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 黃新雅 M9810110


[個人心得]

聽完這一次的講座課程,由衷覺得邀請經驗豐富的講師來與學生分享真的是可以使我們大家都學到了不少難得可貴的知識。這次邀請到歐陽穎華老師來演講,雖然老師並非藝術或是設計背景出來的,但仍然堅持自己的熱情投身於策展與品牌行銷的領域並且成光的發光發熱,從為農業的行銷一直到文創、戲劇、政府承包案件通通都難不倒他。

在下面聽講的同學們不外乎大部分都是設計系所的同學,我覺得大部分的人都心懷著一份夢想,不管是想著自己創業抑或是在設計的圈子裡面有所成就,但是我們往往都太過投身於我們轉業的領域而忽略了應該去了解更多跨領域的必要的知識,例如通路行銷等等...。歐陽穎華老師點醒了我們很多,他與我們分享了許多行銷與通路的知識與經驗,例如沉沒成本的運用與商業操作的概念。雖然這次演講時間短暫,但老師就有如一把鑰匙,幫助我們一窺達成夢想的成功路徑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 黃凱蘭 M10010115

[個人心得]

在現今產業發展的潮流中,「文化創意產業」被視為改變蕭條的產業與市場的救贖之道。然而,究竟「文化創意產業是什麼? 」、「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為何? 」、「臺灣在文化創意產業上的立基點在哪? 」這些問題我們是否真的清楚呢? 此次歐陽穎華先生在這次的演講課作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從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作分析,甚至到臺灣文化根源的議題都有精闢的見解。其中,歐陽穎華先生也點出了我們發展文創上的特點與長處,他認為臺灣適合成為文創工廠而非文創市場,我們在發展策略時的視野與格局要放得更廣,讓我們的產品才得以有機會被廣泛的接受。 此外,歐陽穎華先生也建議我們應該要對財務管理有實質的認知。透過策略與財務規劃才能把理想的想法轉為實質的行動而非空想。從演講中可以了解到歐陽穎華先生運用他對財務規劃的概念與利潤共享策略操作,讓許多文藝和地方文創活動得以順利的推廣與進行。


[延伸閱讀] 

在演講中,歐陽先生一再的強調文化創意產業不單單只有提升舊有的人文產業,也需要結合策略與經營。這本書整理了許多國內外學者的意見與看法,對於文化產業有許多層面的解釋與剖析。結合全球經濟發展的脈絡,此書也提供了臺灣文創的發展脈絡。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7123

2011年10月14日 星期五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內容 / D10010102 D10010301 M9910116 M10010115 M10010113 M9810110

歐陽穎華老師以豐富的個人經歷作開場白,曾經是花藝設計師的他,現在擔任台師大的教授,主要教授藝術行銷和財務管理
文化創意產業不能以急就章來做,要分成三個面向來討論,分別是文化」、「創意」還有「產業」,然而現今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什麼都做,但是什麼都不入流文化根源要找出來,特色要做出來,才會有創意也才能和產業結合。並以政府光以模仿來辦活動的方式是無法發展台灣特有的產業;模仿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做調整,才能夠將創意和文化連結在一起。
老師提到現在很多年輕人創業,空有好的創意,可是卻沒有好的財務管理,相當可惜;再來是對於市場的觀察要細微,切勿當先頭羊,投入未知的地區創業,需視整個大環境有一定的經濟規模,該產業有競爭,並熟知敵人的特色,就比較好訂立自己的行銷策略。以力撰堂的例子來和大家分享,當時正值不景氣,所有的商業行為的下降,歐陽老師用「鄉村包圍城市」的理念,頭一年累積經歷,累積知名度,只做政府的、國際性的案子,有層次性的從許多小案子開始,到縮減案子數量,提高案子單價,進而提升整體獲利。
台灣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工廠而不是市場,這是因為台灣屬於輸出行國家,人口少,市場規模自然小,所以文創呈現的手法不要過於本土性,將眼光放到國際,提高市場規模,創意思維也應隨之調整
目前大部分的文化創意產業都還是在賺政府的錢,轉型的契機在於如何將之市場化產業化台灣的社區營造文化論述是很精采的,這是政府在推動文創產業可以操作的方向,有了好的文化本質,要如何產業化?歐陽老師分享通路行銷、與旅行社利潤共享的概念,這是文化產業化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掌握通路就等同掌握整個市場,也掌握人心,統一超商今天之所以會如此的成功,正是因為通路做得好。至於虛擬通路的部分,老師認為不好掌控目標族群,在行銷手法上較為窒礙難行,因此沒有多加論述。再來,利潤共享的概念則以劍湖山遊樂園轉型成功的做法,實證互利共生的概念
最後,老師還分享沉默成本的概念,從定價到操控消費者付費心理的技巧,甚至是通路打行銷的策略,達到效益極大化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 洪冠舒 M10010M01

