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26日 星期六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張珮容 M9610103
I want not I need,也許這是給下一輪設計師最重要的一句警語。要怎麼去創造產品的故事,讓產品有了價值,這價值不一定是外型上的奢華或是價格上的昂貴,但說對了話,或是讓產品有了另外一些意義,讓使用者非常希望自己能擁有它,是我們所需要去學習的一個技能。在這場演講中陳總監讓我們思考了許多設計師所應該真正注意的課題,非常感謝。
2007年12月16日 星期日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 葉鑫 M9610108
這次請來的講者Philips design台灣區的設計總監陳禧冠,在演講中他主要講述飛利浦對於人文與社會注重的經驗,提供我們飛利浦是以怎麼樣的觀點來做產品設計的開發。設計上所使用的符碼使人產生不同感覺,透過不同的人詮釋不同意象與消費者達到訊息的溝通,與目標使用者達到通暢的溝通,看起來是目前設計師很重要需要學習能力。
演講前半段主要提到關於類比與數位的比較,在全數位化的時代潮流中,設計目前走向新的黑盒子時代(信用卡時代),物體已經可以被數位的訊號取代,這時設計師怎麼詮釋物體本質功能,是否全部拋棄或是保留部分類比時代產品的特色,留存符號特徵來讓消費者能夠理解,這問題值得讓我們深思。
隨著生活水準提升,消費者購買產品時所考慮的因素漸漸從理性面轉向於感性面,買產品是考量的想要而不只是需要,夠用就好的觀念已經被一般人所遺忘,這點的確讓人感同身受,也可以發現
演講最後陳禧冠建議我們用另一種方式思考設計,可以嘗試用不同觀點看待事物,活化思路使自己頭腦不至於僵化,這點的確是面對新時代設計師需要且必備的能力,敏銳的觀察力、資訊蒐集力,的確發現還有很多要加強的地方。總結這場演講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 鍾岳容 M9610115
所以我們設計師應該以不同角度去看每一件事,在以看到的不同事物轉化為設計的概念或思維;我們常常被產品的外觀與功能所侷限,在這方面著墨太多,但往往忘記其實生活有很多的角度及層面,產品也一樣,被消費者所注重的地方往往是我們容易忽略的小地方,因此設計師更要注意細節的部分。
陳禧冠總監演講 /M9610106
編碼與解碼
就有如陳禧冠總監所舉出的那樣,當他要求學生對於"可愛"一詞,找出適合的手機形式或功能時,很驚訝的發現每位學生所感受出來的,或選擇出來的樣式都不盡相同,是很分散的。"我們現在所追求的只是一些小眾市場的最大公約數",真的是如此嗎?就以現在的電視媒體或者是報刊雜誌而言,大家都不斷的在談論未來M行社會所造成的影響,甚至市面上更明目張膽的打上了M型社會為標題的雜誌或者書刊,無論是否在製造話題性或者刺激銷售量,由此可察覺到,這是一種未來的趨勢!
有錢人跟你想的不一樣
無論是微風貴婦團代表的孫芸芸,抑或Louis Vuitton的董事長,他們所要求的生活水平的確是跟一般百姓是有所不同的,儘管只是個手機,廚房設備或是遊艇...等,就算是平常鮮少用到的產品,他們仍然希望那些產品可以襯托出他們的身份與地位,那怕只是拿出來炫耀。或許,這也正是因為台灣廠商所忽視的一點,因而失去一些發展的機會。
陳禧冠先生演講心得 / 林穎謙M9610114
但最重要的還是要開第三眼,看清事務的另一面。這句話任人感受這別深,我相信許多人在看到那些所謂設計大師的作品時都會想,他們是怎麼辦到的?他們如何去發現那些看似平凡但卻能創造不平凡的作品,他們不像一般設計不斷創造產品,也就是那些平凡的人造物,而是另一個層面的感受,他們是在創在設計背後那更深一層文化與意涵,就如同陳總監演講中所談到的NIKE、APPLE等品牌與產品,他們都創造了自己的語言。
但話雖如此但要找出屬於自己的風格格調,創造自己的產品語言讓自己的設計告訴消費者告訴市場你想說什麼,這是需要相當的時間與敏銳的嗅覺,去發現去探索身邊的事物才有機會將自己帶入設計之中。
I WANT NOT I NEED---這句話也讓人有所啟發,明確的說明了選擇受到慾望的影響,一個功能十足的產品在不一定是大家所需求的,想想以前在設計時第一個都是想我要給產品什麼樣的功能,我要滿足使用者,但往往忽略了使用者背後那層慾望的需求,一般的表會許功能更好但為什麼要選擇限量表,就在於其真正的價值在於背後是由許多大師及工匠終其一生的精力所完成的工藝展現,而不是產品本身的功能而已;而英國某家知名品牌的喇叭,也是利用這樣的概念來向大家展示它所要給使用者的,是一種擁有它的榮耀感,而不僅僅是音質本身的好壞。
---「有錢人的想法和你不一樣」
大家一起努力打開第三眼吧!!!!!!!!
