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Georg Todtenbier 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Georg Todtenbier 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Georg Todtenbier 先生演講心得 / D10110201 劉怡寧

[演講心得]
Georg 先生一開始就以apple的成功來展開演講序幕,也許apple真的在設計界創造了一段不可抹滅的信仰神話,真正的品牌實踐就該像賈博斯這樣的人出現。而真正藏在後面的設計師又是在做些什麼事情呢?設計師真正的工作其實不是在創造神話,而是在幫人們解決問題,很多產品的出現,絕非是一個靈光乍現就可以解決的,重要的是客戶與設計師間的溝通與配合。

Georg提到台灣有許多企業老闆,不懂得何謂設計流程,就以言商的角度去細算成本,認為設計的根本就是快點看到 3d、快點看到外型,其實這些都不會是設計的精髓,假使是一個想要快速致富的假面設計公司,大可以大陣仗的鋪擺出很多的產品外型圖給客戶。只是正統出身設計師在業界很少這麼做,因為我們瞭解流程的可貴、概念發展的重要性,這麼做一來不會違背自己的良心、二來也不會破壞設計界的行情,事實上設計師幫客戶解決問題已經是基本要件、現在更需要用一些嘩眾取寵的方式做產品簡報,簡單來說設計師未來要面臨的自我定位問題更是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尤其是面對台灣的中小企業老闆,假使能夠以設計的本位主義說服客戶,我想設計的地位就有提高的可能。

[延伸閱讀]
以下是推薦一本跟成功商品取經的書籍,它認為好設計真的有方法,
其中完整產出從調查到靈感到測試到策略的秘訣。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Georg Todtenbier 先生演講心得 / 王鉞麒 M10110201

[個人心得]

今日邀請到Cre8的設計經理Georg Todtenbier 先生前來演講,Georg Todtenbier 一開始就以「Apple」作為演講的開端,為什麼蘋果稱得上是一個成功的設計品牌?眾所皆知的前領導人賈伯斯對設計的堅持也許就是解答,蘋果裡裡外外都是設計,從門市到產品,從外包裝到產品外觀,甚至是打開背板看見notebook的內裝零件、螺絲、線路依舊排列整齊有序,以及讓人讚歎不已的使用者體驗,設計在Apple早已經變成一種基本需求,甚至極致!

另外,演講者播放了一段關於時間之於繪畫完成度的影片,10秒鐘與10分鐘的單位差別,產生了差異極大的畫面和細節,這說明了在現今的設計環境裡,客戶總是要求又快又好的設計,然而這樣的矛盾,讓設計師產生莫大的時間壓力,往往也抹煞了需要時間凝結的創意!而更多的情況是,客戶只在乎結果,而非過程,但從草圖開始的發展對於一個好的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如何從一開始就與客戶達成良好共識,在合理的設計時程裡重視每一個步驟,按步就班的產出設計,是很值得思考的課題。

最後Georg Todtenbier 則是提到關於他對「失敗」的看法,在任何的設計公司,當然包括Cre8,一定有過失敗的經驗,而他們怎麼定義失敗呢?失敗是一個你很好檢視自己並且解決問題的機會,我們不能害怕失敗,反而要慶幸自己失敗,如此你才有下次讓自己進步和改善的機會,Georg Todtenbier 也提到如今我看到市面上很成功的Dyson吸塵器,可是經歷了5000多個草模不停的修改和製作後才誕生的產物。所以別把失敗當作一個錯誤,正視失敗它將會帶給你新的啟思!

Georg Todtenbier 先生演講心得/ 游穎軒 M10110103


[個人心得]

這次的講者是來自德國的Geroge,為我們介紹在CRE8裡的產品設計過程及設計觀念。CRE8做的並不只是單純的產品設計,也提供整體設計管理的服務,因此內部成員的背景及專長都非常廣泛,也產出自己的趨勢研究報告,做很全方位的設計規畫。一開始George以Apple為例,揭示設計在一間公司所扮演的重要性,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提到了"Design in every aspect",Apple的產品就算是拆解開來研究其內部構造,依然是井然有序、整整齊齊,另外,他們的外合及線材包裝都非常講究,乾淨俐落,讓消費者從打開產品到使用的整個流程擁有一致的良好體驗。這就是所謂的全面性的設計,每一個細節都注意到了。另外,要讓創造力適當發展是需要時間的,但是很多客戶並不願意在這樣的創新階段投資時間和金錢,導致的結果往往是失敗的。另一個有趣的觀點是"從別的想法中偷取",其實不論是畢卡索、愛迪生還是Apple,都曾藉由其他人的概念做為靈感或基礎,再加以改進、深化成更成熟更棒的東西。Geroge提到台灣人很害怕犯錯,但其實犯錯會讓我們有機會進步,也能避免事後更大的損失,錯誤其實可以被看成是還沒被解決的問題"Designer needs to fail early and improve quickly."講者也鼓勵我們"Make failures, be proud of it!"我想這真的是我必須培養的態度,這次的演講內容看似都頗淺顯易懂,其實有許多觀念要實際執行起來並不那麼容易,期許自己有更全面的設計,也希望台灣的產業能給設計師更多的發展空間。

