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 M10210106趙亞紀

澳洲的國際知名策展人Annie Ivanova

其中覺得最不可思議的是,安妮熱愛台灣這塊土地遠大於我們想像,就像他熱愛他自己的國家一樣,愛國心真的會促使一個人作出很多很有意義的行為!

他認為藝術雖然是透過各種不同形式表現出想法,但在未來更重要的是互動藝術帶給人的即時反應,畢竟藝術不該只是項作品, 他應該很自然地融入於社會,
你可以每天醒來經過上班的路上就感受到藝術,就像他給我看的澳洲街頭塗鴉一樣,很自然的發生,更像他舉的另一個例子,你可以用手機掃描帶有細胞分子的海報後,可以看到該細胞分子的環境,這是一個非常不一樣的藝術感受方式!他嘗試帶給設計師力量,讓我們知道設計師不只是一個職業,而更要的是背負著傳達有意義的人!

2013年11月21日 星期四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 M10110119 蔡亞典

這次請到澳洲的國際知名策展人Annie Ivanova來為我們演講,雖然不是互動藝術的專家,其思考的模式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也看到許多不同層次的互動呈現方式,沒有金費也是有沒金費的互動設計方式,特別是透過改變現有的互動模式或是加添互動設計,來提升展演的吸引力,或是激盪消費者的獨特見解,例如幫助恐龍博物館設計的互動軟體,打破原本參觀博物館的模式,透過真實恐龍的重建與虛擬動畫,讓參觀者彷彿就將自己置身在侏羅紀時代,可望去探索園裡每一個未被尋著的角落,也透過互動設計讓許多幻想能夠轉化為實際的體驗。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M10210211 呂瑋嘉

個人心得

本次演講者是國際知名策展人易安妮老師,她介紹了一個歷史博物館的實境擴增系統裝置,透過機器,參觀的民眾彷彿看到時光倒轉,恐龍由化石從骨頭加入內臟、肌肉接著變成一個活生生的過程,這使更多的人對於進入歷史博物館參觀這件事情感到有趣。
而老師還有介紹一個珊瑚的互動裝置,參觀者使用手機下載程式,透過手機照攝珊瑚海報時,便會使珊瑚彷彿回到有陽光的照射以及熱帶魚的淺海中,使展覽更有新鮮感。
在規劃一個策展時,或許我們應該更審視內部想傳達的部分,透過外部的設計以及管理讓展覽更吸引人。而最後老師提醒台灣的設計師應該要將更多的台灣元素融入設計當中,或許我們是時候把台灣設計帶進國際了。

延伸閱讀
JURASCOPES-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Berlin, 2007

http://www.artcom.de/en/projects/project/detail/jurascopes/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 M10210209 吳亭葶


2013.11.08(五)

講者:易安妮 Annie Ivanova
講題:Design is Difference — creative poeple for a better world

這次的講者,易安妮女士,來自澳洲墨爾本,是國際知名的策展人。

她主要從事多媒體、數位影像方面的研究,又因為關注文化與藝術議題的國家政策,所以有很多契機前往不同國家旅行。這次來到台灣,是得到墨爾本大學的資助,針對台灣原住民作研究。她在台北策劃了好幾個展覽,待了不算短的時日,她眼中的台北又是怎麼樣的呢?此時設計在台灣當紅,台北為了申辦2016的世界設計之都,投資了很多錢。她的家鄉墨爾本是澳洲文化首都,是很有創意,非常creative的城市,她覺得台北可以做為借鏡。

接著她介紹了數個非常豐富的,關於科技與藝術結合的精彩案例。

首先介紹了歐巴馬的競選廣告的例子。

歐巴馬與年輕設計師合作,不管是在視覺風格、操作策略上,都充滿了突破性,成功塑造了歐巴馬的個人形象,強化了他的號召力與影響力。一段youtube上將演講跟歌曲結合的影片,就是一個創新的「廣告」例子。吉他所演奏出的溫暖旋律,與歐巴馬富有魅力的演講,以和諧的節奏同步進行,接著,在演講與旋律中,又穿插入不同種族的人一起歌唱。音樂、演講、與人民的聲音和諧的融合,產生了溫潤卻強烈的力量,非常觸動人心。

反觀台灣的競選廣告,總是糟得令人難以接受。每到選舉季節,只懂得強調人名與照片,毫無設計感的廣告與旗幟充斥街頭,簡直是一種視覺上的暴力,更不用談那樣精心操作的形象策略。講者說,為什麼競選廣告就得那麼嚴肅?一場選舉,可以是一次很好的設計策略體驗,可以是很享受、很有趣的。這時,創意的技巧,就真的可以改變世界。

