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3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3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林建宏先生演講心得/M10210115 林怡菁

過去沒有聽說過中興百貨,也不熟悉台灣的廣告市場,直到今天林建宏先生的分享,才知道台灣的早期廣告海報的層級居然這麼前衛,富有美感和思考!在這些這些主視覺播放中,能看到東方前衛美學的味道,還有過去廣告業最意氣風發的年代。
然而現在已經很少像中興百貨這樣高辨識度的平面廣告畫面,林建宏先生說道,台灣的時代轉變和經濟不景氣,台灣的企業不願意花大錢製作高品質的平面廣告,導致廣告市場外移到對岸,他提到對岸血淋淋的崛起與大氣,台灣不可避免的會面臨產業斷層,突然氣氛變得凝重,也讓我們憂心台灣該怎麼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然而一件事情都會有兩面,也許台灣美感素質的提高,企業界有一天會感受到市場的需求,也或許台灣的在地文化正漸漸被看見與加值,而因此被國際市場看見且需要,我們只要認同台灣的獨特與學習,未來還是有點希望的!

延伸閱讀
中興百貨的文案總添加一些意識在裏頭

其一:當暴漲的歷史洪流 沖刷掉一切美好可信的事物 詩人屈原愈益清明地端詳自
己 乃至於以生命 縱身完成個人與時代的辯證……他造就了清芬的端午節。
端午,詩人節 值此紛擾不安的年代 中興百貨與您 共同堅持一種完美的理
想典範。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9 蔡丞恩

  阮慶岳先生這次以一個相當有趣的議題,如何在這個全球化的衝擊之下看見在地性的文化,並以鳳山興仁里為範圍策劃了一場展覽,在他的概念裡總是用大系統與小系統來相對譬喻在這個全球各地的文化,更訴說了地球因地處不同的氣候帶,而延伸出溫帶文化或是熱帶文化,這是一個讓我相當訝異的想法,在有趣之中也是第一次聽到如此的發現,不禁讓我回想前幾次的演講,講師們來自四面八方,有來自澳洲的多媒體設計師,也有去過法國的雜誌創辦人,在過去有許多想法式鼓勵我們盡量向國外探索,要在台灣遠眺更寬廣的領域,但當阮慶岳先生以台灣應屬於亞熱帶文化的時候,再回頭看看台灣這塊土地在過去幾百年孕育出的文化,其中的美跟那些溫帶國家相比是截然不同的,我們有著我們深根台灣的小系統,卻也有外來西方溫帶文化的系統結合,但而這樣的小系統追尋著大系統的概念,真的是無法避免或是必經過程?就好像主流流行音樂和地下樂團,沒有誰對誰錯,當然外與內都有不同的眼界,阮慶岳先生便是向內的文化守護者,其實這樣的角色也很重要,在我們向外尋求不同文化與融合的時候,還有這麼一群人回歸著我們本土的文化,想讓更多人知道當我們視野朝著遠方的時候,腳下踩的還是那塊原本屬於我們台灣的土地。
  然而,阮慶岳先生也不是工設背景,以號招建築設計的設計師們在興仁里策展的創舉,也讓我不興讚嘆,就像阮先生說的一般民眾如果要去觀看一場傳統式建築設計展覽的話,大多數的群眾會顯得對建築的陌生與不了解,但如果透過像是這樣在生活居住的空間,且創作的題材元素也不一定是我們以往想像中的建築模型,而是我們生活中的能夠觸及的元件,並在這個鄰里的角落讓我們去發現與感動,這才是真實的體會。也從他口中介紹的九組創作作品中看到不同設計師感觸的創作理念與創作形式,每組其中都有著值得我們省思的議題,有趣的是也從他們策展準備的過程中,看到台灣設計師與國外設計師的創作能量與想法,而最終,這些都會回歸到我們鳳山人民的記憶裡,並喚起他們意識。
  而聽過這次的策展活動讓我思考著也許我們也能靠著我們微薄的能力,在台灣的某個角落,築起一塊小舞台或是小宇宙,那天我們也能找訴說著我們這世代的議題,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想法,而設計師在創作不論是產品或是其他,不都是為了讓人們生活更美好,如果一場展覽可以喚起更多人的想法與意識,讓更多人能更省思我們所提倡的議題,並回歸到讓我們自己生活更加美好的途徑,那何嘗不試。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19 蔡亞典

