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07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07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林建宏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302 林浩翔

林建宏先生是我的偶像,從高中時代就讀廣告設計時,在閱讀一些刊物或是聽老師上課時就一直知道中興百貨的廣告在當時那個年代的地位,它某方面形塑的一種標竿,告訴大家平面廣告做為商業媒介物,所能傳遞的笑效果及目標,很難想像在還需要手工拼版的年代,是如何達成那樣子的效果,令人神往欽佩。

演講中也講到一起很現實的部分:台灣與大陸的設計現實,以及一些心態上的不可取,希望透過這次演講,能夠讓地下的學子們有所吸收,並共同努力轉變這個環境。其實台灣已有好一陣子沒有像中興百貨廣告那樣,意識形態很強、顛覆主流的廣告,那對於文化的累積來說是危險的,因為所有的商業媒介開始扁平化、膚淺化,大家循著一套公式走 ( 因為最安全 ),不免期許自己未來出社會時,能夠正視這個環境並予以俱進。

整場演講我都在想:好想要簽名。

2008年3月30日 星期日

朱浩華教授演講心得 / M9610113 雷凱俞

這是第二次與朱浩華教授接觸,雖然他從事工程相關領域,在其思維模式與從事設計人員是不盡相同。但可看到他除了積極地從事跨領域的合作外,仍努力的從設計的角度來出發。不評論其外觀性,但可以看到的是,它可以做到的是許多設計師無法實現出來的概念。

從朱老師陳述的案例學到,開發工作是一項實驗-檢驗-實驗的過程。設計也是一種反覆檢討的過程,其實如果我們有一個平台可以與這些資工的同學一起參與設計,其過程與結果會是相當有趣的。

再來就是說,朱老師他們雖然是帶領學生做相關研究,但由於其考量就是可實現性,所以一但東西完成,就是一種產品的prototype。相信對於某些領域獲需求都會有相對的貢獻,反之,我們設計的學生大部份關起門來所想的東西,除了產學合作或丟競賽被注意到外,其餘的概念都是默默的被遺忘在抽屜裡。那我們花了這麼多的精力所構思的想法終究是為了什麼,也是為了能實現它。所以說真的希望往後設計的學生能跟工程的學生多多聯誼。

2008年1月29日 星期二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廖繼盟D9610104

梁教授這場演講會首先提到,物種為了適應大自然的變遷而逐漸改變其身體功能,若無法適應環境的變遷則被自然給淘汰。而在這演變的過程中,人類為因應環境的變化而發展出許多的工具,解決許多生活上的問題而存活下來。同樣的,一件物品的產生,如果無法符合市場的需求,以及市場的改變,最終還是會被淘汰的。設計活動一樣,跟著社會的變遷而改變。因此,產品創新的結果,是否符合市場的需求及經濟條件是重要的。
產品設計是一個創造性的活動,梁教授介紹其評估產品價值的公式值得參考:
V = (F + U + A) / C, V=Value, F=Function, U=Use, A=Appearance, C=Cost,
梁教授同時提到,未來產品是一個跨領域的合作方式之下整合開發出來的,它不是傳統工業設計師訓練的方式可以達到的。在產品初期,各個部門的人都需要加入,包括市場部、電子、機構、工業設計、軟體、生產製造、財務……等部門,而工業設計師扮演在這些不同領域的的知識整合之下,將產品的功能整合並予以具體化。
梁教授也介紹利用情境設計的方式開發新產品,在產品開發初期先預測產品的使用情境,或是用故事預演的方式找出產品使用者代表,並拍攝目標使用者使用模式,藉以訂立產品規範。接著設計初步模型,並放入此情境下模擬使用,並拍攝使用情形,進行設計修正,並製作功能模型。最後帶入情境下做模擬測試,藉以驗證整個設計狀況。
經過這場演講體會到,設計方法是隨著時代在演變的。面對未來多元化的社會,及科技的快數變化,設計師必須有著多元的思考模式,才能符合社會的脈動,創造出所設立之目標族群需求的產品。

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M9610113 雷凱俞

雖然這是第一次接觸到梁老師的教學,但在一進入大學時就聽聞他的大名。也有幾次機會是大學時舉辦的工作營,也是由梁老師所住持,依然是強調情境觀察的設計方法帶入的設計的流程裡。
本身也有修唐老師所上的課"使用者導向創新設計"的課程,是整個學期練其以這樣的流程跑一個設計案,很多觀念都是很有趣的。在這也順便打廣告,唐老師上課很有趣,就像國外設計公司那樣,用愉快的心情討論設計,多麼愜意啊!而這套方法也是IDEO公司所使用的唷。
雖然演講內容跟課堂所演練的東西不盡相同,演講重點在說明此套流程的來源及重要性。但聽了有興趣者,可以再修課看看。