[個人心得]
這一次有幸聽到歐陽穎華老師講座,真是受益匪淺,也給我帶來了很多啓發與感悟。
首先,歐陽老師的人生經歷也充滿了傳奇色彩,從農業行銷開始,然後潛心研究插花技藝,並通過個人的苦心鑽研,成爲業界小有名氣的花藝師,之後又進入藝術行銷及文創產業,甚至還有從事旅遊業。經歷之豐富讓人不能不為之稱道。
而作為學生的我們也不能僅僅將自己的視野局限在設計上,在產品行銷、財務管理方面還有很多要學習的。老師也有提到自己的學生想要創業,但因爲不善於管理財務而導致公司運營狀況不佳。
還有「利潤共享」、「沉沒成本」和「利害關係人」等等,也都是第一次聽到,給我啟發很多,以後要把自己的視野放大,豐富的經歷和廣闊的視野就是我們成功所需要的基石。
最後,歐陽老師對於企業盈利與社會貢獻的考量,我也非常欣賞,在追求商業化和利潤的同時,不忘回饋社會,並將社會公益作為企業的使命,使企業更具凝聚力,同時也具有了為之奮鬥的目標。
[延伸閱讀]
美學CEO:用設計思考,用美學管理
本書源起於為美國杜克商學院規畫的一堂設計思考行銷課程。作者結合台大城鄉所的設計和美國商學名校的管理養成,用左右腦一起思考,揉合美感知識與管理方法,讓《財星》百大企業的準經理人可像設計師般思考,讓創意人也能有經營管理觀念,希望人人都可以是美學CEO。
本書試著革新設計觀念,提供務實管理方法,除了呈現麥可.波特、科特勒(Philip Kotler)、德萊弗斯(Henry Dreyfuss)、洛伊(Raymond Loewy)等大師觀點,也透過Apple、Alessi、ASUS、IDEO、IKEA、P&G、Swatch、ZARA、7-11等經典個案,從MoMA的設計經典到哈佛的管理思考,精采詮釋美力背後的管理意義及帶來的深切改變!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 邱鈴媛 M9910116

[個人心得]

不只對於產品設計而言,文化創意產業是目前熱烈討論的重點,曾經修過建築講座三個學期,文化內涵對建築來說也是一個重要的區塊,時常有人問講師一個大哉問,台灣的文化到底是什麼?台灣的文化並不是要看得廣,而是要看得深,就像電影賽德克巴萊,如果只有台灣人自己了解,那對於國際來說又會如何看待台灣?也或許台灣也很難探究自身的文化為何,也或者呼應歐陽老師所說,先探究文化特質、再發展創意、最後再以產業面相探討,才是一個完整的文化創意產業,對我來說,或許台灣的文化就是紛亂且多元的特質,並不一定是要一個特定的項目才是文化本身,我們身處於環境中或許因為太習慣而忘了屬於我們的生活特性就是文化的一環,這反而就是深深吸引人的獨特性所在。

[延伸閱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32770
文化創意產業相關書籍
此書除對文化創意產業做總括性的介紹外,其餘各篇則從「基礎產業」的角度出發,選以表演藝術產業、視覺藝術產業以及生活美學產業等做為全書鋪陳的主體。另再佐以南韓、日本、泰國等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實際案例(如:日本的動漫遊戲(ACG)產業等),來協助讀者們可以對臺灣周邊地區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上的現況做一瞭解。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 林妙真 M10010202

【個人心得】

談到文化創意產業,總無法避免「台灣的文化根源是什麼?」諸如此類的提問,文化是一種民族性的表現,它顯現了一種生活習慣、方式、情感以及對自身文化強烈的自信心,然而,對我而言,直至現在台灣人對於自己的文化與生活內容,總有些莫名的氣短,仔細觀察貼滿街道的售屋廣告上,你看得見東京、到得了巴黎,卻少見以台灣當地做為噱頭的宣傳廣告,如同老師說的在台北舉辦「德國啤酒節」這樣的行為,我們總是藉由別的強勢文化來裝飾自身的價值和自信,看不見自身蘊藏的美好。能創造差異的並不是穿著同一件世界觀外衣的集體,而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台灣四百多年的歷史,經由幾次外來文化的催化與洗禮,逐層累積而成的文化厚度,我相信是有足夠的文化底蘊,能讓我們創造更大的價值去打動全世界,端看我們能否將生活當中的「美好」商品化,與全世界分享,並且認同自身的文化與情感,當你感動自己的同時,也會感動全世界,這會是我們看見自己價值的開端,並且肯定自己的開始。

【延伸閱讀】
《文化是好生意》




本書非常忠實的以「生意」這件事情來談文化,作者認為文化是好生意,而「生意」是「生動的主意」不論是產品或服務,都需要藉著用心的經營和生動的主意,來建立鮮活的事業。她配合著名的實例,將文化視為資本,探討其產業、商業營銷相關的概念,提出各種解析及看法,我認為這與歐陽老師談論的銷售方面一樣,都是在提供一種前瞻性的思維及未來趨勢,使文化的生意不僅是要成為賺錢的生意,更需從各方面強化自身的文化,創造更高的價值。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 莊偉銘 D10010301

[演講內容]

歐陽穎華老師以豐富的個人經歷作開場白,曾經是花藝設計師的他,現在擔任台師大的教授,主要教授藝術行銷和財務管理,

文化創意產業不能以急就章來做,要分成三個面向來討論,分別是文化」、「創意」還有產業,然而現今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什麼都做,但是什麼都不入流文化根源要找出來,特色要做出來,才會有創意也才能和產業結合。並以政府光以模仿來辦活動的方式是無法發展台灣特有的產業;模仿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做調整,才能夠將創意和文化連結在一起。

老師提到現在很多年輕人創業,空有好的創意,可是卻沒有好的財務管理,相當可惜;再來是對於市場的觀察要細微,切勿當先頭羊,投入未知的地區創業,需視整個大環境有一定的經濟規模,該產業有競爭,並熟知敵人的特色,就比較好訂立自己的行銷策略。以力撰堂的例子來和大家分享,當時正值不景氣,所有的商業行為的下降,歐陽老師用「鄉村包圍城市」的理念,頭一年累積經歷,累積知名度,只做政府的、國際性的案子,有層次性的從許多小案子開始,到縮減案子數量,提高案子單價,進而提升整體獲利。

