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葉恆志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葉恆志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葉恆志先生演講心得 / 楊振甫D9910101

《個人心得》

本週邀請葉恆志先生進行設計專題討論分享。葉先生詳盡介紹公司與客戶互動過程與設計流程,包含從設計發想、資料蒐集、時程表、設計概念發展、材質確定、設計修正、機構設計、功能雛形、色彩計劃等,說明設計師應該要努力將自己的思維往前端提升,真正進行到設計批判與思考,並與客戶能將心比心,因為一個好的設計不僅要在過程中讓客戶滿意,也同時要真正能夠替客戶創造應有的利潤,甚至開創新的品牌價值。過去,很多設計公司會將設計當成一個專案來執行而已,當然,我們不可以否認專案管理是一個設計案成功的基礎;然而,更重要的策略思維是在於,如何以長期的觀點來輔助單點的產品設計,以至於可以與客庫保持更長遠的合作關係。
再者,葉先生談到對於一個設計師來說手繪以及用視覺化思考與溝通的重要性。過去,設計教育的養成讓設計師擁有比其他專業更強的視覺化能力,但我認為,這也是未來設計如何引領其他專業進行整合的重要關鍵。現階段的產業需求,所導引出來的問題通常不適單一的專業就可以解決的,從一個產品、服務、到一個系統的整合設計規劃,設計師在中間就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如何透過快速手繪、製作設計雛形、來幫助跨領域專案成員溝通,讓溝通可以聚焦、讓溝通可以具體,這是現在產業所需,也是現行設計教育需要再強化給年輕學子的。設計不是一個名詞、而是動詞,設計不僅是個專業、也是個思維,設計師在動筆/動腦的過程就已經開始進行溝通,協助專案成員傳達彼此的理念。

[延伸閱讀]
圖解設計思考:好設計,原來是這樣「想」出來的! GRAPHIC DESIGN THINKINGBEYOUND BRAINSTORMING
Business Model Generation: A Handbook for Visionaries, Game Changers, and Challengers
·         出版社:John Wiley & Sons Inc
·         出版日期:20100706

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葉恆志老師演講心得 / 馮睦淳 M10010121


【個人心得】

在莽原國際Savanna總經理葉恆志的演講當中,從一開始的公司簡介到公司設計流程以及最後一部份的表現技法分享,可以瞭解到一間設計公司想要呈現的形象以及在營運過程當中所重視的部分,身為創作組學生對未來最大的期許莫過於也擁有一間自己的公司,在這樣的經驗分享當中確實的在心裡面慢慢沉澱並依稀的視出第一部步伐該怎麼樣邁出去。

整場演講分享當中印象最深刻的在於葉總經理分享公司的設計流程。相信每間公司都有著獨自所堅持的流程,但大同小異的從分享當中我們能夠更真實的了解到大學時期所學習到很理論的設計流程在實際的運作上究竟會愈到甚麼樣的問題,以及因應客戶和廠商的要求該做怎麼樣的調整。除了設計師本身應該要熟習的基本流程之外,不得不面對的市場變化,我們也應該要多去培養和重視設計前端的前置研究能力。演講當中也提到工業設計師其實是個沒有特別專長的行業,做平面沒有平面設計師來的專業,要成型產品也必須要與工廠或專門的工匠師傅來合作,因此未來要從事這個工業設計的工作者真的要好好的培養以及思考究竟在這個領域當中,自己要擁有甚麼其他人所沒有的能力來成為不可被取代的設計師!


【延伸閱讀】












一線之間
作者:哈特姆.艾斯林格
原文作者:Hartmut Esslinger

青蛙設計是一間率先運用時尚、優雅、友善的概念,成功設計出兼具美觀與實用性的高科技產品的設計公司,設計案例包含AppleAT&TDisneyIBMLVSAPSONYSwatchYahoo!、宏基、愛迪達、花旗銀行、戴爾、通用電氣、惠普、本田、柯達、微軟、摩托羅拉、全球音樂電視台(MTV)、昇陽電腦等創造成功暢銷經典商品。Hartmut Esslinger是青蛙設計的創辦人,在書中提到了許多公司從以前到現在的轉變,提出一間設計公司如何的從眾多的競爭者當中站立出來,在許多的案例當中也可以感覺的到,工業設計已經不同以往的只是產品開發最後的包裝後製部分,而是整個公司運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設計者應該如何培養這樣的能力繼續在這不斷改變的市場上存留。是一本當代設計趨勢的震撼分享書籍。

