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3 阮慶岳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3 阮慶岳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M10210301 佟紹魁

阮慶岳先生在這次演講中,分享了許多有趣的展覽經驗,藝術的表現不只在於框架之類,而應該要帶入生活周遭,讓在地文化甦醒,一個區域的藝術空間,可以引起許多當地民眾不同的思維,讓當地人產生更多互動與對話,他提到台灣目前的狀態是屬於溫帶區域,身受了溫帶地區的美學思考引響較多,而忽略了我們本身該有的色質,沒發展出自我該有的特色。



最後阮慶岳先生所提到大系統裡小系統,如何找尋當地能夠寄託情感的文物,表現出當地的台灣美學,而不適純粹的模仿。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M10210115 林怡菁



阮慶岳先生分享策展的經驗,並提及全球化下台灣的定位。大系統(全球化)裡小系統(在地文化)必須找尋自己可以寄託情感與文化的物,也許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廟宇、亦或是一個村里裡里長與里民之間的關係。
阮慶岳先生便是想要藉由對小系統的思考,來傳達對定位台灣的想法。他限制參展者在鳳山興仁里,運用有限的金額去實踐小系統拓展到大系統的思考,這些作品藉由環境切入、議題思考、民眾意見等等角度,發展屬於自己在地的東西。這樣的策展做法,就像在土地上種出只屬於這片地的植被,而這也呼應到阮慶岳先生對台灣美學的看法。他認為台灣的創作者,大多模仿著日本、歐美風格,而那些風格的背景環境是林種單純、地表分明的溫帶氣候,並不屬於我們亞熱帶的美學觀,我們的美學應該有像雜木林般的豐富性與多樣性,而不是純粹、單一。對於他對台灣美學的看法,我表示贊同,台灣的氣候濕熱並不適合追求像歐洲一樣的香榭大道空間,也不適合為了防雪重量的斜屋頂,我們應該發展適合自己當地環境的建築美學。
劉國滄的曬藍圖是完美的修繕藝術,帶來2D與3D的交錯衝擊,也還原了當地的記憶,這次也參與了此計劃,在一個公共空間-巷弄中建立戶跟戶之間的聯繫,以承載著家的記憶的舊物去重新塑造一個大家熟悉場景,顯眼的黃色巷子更是引起了注意與話題。在此案例中,作品甚至與當地居民形成聯繫,不但實現當地阿婆的夢想,也讓我們看到藝術創作與人之間共創的情感延續。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M10210208 官孟穎

阮慶岳老師在演講的一開始,就拋出了一個問題,究竟在全球化的趨勢下,現代城市該何去何從?台灣相對於經濟強權的國家,可以說是弱勢族群,在全球化的浪潮,很容易被推著、被淹沒,阮慶岳老師一直在尋找台灣這個小系統是否有由下而上的可能,企圖在與大系統的角逐中尋求自身位置。
在回歸人的本位,阮慶岳老師強調城市建築應該貼近人群,當瞭解並滿足在地區民的希望、需求後,建築才有了意義,他邀請九位國內外建築師,在鳳山市進行建築行動藝術,那是一場由下而上的改造,是一場城市的轉型、現代化、在地化、國際化與傳統文化的碰撞。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件作品-糞尿分離有機廁所,既原始又現代,與其說他有效地解決如廁需求,不如說它喚醒了使用者的環保意識,我想這才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
台北村落之聲 現代之後?美好城市的憧憬 / 阮慶岳
http://www.urstaipei.net/archives/2723

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M10110114 廖栢賢

從評論轉而投入策展的阮慶岳策展人,就算轉而是一個策展人,彈在他的文案其中一就可以看到評論人那中精闢入裡的文字,從小鳳山-大策展,他明確的指出台灣地理的多樣性,也因此吸收了許多外來的建築模式,但是許多都只是外觀的模仿而無實質的作用,這讓我想到現今我們許多的建築,豪華而壯麗,確很多都是不需要的裝飾與多餘的設計,打著皇宮般的規模,確是浪費了社會大眾的資源。這又可以跟阮慶岳策展人再921帶著大家一起做的組合屋,那些富麗堂皇的建築裡頭的意義卻是乏善可陳。