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 雷凱俞 M9610113
首先陳總監禧冠開場就表示要產品自己能說話,而在溝通過程要讓終端使用者能完整明白,則是需花許多功夫的,原因在於每人的認知都不相同。所以說在使用產品語意時,也要讓使用者去詮釋語意。
設計的詮釋
設計師與藝術家在創造時,有哪些不一樣的層面呢?藝術家只自己世界中創造自我認知的密碼,不管觀賞者人和看待與解碼;而設計師則不同了,創造密碼時,需考慮如何能解碼給使用者了解,”解碼”這就是相當多學問的地方了。以目前的理論來說,語意學則是以產品造形上的語意來傳達或提示使用者如何使用或操作,我想,深澤直人的CD Player則是相當地成功的。

類比與數位的時代!

這是產品型態的演變,是必經之路,但也有所謂的一體兩面的好壞。以前類比式的產品,其操作介面或內部構造大多採用動件,如有回饋的按鈕、旋鈕、轉輪等,內部也有些許的機構,所以產品體積也相當較大。但是這樣的產品因型隨機能而使使用者較易操作、操作上的回饋,更深入的能使產品與人之間產生感情的聯繫。許多在類比產品上讓使用者最直接操作的部份,在數位產品上都被捨去了,依靠的只有介面上文字或符號的說明。我想,將來一個造型都可以套用再任何功能上了,你說它是什麼它就是什麼,但它的本質與精神呢?
創意者的第三隻眼
陳總監再三強調設計師要開所謂的第三眼,也是所謂的洞見。現在不賣人造物,而是賣文化、生活型態、使用情境與態度。這也是產品具價值的地方,舉凡Nike、iPod、BMW都是在賣產品背後的意涵,無論在怎麼貴都有人趨之若鶩。只是因為”爽”。
這場演講,增強或者啟發了對設計的看法與態度。我相信類比時代的東西不應完全丟棄,因從新擷取於詮釋數位產品上。對於設計未來的看法,我想設計者應更注意本身的修養與生活品質,提升自我內涵,設計者才能把個人對產品獨特的品味帶進產品的靈魂裡,當有人能認同時,此設計便具有價值。
陳禧冠先生演講 / M9610101 M9610103 M9610104 M9610105 M9610115
陳總監所說的設計是泛指所有眼睛看到的人造物,整個思維的創作過程。並不僅僅是外觀,是一種產品與使用者之間的溝通。講者此時提到他請設計系同學將手機放在桌上,並要求同學用便利貼貼上自己認為是高科技或是可愛外型的手機。結果大家對形容詞的理解南轅北轍,圓的東西,有人覺得是高科技感,有人感覺它可愛。消費者對設計師的形容了解程度或解讀程度是相當不同的,而使用者的感覺也就是使用者的語言正是設計師們該去解讀的語言,這是設計之中相當困難的一環。
The Language of Products
一種編碼與解碼的過程
而這樣的創作過程可以說是我們(設計師)讓產品說話,因為我們腦中對於語言的詮釋都不同,要講話講到大家都聽得懂沒有誤會,沒有隔閡,是相當困難的過程。就像我們把形容詞用在產品上面,設計師對於形容詞的定義解讀有所不同,而且有可能差異性很大,更何況對於一般廣大的消費大眾,他們要如何解讀設計師的意象語言,如:高科技的、可愛的…等等,如此表是語言的連結其實沒有那麼簡單,所以他今天所要說的就是如何讓產品的語言與消費大眾連結。