葉恆志先生演講心得 / 王鉞麒 M10110201

[個人心得]

此次的演講邀請到「莽原國際 Savanna」的葉經理,除了介紹自家的設計品牌外,更進一步講述了許多在業界遇到的經驗、觀點、甚至是詳盡的說明設計流程及遭遇到的問題等等,著實幫我們對於課外的設計實務及知識上了一課。

其中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部份,葉經理不斷地強調在他們設計的過程當中,通常可以分成幾個步驟,他們相當重視前端的Design Briefing、Observe、Data Research、Design Schedule等等,雖然這是許多客戶不太在意的一環,但透過這些前端過程的討論讓客戶一開始就有預想設計的空間 ,當與設計師的想法互搭上線達成默契時,這樣子的設計就可以很容易的進行下去,最後達到雙方滿意的結果!

另一方面是他們對於客戶的主動積極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尚未洽談成功的案子,因為有了開端讓他們先行替客戶設想及蒐集資料,最後成交的可能性因為這個事先的舉動將會大大的提升,這也讓我聯想到自己的經驗,一間很喜愛的設計公司雖然沒有釋放實習的名額,但厚著臉皮毛遂自薦的結果讓我如願以償的得到實習的機會和難忘的工作經驗,因此許多的機會真的要靠自己的主動積極而來。

最後,葉經理希望我們學會「批判」,這似乎是近期最常聽到需要學習的字眼,讓我們來練習批判吧,懂得挑剃和要求、用高標準看更美好的事物。


[提問與答覆]

Q:請問葉經理對於公司的品牌風格有沒有特別的定位?怎麼看待風格與設計的關係?
A:風格沒有特別去做定位,因為風格應該是由品牌、公司或作品長久下來自然累積形成的。


[延伸閱讀]

iloomi燈具作品中我最喜歡的是 Puffy Series ,使用燈具上少見的蕾絲材質作為燈罩,柔軟的織品印象包覆內在光源,溫暖的光線由交織的細縫中自然透出,有一種驚喜卻和諧的美感。



------------------------------------------------------------------------------------------------------------

而去年台灣設計師週的「好食光」展區,由Wellypower Lighting 威力盟照明策展,
就以燈具和食物做了異想不到的結合,雖然是概念設計卻令人印象深刻,
來猜猜看它們是什麼食物吧!


















(由上而下) 海苔、米粉、牛蒡、魷魚絲、糖、洋蔥、仙貝、木耳,你猜對了嗎?
Pic from MISTER ELSON.


2012年10月2日 星期二

葉恆志先生演講心得 / 游穎軒 M10110103


[個人心得]

一個由8人組成的公司,如何能夠得到德國廠商的信賴,進而保持長久的合作關係呢?也許就是這樣精實的編制,才能使得團隊成員培養默契並充分發揮每個人最大的實力。從公司名稱可以看出,莽原國際沒有將自己定位在單純的「設計」公司,而是抱有更高的理想。創立自有品牌的路是艱辛的,但葉先生與團隊依然抱有很大的熱情,做了許多不同的嘗試,例如以陶藝和手工繪製帶出工藝美感的Henry's系列,以及iloomi系列,不需複雜的機械製造過程,為對生活有熱情的人們帶來"平價的設計感生活"。

針對自有品牌以及客戶產品的開發,莽原國際有自己的兩套設計規畫流程。在設計個案的流程中,第一個階段也就是了解各戶需求、做現況的觀察與分析,其實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步驟,需要耗費的時間成本有時也是最高,但很可惜的是,客戶往往會忽略這個階段,或是因為此階段成果較難以實際呈現、預算的限制而選擇草率帶過。這裡我也看到設計公司會遇到的現實與無奈,以台灣現在的環境來講,許多老闆的傳統觀念還沒轉過來,他們依然把設計當成是單純的「美化外型」,把設計師視為「美工人員」,要如何去說服他們重視使用者經驗的探索與研究,目前還是一個難題。

好在莽原國際還有自創品牌,可以把這樣的方式帶入自我產品的開發上面。我很佩服他們在賣出產品後,還親自前往購買者家中去幫忙組裝,藉以了解使用者的購買動機與使用心得,這樣的貼心舉動不僅會增加顧客的信賴感,還能在實際環境中觀察他們的使用情形,對於之後做產品的改良都是非常寶貴的資訊。