  而最後阮慶岳策展人也提到對於設計師的感想,這讓我想起范振能老師上課常說的一句話,老師說:設計師一個沒有技術的人。很不能再同意這一句話,所以怎麼樣可以不再超越技術前做出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做法就是一個設計師必須去動腦去跨越的戒線了。

阮慶岳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206 邱元貞

這次的演講者,阮慶岳老師分享了許多關於城市計畫的案子,不同於產品和商業的設計,阮老師的幾個計畫都偏向探討人與城市之間的情感,也探討了在全世界以經變成一個單一的大系統,除了緊密相連,形貌也漸趨相同,在此之下,各個地方具有特色的小系統要如何維持,相當重要。他的展覽邀請了許多位不同的設計師,一同來呈現一個都市空間具有的多元性。並且重視民眾的參與、想喚醒社會意識,會仔細考慮要怎麼操作,才能跟當地民眾有對話性。 在城市的甦醒計劃中,阮老師邀請了打開聯合的劉國滄老師參與這項設計,劉國滄老師在台南海安路的創造了許多與古老房子對話的作品,最有名的便是藍晒圖這件作品,讓那個區塊成為台南一種獨特的與建築對話的空間,也帶動了台南子的老房子改建熱潮,在傳統與歷史中找到新的可能,與之共存。我本身便是台南人,台南這幾年整個城市的轉變我也稍為有體會,因為老房子改建而成的文創商家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也帶動了台南的觀光經濟,讓更多人發現台南這個富有古蹟的城市之美,也讓更多人懂得去珍惜,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我們所擁有的事物,重新發現他們的美。


延伸閱讀
台南老屋專題 http://www.mottimes.com/cht/interview_detail.php?serial=91

阮慶岳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204 張嘉年

阮老師在城市的甦醒計劃中邀請到劉國滄老師參與這項計劃,劉老師將他擅長的手法帶進小巷,利用立體的回收物與平面繪圖,在2D與3D間轉換,並賦予一個非常鮮明的黃色色彩,最後他的作品證明了空間的改造活化的不僅是一條巷弄,更走進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與心境。
這讓我聯想到台南海安路的藍晒圖與正興街的佳佳旅店,也是因為劉老師治活了原本奄奄一息的建築物們,妝點原本人煙稀少的馬路與巷弄,進而帶動當地的經濟活動。我很敬佩劉老師的一點就是,他能利用原本就存在的事物賦予它新的能量,就像藍晒圖與佳佳旅店等作品,在充滿了傳統、古老風味的台南街道裡,找到了共存、創新的方法,也讓大家看見了台南的更多可能性。

(分享)
劉國滄-打開聯合 http://www.oustudio.com.tw/team.html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1 鄭宇婷

個人心得

       邱慶岳先生利用本身執行工作坊、展覽的經驗,從評論出生轉成策展人,與大家分享並表達自己對於台灣的狀態、人與人之間等的看法,提及著認為創作者與策展者的角色逐漸模糊的趨勢。透過他其中一個工作營的分享,於2005年城市甦醒中,對於他認為展覽應該要拉回現實,何不將展覽放入都市呢?不一定要在藝術空間下進行的想法很認同,從他的分享裡,可以看見許多創作者和當地人產生許多互動與對話,展覽不再只是一個靜態的展出,而是一個能夠引起當地或更多人思考的媒介。在這個城市甦醒下,中心思想是「全球化之下,單一化的大系統下,如何擁有自我的權利?大系統與個體的思考」,這也同時讓大家重新思考並和邱慶岳先生一起去探索,台灣的真狀態到底是什麼?非常印象他說到的「我們應該在我們的「熱帶」地區產生出我們的美學,現在我們大多深受溫帶地區的美學影響,單一化的美以為才是美,但我們實際是擁有各種木質,是混雜的,卻沒有發展出我們該有的特色與美學。」如同案例中高雄政府所傲稱的新建公園,水泥地與咖啡廳,卻只是模仿歐洲的感覺,卻忘記台灣夏日酷熱的天氣,這樣的建設一點都無法擁有像歐洲的浪漫。