從類比時代說起,衍伸到今天的數位時代,要讓產品說話就是要應用某一種的符號或語意,來做為辨識系統,而所有的人造物不管是產品、空間或任何東西,要傳達其語意其實就是靠編碼與解碼,這也可以用藝術品與工業產品來解釋,藝術家在藝術品上的編碼是以自己為中心,完全表現出自己的人生哲學,並不在意其商業價值,也不注意是不是能夠被大多數的人解讀;而工業產品在編碼的過程,必須想到是誰來解讀,因為設計的產品最後是要賣給這些人,要能夠知道這些人能夠解碼的程度。而現今沒有所謂的大眾市場,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個體,越來越難物抓到大眾市場的集體意識,我們現在所追求的只是一些小眾市場的最大公約數,在一些共同價值之下找到一個最大公約數,所以我們今天所做的事情都是在編碼與解碼。
比較過去類比時代與現在數位時代的設計,稍微比較容易拿捏,因為對於人造物的特性較易掌握,必須要符合其機構合理的原理,所以看起來合理的設計就不會差太多,所以做設計就是賦予機器一個外觀,所以其外觀較容易理解,所以在過去我們常聽到一句話,「Form follow function」。
80年代一些數位的技術出現,設計師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來詮釋許多數位電腦產品,於事就用一個方盒子,告訴消費者,知道該怎麼用就好了,不需要知道他是什麼。但有許多人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式符號學與記憶學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套用一個大家都知道的語言符碼或意象到一個新的物件上面,進行訊息的溝通,用已經知道的意象或符碼,來詮釋以前根本不知道的東西,或是現在非常難溝通的事件,所以這就是為什麼目前非常數位的產品要用一些類比的元素來呈現。
而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問題是,無洞見時代的來臨,大部份的物理特性都被取代,因此面臨了不知道該如何詮釋物件本質的問題,無法很清楚地與消費者解釋物件的本質,最後都成了無聊的科技複合品。相對的,有一些比較有遠見且負責任的品牌,開始思考,品牌想要許消費者一個什麼樣的未來,其形象打著希望消費者能夠跟著我們一起成長。
Understanding Lifestyle!
購買和需求無關,卻和欲望有關
在未來的生活,將變成信用卡時代,因為許多廠商認為,未來每個人身上只會攜帶一樣數位產品,而且輕薄短小,所有的大廠都要搶食這塊商機,無所不用其極的再擴張這塊功能版圖;而這時候設計師該做什麼?在這過程中還是有許多操作的過程的例子很棒,引用不同方式、不同的角度切入這個市場,我們現在不是在賣人造物,而是在賣一種使用方式、態度、生活方式及文化,例如Nike,它是與消費者建立一個溝通管道,這樣的溝通管道要設計到讓目標族群聽得懂,這樣的管道只要能夠建立起來,賣什麼消費者就會買什麼。設計師要從各種角度去看事物─開第三隻眼,如飛利浦史塔克,他認為誰說燈一定是要用來照明的。現在的消費者購買的消費觀點是”I want not I need” ,許多東西與生活需求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但卻可以有選擇,這種選擇與主觀意識和慾望是有關係的,而非真正的需求,誰會在這個時代買一台夠用就好的機器?
Selling The Culture, Not The Artifact!
文化是一門好生意
設計師必須清楚地知道產品或品牌的潛在族群是誰,鎖定族群之後,所有的視覺、產品、材質及包裝等等的語言,要與所有的主流市場做區隔,找到能夠與此族群溝通的語言和管道,了解他們的文化符碼;如果認為設計只是外觀,只是美學,只是物件創作的過程,那很難成功。
See/Communication the Value!!