2008年1月26日 星期六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黃建達 M9610302

這次梁友照老師的講題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意即在目標生活型態下的情境觀察做創新設計。

在言談過程中,重覆提到符合「人類生活型態」與「跨領域」合作的重要性。這些有助我們釐清對於設計範圍該到那裡、如何「跨領域」的規劃等疑問。

老師提到未來E化性的產品將趨於向上,而後與有形造型做結合。其根本條件是在符合人類需求生活型態下,加上科技的解決,來達成結果。我們常會認為數位性質的東西過新,以致無法進一步了解、討論。但梁老師認為,這挖東西好不好是成熟以後的事情,可以先不管。這是要大家先別在意它是什麼、形態如何或是定位如何明確。因為「跨領域」的規劃是需要過程,是依著大家腦力激盪後元素,排除非可能性的應用後,再進一步試驗最後塑形。之中可透過圖面的溝通(視覺化做溝通工具),將跨領域討論帶到使用情境裡面,看結果是不是想要的?

另外,拿捏消費者的需求,也應恰到好處。有時「設計」講一、兩件事情即可,應避免枝繁茂密,導致攀枝錯節、亂章無序。設計師除了善於設計外更要懂得如何收尾。

梁又照教授演講內容 / D9510104 D9610301 M9510306 M9610301 M9610302 M9610303 M9610304 M9610305

主題:知識經濟時代的情境導向創新設計
User’s Oriented Scenario Experience Innovation Mathod in Knowledge Economic Era.
演講人:梁又照 Prof. Davis Y.C. Liang

大自然與造物者
從大自然的例證當中,了解人因、造型、設計的重要性。
舉例來說:鸚鵡螺是最常被提起的例子,兼具功能與美學的造型,潛水艇的設計就仿照其原理。
生物的演化,更完整的呈現,造物者如何讓生物的本質、外型適應、適合外部環境:軟體動物→有殼動物→有脊動物→兩棲類動物(符合情境需求)→恐龍(無法抵抗嚴寒而滅絕)→哺乳類動物(有毛髮可保暖)。

易變的法則與自然率
運用中華設計哲理:天地人合一。
人會做判斷並作改變,如同八卦的原理,會一直改變到獲得平衡為止。而不符合人需求的產品,將會被淘汰,如同達爾文的進化論一般。

工業設計的定義 1
產品設計是一項創造性活動,它是透過產品設計來改善人類生活環境以滿足人類在精神與物的需求。

產品設計與創新價值的定義

找出有利的市場策略、目標族群→符合企業經濟成本、市場需求。並且利用跨領域知識來一起解決問題。
結合以上的觀點,人類的需求、科技的輔助、公司的經濟能力,以上都需要跨領域的人一起來解決,一起有共識與結論,才能有好的結果。
深入的去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分析過後製作出模擬情境讓使用者去體驗,並且得知是否真的符合其需求,有了對使用者的了解,才能製作後續的階段。

工業設計的定義 2
產品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其方式是應用文字、圖說、模型來考慮產品的最終型態。

工業設計的定義 3


合理的產品設計步驟

國際產品開發的演進

日本的Canon在1970年代,利用工業設計帶起了使用者導向的設計。1980年代,美國的Xerox延伸了這樣的概念進而更利用了解人因、消費者心理、消費者使用情境來製作使用者導向的設計。

人類產品開發UOIDM的演進
石器時代→農業時代→工業時代→電子時代→信息時代→數位時代。
這樣的演進讓使用者導向越來越複雜化了。

創新設計運作模式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陳薇竹 M9610304

使用者導向與使用者情境導向是最近很常聽到的名詞,梁又照教授利用達爾文的進化原理來告訴我們不符合人們需求的產品就會被淘汰,為有合乎人意,符合需求、情境的產品才會被保存下來,就像生物不斷的演化來適應環境與生態一樣。

這次的演講又再次的提醒了我們跨界、跨領域的重要性,融合各方面專長的人,才能用不同的觀點達成、促成一個良好完善的結果、結論。Senario是這次的演講所強調的重點之一,我們如何去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深入使用者的生活,分析他們的行為,判斷可能符合需求所需的產品功能,製作出原型之後,讓使用者去體驗情境,確實的了解是不是真正的符合,而不是一味的做出設計師本身所想要的設計。