       對於台灣的想法,邱慶岳更提到他的看法:「台灣是一個現代與非現代之間的模糊狀態:透天、廟…/線索、中華路(大馬路商店、晚上變成夜市),一個都市空間可以變成各種不同的功能,而非單一性的(對於台灣的街道),我們應該從「台灣的普遍性」找出台灣的特色,讓大家不管在哪裡拍照,都會知道這就是台灣,這才能產生深遠的現象,而非找到獨特性。」也在這過渡又多元的特色下,台灣的部分在地的建築師開始被國際間注意,這些人都沒有受過西方教育,形成非常有獨特的台灣風格,相比較於那些國際化的建築師來得更特別,例如謝英俊帶領居民自己動手蓋房子,讓複雜程序的房子建法變得更簡單,給予原住民可以輕鬆蓋防;劉國滄的都市客廳裡,讓我最引像深刻是黃色巷子的案例,透過這項作品開始與當地居民的阿婆形成關係,並且讓阿婆實現「蓋廟」的夢想,這樣和當地共創的感覺,才能真正讓作品延續在人們的心中或產生更多的影響。


延伸閱讀

領921災民蓋屋   台建築師美國得獎
http://tw.news.yahoo.com/%E9%A0%98921%E7%81%BD%E6%B0%91%E8%93%8B%E5%B1%8B-%E5%8F%B0%E5%BB%BA%E7%AF%89%E5%B8%AB%E7%BE%8E%E5%9C%8B%E5%BE%97%E7%8D%8E-034852189.html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13 楊雅筑


阮老師這次分享了他以前工作營「城市的甦醒」中來自各國設計師的多件作品。其中有複雜,也有簡單而直接的。

我一直認為台灣是一個孤單的島國,或許是因為地理以及歷史上的孤立性,使得我們總是非常在乎別人的看法。在這個工作營中,有許多來自國外的設計師為台灣做設計,使得我們可以窺見他們對於這個地方究竟有什麼感覺。可惜多僅是停留在「很熱」、「巷子很小」這樣的印象。相較之下台灣的設計師作品似乎令我比較動容一些。

如劉國滄先生的作品「都市客廳」,訴說著都市的甦醒不是靠任何的設施,而是仰賴於居民的行動。而製作中的小插曲---大力支持的黃色阿嬤。更是讓整件作品讀來更有人情味。

而演講後的提問阮老師更提到自己尋找參展設計師的標準:第一是有實作能力,二則是有自己的思考邏輯,能清楚的講出自己的概念。他也無奈的提到,這兩類人加起來僅占了所有設計師的5%,期望自己不要成為那無法做出東西,也講不出個所以然的95%人!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302 林浩翔

這次阮先生的演講,讓我意識到建築生活文化間的息息相關,尤其是他分享的策展經驗,系統性的思考全球化浪潮下,台灣該如何在大系統之下尋找自己的定位,資本主義的跌代更新不停的推動城市向前走,但城市與建築其實不應該單純的為商業服務,而是應該要更貼近人群與社會的文化,其中像是小鳳山的展覽,邀請了數位不同的建築師,共同去表達對於台灣現今狀態的省思,其中有講到一點是關於台灣本身在地理位置上的「熱帶」是否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表達語彙與美感經驗,而不再是一昧的承襲的「溫帶」國家的美學思維。

阮先生同時也提及了其實就展覽本身的發展而言,現今的創作者與策展人的角色分界逐漸模糊,展覽空間與場域的關係也不斷的被辯證、交融,像是城市甦醒與小鳳山的策展分享,提到展覽不一定要在官化的藝術空間中,而是放在城市場域讓它自然的去發聲。在這些分享案例中,可以看見許多當地的對話因而產生,像這樣子的模糊狀態,或許才是展覽本身超脫於廟堂的一種方法。

我想之後在做設計時,會更去考量到作品本身與人群、地域的關係,在西方的思維教育之下,如何與自己本身的文化脈絡作對話與結合,是將來設計師所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11 王守裕

  阮慶岳先生現任教於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同時也是位小說家和建築師,這次以策展人的身分介紹了「全面啟動 – 小鳳山、大策展」這個展覽,在2005年時邀請了八位建築師和一位工業設計師來參與,地點在高雄鳳山的興仁里,從一開始的地點選定阮慶岳先生就提到台灣的地理位置處於熱帶與亞熱帶的地方,但很多的建築卻是在模仿其他國家的建築,雖有美觀但沒有實質的意義,而建築是該從氣候或是地形等因素去考量的,讓我想到以往看建築都只是在看他的外觀,沒有把這個建築物適不適合放在台灣這個點放入衡量,台灣的建築就該有台灣的文化特色。
  在阮慶岳先生介紹的建築師中,林英俊先生大概就是台灣的代表吧,在921地震後投入災區重建的工作,並且把建築這件事簡單化,讓災民也能夠協立的建造,材料也取自於竹子和木頭,親手建造的房子多了點親切,也能在之中了解自己真正的需要。他在興仁里中也建構了一個生態有機廁所,把建築和環境給連結了起來。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305 徐笙洋