我們不再是賣物件,而是賣文化。
台灣很少企業懂得賣價值,台灣在OEM及ODM方面超強,成本與利潤的關係我們都很會算,但是遇到無形的資產,就算不出來了,不會算的情況就不敢投資,不敢投資的情況品牌就打不開,品牌是無形資產的擴大,因此我們要學習該如何賣價值,例如:手錶能夠看的到機心、Cord音響以視覺戰勝音質,能夠看到電路板、Dyson沒有集塵紙帶的吸塵器、Timberland、Cartier金碧輝煌的店面,與高等級的服務等等,都是在賣文化與價值,而非單一的產品。
在台灣,我們在成本與有形的資產上一直很懂得去計算,並且知道如何得到利潤,但是在無形的資產上卻不知如何計算,所以品牌一直無法打入國際走出去,我們要了解:我們不再是賣物件,而是賣文化。在數位化的時代,如何成功的用類比的手法,並且保持良好的品質是很重要的。
The Power of Possession
佔有慾正在漸漸消失當中,因為所有的訊息都被數位化,但因為我們是人,對於類比式的東西還是會有感情的,身為設計師該如何去挽回消費者的占有欲?就是要創造產品及品牌的價值,讓買的消費者不是因為”我需要”而買,而是因為”我爽”而買,象徵了消費者的社會地位,奢華族群的心理需求。
所以我們應該從不同角度去看事件,不一定是奢華,但是要注意其價值。
陳禧冠先生演講 / M9510102 M9610107 M9610108 M9610110
Part 1--- Product Language
Intro
語言造成解讀認知的差異,就算是說同一種語言的每個人,對同一形容詞的解讀也不盡相同,因此設計師將自我認知的語意用在產品上時,如何確保消費者也能讀到相同的意思?
這首先牽涉到編碼與解碼的問題:
‧編碼與解碼
任何人造物的創作過程可以用「編碼」與「解碼」兩個過程概括之,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所使用的是一種「編碼」的過程;當產品到達消費者端時,消費者對這項產品的認知成為了「解碼」的過程。
那設計師要如何決定編碼的形式呢?我們可以這樣說:
‧小眾市場的最大公約數
如何決定產品最終的編碼形式,這牽涉到是要給什麼樣的消費者?廣泛而言,目前各家所做的產品充其量是在滿足每個小眾市場的「最大公約數」,這提供了一個安全的銷售值保證。
Part 2--- Analogue age→Black Box age→Card age
‧Analogue age「類比世代」
在這個階段的產品設計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即〝Form follows function.〞,每件物品的外型與功能有密切的關係。
‧Black Box age「黑盒子世代」(亦即數位世代)
此時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產品外型的詮釋速度趕不及科技發展的程度,因此在不知道如何將新科技用適當的外型包裝的情況下,只好將機件全部塞進一個盒子裡包起來。
後來慢慢地有一些設計師嘗試去解決這樣的問題,因此也有一些類比與數位兼具的產品誕生,因為他們發現,讓消費者容易理解產品的用途,還是要藉由某部份的類比表現形式。
例如:電子小提琴利用電子發音,已不再需要音箱,但在設計的處理手法上仍保留一部份音箱的造型因素在其中。
‧Card age「卡片世代」(可說是第二次黑盒子世代的來臨)
拜發達的科技所賜,現在許多產品的功能都可以由一片電路板來達成,因此現代各個與電子相關的產業無不卯足勁,為了競爭人類最後只會留在身上的一件數位商品,以手機業來說,光成為手機還不夠,還要是數位相機、PDA、MP3等,是個一機多功能的時代。
Part 3--- Product Core Value
在一片輕薄短小的產品聲浪中,有一些人開始以不同的眼光去看待經營,如:Starbucks所賣的不是咖啡,而是「喝咖啡的氛圍」,對產品的詮釋,逐漸朝向無形的資產「品牌價值」出發,如何從「文化」的角度重新詮釋產品,或是從與別人不同的價值觀去看待全是產品,舉以下例子:
‧Dyson吸塵器
當一票人想要把又髒又醜的吸塵垃圾藏起來的時候,Dyson提出不用集塵紙的吸塵器,而且你可以將你勞苦的心血(灰塵)看的一清二楚,這似乎滿足了某些人心理的成就感,對「乾淨」做了重新的詮釋,雖然價格高昂,依舊賣得嚇嚇叫。
在產品的核心價值裡,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因素,即:
‧The power of possession
滿足人類的「佔有慾」心態,像是有錢人總是花高價訂製專屬的產品,其實這樣的價值還可以從產品的「互動」與「把玩」中獲得,讓人們從購買的產品中獲得情感層面的價值。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 黃資赫 M9610206
Yet, after much dwelling on the issue, I believe we are witnessing a evolutional process of design. First, we enjoyed products that are concerntrated on their functions and quality. And now it seems that in additional to functions, designers today have the luxury to use new materials and methods to include more stylistic elements. "We are selling a lifestyle," says Chen. This is much more than what we've encountered in our designs previously.