最後葉先生解說了sketch在設計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是一種很具彈性的表達工具,設計師可以藉由sketch來說故事、描述情感、釐清思考邏輯、以及發展形態概念,也能和自己腦子裡的想法對話、溝通,它絕對不只是表現技法,可以說是圖形語言化和語言圖形化的交互作用媒介。也期許自己除了努力增進設計能力之外,更要在設計規劃等其他方面更充實自己。




[延伸閱讀]
Drawings and the design process. Design Studies 19, 4 (1998)

這是1998年在設計期刊Design Studies上刊載的一篇文章,裡面完整的講述了草圖在設計過程中各個不同階段所具備的作用以及重要性,並從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研究領域觀點來研究草圖。


葉恆志先生演講心得 / 馬彗娟 M10110117

[個人心得]

  聽完葉恆志先生的演講,讓我重新了解設計的流程,與對設計的觀念,我之前在其他公司待過將近一年的時間,而這一年的時間做的案子,礙於時間的關係,對於research的部分沒有花較多時間在蒐集,通常只有半天-一天時間在蒐集這些資訊,而大部分時間著重在畫sketch(2-3天)與蓋3D(3天)、3D rendering(1天),導致提案給客戶時,往往會出現客戶不滿意的情形或無法畫出與現有產品差異的想法或概念。因此我很認同葉恆志先生說「設計師必須將自己延伸至前端市場的觀察,吸收新資訊、消化新資訊」這個說法,了解發展的趨勢才能設計出新的產品。

  對於sketch方面,葉先生也有自己對sketch的解讀方式,sketch可以轉變成自己對於體驗生活的方式與生活經驗的累積,加快自己在發想的速度,且可以幫助邏輯思考以及對內(同事與自己)與對外(客戶與老闆)表達方式的訓練,我想我必須要落實這樣的習慣。


  

[延伸閱讀]
  「設計力創新」這本書是鄭金典老師推薦看的書,而這本書的內容,與講者葉恆志先生不同,所以想分享這本書。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是說明做設計不一定要專研在市場調查的部分,必須顛覆消費者購買產品的理由,利用設計力創新提升美學競爭力,且書中提到已經邁入另一個時代,因為技術的變革,貼近使用者的生活而提出來的願景,就像Apple或者B&O一樣,別人無法模仿的的競爭優勢,成為趨勢的領導者。





葉恆志先生演講心得 / 黃苡蓁 M10110105

[個人心得]
莽原國際本身是一家工業設計出生的公司,對於他們公司在製作產品設計時,是將重點擺放在如同葉先生演講所強調的「做設計」之前置作業開發外還應該需擴大領域的調查及觀察,而不是拿到一個案子並馬上開始設計造型而已,而是如何將此產品做的比同樣的產品更有設計價值及意義存在。由於我是商設的同學,我不太清楚工設真正開始製作產品到完成的過程為如何,但其實在做商業設計的同時,這個前置的步驟也是我們必經的過程,我們也很清楚的了解做真正的設計,可能真正在執行「設計」這個步驟可能只是花整個案子尾端的一小段時間而已,而最重要的部份往往都是花在最一開始的「觀察」以及「企劃」,如何讓這個產品含有更高的附加價值,才是能夠跳脫與一般設計不同的地方。

這讓我想到我之前曾經接過的一個案子,在一開始提案的時候,完全沒有做前置的分析及規劃,就直接走到設計,讓客戶挑選,我後來才驚覺到,我怎麼會完全沒有做前面那一塊蒐集資料及分析就直接跳到設計,這樣的「設計」及「美工」還有甚麼差別嗎?設計的價值我竟然完全沒有發揮出來,真的是讓我自己都覺得很丟臉,雖然現在的環境好像有沒有做前面那塊好像都沒甚麼差別,但是真正好的設計該有的設計流程是必須的才能在國際上競爭。

其中印象很深刻的是sketch的部份,葉先生有說到,在面試的同時看作品集其實最注重的並不是你的電腦繪圖能力,而是能不能馬上把想到的概念馬上用sketch畫下來,以及你是否有第一階段的分析能力都比是不是電腦繪圖高手都來的重要,電腦繪圖只是一個基本的工具,腦袋有東西與能徒手畫的出東西來都比較重要。葉先生將在莽原國際打滾這幾年的親身經歷分享給我們,用他的親身經歷來講設計觀念,這些的確都是很好的題點,謝謝葉先生的分享與幫助。


[閱讀延伸] Design Thinking (其實這不是一本書,這是一個紀錄片)