阮先生的工作主要是評論的工作,之後輾轉到策展的工作,其中很有印象的展覽是,展覽拉到現實,希望建築跟城市的背景結合的策展,在他策展的概念下,都使希望城市跟社會是有交流的。
其中最有印象的是,劉國滄,他利用現實與虛擬的邊界,挑戰觀者的視覺,真的讓我很震撼以及記憶猶新,再加上他的風格鮮明都會使用一個顏色來描述一個故事的產生。
施工中介,印象中是非常失控的日本藝術家,他做了許多刺激高雄社會的舉動,他用了很多貼紙只是因為施工中跟他名字很像,然後施工中介開始介入高雄的社會,再來,使用好幾個大聲公在重復循環的播放「我愛高雄」等友善字眼,我也覺得這有點想回應台灣人的熱情吧,之後更要拍成紀錄片,最後還希望有個路人可以跳水,這種天方夜譚的構思也太跳脫框架了。


最後,今天真的很開心聽到阮先生的演講,對於設計,回到初衷,瞭解脈絡,尋找設計的機會,這是我從今天的演講學到的東西。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M10210102 卓思陽


『個人心得』

阮老師在演講中提到:屬於台灣的特色和那股氣息,台灣巷弄的景象和氛圍是別有一番風味的,像是透天建築,大樓外層層密密的鐵窗,從高處俯瞰一顆顆閃爍光芒的水塔。另外老師也講到,台灣許多鄉鎮的大馬路到了夜晚變身成為夜市,這正是台灣都市馬路最多元的個性,可以因應不同需要轉變成對應的機能。

老師的演講引發我思考,如何與這個地方,或者是與城市互動?我想到都市酵母,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如:陽台計畫、黃色椅子計畫、都市節慶的面孔等,發起了活動,讓人們來參與,過程中除了和人們彼此交流,更進一步的與城市中的事物接觸。

老師提到謝英俊,瞬間心中對這個人感到無限的尊敬,如何能像這些致力於社會的人們一樣,不斷的努力著,即使知道資源不夠,環境不好,卻還是持續做著,相信會有改變的一天?感謝老師,感謝這學期的講者,反思許多,獲益良多。



『延伸閱讀』
都市酵母-大稻城百年巡禮
http://www.cityyeast.com/passion_show.php?newstype_id2=34&news_id=574

都市酵母-黃色椅子計劃
http://www.cityyeast.com/passion_show.php?newstype_id2=34&news_id=182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M10210104林冠芠

首先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阮慶岳講師在演講的過程中有著獨樹一格的幽默調子,讓整段演講過程中充滿着樂趣,笑聲四溢。
高雄縣鳳山市鳳凌廣場舉行的造街行動國際工作營,由策展人阮慶岳邀來九位國內外建築師,一起共同企劃。透過這些建築師的作品,來嘗試回答它未來的方向。他所提暢的台灣環境改造,將都市化的大系統,非都市化的小系統做整合,並且強調在小系統中,那些在少數鄉里之間所可以感受到的所謂『里長的實際威力』讓任感同身受,讓設計介入都市喚醒小系統至大系統的思考方式。

另外在演講中,他所提及的台灣環境氣候,介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卻總是模仿溫帶地區的環境ex:美國;而無自己該所屬之風格,一直都是我們身處在這個環境,卻沒有好好意識與改善的一種異趨勢,或者更可以說成是一種崇洋媚外的心態吧。
在他介紹到的許多案子中,他所首提的謝英俊建築師,在現代建築拉出個人風格
動手蓋房子的機制,如同改變現代商品、建築空間等過度控制的問題,並切藉由一次機緣幫助邵族重建房舍,提倡親手動手造屋的觀念。更是讓人看了更深刻感受到這些在地的台灣建築師所對這塊土地放下的多少愛與用心。



