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3,易安妮女士演講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3,易安妮女士演講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1月17日 星期日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D10210101 黃柏源

易安妮女士這次的演講,為我帶來了很多設計在生活意義上多元表現的可能性探討。從演講一開始,講者就先點明了視覺藝術可以為生活帶來意義。以其思索在社會議題與災難事件之後,設計或視覺藝術是否提出深度的反思為起點。介紹了澳洲軍方徵兵的海報設計,呈現軍方與動物意象的連結。以及歐巴馬競選短片,透過流行音樂結合跨種族的意象呈現,勾起人們對生活改變的期待與跨族群的共鳴。能夠深入探討跨國際的生活議題,引起跨越地域的共鳴,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方向。
講者引用的例子非常廣泛,跨越 2007年到2013年將近6年之間在世界各地發生的互動、視覺藝術。視覺藝術的呈現能夠透過新的互動科技,帶給人們超乎日常生活的想像經驗,能夠為生活帶來有趣、清新的心理感受。例如2010年上海展覽的"動"藝術,2012年2012 lynette wallworth的REKINDLING VENUS等等,都透過互動藝術的方式帶來了嶄新的視覺經驗,也開啟心理上探索未知的好奇與動力。
2012年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澳洲藝術創作的"魔境",以及2013年"原原不斷"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見參考資料),都充分呈現出藝術工作者對於自我認同的探索、歷史文化的背景、當代議題的關心,可以是跨越地域限制,呈現出在深層的生活經驗與心理探索下,擁有自我又可以互相激盪的深刻命題。同時藝術家可以透過美的形式重現當代的生活議題,例如Luke Jerram對一系列病毒、包括愛滋病毒重新以玻璃工藝的手法,呈現清透、有機又抽象的生物之美。
講者一再提及,我們需要深入反思屬於我們台灣自己的設計。在觀看講者提出的一系列案例,以及參考講者2013年為台灣原住民策辦的展覽來看,似乎是有一種在視覺上可以超越口語的表現語言,可以既擁有台灣的獨特性,又可以跨越國際。這是值得進一步去嘗試的方向,在完全的在地化與完全的全球化之間,可以有新的可能性。

參考資料:

觀看易女士帶來的視覺呈現,我會聯想到梅田宏明或是第七感官的舞台呈現,都是透過新的視覺科技帶來新的藝術經驗。以及2012、2013 Maison et Object 巴黎家居家飾展 的年度趨勢主題,可以見到數位藝術不只是一種形式的呈現,而是開啟一種新的心理回饋,回到消費者的生活經驗中願意嘗試新的生活經驗的可能性。
2013 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梅田宏明《形式暫留》&《觸.覺》
Maison&Objet 2013 | Energies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M10210306 劉宥佳



這次的演講者是澳洲的互動媒體設計策展人Annie Ivanova,為我們介紹許多互動設計作品及展覽,視覺跟概念性都非常強,不管是運用在藝術類還是科教類或是較大的空間,展出的效果都令人驚艷,同時傳達了作品理念及涵義,策展這點在台灣就比較弱一點,即便是政府或大型單位辦的展覽,總是因為太商業化或是受限於經費不足或標案,運用了技術卻忘了美感跟意義,應該不管是商業或教育類都可以共存的,看了那些作品讓我覺得我們可以嘗試或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 D10210104 歐庭綱

來自澳洲的易安妮女士以他豐富的策展經驗,帶領我們進入他的藝術設計領域,從觸動心靈的靈魂樂唱腔"Yes We Can"與歐巴馬的合聲pop art設計開始,揉合歌聲、影像、紀錄與創意的廣告實例告訴大家藝術設計的寬廣,到澳洲軍隊的宣傳海報,運用手機與魚缸的互動,用多台投影機投影在雲端的星球燈光秀、Luke Jerram的有機病毒、Mrs Eaves in Berlin的人體紋身藝術....等。

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ART+COM:Jurascopes,柏林歷史博物館恐龍展的擴增實境應用更是科技力量的展現,創新的技術應用在大型展覽裡讓人耳目一新。科技只是一種手段,重要的是科技應用背後的意義,擴增實境的確能重現侏儸紀的龐大體積怪獸的震撼。個人最欣賞的是Jon Mccormack的Fifty Sisters運用數位技術將花卉重新設計的美感更是令人大開眼界,設計藝術家的創意美學,藉由互動手法呈現出無邊無際的境界。

易安妮女士帶來很多新奇的題材與設計,尤其是在科技互動為基礎的領域,的確是設計師可以發揮創意的舞台。了解科技的進步程度,進而應用於最終呈現,對於設計創新的應用的確是條有效的捷徑。