    阮慶岳老師的演講中分享了「城市的甦醒」這個策展的內容,裡頭集結了國際上許多不同領域的設計師,以台灣當作畫布,以設計當作媒介來喚醒城市中的一些味道及聲音,當中也看到有設計師透過設計的表現手法,使原本沒有生氣的巷弄,再次活了過來,但我也不禁思考設計所要帶出的本質為何?創造議題與吸引人潮是其中的重點嗎?阮慶岳老師也提到:「要營造出台灣的普遍性,並找出台灣的特色,讓大家不管在哪裡拍照,都會知道這就是台灣,才能夠造成影響」,在這次策展的許多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作者在當中的巧思以及信念,但也會有許多疑問伴隨在我的心中,例如:黃色的巷弄當中,作者用了油漆的表現法,槍向弄都塗滿了色,彷彿重新有了生命一樣,帶這樣的方式是否破壞了巷弄長年累月所孕育出來的味道,這次我們在古物翻新時需要去衡量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方式確實創造出了話題以及影響。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M10210115 林怡菁



阮慶岳先生分享策展的經驗,並提及全球化下台灣的定位。大系統(全球化)裡小系統(在地文化)必須找尋自己可以寄託情感與文化的物,也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亦或是一個村里裡里長與里民之間的關係。
阮慶岳先生便是想要藉由對小系統的思考,來傳達對定位台灣的想法。他限制參展者在鳳山興仁里,運用有限的金額去實踐小系統拓展到大系統的思考,這些作品藉由環境切入、議題思考、民眾意見等等角度,發展屬於自己在地的東西。這樣的策展做法,就像在土地上種出只屬於這片地的植被,而這也呼應到阮慶岳先生對台灣美學的看法。他認為台灣的創作者,大多模仿著日本、歐美風格,而那些風格的背景環境是林種單純、地表分明的溫帶氣候,並不屬於我們亞熱帶的美學觀,我們的美學應該有像雜木林般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而不是純粹、單一。對於他對台灣美學的看法,我表示贊同,台灣的氣候濕熱並不適合追求像歐洲一樣的香榭大道空間,也不適合為了防雪重量的斜屋頂,我們應該發展適合自己當地環境的建築美學。
劉國滄的曬藍圖是完美的修繕藝術,帶來2D與3D的交錯衝擊,也還原了當地的記憶,這次也參與了此計劃,在一個公共空間-巷弄中建立戶跟戶之間的聯繫,以承載著家的記憶的舊物去重新塑造一個大家熟悉場景,顯眼的黃色巷子更是引起了注意與話題。在此案例中,作品甚至與當地居民形成聯繫,不但實現當地阿婆的夢想,也讓我們看到藝術創作與人之間共創的情感延續。

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9 吳亭葶


講者:阮慶岳
2012.12.27(五)

應李根在老師之邀,本次的演講者,阮慶岳老師,來跟我們談談關於「策展」這件事。雖說「策展人」這個詞近年被炒作得高調,但通常還是定位在統整的角色,但阮慶岳老師認為,策展人不必然不是創作者,整個展覽就可以是一次創作。

他與我們介紹了「城市的甦醒」(city Awakening)這個案子。這是2005年由實踐大學舉辦的國際建築工作營,由高雄鳳山與實踐大學建築系合作,為期一週,總共有九個國內外建築師、設計師參與。

阮老師的一個理念是,在全球化的狀況下,全世界已然變成一個單一的大系統,除了緊密相連,形貌也漸趨相同,在此之下,各個地方具有特色的小系統要如何維持,相當重要。像是此次選定的高雄鳳山,有座歷史悠久的西園宮,對當地居民來說是重要的心靈支柱,這就是一個小系統的信仰,在做藝術設計時這些小系統很重要,它就是當地的價值所在,如果各地都變得跟台北的信義計劃區一樣,那真是一場災難。

他也想在展覽中呈現一個都市空間具有的多元性,重視民眾的參與、想喚醒社會意識,會仔細考慮要怎麼操作,才能跟當地民眾有對話性。於是,這九位建築師、設計師,創作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謝英俊的邵族家屋重建案是一個非常實際的案例。現在的商品趨勢,是把東西做得越來越來複雜,產生排他性,迫使你全都必須購買,連以前製作起來很簡單的東西也是一樣。因此就算再基本的東西,都會產生買不買得起的問題。有感於原住民的弱勢,沒辦法貸款無法買房子,於是以建築師的身份,希望把蓋房子的技術簡單化,讓原住民們可以自己動手蓋房子。例如廁所,在山上沒辦法配置複雜的系統管線,所以「糞尿分離廁所」,就是考量到當地環境做出來的設計。不沖水,採用撒煤灰的方式除臭防蚊,再由居民每天清除,實際又環保。

