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黃孫權老師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黃孫權老師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黃孫權先生演講心得 / 楊若平 M9910118

演講主題:藝術的社會權利
演講者:黃孫權先生

這是一堂引人深思的課程,黃老師以非常短的時間,傳達了清楚精練的理念。引述了約翰˙伯格的論述,作為講座的基調。即使在過了兩週的今天,仍然有許多重點值得我們反覆咀嚼。甚至因此找來了約翰˙伯格的書籍翻閱。

不少設計人都曾經懷疑過,自己到底能夠做些什麼?在思考這個問題前,我們或許可以從黃老師提出的一些想法省視。他提到了,於現代,藝術伸張正義及社會權益的作用正在弱化。藝術是否能適當的揭露與批判,還是僅是一種帝國主義或資本主義的伸張?

藝術、設計、建築,乍看之下似乎無法懸壺濟世救人助世界,不過如果與約翰˙柏格所認為的藝術"宣揚社會權利"觀之,藝術、設計、建築事實上有無法擋的使命及力量。他不單只是作者個人的情感表述,而是具有更強烈的企圖。

我一直很佩服真心且熱誠從事社運的人士,自己即便不少時候似乎能夠站在弱勢者的角度發聲;隨著年紀漸長卻發現那股理直氣壯,只不過是戴著人道或是理想的面具,說著左派過著右派生活等等。這或許比一般心態更為歹毒。也因此,我是真心的佩服,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真心善良而非偽善。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黃孫權先生演講心得 / M9910102 M9910103 M9910104 M9910108 M9910109 M9910115 M9910120 M9910206

演講者:黃孫權教授 破週報總編輯
演講主題:藝術的社會權利

「我會根據一件作品能否在現代世界裡幫助人們宣揚其社會權利,來判斷其價值。今天,我依然秉持這樣的標準。」   _John Berger

在黃老師精彩且發人省思的演講中,將我們帶入了社會、藝術與建築的跨領域思考,並引領我們反思作品、行為或現象的精神價值。

許多事物的內涵並不如表面所呈現的那樣單純、祥和,它表達的是更深層的精神或思想,非單一面向的情感價值。從「白鳥」這個作品中,我們能看出甚麼樣的隱含或聯想? 它何以激起人們的美學情感? 德國佔屋公社與拖車公社的形成,又是在甚麼樣的背景下有其存在之價值? 柏林的公共藝術難道只為了讓人隨意塗鴉? 它所包含的,是東西柏林之間的歷史糾葛與文化情懷。

所以,藝術不單單只是美學的表現,它的本質在於揭露與批判,並提出一種可替代的方案;或者,它能夠強化和肯定自然與社會的短暫希望。如同伊東豊雄的建築作品,顯現了都會中的人文環境關係,建立了人、建築與自然環境的連續性及與社會的協調性。


接著,黃老師分享了柏林雙年展的一些作品。

對於藝術品的價值與觀點,如何去詮釋或解讀,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關於第三世界的新聞圖像所有權,當一位攝影師在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他認為那個畫面是屬於他的,具有獨一無二的價值;但也有人質疑,以拍下別人的困境做為宣揚自己的作品或是賺錢的工具,這樣的道德觀是不被允許的。因此,在enjoy poverty計畫中,荷蘭藝術家Renzo Martens給予剛果居民一個觀念:與其讓別人拍下你們的痛苦賺錢,不如你們自己拍下你們的情況牟取獲利。可惜的是,當地的年輕人雖然經過學習使用camera,但照片的拍攝技巧和效果不佳,而不為通訊社所採用。

常常獨立的兩個事件,其背景是相連結的。就像芝加哥的期貨市場,其興榮是建立於Niger Delta的石油開採;另一方面,因為石油開採,導致當地雨林和生活環境被破壞,為此當地原住民舉行了祈求的傳統儀式。兩個事件看似毫無關聯,卻是相對立的關係,有1才會有2的發生。另一個作品,則是取於具有相同歷史背景但相對的兩個國家的人,藉由巴勒斯坦的性工作者羞辱以色列軍人,相對於以巴戰爭時巴勒斯坦的弱勢,以這樣角色上的轉換,男人v.s女人、以色列v.s巴勒斯坦,呈現雙方複雜的歷史羈絆和矛盾情感。