Jurascopes :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erlin, 2007
http://www.artcom.de/en/projects/project/detail/jurascopes/
Jon Mccormack - Fifty Sisters
http://jonmccormack.info/~jonmc/sa/artworks/fifty-sisters/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M10210101 鄭宇婷

{演講心得}

Annie Ivanova 用了澳洲本身的一些例子,來談論澳洲與台灣這兩塊地區不同的想法。從她的演講中,對於台灣年輕人(不管是否是互動設計)的創作,都增加了許多信心,從外國人的眼裡了解他們所看見的台灣發展,是一件有趣的事情,我們的想法或是技術是不輸人的,而是台灣的不同世代的族群有著很大的代溝,在這番代溝裡又加上權力的分配不均,新世代的台灣人能夠讓台灣的觀念整個翻盤是有困難的,真正握有實權的人又無法接納新的觀念。Annie Ivanonva 最後鼓勵我們用設計的力量來改變社會,也曾描述她努力協助縮短代溝進行溝通的工作,不禁讓我想,光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很不夠的,因為在過去台灣人的背景,生活在國家定義飄忽不定下的環境下,已經失去信心已久並成習慣,即使我們擁有驚人的能力,仍需要由外人來點醒棒喝那些人士,請轉身看看這群想發光卻又被埋沒的世代,又或許極端點,必須讓這些人嚐到徹底的失敗與無力,發現人才外流,徹底破壞這100年的體制,才能讓我們真正地改變社會吧!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M10210104 林冠芠


知名策展人易安妮,在這次的演講中介紹了她個人眼中對墨爾本在地的文化趨勢看法之外,並向我們提到那些隨處可見的街頭塗鴉是未來年輕人展現創意潛力的一項重要關鍵,塗鴉其實代表了墨爾本豐富的創造力量,我們很少去挖掘與注意到許多創意的體現應該是從小地方逐步地影響大環境。
 此外,她也提到,創意人對於政治與環境有著非常足夠且強大的影響力。雖然創意這個詞廣泛且片面,不過我們卻可以想像透過創意,它所可以推動的事情無遠弗屆。就像演講其中她所提及歐巴馬參選期間透過創意與設計融入許多競選企劃所引發的效應與優良的成果。 演講當中介紹了許多不同的作品,每一個不同類型的策展與設計。open air, solar equation, Coral, Jurascope…等等;豐富的表達出許多展覽本質與設計所想要傳答的內容精髓。其中包括了在歷史博物館中,透過擴增實境所以體現的化石與恐龍本體的策展方式;另外她所提到的Fifty sisters,透過使用很多污染性高的公司logo做成植物,這樣批判且俱有話題性的作品,都讓人非常感到印象深刻。
 主講人易安妮,透過許多科技互動方式去詮釋他的創意,並且帶入每個人的心中。她立足在台灣土地上,愛上台灣的文化。我們是否也可以透過自己的自我認知去真正詮釋所謂台灣在地文化的設計。而非仿造或者一昧崇於日本或中國的設計趨勢與走向,如她所說 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本,用台灣人的方法去加以詮釋。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 M10110121 劉立祥

這可能是這學期我最喜歡的演講了!Annie Ivanova女士出生於保加利亞,在求學時期遠赴澳洲,在設計、藝術與文化的領域之中努力深耕,現為知名的國際策展人,曾經在許多不同國家進行策展活動,累積許多與文化相關的策展經驗。易安妮女士的演講內容、她所舉的例子、她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她熱愛自己的國家與文化,且正視自己文化所帶來的精神價值,她所策的展渲染力都很強,能清楚地傳達精神,同時也能讓人印象深刻。我覺得這就是展覽的最大意義,不論是讓人當頭棒喝或是讓人重新思考,展覽的最大意義就是能夠傳達一件策展人認為重要的事。

最後她也提醒台灣「別只是不斷的模仿、跟隨日本或其他大國的設計風格與腳步」的確我們受到許多先進國家的影響,國民也呈現一種崇洋媚外的風土民情,台灣要做自己實在是很困難,但如果台灣的特色就是東學西學實在無法令人接受。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M10210308 陳敬恆

台灣在設計這塊領域的發展已經走了一段路途,以目前的階段來說不知道是逐漸成熟還是依然青澀,然而近幾年的熱潮帶動了一股風氣,許多人開始對設計感興趣,這個領域漸漸的受到許多人關注,有對它好奇的人也有喜歡它的人;有想利用它的人也有想加入它的人,很多,但是想「理解」它的人或者會「尊重」它的人似乎是還好,大家都知道而且大家都會提,而有趣的是大家卻都不太清楚,因此衍伸出不少誤會及誤解,在大眾眼裡我們的定位和價值不明白或許還好,但雇主或是政府(出錢的)不清楚那可能就不是這麼好商量了。