這樣的使用者導向設計不只是應用在工業設計上,對於各個領域都是很必須的。對於花費龐大、資金回收慢、製作時間長久的動畫與遊戲產業也很重要,必須先對消費者的喜好有所了解,市場觀察、市場策略、產品定位等等都必須先做好功課,資金人力一但投入下去,就覆水難收了,所以做好完善的分析、了解使用者所想要的娛樂、創新的設計,都是很重要的。畢竟設計與藝術本不同,設計本來就是為 “人” 而設計,而那些人正是我們的使用者、觀眾、顧客。

梁又照先生演講心得 / 曾國俊D9610301

設計代溝 跨界突破
梁教授這次演講中提到一個產品設計價值的數學公式,相當的令人震撼,因為終於一直把很多講者所強調的設計價值用最具體的方式給學生做腦力激盪的思維。這個公式告訴我們,產品的價值高低,與產品的「外觀」、「使用性」、「功能」成正比,而與「成本」成反比。仔細來思考其中「外觀」、「使用性」、「功能」三者之間的關係,卻又不是那麼的那麼絕對,有時候一個產品的外觀決定了大部分產品的價值,而產品功能的無限上綱,不一定會是絕佳的設計,這個時候產品使用的便利性就是溝通兩者的橋樑,也就是為什麼現在使用者設計的因素那麼重要的原因。

而現在進入知識經濟時代,設計最重要的觀念「跨領域知識的結合」也再一次被梁教授提起。到底如何跨領域?到底要如何做才叫做跨領域?有方法嗎?這些問題都是每一次專題演講者提到跨領域所令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不過我想這個跨領域的典型應該就像是MIT的MEDIA LAB,結合了各領域的人一起為藝術創作發揮到極大值,也因為這樣的環境,所有的研究主題都可以跟許多領域結合在一起,也就是因為這種無形跨界的力量,才使得MIT的MEDIA LAB從原本默默無聞的實驗室,到今年榮獲2007年最佳發明的許多獎項。台灣能有自己的MIT MEDIA LAB嗎?我想,經過這一學期的專題討論課程,氛圍逐漸在凝聚中…

粱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張珮容 M9610103

「使用者導向」這個詞,似乎在我們開始接觸設計時就開始聽說了,然而我們學習設計至今也約有四五年以上的時間,我們真正落實它了嗎?這場演講讓我們好好思考這個問題。

演講一開始,粱教授用了一些時間在解釋「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這個亙古的法則。如果我們設計了一件產品,卻不符合使用者的生活型態,那麼這個產品的生命週期便不會太久。我想身為一個設計師,我們是否花費心力去了解使用者的生活型態、使用方式、使用者需求,我們是否真正將我們所觀察到的東西去融合在這麼一件小小的產品裡,讓我們所製造的東西是一個使用者真正需要的東西,這才是一種敬業,不僅是為使用者負責,也是讓設計師為自己的產品負責。

侯君昊教授演講心得 /張珮容 M9610103

「跨界設計才是王道」首次看到這句話,即讓自己感覺非常震撼。

記得在大學時修習行銷設計,當時的講師提及在未來最有競爭力的是所謂的A型人。什麼是A型人呢?觀看A字母的構造,左右側的/及\部份代表不同領域的技能,而中間的─則代表融合它們的能力。因此A型人即是同時擁有不同領域專長,並能將它們完善的融會貫通並且應用的人。

在這學期初也聽了三位新老師的演講,每一位老師都巧妙的提到了跨領域合作的好處。我想在未來跨領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專長,有各自的背景,如果能夠和不同來源的人一起合作一起討論,彼此貢獻來自於自己的經驗或能力,我想,便能激起更多的火花,讓產品更有可行性,或是規畫得更完善。我想,那麼1+1就不會再等於2,而是1+1>2。

陳禧冠總監演講心得 /張珮容 M9610103

語言,在產品設計師←→產品←→使用者之間存在著,然而設計師所賦與產品之語言是否真正為使用者接收,很多時候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令我們這些所為設計師感到失望的。想法或是語意的傳達,不是單方面的強加就好,真正要把所要說的事情講清楚,同一個詞對於不同民族可能有不同解釋或意義,所以設計師必須要真正了解使用者的文化背景,再進行設計,才算是讓產品真正發揮其功能。