對於威尼斯雙年建築展,黃老師有其相當獨到的見解。此次巴林以reclaim(重生) 作品獲得最佳國家獎的殊榮無庸置疑,相對於其他國家急於展現自己的力量與成就,巴林主要強調本身的文化特性:海洋是巴林的遺產,是帶著財富來的馬匹。透過仔細審視自己國家與海岸的關係,以出色而謙卑的手法,將建築的形式轉換成海洋是公共空間的工具。反觀台灣的作品,整體予人夜店的風格,雖在某些地方有小巧思,並以客家花布營造台灣的意象,但相較於其他國家所展現的積極和企圖心,台灣顯得漫無目的、無關緊要,沒有任何的競爭或宣傳,香港和新加坡亦沒有競爭,至少它們宣傳了自己的國家文化;從台灣的作品中獲得不到資訊,卻又似乎契合了台灣館本次的主題 - Take A Break,同樣讓人無話可說。

藝術本身的作用在於伸張社會權利,但隨著集體主義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消退,時常一個為滿足大眾需求的烏托邦計畫,最後卻變成計畫的烏托邦---忘卻了原本的初衷,這是相當值得大家深思的。不論是藝術、設計還是其他事物的面向,都不應只侷限於淺層的表面上,治標不治本,應深入了解其角色與後果,並以跨領域的合作來開闊我們的視野 !

黃孫權先生演講心得 / 黃御彰 M9910118

藝術的社會權利,在聽到這個題目的時候第一個想法就是,為何需要去將藝術制約,後來經由黃孫權先生的講解,能體會其為何會有此論點,就如考古學一樣,我們要去推敲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型態及文化,就是必須憑藉流傳下來的文字或者就是考古所獲得的文物,經由上面的圖騰或者壁畫去揣模數千或數百年前當時人們生活的方式,而這些在我們眼中文物其藝術的價值非凡就建立在其能與當時的生活連結,讓我們能知道當時的服飾、飲食、技術、語言等等。而如今所推動的藝術活動又進一步建立在訴求某種意識形態與社會價值觀,企圖運用創作為語言提出理想化的未來期盼來刺激人們的思考而進行反思。

對於我個人而言,藝術是一種對於現象的抽離思維,也許代表ㄧ種對未來的期盼或是對過去的緬懷,更可能僅僅是一種情感的宣洩,對於作者而言可能並不代表什麼,其定義卻由不同的觀看者自己去解讀,那藝術本身的意義並不在於作者,而在於觀看者從自己的觀點去與作品對話而得的啟發,而作品是無形也是有形,就像是一個愉悅的設計過程本身對我而言就是一個藝術展現,在這次演講過程中,講者所表達的藝術是與社會運動關係密不可分的,的確也如其所說的發展很容易就從烏托邦的計畫變成計畫的烏托邦,反映了許多由於過於理想化的論調與政策,產生與真實活動脫節的現象產生,警惕著正在學習設計的我,必須更謹慎思考創作的目的與動機,使自己的設計能夠真正符合使用者的需求,不僅僅是為了設計而去做設計而已。

黃孫權先生演講內容 / M9910118

演講題目:藝術的社會權利
演講者:    黃孫權 先生

在演講開始的時候,黃先生提到此次的主題是以 John Berger  觀看的世界 ㄧ書的論點來做開端,強調藝術必須與現實生活連結才是有意義的。


我會根據一件作品能否在現代世界幫助人們宣揚其社會權利,來判斷其價值,今天,我依然秉持這樣的標準- - John Berger

林布蘭特的畫

 為何白鳥可以激起我們的美學情感?


 藝術可以提出全然替代的世界嗎?