台灣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工廠而不是市場,這是因為台灣屬於輸出行國家,人口少,市場規模自然小,所以文創呈現的手法不要過於本土性,將眼光放到國際,提高市場規模,創意思維也應隨之調整

目前大部分的文化創意產業都還是在賺政府的錢,轉型的契機在於如何將之市場化產業化台灣的社區營造文化論述是很精采的,這是政府在推動文創產業可以操作的方向,有了好的文化本質,要如何產業化?歐陽老師分享通路行銷、與旅行社利潤共享的概念,這是文化產業化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掌握通路就等同掌握整個市場,也掌握人心,統一超商今天之所以會如此的成功,正是因為通路做得好。至於虛擬通路的部分,老師認為不好掌控目標族群,在行銷手法上較為窒礙難行,因此沒有多加論述。再來,利潤共享的概念則以劍湖山遊樂園轉型成功的做法,實證互利共生的概念

最後,老師還分享沉默成本的概念,從定價到操控消費者付費心理的技巧,甚至是通路打行銷的策略,達到效益極大化


[個人心得]

聽了歐陽老師兩個小時下來無簡報卻富含架構的演講,佩服之餘,更深入的了解行銷手段對藝術策展與文化推廣的重要性文化創意要推動,要帶到我們的生活,甚而到產業化,老師從實際面向切入探討,有三個重要能力是我們要去培養的,一個是妥善的財務規劃投資自我的必要性、以及對產業的敏感度空有驚人的創意卻沒有良好的財務計畫,即使產品亮眼,但卻無法達到永續經營的效標;對內,要求企劃團隊有高品質的服務專業與態度,對外,和客戶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與溝通則,必要的是人脈,也是一種信任的感覺,好感度建立了,日後合作起來便得心應手

文化產業化的過程中,利潤共享強化了品牌的推動速度:一個創意產品的特色在哪,對於盲目的消費者而言,並不一定能夠清楚的認知,打品牌、作行銷、到建立形象,每一個環節都是將客戶對於產品的信任逐漸累積起來的關鍵,口耳相傳之下也帶來了無限的商機。如何去落實,相當值得我們去深思。


[提問與答覆]

[提問] 目前台灣的活動很多,但是空有活動卻沒有文化性;以力撰堂為例,接了這麼多政府的案子,在自己對於文化藝術活動的策展堅持和政府的推動文創想法之間,您如何做個取捨?

[答覆] 在進入市場的時候要先取得發言權;以嘉義管樂節為例,要有指標性的團體進來才會有看頭,但政府僅願意提供四百萬,沒有請到相當程度的團體,活動無法打出響亮的宣傳,人氣低迷對次年度要進行這樣的活動勢必會有困難,因此,力撰堂自己貼錢應邀國際知名團體來台表演,一方面是為了作口碑,讓政府信任,二來知道第四年剛好是管樂節的二十週年慶,為了搶標以及獲得更好的獲利,前面做的努力都在第四年回收回來,同時也取得信任感和發言權。說到這邊,歐陽老師帶到投資自己」的概念,文創產業引入行銷企劃團隊,營收成長不一定能夠立即見效,但是對於品牌的推動會在第2~3年有爆炸性的發展成效。舉例來說,以寫手的力量降低嘉義飯店散客的住房率,鑠口成金便是這回事最後強調,在客戶面前,還必須適時展現自己策展的堅持,作出企業口碑。


[延伸閱讀]

[閱讀文獻1] 從文化創意與社區營造看休閒產業的未來

http://ed.arte.gov.tw/uploadfile/Twin_Focus/%E5%BE%9E%E6%96%87%E5%8C%96%E5%89%B5%E6%84%8F%E8%88%87%E7%A4%BE%E5%8D%80%E7%87%9F%E9%80%A0%E7%9C%8B%E4%BC%91%E9%96%92%E7%94%A2%E6%A5%AD%E7%9A%84%E6%9C%AA%E4%BE%86.pdf

[摘要與心得]

現代社會,市場競爭自由,人民消費力提升,由基本的生活需求,願意將部份所得,提撥一部分到體驗需求的層級,因此,文化創意產業做得好與否,變得格外重要。文中提到兩個方向,一是從傳統中發揮創意,例如將地方特色產品置入文化包裝,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二是以社區營造為根本,不是庸俗化的引入大量的類質性觀光商品,而是原汁原味的呈現特色產業和鄉土體驗。

[閱讀文獻2] 台北車站新定位 文創園區前哨

http://tw.stock.yahoo.com/news_content/url/d/a/111013/1/2tvav.html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 方浩任 M10010103


【個人心得】

由於越來越接近要步入社會的日子,這陣子也一直不斷著思考的一個問題:「要如何利用在學的時間培養自己的獨特之處?」。

在這次的演講之中最大的收穫是讓自己有了些方向,知道如果想要達成自己的目標還需要增進哪些知識。我覺得在目前的升學階段中要學習的除了將設計做的好和完善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將設計的創意應用的更廣。就像本次主講人歐陽老師分享自己創業的經驗一樣,如何在行銷策略和投資理財方面也能產出好點子而讓自己在眾多競爭者中突顯出來。

而在這次演講所提到的台灣文化產業部分,自己之前也是很困惑。總覺得台灣沒辦法像很多國家一樣提到國家的名子就可以很直覺的想到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東西。雖然近年來很多人不斷的在這方面努力,但可能就像是老師所說的銷售的對象要以更廣大的市場為主,這樣才能讓許多好的想法被付諸實現,也能讓更多的族群能夠對台灣有更多的了解和認同。

