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毅先生帶來的演講,是一個精彩豐富的生命旅程。能夠創辦東西雜誌,將東方的思想包裝進西方時尚的舞台,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業。李先生非常謙遜而直白地向我們述說這些年創辦雜誌的歷程,以及其中遭遇商場黑暗面的歷程,我想是非常不容易的。一般人大可以將整場演講包裝成美麗燦爛的成功模式,若光是介紹雜誌的精彩內容就可以講不完,但是李先生卻選擇讓我們看見其真實的一面,這是需要相當時間自我的反思才能做到的。
李先生的為人也真是好與朋友交往,即使面臨過去在大陸的商業詭局,仍然有許多朋友和他在一起繼續建立新的事業、度過難關。其後來在台灣創辦的東西名人雜誌,介紹是這麼說的"WE PEOPLE東西名人雜誌-全台第一本社交生活時尚雜誌,是為了成功人士、社交圈中人、品味超凡與思想獨到者,量身打造的生活時尚雜誌"。鎖定的基本客群,屬於名人、金字塔頂層的生活報導,藉此使得同樣社群的人們有了生活的交集和話題。如此建立一個社群間交流媒介的方式,並且舉辦慈善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完成希望、夢想,是我們值得參考的。
在個人的特質之下,多元的自我發展、與人為善以及對工作、事業、理想的始終堅持,我想是李先生一生中重要的資源,也祝福李先生有更精彩的發展。
銜接李先生的創業經驗,台灣的設計領域也需要持續建立東西對話的形式與舞台。無論將西方引進東方,或是將東方介紹到西方,如何建立可以對話的語言,既可以溝通又可以有異國文化的衝擊,東西雜誌的成功經驗,或許也是未來值得參考的方式之一。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一
2013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204 張嘉年
「收集我們不喜歡的東西,才能從中找到改變的力量」
我們的網頁裡都有一個「我的最愛」收集我們喜歡、有興趣的議題或物品,為什麼都沒有「我不喜歡」的資料夾呢?聽到這句話時,突然有一股閃電打到後腦勺的感覺。李冠毅先生在法國留學期間,教授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當你非常了解自己,就會很自然表現出來,成為風格。的確,要是我們都在看自己喜歡的東西,很容易就會形成模仿,在追求什麼風什麼風的同時,卻忘記自己是誰、來自哪裡、擁有什麼,我覺得這也是台灣設計產業很容易遇到的盲點。我在想,或許也跟我們的家庭、學校教育有關,至少我求學過程中,沒有一個老師要我們去了解自己,更不會有每個人都是小宇宙的這種觀念出現,即使非常需要獨特思考的設計教育也是如此,我們都好像都要靠自己長到很大、有思考能力時才開始認識自己,相較之下,我覺得台灣的小孩其實是滿辛苦的,稍微獨特一點立刻就被當作異類了。但從這幾場演講下來,我發現成功的人都具備著那麼一點異類的特質還有一股腦的傻勁,從零開始認識自己、並且堅持著自己喜歡做的事,保持正向的心態,自然就會得到好的機緣和人緣,也是給了年輕設計師的我們很重要的一課。
我們的網頁裡都有一個「我的最愛」收集我們喜歡、有興趣的議題或物品,為什麼都沒有「我不喜歡」的資料夾呢?聽到這句話時,突然有一股閃電打到後腦勺的感覺。李冠毅先生在法國留學期間,教授告訴他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當你非常了解自己,就會很自然表現出來,成為風格。的確,要是我們都在看自己喜歡的東西,很容易就會形成模仿,在追求什麼風什麼風的同時,卻忘記自己是誰、來自哪裡、擁有什麼,我覺得這也是台灣設計產業很容易遇到的盲點。我在想,或許也跟我們的家庭、學校教育有關,至少我求學過程中,沒有一個老師要我們去了解自己,更不會有每個人都是小宇宙的這種觀念出現,即使非常需要獨特思考的設計教育也是如此,我們都好像都要靠自己長到很大、有思考能力時才開始認識自己,相較之下,我覺得台灣的小孩其實是滿辛苦的,稍微獨特一點立刻就被當作異類了。但從這幾場演講下來,我發現成功的人都具備著那麼一點異類的特質還有一股腦的傻勁,從零開始認識自己、並且堅持著自己喜歡做的事,保持正向的心態,自然就會得到好的機緣和人緣,也是給了年輕設計師的我們很重要的一課。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8 官孟穎
