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陳玉勳導演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陳玉勳導演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 / 吳亭葶 M10210209



2013.09.27(五)


講者:《總舖師》陳玉勳導演

原本以為這個講座是談談導演的拍戲心得,卻意外是一個更深刻的人生經驗分享。陳玉勳導演以輕鬆的語調,娓娓敘述他踏入電視圈、電影圈,成為導演的前因後果。

拍出《總舖師》這樣帶有鄉土味的喜劇電影的他,其實是土生土長的「天龍人」。他從小就不太會唸書,因為一個不可思議的「考卷洩題事件」,而進入淡江大學教資系就讀,畢業後當兵,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有文盲、有養豬的,環境背景都與他所熟悉的大不相同,進而讓他對「人」產生了興趣。
之後進入王小棣導演的工作室實習,因為做事認真,所以得到了最棒的實習生的稱號,之後拍了一支關於同性戀的短片,王小棣導演看過後覺得相當不錯,便對他說,「我們這一行,有製片跟導演兩條路,你要哪一種?」面對提問,陳導演當時還不甚瞭解,便順口回答「導演好了」,從此走上了導演這條「漫長、孤獨、艱辛的道路」。

他拍過上百集的生活喜劇劇集《母雞帶小鴨》,磨練自己的能力,他也寫劇本,到後來一天可以寫一本,三天可以拍一集,變得越來越熟練。1990年代流行警匪片時,他拍了關於一個參加聯考的國中生被綁架的故事—《熱帶魚》,這是他的電影處女作,也獲獎無數。

在他的經驗分享裡,有幾點我覺得尤其重要。

第一點就是,儘管他原本不擅長,但仍要自己努力學會表達。因為他是一個菜鳥導演,比起資深演員,經驗既少且年紀又輕,若是花太多時間思考,又說得不夠明確,會被演員們瞧不起,一旦演員的失去信任,拍戲就會變得不受控制。所以,他要求自己必須迅速作出判斷,講述清楚,也變得越來越機伶,現在,他甚至可以同時觀察7、8個演員的表演。

第二點是,台灣的電影環境並不好,但這並不全然是劣勢。曾經,劇本裡上百位警察的浩大場面,被現實因素刪減到剩下兩個,而且還借不到警車,只好自己拿廣告顏料把普通車子塗一塗。但卻意外的有了還不錯的結果。因為限制,必須學會轉彎,反而訓練出自己的應變能力,會一直動腦思考,去設想多種可能。

另外,幾乎每一個獲得成就的人在回首時,都有一段窮得非常誇張的日子。曾經,他的年收入是8萬元,其中5萬元還是獎金, 所以實際上賺取的只有3萬元。但他依然繼續拍片。拍完了《熱帶魚》後,便沈寂了一陣子,只拍廣告等小品。他開始在廣告裡玩他的幽默,頗受歡迎,例如「張君雅小妹妹」即是他的作品,他甚至被定位成了喜劇專家。至於現在拍《總舖師》的契機,他說,是發覺「人生苦短,再不拍怕會不瞑目」。

導演也有一套關於喜劇的哲學,來自他拍了無數喜劇片的體會。因為不喜歡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所以他選擇用喜劇掩飾。而用了幽默搞笑的手段,反而更突顯情緒的深度。導演也說,當一個喜劇演員,其實是很困難的。並不是把自己埋入角色裡就好,還要記得自己的節奏,因為搞笑,一定需要自己原本的節奏感。而且「好笑」,經常是包含多重情緒的,比如在《總舖師》中,楊祐寧飾演的料理醫生,以臺灣國語正經地講述想法時,其實就是一個看起來很好笑,但其實很悲傷的場面,你可能笑了,但卻隱隱覺得苦,這種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的複雜情緒,正是導演想要塑造出來的。

