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許程忠先生演講心得 / M9610115 鍾岳容
另外我覺得彩色的相片比較能帶給人真實的感受與感動,雖然黑白也有黑白的美,或許人類本來就是感官的動物,需要色彩的刺激與滿足,少了色彩總覺得相片中少了點生命,就算他意境深遠,光影捕捉也恰到好處。
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2008年4月18日 星期五
程許忠先生演講心得 / 黃資赫 M9610206
Mr. Hsu's speech reminded me of my current obstacle as a designer. At work, I am beginning to run dry of ideas. And perhaps it is the busy time schedule from school and work, or the fact that work demands too many similar designs, but one thing is for sure: I find that I am unable to come up with ideas more often than before.
Since the speech, I have been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my surroundings. Previously ignored graphics, colors, lights and shades have now captured my attention and I hope that, befoe I know it, I will break through from the current bottleneck.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程許忠先生演講心得 / D9610101 朱玉麟
在時間的洪流中,阿忠哥的作品所呈現出的紀錄本質,相信絕對會隨著時間地拉伸而呈現出它的強度,就如同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盛贊尤金‧史密斯Eugene Smith的作品中保有的藝術性、強度、技巧及最重要的靈性。在我的眼裡,阿忠哥的作品和尤金‧史密斯的作品同樣地令人尊敬。
2008年4月14日 星期一
程許忠先生演講心得 / 林穎謙 M9610114
「在適當的時節;站在適當位置;適時按下快門」,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好像只是在說明“拍照”是件很容易的事,但在聽完阿忠哥的說明後卻發現在這句話的背後,是對身邊事務用心觀察與體會的心得,也從阿忠哥的照片中也看到他對所生長環境的熱愛,每張照片所看到的都是人們最存真的一面與生活的瞬間,且每張照片它都可說出當時的情境、天氣、時間,這些感受都在他講完後才深深的體會到,唯有對事物真心的付出與觀察才能說出一張張灰白照片背後的故事,我們可否仔細看看我們的四周,如果用新的觀察也有機會看到更深一層的意境。
2008年4月13日 星期日
許程忠先生演講心得 / 王郁閔 M9610106
此外,對於阿忠哥只設定淡水這塊區域作為攝影的MODEL,並且能夠產出大量很有意境的照片,對我而言,也是十分不簡單的事。而我從中猜測,這或許就是阿忠哥長久以來所培養出來的敏銳觀察力所致的吧!敏銳的觀察力讓他有預感在那個地方,將會出現一幅很美的畫面可供捕捉拍攝,所以他願意等待,那怕是清晨,或者是雨天呢!
程許忠先生演講心得 / 張珮容 / M9610103
當自己拿著那些照片觀看時,照片本身拍攝技巧就是一個新手的樣子,但重要的是對我來說,那就是再一次重現了當時的情景,喚景了拍攝當時的記憶。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攝影的一套態度,以及攝影對自己的定位,對我來說,它就像是製作一個個時空膠囊的東西,將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包裝起來,包進了那天微涼的空氣、包進了那一道從鏡中反射出來光線、包進了你和我的笑聲、包進了飽腹之際手放在肚子上的滿足。
程許忠先生演講心得 / 蕭舒駿 M9610102
我喜歡阿忠那套「自然派」的攝影態度,攝影應該不被限制為一門學問,因為我們每個人拿了攝影機、拿了照相機,因為受到環境因子的刺激,都可以有不同的作品產生。我對淡水並不熟悉,我甚至不確定程老師在演講中所分享照片的地點究竟在哪裡,但是透過照片確能夠深深感受到淡水獨有的氣息,就像感受到陽光照到手臂上的刺痛、夏天漁人碼頭吹來的風,感覺讓人有點悶熱確心情輕鬆。攝影作品除了能保留瞬時的影像,最高竿的莫過於記錄了當時街道上的聲音、小朋友追趕的嘻鬧聲、當時的空氣帶有一點點涼意,讓人想打瞌睡等,攝影記錄的形式遠遠超越了圖像,所以我喜歡攝影。
2008年4月12日 星期六
程許忠先生演講心得 / 雷凱俞 M9610113
我想真誠與木訥是我對他最深刻的印象了,個人覺得在周圍這樣的人越來越少。或許本身是在設計的環境,教育方針是學生不該內向,應該外放。但適度的安靜與適度的內縮,反而讓我們更可以思考不是麼?阿忠哥的許多心得分享,其實是值得我們去深刻體會的。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補充之於,內在涵養及對生活的體認是不是也相當重要呢?