李冠毅先生在2001年創辦了東西雜誌--站在國際的位置,講亞洲人的觀點。他深知時尚的運作模式,亞洲崇洋、世界也崇洋,所以東西雜誌把自己定位為國際的品牌,打進西方市場,再打回台灣。很多人對亞洲文化都有理想,要復興、要發揚,大多數的人循著一種從內打到外的模式,但李冠毅先生卻反其道而行,他成功了,2002年,東西雜誌是「most ''In'' magazine in the planet 」之一。「空有理想不夠,你還要有手段。」我想這段不知道從哪讀來的話,應該挺適合當這次演講的心得總結吧。
「態度是一把鑰匙,你以為全世界都不懂你,那就是你的問題了。」從2個盒子談到自我風格,從文化尊重到工作態度,短短2個小時,能感受到李冠毅先生有很多的想法想跟我們分享。我特別喜歡他對於設計(藝術)工作者態度的想法,真的,我們的確特別需要鍛鍊溝通的能力和接受批評的氣度。要能夠捍衛、能夠妥協、口才要好、心胸要寬、如此城堡才能擴張,否則象牙塔只是越來越小,尤其是設計這個''身份'',必須接觸人群、以人為本,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你發現「全世界都不懂你」,那還真是「你太不懂這個世界」了,至此,設計還怎麼做下去呢?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D10210104 歐庭綱
李冠毅(Kevin Lee)先生是"東西雜誌"創辦人,用他一貫謙虛且真誠的態度,娓娓道來他人生的起伏轉折,他的個人特質受到家庭與老子的深深影響,黑道家庭的重義氣愛交朋友,與老子哲學的圓融不計較,曾經是偶像歌手、模特兒的他,如此謙沖自牧的個性,很難把他與時尚圈的浮華聯想在一起。
東西雜誌是一本國際時尚流行雜誌,搭建東方時尚美學結合西方技巧的舞台,基於西方世界對於東方文化的好奇,雜誌本身的設定在於表達亞洲的觀點,報導東方各流行領域有影響力的人,而非以往抄錄西方的流行資訊,這樣獨特的出發點與精緻國際化的細膩操作,成功的在時尚交流雜誌留下相當亮眼的成績單。
人脈,是Kevin強調的成功之道,經營人脈與運用人脈,是他所認為的核心元素,他一生有許多貴人相助,也源自於他的廣結善緣,Kevin提到態度是一把鑰匙,正確的態度能打開所有的障礙。相信如此謙虛的他,無私的幫助更多需要的人,肯定會為他帶來更高的成就。
【延伸閱讀】李冠毅與他的《東西雜誌》
http://www.wretch.cc/blog/mapleduh/20447189
東西雜誌是一本國際時尚流行雜誌,搭建東方時尚美學結合西方技巧的舞台,基於西方世界對於東方文化的好奇,雜誌本身的設定在於表達亞洲的觀點,報導東方各流行領域有影響力的人,而非以往抄錄西方的流行資訊,這樣獨特的出發點與精緻國際化的細膩操作,成功的在時尚交流雜誌留下相當亮眼的成績單。
人脈,是Kevin強調的成功之道,經營人脈與運用人脈,是他所認為的核心元素,他一生有許多貴人相助,也源自於他的廣結善緣,Kevin提到態度是一把鑰匙,正確的態度能打開所有的障礙。相信如此謙虛的他,無私的幫助更多需要的人,肯定會為他帶來更高的成就。
【延伸閱讀】李冠毅與他的《東西雜誌》
http://www.wretch.cc/blog/mapleduh/20447189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106趙亞紀
聽到東西方雜誌創辦人 李冠毅先生 娓娓道來這本雜誌誕生的背後辛酸史,是一段充滿感性的氛圍,更是一段充滿探索的時光,其中對外國的月亮特別圓這件事情上,這觀點講好久了,但這月亮好像已經就真的特別圓!不是偉大的圓,不是厲害的圓,而是東方人排排站圍出來的圓!?有如一段無特定對象,主題, 答案,定論的知識探索,最終無科學定論,誰能說西方月亮比較圓有科學根據?既然是一個抽象表徵!我們何不看看東方月亮為何不夠圓?曾經有外國人問到:不久的將來,中國會取代西方成為世界主流,問我的想法是什麼? 我回答說: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那也不會改變.東西文化依然各自存在!西方人也不會因為學習東方文化而不用學習西方文化,我們亦然!學西方文化固然厲害, 但東方文化固然深奧!只是碰不碰而已,不是嗎?這是此次演講喚醒我的一段感想!東西文化確實需要相互交流!這可謂李先生所提的光明吧!