這是一部關於對於各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對於「設計思考」一詞的定義以及執行方式,裡面訴說到設計商品,並不是只是單純的外觀設計,而是為了要解決生活上的問題而必須去思考更多的層面,就跟演講所說的設計前第一階段的重要性互相呼應。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葉恆志先生演講內容 / M10110207 M10110211 M10110301 M10110302 M10110304


莽原國際 savanna
Henry Yeh


【三大主題脈絡】
  • 莽原國際 savanna
    • 成員
      • 精簡化 (重質不重量)
      • 跨越空間運用國際合作與交流 (Germany, LA, …)
        各取所需與互補的合作關係
        Ex: 德國慕尼黑 Munich
          亞洲優點: 廠商、工廠、材料、模型
          德國優點: 設計
    • 品牌
      Henry’s / iloomi / STIL-FIT
      • 命名巧思: 國際間稱呼一致
    • 設計 
      • TechnoloGym
      • 接洽個案
  • 設計流程 design processs
    • Model A (設計個案)
      • Phase 1: customer view
        了解客戶需求、規劃流程進度
        (著重於了解客戶需求,因為這是和客戶之間的連結,
        有時耗費設計流程將近50%的時間)
      • Phase 2:
        構思與選用材料
      • Phase 3:
        將技術與設計融合
      • Phase 4:
        調整外觀
    • Model B (自有品牌發展)
      • savanna view:
        規劃流程進度
        (著重於了解使用者經驗,發掘生活中任何有潛力的目標產品
        有時耗費設計流程將近50%的時間)
      • Design Phase:
        構思與選用材料、將技術與設計融合
      • Production Ready Phase:
        調整外觀、上市規劃…(有很大的機會碰到warning area)
  • 設計速寫 design sketch
    • 圖形化語言
      Nature Function of Design Sketch: 快速 / 輔助 / 不限
    • 表達工具:
      • 說 故事
      • 描 述情感
      • 思 考邏輯
      • 形 態概念
      • 傳 達意圖


【名言佳句】
  1. 設計的本質:
    觀察生活中的問題、跳脫代工思維。
  2. 發展自己的看法或瞭解別人需求的部分,
    有助於後來設計產品過程,也比設計產品過程本身來的重要。


葉恆志先生演講心得 / 陳柏英 M10110301


[個人心得]

「設計基本上不是以個人表現為動機,其發端是在社會的這一側。它的本質在於要找出社會上多數人共通的問題點,然後再將這些問題加以解決的過程。」

近兩天閱讀原研哉的書籍,在《現代設計進行式》中看到這句,就聯想到葉先生的演講。也許因為在領域上緊密結合的緣故,身為設計師的我們常常忽略了藝術與設計的差別,就開始拓展與抒發自我心靈的創作旅程,造出自己心中的美好,而忘了設計的本質是什麼。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葉恆志先生演講心得 / 張琬琦 M10110106


[個人心得] 
講者葉恆志先生這次介紹了他們公司的產品設計流程,不論是客戶委託還是自行開發的品牌產品,都極為強調前端的Research部分,並提出一位設計師不僅具備設計的能力外,還需擴大領域,觀察生活周遭的事物和社會情勢,有企畫的能力。就如葉先生所說的,工業設計的學生就像一個通才,大學所學的技能都不如其他專業領域來得厲害,就像畫的圖可能比不上美術系的學生,產品機構的知識也不如機械背景的學生來得廣,但對於整個產品設計流程和產品本身的價值,身為設計師的我們再也熟悉不過,可是弔詭的是,在台灣,除了設計公司外,在一般企業中,有新產品的開發企劃卻少有是工業設計師提出,工業設計師的角色大多僅是設計外型而已,這或許和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有關,除非有著宏觀的視野和對社會現況的敏感度,企業老闆又怎能放心將一產品的開發企劃權讓工業設計師去執行呢?這就是社會的現實面,一旦投入成本研發產品,產品就需有商機,必須會賺錢,若單有極高的設計能力卻無其他知識或成本概念,工業設計師又怎能成為不僅是做設計而已呢?我想這就是為什麼葉恆志先生強調設計師不單只具有設計能力的原因吧。


[延伸聯想]
不做藝術家,要做替生活把脈的設計師

雖然這是2005年的文章,但裡面提到設計師的天職就是不斷思考別人需要什麼,他不像藝術家可以隨意發揮,講求設計師需觀察社會,我想這能呼應此次演講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