近年來,許多機構、單位都熱烈的在支持設計及相關領域,不論是活動或展覽都會多少參一腳,但由於不夠理解的關係,這一腳總是或多或少會踩在設計身上,有時候甚至不小心踩爛了都還搞不清楚狀況,比方說設計之都什麼的。其實在這些事情的背後通常都會牽扯一大堆零零碎碎的問題,只要一扯到「錢」就像是播不完的鄉土劇一樣,一集又一集沒完沒了,雖然大家都清楚明白這樣搞真的很有問題,但也並非盡是不好的例子,就當作還走的不夠純熟繼續努力並等待下去吧。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 M10210118 王柏皓

Ivanova女士是一位澳洲來的知名策展人,她的演講非常具有啟發性。首先她提到她認為創意人有能力去影響政治和環境(Creative people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politics/enviroment.) 舉了Obama第一次競選美國總統的宣傳影片,以及一個以全球幾個污染最嚴重的企業logo創作花的形象的作品。再這兩個例子中,創意人與設計人發揮了很大的功效在影響整個社會,尤其是Obama的競選影片,看完真的會讓人熱血沸騰,還不說我只是個局外的台灣人。

另外她也提醒我們,必須要時常的問自己為什麼在做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You have to be very clear why you’re doing what you do.) 其實有點說中了我現在的狀態,有點不知道現在的自己要的是什麼,為什麼自己在現在的位置,以及未來希望自己在那樣的位置,這些都是要我自己花時間去尋找的。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易安妮女士演講心得 /M10210206 邱元貞

擅長編寫當代藝術的國際知名策展人Annie Ivanova易安妮這次與我們分享了許多有趣的策展,像是美國總統競選時Obama總統的參選海報與影片,其競選團隊加入了創意領域的人才,因此讓Obama的競選宣傳風格形象鮮明,如此新鮮的形象不同於傳統政治的嚴肅作風,引領的一種新的競選風格。還有其他許多不同的作品像是open air, solar equation, Coral, Jurascope…等等;其中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歷史博物館中,透過擴增實境所以體現的化石與恐龍本體的策展方式,當科技越來越發達實,展覽也有了更多元的呈現方式,不同領域的跨界與融合交織出新的火花,透過多元的手法的表達出不同展覽的特質與設記者想傳達的概念。從今天分享的這些策展案例中,可以感受到文化與環境的重要,策展人如何透過安排設計與藝術的表現來傳達呼應展覽背後的議題,讓觀眾能得到共鳴並反思。而在演講最終,易安妮女士也提醒我們設計師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為什麼這麼做,當一個獨特有創意有概念想法的設計師,不清楚想法與動機的話只會變成個設計工人。而對於當今的設計與藝術、時尚、娛樂、生活的邊界正在快速消失與融合,我們也應該有所準備,面臨跨領域的衝擊。


Jurascope
http://www.artcom.de/en/projects/project/detail/jurascopes/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 M10210305 徐笙洋

這次的講者是易安妮 Annie,來自澳洲墨爾本的保加利亞人,是一位互動新媒體藝術的策展人,曾經策展過台北MOCA當代藝術館的 魔鏡 這個展覽,她這次演講介紹的Art+Com這間德國的互動公司,最有印象的是德國柏林的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使用了Augmented Reality的技術結合望遠鏡的互動方式,在博物館裡活靈活現,之後在演講結束有詢問說有關於台灣的互動未來的趨勢以及發展,Annie說她覺得台灣的台北藝術大學在互動藝術表現得很突出,甚至有些概念比澳洲的作品傑出,等等,但是也有說澳洲對於互動藝術比較不注重,反而歐洲那邊的互動藝術很盛行,在我提問完,易安妮很慎重地說,不要一直看國外的技術,而忘記自己的文化,要時常去批判自己,與自己對話,瞭解自己的文化與自己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不要一直去思索方法論的解法,要去注重本體論的部分,瞭解自身背景文化。

提問問題: What do you feel about interactive design in taiwan?

Annie認為台灣的互動藝術,北藝大那邊做得還不錯,相較於互動藝術,Annie比較希望我們去反思自己的文化,去critical自己。

延伸閱讀:
Art+Com :Media Spaces and Installations

在這本書裡面可以看到德國這間公司Art+Com其他以及最新的作品,其中除了Annie介紹的上海世博的 Mobility 還有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的 Jurascopes,更在德國慕尼黑的BMW博物館聞名世界的KINETIC SCULPTURE,利用一顆一顆的圓珠製造動力學的立體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