李先生的人生觀-多幫助人,多幫助該幫助的人,看似一樣,真是天壤之別!其中提到很多以幫助人卻吃虧的例子,讓我感覺的,幫助提升雙方關係,但也有可能因為幫助破壞彼此關係!畢竟”心“放在對的人上,”意”放在對的事情上,才顯得出 “心意”!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114 廖栢賢
流行是西方的東西,我要創造屬於東方人的時尚。李冠毅這麼說到,他想要做一本亞洲人的國際雜誌,希望打出一個舞台給許多有才能的亞洲人。這是一個很又意義的想法,確實亞洲的有許多好的一面,在人文素養與許多方面都有著不輸西方的發展,但是崇洋的想法對於許多人卻是根深蒂固的,也因此李冠毅在剛開始要做雜誌的時候在亞洲卻是到處碰壁,不過他也提到,沒辦法改變別人,那就換個角度做創意吧!所以他從西方開始,先把自己的實力壯大,再從西方反過來敲響東方的大門。這讓我想起現在的設計,許多人朝著極簡發展,極簡確實是個趨勢,但是北歐的極簡有著北歐特有的風格與味道,是一眼就認出來的,但是常常看到台灣的設計師的極簡確是漫無目的的,不禁讓我去思考是否我們也有著什麼樣的東西是可以加進這個趨勢裡讓自我更突出更具有獨特性呢?
人,才是資源,李冠毅很強調這一點,就算是個學生,他也不吝嗇讓他身負重責,我覺得這一點是讓我很佩服他的,常常學生在業界都事被看輕的,不管是能力或是價格,在外面接案子常常會因為學生的身分而遭到業主的砍價,也常常因為是學生而無法有力的表達自我的意見,所以再聽到李冠毅很重視也肯放手讓學生去闖蕩,讓我感到非常的訝異與高興。
李冠毅還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設計概念,準備兩個盒子,一個裝喜歡的東西,一個裝不喜歡的,當收集久了,我們便可以從喜歡的東西裡找出自己的脈絡,也可以從不喜歡的東西裡整理出原因,並且要試著把不喜歡的東西做成自己喜歡的,這也是一種自我脈絡與風格的整理。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201 陳意淳
[演講心得]
時尚不能只靠表面,裡面必須藏著文化。這是李冠毅先生創辦東西雜誌的初衷,希望藉由一本專業的時尚雜誌,作為東方文化的發聲平台,促進東西方不同概念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追隨西方的經典與流行。李先生更提到東方是最有消費力的一群人,卻最沒有聲音,可是現今西方人反而厭倦了充斥在西方文化的東西,希望有更多的文化衝擊,因此東西雜誌(WE)因應而生。
由於生長背景和工作類型的關係,李先生累積了不少社交經驗,從商場上的失敗受挫到得獎的輝煌,甚至是事業版圖的擴建,都讓他對生命與朋友有更深的體悟,他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都可以成為一種風格,想要創新或革命,就必須試著從不喜歡的東西裡面,去找出改變它的力量。這個想法鼓勵了我們更認識自己並塑造風格,我們時常追隨正向美好的東西,卻忽略了探討造成醜陋不堪的原因,試著從反面的角度思考,可以對自身與社會甚至是文化做一個反省。
「沒有底線的時候,人性會去試探底線。」幫助朋友可以,千萬不要做爛好人。李冠毅先生鼓勵我們多結交不同領域的朋友,可以在必要時互相幫助,其實應該說是交流,現在很多專業領域都需要不同技術的支援,跨領域的學習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而人性與心機,我想只會出現在利益不對的時候吧。