延伸閱讀

http://www.forgemind.net/phpbb/viewtopic.php?f=24&t=6839
城市甦醒 從多元想像開始
http://www.urstaipei.net/archives/tag/阮慶岳
台灣村落之聲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18 王柏皓

台灣都市的建築,很多都在追求歐美國家的現代性,但都沒考量到台灣的氣候型態與這些歐美國家有相當大程度的不同。這讓我想到在別堂課老師講知識本體論、知識論、方法論的關係,很多留學回來的人抱著方法不放,但是沒有了解到自己所屬位置的知識論、本體論是什麼。建築是這樣,知識是這樣,教育也是如此,一味的挪用他國的方法,但沒有認知到這之中有其根本的差異性。其實很想問,是我們對於自身的文化太沒有自信了嗎?為何總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我想我們都需要更認真的回去看我們自身的文化、思想。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10 吳羿蓉


這一學期的專題演講,根在老師悉心安排了來自不同領域的講者,而這學期最後一次的演講者,是具有建築背景、來自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的系主任-阮慶岳先生因為妹妹剛好就讀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因此常常聽她分享學校課程。很特別的是,他們的一位指導老師,是來自北京的建築師,我想也是因為阮慶岳先生的關係,才邀請這位建築師擔任指導老師。而藝術、設計其實或多或少與建築這門學問息息相關。能在最後一次聽到建築師的演講,實在開心。

阮慶岳先生的演講,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一開始所提到的展覽-「城市的甦醒」,而小標題則是「小鳳山」。因家住在高雄鳳山隔壁,所以對於「鳳山」有著特殊的情感。阮慶岳先生觀察到目前台灣在都市化的過程當中,許多新建的大樓與早期舊房子並存,住商混合的情形隨處可見,而這也是典型的台灣居住形態,因此「城市的甦醒」選定了高雄鳳山為舞台。鳳山位於核心高雄都市周邊,沒有顯著的摩天大樓,取而代之的是一樓都是商家,而二樓以上為住家的樓房形態。阮慶岳先生時也提到,建築應該是對環境有益處並有幫助的,而非一味地破壞自然環境。

這樣與環境共存的理念,阮慶岳先生也分享了謝英俊建築師的故事。謝英俊建築師致力於設計臨時住宅給因天災失去家園的災民們。並提倡簡化建築工法,讓災民們有辦法利用自身力量,蓋自己的屋子。建築師可以是鼎鼎有名、利用自身學問賺進大把鈔票的商人;也可以像是謝英俊建築師一樣,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為最有需要的人設計住宅。這也讓我有了更深層面的反思。身為設計學生的我們,除了自身的成就之外,也要去正視自己的設計,是否對這個社會、週遭環境、大自然等有所幫助?

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22 李雅涵

城市的甦醒是這次阮慶岳先生的演講主題,述說阮先生在高雄鳳山的興仁里舉辦的一次展覽,其主要的理念中提到將展覽的模式放到城市裡,而不只是在美術館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觀看展覽,時常是進入一個空間去感受作品或是體會作品與營造出來的室內空間之間的連結性。反觀,要是以一個原本就存在,並且有自己樣貌的日常生活空間,要如何去製作一件作品?這次的演講內容所談到的展覽「全面啟動/小鳳山」給了一個很好的解惑。阮先生策劃這個展覽僅選定展出區域以及作品經費,其他就是請來許多建築師自行去選擇作品的製作地點。在這個過程中,很有趣的地方是,這些建築師必須自己去觀看、尋覓場地,並且與當地居民進行協商溝通,所以在展出的作品裡存在著開放式的設計成分,當地的居民也是設計的參與者!這樣的模式拉近了展品與一般民眾之間的距離,也讓作品除了融入當地的地景之外,也揉合了風土民情、居民的文化。
這個展覽同時也給了我在地化的思考方向,展出地點是台灣,要怎麼做出屬於台灣的那塊小土地——興仁里的特色,這些國際的、本土的建築師皆非生活在此地的居民,要捕捉出特點去呈現作品,並且有自己的設計風格存在,過程中就是一種自己與環境的溝通方式。策展人不非直接參與展出的作品,而是站在另一個高點去傳達一種理念。在台灣有許多優秀的策展人才,透過在台灣策展來呈現台灣的特色以及傳遞屬於本土理念,我想是非常好也非常需要的一件事。