最後也感謝在思考人生規劃的問題時能有這次的演講,讓自己離期許又更近了一步。

【延伸閱讀】








書名:策略精論:基礎篇

作者簡介:
湯明哲教授為美國麻省理工史隆學院(MIT Sloan School)管理博士,專攻策略管理。

內容心得:覺得這本書對於每個人都非常值得一看,書中介紹的策略不只可以用在公司裡,甚至可以用在自己的生涯規劃上,如何讓自己能與眾不同!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林曉詩M10010302

[個人心得]
歐陽老師在業界作過很多不同的工作,從一開始的農業行銷,接者老師開始接觸到花藝,成為花藝老師,在一些的女性雜誌常會看到老師的文章,當老師在講這段經歷的時候,我覺得老師非常厲害,覺得歐陽老師是藝術家又是商人,演講的時候我一直這麼覺得,他靠著自己對花藝的興趣以及堅持,幾乎是靠自學的方式學習花藝,而且還能夠發展出自己的一套想法,除了有想像力又有實踐事情的能力,這點是我從老師身上學習到。
雖然僅僅是3堂課的演講,但我覺得老師傳授了很多重要的理念,例如老師提到做文化創意的通常不善於財務管理,他更提到了他的學生中有自行創業的,不過就是因為財務管理不佳而搖搖欲墜,歐陽老師希望我們能夠更注意到這個部分,或是能夠修一些管理的課程。
老師還提到設計這條路能夠轉行還是轉比較好,聽到的時候一方面感到淡淡的無奈一方面又覺得很有道理,不過光是在技術面鑽研並非長久之計,替自己增加更多的復合能力將能走得更長遠。
------------------------------------------
James G. March 關於管理這首詩

讀完關於管理這首詩這篇文章後, 雖然裡面有一些內容不是太了解,不過有一些論點很有意思,例如一開始提到的:沒影響力,; 沒關係是「推敲」而非「推銷」想法,< 詹姆士.馬其他所在意的不在是那麼世俗的東西,而他追求的是做自己想做的事,現今太多為了利益而改變原本自己的人,像他這樣專注在自己認為對的事物上,而 不被周遭影響的不多,所以這讓我覺得詹姆士.馬其是一個很特別的人。

此外詹姆士. 馬其把美的概念傳遞給學生,並對學生說:不要問我教的東西有什麼立即的用處, 這句話讓我想到賈伯斯也說過類似的話,他說: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因此我了解到,自己現在所學的一切將會對我有所幫助,只需時間來驗證了。

歐陽穎華老師演講心得 / 賴采秀 M10010201

[個人心得]
此次演講的歐陽穎華先生是位十分博學的人,過往的豐富經驗成就了現今的他,令我聚精會神聆聽他說的每段有趣話語。有許多論點令我感到意外,像是「文化創意產業」這名詞,我從沒想過是有階段性的,做好自身文化,進而衍生創意,最後才能發展產業進而以營運策略去支持前兩者。現今的設計者往往僅能大談文化與創意,但連一份基本的財務報表都做不出來,也無法以好的營運策略支持自己的論點。

我其實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面面俱到,之前所待的實習的公司將人員分為設計與行銷兩組,行銷組做好分析、交給設計組設計出適合的作品後,行銷組再負責與廠商協調作品的合適性。在這樣的循環裡,我覺得設計者做的部分還是只有付出勞力而沒有參與事先發想與整體規畫。現在許多設計者是連寫出一份企劃書都無法的,但不僅是產出作品,設計者更需要學習如何行銷自身作品與更加了解市場、通路或其他,我想這是我在研究所裡更想學到的東西。

歐陽先生也提到許多對於我來說是屬於新的名詞,像是「利潤共享」、「效益極大化」、「沉默成本」、「利害關係人」…等。我從沒想過「沉默成本」這個問題,例如說,台北花博斥資180億,是已經確定的成本,但我們要如何賺回這180億?我以前常常想,很多票打到7、8折,或許更低,這樣廠商究竟要賺什麼?老師提供的論點是,本來就不會來的人(像是不願意前往的外縣市人),如果願意因為打折而花錢來看看,門票當然是能賣多少算多少,多來一個人便能多賺一張票錢,而且他或許會帶家人或朋友去,就又能衝現場票的張數。這論點對我來說是個衝擊。我從來都僅會想打折是要衝人數,多賣一些票,但從沒想過是如此原因。

歐陽老師帶來許多新觀點,讓我拓展了許多新想法,很期待接下來的下一位講者可以帶給我什麼新的刺激。


[提問與答覆]
Q:近幾年國片越來越被重視,老師有提到台灣的電影做的內容太小眾且或許只有台灣人才會懂,但如果要做到像國外那樣大成本,無論是資金或技術,可能也比不上國外的作品。對於台灣的電影老師是否有更好的建議或策略,能將台灣影片行銷到國外?
A:其實台灣電影的題材小眾或是本土化是可以的,但台灣電影除了缺乏娛樂性還有缺乏行銷手法、美術技術、大場面…等等太多元素了,一部電影是由非常多的元素去支撐起來的。好比如說娛樂性,「賽德克巴萊」此部戲悲傷的成分就太重了,觀眾進去看戲是受苦的,有些觀眾或許是不願意進去受苦的,他需要多一些娛樂性的內容;再者,它的族群便被限制住了,並不是所有族群都可以觀看此部片的,當然相對會影響票房。除了這些台灣的電影行銷至國外的策略也都有問題的,這當中可以討論的內容與問題還很多。