另外我較有體會的是劉國滄的藍晒圖。雖然這並不是這個案子裡的作品,但今年暑假才到台南海安路親自走訪過一趟,所以特別有感觸,那時政府要拆毀藍晒圖的新聞喧騰一時,因此很多民眾在拆除前特地來訪。當時我只知道這是一個藝術家的創作,但對作品的背景並不清楚。原來當年海安路一帶,為了蓋規模龐大的地下商場,把路上的房子都拆除了,以一種強制粗暴的方式,結果商場沒做成,但上面的房子都拆光了,只留下這些房子被硬生生拆除成一半的痕跡。

繪製藍晒圖的這一棟房子就很典型。從被切開的痕跡裡,可以看得出這裡是原本梁柱的位置,另一側應該有扇窗戶,幾乎能想像得出以前有一個家庭就生活在這裡。藍晒圖是以前建築圖半手工的畫法,要用阿摩尼亞才能顯影出來,採用這樣的手法就像對消失事物的再次喚醒。想像這面牆曾經是一個完整的家,以這樣2D、3D交錯的視覺手法,讓不存在的東西存在,讓存在的東西不存在。

塚本由晴的作品是一顆充氣的樹,是幫居民實現「希望有棵樹可以乘涼」的城市夢想,所以就自己創造了一抹綠蔭,再加上鞦韆,可以邊盪著鞦韆邊唱歌。而施工忠昊的作品應該是最搞笑的了,在講述的過程裡,阮老師也不斷的強調那種趣味及荒謬感。正因為阮慶岳老師與這些建築師、設計師們各自對城市有不同的觀點、不同闡述,所以才讓這個案子能呈現如此的多樣性,個別來看是一個觀點,整體來看又是另一種觀點。使得整個展覽更成為一個超乎個案本身,更具深意的一次創作。



延伸閱讀:阮慶岳| TED x Taipei 2013:與大地和解
http://2013.tedxtaipei.com/speaker/roan-ching-yueh/

阮慶岳建築師演講心得 / D9910201 王怡


個人心得:

       阮慶岳建築師於專題演講中介紹2005年10月7-14日於高雄縣鳳山市興仁里進行的「城市的甦醒」(City Awakening)國際工作營。參與的國內外建築師共9位;謝英俊、劉國滄、林聖峰、施工忠昊、英國的喬治‧羅維特 (George Lovett)、挪威的3RW (3RW Architects)、英國的麥可‧克羅斯 (Michael Cross)、日本的塚本由晴(Yoshimoto Tsukamoto)以及芬蘭的馬可‧卡薩格蘭 (Marco Casagrande)。

       阮老師提出大系統與小系統的觀念,更指出環境、氣候與文化的關係;「城市的甦醒」(City Awakening)國際工作營選在陽光普照的南台灣,鳳山市興仁里,居民的生活圍繞著宮廟,一個典型的南台灣都市環境,一開場的照片裡排排站的建築師們捻香祝禱,呈現出另一種大環境中的小環境。

       劉國滄建築師將巷子演繹為黃色的「都市客廳」;巷弄裡的椅子、物件透過清洗,再加上手工繪製出半虛假的透視物件裝置,似平面又立體,強化了視覺的超寫實性,黃色的「都市客廳」試圖批判私有建築空間與都市公共空間的壁壘分明。麥可‧克羅斯 (Michael Cross) 為解決鳳山室外的高溫,設計兩架可移動式大電扇,位路過的民眾納涼。都市公共空間的營造須對應在地的氣候、環境與生活文化,融入巷弄之中,體現在地人情味與溫度。而謝英俊建築師的「糞尿分離生態有機廁所」則既復古又符合環保的趨勢。

延伸閱讀:

1.阮慶岳,《城市的甦醒》,台北:麥浩斯,2006。
2.阮慶岳,〈藝術正在移動中〉,《表演藝術雜誌》,223期,2011 年,頁90。
3.阮慶岳,〈極簡建築洞見未來的生活形態〉,《表演藝術雜誌》,172期,2007年,頁56-58。
4.阮慶岳,〈希望文化部能更積極地與建築/城市美學作對話〉,《表演藝術雜誌》,234期,2012 年,頁71。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13 楊雅筑