[延伸閱讀]

好設計!打動人心征服世界:全方位了解產品設計的第一本書



Geroge講到了Dyson吸塵器在產品開發過程中,曾製作了超過五千多個測試原型。想了解更多關於此品牌的一些故事,便去找了相關的書籍,但大部分都是英文版的。這本書不僅介紹Dyson的產品設計過程細節,還囊括了許多世界知名的設計品牌和設計大師的作品。更專訪業界具影響力的領導人物,如IDEO執行長Tim Brown等。從研究到簡報,從概念形成到製作原型,從設計製造到行銷銷售,完整而全面解釋產品設計的各個階段和流程,是一本內容廣泛且深入的書籍。

Georg Todtenbier 先生演講心得 / 郭憲竹 M10110206


[個人心得] 
   失敗並不是代表壞事,演講者舉例ipad1993年就被打造出來了,但在2010才真正被販售,並且大賣。在台灣的教育制度下,很多階段性的小失敗會被放大,台灣的民族性偏向以群體為導向,在團體中如果有一個人犯了錯,就會被他人投以異樣的眼光,而演講者強調的是設計需要時間的孕育,“Dare to Fail”我們會害怕失敗,不敢嘗試,我們應學習用正面的心情去擁抱失敗。演講者說明在做3D建模前會先自己做草模,更能瞭解細部的處理過程,記得之前聽過一篇研究是探討草模與3D建模在概念發想時的必要性,並測驗兩組用草模和用3D軟體設計師的設計過程,研究結果3D建模,需花較多的時間在思考與繪圖的轉換上,電繪較僵硬較難有發揮空間。另個不同的研究是訪問設計師如果不能手繪草圖,可不可以設計出產品?最後實驗回答不能沒有手繪草圖的設計師反而較能設計出好的產品,這是另一個有趣的觀點。
    演講者播放小孩子不同時間畫時鐘的例子,說明好的設計需要時間去經營,愛迪生花了很多時間嘗試失敗才成功,我們沒有一生的時間去發明東西,但應該學習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做好設計,而不是快速設計,這是值得關注的。

[延伸閱讀]
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

沒有顯赫的學歷和家世,但他勇於挑戰向上,令我感動的是一開始安藤忠雄沒有生意上門時,他就自己對著路邊的建築構思,在跑去找業主商量,對待任何一個案子都會當成代表作的畢業作品,盡力做到最好,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Georg Todtenbier 先生演講心得 / 馬彗娟 M10110117


[個人心得]

印象滿深刻的一段是Georg Todtenbier先生播放了一段影片,而這段影片的內容是給小朋友們測驗畫一個時鐘,分為兩次測驗,一次給了十秒鐘的時間,第二次則是給了十分鐘的時間,兩次的結果,發現十分鐘所畫出來的比十秒鐘所畫出來的更俱有豐富畫面與創意在裡面,意思正是給設計師多一點的時間,設計師也能夠創造出更俱有創意以及趣味性的設計,而且一個好的設計是必須花時間,不斷的修正而成,不應該是短時間而成的成品,之前在設計公司工作一段時間,講求的是時間成本,在設計流程中的每一階段的工作時間都相對縮水(ideation àconcept àprototype à cad à final design),這點我覺得滿可惜的,或許應該再多花一些時間在設計流程內,才能設計出有差異化的產品。

Georg Todtenbier先生的演講,讓我聯想到charles and ray eames這對夫妻所作的設計,在當時沒有什麼資源或者技術尚未成熟時,他們卻能設計出至今仍然經典的椅子設計,上過經典設計個案探討的課之後,才知道一張椅子之所以經典,並非短時間而成,而是經過不斷的測試與修改以及對細節的講究,而Georg Todtenbier先生也一再強調”make failures, be proud of it””failure are not bad” 享受失敗的重要性,經過失敗才知道設計必須要如何修正,失敗為成功之母,唯有記起教訓才能更邁向下一步。

