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Georg Todtenbi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Georg Todtenbier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Georg Todtenbier 先生演講/ D10010101 陳美伶


[個人心得]

Georg 分享了Cre8的設計流程,Cre8 以消費性電子產品設計為主軸的設計公司,公司有三十五位員工,成員來自多元的國籍,對比於學期初葉恆志總經理的莽原國際,兩家設計公司採取不同的經營策略。Cre 8選擇專精於一種產品類別:消費性電子產品,銷售的是前端的設計服務,不執行量產面的製造,著重於產品前端開發所提供的創新價值,但「價值」在產品還未實際兌現在量化的經濟面時,如何讓客戶願意付出設計費,而且給予「創新想法」的醖釀期,通常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如何去說服或讓技術端的工程師,願意在創新概念上提供更好的技術與配合,也是另一門學問。換句話說,要成就一個創新提案,這中間除了嶄新的概念外,更重要的可能是如何串聯不同立場的關係人,能夠共同為了相同的目標前進,所以設計師除了專業能力之外,如何讓他人去接受、看見創新的價值,也是一門藝術。


[問] 不知用影片來讓客戶知道「時間對創新的影響性」效果如何?
[答] 其實這影片我們並沒有用在給客戶的簡報上。因為他們可能會說:「不不不,我們不是要設計鬧鐘」,「不不不,這跟我們的要求不一樣」,「這是小孩子跟我們的情況不一樣」,所以這只是我們找到的影片,我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說明時間對創新的影響。

[延伸閱讀]
Pannozzo, A. (2007). The (Ir) relevance of technology: Creating a culture of opportunity by design. Design Management Review, 18(4), 18–24.

本篇文章想點醒企業經營者看待創新這件事,應該要從「機會 opportunity 」的角度來檢視,而不是從「解決方式 (solution)」。並且在企業追求創新的方向上,應該看重的是「設計創新Design Innovation」而不是「科技創新Technolohy Innovation」,因為科技創新在過去的例子當中通常是耗費時間與精力,但能獲得成功的案例卻少之又少,而失敗的原因就在於,它們通常忽略了人的因素,輕忽了人對於行為改變的抗拒。相反的,設計創新則是以人為主體,並沒有發明一個嶄新的科技技術,而是以塑造人的行為為出發點,去降低人接受新產品的障礙,其所帶來的投資效益相對來說可能更高。

Georg Todtenbier 先生演講心得 / 楊依芳 D10110102


[ 個人心得 ]
歷經時間洗鍊的成功最純粹。在十秒鐘到十分鐘的時鐘創意繪製影片就可以發覺兒童的創造力的展現有巨大的差別,多花費的時間不只是純粹的花在繪製,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將自己的想法表達無遺。
演講中,從AppleiPodDyson的吸塵器都是耳熟能詳的例子,無疑地再三加深我們的印象,像是沉澱思考以及製作設計原型Prototype。從這次Georg Todtenbier先生的演講可以了解,失敗是成功的墊腳石,失敗在此定義不同一般:成功總是在來來回回之間走出來的,對於身處設計學院的我們而言,我們已經熟知這種方式,但是對於不同思考訓練的人來說,或許失敗既可恥又可惡。

[ 延伸閱讀 ]
設計思考不是最後一道包裝美化程序,而是了解消費者的第一個關鍵步驟。作者對對當今許多重要的商業觀念,包括整合性思考(Integrative Thinking)、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等,有許多的見解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