我的體會是,能夠一直幽默的笑著的人,一定比別人受過更多傷,流過更多的淚,所以才會懂得要怎麼掩飾自己,怎麼讓人發笑。搞笑從來都不是膚淺的事,若不能深入體察「人」的情緒,心思不夠纖細,就不可能掌握那樣精準地,逗人發笑的節奏。所以導演的人生體驗,一定有許多眾人看不見的深刻苦楚,迥異於他自己訴說時的輕描淡寫,讓他選擇了以笑鬧代替說教,來傳達他想說的故事。

最後,靈感來自何方?導演強調對生活的觀察。我想這對所有的創作者都一樣,唯有用心生活,才可能訴說出好的故事,才能真正的撼動人心。

延伸閱讀:【聚焦48】四、勳氏幽默風格 《總鋪師》笑看人生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Nh3jrn9cbM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 / 王柏皓 M10210118

整段演講中令我最印象深刻的,是既是貴人、同時也影響陳導演甚多的王小棣導演,請路人或鄉里間的婆婆媽媽來擔任編劇的部分。以前聽人家說過,只要願意用心傾聽,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說不完的故事。雖然這些民眾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常常寫的文章前後並不通順,但也因此讓陳導演去學習和他們溝通,並從中挖掘許多新穎的想法,最後甚至建立起他自己寫劇本的能力。在之後陳導演拍攝的許多影片中,也不難發現這段時期的磨練對他的影響,使他能真正從市井小民的角度出發,雖然可能是很簡單的故事,但正因為最貼近我們的生活,因此也更能觸動人心。

陳導演總是機靈且細心地去注重細節、做好每一件事,就好比最初執導時,他為了取得比他資深的演員們的信任,總得在每次喊卡之後的三秒內,就立刻點出演員的問題;為了達到如此,他必須磨練出敏銳的觀察力,甚至能夠同時注意七個人的表情。正是因為如此這麼多的練習,才使得最初連分鏡和剪接都不會的陳導演,能在無形間也慢慢建立起自己的能力。


每一件成就都是由無數的小事堆積而成的,對於陳導演而言,相信也是如此,一切就像是順水推舟一樣,做好了一件,後面的就會變得容易一些。因此雖然嘴巴常常嚷嚷著自己很懶,但也期許未來自己在面對事情時,也能盡量花最大的力氣去完成它,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 / 王怡 D9910201

陳玉勳導演所執導的電影《總舖師》戲裡所有的問題都是開放問題,戲裡的詹小婉則是導演的映照。一如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1958- )於《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指出:「生命或許不圓滿,人生或許不如意,世界的韻律風水輪流轉,能夠改變的是我們面對世界的態度。」陳玉勳導演的《總舖師》透過故事主人翁詹小婉,映照出自我,藉此傳達自己面對人生的態度,然後用此態度來面對生命的提問。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1915-80)在《S/Z》中指出:「每個符碼都是一種力量」。鬼頭師的服裝造型,以70年代的大喇叭褲,搭配劉文正的《沉思》主題曲的露出,豔驚四座;惟在角色發展至最後的辦桌比賽時「鬼頭師穿上制服」,則將其「鬼」的角色精神的一致性設定削弱,而角色的貫徹性突然大轉彎,實在可惜。因為服裝是無聲的語言,是重要的視覺符碼,也是傳遞重要訊息的力量。而在「召喚獸」的劇服設計上,其動漫宅男的台式人情味與角色人物的造型就十分討喜,且精確地詮釋角色精神的一致性。

本次演講陳導演傳達出:「做發自內心想做的事、投入或創造一些讓自己活的有目的且有意義的事,鼓勵大家。」

[提問與答覆]

(提問1) 每一個重要角色出來的時候,都有一個主題曲,想問導演個人的主題曲是什麼?