還有澳州政府,為了鼓勵人民從軍,求助於設計。
澳洲廣闊的陸地,只住了跟台灣差不多,甚至略少一點點的人口,因此人力缺乏一直是問題。她說在在澳洲沒有人想進軍隊,為了塑造軍隊的形象,於是有了這組海報設計。畫面將直升機與煙霧構成的老鷹重疊,作為比喻,讓你想像,像老鷹一樣強大的政府軍隊正要來拯救你。其他還有坦克車與老虎等不同組合,畫面都是具有震撼力的大場景,是相當引人注目的一組作品。設計是一個很好的號召工具,尤其是政府,更應該懂得運用設計的力量。

互動是另一個未來的趨勢。
在周圍是平房不會遮蔽視線的場域,一個巨大的圓形氣球兀然的飄在空中,被來自五個方向的投影機,投影成一顆「太陽」。表面的紋路來自NASA的資料圖像,讓它看起來非常真實,而且還可以用手機跟他互動。這是一顆又近又不刺眼的,可以凝視、把玩的太陽。

為了喚起人們對珊瑚礁保育的重視,Coral App採取了互動與即時的方式。透過這個App,你移動時就像正走在海底一樣,可以看見海中的即時動態,並且可以觸摸它。藉由互動,加強這些珊瑚此刻正活在海底的實際感,讓人更直接地體會到保育這件事,而非僅只於想像。

另外還有非常多精彩的例子,都是富有想法、新奇、讓人迫不及待想體驗看看的。我想,他們的核心概念都是一致的。透過創意的手法,讓世界有所「不同」。正如講題所言,設計,就是用創意,讓我們有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這也是所有設計師們,永遠的、偉大的追求吧。

延伸閱讀:
【YES WE CAN - New Approaches - Entertainment - EMMY WINNER】

【原原不斷─原民當代藝術大展】
http://artemperor.tw/news/3940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M10210108 鄭雅方




[個人心得]

此次的演講者易安妮是位經驗豐富的策展人,她帶來很多例子說明時至今日展覽與藝術家、設計師的結合,可以在城市與人群中扮演何種角色、造成何種效應。投影技術與虛擬實境等技術的發展,讓展覽不再只能展示,而能與觀者對話,對話的方式與留下的痕跡遂形成一種新形態的展覽中的藝術。之前曾討論過評論是否能成為一種創作,我認為策展也是一種形式極為特殊的創作,而且更像一種表演、表達。成功的策展能幫助觀者理解其中作品,所以從主題的製定制定到呈現的方式,既要呈現核心思想,同時要讓其中的作品各自綻放以最恰當的方式,這樣統一與多元交織的特點是我覺得很有趣的部分。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 M10210113 楊雅筑


[演講心得]

近年來不同層面的社會議題不斷浮上檯面,面對許多環保、經濟、政治問題,我常常感到束手無策並困惑自己究竟除了走上街頭、為聯署簽名還能做些什麼?Annie的演講似乎在這樣的困境中帶來了一線曙光。

  「影像是最強的溝通媒介」抱持這樣的理念,許多作品在炫目的美之下是更是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而用這種美的方式述說議題往往能更加打動人心。
  
  而在演講後提問到,台灣的互動設計還缺乏什麼?安妮小姐提到:要思考自己是為什麼而作,想的越深越好。並且要思考自己與別人不同之處,不要試著複製國外的作品,台灣的東西就應該跟其他國家有所不同,試著用新的方法融合傳統,如此才能走出自己獨特的路。
  台灣設計起步晚,不免有些朝聖國外設計的現象,但如同許多創作大師所體悟到的,走到了某一個階段後,重要的是回歸自身,了解自己,才能開始做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設計。

  


[延伸閱讀]

  雖然有些突兀,但紀錄片「看見臺灣」真是我認為近期以來以影像作為溝通媒介最成功的案例。以往我總以為我們只能在作品中拼死掙扎、呼救,卻對問題起不了實質的幫助。但「看見臺灣」成功地讓有能力做事的人開始行動,也讓更多人對台灣的土地善盡責任。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 M10110123 呂易安

從易安妮女士的演講及她的作品中,我看到熱愛自己的國家、正視自己的文化,所帶來的精神價值,以及將此精神化為志業核心後,每個人的行動能夠多麼地不同,她所策的展傳達、選染力都很強,同時也讓觀者印象深刻。這其實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台灣人普遍對南半球、澳洲文化較不熟悉,除了易安妮女士並沒有移植澳洲文化到台灣的意圖外,這也顯示出,能跨越文化的是「態度」和「思維」,而此二件事是正視、深入本身文化能得到的禮物。