「態度是一把鑰匙,拿出態度,大家就可以打開門看到你有甚麼寶藏。」最後,李先生以這句話勉勵我們。我想,不管做甚麼事,都不應該有成見或不誠懇,要讓別人認同的話,就必須打開心胸真誠的面對,就像是李先生對待他的事業和朋友一樣。
時尚不能只靠表面,裡面必須藏著文化。這是李冠毅先生創辦東西雜誌的初衷,希望藉由一本專業的時尚雜誌,作為東方文化的發聲平台,促進東西方不同概念的交流,而不是一味地追隨西方的經典與流行。李先生更提到東方是最有消費力的一群人,卻最沒有聲音,可是現今西方人反而厭倦了充斥在西方文化的東西,希望有更多的文化衝擊,因此東西雜誌(WE)因應而生。
由於生長背景和工作類型的關係,李先生累積了不少社交經驗,從商場上的失敗受挫到得獎的輝煌,甚至是事業版圖的擴建,都讓他對生命與朋友有更深的體悟,他認為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都可以成為一種風格,想要創新或革命,就必須試著從不喜歡的東西裡面,去找出改變它的力量。這個想法鼓勵了我們更認識自己並塑造風格,我們時常追隨正向美好的東西,卻忽略了探討造成醜陋不堪的原因,試著從反面的角度思考,可以對自身與社會甚至是文化做一個反省。
「沒有底線的時候,人性會去試探底線。」幫助朋友可以,千萬不要做爛好人。李冠毅先生鼓勵我們多結交不同領域的朋友,可以在必要時互相幫助,其實應該說是交流,現在很多專業領域都需要不同技術的支援,跨領域的學習可以創造更多的可能,而人性與心機,我想只會出現在利益不對的時候吧。
「態度是一把鑰匙,拿出態度,大家就可以打開門看到你有甚麼寶藏。」最後,李先生以這句話勉勵我們。我想,不管做甚麼事,都不應該有成見或不誠懇,要讓別人認同的話,就必須打開心胸真誠的面對,就像是李先生對待他的事業和朋友一樣。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M10210M02 袁一
東西雜誌的創辦人李冠毅先生帶來了這次分享。
“東西”源於West/East而又組合成了“WE”,而東西雜誌的logo中有一實一虛的的兩個圓點,西方為實,東方為虛。時尚源於西方也一直由西方主導,而東方時尚的樹立確實有一定的困境,李先生開始以西方元素來包裝東方的文化。他認識到東方文化的獨特與深厚,源自他前往法國留學所體會到的法國人對不同地方文化的尊重。這讓他重新審視自己,不同的文化產生不同的衝擊,用足夠的文化底蘊來看時尚這個東西,時尚就變得與衆不同。
如果你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不知道想要去經歷什麽去完成什麽,那是因為你對自己的認識不夠深刻。李先生分享了兩個盒子的辦法,在兩年的時間里將喜歡的東西和不喜歡的東西分別放入兩個盒子中,形成一個脈絡。在這兩年的積累中你會慢慢的發現屬於自己的風格,腦中無形的想法會變成有形的意向,靈感在自然而然之中就達到實現。
李先生的演講中反覆提到探索自我之外,也提醒我們廣結善緣,以誠待人。李先生創辦雜誌的初期只有他與助理二人,他說雜誌的成功得益於很多朋友的幫助。從李先生的演講中能感受到他是個率真的人,因為太信任他人而遭遇過被欺騙,但他始終保持著自己做人態度。
保有自己的態度,擁有自己的小宇宙,在不被認同中尋找認同。達到目的的路不一定是直線的,繞個圈也許會變的更容易。予人玫瑰,手有餘香,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會收獲回報。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109 蔡丞恩