(導演答覆1) 因為我其實很喜歡聽音樂,就是小時候聽很多各式各樣的,有演歌、國語歌曲、披頭四的什麼什麼,到了高中的時候還開始聽重金屬,大學還想搞樂團,每天都在練吉他,搞一些重金屬的。可是嚴格想起來,我最常聽的歌,我這一、兩年反而比較少聽音樂,就很糟糕,因為覺得人不應該離開音樂,所以我現在變成一個沒有主題曲的人,我知道自己心情起伏很大、煩躁不安的時候,我就很想聽一些老歌,不管西洋老歌或國語老歌,因為它會讓你很安定,帶你回到遙遠的過去。那為什麼回到遙遠的過去會很安定?因為我覺得人對未來都是有一點恐懼,因為未來是不可知的,那過去你已經走過了,再困難的事情已經發生過了,所以你聽到一個過去的音樂、老歌,你可以回到過去,它會讓你得到一種溫暖,因為你很安全,過去都是很安全,你可以活到現在就代表你已經度過了很多了,所以我現在如果碰到了什麼困難,我都會去聽老歌。

(提問2) 導演在梳理不同時代下的角色,做了相當大的功課,特別是鬼頭師的一出場,以劉文正的《沉思》作為鬼頭師的主題曲,所以他的角色非常鮮明,整個服裝造型以70年代的大喇叭褲,以台客風(兩腿打開開)騎著拉風的機車,在整個角色形塑上非常的鮮明。但想請問導演,在最後國父紀念館的那個辦桌比賽上,鬼頭師卻是從善如流的穿著了制服式的服裝,請問導演的處理手法為何? 謝謝!

 (導演答覆2)《總舖師》這個戲很多人看了都覺得它是一個搞笑片,可是對我來講,其實講的是一個創作,它不是一個普通就是搞笑玩了,它講的是其實是拍電影的這件事情。那鬼頭對我來講,其實他是一個才華洋溢的,很瘋狂的一個創作者,可是他一直不如意,他很有創作能力,這三個大師裡面,其實鬼頭創造力最強,他很天馬行空的做出很多很奇怪的菜,可是他這個人很在意他的名位,雖然他告訴他自己說,當一個鬼不用有名,但是他是在勸自己,因為他其實之前輸了,輸了以後,他被關,他坐監獄,他又喪失了他的味覺,其實他的人生他知道已經過去了,可是只是想爭最後一口氣,那他必須靠他的徒弟阿海來幫他做一道菜,可是那一道菜確實是他的想法想出來的,所以這是他最後的一關,他前面可以我行我素,用自己的個性去過生活,可是他最後其實是有求於人的,他想要借助這一場比賽,他又不想出名,可是他想要借助這一場比賽打敗所有的人,包括那個小婉,就是蒼蠅師的傳人,可是因為以他的身分,他如果要大辣辣的,會好像長輩在欺負小輩的那種感覺,所以他寧願隱姓埋名,雖然大家都知道他是誰,可是對他來講,他就是當成一個鬼,把自已當成一個鬼,在裡面默默地當一個影子就好。所以他後來就被迫必須接受這個制度,他本來是不受制度拘限的,所以到了決賽的時候,他必須暫時接受這個制度,然後他為了只是要求勝利。後來他贏了,他就把東西脫掉,丟掉了,又換回原來的樣子走了,這是他的個性。

[延伸閱讀]

l   《電影解讀》在尼采的語境下思考《總舖師》

l   《總舖師》導演陳玉勳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M10110119 蔡亞典

這次邀請到陳玉勳導演,幫助我解開了我長時間對電影的疑問,包含如何從一個大的電影架構的構思,發展到每個角色的個性擬定,以及如何從生活中去攝取一些靈感。我很佩服的是一部電影的導演要如何去揣摩觀眾觀看的角度,就像片中許多的梗的鋪陳及大故事中的小故事,如何讓它出現的頻率及效果適當,這需要很高的敏銳度。