I want not I need,也許這是給下一輪設計師最重要的一句警語。要怎麼去創造產品的故事,讓產品有了價值,這價值不一定是外型上的奢華或是價格上的昂貴,但說對了話,或是讓產品有了另外一些意義,讓使用者非常希望自己能擁有它,是我們所需要去學習的一個技能。在這場演講中陳總監讓我們思考了許多設計師所應該真正注意的課題,非常感謝。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 曾彥齊 M9610303

侯君昊教授的演講的確事有豐富經驗的觀念,其中不乏許多設計價值核心的探討,但總結一個我最欣賞的觀念核心,就是瞭解“情境”的重要性。其中有一句話我特別記在腦海裡:「過去的設計外觀很多是一副功能性的,現在數位多功能合一的時代,決定產品外型的就是使用情境」。這一個觀點不論是工業設計、商業設計、廣告設計、資訊設計甚至電影藝術都非常受用。尤其是用此一觀點來看當今台灣的電影工業,更是一針見血;現在台灣欠缺的商業性電影,很多過於訴求流於外觀的印象的內容,以至於沒有考慮到許多層面,電影的使用情境雖然是都在黑色的劇院裡頭,但是電影所說的“情境”很多都是意指“給予觀眾的情境”,於是演化到討論觀眾為何要來這個情境,消費者要來到劇院的這個環境,很多時候的心態是為了“花錢購買休閒娛樂”,於是他們很多時候並不喜歡看太多有教育思考、富壓力的電影,以至於台灣電影產業常常出現較好不叫座的情形,是否該考慮以觀眾的心理情境、使用情境為考量的電影趨勢?資訊設計很多時候也一樣,現在我們必須了解到許多使用者考量的設計,這些使用者考量的設計必不單純只是考慮到美觀、方便的使用性,更要考慮到觀眾的情緒與環境對使用這個設計所帶來的影響。於是,我上了梁容輝老師一學期的資訊設計,所學了一些“隱喻法”的使用,最後卻在粱教授的工業設計演講裡找到答案,才知道設計中的“隱喻法”其實是搭配使用者情境的設計,所以“隱喻法”的真正用法就是用某一種現實生活的情境中所意喻的意涵,去做一個“情境設計”,然後把它放掉電腦裡去做結合。這些觀念讓我恍然大悟,徹頭徹尾改變以前一直在打轉的以前的美觀與功能的觀念,原來所有的設計最後回到了使用者身上,就是情境啊!

梁又照教授演講心得 /楊曜全 M9610205

在此次的演講中,梁又照教授講述了在知識經濟時代裡如何以情境導向來創新設計發展,看了教授在過去的產品設計作品,相信以消費者的使用者情境來做為設計輔助,不論在各年代都是十分實際且重要的,尤其未來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大量的使用者需求及即時的學習資訊,都強調迅速與易懂。在過去傳統產品的外觀造型是依其產品機能來決定,而數位產品的型態,則是取決於該使用者的生活型態來決定其造型,充分讓使用者可以依自己的生活態度及環境需求來選擇。

這不光是單一種專業領域的獨奏,而是需要跨領域專業的共鳴整合,雖然現在的社會中依然存在著自掃門前雪的自我保護觀念,但沒有跨越領域的合作,在將來是無法成就一個好的設計的,因為創新產品需要誇領域知識的結合,這將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最大優勢。