阮老師這次分享了他以前工作營「城市的甦醒」中來自各國設計師的多件作品。其中有複雜,也有簡單而直接的。

我一直認為台灣是一個孤單的島國,或許是因為地理以及歷史上的孤立性,使得我們總是非常在乎別人的看法。在這個工作營中,有許多來自國外的設計師為台灣做設計,使得我們可以窺見他們對於這個地方究竟有什麼感覺。可惜多僅是停留在「很熱」、「巷子很小」這樣的印象。相較之下台灣的設計師作品似乎令我比較動容一些。

如劉國滄先生的作品「都市客廳」,訴說著都市的甦醒不是靠任何的設施,而是仰賴於居民的行動。而製作中的小插曲---大力支持的黃色阿嬤。更是讓整件作品讀來更有人情味。

而演講後的提問阮老師更提到自己尋找參展設計師的標準:第一是有實作能力,二則是有自己的思考邏輯,能清楚的講出自己的概念。他也無奈的提到,這兩類人加起來僅占了所有設計師的5%,期望自己不要成為那無法做出東西,也講不出個所以然的95%人!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13 楊雅筑



大二時在一堂產品設計課中初次見到王俊隆先生,當時他與我們分享了他用廢棄機車做成的作品「洛可可計畫」用原來我認為骯髒而廉價的材質,組合成了華麗而富裝飾風格的作品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相隔三年,他這次帶了新的作品「Tea Party」與我們分享。令人驚豔的是他將傳統茶藝,以現代的形式發揚,除去以往我們聽到茶藝,總覺得是老人坐在樹底下活動的印象。在王俊隆以及工作團隊的詮釋下,變的優雅而時尚。或許這可以讓我們思考,當我們真的想要保存某些我們認為很重要的文化或者是象徵時,是不是以吸引人的手法可以讓這樣的東西自然而然的被重視、傳承,而不是再開闢一個文化館,孤高的重複著那些乏人聽聞的故事。

而他提到夢想的重要性。
我猜想就讀設計系的我們,或大或小每個人心中對於這塊領域都是存有夢想的,否則怎麼能在日復一日的壓力、熬夜中,繼續堅持走這條路呢?



[延伸閱讀]

曾經展出洛可可計畫的特展訊息
「工藝‧科技Craft Science」特展
http://www.moc.gov.tw/images/epaper/20120316/epaper_01_04.html

Yii上對於這件作品的介紹
http://www.yiidesign.com/ch/info.php?id=51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8 鄭雅方

﹝個人心得﹞

  此次的講者是建築師阮慶岳老師,具有作家身分的他,演講過程使用的敘述方式相當細膩,更能讓聽者深刻體會他對土地的關愛與省思。這次他介紹了自己於2005年策畫的「城市的甦醒」展覽,透過讓九位建築師與鳳山當地的環境、風土、住民深度觀察與對話,最後做出九個具有不同觀點及表現手法的作品。

  在演講過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阮老師提到,台灣地理位置處於熱帶與亞熱帶之間,整體而言是一個熱帶國家,卻一直仿效溫帶地區先進國家的生活風格與審美觀念,於是在城市中仿效地建立起沒有靈魂、也沒有實用價值的公共空間與裝置。阮老師對於展覽的分享讓我感覺到,一個最適人居的空間或是建築並不需要刻意模仿,而是在建築師與人和土地互動之間逐漸長成,這樣的建築就像是依著氣候、地形與其他條件,從土地中長出的植物,與土地與人都是和諧、親密的。

﹝延伸閱讀﹞
憂鬱的熱帶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23415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18 王柏皓

台灣都市的建築,很多都在追求歐美國家的現代性,但都沒考量到台灣的氣候型態與這些歐美國家有相當大程度的不同。這讓我想到在別堂課老師講知識本體論、知識論、方法論的關係,很多留學回來的人抱著方法不放,但是沒有了解到自己所屬位置的知識論、本體論是什麼。建築是這樣,知識是這樣,教育也是如此,一味的挪用他國的方法,但沒有認知到這之中有其根本的差異性。其實很想問,是我們對於自身的文化太沒有自信了嗎?為何總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我想我們都需要更認真的回去看我們自身的文化、思想。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D10210104 歐庭綱

王俊隆先生為竅門設計工作室,同時也為臺灣的工業設計團隊Yii的設計師之一,他的風格與高度商業化的工業設計很不一樣,他擅長結合工藝設計,作品沒有一般“工業設計”的冰冷質感,提供了當代設計的另一種思維。他相信設計應該是單純且真實呈現出來,總是試著在衝突之間取得平衡。「後退是為了更前進」是他提出對這個頑固及充滿敵對世界的策略。