片中取材以早期辦桌文化為基礎,向外延伸至在地文化傳承問題的隱喻,特別是這個題材是我們每位觀眾都非常熟悉的,讓觀眾從老中青都能夠融入其中,需多的場景及對白也將觀眾拉回到過去的時空,在過去與現實的交織中更讓人產生情感的連結,或許此片被定義為喜劇片,但你仍可從觀眾的表情中去看見電影裡每個細節的用心,或許因為台灣環境及經費上的限制,我們無法像國外有這麼強大的後製團隊,但相信透過一些在地題材與議題的描繪,我們也能有自己風格,也能拍出需多高品質的電影。

在進戲院看「總舖師」之前,已先從新聞及朋友口中聽聞一些關電影的評價,但心裡始終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因為上次因為聽聞某國片的宣傳及卡司而進電影院觀賞,但實際看完的結果卻是非常的失望,覺得現代某些片子打著國片的頭銜,但在內容上卻沒有用心地去設計整部片的細節,也使許多好的國片也一起連帶被拖下水,之前聽到總鋪師的男主角時,我很猶豫要不要進去看,但為了了解導演的一些心境及能在課堂中有一些連結,我還是進去看了,結果整部片的質感出乎我預料的好,每位演員的配置也適得其所,也讓我原本跌落的谷底對國片的期待,有了很大的加分,所以一部影片的好壞與用心與否觀眾覺得都在看,最後也期待導演能有更多值得觀眾去細心嚼味的題材出現。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 / 楊雅筑M10210113

[ 個人心得 ]

聽完這次演講,讓我對總舖師這部電影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

原來,故事裡的料理不只是料理,而是「創作」。

在這條路上有人孤高、有人為了理想、也有人是不得不作。

演講中我感受到陳玉勳導演在創作中的種種拉扯,喜歡的類型不一定擅長;而擅長的類型卻又常常被人認為是較為次等的。他不喜歡被貼上「本土導演」的標籤,而對於「搞笑」片這樣的定位,他也是有點掙扎的。做為一個閱聽人,我們習以為常的加諸於各種奇形怪狀的頭銜在公眾人物身上。

而就另外一方面而言,原來要創作什麼類型的作品,影響到大家對自己的評價,我才發現「自己」也是另外一個創作的客體。



[延伸閱讀]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99749
「寫作的自由既不是恩賜的,也買不來,而首先來自作家自己內心的需要。

  說佛在你心中,不如說自由在心中,就看你用不用。你如果拿自由去換取別的什麼,自由這鳥兒就飛了,這就是自由的代價。」--高行健

論創作 作者:高行健

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 / 黃柏源 D10210101



 面對自己,才會得到最好的創作。
陳導演導的戲精彩,人生更是精彩。經由這樣一位資深創意人的個人歷程分享,更能夠感受到同樣身為創意人的堅持與共鳴。
如果從網路資訊的大海中來看,一部電影、一個創作只是一個小小的點。陳導演忠於自己的個人特質與想法,既走出自己的電影風格,又能和大眾共鳴,是非常難得的。
創意人就像是一個篩子、觀景窗,同樣身處在台灣的環境中,透過自己仔細、敏銳的觀察,重新呈現出忠於自我的創作。透過陳導演自身的特質,即使是再嚴肅的議題,都會以一種喜感的形式被呈現。這種忠於自己人格特質的態度,也因此讓陳導演的創作個性鮮明。

文化創意產業 ?
陳導演在電影中呈現自己思想的功力,也是不斷在每一個生命的階段,透過創作呈現當下的自己,經過長時間的琢磨、嘗試後才有的。這也就形成了個人的文化底蘊,文化不是只有形式符碼的轉換,而是揉合了個人情感、經驗的投影。就如陳導演所說,一個城市是由人和建築組成的,建築是表面的、人才是在地的,觀察人們如何過生活,也就反映出在地的文化。若再縮影來看,觀察人與物的關係,人對物的喜好選擇與使用、對待的方式,也流瀉出個人的文化脈絡,刻劃不同生命階段的印記,串聯成個人的文化。