2008年1月24日 星期四

梁友照教授 / D9610103



整場演講從物種的演進開始,接著是產品的也因環境的改變也有所改變(如圖一),從最左邊的元朝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所產生的摺疊椅,然後是明朝的固定式的廳堂椅,接著是界乎於明末清初的座椅,其實粱老師的用意是要指出產品間的變化似乎也存在著進化論的改變,是希望同學們能夠注意到在不同的情境下應該相對的存在著相互搭配的產品。
接著粱教授引用聯合國文教組織,來對工業設計所下的定義:『工業設計是一項創造性活動,他是透過產品設計來改善人類生活環境以滿足人類在精神與物質的需求。』接著他解釋,工業設計在20世紀可說是一個對具形或無形產品(Tangible and intangible product)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進行創新設計的專業,然而知識經濟時代產品的設計將更強調跨領域的橫向整合,產品的創新必需以跨領域運作,把不同的製造知識、科技知識、市場與經營管理資訊與知識。針對市場消費者生活形態及使用者需求,透過知識管理與跨領域協同運作機制整合。建立創新設計的共識、在同一目標下群策群力進行。
工業設計原是以使用者需求導向,並同時考慮生產者技術設備與經濟需求的一項專業。自1960年代開始強調設計方法後,設計創新更是強調跨領域的整合(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60年代國際第一代設計方法學者Dr Bruce Archer曾提出『工業設計是一項創造性的活動,其工作方法是透過文字、圖說、模型來考慮一個事物最後的形態』。他強調『設計師是以文字、圖說及模型為媒介協助參與產品開發各專業(Product Development Cross Function)以跨領域合作,進行產業的設計與創新』。粱教授引用施振榮先生所提出微笑曲線(如圖二),左邊的R&D及右邊的Marketing提升,以提高我國產品的研發能力與行銷能力。以市場導向找出創新價值的市場需求及創新策略研究發展再回過頭來滿足市場策略下消費者的需求才是價值創新的重點,而從市場導向找出如何組織跨領域的資源與團隊合作,達到這目的,而達到目的後怎麼去建立永續性的企業創新作業模式與文化才是重點。

2008年1月7日 星期一

侯君昊教授演講心得 /楊曜全 M9610205

在各種不同的專業領域中,都存在著自己的專業背景,似乎毫不相干,但事實上卻又是相互關連著,這次侯君昊教授一連舉了四位過去與現在頂尖的大師,雖然背景都不太相同,但卻都擁有著跨領域的專長。

尤其在設計的專業上,因為設計就是以人為主體的學問,不論在平面或立體甚至建築,都是為了讓人類過著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會較今天舒適的目標前進,也因此往往會與其他領域相互的結合與搭配,所以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設計師,除了在生活體驗上要見廣多聞外,更應該深刻的去瞭解,對事物抱以熱情的好奇心,讓自己跨出以設計師自我思考的狹隘範疇,希望可以達到「跨界≠A+B」而是「跨界=A×B」的成果。

2008年1月5日 星期六

侯君昊教授演講 / 林泰利 M9610208

跨界風潮四處風光

“Crossover”——跨界

這個新生的時尚混血兒,如同美麗的時尚飛行體,從東方到西方,從傳統到現代,在不同的時尚領域間一路狂飆。一句話,crossover不僅是一種時尚觀念,更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和人生境界。
時尚總是會有更多奇妙的風景呈現,這是時尚新概念突襲!crossover跨界風潮來到了我們面前,讓原本毫不相干甚至矛盾、對立的元素,擦出靈感火花和奇妙創意,就是crossover的價值。
“Crossover”——跨界,是國際時尚界現在最潮流的字眼。Crossover的原意是跨界合作,指的是兩個不同領域的合作。現在,更代表一種新銳的時尚態度和生活方式。
這股不可小覷的跨界潮流最初起源於時尚界,自然也在時尚圈裡鬧騰得格外帶勁, 時尚圈中的Crossover,基本上有品牌和品牌跨界、藝術家與品牌的跨界等幾種表現方式。沒辦法,有的品牌需要年輕化,有的品牌需要高檔化,大家都希望趟出自己的地盤到外面遛遛,而它們共同採用的手段,就是Crossover。 於是,大家一起來跨界,這個本來就光怪陸離的圈子更熱鬧了。

跨界範例:Karl Lagerfeld VS Diesel
提起時裝大師Karl Lagerfeld,大家想到的都是昂貴又珍貴的Chanel高級定制時裝。可正是這位高高在上、從來沒有發表過牛仔作品的大師,牽起了平價品牌的手——與意大利牛仔品牌Diesel高調合作了。作為Lagerfeld的第一次跨界行為,自然相當引人矚目。 跨界出的產物是個名叫Karl Lagerfeld by Diesel的牛仔女裝品牌,當然由Karl Lagerfeld同學主攻設計,而大師設計的牛仔裝果然不同凡響,修飾效果很明顯,整個系列都大量運用立裁手法,作風明顯年輕化,立時成為銷售熱貨。

侯君昊教授演講心得 / 林欣熹 M9610203

跨界是目前當代的發展,而跨領域與跨界之間又有什麼不同呢?在於跨界的門檻是思維的轉換。侯教授在演講前說明,無法對跨界作單一明確的定義,從音樂界莎拉布萊曼悅耳的嗓音詮釋流行音樂開始,以舉例說明跨界是如何發生的,從這些範例中學習不同跨界的精神作深入的思考。

