析作品的價值,可以看到作品與評論家相遇的特殊火花。

對於評論這樣的職業實在是相當佩服,雖然評論不存在著標準答案,但是當評論家公開評論時,就必須做好各種不同意見蓄勢待發要來「討論」的心理準備。講者從BBS發跡,因此演講也由BBS的歷史講起,時至今日BBS(PTT)仍是能聚集大量群眾不斷以文字密集交流的平台,也發展出與其他社交平台截然不同的獨特文化。談起鄉民,酸民文化、多數暴力的問題依舊為人詬病,我們對那塊地方的印象就是許多沒有名字的人,恣意圍觀、不負責地高談闊論的景象、或是一群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成就感的人,在網路上打嘴砲取暖,陶醉於經營虛擬的形象。而講者卻正是在這樣的文字往來環境裡,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專長;覺得這是一段很勵志的經歷,相同的時空與工具框架,端看自己用什麼態度面對與利用。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22 李雅涵

在這次的演講尾聲,吳牧青先生提到了一個對自我生活的認知,他說,藝文活動與工作給予生活虛幻感。這其實與我們一般預設的觀點是相反的,但是對現在人而言,卻又是真實貼切。我們活在充滿網路的時代,天天至無時無刻都掛在網路上,緊密地監控着Facebook的每一個最新動態消息,這是否就是最真實的我們?而脫離網路以外的活動變得離我們有段距離、有些生疏帶點虛幻感?這是這次演講下來,讓我感到最耐人嚼味的一句評語。

網路在現在更普及了,鄉民族群更廣了,網路世界的自由言論風氣,可以不時見到鄉民對時事、政治發表細密的評論。同時資訊接收者也被資訊洪流淹溺耳目,到底哪個觀點是對是錯?是中立是偏頗?確實如同吳先生所說,在我們的國民教育體系下,並沒有教導我們批判,所以在資訊更加氾濫的今下,人更容易迷失自我判斷能力。反觀設計領域,批判是一小堆隱性的因子在一些小角落散落而已。然而設計是有對象的職業,更要能經得起批判才能產出好的設計品,而不只是做着自己喜愛的設計。

我想學習擁有批判性思考是必要的,不論是內部還是外部批判,對設計、對生活都能培養更多敏銳的觀點。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308 陳敬恆

鬥雞生涯分享:批判與生產

談論到一個致命的傷心處了,台灣這個地方不大卻容不下學術的發展,想想也是很諷刺的一件事情,越多人積極的在商業上努力的發展反而越賺不到錢,樹只記得結果卻忘記生根,終將崩塌倒下的事實被一群人努力的用落葉蓋上,一旦枯了就再疊上一批新的,就這樣,我們的世代也一批批的跟著埋上。說來奇怪也挺好笑,一開始都會扛著那份堅持和理想站出來,也確實揚言重心扎根向一片荒蕪宣戰,誰曉得沒多久自己又把正生長的苗給埋了,然後躲在土堆裡伸手去爬過路的旅人,旅人也傻,吃了花言飲了巧語便掏了銀子換了些巧思塞了口袋之後就上了癮,以為是智慧卻不過是幾個聰明,然後當成真理之後走上了盲從的路途。

然後我在鬼扯什麼了?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7 柯采妙

吳牧清先生跟我預想的有點落差,在上次演講完時我們被告知在下次上課前要回答幾個有點刁專的問題,因為我們要談論批判這件事,所以我以為這次講座會針對這些我們回答的問題來進行,不過似乎跟我想得不太一樣。

講座中我們聽到吳牧清先生如何因為PPT、BBS的鄉民到成為記者甚至是策展人的角色。對他來說在那個交火猛烈的世界他才是真實的;對我來說我從未真正接觸過那個世界,我沒有當過鄉民對於他們也不是很了解,不過可以想像那個世界裡你來我往化戈為文字的戰場想必非常精彩。

關於批判這件事,我覺的批判一直都存在社會上,但是人有多時候是為了批判而批判,往往那些批判帶來的都是反效果,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是沒有人會教導我們什麼是批判、要怎麼使用批判的力量,像他說的台灣充斥了外部批判但是缺乏內部批判,更何況是對於設計產業,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可以來衡量,不過未來評論些許會是另一種產業的型態。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吳牧青演講心得 / M10210306 劉宥佳



吳牧青先生這次演講,別於他在網路上的形象,本人感覺和緩許多。
他提到也許網路上的他才是真的他,或只是其中一個自己,說到Ptt BBS鄉民文化
那裡透過一個畫面的視覺感,讓文字更緊密。作為一種和真實世界的連接,

「我覺得在網路的我,才是布萊德彼特(鬥陣俱樂部)在網路上的我比較多,所以我一直在想什麼樣是真實的我。」

他一路從破報記者到今藝術,後來辦起展覽投入許多活動。我認為一個由非正統藝術學院背景的人來說,也許由他來看待藝術圈,設計圈或是音樂圈,比起我們這些一路學上來的,對某些藝術家和設計師或其他大師有偶像崇拜感的人,或是將某種榮耀奉為圭臬的人而言,給予的觀看角度是截然不同的,也令我們重新思考的。

這次演講最讓我印象深的不是演講當下,而是他好幾天前在臉書發起來不同時空演講,在那裡我才看見每個人的不同想法,同時看見什麼叫做平行世界。

 他的策展理念前言我很喜歡這段話:

「眼睛,鏡頭,螢幕
為了彼此而存活
它們的眼睛互相鎖定
但是它們之間沒有情愛-」


有人提到藝術已發展許久,評論跟批判也有很多,相對設計比較少。事實上批判設計在國外也發展了幾年,只是在台灣還是很少人談,比較可惜。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1 陳意淳

[演講心得]

聽了吳先生的演講後,很難將他的語言與表達方式連結到一個具爭議性的評論者,也許正是台大人的傳統──鄉民文化的力量,讓他在摸索自我價值時,多了挑戰禁忌的勇氣,而所謂的禁忌不外乎是人們習慣的規章、安於現狀的態度、或不想改變的事情。

藝術都有批評學了,為什麼設計沒有呢?難道設計真的沒有批評的風氣嗎?可能因為設計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其知識仍不斷的建構與發展,隨著不同時代的風格演進,尚未建立完整的標準,以至於很難有立場的評論,然而,設計史上出現很多演化和革命,其實也是對主流文化的批判與反擊吧!吳先生提到的普普藝術,還有達達主義,就是在打破當下的美學觀點,並創造新的流行,且接受大眾的考驗。

我想,設計這門學科涉及了哲學、藝術學、心理學、管理學、經濟學……等許多領域,再加上在設計行為的過程中又牽涉主觀與客觀的因素,其實設計與藝術的創作過程是很類似的,評論不管是批判還是讚揚,都是連結作品的理念與觀者、消費者間的橋樑。藝術評論的探討大致分為三種:歷史的批評、再創的批評、及價值的批評,透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有主觀也有客觀的價值,因此觀者能更容易整合,並做出自己的判斷,設計圈也該如此,有反對的聲音才有成長的力量,並且突破現狀、創造新的價值。最後,評論有其存在的意義,它可以改變歷史、創造歷史,也可以成為歷史的經典,歷代史學家、文學家也是為我們留下了很多獨到的看法與觀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