創作人的心理歷程
特別讓我留意的是,陳導演對於文化的詮釋方式,還有心理歷程。在創作的過程中,個人內在會經歷很大的痛苦與無力感、無法判斷對或不對的時期。能夠持續堅持住、和自己的經驗在一起,是一個心理涵容的過程,最後會獲得轉化,創作也終於能夠完成。在陳導演身上,可以看到淬鍊後樸拙的光芒。


 延伸閱讀
把電影拍得有人的味道,用喜感呈現生命的議題
http://ap.ntdtv.com/b5/20130930/video/114819.html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 / 高萱芳 D10210201


電影,是導演訴說故事、表達創作, 透過劇本、演員、音樂的串聯的總體呈現。 此次非常幸運的能夠近距離與陳導演接觸。以往導演的角色是透過劇本鋪陳、演員演技以及音樂張力呈現電影裡的人生。而這次我看到了陳玉勳導演,在台上訴說了一齣屬於他的真實人生戲碼,並用平實的口吻道出了他人生的電影哲學。

很多事情是自然而然發生的,比如說創作這件事。在外人的眼中,導演似乎已經被定位為喜劇導演多時,不難發現,從他導的廣告與戲劇一直到電影,都有幽默的元素在劇中流竄,從開喜婆婆到張君雅小妹妹的廣告,一直到最近期的總舖師。這些膾炙人口的作品都有一個特點,因它們都非常有『記憶點』,而這些記憶點不時的會在陳導演的作品中恰到好處的出現,這些自然而然的就成為了他的風格。

『正港台灣味,上菜!』總舖師,透過幽默的角色,愉悅的歌舞與舞蹈 敘述了台灣在地的飲食文化,裡面人的服裝配色、逗趣歌舞讓人印象深刻,也許電影所描繪的只是一個小小的平凡人生故事,但甘草人物也是有自身的的血淚甘苦。總舖師電影的賣座,也許反應了台灣人們目前最心底的渴望 -『單純、不計形象的開心大笑』,而導演抓到人們的需求。我們都需要勵志的故事,需要開心的能量,進戲院哭哭笑笑,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繼續面對人生。

延伸閱讀
親子天下雜誌:
導演陳玉勳 從低路師到總舖師的戲夢人生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 / 黃桂芝 D10210103

    有關近幾年台灣電影的發展,個人淺見:今已由紀錄台灣早期的悲情歷史,慢慢地走向本土性的寫實影像,而其中不少是以喜劇的手法,呈現其誇張的人物與劇情;以及這一兩年來,清新創作的電影劇情,賺人熱淚。但不論以哪一種形式所創作出的電影,在在描述了台灣電影的生命力。

    而陳玉勳導演所籌導了這一部「總舖師」,則是記錄了台灣本土飲食文化的歷史,導演以幽默的對白與人物,演員自然流露的演技,台味十足的氣勢,在那惜福的年代裡,主角及配角趣味對話,感動人心的深層文化,轉折之間,勾勒出淺淺的愛情及濃濃的親情,所有的古早味,串聯起這一部成功的電影,引人入勝,創造了台灣電影史上的佳績-「這種滋味我不會忘記」。


提問與答覆:
請問導演對於現在微電影」的盛行,是不是可以跟我們分享您的看法

陳玉勳導演:我對現在很多廠商希望我們拍攝「微電影」這件事,實在很討厭!因為這些廠商要求「微電影」,其實只是不斷地在行銷他們的產品,這些哪裡是微電影,給我們的經費非常少,卻又要我們拍一部電影的成效,這真的是很糟糕!