他以Tea Party這個設計盛宴傳達了跨界思考,將古老元素"茶藝"以設計手法轉換為時尚呈現給我們,從視覺設計、產品設計、家具設計、織品設計、服裝設計甚至到音樂與舞蹈,以敬地、賞茶、聞茶、敬天、品茶的過程,品茗於是有了嶄新的面貌。身為創作團隊的靈魂,他將思考論述與作品細節、手法呈現調整到了極致的和諧,最後演奏出美妙的音樂,優異的詮釋能力創造出所謂的"合",將手上的食材烹調出完美的料理,才能創造出純粹原創的藝術。

延伸閱讀:上海創詣雜誌,王俊隆 Rock.Wang專訪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7%8E%8B%E4%BF%8A%E9%9A%86/20123%E6%9C%88%E4%B8%8A%E6%B5%B7%E5%89%B5%E8%A9%A3%E9%9B%9C%E8%AA%8C%E7%8E%8B%E4%BF%8A%E9%9A%86-rockwang%E5%B0%88%E8%A8%AA/3302759297556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302 林浩翔

今天邀請到林曉瑛老師來演講,其實一開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林老師的經歷,因為我以往所認知的設計師通常是長期專注於某個領域後而有所成,可是林老師卻不斷的顛覆自己,不管是前往國外進修、放棄設計主管、轉進工藝設計等...其實每一次轉型都是跨領域的一次嘗試,而老師演講的內容也一再的另我感受到,老師本人是非常開放的思維,願意接受、嘗試各種不同的事情,這值得好好學習。

而在老師的作品中,我最有印象的應該是邀月杯,曾多次在網路及媒體看上到,已經將單純的工業設計提升到工藝精品的程度,而透過老師的分享其實也可以看到老師本身對於材料是非常的精熟、可以任意玩轉的,我想那必然是下過一定的苦工;在林老師結合工藝設計的過程裡,其實作品本身都還保有一絲東方的韻味,其實我覺得這是非常難得的,尤其對一個在國外待過好一陣子的設計師而言,其實老師本身有抓住自己文化的底蘊與味道,像「竹系.築繫」這張椅子,透過老師的解說才知道其背後設計師與老師傅的不斷堅持、嘗試,完整的利用一根竹子,一化萬形,做出如此有味道的作品,如此在設計的思維中考量其完整性,更是我從沒有想過的。

在聽演講的時候,其實我一直想到日本工藝大師柳宗悅,背後的匠人精神,我想是東方文化的神髓之一,而這樣的特色,我想在林曉瑛老師的身上得到了完整的驗證。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306 / 劉宥佳


[個人心得]
這次阮老師以他在高雄策劃的「城市的甦醒」內容講述如何靠設計及藝術介入空間,喚起城市意識。
他提到南台灣屬於熱帶氣候,應該要獨立發展出我們自己地區的美學觀,而這種雜混的生態美學並沒有被發展出來,而是一直模仿溫帶氣候的美學觀。
鳳淩廣場露天休息區,模仿溫帶國家,忽略了熱帶國家的氣候。譬如十月的高雄怎麼會有人在路邊休息?這是虛擬的或自我想像的台灣。或是貂皮大衣被定義成時尚和貴婦的象徵,而其實不適合我們的國家。東西為誰做或是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而對他來說就房子和新大樓交混狀態才是真實的,這個不知道是什麼的狀態才是台灣目前的狀況。中華街白天招牌交錯,但是晚上接著就變成夜市,有一種多元的個性。台灣應該從普遍性而不是深遠性出發,普遍性才具有意義(白天、晚上、每個城市都這樣。)

另外說到謝英俊如何利用建築實踐自我,謝英俊認為蓋房子沒有很難,將建屋簡單化。將物品現代越來複雜、商品化、製造困難的「排他性」去除,讓沒有選擇性的人可以自己動手做。後來致力於發展自力造屋,告訴弱勢者他們還有別的選擇。

由上而下很容易忽略一些細節,改變要從下而上。

我們有個迷思,認為糞便或垃圾需要一個大系統來處理。可是以前小農村都是有人會來把糞便除去。但像單一大系統,如果有一個病毒進來很可能就會整個毀滅。

他也提到其中一個藝術家觀察台灣時,發現一些特殊的違章,狀況是房子先蓋好了都市規劃才進來,後來政府把房子規劃在馬路,就必須得把房子拆掉。雖然政府會給予補助,但藝術家認為這是弔詭的,並相信土地是全球的,而人類不應該宣稱他們有土地所有權。他選擇在一個原本可以通過汽車的馬路,一個只能通過行人的違章房屋頂上,蓋了一個平台。