我想,對台灣人而言,在思考如何營造出「民眾共同挖掘文化底藴」的氛圍時,無可避面的是要思考一件事,長期以來,日本或韓國的動漫、服飾、音樂、食品、電影、書籍、家電等等物件都綿密地交織在我們的生活細節中,不可諱言地,相較於新加坡、東南亞的國家,我們可說是浸淫在日本或韓國文化中,這件事對自我文化認同產生的什麼衝擊?我們從喜歡、複製他們的「表面」風格,譬如:綜藝節目內容、設計風格,到主動瞭解該國的歷史、習俗、文化,進而「喜歡」他們的精神,同時又苦於無法在台灣「複製那個精神」,但這樣其實羨慕大過於實在地理解,要營造出外人也能理解的文化符碼正視源自於對自身文化的認同。


很深的感受,雖然一直有感知到這件事,但聽完演講後不禁真切地反思。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D10210102 林恆毅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D10210102 林恆毅
身為國際策展人的易安妮小姐,有豐富的國際交流與視覺多媒體設計的參與經驗,也從她所分享的澳大利亞的首善之區 墨爾本的文化和各式各樣
的文化與設計的融合,所發展出的社會型態,也透過大量的思維刺激,提出設計者所應該具備的理想和追求的內心觀點,如何提出具有創新本質的
設計作品,又如何提出與在地的文化與設計的機會模式,嘗試給現在的台灣一些思考與發展的借鏡。

多媒體設計可以呈現不同的文化影響層面,也可以用諷刺的手法來激起視聽者對於作品所呈現的多重意涵,並且也帶領觀看者能打破既有規則,
來一趟全新的體驗與旅行,進而影響到社會中的每一個階層的人,所以,也希望借助設計的力量,改變目前不理想的社會生態,Annie也一在提醒我們,
身為一個台灣的設計師,需要有更大的膽識,更加深對於本土在地文化的養分的吸收,進而推身為展現在具體設計行為上的一種態度與觀點,藉由設計的跨越國界
的力量,提升自己國家與地方的地位,科技與藝術是要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所以,也因該更積極的參與各種社會與文化層面的發生與展現。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  D10210103黃桂芝

    那天看見Annie直覺她是一位很熱情的人一位非常有自信的女人。今日在她的言談之中,無時不讓人體會到她這些年來,隨意揮灑的天空。

    接連兩周的女性設計師,延後接龍與我們分享他們自身的經歷,特別的是兩人都與澳洲有關,特別是Annie,這位國際策展人正在台灣,她的家鄉墨爾本。對我而言,有股熟悉的感覺。因為我的好友曾就讀墨爾本大學,而她也正居住在墨爾本。

    個人深信多元文化的交流,絕對有助於擴展自己的氣度與世界觀。反思Annie
遊走了20幾個國家,那又是如何的美妙之旅,說真的我非常羨慕她,四海天地皆我家。另外,跨文化的水乳交融,更是一班策展人所需要的元素與養分,這些得天獨厚的資產,也凸顯了她在文化展演的美感。

    好希望未來的我,也能擁有他的智慧與天賦,勇闖天涯,分享自己對設計的生命力與該有的貢獻。

        
延伸閱讀:
【魔境 澳洲當代新藝術展】

非空間新書發表音樂會~國際策展人 易安妮 杜綺文

當代藝術大展 20原民藝術家參展

Vibrant Vision─原原不斷」台灣原住民當代藝術展


「訊息棒:澳洲都市原住民認同」國際巡迴展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 M10210305 徐笙洋

這次的講者是易安妮 Annie,來自澳洲墨爾本的保加利亞人,是一位互動新媒體藝術的策展人,曾經策展過台北MOCA當代藝術館的 魔鏡 這個展覽,她這次演講介紹的Art+Com這間德國的互動公司,最有印象的是德國柏林的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使用了Augmented Reality的技術結合望遠鏡的互動方式,在博物館裡活靈活現,之後在演講結束有詢問說有關於台灣的互動未來的趨勢以及發展,Annie說她覺得台灣的台北藝術大學在互動藝術表現得很突出,甚至有些概念比澳洲的作品傑出,等等,但是也有說澳洲對於互動藝術比較不注重,反而歐洲那邊的互動藝術很盛行,在我提問完,易安妮很慎重地說,不要一直看國外的技術,而忘記自己的文化,要時常去批判自己,與自己對話,瞭解自己的文化與自己到底想要表達什麼,不要一直去思索方法論的解法,要去注重本體論的部分,瞭解自身背景文化。

提問問題: What do you feel about interactive design in taiwan?

Annie認為台灣的互動藝術,北藝大那邊做得還不錯,相較於互動藝術,Annie比較希望我們去反思自己的文化,去critical自己。

延伸閱讀:
Art+Com :Media Spaces and Installations

在這本書裡面可以看到德國這間公司Art+Com其他以及最新的作品,其中除了Annie介紹的上海世博的 Mobility 還有柏林自然歷史博物館的 Jurascopes,更在德國慕尼黑的BMW博物館聞名世界的KINETIC SCULPTURE,利用一顆一顆的圓珠製造動力學的立體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