延伸閱讀:

小野主編 (2011)。翻滾吧,台灣電影。台北市:麥田出版。

電影《總舖師》幕後花絮 # 古早心古早味篇 HD

2013/7/21〈日〉TVBS看板人物-- 陳玉勳、林美秀

熱帶魚(Tropical Fish

維力手打麵里長篇CF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M10210308陳敬恆

[個人心得] 
透過陳玉勳導演深切的分享,首先最深切的體會到一個滿重要的兩個"份",就是"緣份"和"天份"。對許「許多人能夠有所成就」這件事我們往往會聚焦於他個人的努力上面,但坦白說,就陳導演的例子而言,假設他的人生當中沒有這麼多種種的因緣際會,我想今天能夠站在這個舞台的機會算是微乎其微。聽完導演個人到目前為止的人生歷程之後令我反思,我們平時專注於自我成長的同時是不是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元素,當然,在乍看之下所謂的「緣份」及˙「天份」似乎是藉由命運安排出來的,但先排除天份不說,緣份是不是可以透過我們的努力去創造、去尋找?至於天份的話是否也能夠細心的自我探索找出真正的方向?這是我在這場演講中首先被震盪出來的想法。
再來就是關於導演談論到「如何創作劇本」的部分,其中提到他對於「觀察」這件事情的執著與敏銳度的培養,我認為這對於我們創作的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底,一個會打動人心的作品它必須要能夠產生出一定的共鳴,唯有平常保持一個敏銳的態度才能累積出創作泉源的深度,絕對避諱閉門造車的封閉思維,踏出去並且徹底的融入,所產生出來的作品才能夠在觀者的心中迴盪進而被接受、認同。

[延伸閱讀]
提到劇本的部分,在觀賞過「總舖師」之前我個人就特別欣賞導演之前所導的一部短片「海馬洗頭」。這部短片除了故事的劇情和描述的背景特別吸引我之外,我更喜歡其中創意的出發點和弔詭的氛圍,那種陰森詭譎的氣息帶有一些驚悚的味道加上導演擅長的「喜劇」元素的點綴,製造出讓人耐人尋味的離奇體驗。而畫面的處理方面,那種帶有一點cyberpunk和復古風結合的場景也是令我驚艷不已。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M10210119李雄傑

冥冥之中好像註定陳玉勳導演要走上導演之路,乍聽之下好像所有的機運跟運氣都圍繞著導演,但不難看出陳導演一定有什麼特質或能力是吸引王導演的,像是從陳導演的演講中不難聽出,他對人有強烈的興趣和觀察力,對於編寫故事有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題材的寬廣度等等,相信這些都是陳導演之所以為陳導演的原因之一。

導演將「苦」這兩個字輕鬆的帶過,但仔細一聽會發覺他經過許多的歷練,先是在王導演底下協助拍攝,又經過紮實的電視劇拍攝訓練,再從每日一劇本的瘋狂產出,到最後把觀察人並為他們模擬出自己的故事融入進自己的生活:看到一個人便開始假想他的背景和故事,雖非科班出身,但卻無時無刻的在訓練著自己。我想訓練設計也是要如此與生活緊密連接吧!在每個情境下假想著如何產生新的體驗,觀察人們的心裡跟行為,不斷的提問:「怎樣會更好?」和逼問自己的內心「我覺得怎樣?」,當這樣的思考訓練自然地融入身體且發自內心,設計師的訓練跟創意想必會更加紮實與源源不絕。

自己小時候也很喜歡在腦中編寫故事、創造角色,甚至把班上同學畫成漫畫傳閱,感謝導演把這樣的回憶和天馬行空的想像再次注入到腦中,讓我再次進入紙箱中去幻想。

導演將自己的個人想法埋入電影,對自己訴說也對觀眾訴說,我們要緊緊抓著自己的一些原則和想法,不時的體醒自己。

雖然總鋪師歡歡鬧鬧的,有哭有笑有淚水,但我覺得仍有許多地方可以再提升,部分的感動及人性感受的到是經過人有心經營及編排,許多情節是否必要及有沒有表達出陳導演的想法可以去思考,總鋪師的題材很好,但應該可以達到更高的高度。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M10210M02 袁一

[個人心得]