跨界的發展,你我皆參與其中,生活中每個人扮演的不單只是一個角色,一位廚藝精湛的廚師,也可能身兼一間餐廳的老闆,兩種角色所具備的專業知識與工具是截然不同的,而成功的關鍵,在於思維的轉換與整合的能力。以設計來說,包涵人文、社會、科學等不同領域的知識集合,不單只是一個角色或轉變,要讓自己成為一個豐富的人,從體驗生活的經驗開始,保持高度好奇心,觀察不同的領域激發隱涵的設計訊息,產生持續的興趣與熱情,各領域的精萃融合到設計創作,轉化實踐跨界的精神;曾經看過美國時尚設計師Ralph Lauren對於名車的收藏喜好,其發揮設計師的美感能力,觀察車子內部儀表板等內外細部線條、造形、結構、材質等,將車子的設計元素融入時尚服飾元件的設計之中,不同領域元素的應用,激發出時尚新的風格。理解不同的思維外,重點在於轉換與整合的能力,如同Santiago Calatrava這位建築師,擁有土木結構與建築的兩項專業領域的知識,並將其對自然界生物曲線的觀察與喜好,融合創造獨樹一格的建築風格,體現當代建築美感與機能的平衡。

未來有無限的可能性,設計者未來朝向與多元領域的跨界合作,跨領域能力的培養,加上彈性靈活的思惟,運用融合的創造力,實現未來。

侯君昊教授演講 / 黃建達 M9610302

這次的演講提到智慧城市(small city),當然這種空間性的東西,考慮到的是非常多的層面和專有領域,心理學、工程學、建築學、設計學(文字學、符號學)、地理學、人類學、美學、形上學、詩學等…許多多;所以老師才會不斷提到「跨界」的重要性。學生最近看了一篇研究 The choreography of sensations,談的是如何尋找擴增我們感官經驗的介面。在後建築上其實已看到許許多多的例子,不論是弱建築(weak architecture)透過風建立房屋地基的媒介外,或是媒體建築(media architecture)善用數位元素擬合建築物,改造建築結構,這些都是擴增我們在空間中的感知界限。

建築當作軟體(architecture as software)是筆者提到一個譬喻,他說道重點在如何尋找短暫性素材(ephemeral material)去建立一個軟空間(softspace)介面,整個空間有如一套作業系統,而具活動性質的人類佔有了這樣的互動空間,便照著他們自己的邏輯去撰寫屬於他們自己的應用程式,即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的本質。也許聽起來有點抽象,在學生部落格有再詳細說明這部份的研究。我舉個最近例子來談,Google即將在下半年推出他們的第一隻手機-Gphone,已有多家大廠(宏達電、中華電信)搶著與他合作,那它的特點在那裡以致被受如此期待,不是這隻手機裝置如何強大,或是造型如何酷炫 (已有iPhone),而是他們開發了一套「開放」且「免費」的手機作業平台-Android。當軟體套件供人下載後,已有40萬人發展、撰寫屬於他們的應用程式,Google讓這些人為Android鋪軌,會到什麼方向不知道,但至少已激發了這隻手機的無限可能。

一位工業設計理論家安東尼(Anthony Dunne)稱:「遞寄優化的物件」(post-optimal objects) ,意即將物件的設計-實用性和功能性讓渡出去因為現今最困難的挑戰不是技術和符號的功能,這些優化的效能層級都是可以達到,但形上學(metaphysics)、詩學(poetry)、和美學(aesthetics)領域至今仍只有少部份研究貫徹。我想對照上文應是應驗的。當然這句話沒有對或錯,任何論述也應抱著不可知論或是非絕對的真理。我想。


侯君昊教授演講內容 / M9510107,M9610106,M9610109,M9610111,M9610112,M9610113,M9610114,M9610116

知識經濟時代下跨界設計才是王道
演講者:侯君昊教授

跨界?
跨界─最早是由音樂所產生的,什麼是跨界?以音樂為例:古典領域的歌手跨領域演唱流行音樂,沙拉布萊曼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跨出自己的領域進入另一個領域具不一樣的演出或發展就是所謂的跨界,跨界不是只有形式上的而是要有所投入﹝設計系學生去外系修課這不能稱為跨界﹞,知識經濟時代下跨界設計才是王道。
Evolution of eye 案例看跨界
科學家界由生物的眼球探討整個眼球演化至目前人類眼球的過程,演進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從最早扁平弧形的眼球至現在人類圓形眼球,內部都有許多的感光神經與細胞,讓我們能正確的感知外面的世界,並利用眼球模型模擬再角膜一片片疊加時所見的影像越來越清楚,藉此來解釋所謂高等生物﹝人、猩猩﹞眼球演球進化的過程。
一部看似與設計無關的影片但再科技研發或設計界都有相互刺激的效果,如Philips 2004年發展的液態透鏡就是個例子。