By comparing the two, it almost seems that Professor Braham's points led to Director Chen's. This is not only an interesting discovery but at the same time, a tracable path that answers the reasons for our designs today. Professor Braham had said that as designers we should be proactive, and perhaps including a lifestlye that adds complexity to our products is a great way to entertain the consumers today.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呂易達 M9610107
很榮幸聽到陳禧冠總監的演講,設計微妙的地方大概就在於,有些事物只有某些人可以窺見,就像一個磁場一樣,當第一種人走過時完全沒有感覺,其次第二種人走過時感覺到些許衝擊,但具體的狀態卻看不清楚,有些人卻能在這磁場面前停下並仔細的摸索與細細的品味,就像一件國王的新衣一樣,只有慧眼的人才能「真正」看得見吧。
總監另外談到的一點,我們賣的是一種價值,可能是一種符碼這也包含了文化於其中,或許是一種渴望亦者是一種虛榮,再者可能是一種品牌意象,廣泛到一種認同。而不是一種外型,機能。但這含意用口說相當清楚好辨別,但當執行起來那個界限卻相當模糊,感覺每當在做設計,都像站在那條模糊的線上,採取隨便一跨的方式去測試這次有沒有採對邊。我們常常是透過情境故事,結合語意,和零零種種的設計方法去執行設計,自己的本意便是想探知價值的所在,但做出來的東西卻好像只有造型,只有表面。雖然聽完了陳禧冠總監的演講,但聽是一回事,做又是一回事,那個框架感覺怎麼跳就是跳不出來。我們也渴望做出來的產品是擁有一種價值,一種認同於其中,但好像執行起來相當的困難。是否接觸「人」、「市場」便較能夠創造價值,我們看過大團隊,看過大公司對於市場,對於人的研究用心,但我們個人該怎麼持行。在聽完演講後,得到了一些方向,但也得到了更多問號。反問自己,當我走進人群,我該如何了解他們,當我只有一個人時,沒有龐大團隊時,是不是只有「第三眼的人」才能看的到人的的內心裡在想什麼。或者大師們只不過坐在家中,開啟他們的第三眼,就可以看到他們心中的人群了。是否就是不斷的自我摸索,用各種方法,各種創意的行為做設計,還是靜靜的看,還是主動的問,或者只要想像,好像沒有一個答案。
我們常常在追求,我們自己沒看過的概念,想做出不一樣的產品,希望自己可以想到一個讓自己大叫的idea,是不是我們本身就在追求第三眼了。方向對不對呢?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楊曜全 M9610205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 李佳穎 M9610101
在大學時曾經有修習他所教授的課程,相同的也是以品牌行銷為重點的課程,在修習的過程中,我們曾透過品牌報告去了解一個品牌成功的因素,並且陳總監要我們試著也評斷在這些成功品牌的背後,是不是也有錯誤的作法或有待改進的政策,這一次他也相同的帶來了品牌行銷的議題,但是又帶來了更大的震撼與收穫。
在他的演講中,最讓我感到認同的部分是「Communicate the Value」的部分,我們常說:「到底要設計一張五百元的椅子給大眾消費群,還是要賣一張五萬塊的椅子給懂得設計的人擁有你的設計?」,在陳總監的觀點中,或許他的答案是介於兩者之間的,但是最觸動我心深處的部分是,他強調設計師要賣的是產品的設計值價。現今科技愈來愈進步,數位化的時代讓一個產品可以身兼數職,要如何讓自己的設計在眾多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重點就在於,我們必須讓產品有它的獨特性,進而去提昇了它的價值。