接著劉國滄的主要作品為藍晒圖和安平樹屋。他去了被馬路拓寬而拆掉的房子,牆面留下一些痕跡,就去想像原來的住屋,而藍晒圖隱喻把東西叫出來。他就把藍晒圖把原來完整的家叫出來,去附近撿家具洗乾淨後,切一半然後貼上去,然後勾邊把立體平面化。遠看會看不出來真實的還是虛假的,讓不存在的東西變成立體,把存在的東西變平面,2、3D的視覺交錯。


後來又為這個展覽做了一個作品「都市客廳」,批判現代人和都市的關係,選定一個角落,選兩戶建立一個動用的都市空間。這次也在附近撿家具重新漆成黃色,給予新生命、勾邊再切一半崁進去,建立模糊性。


建築常因考慮到現實而被藝術圈歸類為應用藝術,概念的檔次在形而下的部份,而藝術因概念的完整在形而上,但事實上能做到形而上的人沒幾個,大部分都是虛假的形而上。

而建築設計可貴的就是他能實際去做點什麼,但希望當建築或設計介入空間,能夠加入一點抽象。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1 陳意淳

[個人心得]

在阮老師分享的幾個作品中,看到了建築師們從建築的角度思考人性與環境,以及對於既有的制度、政策進行反思。然而,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是否有更好的方法去執行設計,我們逐步邁向全球化與現代化,到底是複雜化的設計好還是簡化好呢?這讓我想到在平面設計的發展也有一個化繁為簡的趨勢,甚至是最近流行的扁平化介面,扁平化的視覺是真的比較好嗎?這是一個大問題,它不只反應了時下的審美觀,也讓我們思考擬物化與扁平化的適切性。

其實在很久以前,米開朗基羅曾被問到是怎麼創作大衛雕像時,就很精闢地回答了,他說:「很簡單,我只是鑿去多餘的石頭,留下有用的。」這句話讓我對設計有更完整的體悟,視覺風格只是一個選擇性的問題,在介面設計中,扁平風格的優勢在於它可以更加簡單的將信息和事物呈現出來,減少認知障礙的產生,這是其設計的目的;反之,在需要擬物化視覺才能表現的狀況下時,就不是合用扁平化的視覺。

我想在阮老師提到的幾個作品中,同樣有一個很強的訴求,便是「做最適當的設計」,當我們處於亞熱帶和熱帶的交界,就不需要溫帶的設計,因為那是一種崇尚大系統的迷思,對於當地的環境與居民是沒有幫助的,充其量只是個美麗卻沒有功能的藝術品。阮老師的小鳳山展覽,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希望利用介入都市的行動,真正喚起大家對周遭環境的關心,並且藉由這樣一個共鳴或凝聚力,發展出新的小系統,可以再次循環,傳播正向、有益的力量。阮老師也提到建築往往太務實,無法打入藝術與美學,而且也無法擺進美術館,所以建築必須落實到真正的環境當中,透過裝置與環境共生,才能表現出建築的力量,傳達其理念與價值,促進更多反思。



[延伸閱讀]

透過謝英俊老師帶我們閱讀建築裡面應該要有的永續經營,讓我們重新認識,我們應該擁有什麼樣的居住環境。
我們有許多因地震而倒塌的房子,完全是因為建築的錯誤,現代化的建築在災區無一倖存,留下來的卻是傳統的房子,這說明了現代化的流行與趨勢只是一個表象,沒有真正解決問題。專業者應該做的事情應該是提供一個平台,也就是開放的體系,透過簡化的購法,讓村民可以協力造屋,讓人民能享有因地制宜、多樣化的設計。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9 吳亭葶


講座心得:2013.12.13(五)

講者:王俊隆 Rock


這次的講者是竅門設計工作室的王俊隆先生,他今年41歲,是實踐工設第一屆畢業,後赴荷蘭唸書,跟朋友開竅門設計工作室,在業界頗有名聲。他是個敢做夢的人,也是個敢於堅持自己想法的人,他說,他一直想要走一條很不一樣的路,讓設計除了商業以外,還可以將講述其他事情,例如社會議題、藝術、文化等,讓設計這件事擁有更深、更廣的意義。

其中Teaparty作為代表性的鉅作,有商品、空間設計,配合各項概念活動,將茶文化做了一次全新的演繹。不論在品味的高度,文化的深度等各個面向,都是非常頂尖的作品,是一次充滿詩意、富有藝術性的展演。例如,他們從思考茶師這個職業開始,創造了一個封茶儀式,意在留下緘封的那一刻。透過賦予茶精神上的意義,帶來一種寧靜的沈澱。對現代人而言,商品的品質好,是一回事;在精神上感到美好,又是另一回事。為了精神上美好的體驗或擁有而購買,這樣的動機,是遠強過購買理性上認為「好」的商品。配合活動,就能達到更完整的體驗。