跨什麼界?跨領域?整合?混搭﹝mashup﹞?
因這些事件都是當代所發生所以不好定義,且我們正參與其中,以下以4個人來做解釋。
Charles Darwin,1809-1882
達爾文理論:進化論
舉例:長頸鹿脖子會長的原因來自於他想吃到樹上葉子的需求慢慢演進而來的。但沒有信度,因此導致另一學派的產生,他們認為是淘汰跟變種的關係,讓長頸鹿的脖子變長。

胚胎的衍生
研究發現所有動物的胚胎都是很像的,包括像魚、蠑螈、烏龜、小雞、兔子跟人等,都是很類似的,慢慢的在發育過程中才開始有所改變不同,像不同的器官,不同的功能等等,因此產生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界、門、綱、目、科、屬、種裡,為何人跟烏龜不同綱,但他們的胚胎卻如此相像,為什麼?
經過基因圖譜研究後發現,其實每個動物都有類似的基因,就像是積木的基本元素大量組成一樣,只是位置不大一樣,最重要的不是基因而是垃圾基因,它就像是操作手冊交你如何組合你的基因。
果蠅
實驗一個假設,是否改變了操作手冊,就會造成後天發育的改變;於是實驗將果蠅眼睛的基因關掉,發現這樣果蠅成長大後,就沒有眼睛了,有了這樣成功的實驗後,他們做了一樣更有趣的試驗;把老鼠眼睛的基因植入果蠅的眼睛裡面會否會產生老鼠的眼睛?經實驗結果後發現,老鼠眼睛的基因基因植入果蠅的眼睛後,產生出來的是跟原本果蠅一模一樣的眼睛,所以證明了基因真的就像積木一樣,只要垃圾基因(操作手冊)不變,所有動物的基本元素上都是可以交互使用的。

人體各種介質的傳輸就像網路一樣,經研究後,發現人體的所有構造發展傳遞等應該是未來科技應該學習的
現在高科技機器人:不像人一樣是需要學習可以學習的,並且永遠需要指令才能做事,所以能做的是相對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演化跟發育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Willian J. Mitchell

電腦輔助設計運用於建築的始祖
他也算是建築界的目前再MIT的媒體實驗室主任,也當過哈佛電子實驗室主任,而他的成就在於-他是電腦輔助設計運用於建築的始祖之一,並提出許多革命性的想法,不只是在建築多媒體領域的人也相當借重他的想法,不管是對人、空間、媒體…等都有其獨到見解。
智慧城市
在這個團隊中針對多不同得問題,其中有個小組是針對車子的。當初他們提出個想法什麼叫未來城市?什麼是為來成適用的車子?如果將這問題丟給一般車廠他們會如何製作,一樣是4科輪子、門、玻璃都是針對外型作改變,很少出現所謂的革命性創新。
反過來想先不問車型態如何,先問問我們未來會是什麼樣的生活,由生活去反推,針對人的生活、工作…等形態做推論「交通」我們到底有何種需求訂出所謂的關鍵問題,他們不怕去探討些簡單的問題如:是否該有輪子,並做假設各重車子的狀況,並發現車要往前要有輪子,要有引擎,並思考在沒引擎下如何驅動,最後想到引擎在輪子上讓輪子能自己動。這是個革命性的想法,也代表了他們車的形式樣貌將突破傳統有不同型態上的變化。
這修成果並不是完全靠汽車專家就能達成,而是需透過跨領域的方式運用不同的專長與經驗所交織而成的。