阿忠哥贈與每人兩張明信片,雖然因公務只拿到一張,但這不是重點。照片內容是一男一女牽著一條小狗,多麼愜意啊!在光線與人物的布局下,那種感覺散發著一股緊密的靜謐。現在把這張明信片放在桌上,當煩亂之餘,舉頭一望,對於人生與作業又有一股無窮的能量了。
程許忠先生演講內容 / M9510107 M9610106 M9610109 M9610111 M9610112 M9610113 M9610114 M9610116
漫談攝影之淡水慕情
演講人:程許忠 (淡水漁業生活文化影像館館長)
『看東西的角度,要用心想的想法。』
阿忠哥一開始便強調:攝影金簡單,看得到,也就拍得到。
話雖這麼說,但他也表示看得到比較困難,是需要學習。然而,拍得到,不困難,有相機就ok了!只是有沒有時間耐心去等。因為一般人看東西只看到表層,沒有進到大腦裡面,所以也就被隱形的一道門所遮蔽住,拍不出好東西。所以,這次演講所要要強調的就是:
拍一張好照片的三個步驟
1. 在適當的時節
2. 站在適當的位置
3. 適時的按下快門
其實阿忠哥所想表示的就是要有一顆平靜的心與專注的心。
由於阿忠哥大部分的取景都是從淡水週遭的景物開始的,所以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氣候、不同的時間點、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視角
都會影響到觀看事物的感覺。一般人在拍照都選擇好天氣,然而他卻在早上、下午、傍晚、晚上,各個時間,不論天氣好壞,都會去觀察、拍照,並找出最佳的時間點。例如在一年之中,就會有兩次到三次的一個霧景讓他去拍照,去觀察。而且因為早上七點、八點的光線不一樣,每次走的路也都不一樣,有時候會靠右邊一點,有時候會靠左邊一點,每次的感覺都不一樣。此外,拍照時的角度,有時候要高一點,有時候要低一點,都是需要思考的,也因此造就出風情萬種的淡水。
『沒有融入這個地方,細心的觀察一個東西的,應該要讓心平靜下來,專注。』
阿忠哥形容自己像是一個獨行俠一樣,經常一個人騎著單車在街上觀察。主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能夠融入一個地方,並讓自己的心情平靜下來。
簡單化的拍照方式
從小的範圍開始,例如日常生活圈
在題材方面,可以從淡水日常生活的一切開始,例如:捕魚的、種田的、演戲、學生、菜市場、賣菜、賣肉、甚至次樹下的阿伯。
簡單的器材
1.Canon AE-1 機身 2台
2.鏡頭 定焦鏡
3.黑白底片 KODAK T-MAX 400度
4.簡單的操作技巧
除了以上這些器材與平實的肉眼視覺之外,還必須處理攝與被攝間面對面的處境。在拍攝完後,也可以簡化後續的作業方式 , 對影像品質也比較容易掌控(例如:從拍攝 沖洗 印製都是自己著手。)
簡化我的作業方式
如此可讓我的品質可以得到控制,而且自己沖洗,縮短工作時數,也較有效率。阿忠哥比較在意的是影像裡內容,而不是一昧地追求拍出來影像的解像力,例如:鏡頭發色、色彩階數…等。最終的,即是盡可能簡化自己,影像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由於阿忠哥設定的拍照範圍較小,交通上通常是機車、單車、步行、所偶爾開車才是最經濟的方式,除了下雨天才會開車。
觀察事物最好的方式就是步行。有些人就是用騎機車的方式,騎過去,掃過去
而已,拍沒幾張,也就是所謂的看東西沒看到腦袋裡,沒有經過思考。就像有些人逛故宮就這樣隨意看,亂無聊的,因為沒有用心看。
人數
單獨一人,專心的觀看與拍照,沒有任何束縛。
對數位單眼的意見、看法
太過於人性化的器材,卻弱化了人類的技能,太過於依賴!現在一般人每拍一張照片都需要確認,這樣的行為是凸顯了對自己沒信心。然而,現今數位相機過於複雜化,阿忠哥認為其目的都只是商業上的手法並表示:『其實相機只有兩個重點:光圈和快門。只要了解這些重點,眼前的影像就能夠清楚地拍攝下來。』
