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1 楊佳璋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1 楊佳璋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楊佳璋先生演講心得 / 賴采秀 M10010201

[個人心得]
楊佳璋學長此次的經驗分享,該是我這學期下來最喜歡的一堂課了,清楚易懂,且不吝於與我們分析他們公司所經歷過的各種品牌案例。「我要為我的品牌做什麼?」,一語道開了接下來的九個案例,每個案例都十分有趣,但對我來說,我覺得最有挑戰性的是八里日光水岸的傳統農會品牌再造,要使原先觀念早已刻板的中老年們轉變想法,接受新的設計思維與品牌包裝,公司是需要花十分長的耐心與時間去證明的,事實也證明他們辦到了。這使我想到學長最後所說的「做好設計,不是你的設計,而是你的溝通能力。」。

從高職廣告設計科開始學設計,進入大學後一路戰戰兢兢到研究所,常常在發表作品時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詞窮,如果辭不達意教授們無法理解自己所做的設計、或想表達的,作品似乎就會大打折扣。指導教授曾說過:「一件作品本來80分已經很好了,如果可以因為妳的講法加分為90分有何不可?但一件95分的好作品,也可能因為妳的詞不達意,而縮減成75分也未可知。」,與學長想表達給我們理解的如出一轍。但我最喜歡也感受最深刻的一句是:「設計就像醫生,拯救生了病的企業。」,非常希望以後出了社會,面臨企業的困境,自己的設計能夠發揮實際效能,給與客戶們最大且最有益的幫助。

[延伸閱讀]

http://blog.yam.com/shoutstu
蕭青陽個人部落格
其實講到品牌,我首先想到的是蕭青陽先生。我覺得他本身就像是品牌一樣,不遺餘力的在替台灣呈現最好的形象。蕭大所做的每張唱片封面,都像畫、像詩、像隨處可見的台灣風景,我真的很希望大家都可以更加認識他,並從他的作品中得到感動。


http://ap.ntdtv.com/b5/20110621/video/65633.html
實踐夢想 蕭青陽用設計散播正面能量
蕭青陽以作品「故事島」獲得德國紅點設計獎、第四度獲入圍美國葛萊美獎提名,並獲得美國獨立音樂大獎,拿下台灣第一座「最佳唱片包裝設計獎」,18歲開始做唱片設計的他,擁有1千多張的專輯設計作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UxDBG23CY
YOUTUBE 台灣1001個故事 蕭青陽
蕭青陽暢談這幾年的經歷,值得聽他娓娓道來。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楊佳璋先生演講心得/ M10010205 M10010107 M10010116 M10010120 M10010211 M9910214

身兼中華平面協會理事長與樺致形象設計總監-楊佳璋先生一開頭就說”非家大家業才需要品牌”,而一個圖像符號卻不單單只是我們所看見的那樣;單一的外在形象轉而被我們所接受的記憶,每一個品牌的形象連結都是與品牌的特質、背景、故事去做深層的內化而來的,所以消費者才能夠從中發現品牌背後給人的精神或者象徵。


品牌意識

楊老師多次提到了麥當勞販售的不只是好吃美味的速食,而是帶給小朋友歡樂的空間與快樂、還有他背後帶來的連帶效應;品牌不分大小,品牌是給消費者公司印象與形象的媒介,藉由文字與符號的重整,當這類的符碼不斷的出現時,這類的記憶就像具穿透力一般的長存消費者的心理。


何謂品牌的商品力?

楊老師說品牌形象的經營,一定是優點的強調,畢竟產品不可能十全十美的,藉由形象的包裝轉換,凸顯自己的優點,傳達給消費者,那就會是成功的商品。

但是品牌給予消費者的確可能只是抽象的,如何能夠實質地呈現在消費者面前呢?商品本身的吸引力,說明確點就是銷售力,而中間又包含了不少品牌精神與特質、外部形象、產品品質、而最後的售後服務,也是現今品牌經營中重要的一個環節。

一旦確立了品牌的目標消費市場,找對消費者族群,並且將品牌定位分野好,那麼就剩下商品所需要傳遞給人的精神概念了。


九個案例

1.東生華製藥:TSH BIOPHAM

老字號新氣象,品牌LOGO得重點是其背後的意義,不只是圖像設計而已。

2.愛妮雅化妝品:McShine

創造自由品牌,走高價高級路線,一年內成長30%。

3.台灣康寧顯示器玻璃

以CSR為主要訴求的企業形象。

4.Egami矽連科技

OEM > ODM > OBM

5.八里日光水岸

傳統農會也可以很品牌,從出土的生食,到精緻包裝的熟食。

6.台灣原住民商場

原住民族的文化創意產業,動態商標的運用。

7.盛饌Enjoy牛排餐廳

專賣幸福與美味,特殊的室內設計。

8.微星電腦MSI:Wind Notebook

整合行銷設計,輕如鴻毛的筆電行銷。

9.高山青文創-台灣好

用設計創造品牌的核心價值。


結論

楊老師的幽默、風趣,感覺就是他給人的印象、個人特質,而演講中間所提舉的9項案例,也依照客戶與品牌精神之間去做平衡的呈現了,每一件案子的完成,一定不是容易的事情,過程必定是相當多的拉鋸戰;在案例中,楊老師做了一個品牌的分級,這是相當有趣的做法,把消費族群做個分類,依據可能會有的送禮狀況去設想,當然也必須與實質的商品內容去做分野。最後,楊老師稍稍說了執行一個品牌前的前置作業會有的項目,市場調查與通路分析,設計前就把將來的可能發展一起導入,並且確實地抓住客戶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