此外,我很喜歡一件作品是,紅磚與水泥做的瓶碗。以古早的紅磚與水泥為材料,直接連結到鄉間紅磚屋的印象。被打磨得飽滿的圓弧瓶身,散發著溫潤光澤,光是想像那手感的溫度,就能勾起對鄉的懷念,以及一股暖暖的親切感。席間有同學形容為它一首詩,是結合了童年記憶,富含詩意的創作,形容頗為得貼切。

作品以外,他強調,身為設計師,涉獵的層面要夠廣。

設計的跨界,在近年是一個不斷被呼喊的口號,但是實際上究竟應該如何?精通兩個領域,是跨界的基本,但更重要的是,能看見兩個領域結合的可能性,甚至是從中延伸出的更多領域,這需要想像力、創造力,才是跨界人才真正的價值所在,設計師應該扮演橋梁,成為一個具有更高的眼界、視野廣闊,連結並整合一切的角色。講者說,他很喜歡電影,自己是個帶有導演特質的設計師,喜歡用一個面,而非一個點去看事情,這是一種觀點轉換的能力,也是讓他能夠擁有跨界視野的一項特質。

他提及童年,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他童年想當Rocker這件事。

國中的時候被問及一個經典題:我的志願,他說要當搖滾歌手,結果全部的人都笑歪了,因為這在當時是鄉下小孩難以想像的一件事。

設計師的一項共通特質,就是愛做夢的一群人,但同時他們也是很敏感的一群人,因為要有細膩的感受力、深刻的洞察力,才能確實掌握好設計的每個細節。但也正因為敏銳,所以容易受傷,要堅持下去並不容易,需要很多的自信與勇氣。但他說,要敢做夢,更要敢於相信夢想,願意接受夢想不被正面看待的可能性,然後相信自己,繼續走下去。例如,他想像自己的作品有一天作品能被設計博物館收藏,如今也真的實現了。這是他一直以來的信念,也是今天我從講座中感受深有感觸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從滿街停放的速克達找靈感,王俊隆堅持街頭創作路線
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id/8535

2013年12月26日 星期四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19 蔡亞典

        從王俊隆先生的故事中,隱約可以感受到自身就處在那個時空下,並隨著每一樣產品的產出,慢慢被帶回現實,但回憶又透過產品被帶了出來,並且揮之不去,感覺甚好。

        從講者的經歷中,我發現他有很大的信心,雖然成長過程中有許多的嘲諷還有看笑話的聲音,但他堅持自己的理念,並且努力去建造通往目標的階梯,透過實踐讓自己與周遭的人認同他的想法。

        我相信很多人一定也認同「在設計產品時,要先會說故事」這句話,但往往都落入無法將故事轉化到現實並產出作品的窘境,也有可能是主管或是老師給了你很大的壓力,讓你沒有時間,也逼得你不得不草草結束你的故事,也草草的產出一件產品,王俊隆先生的設計經歷反映了我們的狀況,也給了我們一個新的學習模式與心態的建立。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18 王柏皓

忘記是去年還是前年去設計師週,當時就有從李根在老師的Facebook上看到關於一些Tea Party的訊息,所以在逛設計師週的時候有稍微的繞過去看看,不過當時不知道是因為燈光昏暗的關係,只有在展場入口處稍圍觀望一下而已。這次聽王老師娓娓道來整個Tea Party從頭到尾的企劃過程,實在是令人嚮往。
王老師說他覺得自己就像是導演一樣在規劃這個企劃,這點我認為可以從整個企劃的開頭看出來。開頭以文學的方式敘述這個茶文化的儀式、氛圍,以此作為開展,後面的各樣設計緊緊扣著這最初、相當具有詩意的幾段文字,這有別於以往看過的許多作品,我認為非常的吸引人。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D9910201 王怡



       唐·諾曼(DONALD A. NORMAN,1935~)提出「隨著消費需求的轉變,目前產品除了使用功能與實用性外,還必須兼顧消費者認知與產品訴求等面。」(徐啟賢、林榮泰, 2011)