[延伸閱讀]
《總裁獅子心》

■ 相信很多人在小時候都看過此本書,但我想,聽了此堂課後,重新翻閱此本書或許會有不同感受。
「抱最多的希望,為最多的努力,做最壞的打算」一直是嚴長壽先生的座右銘,他是實力戰勝學歷很好的一個例子。
只有高中畢業的他,在服務業裡他從傳達小弟慢慢做到總經理,32歲時再從總經理成為亞都飯店的總裁。
我想他的成功經驗是可以當做很多人的借鏡。
且此本書比起一般傳記要好讀很多,很建議大家看。

■ 附上一份在網路上別人整理的一份心得與嚴先生書中所提的重點,沒有時間的人可以先看看此份PDF。
http://www.penghu.gov.tw/files/0610240019.pdf

■ 嚴長壽《你可以不一樣》影片,則是他簡短探討如何經營亞都飯店的故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i7lRWve4ec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 程彥彰 M10010110

[心得感想]

現今,台灣很多公司都在搞文化創意產業,而我也認為這是很夯的趨勢,但卻不是很了解真正的內涵,藉由歐陽老師一開始的開場白,了解到台灣現今文化創意產業所面臨的一些問題!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這些未來的設計師去了解以及去深思的。
而老師也不吝嗇的分享創業的過程,這也讓我領悟到創業雖然辛苦,但只要用了對的方法,就算你在不對的時間點,你也能輕鬆的殺出一條血路來!演講中也提到”獲利共生”這個觀念,以前我的認知是在商場上不就是個自賺個自的錢,比誰賺得多嗎?但熟不知,要永久的經營,是需要和大家分享利益,共創雙贏的局面!演講最後,老師提到了信譽的例子,這真的現今是很多公司所欠缺的,因為自己也曾發生過印壞東西的例子,但對方卻是隨便敷衍,這真的是令我所厭惡的。同時也提醒我們不要為了省小錢而損失了最重要的信譽。
真的很慶幸能聽到這個演講,因為它讓我在做人處事上以及職場上應有的態度都又有更深的了解及成長。


[延伸閱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76623











[商場黑話術]

聽完了老師的演講,自己也很想要創業,但要創業,除了要有一些資本更重要的是我認為在商場上講話的學問是非常的重要!
你有好的想法但卻沒有好的口才,那可能就很難翻身了!
因此我選了這本書做為我的延伸閱讀。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 潘思頴 M10010209

「個人心得」

目前台灣文創產業是政府積極推廣與重視的一塊,在歐陽老師的分享中,我們也著實明白了,台灣對於文化的獨特性上是缺乏的,「甚麼都做」是台灣文創的現況,而文創產業之所以能蓬勃發展的關鍵原因之一,正在於一個國家的「文化性」。

歐陽老師提到的關於台北的德國啤酒節例子,反映出現今台灣對於自身文化無法產生自信,必須仰賴其他國家的「感覺殖民」,然而對於台灣一般大眾而言,甚至可說的上是吸引眾人目光的手法,但這卻是令人弔詭的。

「文化」、「創意」、「產業」是歐陽老師對於文創產業的定義,我們必須先找到屬於自身的文化性,透過平常生活的觀察中獲得創意來源,然而在盡情發揮創意之前,必須具備完整的策略與財務管理知識,才能確保在實現創意的當下,不致於摔得遍體麟傷,這是歐陽先生給我們的建議。的確,設計師普遍不擅長產業與財務管理的部分,常常在意的會是自己的作品好不好?卻在產業的實際面忽略了很多,然而這卻是極重要也必須建立的。

歐陽老師:「文化根源在於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台灣的社區型式是我們特有的,我們常因為太過習慣,所以忽略了平常生活中的許多特質,從生活中發現獨特性,從模仿中萃取精隨,同時建構產業管理知識與了解通路,從中獲利時,則負起社會責任給予社會回饋,這都是之後必須實踐的課題,也期許自己能培養相關的知識技能,更期望未來文創產業能繼續朝對的方向前進發展。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內容 / M9710211 M9910207 M10010203 M10010204 M10010207


關於歐陽穎華老師

    一句「高鐵人生」的開場白,歐陽老師緩緩的道出他目前的生活,與我們分享他一路走來所經歷的豐富人生經驗。早期的歐陽老師曾投入在花卉園藝設計,在雜誌撰寫插花相關的教學專欄、也從事過農業經營、產業育成,現在的他除了自己經營的力撰堂整合行銷公司外,也任教於台師大表演藝術所,更策劃過許多展覽,擅長藝術行銷。這樣多元的人生經驗,使得歐陽老師在經營自己的事業及對於台灣現今的發展有著不同的思維,不過有趣的是現在的他又多了個飯店總經理的頭銜。

文化、創意、產業,獨立的三件事

    歐陽老師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應將文化、創意、及產業,視為獨立的三件事、且分階段性來進行。「文化」即民族的文化根源,可從生活方式、習慣、情感及經驗來延伸及發展;「創意」是藉由觀察,將現有的產物透過新的思維、好的創意進行改良設計;「產業」則需藉由上面兩個部份的加值而生成,並透過商業化的過程,提升各產業間的競爭力及其需求。而台灣現今對於文創產業的發展,雖然做的方向很多,像是設計展覽,偶像劇、電影的置入等等,但因範圍涵蓋過於廣泛,且多只是做表面不精緻深入。沒有強烈的文化根源為支柱,自信心不足的情況下,變成什麼事都要做,卻也什麼事都做不好。