另一個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陳總監對於「文化與設計」的想法,他說道,設計不再只是外觀與美學而已,我們要推銷的是文化與生活模式,因為這才是真正能觸動人心感動的部分,我們必須要了解使用者的生活模式與使用情境,才有辦法透過設計與消費者對話。從他的言論中,我可以感受的到在「文化」的這一塊,陳總監是相當有想法與敏銳的觀察力,他所提出的例子,字字句句都切入了我們心底的感受,即使他可能用較玩笑幽默的口語去解釋,但是也因為這樣的方式,成功將他所想表達的概念,烙印在我們心中。從這一點或許就可以看出,在品牌行銷的領域中,的確有屬於他的專業與令人懾服的能力。
除了深入人心的設計之外,成功的品牌行銷手法也是影響產品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或許有時候我們不只是用產品的角度看設計,也該同時思考用什麼樣的文化符碼與套入在設計中,並且思考你期望產品本身的價值是什麼,這樣就能夠更成功的吸引消費者自掏腰包買自己的設計。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 李冠霈 M9610104
過完這兩個小時,演講者很負責任的告訴我們設計師的義務,設計師的責任,同時也狠狠的把我們敲醒,給我們一個設計系學生不願面對的事實「我們沒東西可以設計了」應該說,我們要設計的境界更困難了,似乎不是唸完設計系就能設計出好東西。設計師在將來的日子 中,要參與的不只是產品最後的外觀設計了,可能要往前推到使用者觀察,這些部分在將來可能變得比設計本身還重要,我們要怎麼讓人想要我們的產品,或是如何令使用者認同我們所給予的未來?一切都好像只是簡單幾句就能表達,但是其實真的要開始著手去了解文化或是價值之類等等較為虛幻的東西,好像又不知道要怎麼開始。
也許我聽懂了演講,但是卻又讓我更不了解設計了,不斷的改變演進實在令人吃不消,就連身為使用者都有許多困擾,不是買不到想要的東西,而是太多選擇,更可憐的是設計師要怎麼在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一切都困難重重,但是我相信這些過程都是有趣的,也可以說是一種挑戰吧。嘻嘻哈哈笑了兩個小時,聽完重新思考之後就笑不出來了,很佩服他把這麼嚴肅的事情用這種方式表現。
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 李岳樺 M9610111
很榮幸參與陳總監這次的演講,收穫十分良多!讓學生很清楚可以了解到現今要身為設計師,應具有的本質為何,以及設計師、產品與使用者等三者之間的關係。印象最深的,一開始提到陳總監對過去學設計的學生作簡單的試驗,即對產品上的科技的認知與表達!意謂著設計產品的目的就是要讓產品可以說出話來,在無形之中傳達給使用者,也就是所謂的溝通。加上現今屬於科技爆炸的時代,帶來了設計上的變革:意指人類從過去類比時代演變到今天的數位時代的變遷。在溝通上對本意的傳達有一定難度,因此每個人對形容詞才有不同的解讀,這就是產品語意連結的困難所在。
同時也談到設計師編碼(Coding)與使用者解碼(Decoding)之間巧妙的溝通語言,在這樣的概念雖然在大學時代已有略為學習過,但對此真正的精隨所在,其實只是一知半解!因此在透過陳總監詳細的解說之後,才深刻體會到扮演一位設計師不應處處以自己為中心的思考模式為出發點來做產品設計,而同時也應顧慮到使用者對產品的認知,才會產生彼此之間的共鳴!
最終提到產品價值的部分,告訴了大眾在產品上並不只是單純在買賣的往來,而是藉由產品賣出自己的文化與價值,就如所舉的NIKE例子,可以很明確了解到對人性面的考量,這種所謂的無形市場是相當重要的,而非完全只朝著科技技術面上的突破!再來所謂的第三眼的部分,其實意旨設計師本身對生活周遭的觀察能力以及對未來理想的想像力需要比一般人更加投入,也就是自己必需要親身經歷,才有深刻的體會!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賴奕茹 M9610209
事物本身的意義比外在所看來的還要深與廣,如何打開設計的第三隻眼,用敏銳的觀察與分析,去了解週遭環境與人使用的狀況,缺少了什麼.用感性的方式去關懷,其實我們身邊的周遭就有許多具有感動人心的元素!而如何去挖掘,發揮這樣的特質,並讓大眾或消費者可以直覺性的去接觸,並與設計師有相同的情感在其中,對其產生共鳴,讓人從內心發出我喜歡這件設計,我期待擁有它!而非生活上必須天天使用的情感設計,是設計師目前最重要也最困難的課題之一.