在諸多的相機規格之下,其中Canon EOS 5 的瞳孔對焦是最吸引阿忠哥的一台,但他還是有盲點的地方,眼睛看到哪,就對焦到哪裡,但對焦到被攝物卻不是我想要的。所以還是決定回歸到手動的操作模式來訓練自己的技術,同時可以快速掌握曝光值。而且很多景像只有一次,過了就沒了。
培養自己對影像的鑑賞力(一種觀看事物的方式)
- 主要的靈感來源:看風景, 看書
- 閱讀影像(有限的範圍,有名攝影師的作品與心得、自己的作品),閱讀和看不一樣,影像用看的和閱讀不一樣。
- 居家環境氣氛的營造、燈光、音樂、書籍、隨手可得的物件。隨手拿照片來看,放點音樂,閱讀它的細節。
- 跟人生結在一起,喜歡看大師的心得和對攝影的見解,音樂和書籍都會影響到我的觀點。
- 觀看事物的方式,也是培養自己的鑑賞力的一種。加入別人無法效仿的影像,把一些感覺做出來。
- 攝影有一些要素,例如像焦點、透視感,必須要做出來。
- 時常看大師的作品,閱讀其細節,觀看事物的方式會有所影響。
- 除了看各攝影大師的作品之外,還會去了解他們拍攝的心得及見解 , 看法 …,在自己腦海裡想像醞釀影像。
- 觀看事物的方式,包括觀察人。有些人會固定的怎樣,例:走相同的路,或是做一些相同的事。
- 攝影與人際關係是有關聯性的,接觸攝影可以認識許多不同的人,並不是須僅透過網路上,在路上也是有機會結交好友,只要勇於點頭、勇於開口、勇於微笑n 運用在地的語言,這樣如此一來是能夠為自己帶來好運!
讓拍照成為註冊商標
為自己作品加註無法輕易抄襲的風格
寫實攝影的要素:
攝影其實是分相當多種,如:風景攝影、飛羽攝影、建築攝影、人像攝影、商品攝影、寫實攝影 ….
寫實攝影就是隨手可得,如何擷取吸引人的畫面。不能安排,不能用人工來安排,這是不能跨越的良心界線。如此一來拍攝出來的作品才有歷史價值!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也許30年後、50年後,都不一樣。
結語一張成功的照片背後可能有許多失敗的作品,對於失敗挫折不要太在意。有時候寫實攝影是要靠運氣的。不能安排,是人事時地物自然所構成。如何在千篇一律創造一張別人無法模仿的照片- 光線與人物。
程許忠先生演講心得/M9610209 賴奕茹
攝影愛好者身上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如水準不夠專業)和一些矯飾做作之處(為藝術表現效果所致),但比起其他模仿性物品來說,照片與可觀世界之間的關係似乎更單純,因而似乎更能準確地表達現實。雖然有些攝影界的藝術家們拍攝的照片氣勢非凡,幾十年來仍令人難忘,但他們缺乏那種最起碼的將身邊的事物拍攝下來的能力,而現在擁有一架傻瓜相機的人卻可以輕易做到這一點。對他們來說,攝影是一種既方便又迅速的記錄方式。
照片是否有美,醜之分? 人們常常拿起相機拍照的原因,是發覺一些美的東西。沒有人會說: 那不是很醜嗎?我一定要拍張相片下來! 但其實是發現到那個東西的à美。曾經自己碰見美的事件,但是身邊沒有可以紀錄的任何東西!事後,真的會覺得遺憾沒有把它拍下來。相機在美化世界的工作中曾經扮演如此成功的腳色,所以照片成為一種「美」的象徵。但是…就在其中,發現了問題,這些照片太像「照片」了!似乎失去某種賦予的意義存在。當代的社會,受日韓流行文化影響很大,人人手上都有一台相機,捕捉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也流行起「自拍」文化。相機成為捕捉自己最完美,情況最好的「證據」工具。但是,1840年開始,就開始有修片的方法。到現在看到很多相片,其實都會懷疑它的真實度與否。不僅光線可以修補,可以把陰天變成晴天,也可以把五官修補的更立體。過去曾經以照片作為真實證據的意義,已經轉變為→紀錄完美,或是創造完美的那一刻。但是怎樣才是算完美的呢?沒有瑕疵就算是嗎?一張假畫,是偽造藝術!一張修補過的照片,是偽造現實。是個需要檢討的問題。