這是小琉球的一個戶外教室的藝術創作,起源為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藝術創作的方式吸引學生來進行學習地過程,也獲得相當滿意的成果。



柏林佔屋公社
東西德合併後,德國有許多空屋沒有使用,於是有ㄧ群藝術家將空屋佔據下來,再與該屋的防單談條件,裡面的設備算是一應俱全,有劇場也有酒吧,每個月的房租一般也相當便宜,提供藝術家一個表演活動的聚集會所。
補充:相關的藝術活動
烏發片場生態藝術村(UFA FABRIK)
1979年一群藝術家以基進方式進佔一座廢棄片廠,以公社方式生活,耗費多年整理片廠,使原有十棟建築各具功能,結合生態、生活與藝術,發展成為知名的藝術中心,至今已自給自足營運超過1/4世紀。並在1986年與政府簽約35年,並成立正式組織,獲得社會正式的認同。


拖車公社
這種形式的作法較無法律的爭議性,主要收入來源為觀光客及一般想嘗試新鮮感或負擔不起高額費用的年輕人。

補充:
八零年代的西德住宅問題高漲,約有一千處左右的非法占住處所。當時有一群年輕學生和勞工,原以低價向市府承租空屋,並自力對房屋進行改造,後來卻因市府要原地改建昂貴公寓而遭驅離,於是他們發展出「拖車野台」計畫,改造拖車為移動式集合住宅,並結合音樂、雜耍、戲劇沿路進行野台演出。後來這群人在漢堡市遇到同樣一批住在拖車、佔領荒地的無住屋者,便共同走上街頭,要求政府遵守曾簽署可就地合法的建物合約,並重視年輕人負擔不起城鎮中昂貴住宅的問題。



德國雕塑
有趣的是這兩個雕像分別指向東西方位,一位是中產階級,另ㄧ位則是雅痞造型,分別反映了當時一國兩制下不同的社會型態。

柏林雙年展-----剛果三部曲
自由攝影師-----社會輿論----消費非洲的苦難


自由攝影師是將所拍攝到的影像透過商業行為的販賣,將其影像轉賣於各大媒體,但在某些人眼中認為這是一種消費當地人苦難的一種行為,這些攝影師並無權利去販售這些影像,於是開始教育當地人,甚至讓當地年輕人學習攝影,讓他們去瞭解,影像是具有權利關係的。

土地被殼牌石油過度開發,於是當地人組織游擊隊狙殺白種人的現象與期貨市場,大量金融交易而產生的強烈對比

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議題
中東地區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關係是相當敵對的,而以色列對於巴勒斯坦的軍事行為也是眾所皆知的,但在這個展示中,作者企圖以妓女(巴勒斯坦)與嫖客(以色列軍人)的關係,來轉其現實的角色,其中妓女在床上的強勢對比於在相對弱勢的男性,形成ㄧ種強烈的意象衝擊。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伊東豐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伊東豐雄(台中大都會歌劇院)
所呈現是對於期許的概念或價值美學

另一個有趣的是,雙年展中的國家獎是由一個波斯灣小國"巴林"所獲得,人口約七十萬由十三個小島所組成,在展示中僅以"重申 Reclaim"為題。

 展示了三個漁夫的房子,來表達其對國家環境的訴求,反對巴林政府正在實施的填海計畫。

 而當地的漁夫認為"海洋是帶來財富的馬匹"。

香港的食衣住行

在這邊黃先生有提到,香港因為其公屋政策有強制拆除像是皇后碼頭、珠海大學、菜園村等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但是這些背後因素卻不會被世人知道,而埋藏在一波波追求進步的洪流之中

 新加坡展場,呈現了高度化的文明,可視為規畫者的天堂,但也因此反映了沒有民主的可能

台灣展館
講者提到台灣展館時,形容台灣館的主題 "TAKE A BREAK"很適切,因為整個展區並沒有跟世界產生什麼關聯性,沒有很具體的呈現台灣本身的特色與國家發展的訴求,整個展館就像一個可以優閒喝酒聽音樂的PUB,是一番頗有特色的見解。