「從鄉村包圍城市」,創意及產業化的策略

    歐陽老師分享自己公司經營之初,經濟不景氣的同時,卻代表著政府的投資增加了。帶著團隊離開台北,以「從鄉村包圍城市」的信念,從其他較偏遠的鄉鎮開始接觸國際性的大案子,增加公司的知名度,累積資歷,待重新回到競爭激烈的城市,贏得的是公司的競爭力。歐陽老師也分析,目前的台灣尚處於未成熟的階段,許多計畫案靠的都是政府的補助,變成只能賺政府的錢,再者台灣市場畢竟有限,政府卻只將眼光放在台灣。文創產業還是需要有相當的市場化和規模性,不能只靠賺政府的錢而已,後面還需要有更多的因素去支援。像是在規畫整個財務計畫的時候,資金要怎樣去應用,還有後續的策略都需要有一套完整的配套措施。而歐陽老師認為本身就以外銷為主的台灣,不應該是文創的市場,應以國外市場為導向將台灣經營成「文創工廠」,外國人覺得台灣最有文化特色的地方在於需多地區的社區發展與環境營造,反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些驕傲景色。所以目前台灣最需要的是找尋自己的文化根源,並加強對於自己的文化內涵的信心。

掌握通路行銷替自己贏得市場

    產業化過程要掌握住兩個重點:第一、要變得更好,第二、懂得利潤共享。歐陽老師認為能夠真正懂得掌握通路的人,才是握有權力的人,任何一件設計商品、版權都必須先建立起通路才有機會談市場。又如近年來文化旅遊是個很熱門的話題,如何把文化與觀光結合,也就成了目前最熱門的文創產業,在這個時候重要的關鍵就是「通路」,有了通路才能打進市場,而建立通路需要的是金錢,過去我們常常高估了網路的功效,而造成效果不彰。舉例來說,劍湖山把票價從499提高到799,單價變高的情況下,消費者反而買單。而票價所高出來的300元就是運用在找尋通路上,透過所謂金流(行銷、折扣)、物流(旅行社)、資訊流(廣告、媒體)。歐陽老師一再提到,在市場獲利前,要懂得先想自己能夠分給別人多少,適時地將財務管理的概念融入其中,進而回收看不見的沈默成本。

2011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 閩浩翔 M10010205


【演講心得】

聽完老師的演講後讓我對文化、創意、產業又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了,我們應該更有自信的找出台灣自己的根源與獨特性,代表台灣的文化創意元素來呈現給世界的大眾。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有談到”掌握通路幾乎掌握了整個市場這段話” 當我們把東西設計完進而達到量產,這些都是我們自己所較能掌控的,唯有通路這方面是自己所較不能控制的,俗話說的好”在醜的東西都還是會有人喜歡”先不以東西的好壞,只要有好的通路,東西都還是可以賣得出去。 而不同通路帶來的客源也會不同,以相同的東西在誠品賣的價格可能就會比一般的書店還來的貴,但賣的量也不會依樣,都是自己要去了解的也讓我了解到通路的重要性。

【延伸閱讀】



















文化創意產業讀本:創意管理與文化經濟
作者:李天鐸等

藉由商業、科技、藝術文化的結合,創造新經濟價值,已是全球趨勢,此書不僅探討台灣文化創意產業,也可藉由此書尋思最具台灣獨特的文化創意。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 王瑜君 M10010109


【個人心得】

在這次的演講課我學到了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文化創意產業這件事,過去我可能多從設計者的角度出發,認為為什麼大家寧願購買廉價的、工廠大量生產的生活用品,甚至是花更多的前購買知名品牌的商品,都不太願意掏錢支持所謂的台灣設計師商品,但是在聽完此次歐陽老師的演說之後,我想我大概知道為什麼了,是通路的問題(難怪老師一開始就說:「搞藝術產業的好像對財務處理都很沒概念。」),因為很多的創意工作者都想保有自由自在的靈魂(就好像獨立音樂圈玩樂團的人一樣),市場這樣險惡的環境可能會一下子完全的扼殺了他們的美好夢想,所以他們可能會因為不想被抽成,或是創意被業主壓抑,而自行搞起創意市集這樣的東西,不過這樣的通路實在試過於狹小,且能見度低,所以可能小小的夢想都還沒長大就一下子被現實給踩死了,所以我覺得這次讓我映像最深刻的就是關於最後老師提到的,即使你有很多的夢想和抱負,也要在現實的情況下站穩腳步在來談接下來的事,雖然他整場演講一直在談現實的市場是多麼的刀光劍影與殘酷,但是他說他先在這片戰場佔有一席之地有能力之後他才開始進行所謂的社會公益,也告訴我們他在這方面的努力。

所以想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就應該先了解現實的情況,了解台灣目前的市場,因為台灣本土市場規模太小了,所以我們的文創產業不應把本土定位為“市場”而是“工廠”,應該把市場放在國際。我們是創意工廠在台灣產生好想法,並將它外銷國際。且把國際市場作為導向,應該要用國際思維發想,別一昧的把鄉土情感投注在作品上,而是讓別人也能對你的文化產生共鳴,並應該要對自己的文化深具信心,了解自己的文化基礎,並發掘其特色所在。這樣我們才能具備文化創意產業的根基「文化」,並發展源源不絕的創意。

【延伸閱讀】《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教育文化組高級助理研究員 劉新圓
http://www.npf.org.tw/post/2/5867

《文化創意產業》可以說是目前最夯的產業類別,但是到底何謂《文化創意產業》?我想大多數的人都很難名竊清楚的定義,在此篇文章裡有對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及涵蓋範圍加以解釋,並從政策面及產業面討論,舉其他國家的文創事業為例。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 劉知潔 M9910213

【個人心得】
歐陽老師演講的內容,重新挑戰了我個人對於文化創意產業,和整合行銷的觀念。


首先,老師談到了文化創意產業。在沒有簡報的情況下,他清晰的口條和講述的邏輯,更顯得功力的高深。老師逐項分析了目前現況、文化、創意、和產業,以不同的構面來看待著整個文化創意產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強調著,台灣不該是個文化創意產業的市場,取而代之,應該是個文化創意的工廠。這句話相當讓人深思。的確,現況的台灣,雖說推動文創,但是卻往往陷入侷限於國內市場?亦或著,在政府推動之際,並從未認真考慮想將台灣的文化和創意推廣至國外的市場?