單眼相機,底片的神秘,總是吸引人一再的玩味。就是要不停的嘗試,到洗相片顯影的過程,都是富有驚奇與期待的。只是一刻鐘的靜止或是當下特別空氣的味道,都可以用相機捕捉感受。看了程許忠先生的作品,也讓自己反省設計對自己的思考。曾幾何時,還存有很單純的想法來學作設計,來學做自己;什麼時候發現其實自己很容易迷思在當下的思考中,而失去當初的熱誠的心情。
設計是許多不同的互動以及交錯結合而成,要如何讓生活的感動及感受結合在設計上,相信是自己該檢討也是持續學習的好課題!
程許忠先生演講心得 / 李岳樺 M9610111
淡水漁業生活文化影像館 - 淡水慕情
程許忠(阿忠老師)
還記得剛出社會的時候,從事科技產業的室友曾經問了我一句話,為什麼你學設計身邊一台相機都沒有?那你平常所看到一些事物怎麼記錄下來,來充實自己的靈感?當時我愣了很久,很久,才發現自己學了四年的設計,居然完全忽略相機的重要性,因此在因緣際會之下,這些日子慢慢嚐試接觸數位相機來學習攝影,才深深體會到自己對生活周遭的觀察是那麼淺薄!
過去大學的時候也有修過攝影這門課,但總是覺得沖洗底片很麻煩,而且需要記一些光圈快門的東西,因此上第一堂課之後就退選了,現在回想起來真的對自己感到可惜。阿忠老師僅用著Canon AE1的傳統相機可以拍出非凡的作品,很明顯可以透露出攝影器材的先進與否並不是代表作品好壞的重要因素,而是用「心」來看待任何事物,除了要敏銳的觀察力之外,還要懂得找尋洽當的時機,這是很值得學習!
程許忠先生演講內容 / M9610101 M9610103 M9610104 M9610105 M9610115

講題|淡水慕情
講者|程許忠先生,淡水漁業生活文化影像館館長
前言
身為攝影師的阿忠哥,在演講的一開頭說了這句話:「看得到比較困難,拍得到比較容易」。他說道,以前總會思考為什都無法成功的呈現美好的景像,後來他了解到以前的自己只看到了表層的東西,卻沒有把看到的東西真正的用心去體會,拍得到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拍下你心中當下的那份情感與想法,然而這是需要學習的。經過了許多的經驗與成長,今天,他想與我們分享他是如何捕捉到在寫實攝影中,那份最感動人心的影像與畫面,今天他想強調的是:「如何看得到」。
觀看事物的方式
* 拍一張好照片的三個步驟
1.在適當的時節
2.站在適當的位置
3.適時的按下快門
講者說道,一般人在拍照都選擇好天氣,但是,他說在不同的季節、氣候、時間點、方向、角度、人物、視角都會影響到觀看事物的感覺,每天都有不一樣的變化。講者無論天氣好壞,在早上、中午、黃昏、晚上都會仔細觀察,在不斷的觀察中,每次都會新東西,接著就要記得把握當下,找到拍照的最佳時間點。例如:淡水一年中難得一到兩次的霧景。
某些人在某個時間點會特地漂亮,拍照時都在思考、角度的高低…等,就像灩水每天早上七點、八點的光線不一樣。每個人每次走的路都不一樣,有時候會靠右邊一點,有時候會靠左邊一點,每次的感覺都不一樣。拍照的角度,有時候要高一點,有時候要低一點,都需要思考。他說道許多人拍照並沒有完全融入淡水,應該要養成細心的觀察一個東西,應該要有一顆平靜與專注的心,讓這件事成為生活的習慣。
簡單化的拍照方式
* 簡單的器材:
Canon ae-1機身2台、鏡頭、定焦鏡 28mm f2.8 35mm、f2.8 50mm f1.4
* 題材:淡水日常生活的一切
*小的範圍:
阿忠哥將拍照的範圍鎖定在淡水日常生活圈300公尺x 4公里的範圍,如:學校、機關、寺廟、教堂、商行、家庭、漁港、農田、球場、市場、劇場、各行各業,他說在小的範圍中,你才能真正的專注去觀察與感受。
