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下午,在設計界中有30年資歷、見證了各個設計階段的方浩實先生,來到這裡,和我們這些將踏入業界的學生進行對話,他大方而直白地分享了個人近年來對時代趨勢轉變的體認與看法,這是30年來最大一次的變化,由工業時代來到資訊時代後,產品設計式微?介面設計趁勢興起?不盡然,兩者都還是有其限制,皆仍是由跨國大企業定下產品規範,接訂單者很難不落入「在規範內把需求做大、獲取更多工錢」的圈套,接單者能設計的通常是最表層的工作:產品外觀或GUI,這工作的取代性高、競爭對手五花八門,並不能顯現出自己的價值,但如何讓自己的設計加值呢?每個人的想法、方法不盡相同,服務設計或許是其一的橋樑,軟體、硬體、服務三方的密切整合能夠互相加值每一方,達到單方原本所無法達到的效益,方先生以apple store結帳服務為例,apple藉由一手機附件產品,配合軟體介面,讓手機不只是手機,變成刷卡機,這樣的「讓硬體跳脫框架」應用示範另顧客驚艷,goole search stories裡楊同學的案例,手機的變相應用也是一例,但更觸動觀者的是,有勇有謀的態度,有勇氣去追尋、驗證想法,但也有策略地應用手邊的工具、資源,資源可以是產品,但更可能是人,與不同專才的人組成團隊,交流後能激盪出更多的想法,甚至擁有實踐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
演講中,方先生提到「思考、謀略」對年輕人的重要性,這本<快思慢想>由心理學家-唐納所撰,當中介紹了很多行為實驗,披露了思考捷徑,進而歸納出一些技巧來避免思考偏誤...,許多書評盛讚該書為思考聖經。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62857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M10110123 呂易安
錄像藝術常較裝置藝術或行為藝術來得難以理解,觀者很難吸收到訊息,但在觀看的幾分鐘、幾小時過程中,你卻會開始聯想到自身經驗進而反思,常就是看著看著...但思緒卻飄走,飄走時腦內思考的那個物件,就是你離開展場時會帶走的東西,不見得容易轉述給他人,但可能就埋在你記憶裡了。所以聽到曾先生說「錄像藝術的展演規劃,需預留讓觀者能耐心地關注、留佇的空間」,很同意這句話,也相近於自己的看展經驗。
而我前幾週才去看了北美館的真真展,空間規劃得很好,而當時記憶深刻的幾件作品中,就有曾御欽先生的作品。偌大的封閉空間、每一面的巨幅展示屏,每一幕裡有著比自己還巨大但不易看見的小孩們,因為小孩在各自的晦暗、角落裡蜷縮着,但他們的視線卻也包圍著觀者...,這空間裡沒什麼聲音,畫面裡也沒太多的動態,但卻將影像內的氛圍給帶到真實空間裡,讓觀者感染了小孩的情緒。展覽中,其他展件有以人物口述為主的,或是音樂性強、動態為主的,甚至劇情很直白又無釐頭,各式各樣,總歸影像敘事可以比口述直接,也可能較口述來得模糊,就端看創作者想說什麼,而這故事該怎麼說才好、才會近乎創作者最想向我們描述地樣子。最後,曾先生提到自己是如何教學生思考或引導他們創作,好幾句話都令人深思,包括學習獨處、跟自己對話,讓自己的生活開始成型,感受每一個狀態。同儕間,不要共謀性的墮落,思想上的答辯;可置身混亂當中,但要能夠抽離,這些行為方式乍聽都有些特殊,非正常軌道,但有時這就是反思的途徑。
[補充資料]
在聽到曾先生舉例說自己如何帶學生時,說的一些方法、行徑,或是這些行為作業背後的目的:反思,都讓我聯想到一位行為藝術家 謝德慶先生,謝先生聞名遐邇的 One Year Project,就是在一年中持續進行同一個行為,並將之極端化,譬如:一年中,每個小時都在打卡(上班打卡鐘),以錄像記錄當中的歷程,排除所有可議的因素,若有遲到也都會誠實記錄...。這聽來很瘋狂,但One Year Project不只執行了一次,每次都實驗了不同的「行為」,單看作品的影像、錄像記錄時,衝擊力還沒那麼強,就是覺得這人很瘋狂; 但實際聽到他演講,講述每個案子過程中的感受、心路歷程,那些有點平淡的影像記錄卻鮮明了起來,甚至連結到自身,讓自己聽到的當下開始想很多。或許自己沒有機會去做執行那些瘋狂的事,但看他的作品,給了我們很多反思的機會; 也因此,他的作品為頗多藝評家、研究學者所研究。