[延伸閱讀]
我覺得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在於介紹所有大師為什麼是設計大師,這本書介紹設計大師們的代表作品與創造思維,再加上這學期我上了經典名椅課之後,讓我覺得有些設計大師是值得讓人尊敬與推崇的,在過去沒有什麼資源的時代,設計師能夠超越當時技術所達到的成果,想必是經過許多失敗,才有今天的成果。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Georg Todtenbier 先生演講心得 / 邱琦 M10110102


[個人心得]

Cultivating failure一正一負,看似衝突卻又熟悉。講者先從無所不在的設計切入,大小生活、有形無形、迫切問題、非迫切風格都有可能,萬宗歸一仍是解決問題。於是設計師開啟從無到有,亦可解讀為擷取再進化的過程,透過無數次的嘗試和改進更接近黑暗中的火花。有嘗試便有機會失敗,失敗是本次主要探討的議題,顛覆大眾對失敗的定義和印象,採用正面積極態度看待設計過程中遇到的挫折,俗語說:愈挫愈勇真是一語中的。放眼業界中經典設計案例發現除了擁有上述特質,學會耐心與等待也是一大關鍵,比方AppleiPad原型早在1993年就被打造出來,但直到2010年才真正量產販售,並廣受市場好評。七年醞釀,無論在硬體、軟體、消費者接受度已達成熟,因而造就此一潮流並持續影響未來。

深具啟發性、舉足輕重影響力、生活創造者、實踐者等都是現代對設計師所寄予的期待,面對這些充滿挑戰性又迷人的角色,嘗試投資足夠時間、一步一腳印、走出小房間並且擁抱成功前的失敗,或許才是大眾與設計師不滅的信念!

Georg Todtenbier先生演講心得 / 馮睦淳 M10010121


【個人心得】

覺得滿難得能更聽到在台灣設計公司的外國人分享自己在這個行業當中的一些想法,主要是分享「cultivating Failure」的主題。演講者提到在東方的文化當中,錯誤總是被認為是不好的,因此我們從小的教育非常的害怕遇到錯誤,在產品的設計、開發過程當中,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沒有經過多次的草模實做測試,盡早的瞭解到產品設計過程當中的迷思以及死角,怎麼能夠確保最終將產品量產時是百分之百的完美無缺,就連我們現在每個人所認為非常成功的蘋果,在他們尚未達到現在這麼成功的地位之前,他們也經歷過失敗的產品,因為這些的失敗,才有了今天成功的一塊基石。以愛迪生為例,是個大家非常熟悉的例子,當別人說道他是經過了一百多次的失敗才成功的發明了燈泡,但對他來說,他卻覺得他是發現了一百多種沒有辦法成功發明燈泡的方式,僅僅些微不同的想法,對於一件事就有莫大的不同。生活經驗當中我們或許害怕失敗,而不去面對可能會遭受的嘗試,應該要改變觀念和想法的去了解「失敗」並不是不好的,他只是個過程,是個要被解決的問題,唯有經過這些過程,才能夠達到更完美。


【延伸閱讀】





iJobs蘋果教父賈伯斯的傳奇人生

在演講者最後的分享當中,他提到連蘋果也有過失敗的作品。在這個世代當中帶動極大電子風暴的莫過於大家都知道的蘋果,蘋果有過低潮並經歷過了種種才來到現在的位置,雖然許多人對於蘋果的商業理念有意見,但相信蘋果有著更大的魅力能夠讓這些反對的聲音依然被支持的聲音所覆蓋過去。帶著蘋果一路走到現在這成功位置的賈伯斯,在他學習創業的歷程當中也不是非常的順利,在這本書當中,清楚的介紹了關於他的想法理念,讓我們更加的認識賈柏斯也認識蘋果!


2012年12月11日 星期二

Georg Todtenbier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210 張宇晴

[個人心得]

  失敗在亞洲文化、特別是華人文化中似乎一直都是件不可容忍之事,我們被教育成必須「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孤自努力鑽研,成功之際便見容於世,然而這樣的心態在Georg Todtenbier先生而言卻十分不能理解,做設計必須從失敗中學習、從失敗中找到溝通與解決的方式,在面對問題之際,設計師的概念與構思來自於許多的問題討論,一切都需經過不斷的大小失敗才能獲得通往成功的路徑,因此,我們不能避免失敗,必須抱持開放的心態才能做出好的設計。