* 簡單的操作技巧:
平實的肉眼視覺、攝與被攝間的面對面、黑白底片 KODAK T-MAX 400度、影像品質的掌控(從拍攝 沖洗 印製)。阿忠哥選擇用黑白底片,因為他認為黑白照片有屬於本身的寧靜美。他以簡單的作業方式,讓他的拍照品質可以得到控制,他自己沖洗照片,以求縮短工作效率,因為他在意的影像的內容,他認為影像的內容才是最重要的。
* 交通工具:機車、單車、步行、偶爾開車
講者告訴我們,觀察事物最好的方式就是步行。他說有些人用騎機車的方式,騎過去,一切也都只是掃過去而已,因為也無法拍到許多照片,也就是所謂的看東西沒看到腦袋裡,沒有經過思考。就像有些人就故宮就這樣隨意看看,最後卻覺得一無所穫是一樣的,因為沒有真正地用心看。
* 人數:單獨一人
他說,一個人出去拍照可以更專心的觀看,拍照與觀察的過程中是舒適而自在的,你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速度,不用受到他人的約束與影響。在拍照的過程中,他也深刻體會到,拍照其實是一點一滴、日積月累的基本信念,在任何的季節,每天在淡水1至2小時的步行觀察,然後拍下照片,他說他沒有太大的目標,只要能拍好淡水就好。
簡述對數位單眼相機的觀感
在演講的過程中,阿忠哥簡單的敘述了他對數位單眼相機的看法,他認為數位相機弱化了人類拍照的技能,因為數位相機的複雜化,降低了人們真正去思考與學習如何拍出好照片的能力。
他認為相機的重點就是光圈與快門,把握這兩點就能拍出好照片,這需要許多的經驗值去訓練養成,因為了解自己的器材、底片、測光表…等,所以知道怎麼抓到拍照的重點。而數位單眼的盲點就在於眼睛看到哪到,就對焦到哪裡,因此失去了用手動相機訓練自己的機會。
另外,他也提到數位相機的預視窗造成大家都會在拍完照片後,馬上預覽自己的拍照成果,覺得不好就再重拍,而失去了手動相機,因為無法馬上檢視而珍惜拍照的當下景象,畢竟,很多景像只有一次,過了就沒了。
培養自己的影像鑑賞力
這是一種訓練觀看事物的方式,寫實攝影藝術的特質就在於瞬間真實的紀錄。他提到要常常閱讀影像,例如:在有限的範圍,有名攝影師的作品與心得、自己的作品,所謂的閱讀並非看看就好,而是要仔細的「讀」影像中的細節。
環境氣氛的營造、燈光、音樂、書籍、唾手可得的物件,都是在訓練自己的鑑賞力。拿照片來看,放點音樂,閱讀它的細節,跟人生結合在一起,音樂和書籍都會影響到每個人攝影的觀點。例如:詩用文字就能表達出一些意像,甚至比照片還要照片。
阿忠哥說身為攝影師不能太急,找到好的影像、拍出好的照片,在100張的照片中,有5張好照片就是很成功的了!在觀看他人的作品時,去思考如何加入別人無法仿效的影像,把一些自己想要的感覺做出來。當然有些要素是必須的:焦點、透視感、延伸感,都必須要做出來。
看看自己拍的相片,看一次、看兩次,看久了觀看事物的方向也都會跟著改變與成長。在自己腦海裡想像醞釀影像,觀察所有的人事物,比如說有些人會在固定的時間出現在某個巷道中,或者在特定的天氣、季節中做一些固定的事情,如果你了解這些細微的小細節,你就能在對的時間中找到機會,拍下自己想拍的影像。
好的人際關係
要拍攝人物,就必須勇於點頭、勇於開口、勇於微笑,並且要使用在地的語言,講者相信這是尊重對方的態度,也能讓對方感覺親近而願意給予被拍的機會,讓被拍攝的主角知道自己在被拍,而且在被拍的同時,也能他們對自身感到光榮,之後與他們分享自己的拍照成果,等待下一次有緣的時候,還能有機會請他們幫忙拍照。
讓拍照成為註冊商標
如何讓自己的作品突出,阿忠哥說要為自己作品加注無法輕易抄襲的風格,寫實攝影的要件就是:知道自己要什麼、找到要的元素、拍照一定要有人,並且人和景物是要搭配在一起的,好的照片一定要有焦點。寫實攝影就是隨手可得、如何擷取吸引人的畫面,不得人工刻意安排,這是寫實攝影的界線,如果因此而成功的拍到照片,也會比較有成就感。
結語