[個人心得]
首先不得不讚嘆東西雜誌這本的命名概念,既是東方與西方交流,亦有物品東西的意涵,在英文WE更有我們一起的意思,這個包含多元的意涵不得不讓我先對李冠毅稱讚這本雜誌的取名實在很有趣。當然,經過創辦人李冠毅先生的解釋,這本雜誌本身的內容意涵更是一個創新,打破了第一個在全球發行的華人雜誌,他的一路心路歷程就像是一場不可思議的電影情節,甚至是他們黑道家族背景,但又是從法國從零開始到拿下應屆第一名留學回來,再經過法國和香港或是各地的奔波後才生出這一本東西雜誌,但最讓我感興趣的還是這本雜誌後的偉大功臣者—李冠毅先生本人的想法。
首先不得不讚嘆東西雜誌這本的命名概念,既是東方與西方交流,亦有物品東西的意涵,在英文WE更有我們一起的意思,這個包含多元的意涵不得不讓我先對李冠毅稱讚這本雜誌的取名實在很有趣。當然,經過創辦人李冠毅先生的解釋,這本雜誌本身的內容意涵更是一個創新,打破了第一個在全球發行的華人雜誌,他的一路心路歷程就像是一場不可思議的電影情節,甚至是他們黑道家族背景,但又是從法國從零開始到拿下應屆第一名留學回來,再經過法國和香港或是各地的奔波後才生出這一本東西雜誌,但最讓我感興趣的還是這本雜誌後的偉大功臣者—李冠毅先生本人的想法。
儘管李冠毅經歷過這些大風大浪,但在我們面前,他的謙虛態度就像他生平成功的經歷是不小心從地上撿到似的,也一直強調人生的態度—圓融,就像在雜誌上圓形LOGO的意涵,我想這也是亞洲華人文化中相當傳統與基本的態度,甚至是他從小家裡給他們教育,一個他認為是道家思想的意念,讓他這人生能夠無為而為,順來順受得接受每一個挑戰,潤其圓融得處理每一種人,這也是他總是到處幫助人的初衷吧我猜,當然他還是分享了他的經驗,也不要當爛好人拉哈哈,並從他太相信人而被欺騙的慘痛經驗告訴我們,萬事還是要懂得自己的底線,懂得底線與判斷也為了是保護自己,當然在這樣的條件下,能幫助人,那些便是妳以後的助力,幫人就是幫自己,這點跟交朋友一直是他深信的人生之道之一,從他的故事中可以體會在他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多半都是他外在幫助別人到後來人回來幫助他,這樣一來一往便建立的他現在的強大力量,這些人脈最後都是他最後成功的基石,甚至現在還是不變的在廣交結緣,深信他所相信的。
除了他人生之道外,回歸到他原本的設計,有趣的是,他認為每個設計師都要懂得自己並探索自己,因為了解自己要的是甚麼,能量才會源源不絕流洩出來,探索並釋放自己的小宇宙,最後讓他爆炸,這是個很有趣的譬喻,但經過連續這幾周的演講,這樣的概念一直從講者的經驗談流於我們的想法,知道自己想要甚麼才會知道我們該做甚麼,不要永遠聽命於他人最後只會淪為只會替別人做產品的"機器",更有趣的是在一開始就告訴我的一個方法,利用兩個盒子一個裝自己喜歡另一個裝自己不希歡的東西,久久之後就會了解自己到底不喜歡的是甚麼,因為在探索自己喜歡或是自己想要的是甚麼之前,我們要了解的便是我們的敵人,就是我們不想要甚麼,這個方式真的相當有趣,再這樣一正一反的搜尋,我們的宇宙終會被我們挖掘出來,相信自己,並釋放他吧。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207 柯采妙
東西,我們分享東;分享西;分享東西。關於東西雜誌其實自己本來並不瞭解,第一眼看到東西雜誌的封面時覺得跟常見的國際時尚雜誌有點不同,感覺有點神祕感雖然不一定會直接聯想到這是亞洲出的雜誌,因為是融合東西方文化的關係吧!這也是東西雜誌的風格吧!