       王俊隆設計師於專題演講中介紹了獲得2013年文創精品獎「創新服務獎」肯定的Tea Party《慢‧漫》作品。而每個國家的文化傳統與生活美學,皆具備獨特的辨識性,若運用文化特色進行產品的設計與應用,可提升產品的特殊性,並可增加消費體驗,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Handa, 1999; Yair, Tomes, & Press, 1999; Yair, Press, & Tomes, 2001; 林榮泰, 2011)。

       王俊隆設計師的 Tea Party《慢‧漫》;結合了8位不同專業領域的創作者,包含圖像、空間、產品、家具、服裝、音樂和舞蹈等表現形式的「茶美學」;以「水」和「溫度」的兩支舞茶腳本,透過舞者的穿針引線,導引出「敬天、惜茶、聞香」的演出,茶具設計的意象以「水」為出發,概念來自於王俊隆設計師對溪石的觀察,茶具外殼鏤空的設計則演繹流水穿越後的痕跡。

       Tea Party《慢‧漫》從茶師的點火燒茶,詮釋以茶會友的心境,並體現「茶在生活文化中」所創造出人與人的交流感動。正如Benny Ding Leong 與 Hazel Clark所說:「現今的產品設計,可藉由文化知識的探索和理解,建構出設計發展的新方向。」【註1】


【註1】
Leong, D., & Clark, H. (2003). Culture-based knowledge towards new design thinking and practice- A dialogue. Design Issues, 19(3), 48-58.




DONALD A. NORMAN(2003)“PROLOGUE: THREE TEAPOTS”
參考網站: www.jnd.org/dn.mss/CH00_Prolog

【陶作坊】 www.aurlia.com.tw

【2013年文創精品獎官網】
http://60.244.127.77/iccie/news.php?act=view&catId=1&no=61

王俊隆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102 卓思陽

『個人心得』

王俊隆老師這次演講中提到:用設計講故事,而使我反思,以一個使用者經驗,或者稱用戶體驗,的設計角度切入,設計師要如何來詮釋一個故事,並且讓使用者深受感動,引發共鳴呢?我想設計師最具備的兩個能力,一為「看見」的能力.在透過與使用者互動、訪談,更深入的了解他們之後,從中發現使用者的需求,「看見」設計洞見,是一大重點.再來就是『轉化』的能力.將這些洞見轉化成為適切的設計,讓使用者能夠真實的操作給予回饋,便是另一項重點.而講到故事,又不能不提到服務設計思維,在使用者接觸產品、服務的所有流程和互動中給予絕佳的體驗,也是讓使用者感受故事的一種.

例如蘋果的apple store,僅僅在店內的燈光設計,就花費了許多的心力.目的只有一個:讓消費者到店內看到產品與他們在網路上或雜誌上看到的樣子是一模一樣的,讓使用者感受到是精品的一種消費,而營造的故事油然而生.

許多品牌賣的也是故事,可能是一種傳奇故事,也可能是溫馨的故事情境.如Nike歌頌偉大球員,讓消費者共鳴,並且達到購買運動產品,只為追求Nike所營造的故事情境.



延伸閱讀
Nike Basketball | Kobe Bryant: #COUNTONKO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x0iu-TC6w

Nike Presents: Just Do It -- Possibilities
http://youtu.be/aPkyPdubqDs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8鄭雅方


這次的講者是竅門設計事務所的王俊隆設計師,工業設計出身的他,除了產出獨具風格的設計品,也一直在進行一些非傳統的設計實驗。之前對於設計師社會設計的觀點是我一直覺得很佩服的:真正懷抱著大我的理想,站在利他的角度為社會問題思考解決方案,方案未必是一個產品,也可能是一個流程或服務。在學習設計以前,曾誤以為設計就是讓世界變得更好看、在生活的細節中植入幸福;而在現今資訊爆炸、妖魔鬼怪紛起的混亂世道中,再美好的設計不過是錦上添花,不幸的事物依然不會被昂貴的設計品所拯救,不管是否真的能改善任何人事物的處境,至少都該奮力一試。
而在之前的Tea Party計劃中,王俊隆老師透過別出心裁的創意手法,試圖在國際間推廣茶文化。藝術家、音樂人與設計師,平常獨來獨往的藝術能量被聚集,跨界合作,以表演搭配各種設計元素的形式傳達理念。這樣的方式是非常新穎的,試想若將此方式應用於不同的主題,可能是現今社會的各種議題與問題,也招集各領域的專家:作家、媒體工作者、攝影師等等與設計相互激盪,一定也會是一次非常有趣且能創造難以預想成果的實驗。

延伸閱讀
從設計到社計的社會學想像
http://twstreetcorner.org/2013/10/28/chendung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