每一張成功的照片背後都是由許多的失敗照片堆積而成的,用不同的眼光回看現在的照片,也許30年後、50年後,想法、感覺都會不一樣,而如何在千篇一律的照片中找到與他人不同的照片,就是在相片裡面要有「人」,因為人是最獨特的東西,每一個人的動作、相貌都是專屬於自己的特色。最後,阿忠哥說:「攝影就像hunting(機會)與fishing(耐心)」,要即時捕捉到拍照的畫面,也要耐心觀察、耐心學習、耐心等待,就能拍出好的照片。
程許忠先生演講心得 / 曾彥齊 M9610303
記得我的單眼像機也玩了快一年了,對於美術出身的我,一直討厭把相機拿來作為“紀錄”的工具。其實,我認為認真生活就能找到藝術,我所說的認真生活,並不是認真的“過”生活,而是認真的“觀察”生活,其實會發現許多富含高價值藝術藏身在我們生活之中,同一樣東西,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情、不同的時光、不同的人文,就會產生不同的光影,行成不同的藝術,我相當認同拍得漂亮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拍下心中當下的那份情感與想法!
程許忠先生的作品絕大部分都將作品調為黑白,挪走了色彩的干擾,留下最純粹的光影,與自然流露的風格,淡水在我唸大學時候,幾乎一個會都會去個1~2次,卻沒有像程許忠先生用這麼細膩的眼光去觀察環境下的細節、情感。我認為攝影最高的價值是“保留情感”,任何不同的細節,包括溫度、溼度,都會影響到作品情感的呈現,的確要拍到一張好照片真的是相當困難的,別說是100張內找到5張,有是就算1000張也很難找到一張喜歡的。
我認為,這場演講的最高價值不是在攝影本身,而時培養對事物的觀察力,相機只是將看到的保留,如何將抓到的情感做捕捉,藉以讓這份情感讓人從作品中感動,體會到作者本身的想法,以及作者當下的感動,如此才能成為一個光影的藝術家。
程許忠先生演講心得 / 陳薇竹 M9610304
透過小小的鏡頭,快門光圈的調節,有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我們拍的結果,但是卻越拍越興奮,發現自己看到了本來不會注意到的小事情,然後,愛上了攝影,雖然不是狂熱的攝影愛好者。
就像阿忠哥說的,最重要的就是專心看事物,不斷的觀察。
自然的人物與景色的照片,給予人的感動就是不一樣。矯情的照片,給予人的是表面上的美麗,並不會有感動。但是自然的照片,卻給人深層的感動。看到那些浩瀚的景色在一張張的平面裡,卻有一股強烈的吸引力,要把觀賞者抓進去那個世界一樣,很感動,雖然平面,卻又很立體的感動。這就是阿忠哥所堅持的吧!堅持自然的感覺。
實在很佩服願意在同一個定點守株待兔,只為了拍到一張美麗的照片的攝影師。他們很了解,在不同的時間點,就算是同一個地點,也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景色,積極的想把這樣的景色帶給他人觀賞。
不過,對於數位相機的部份,我認為那是科技的進步必然的趨勢,
而且它所帶來的便利,已經是大家共享的,我們不會浪費我們的資源,去沖洗出不滿意的照片,然後才能知道拍攝的結果。而且透過不同的使用方式,不管是大師級的,或者是新手,或者只是單純想記錄生活的人,都可以自由的紀錄景色跟生活,可使用內建的調節功能,或者是自己調節快門光圈,依賴相機沒有不對,人人都有紀錄每好風景的資格,並不是要會的人,懂得高深技術的人才能。
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是攝影大師。XD
倘若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眼光拍攝這個世界,然後分享給大家,那我們就可以看到更多不一樣的世界,這不是一件再好不過的事了嗎?