這次講座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李冠毅先生跟我們分享的風格收集。我們做為一個設計師應該要可以清楚了解自己內心想要的和不想要的東西,知道自己的喜愛和厭惡有助於我們發展自我設計風格。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這個喜歡、那個也喜歡;也覺得自己就是討厭那個並無法認同,可是我們卻不去思考自己為什麼喜歡和為什麼不喜歡。其實想想我們希望別人可以認同自己的設計時不也是這樣的狀況嗎?去學習把不喜歡的變成喜歡的,這不就是我們設計人該做的事嗎?
從東西雜誌的成功可以得知東方人應該要好好正視我們珍貴的文化,對我們文化給予尊重,不要再老是認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東方文化並不比西方來的差,為什麼我們總是要去了解西方,難道西方就不能來了解東方嗎?其實西方是很樂意尊重了解其他文化的,反倒是我們把自己封閉起來只為可以都吸收西方文化。因此從最基本的了解自我到跳脫圈框,打開大門都是我們該持續做一輩子的事。
這次講座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李冠毅先生跟我們分享的風格收集。我們做為一個設計師應該要可以清楚了解自己內心想要的和不想要的東西,知道自己的喜愛和厭惡有助於我們發展自我設計風格。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這個喜歡、那個也喜歡;也覺得自己就是討厭那個並無法認同,可是我們卻不去思考自己為什麼喜歡和為什麼不喜歡。其實想想我們希望別人可以認同自己的設計時不也是這樣的狀況嗎?去學習把不喜歡的變成喜歡的,這不就是我們設計人該做的事嗎?
從東西雜誌的成功可以得知東方人應該要好好正視我們珍貴的文化,對我們文化給予尊重,不要再老是認為國外的月亮比較圓,東方文化並不比西方來的差,為什麼我們總是要去了解西方,難道西方就不能來了解東方嗎?其實西方是很樂意尊重了解其他文化的,反倒是我們把自己封閉起來只為可以都吸收西方文化。因此從最基本的了解自我到跳脫圈框,打開大門都是我們該持續做一輩子的事。
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210102 卓思陽
[個人心得]
這次演講李冠毅老師提到一個很不一樣的想法,建立自己的兩個箱子:一個收集喜歡的東西,另一個則收集不喜歡的東西。在欣賞設計時,對於不喜歡的風格或作品我常忽略它,對於喜歡或嚮往的設計作品則一個一個加入最愛。我想老師說得方法很不錯,我可以思考為什麼我不喜歡這樣的作品?是風格或者是手法讓我不喜歡?這樣能鍛鍊自己去反思,嘗試踏出舒適圈,增廣自己的見聞。
另外,老師講到自己不斷的再建立人脈。在許多講者分享自己創作的心路歷程中,似乎可以發見他們都很樂於與人打交道,同時也從中學到金錢買不到的寶貴經驗。老師說到:最寶貴的財產,就是這些朋友,用盡所能幫助他們,有一天在最需要幫忙的時候,也終將獲得他們的力量。
在老師身上看到一種態度,一種精神,那就是:“相信”。他相信他在做的一切是有意義的,他也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但也因為這個“相信”的傻勁,使得他被人所騙。我認為憑著這股“相信”,在追求心中理想的目標時,所有事情也都將成為一股助力。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M10110123 呂易安
接連兩個禮拜的演講皆提到自我文化認同,上週易安妮女士從在台外國人的旁觀角度闡述,這週留法歸國的李冠毅先生則以台灣人、過來人的角度來訴說自身體悟和實踐得血汗過程。
簡述完個人經歷,要切入演講正題-(創作者)人生態度時,李先生以一個問題開宗明義「在做設計時,你清楚自己喜歡什麼,自己的風格是什麼嗎?」。文化是人們行為、思想的聚合體,換言之,探討自身淵源的文化時,要瞭解自己先,認識自己有很多種方式、方法,李先生舉例他經歷過的兩個:喜歡/討厭的兩個盒子、文化衝擊出的反思。
喜歡/討厭盒子是他在法國念服設時的作業,幫助創作者建立個人風格的方式。課題是要在一、兩年間,不斷收集兩個盒子,一個盒子裝自己喜歡的,一個裝自己不喜歡的,收集過程中讓人不知索然,但一兩年後回頭看兩個盒子裡的物件,配合時間軸,就看出了脈絡,並能夠闡明個人喜歡、不喜歡的原因,自我闡述的過程便是更深入的自我認知,也漸漸將無形的個人風格意向化。值得注意的是,創作者需要追求營造出個人小宇宙,但同時也不能太自我,尤其是「溝通」時,畢竟當你自認是有才華的人時,為何不藉由良好的溝通來讓更多人認同你呢?