搭配著大紅繡套的沙發,展館的宗旨是不要被建築物所影響,能達到放空的效果


展館位至於運河兩旁觀光客密集區,地理宣傳位置條件不錯

這是柯比意的建築設計,由其弟子在多年後依照草圖建造而成,柯比意引領的國際風格,正是與當代整個社會型態與產業型態的訴求有強烈連結,然後講者提到柯比意後期的作品卻漸漸失去本意,從烏托邦的計畫轉為計畫的烏托邦,因過於追求理想從而與現實脫離。

 台灣三鶯部落不斷被遷居的狀況,與台北好好看的系列主題行程強烈的對比

花博的垃圾不落地的政策,卻因為要解決ㄧ各問題又衍生其他的問題


世界博覽會英國館,再每個碳纖維的尾端埋入一個種子,代表著對於世界環境的關心與展望,是講者非常欣賞的設計展現。

 最後在結論上,講者提到藝術必須伸張其社會權利,而藝術也必須去瞭解當地的背後價值才能在表現上具有其意義的存在,所以講者非常積極參與田野調查,希望藉由深入了解在地文化,做出有深度的藝術創作,例如他們團隊在鹽埕區進行了將老建築重新製作3D數位模型,再放入故事來還原現場,目的要去建構一個活的數位博物館,又例如再找到一張老照片,為了希望能還原現場的感覺,特地去邀請照片中的人重新再拍一次照片,新舊的呼應亦是一種非常特別的美感。種種都在說明其創作理念都是須以現實生活的事物或當代社會型態做為基材,再進行創作。種種都呼應前面 John Berger所提到藝術必須與現實生活做連結的主張。

2010年11月11日 星期四

黃孫權老師演講心得 / M9910106

這世界上充滿著不合理與不公平,所以才會有許多現象產生,也就是充滿這些衝突,線在才有辦法在這裡討論這些現象,聽完老師的演講直覺讓我想到最近的爭議人物 - 莊圓大師。令我感到訝異的不是穿著黑色套裝、紮馬尾、跳著詭異舞蹈、自稱美男子佛陀的中年男子,畢竟在Youtube上都會有人咬破甩炮、拿電擊棒自電,見怪不怪。真正讓我感到不可思議且心痛的是坐在兩旁的虔誠信徒們,究竟是什麼樣的壓力造成他們看不清現實、究竟是什麼樣的背景讓他們心甘情願做這樣的事情,我想只要是受過小學六年教育的都應該了解這些道理,雖說人們有信仰自由等,但還是讓我想深刻去了解這些人的背景。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uCTYEJ09aY&feature=related

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點去看看社會極端的世界。

敢直敢言的人通常有兩個下場,一個就是得罪許多人、一個就是受到賞識,看到這邊應該猜得出我想討論什麼事件,但不宜於此談論政治議題,故針對敢言的事情做討論。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AUXawhkA3M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但充滿許多不雅字眼,請斟酌點閱。

似乎有些扯遠了,但這些都是最直接的聯想與感觸,再次感謝黃老師的演講,讓我好好去審視這些問題,期許自己可以深入去探討。

黃孫權先生演講心得 / M9910201 M9910204 M9910211 M9910212 M9910303 M9910110 M9910306

演講者:黃孫權教授 破週報總編輯
演講主題:藝術的社會權利

黃孫權
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
現任職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
1994年起,擔任破週報總編輯,是台灣第一個電子化的報紙


藝術與設計工作者除了讓世界更佳的美麗之外,還可以為社會做些什麼事呢?是期許希望的社會,而帶來美學;還是只是強化與肯定自然,帶給社會短暫的希望。以下是黃老師提到的案例:
柏林的『佔屋公社』
年輕藝術家將廢棄的建築,改造成表演場地、電影院、酒吧等等,鄰近的公園還有『拖車公社』,長期以車廂為家。藝術家在建築物上塗鴉,讓建築物不再被社會所淘汰,反而具有某種社會意義與價值。
柏林雙年展-剛果三部曲
與其讓世界消費非洲,倒不如讓非洲的年輕人自己將非洲現況利用攝影將它們記錄下,讓非洲人自己傳達。