延伸閱讀
台北村落之聲  http://www.urstaipei.net/

提供許多關於臺北都市再生的資訊,也有許多老建築重生的案例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M10210308陳敬恆

這次請到的演講者為一個策展人而有別於以往的幾乎都是設計師的身份,具體了解這樣的身份在一場活動、展覽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阮先生在演講的過程中也透露了自己對於「辦好活動和展覽」的方法或祕訣,包括如何選擇正確的人參與以及一些管理上的重要性.而這次演講內容所介紹的這樣一個與建築相關的大型展覽,除了讓我對所謂的「建築設計」有另一層的認識之外,也看到了很多很棒也很有意義的作品,同時更進一步的認識台灣幾位相當具實力的重要角色.

不得不說,其中一件關於「免水的環保廁所」作品令我相當佩服也相當欣慰,非常高興依然還有這樣非常厲害的設計師在台灣,而且對於所謂的能源、環保的迫切議題有所想法,同時結合自己的能力將這樣一個議題處理得恰到好處,這件作品帶起了人們對於「自然」與「再利用」的意識之外,作品本身的良好運作更是點醒了大眾關於「廁所」這件事情應有更好的解法,在這個部分講者也有提到,所謂大系統與小系統的差異性與善用性,我們確實不是跟西方一樣,既然不同對於事情的解決方式當然也應該有所不同,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在於我們的社會、人民、政府有沒有勇氣對西化這件事情有沒有反思的勇氣.


整個活動的作品介紹下來都相當的優秀,但相當有趣的一件事情是當中仍有許多失控的作品,特別是「我愛高雄」令我有非常深的印象,而這些失控作品都有個沒有深刻理解在地狀況的一個共通點,顯現出當我們要處理一個議題時我們可能不能只是去了解他而是要深入其中,藉此我們才能明確的體現出細節在作品當中,而這些細節通常也正是議題的核心.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D10210103 黃桂芝

    有關跨領域大師阮慶岳老師在2005「城市的甦醒」五天的工作營,每位設計師人有8位學生擔任助手及七萬五千元的經費,執行此項計畫。此刻,我藉由拜讀阮老師所撰寫的「變形蟲城市:鳳山國際工作營的啟示」,一窺三位設計師團隊所建構的全貌。再者,與其說這是一場城市的改造,不如說這一場文學與藝術創作的對話,這主要來自策展人本身的文學素養與思路,在在於「城市的甦醒」一一產生隱喻,其所帶給我的聯想,因這不僅僅是大系統與小系統之間的辯證而已。而是他對於現代主義的策動,但他也希望諸如柑仔店之類的小系統,同樣,可以隨著時代的變遷,進入未來的現代中。

    誠如阮慶岳老師的學長謝英俊先生在三者之間的對話中,引用到芝加哥學派哈伯馬斯(J.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在理想的情境中,有其良性的溝通與互敬對談的重要性。故引人再度思考,環境與人之間的互動,不是只有建築物,當然也不是僅有房子,因為他們想以建築的物件實實在在地融入社區之中,形成一個三方有良性互動的空間,恰如其分的成長,長成「適當的城市」。而這不正是阮慶岳老師所帶給大家的感受。

延伸閱讀
   
台北當代藝術館_無中生有_藝術家專訪_阮慶岳http://www.youtube.com/watch?v=oCxucm9hqPk

現代之後? 美好城市的憧憬/阮慶岳

關於兩座城市的在地思考: 阮慶岳 at TEDxCCU

JR's TED 獎項願望: 用藝術顛覆世界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M10210M02 袁一

     四處旅行大多是為了感受不同的差異,不管是文化還是精神。反觀當下城市崛起大抵都是靠著高樓大廈、鏡面光影來闡述這個城市有多日新月異,城市貼上同一個標簽而丟失性格。今次阮慶岳老師帶來的講題「城市的甦醒」有種返璞歸真的感覺。
   「城市的甦醒」是個富有新意的工作營,9個設計師和有限的使用資金進行建築創意的發想與實現。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創造與眾不同的在地化設計是一個新的探索。工作營的形式、議題、過程與結果都讓人感嘆,設計師不再只是在陳列廳或是印刷品上,讓設計融入街頭小巷與人文傳統相互交融,街道缺少的綠地,有死角的弄堂,不夠明亮的轉角都會在設計師們的手裡變得更美好。
     阮先生介紹了謝英俊建築師的作品印象頗深,謝英俊專注於災後重建,為弱勢者協力造屋、生態建築等做出努力是當下設計師都難以做到的,而他此次參加工作營的作品也反映著他一貫的設計理念,質樸且實在,強調功能性與生態化。去掉浮誇的外表發揮設計最大之功效。