而文化沖擊的反思,則是由於法國的文化特色 - 相較於美國,法國是一個很「尊重文化」的地方,尊重各地特有個性,重視你來自於何方,當法國朋友樂於詢問台灣文化內容而土生土長的自己無法有聲有色地回答時,讓過去總是崇洋的東方人方能夠審視自己、仔細品味自身所處的環境、獨特的文化生活。李先生個人反思後的實踐成果便是「東西雜誌」,他認為2000年代需要一本很亞洲的國際雜誌,書報攤常見的Vogue等時尚雜誌畢竟只是西方聲音的代表,相形之下,東方人有時尚消費力量卻沒有時尚發聲權,好似源自西方的「時尚」只為西方擁有。在如此衝突的現況中,憑著一股熱忱,以現代元素包裝東方時尚的東西雜誌但生了,雖然,從演講中不難知道,逐步說服崇洋東方人觀看自身時尚產物遠比想像中的艱難。
感慨的同時,也深知作為創作圈的一份子,重視文化跟本必須是創作的初衷與核心價值。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M01 尹健琳
“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東西雜誌社的創辦人李冠毅先生首先從他學生時代求學生涯總結的一句話。在法國學習期間,李先生也分享了他老師所教給大家的一個方法:一個盒子放所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另一個盒子放不喜歡的。並且是長達一兩年的收集。用這種方式去探索自己的內在的宇宙。將會慢慢找到一個脈絡,將自己喜歡的物體意向化,從不喜歡的裏面找到發現、改變並且轉化成喜歡的。從這樣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風格”。不管潮流的變化,永遠有自己的風格在裏面,找到自己的宇宙,這是很重要的。倘若只有技巧沒有自己的宇宙只會變成按事做事的機器。
同時李先生還談及法國人對不同地方文化的尊重,在學習別人文化的同時,也重新審視自己,了解自己設計的理念。想必這些對今後創辦東西雜誌社也有很大的鼓舞。
對於創辦東西雜誌社的原因很簡單,在1997年華人在國際上地位算低的,所以就決定去做媒體,可以用媒體的力量接觸國際設計師以及行內的秘密,很好吸收養分。就這樣開始滿腔熱血做雜誌,做好後去做廣告,而當時亞洲沒有這樣的時尚國際雜誌,是最大的消費力量卻是最沒有聲音的群體,同時西方的人也厭倦想要嗅到新東西,於是將西方的元素包裝東方的內在的東西,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於是在國外做宣傳,得獎後回香港造勢一炮而紅,不禁感慨換個方式做原來的創意甚至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之後李先生分享做人的態度,感謝成功來自于身邊很多人的幫忙。影響成功的是做人,學會與人互動使得在創業期間獲得很大的幫助。這些是別的創業者的演講中所很少提及的,但李先生卻一再強調這點,讓還沒走進社會的我們收獲頗多。
談及02年在上海的失敗的經驗,李先生坦言自己特別重感情,感性,太相信人,所以會被同一個人被騙很多次,沒有危機意識。告誡我們法律的東西要很注意,這些都是很誠懇的分享與提醒。但是就算是這樣,李先生還是再次強調當你真的把錢拿出來交朋友,不管多辛苦,多多廣結善緣也是同時是幫自己。人才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資源,所以自己會多多去接觸不同層面的人,不同圈子的人。
成功之路實屬不易,需要在人生裏一步一步累積甚至重走。不管是從家人、老師、朋友的影響亦或是像這樣的演講,我們都要學會從中吸收養分,從現在開始改變。