謝謝阿忠哥讓我們看了這麼多令人印象深刻、感觸很多的攝影,
又讓我重拾當初掛著單眼相機到處跑的感動。
程許忠先生演講 / M9610210 沈千琪
藉由阿忠哥的作品,可以感受到他對於淡水的深厚感情,雖然畫面簡單,卻透露出獨特的味道,好作品不需要非名山大川不可,只要用心感受體會,任何角落、任何時刻都可以拍出好照片。阿忠哥也提到,做寫實攝影時,所拍下的畫面必須是非人工的、不做作的,而是應該與生活和環境融合,且在適當的時節、位置、時機按下快門,將稍縱即逝的畫面永久保存下來。
我喜歡攝影,也喜歡從別人作品中觀察他們取景構圖的方式,經由圖像的呈現,感受當時拍攝者的心境與情感,即使是同一種事物,隨著拍攝者的不同,作品流露出的意念也大異其趣。拍攝者是否將心投入作品中,或只是記錄一個事實、現象或是物品,從圖像中都可以很明顯地看出。
拿朋友們在宮崎駿博物館頂樓的機器人照片來舉例,在許多照片中,大多都是有人融入畫面中,對著相機刻意微笑以拍攝「到此一遊」的照片,又或者是單純以機器人為主角,拍攝記錄一個「物體」,鮮少是將機器人與其他環境景物融合,拍攝出其背後故事的情感,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張照片則是,將機器人置於畫面的左下方,用仰視的角度望著一大片蔚藍的天空,那種遙望遠方的深遠思緒,像是祈求或是默禱的心靈寄託,再再讓我回想起這部動畫的感人情節。我想,生活的細節角落都可以找到許多題材來拍攝令人感動的照片,端賴個人能否將「剎那」轉變為「永恆」的感動。
程許忠先生演講 / M9610301 趙德胤
平面攝影的器材性技術門檻不高,以傳統135相機來說;只要稍微了解一點光圈、快門及構圖;就可服拍出具有「美感」的照片,但是其中的「境界」或「意境」,那就需要相當的養成;那如何養成呢?基本的要問:攝影是什麼?阿忠老師的攝影一定是「記錄」,記錄文化、歷史、事件、人物、宗教…那「記錄」又是什麼?如果要嚴謹的定義「記錄」或是要嚴謹地檢視「影像記錄工作」;那記錄必須是誠實;誠實地拍攝,然後誠實地發表,然後觀眾靜心地觀賞,然後得到一些許的「知」;這是的「知」除了「知道」;還包括「知覺」「理解」「啟示」。所以記錄片在電影中有一席地位;因為它不光是「記錄」,它扮演著歷史演譯的「重現」,及對「歷史、事件」的導讀。阿忠老師花了整天拍一張大樹小巷下的行人,而電影記錄家花了十年去記錄一件事,這裡面是非得「耐心」不可。
程許忠先生演講心得 / 陳柏豪 M9610305
演講人:程許忠先生
日期:2008/3/28
地點:台科國際大樓三樓

淡水人的生活影像(淡水漁業生活文化影像館)blog
http://blog.yam.com/bnwphoto
阿忠哥不是很習慣站在演講台上用嘴巴和大家說話,我想,透過鏡頭和大家交談,對他來說或許是比較容易許多的。一個在淡水土生土長的人,耗費所有的人生透過相機去紀錄淡水的真實面貌,堅持每一個畫面的自然狀態,不刻意造作的寫實是很讓人感動的。