台灣雖然小,但是世界觀並不小!台灣具有許多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如何發現並擴大這種感動,進一步的去感動觀者,發展人文的美好,去詮釋不同方向的台灣美,進一步向國際推展專屬台灣的魅力,是我所需要學習與了解的.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 沈千琪 M9610210
「設計就是溝通」是此次演講的中心點,從對高科技手機的一個簡單形容詞,都可讓許多設計師的認知不一,表示語言的連結沒有想像地簡單,如何將設計編碼成讓大眾能夠解讀的語意,而非一般只追尋外觀美感的人造物,是很重要的課題。
以平面設計來看,一個產品雜誌稿呈現的畫面涵義與此產品於通路賣場的文宣品是有差異的,若以高價位產品來說,其選定廣告曝光的雜誌,閱聽眾也會是某些特定族群,然而通路賣場的消費者,比這些特定族群還要更為廣大,若以雜誌廣告稿的畫面置於賣場內,而不做任何視覺語言的修改就呈現,充其量也只不過是張擁有漂亮圖片的海報或文宣品而已。
陳總監也提到數位小提琴的例子,雖然是數位產品,但是設計師仍然給予葫蘆型的設計,為的就是讓消費者知道這是一把小提琴。這讓我想到,蘋果公司也有相似的音樂編輯器─數位鋼琴鍵盤,由此可知,即使是新產品,仍有類比元素,藉以增加這些數位產品的親和性。陳總監也提到,雖然現今大量訊息被數位化,但大眾仍喜歡佔有的感覺,以蘋果公司的數位鋼琴鍵盤來說,大可把數位鋼琴鍵盤轉換成螢幕上的音樂編輯介面,以省去製作此數位產品之成本,可是蘋果公司卻仍保留這個編輯媒介,為的就是販賣此展品之使用行為,讓使用者感覺到自己真的正在使用一架鋼琴製作音樂之氛圍。
再以伏特加今年推出的冬季限定商品為例,今年主題為「Absoult Disco」,酒瓶外包裝是模仿舞廳之鏡面轉球所做的設計,奢華耀眼、燦爛奪目的獨特設計樣式徹底發揮Disco精神,除了販賣限定口味的伏特加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販賣舞動、自由、享樂的Disco文化風格。由這些例子顯示出,未來的商品不再只是商品,設計師必須提升自我的文化詮釋能力,使產品擁有更深一層之人文情感、文化氛圍,才能為產品提供更多的附加價值與利潤。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 林泰利 M9610208
是的,設計不只是「外殼」的裝飾,但怎麼樣的「外殼」是對不同時代、文化、性別、年齡…是具以有代表性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其間的脈絡與邏輯則是一個設計師需要去研究與瞭解的。
「外殼」不應該只是「外殼」,如同Nokia的一句廣告詞:他口袋裡的東西「只有一個又不只有一個」,如果設計師視所設計的物件為「只有一個」,那我相信該物件應該「不用麻煩了」設計師們吧…。
這裡的「只有一個又不只有一個」代表的層面不只是在機能上的,而是文化、社交…甚或是心理學上的種種「形而上」的需求,這些都是身為一個設計師必須去關心與在乎、甚或是去創造與開發的。
台灣現在迫於大環境的改變,急欲的希求循國外成功品牌的模式,以「設計」提昇產品的價值與產業的競爭力,這也是全球化市場下的整體發展趨勢,但台灣企業也必需對品牌建構的設計成本投入有明確的認知。
台灣產業或許太習慣於計算「形而下」的資產,對於「形而上」的知識財往往是忽視的,見到國外成功品牌藉由設計創造無限的價值,計算模式卻仍不脫「該商品成本不高(相對於售價),加上設計就能賣高價並無往不利(品牌價值),那我們也找人來「設計一下」。」
台灣產業開始瞭解設計的重要,卻仍認為設計是「無形的一種概念」,應該「想一下就會有」而往往將其預算列為最不重要的一環,但實質上設計的概念雖看似無形但卻絕對有價,國外品牌甚至建構有專屬實驗室去「開發」設計、「研究」設計、「體驗」設計,對於設計投入了相當大的成本。