<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 Out of Now: the Lifeworks of Teching Hsieh>
這本書的作者 Adrian Heathfield 是為教授、作家、策展人,長年訪談、追蹤謝德慶的作品與心路歷程,最後集結出這本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2864
而我前幾週才去看了北美館的真真展,空間規劃得很好,而當時記憶深刻的幾件作品中,就有曾御欽先生的作品。偌大的封閉空間、每一面的巨幅展示屏,每一幕裡有著比自己還巨大但不易看見的小孩們,因為小孩在各自的晦暗、角落裡蜷縮着,但他們的視線卻也包圍著觀者...,這空間裡沒什麼聲音,畫面裡也沒太多的動態,但卻將影像內的氛圍給帶到真實空間裡,讓觀者感染了小孩的情緒。展覽中,其他展件有以人物口述為主的,或是音樂性強、動態為主的,甚至劇情很直白又無釐頭,各式各樣,總歸影像敘事可以比口述直接,也可能較口述來得模糊,就端看創作者想說什麼,而這故事該怎麼說才好、才會近乎創作者最想向我們描述地樣子。最後,曾先生提到自己是如何教學生思考或引導他們創作,好幾句話都令人深思,包括學習獨處、跟自己對話,讓自己的生活開始成型,感受每一個狀態。同儕間,不要共謀性的墮落,思想上的答辯;可置身混亂當中,但要能夠抽離,這些行為方式乍聽都有些特殊,非正常軌道,但有時這就是反思的途徑。
[補充資料]
在聽到曾先生舉例說自己如何帶學生時,說的一些方法、行徑,或是這些行為作業背後的目的:反思,都讓我聯想到一位行為藝術家 謝德慶先生,謝先生聞名遐邇的 One Year Project,就是在一年中持續進行同一個行為,並將之極端化,譬如:一年中,每個小時都在打卡(上班打卡鐘),以錄像記錄當中的歷程,排除所有可議的因素,若有遲到也都會誠實記錄...。這聽來很瘋狂,但One Year Project不只執行了一次,每次都實驗了不同的「行為」,單看作品的影像、錄像記錄時,衝擊力還沒那麼強,就是覺得這人很瘋狂; 但實際聽到他演講,講述每個案子過程中的感受、心路歷程,那些有點平淡的影像記錄卻鮮明了起來,甚至連結到自身,讓自己聽到的當下開始想很多。或許自己沒有機會去做執行那些瘋狂的事,但看他的作品,給了我們很多反思的機會; 也因此,他的作品為頗多藝評家、研究學者所研究。
<現在之外:謝德慶生命作品 Out of Now: the Lifeworks of Teching Hsieh>
這本書的作者 Adrian Heathfield 是為教授、作家、策展人,長年訪談、追蹤謝德慶的作品與心路歷程,最後集結出這本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2864
楊淑慧女士演講心得/ M10110123 呂易安
在學習企業識別系統 CIS、設計logo、設定標準字體、規劃字體使用方式時 ,便覺得字體設計暨解讀字型語意,是一件非常困難而有深奧學問的領域,同時也需要長時間鑽研才能瞭解其二,這次真是有幸能聽到文鼎字型公司 楊女士的演講,一聞字型專業者的設計方法或準則。
演講當中,楊女士點出了很多字體細節,都是我從來都沒想過或瞭解的,譬如:漢字除了簡體、繁體之分外,在日本、韓國、越南,甚至大陸慣用型態都與台灣不盡相同。再如進入螢幕閱讀時代,字體需考慮的細節與紙本印刷有多麼地不同,顯示器像素顆粒形狀(方形或六角形)、具裝飾性的筆畫可能會成為螢幕閱讀時的髒點,甚至老齡化社會趨勢在字體設計界也有所影響,比如 infonity font,或是未來手機能偵測到讀者是有老花的老人,UI因應改變。而在設計LOGO時,我們常會去改變既有自行的筆畫,這時「筆寬策略」便很重要,以“圖”字而言,橫筆畫很多,不可能每個橫比都一樣粗,故要有「筆寬策略」,瞭解文字的特徵筆畫為何,加強其,而其他筆畫叫不明顯則無礙。