Christopher Alexander

















提出建築此複雜的體系,基本上都存在著簡單的元件
因此他將一些既定的形式或是風格整理出一套道理。(例:教堂為什麼看起來像教堂?人行道應該怎麼設計?迎風面的房子又該如何設計?),所以他從這些簡單的道理中去探究其原因。
從複雜事物中萃取出簡單的元素
他的背景為數學,並在哈佛拿到了建築博士,終身都在探討此道理的依循與根據;他希望從複雜事物中萃取簡單的東西出來。2001年,Christopher Alexander獲得一個終身成就獎。他一系列的著作中:「建築造成的基本構成原理」、「模式語言」、「建築的永恆之道」、「自然的規律」,這些書籍對建築系造成相當大的衝擊,因為與創意發生衝突,至今甚至有些人不屑一顧。
不同領域的衝擊導向
在Computer Site領域中帶來極大的突破性。物件導向語言的始祖的觀念就是來自Christopher Alexander。程式的發展慢慢必須依靠物件導向來進行,而物件導向的原理就是像生物學中學習生物繁衍的概念,就是利用套上新的功能並且與舊有的程式並肩運行。
Design Patterns設計模式的出現
當我們遇到特定一個問題時,我們該怎麼去用一個常用的方法去解決?Design Patterns就是套入既有規範,在做細部調整來完成。Design Patterns在電腦程式界牽涉到繼承的觀念,因此他們在程式設計中就是加入物件導向並引用Design Patterns,從中找出相同的問題去解決它,做出一種標準可被遵循的解決方法。因此未來就可以找到標準既定的解決方式來參考。
Christopher Alexander提出:「事物的背後必然有套機制,可能我們看不見,但我們必須將他找出來。」因此Christopher Alexander所想要強調的不是表面所呈現的表徵(例:磁力線的無形力量)。所以我們應該去研究其背後的盲點及驅使的強大力量(例:什麼是樓梯?)。













Santiago Calatrava
跨領域的獨特個體
是位建築師,擁有建築背景,又對於繪畫、素描和人體的曲線美感有特別愛好,他在拿到建築師的學位後又去拿了一個土木結構的博士學位使的他身跨兩種領域,不只有土木結構專長又有建築師的專長,在當代建築界中是獨特的個體。
工程帶入了藝術的境界
這時他創造出了一個不同的跨界空間,在一般的建築設計中,建築師和結構工程師是互相爭執的,兩者領域的專家無法了解各自考慮的專業點,這樣互相爭執的問題一直循環著,但Santiago Calatrava卻中止了這樣的現象。
他利用土木結構的專業實現了他對於建築的曲面美學,不再只是天馬行空的構思,而是一個附有實現可能性的設計,這也讓他創作出目前許多獨特的建築,將工程帶入了藝術的境界。
Santiago Calatrava許多作品中看到許多視覺感很輕的建築,但誰都沒想到那些纖細的結構是一隻隻的水泥柱所構成,這樣看是不可能的事卻因為他的跨界專業讓這些不可能一一實現。
Santiago Calatrava設計了許多斜張橋,這看是簡單的建築,但在結構上和技術上卻是十分困難;在台灣常看到的斜張橋,幾乎都是假的,上方的結構是裝飾性橋底還是有一隻隻的橋墩,但Santiago Calatrava卻做到了3D空間的斜張橋結構。
並在他很多的作品中看到許多很唯美的曲線,這些大多取材於人體上的自然線條,這也是他與人體素描間的跨界思維。
樣獨特的跨界能力使的他贏得了建築界中的結構詩人之美稱。

跨界≠A+B 跨界=AXB
將兩種不同領域的東西結合,並將它們融為一個東西,或是做更多其實跨界可以很難也可以很簡單,可以很廣也可以很窄,可以很相關也可能天南地北,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要親身經歷與經驗。
跨界的精神很簡單,就是學習接受跟歡迎新領域的知識。
YAMAHA新樂器跨界數位:新的樂器,按鈕的排列:16*16擁有很多模式,包括樂器、旋律、節拍等,可以發揮出人發不出的聲音和感覺,傳達你本來無法表達的東西,這是他最棒的地方。

結論:
1.如果一個產品的發展只是工具,那它很快就會被淘汰,但它如果可以被傳達又是工具,那就可以保持很久。
2.設計不應該被拆成工設、產設、商設等,因為跨界才是王道。

侯君昊先生演講/賴奕茹 M9610209

從這次的演講中,受益良多!跨領域的組合與切磋,相信可以讓設計與生活,有更多美好的火花與創意存在.看的多看的廣,才能更激勵自己去面對自己的創作,並藉著不同的刺激對設計有更深的體認與了解!設計的世界是很寬很廣的,而非像是井底之蛙所能看見的世界而已!

如何在面對設計與學習的領域中,讓自己吸收更多,有更多元化的想法,並從不同的角度去面對設計.是當代設計師應該所必備的條件!做到面面俱到並完全的去創造,接收各界的文化與知識,訓練自己在每一方面的溝通與協調,讓設計不只是設計而已,而是結合了多元化多組合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