對於創辦東西雜誌社的原因很簡單,在1997年華人在國際上地位算低的,所以就決定去做媒體,可以用媒體的力量接觸國際設計師以及行內的秘密,很好吸收養分。就這樣開始滿腔熱血做雜誌,做好後去做廣告,而當時亞洲沒有這樣的時尚國際雜誌,是最大的消費力量卻是最沒有聲音的群體,同時西方的人也厭倦想要嗅到新東西,於是將西方的元素包裝東方的內在的東西,這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於是在國外做宣傳,得獎後回香港造勢一炮而紅,不禁感慨換個方式做原來的創意甚至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之後李先生分享做人的態度,感謝成功來自于身邊很多人的幫忙。影響成功的是做人,學會與人互動使得在創業期間獲得很大的幫助。這些是別的創業者的演講中所很少提及的,但李先生卻一再強調這點,讓還沒走進社會的我們收獲頗多。
談及02年在上海的失敗的經驗,李先生坦言自己特別重感情,感性,太相信人,所以會被同一個人被騙很多次,沒有危機意識。告誡我們法律的東西要很注意,這些都是很誠懇的分享與提醒。但是就算是這樣,李先生還是再次強調當你真的把錢拿出來交朋友,不管多辛苦,多多廣結善緣也是同時是幫自己。人才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資源,所以自己會多多去接觸不同層面的人,不同圈子的人。
成功之路實屬不易,需要在人生裏一步一步累積甚至重走。不管是從家人、老師、朋友的影響亦或是像這樣的演講,我們都要學會從中吸收養分,從現在開始改變。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308 陳敬恆
很高興在這次的演講可以見到李先生這位知名的雜誌創辦人,這場演講分享了他在人生當中奮鬥的心路歷程,其中令人最深刻的部分是他提到了關於「人脈」的事情,其實對我來說這個部分在以往聽過的演講或課程中是很少被提及的,大多數都是談論關於自己在能力上、專業上或者其他部分的經驗,因此對我來說關於這一段是非常特別的印象,確實我們在人生的發展當中「人脈」是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回想過去到現在一路走來,有多少難關或者問題是透過人脈解決度過的而不是金錢或其他辦法,這點讓我徹底清楚的意識到關於這方面資產的存在。而李先生同時也提到,在建立人脈的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許多在社會上、商場上的地雷,剛好我也是屬於濫好人的個性,因此在他講到被騙或者吃虧的部分我多少感同身受,但我依然非常同意關於「幫助人」這樣的態度,畢竟曾經也有因此而受惠過。
再來是關於兩個盒子的事情。其實我們對於自己迷網是必然會有的,常常在忙碌之中會開始麻木,漸漸找不到自己初衷的方向和喜好,我覺得這個方法真的很棒,它有點像是時空膠囊一樣的作用,當你再度打開那個空間時,一種回歸的溫暖會湧出,我覺得這可以是一種鼓舞也是一個證明,講得更實用一些這可以是一條參考線,告訴自己現在偏離了軌道多少,又或者是改變了多少。除了好的盒子也有壞的盒子,對我而言壞的盒子這個概念是真的沒有想過的,通常不會有人想把不喜歡的東西保存下來,但是這樣的方式確實有特別的意義和作用存在。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能獲得的收穫竟是比想像中要來的更豐富且更重要,唯有清楚自己是什麼的時候才會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也才明白自己該怎麼做。
人要成功真的不容易,但有前輩們的經驗分享我們這條路會走的更加自在一些。
人要成功真的不容易,但有前輩們的經驗分享我們這條路會走的更加自在一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