今天楊女士分享的都是很有趣的資訊,且會讓設計師更有專業價值的資訊,未來做設計時,在選用字體、編排段落時,會更加注意。
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呂易安 M10110123
隨著IDEO經手過的數個成功案例逐漸被傳開來,其所主張的「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越來越被推廣及應用,不論是官方或私人的著述、文章、影片、演講或是workshop,所以現在的台灣,除了設計相關從業者外,甚至一些公司老闆也可說上幾句,這很好,但也有隱憂,因為設計思考的精髓是無法SOP化,無法完全而具體地以文字呈現,是要靠「實作」,實際將設計思考導入設計案中。
將 Design Thinking 思維模式貫穿設計案流程,專案參與者,不只是設計師,來自各專長領域的每個人都應具有此思維。過程中,將目標使用者包含進每個階段,而因應不同階段的各異情況,成員須權衡變通,應用不同的方式求得使用者真實的需求,並根據該需求來發想、做出prototype原型,再將原型給使用者操作驗證假說,得到feedback後再進行下一輪的prototype...,如此反覆地與使用者密切互動,將讓設計案參與者的思維越貼近使用者的心智模式,至此將會提出使用者會認為有價值的解法,更有機會付諸實現。設計思考旨在「產出」能真正地、有效地解決問題,設計思考的視野很宏觀,可應用至大型專案或是小型的設計案,我認為這是大家都可以反思的設計思維模式。
[延伸閱讀]
Sketching User Experiences: Getting the Design Right and the Right Design (Interactive Technologies)
裡面對於快速原型製作,low-fi prototype、high-fi prototype 等多有描述,值得一看。
http://www.amazon.com/Sketching-User-Experiences-Interactive-Technologies/dp/0123740371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陳高明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23 呂易安
之前參觀南投工藝館時,就對台灣工藝精品印象深刻,不管是工藝家自身的創作,或與設計師協同創作的品牌- Yii,都極具魅力與生命力,而這是台灣傳統文化轉型再造後所呈現的新面貌。看展的當時就對工藝家的創作心境感到好奇,畢竟學藝已是一段漫長的路程,轉化出新格局想必又是篳路藍縷,故這次真是有幸聽到陳高明先生的演講。
竹子在過去在台灣土地上隨處可見,是很多日常用品的主要材料,但隨著台灣的工業發展,過去以竹製成的物品都被快速成型的塑膠給取代,這對很多竹藝師而言是個危機,也讓相關產業漸趨沒落。但轉向思考後,即便在現代化社會中,竹製品無法像過去那樣深入一般民眾的生活起居,但它的文化意涵卻是大量製造、跨域銷售的塑膠製品所沒有的,而要讓文化意涵更加顯著,便是將「竹製」昇華成「竹藝」,將之臻至藝術品或精品的境界,成功的例子在 Yii 和工藝館裡比比皆是,尤記當時的參觀者無不驚嘆台灣竹藝走出的新境界。除了感動有同樣文化記憶的台灣人或東方人,在歐洲設計展展出時,「最令人心動的作品」、「美得令人心碎」等溢美之詞,也示出了文化底藴的魅力是可以多麼地無遠弗屆,期待未來設計師能與工藝家們繼續挖掘文化的內容、塑造它的新面貌。
延伸閱讀/
日本 天童木工 萃取自身工藝文化的語意,再塑成產品並傳達給大眾,感受日本文化底藴
台灣 MOT 可看到實品
http://www.motstyle.com.tw/cht/CASA_brands_detail.php?serial=28
延伸閱讀/