看完總鋪師,總有同學問我是否看得懂電影中閩南語部份的笑點,我想說電影的感染力是無窮的,語言的略微差異絲毫不影響電影所散髮的魅力之處。這不是我第一次看臺灣本土電影,卻是第一次看臺灣喜劇電影,流暢的情節以及步步鋪陳的笑點讓故事內容明確精彩又不脫離感情的主線,有感動也有歡笑,有懷念也有欲求,才會讓人想講一個別樣的故事。美食是一個誘因,配角也是,古老的美食傳說同樣也是。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中的色彩和音樂,導演在對食物的色彩著色上下了一番功夫,突出了食為主線的特點。而直至電影散場,都能聽到觀眾口中哼著 [三八阿花吹喇叭…] 這首歌也不得不歎服導演對電影中音樂編排的精妙。

陈玉勳导演的演講從平淡的成長故事開始講起,不管是怎樣弄巧成拙的成為一個電視行業的從業者還是後來成為有名氣的導演,拋開人生路上的機遇不說,看似隨意的生活態度之中卻是導演對生活不同的觀察,不斷的經驗積累,還有一顆敏感的心。這不難理解導演說自己是電影中的小婉,無大志卻在經歷中不斷的成長并取得成功。而不得不感歎的是陳玉勳導演獨特的喜劇風格,不管是編劇還是導演這邊電影,陳玉勳導演的腦中一定有一個美好又天馬行空的世界。
   我喜歡這種人在困境裡,被磨練出來的相濡以沫的樂觀。就像一道功夫菜,往往不是從不同素材裡去煨熬烹煮出來,彼此刺激出來的好味道一樣。如同這部電影一般,故事很平凡,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故事,而配角也同樣有血有肉。嘿,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主題曲!

總鋪師電影主題曲[三八阿花吹喇叭]:http://www.youtube.com/watch?v=qj9yjzOjvS0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 / 廖栢賢 M10210114

﹝個人心得﹞
  
  「用好笑的心情講悲劇」「用喜劇來掩蓋感情」這是陳玉勳導演在講座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兩句話,在沒有簡報的輔助下,侃侃而談他自己從以前到現在的人生經歷,他說過,他從沒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喜劇導演,他只是發現自己擅長用這種的語氣訴說。
  在他的講談中,成功是努力,也是緣分,沒有去實習,就不會見到王小,也就不會觸碰到拍電影。在漫長的影視人生中,陳玉勳導演也並沒有說始終如一的一直用喜劇來呈現他自己的訴求,起先的他,也想像新浪潮時期的導演拍那些嚴肅的文藝片,但在講座中他也提到,當他把自己的文藝劇本拿給了李安導演看,李安就斥責他說太假了!就在往後的日子裡他再次去觀看自己那時候的創作,也不禁要直呼這真的太假文青了!但他也跟我們說,什麼樣的年紀寫甚麼樣的作品,當那個新浪潮的年代,大家的心中想必也都是想拍出那種肅殺的影片吧。在講座中,陳玉勳導演也告訴我們,讀書不是唯一的出入,他的讀書生涯並不順利,先是去當了兵,又去了國四班,最後好不容易進了淡江讀了圖書館管理,卻連圖書館也沒有進去過幾次,最後卻陰錯陽差的進了影視,他也沒就此氣餒,雖然一開始也是跌跌撞撞的常常想說我不幹了,但一咬牙撐下去,就不禁過了許多個年頭,在總譜師之前,也曾經停止拍攝電影長達16年,但16年之後,卻帶個我們這麼樣好看的一部電影。

  陳玉勳導演告訴我們,對這個社會跟世界要很敏感,要去觀察人,萬物都從人出發,然後生活,把自我的想像力套入這個世界,不要侷限在某個既定的框架下,跳脫出來,當別人在為了一堆事情痛苦時,他只想做一隻快樂的豬,或許也就是這麼不同於一般人的想法,造就了現在的陳玉勳導演。導演說,觀察人,也讓我聯想到我們現在在做的事,觀察人,觀察周遭的伊一舉一動,只不過是結果的不同,導演把生活搬到電影上,我們把生活放進了作品裡。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 尹健琳 M10210M01