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巴林國家館
2010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國家獎為巴林國家館。巴林國家館參展主題為拓荒Reclaim),建築師為Noura Al-SayehFuad Al-Ansari。展覽從巴林三個傳統的漁民小屋開始,三位當地漁民通過在小屋中講述他們當地的生活,且展現出巴林海岸線的變遷,也是巴林對於迅速變化的海岸線的自我反省。建築師讓建築物與社會開始有了對話,希望人們對於環境的破壞有所省思。
在演講中也提到,現在台灣東部的海岸線都被BOT,將來海岸線上會有許多豪華的飯店。而難道要等到環境已經被破壞的差不多了,而再來自我反省嗎?我想這應該是生在台灣的我們,應該去注重的問題!政府或大企業總是為了當前的利益做考量,而總是不會去面對社會的真實問題。像是樂生療養院,地方政府為了要蓋捷運,而想把具有歷史性的樂生療養院拆除。
就設計史的觀點來說,包浩斯的出現,就是從社會的立場做為一個出發點,希望提供大眾化的建築和產品,使大家都可以享受到設計。如何與社會對話,將會是對於讀設計的我們,應該要好好思考且面對的問題。
謝謝黃老師如此精彩的演講,增廣我們的眼界與視野。

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黃孫權先生演講心得 / M9910105 M9910112 M9910113 M9910114 M9910117 M9910119 M9910210 M9910304


        個人簡介
-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助理教授
-十年的媒體經驗(創立破週報並任總編輯至今)
            -國立台灣大學 台灣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博士
-國立台灣大學 台灣 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碩士建築史與建築理論

研究領域 
-全球化與網絡社會  
-文化研究  
-跨領域藝術  
-城市規劃與研究
    這次所受邀的講者,是大家滿熟悉的破報總編輯-黃孫權,黃老師研究所及相當廣泛,從建築科班出生的他,在空間美學上、空間文化形式與傳播有非凡的成就,除了專注於學術領域之外,黃老師也相當關心當下社會現象、社區運動、藝術及再現文化(次文化形構),可以說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的典範。
    這次的講座所要探討的主題為-藝術的社會權利」,黃老師與我們分享非常多從藝術層面角度出發的社會案例,內容還包含當下最夯的台北花卉博覽會的種種後續效益等等…。
    整場演講串連相當多異文化背景下的社會活動。



    John Berger 提出一種從東歐到蘇聯在農村都會看到有由一種松木所手工製的白鳥,他想要提出這種民間工藝品與偉大藝術品的差別,他認為藝術跟設計有時候可以提出全然替代的新視野與另一種想像。
     案例一為小琉球空放式教室,捨棄狹小空間的學習環境,希望把孩子的想像空間延展到戶外,所以選擇一輛塗鴉公車與大樹戶外空間,讓孩子在學習中快樂成長。

    從這個例子延伸出去的另一國外案例-柏林的占屋公社,年輕藝術家可以選擇在一棟閒置空屋裡做創作,這跟台灣對於廢墟運用的模式是大相逕庭的,在國外,空屋過了一段時間,年輕藝術家便可跟地主談條件,有一項租賃機制可以讓他們以相當便宜的價格租到場地,(一個月進駐只需兩百歐元,反觀台灣的華山藝文中心,租金則昂貴許多。)


    車公社也不例外,這是一個完完全全自治區域,裡面有自己的酒吧、藝文中心,甚至耕種自己所需糧食,一種自給自足的生活型態,人們可以跟他們點菜,由此收入做為他們的創作基金,抑或是最基本生活費用。當地也有相當多的老舊公寓,也是相同的運作模式,藉由藝術家的創作,賦予閒置大樓新的價值,甚至教育意義。