品牌的建立絕對不是一種賭博遊戲(以小搏大),設計也不是在用一種盲目的「感覺」,別人的成功也絕非偶然,有了這樣的認知,我相台灣產業與設計的未來會很有希望的。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 李鍇朮 M9610116
一個看是簡單的「溝通」卻為最重要也是最難之處,如何了解消費者又如何創造出消費者能夠了解的語言,這就是所謂的編碼(Encode)與解碼(Decode)的過程,也是設計師們所要深入之處。
最近藉著討論的時間問了我帶的設計師們一個問題,就是在演講中也提到的藝術家與設計師不同之處為何?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設計師們都了解要為消費者做,都了解設計出來的產品是為了消費者,而設計師是扮演著將消費者的需求設計出來的角色,但都沒注意到設計師所詮釋的思維是什麼?其實正是消費者的思維,而不是設計師自己的思維,如果只單單是設計師的思維去做出符合消費者需求這是不夠的,更應該了解消費者在想什麼想要什麼以及追求什麼。
回想一下機乎我遇過的老闆或接過的設計案,所提出的產品設計要求,往往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設計一個所有市場都能夠賣的產品,我跟陳總監的感覺是一樣的「有說跟沒說一樣」,很顯然對於消費者是不同的個體以及產品無法涵蓋所有市場的認知是還不夠的,設計師如何傳達這樣的訊息及找出切入點顯得格外重要,也將會是要不斷努力的地方。
I WANT 不是 I NEED已經打破了舊有的設計思維,不再只是因需求而設計,而是更提升到因慾望而創造,過去滿足消費者需求在現在正邁入一個滿足消費者欲望的時代,消費者要的將是I know I can(我知道我可以辦到),這句話引出了新的思維層面。
最後了解並找出思維,定位市場,最後告訴消費者品牌所要傳遞的文化以及創造與消費者之間所牽繫的思維,是未來台灣品牌可以繼續努力邁進的方向。
陳禧冠演講心得 / 曾國俊D9610301

陳禧冠總監這次演講給了工業設計的學生一個很好的觀念,就是設計不只是弄出一個產品而已,而更是要突破傳統的思維,找到對的市場,賣設計的價值跟文化,尋求到每個小眾市場的最大公約數。

最後陳總監提醒了我們兩樣設計師該保有的基本能力,其一是外國語言的能力,另一則是對於文化的詮釋能力。第一種能力,我們較能夠具體的培養與努力,但對於文化的詮釋能力這點,我想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但這卻是每個設計師都將會要面臨的一個挑戰。
這種能力沒辦法由課堂上課完課,或是經過通過什麼考試,就確保認證有這種能力,也沒法聽演講者的幾場演講後又擁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卻是每個設計大師都奉勸我們學子能夠擁有的能力,這樣的能力,就相當有趣,是否能有種方法,

處處留心便能夠實實發想,人際關係間互動更能夠體察文化,無怪乎林懷民會告訴世人「年輕的流浪是一生的養分!」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林欣熹 M9610203
另外,學習看待事物以不同的角度,發覺潛藏表象以外更深層的涵義,設計師應該以情感的雙眼去看待這個世界,在生活中尋找可以打動人心的元素,現在的消費者與使用者,所期待的是設計所帶來的美好經驗與感受,不一定是設計所產出的結果,訴求販賣無形的價值,這些價值,可以是回憶的串聯、情感的展現與文化的精神,而藉由理解消費對象的心理層次,並且加以吸收不同文化知識與體驗,在設計中注入感性、人文的元素,輔以技術,讓消費者進而產生認同與共鳴,才能引發每個人對物質的佔有慾。
在台灣這塊寶島上,我們擁有多元的文化,除了傳統文化之外,也受到歐美、日本等文化的影響,台灣目前的趨勢,仍以科技方面的發展居多,在人文藝術上,蘊藏豐富的資源,在眾多文化的區隔中,文化價值的彰顯與台灣精神的詮釋,將會是未來重要的發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