[個人心得]
   
   “你沒有辦法讓每一個人都喜歡你的菜,因為每個人喜歡的都不一樣,但心若是歡喜,菜就會好吃!”這是電影中的一句台詞,是劇中憨人師在小婉決賽前一夜對她說的。也是陳玉勳導演演講中對我們說到的一句話,想必也是陳導演對於“總鋪師”這部電影的心態。

可是在擁有這般好的心態之前,我想,是需要足夠的能力的。而這些能力的提升,就需要不斷的積累與磨練,就像陳導演講述他曾經的經歷一樣,從圖書館裡系到一名知名導演,一路走過來到其實是有許多的磨練,也許有自己爭取來的,也有外在賦予的,在人生的道路中都是在不斷增加內在的實力。

去電影院前,我還在擔心從來沒有在台灣生活過會不會體會不到笑點,事實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這無疑是一部成功的喜劇片,片中還有來自歌仔戲、電影、電視、舞台劇等不同領域,再對於美食的特寫的時候更是有一種廣告誇張的效果,可謂妙趣橫生。

        陳玉勳導演的喜劇天份也是在年少時不斷向前走的路上越來越清晰,說是天份真的就是與身俱來嗎?陳導演卻說是因為生活,從生活中觀察體會而來,他生活在台灣,所觀察到的即是如此,所以對於創作也是很有影響,甚至在和我們分享他的經歷中也能感受到那種幽默的成分,不是刻意做作,而是自然而然真的流露。而之後的堅持且把握機遇這也是加快了這部電影的產生,讓我們能夠看到這麼好的作品。


[延伸閱讀]電影熱帶魚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if6sZ1sp98
                 愛情來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Y5eS8Wl9O8&noredirect=1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 / 卓思陽 M10210102

[個人心得]


我想起小時候一夥人整天將自己腦中的小劇場搬出來分享,蹲在教室的角落嘻嘻哈哈。“今天國文老師遲到了卻沒有拎著早餐,是不是….”,“今天陳信德衣服穿反去升旗,等下校長看到了會…” 大家七嘴八舌,你一句我一句的開始編劇情,各種奇幻爆笑,賺人熱淚的故事開始上演,直到鈴聲想起大家依依不捨回到座位上繼續幻想著故事後續的發展。那時我們會非常仔細的觀察同學或老師的一舉一動,轉化成我們下課茶餘飯後的編劇素材,回味無窮。我想陳玉勳導演有一種特質,那說話的感覺還有內容,就好像小時後班上酣呆酣呆每天一起瞎起鬧的玩伴,好樸實。這些都是生活中許多細微的發現,卻非常的真誠。 

長大之後,生活腳步越來越快,追求的事情越來越多,從前那樣可以細膩的觀察,並坐下來細細品嘗的機會不多了。雖然在設計課中,老師時常提醒我們去“觀察使用者”,但已不像小時候能定下心來,純粹的去好好注意一個人或一件事情了。我佩服也欣賞導演不變且純真的心,看看他的過往,聽他講述過去,覺得他逆來順受,什麼都可以嘗試,可以做做看,讓他在人生中學習到很多,也有很多機會去好好的認識自己,正也與他細膩觀察的天性符合,透過影音媒體傳達他的想法和滿腦子的故事。 

演講中最讓我感動的一句話:不管什麼作品,最終都要回歸到“真實的人”身上。不禁開始反思自己在設計領域中追求什麼?以自己在工業設計中,時常提到以使用者的角度去做設計,於是我開始反省,何謂真實的人?不是腦袋中設想的消費族群,是那些生活在真實角落中的每一人。恍然大悟不應追求慾望型或消費型的設計,世界上許多真實的人,真實的環境,真實的議題正等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