    國外的想法-無用空間是應該讓人們使用的,再舉英國為例,空屋七年之後,藝術家進駐可以有擁有永久使用權,黃老師變問起大家對於這項概念的苟同,我個人認為這是合理的,至少飛碟屋就是一項最真實的案例,一項如此精典的設計,最終還是接受拆除的命運,實在可惜。
    以下是一個柏林的街頭公共藝術,說明著東西柏林的社會階級現象,面向左邊的東德住著嬉皮、龐克及藝術家;右邊則是西柏林,充滿的中產階級及雅皮。


    接下來,講者闡述美學不是用來強化某些特定價值,反之,應該把美學也跟現代世界做連結,我們看到火爐上白鳥雕塑品,是不是可以聯想到現實環境中,零下二十五度的小鳥也在受凍?



    自由攝影師是不是有權力把第三世界的圖像賣給國際通訊社?是否可以憑借別人的通苦賺錢,消費當地人的苦悶?就只因為按下快門的那一剎是屬於自己的作品?因此有位藝術家便開始與當地的人溝通,告訴他們為何不要自己學習攝影,所以剛果的年輕人便開始使用簡易的camera為自己賺錢,開始拍寫實的戰爭片、愛滋病患等,而整項計畫稱為enjoy poverty,藉由如此反諷的手法,告訴世人他們的故事,雖然通訊社最終還是不會用小朋友的作品,但是這項活動說明著原來影像是有權利關係的。



    接下來一張影像,也相當對比諷刺,左邊是第三世界反對外來白人對他們石油的過度開採;右邊則是芝加哥的股票市場,同樣的肢體動作,背後卻有著相當差異的動機,黑人們的傳統舞蹈,與買進買出的手勢語言,成了相當強烈的對比,看起來相當無相關的兩個事件,卻有聯繫。


    另一部作品為巴勒斯坦性工作者羞辱以色列男軍官的主題電影,以這樣反轉的關係來探討以色列男人與巴勒斯坦女人的關係,真正性無能者,抑或是害羞的反到是那些以色列男人,這與他們的嚴肅外表呈相對反比,這是一段非常耐人尋味的手法,因為以色列當初為了建國把巴勒斯坦的家園毀滅,矛盾、複雜的情感交代(看與被看),糾結著過去那段歷史。


    台灣每一年都會參加維尼斯建築展,今年有兩項參展作品,一個是由伊東豐雄所設計的台中大歌劇院;另一則是take a break,先談談得獎作品-得獎國家為巴林,鄰近波斯灣的一個小國,人口僅七十萬,由三十三個小島所組成,這次參展project名為reclaim(重申),海是當地最重要的資產,這項作品僅僅訪問三位魚夫,並把整個漁夫的家一模一樣地搭進展場裡,如此簡單小額的設計,在加上當地文化局以及建築公會一起反政府不恰當都市更新措施,讓這項作品有更深層宣言。
    最重要核心-找到國家定位,很可惜,這次台灣很失利,因為展場毫無台灣印象。

    最後黃老師語重心長的說到一些發包給藝術家的公共建設,內含太多政治因素,很惋惜這樣美意的結果,公共藝術應該不是強化或只是肯定一些特定的族群和一些短暫希望跟遐想,而毫無替代方案,藝術最有趣的地方是它可以讓短暫的事物成為有恆,讓美好細微的感動放大,藝術絕對有巨大的力量可以讓人們生活變好,但我們也別忘記藝術用在一些建設(花博)確實也讓本來應該深張的社會意識或主意漸漸死亡。博覽會是另一個很代表性的例子,當人們在宣示各國文化力量同時,只有英國館使用快一萬顆瀕臨絕種種子,只想告訴人們地球危機,而不單單展出一個國家經濟實力。 這是很有sense的一項設計,它揭露一些社會權威,提出另一個全新的世界,這才是藝術最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