日本 天童木工 萃取自身工藝文化的語意,再塑成產品並傳達給大眾,感受日本文化底藴
台灣 MOT 可看到實品
http://www.motstyle.com.tw/cht/CASA_brands_detail.php?serial=28
2013年3月24日 星期日
陳涵希先生演講心得 / 呂易安 M10110123
這次的演講,陳涵希先生分享了很多個案例,不管是他個人經驗的或是 RCA 同學的創作,再再體現了:將概念實作出來的設計價值。一個抽象、僅存在於自己腦海裡的概念其實來得很快,Dislocation Clock 的初始想法就是:何不以轉軸的偏移、旋轉來呈現時間的流動?恩...那會是什麼模樣?什麼感覺?而在將概念拉拔成一個實體、能運作的模型時,就會被描繪、體現。通常,台灣的設計系學生會將精緻模型視為產品設計的終點,新一代後,極其幸運的概念會備商品化,但大多數得畢製作品之後續生命不得而知,可是在設計發展得很完整的歐洲,設計師發表作品後,透過展覽、藝廊、網路媒體、報章雜誌、實體通路、公司等,設計師有很多的機會來將概念進一步實踐到:以產品之姿交到一般大眾的手中,這過程中接觸了製造成型,且學習編排後續的行銷細節。
當然,很羨慕歐洲有那樣的環境,更佩服陳先生現在所做的設計,沒有被台灣給限制住,也沒有斷然捨棄。
2013年3月13日 星期三
蔡介立先生演講心得 / 呂易安 M10110123
之前多是從網站規劃來認識眼動實驗,但蔡老師這次從各種角度、面向來解析眼動實驗,讓我發覺過去對眼動實驗的的理解和想像力實在太狹隘了!
眼動儀能測得眼睛轉動時的種種行為特徵,如此便能得知注意力集中處及觀看順序,瞭解觀看者的高層次認知運作,甚至從凝視軌跡來歸結出觀看者的想法...,這是眼動實驗的基礎,也是質化訪談很難得知的資訊。若將有趣的實驗設計複合於這基礎上,許多有趣的議題和理論也油然而生,譬如蔡老師在演講中舉的實驗案例:東西方觀點、視角差異究竟為何?吱呀其言的嬰幼兒是要表達什麼?與寵物的眼神交流有無會錯意?無法言明的經驗,能否借眼動實驗來被具體化、進而被傳承?總歸來說,眼動實驗有各種的可能性,而瞭解人或是動物的認知一直都是件神秘而有意思的事情。
2013年3月10日 星期日
王俊隆與何忠堂先生演講心得 / 呂易安 M10110123
大四畢製開始,就對王俊隆老師相當印象深刻。Rock老師非常有想法且熱血,在指導時或臉書上都非常樂於分享、討論他的設計見解與人生態度,生活、工作與興趣合而為一。老師在指導時,並不拘泥於典型的設計規範,也因此老師的意見常啟發我反思:如何忠實於自己和設計創作。有趣的是,新一代時,一位實踐工設的朋友來台科展區,看一看,立刻可指出Rock老師指導的作品,後來再去實踐展區跟那些Rock組的同學聊天,我認為他們的設計態度都相當明確且對於「設計」很有熱忱!甚至畢業後也加入竅門事務所。
因為總總,相當認同王俊隆和何忠堂老師共同主持的竅門設計所堅持的精神,陸續關注了「侯鳥計畫」、「Tea Party」和 「返校日」,這次聽到現場分享後更有感觸,設計創作的初衷與不苟,傳達手法的破格與不拘泥,一步步地從「小i」到「大I」,感染力越來越強,期待有一天能參與竅門的計畫!
[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
王俊隆老師畢業於荷蘭 Einhoven,亦是droog 設計的搖籃,這本書介紹的案例體現了 droog 的理念,值得一看!
droog 簡介:
一個對既有設計提出反思的荷蘭設計團體-- Droog Design,自九○年代起就在國際各大設計展中嶄露鋒芒;它不是設計公司,也不是工作室;而是一家設計基金會;除了經營自有品牌,也不停的向外推廣展覽和活動,並接受機構和組織的委約進行設計項目;甚至積極推廣年輕的設計師、發起辯論、出版書籍。當今炙手可熱的荷蘭設計師,知名設計品牌Moooi創辦人,Marcel Wanders,即出自於Droog Design這個大家族。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