老師以幾個相當有趣的個人經歷,談論著行銷通路的觀念。我對於這個領域並沒有很深刻的背景知識和了解,但是老師講的許多個案卻讓我津津有味。使我改觀的是,原來市場中許多商品、或經濟活動的價錢,都是有許多種的操作模式在背後支持,例:劍湖山兩百元的漲價、早鳥多層次的方案...等。在演講之後,才知道原來市場行銷也是一門相當有趣的學問呢。


【延伸閱讀
大家可以藉由這短訪談內容,再加深一下老師的演講內容。
力譔堂總經理歐陽穎華訪問
http://www.bcast.co.nz/watch.php?type=youtube&amp;v=Oc3qxhJOvv0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 楊舒涵 M10010303

{個人心得}

很多老師都告訴我們設計系的學生必須要懂一點管理,但直到聽到歐陽老師所舉的一些財務管理以及實務操作的例子才真的驚覺,不懂不行了。畢竟我們現在熬了這麼久,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有好的薪水,但想當然爾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像老師所說,我們必須要先要有一個廣泛的知識基礎,再加上通路的掌握,方才能在設計產業殺出一條血路。老師也站在商業人的角度告訴我們很多投資、賺錢的技巧,這都是很有趣且我們從來沒有去注意的事情,我常常想說一條街上已經有這麼手機通訊店家了,怎麼又開了一家?殊不知競爭激烈的地方反而能更清楚的訂出營運策略。

在文創產業中,我對於展覽比稿的例子相當有感觸,我們常只專注於如何將這個展覽的文宣設計的很漂亮、場地搞的很特別,創意性十足卻都沒被選中,導致我們事後都覺得ㄘㄟˊ政府都不注重美感什麼的。但其實我們都忽略了最重要的穩定性。這都是我們設計系學生常常會遇到的問題,很高興能在老師的講座中找到了答案。

另外就是在台灣發展文創業的部分,目前最大的問題就是市場過於狹窄,其實我也原本也是對台灣的文化沒啥自信,因為我覺得我們還沒有一個足夠的歷史背景可去發展我們的文化,但聽到老師說社區情感、社區發展、社區營造是我們很特別的文化,這是我沒有想到的一塊。我想我是沒這個能力去跟老師搶著做文化旅遊這塊,但是我非常期待老師能在這個領域上拓展我們台灣的文化。

另外其實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只是我個人對於力撰堂的分公司藝撰堂的一點小建議,因為我實際參與了文建會數位表演藝術節的一場活動,我認為ATT 4 FUN的場地不太適合舉辦類似這樣的音樂活動,因為舞臺正對面就是一個超大柱子擋在中間,且座椅平放無高低差,這樣的一個情形對位置後面一點的觀眾可以說是一個折磨。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 賴思羽 M10010120



【個人心得】

台灣目前現況來說,可能是各方面專業人才交流甚少,像是歐陽老師說的,做文創的人不要再喊窮了,學會行銷與商業運作模式,在刀光劍影的商場上闖出一條道路來,才是最務實的、腳踏實地的方法。由於之前的工作經驗,其實已經對於這些行銷運作以及媒體力量的主導性有初步的認識,也對於在職場上如何先取得信任才能有發言權一事有所感觸跟體認,然而這次能這麼確實的聽到更多實際運作案例,真的是非常難得而且幸運的,尤其像是音樂戲劇場次推票,做早鳥晚鳥的促銷活動及關於沉默成本的介紹,是之前沒想過的思考模式。本來一直認為「文化創意產業」這件事情,只是一種政府政策撮合的結果,其實文化投入設計創意這件事,本該是自然而然的,因為我們真正關心台灣文化,真正的對台灣文化有所體認,所以自然的放入我們的設計理念中,而非一股社會潮流,就像歐陽老師說的,我們文化的根本到底在哪裡?其實真正看到的人很少。其中像是在台灣民俗習慣議題中很常被提到的辦桌文化,但辦桌文化的重點不在於那些色彩鮮艷的塑膠棚,或是粉紅色的塑膠碗塑膠桌布,而是台灣人對於結締婚姻這等喜事,那種願意與鄉親分享同樂的熱情態度,但或許這種問題其實不容易「操作」,又為了急速趕上時令風潮,所以反而被遺棄了。商業利益行銷手段是該拿來「操作」的,但設計與商品本身卻應該是真誠的,一齣好的戲劇是因為他有最令人動容或讓人感同身受的美好劇本,喚起大家的記憶與情感,透過厲害的操作手段傳達並且行銷出去,讓眾人有意願有機會共享,而非本末倒置,不是嗎?