  另外Georg Todtenbier先生也談到時間的掌握與對設計師的意義,有趣的是將設計師與科學家相比,科學家擁有充沛的時間,好幾年甚至一輩子,去研究一項新的理論或發現,愛迪生發明燈泡距離第一個發現者已經有80年的時光差距,但設計師不同,我們必須在短暫的時間內經歷挫折失敗,快速的改進並找到解決方法。然而,同時卻不能夠流於快速設計,過短的時間限制只會同時侷限想像與創意的發展,Georg Todtenbier先生播放的短片便說明一切。雖然設計師總是在客戶與自我之間拉扯時間,但這卻是我們一直都必須努力而慎重的議題。


[延伸閱讀]

被蘋果開除是人生最棒的事:賈伯斯的失敗學

失敗與挫折同時也在累積經驗與面對問題的思考,
做什麼都不順利的時候,反而剛好可以得到自我成長的機會。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6683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Georg Todtenbier 先生演講心得 / 陳柏英 M10110301




[個人心得]


從今年暑假第一次到設計公司實習,踏入了設計專業領域,我常常想,設計是什麼?

2012年12月8日 星期六

Georg Todtenbier先生演講心得 / 張琬琦 M10110106


[個人心得] 
Georg先生播放了一段小孩子畫時鐘的測驗影片,一次是給10秒的時間,另一次是10分鐘,結果小孩子在10分鐘內所畫出的時鐘比10秒鐘的來的多樣化及有趣,Georg先生用這段影片說明好的設計不應被要求在短時間內做出來,可是大部分的台灣客戶都希望快速看到成果,這讓我想到第一次葉恆志先生提到同樣的現況,而這時只能靠好的溝通方式向客戶解釋創新設計是需要時間的。另外Georg先生提到靈感這件事,他認為靈感其實就是偷取另一事物的點子,並且加以改善,他舉了James Dyson想出吸塵器和Thomas Alva Edison發明燈泡為例,Dyson因為觀察到鋸木工廠收集木屑的機器,於是將此應用在吸塵器上面;而燈泡的概念其實不是Edison想出的,只是他實驗出千種方式,燈泡才成功發亮,只能說靈感就是巧妙的應用,並且堅持下去的人就是贏家。最後Georg先生鼓勵大家不要害怕犯錯,失敗就是該被解決的問題,而設計師的工作就是解決問題,或許是文化的關係,這現象在亞洲國家特別明顯,不過如果我們能學習Edison的看待失敗的態度 "I didn't fail 1000 times; I discovered 1000 ways not to make a light bulb." 其實失敗只是成功的過程罷了。




[延伸聯想]
困難是最棒的,可以將創意導向解答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9/26/n3036236p.htm

文章中提到靈感其實是來自生活,而換個角度想就會激發出創意潛能。


Georg Todtenbier 先生演講心得 / 楊振甫 D9910101

《個人心得》

今天課程邀請到的講師為Georg Todtenbier 先生,現任職於 CRE8DESIGN 擔任 Design Manager一職,Georg Todtenbier 先生又是為一位深度與台灣文化融合的外國設計師,這一點,一開始就讓我想到同樣是外國人在台設立的設計公司--薩巴卡瑪兄弟。Georg Todtenbier在整場演講之中,從論述設計是一個程序的概念,每個程序都有他必須要達成的目標,才能繼續向前邁進。同時,他也提到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在台灣,雇主通常很急的想看到結果,太過抽象的設計概念很多時候無法接受,這一點我心中很有感觸,設計在台灣的整價值鏈裡,通常被如製造業或機器對待,當創意在有限時間內產出時,往往就不那麼的創新。

再者,Georg Todtenbier 講到透過Prototype進行試誤,他認為一個好的設計師應該要能從跨領域擷取可用的創意,透過自身的力量去證明且改善它,最後成為能幫助這社會的好設計。因此,在東方的社會之中,更要培養外向開明的態度,勇於像失敗嘗試,因為許多的失敗通常能促使專案更邁向成功一步。這跟現在大家都在講的"精實創業"概念非常相近,也是同樣強調快速創新、快速設計出雛形、快速進入市場驗證一般,我想這是大家時勢所趨,也同為設計人應該要培養的態度及能力。

[延伸閱讀]

精實創業:用小實驗玩出大事業

新創事業是推動世界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Google、Facebook、twitter這些最初兩三人組成的公司,改變了全世界的生活方式。統計上來看,絕大多數的初創事業都是失敗的,只有少數人、少數夢想能夠成真。 本書作者仔細提出全然不同傳統思維的「精實創業」方法,希望讓每個有好主意、好技術的人都能走向成功之路。這套方法在短時間內在全世界獲得熱烈迴響,美國商業雜誌Portfolio選為2011年最重要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