      聽了那麼多次的講座,總是能聽到諸如東方文化、傳統文化這樣的關鍵詞。設計是不斷的創新,不斷的將古老傳統再一次用新穎的方式傳承。好的設計更多的是付諸在人的需求之上。

謝英俊:將建築的力量還給人民。

http://tedxtaipei.com/2011/10/on-returning-the-power/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D10210101 / 黃柏源

阮慶岳老師這次帶來的演講,是在2005年的工作營,於高雄縣鳳山市興仁里舉辦"城市的甦醒"。工作營完成至今已經八年了,是阮老師和 9 位設計師對於台灣建築發展重要的宣言。城市的發展持續在進行,當年工作營的成果至今持續發酵。建築的思考和作品,相對於產品來說更大幅度而長遠的影響我們居住的空間與生活經驗。只要有過旅行經驗,就可以知道我們到一個國家去最直接感受到的,就是當地的建築、空間感、空氣、語言、食物、當地的活動,這些元素帶著我們認識一個陌生的地域,建築的差異更是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經驗與感受。
這個工作營探討的核心,是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議題。全球化代表的是一個大系統,一個代表現代、效率、經濟、富裕、強大的系統,這個大系統促成都市現代化的發展,也是更好更富裕生活的表徵,但是大系統由於太過龐大複雜,很難在接收的過程完全被理解消化,其中不適合當地或個人的需求就會被忽略。阮老師這個為在地小系統發聲的行動,是一個台灣當代需要持續耕耘的工作。阮老師為這裡起了一個很棒的名字,變形蟲城市。城市在現代化、全球化的過程,是一點一滴地堆積出來的,就像變形蟲一般會長出自己適應環境的樣貌。這個工作坊的介入,產生一個促進在地意識甦醒的功能,從土地的本身生出自己的力量。究竟這樣的作為能夠引起多大、多長遠的影響還難以估計,但是從謝英俊、劉國滄等本土設計師受到國際建築界的重視,可見這個全球在地化的議題持續受到國際關注。投入在地化的訴求,勢必需要經過長期的醞釀與反思,不純粹是在地聲音的抗爭,而必須是全球化與在地化之間動態的互動與對話。從阮老師選擇的團隊就可以看出一般,這其中包含了多元、混血式的組合。引用工作營中日本建築師塚本由晴的說法,延伸來看亞洲都市的角色與定位,仔細觀察亞洲各都市發展的狀況都展現出這種混血、多元、亂中有序的特性,差別的只是比例不同、經濟規模不同、現代化的時間長短不同。在亞洲的幾個城市中行走,如果去除氣候的差異、街道的大小,會發現都有類似的樣貌。
在這個演講中可以見到兩個面向,一是城市對全球化、現代化的嚮往,接收的過程應該要能思考不要全盤接受,需要因應在地需求做調整,不然就只是把夢想國度搬到家裡來而已,失去了人民的主體意識。第二個面向,是在地的發聲,面對幾乎被全球化淹沒的時刻甚至需要抗爭,招集本地的、國際友人的共同發聲。這個動態的對話還在持續發生中,或許看我們自己如何提出持續的設計與論述參與其中。

參考閱讀:

建築退化論:文學、社會與建築

由上而下,由大系統到小系統,是當今社會的主流思想,被視為理所當然。阮老師卻從相反的路徑來發聲,伸張在演化即進化的思潮下,仍然有值得反思與注入活力的空間。

變形蟲城市: 鳳山國際工作營的啟示


在文末引用已故日本建築師蘆原義信提出<隱藏的秩序>所提及的論點,亞洲城市具有與西發城市不同的面貌,為了生存發展的需求如變形蟲般長出看似混亂的外貌,時則具有內隱的秩序,在與西方的對話中重新理解自己的特性與背景,而成為對外行動的力量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