【延伸閱讀】

《感動70億人心,才是好設計:好品牌的吸引力法則》


歐陽老師說到台灣的文化事業,不應該內銷而是要推廣到全世界。的確,事實上一個議題到底能感動多少人,其實真議題本身值得關注的程度有差異,如同心得末段所說的,一個好的、真實具有文化內涵的主題,究竟是怎樣才叫「好的劇本」,這本書給了我們答案:感動70億人心,才是好設計。Philippe Starck曾說,我們已經製造了這麼多了垃圾與無用的產品,接下來真正該做的,是如何讓未來的產出,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真正好的產品,才是最重要的。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心得 / 洪毅軍 M10010101

[個人心得]

聽到老師分析了這麼多行銷的個案,深深覺得這需要相當程度的實務操作,以及實際投入產業,經由每一個專案執行後的勝敗優劣,才會對市場行銷更加了解。尤其是行銷需要許多因地制宜或是全球化的策略布局,所以難度也不比一般。慶幸的是,台灣地處亞洲地區的核心,多元文化的交和,甚至是開放的政治環境其實都大大的增加我們發展文創產業的機會。然而,我們卻普遍缺乏行銷的概念,無法將舊有的深層文化現代化,達到更好的溝通效益。當然,除了行銷與文化的考量外,老師所提到的產業階段的驅動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沒有營利模式或是建構起進入障礙,這些實際層面的考量,不管是在好的產品都是無法永續經營的。

歐陽穎華先生演講內容/ M10010205 M10010107 M10010116 M10010120 M10010211 M9910214


演講的開場,就明顯看見了歐陽老師獨特的幽默感,老師娓娓道來那聽起來相當可觀的經歷,說起來很簡單,但能夠達到這種程度的位置,一定不是這三言兩語能夠帶過的,這中間的艱辛一定多的很多。

台灣應該是一個輸出型的國家、文化工廠
對於文化創意產業,老師從文化開始談起,每件事情都是一個階段性的前進,文創這件事情也不例外,從台北所要舉辦的德國啤酒節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台灣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心還不足,甚至沒辦法相信可以舉辦台灣啤酒節,這是其中文創無法如願推行的一個主因;這裡很有趣的一件事情是,我們總能快速的看見其他國家的文化,但其實這是被比較出來而發現的,相對於我們的不同之處、國情、傳統禮俗、生活習慣…等等,其實我們都某種程度上的瞭解自身文化,但卻又因為我們身處其中而渾然不自覺。現行的文創活動主要都對內發展,但是台灣畢竟是輸出型的國家,除了台灣人口不夠多之外,也與台灣整體的文創發展方向有所關係,目前的活動多半不入流、甚至什麼都要做文創,這邊的社區推廣販賣蜜餞、那邊的社區也販售自製蜜餞,沒有區隔與特色,要怎麼讓人發現、共鳴?

文化特質的發現
現在不斷講的文化創意產業,其實是三個東西,台灣文化的特質到底是什麼?若根本不清楚台灣文化的根本,如何再進一步去談「創意」甚至談到「產業」?究竟文化的根源是相當重要的,只要循著這方向找,一定能有所收穫;老師補充說道如果要繼續做文創,就該找到我們的文化、習慣以及自信心,從這裡出發去發展,然後往外推,而非內銷;順著文化特質發展,就如同德國人的嚴謹天性而造就了工藝品與設計的發展,標榜「德國百年工藝」產品的這句標語,成了凸顯德國文化精神的口號。

創意是需要觀察的
創意是從觀察、改良中延伸,如果沒有觀察,對於自身文化的沉澱,是找不到任何線索的;對於文化論述時,也必定要用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發現。老師說了大陸客戶們來到台灣旅遊時,感覺被騙的事情,昔日在歌曲聽到的阿里山、日月潭,但當到了現場時卻感失落;如果換個角度來看,這些開放自由行的旅人們,卻都找到了台灣的文化特質,他們循著那些特色,來到了社區形式、營造獨特的鄉村、社區發展有所規模的鄉鎮、社區情感濃厚的小村莊;這告訴了我們,那些外國人都找到了他們所認為的台灣文化精神,而我們呢?這的確是需要我們思考、再次反思的問題。

實際商場策略的應用
老師認為,別再讓文創的人老是喊窮,商場上本來便是刀光血影,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殺出一條血路,抓住這些關件才是最重要的,但這樣並不代表我們只要一味追求利益,兒事若你沒有營利,如何去談非營利,去談社會企業?而一個產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通路,像是7-11的成功就在於他們通路很強,先有了通路,再來要賣什麼推銷推廣什麼都是容易的。而一個企業家的成功,一定不是想著自己可以得到什麼,而是想著可以分給別人什麼,幾乎所有的商業模式的關鍵都在於利益共享,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得到更多合作機會,有更廣拓的領域和視野。再者大家一定要學會沉默成本的概念,這些固定成本灑出去後,所有的所得就是多賺的,沒有「少賺」問題,要學會看的廣放得開,行銷上面最重要的則是要掌握所謂「利害關係人」,這可能是媒體,或是有決定性的人,而且一定要精準的指向正確的客群,不要想著「大眾行銷」,而是要想「分眾」,比方今天你賣爵士樂演出的票,你就會專門針對爵士樂教室的老師和學生,或專門的爵士樂電台,才是最精準的辦法。

策略化經營與創業,安全感的重要性
從鄉村包圍城市,這樣的口號好像是歷史課本才會出現,但卻是歐陽老師現實生活中的創業模式,老師分了三個階段去經營公司;歐陽老師提到一間公司的成立,所重的就是『安全感』,這份安全感代表了穩定、經驗的累積、能力,這些都是客戶對公司的「信任」;擁有了這些,你才有辦法在同業之間站穩。歐陽老師提到了他總是在標案子時,遇見有創意的年輕人,提案的內容不夠嚴謹,呈現給客戶的都是不安定性,這樣是不行的。而是應該慢慢建立信任感、讓人能夠有全權交予你處理而能夠放心的程度,這樣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