這個年代,還在繼續使用機械式傳統底片相機拍照的人已是稀有,但是對於阿忠哥全然的否定數位相機的看法,我個人持保留態度。如果說數位相機帶來了什麼改變,我想那是如同web2.0的概念一樣,是一個影像權力的下放。在還沒有相機以前,能夠最忠實記錄這個世界的人是極少數的畫家,更精確的說,畫裡所呈現出來的世界是畫家"心裡所見"的世界。當相機被發明了以後,當時所能想到的必然是一個以"忠實紀錄"角度為出發點的功能面實踐,紀錄的門檻被降低到更多人手上(至少買得起相機又會使用的人),與現實更接近,也開始剝離創造者(攝影者v.s畫家)心裡的描述,這種情況隨這半自動、全自動相機的相繼出現,一直到數位相機的普及,甚至流竄到每一個人隨身的手機上,一個完全沒有門檻的攝影時代來臨,但卻也造成氾濫的紀錄性影像湧出。
記得大一的時候,在實踐媒傳的第一堂課是四爺-陳文祺老師的"數位影像創作"課,當時四爺丟了一個問題給我們-「攝影是什麼?」。那時候剛為了這堂課買了第一臺數位相機(sony v1),雖然從小就因為爸爸的興趣對相機並不陌生,可是從來沒有思索過這個問題。攝影不是紀錄會是什麼?一直到後來才漸漸體會出來攝影與創作的某種曖昧性。就拿許多人對於拍照的態度來說,畫面清晰不模糊不手震就是一張成功的照片,但是為什麼要用這種迷思來囚禁我們對於影像感知的描述?紀錄真實的單純性全然勝過於當下感知的情緒氣氛嗎?就像一張畫布一樣,畫家可以選擇寫實主義的精確描繪,也可以用抽象的大膽色塊來表達一樣,底片或者CCD也如同畫布一樣,攝影師(畫家)利用畫筆(相機)一樣可以創造千萬種可能。
阿忠哥是個攝影師,也同樣是個畫家。他的照片可以說是寫實主義的作品(紀錄),也是他對於淡水這塊土地的心理描述,除去色彩的顏料鋪滿底片的是在地的故事。攝影裡有一句話-「後面那顆頭比前面那顆頭重要」,後面的頭是攝影者的頭,前面指的是鏡頭。即使現在我們拿著阿忠哥的相機器材,而且也很熟悉怎麼用了,依然無法全然的拍攝到和他一樣的照片,那是生活體驗所累積起來的學不走的。但是我們可以選擇拍出自己的角度,那是我們所能掌握也最珍貴的,真的。器材真的不是絕對,就算是破掉的鏡頭、發霉的底片也可以玩出自己的想法,那才是攝影迷人的地方,即使轉化到設計裡也是同樣的精神。
所以數位相機的發展我不認為是原罪,那對於有攝影基礎的人是多一些選擇,但對於不懂攝影的人也更容易跨進來參與記錄或者創作。很多攝影人同時都會玩數位影像與傳統底片,對他們來說這是兩種不同的工具(比如水彩筆跟麥克筆),都能在不同時候可以傳達自己不同的理念。我自己也常常會試著玩一些不同的影像去描述生活,有時候走回家的路上用30"快門紀錄軌跡、或是不小心摔破的鏡頭反過來拍、晃動著去紀錄pub裡的迷幻、甚至大雨的時候貼著地面去瞻仰巨大的撞擊,其實生活就是一個自己最容易掌握描述的故事,看用什麼角度去畫出來,而不該因為不了解光圈快門等等就放棄去嘗試各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