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演講的主題非常特別,讓人大開眼界,也從應用和理論上對腦波有了更深的認識,透過神念科技的產品「Necomimi 貓的秘密」,讓我們的想法能藉由耳朵被看見,我想這也能應用在醫療方面,像是一些失去表達能力的病人,藉由腦波的科技可以表達他們的心情給家屬或是醫護人員了解,或是能透過某種形式的產品開發鍛煉我們的大腦。而馬慶國先生所做的研究內容,也將神經與經濟學、管理學做結合,透過這樣的研究也有利於之後的設計,在未來,腦波科技一定會成為主流,滿足了我們對腦波的幻想。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D10210104 歐庭綱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D10210104 歐庭綱
一直以為腦波是只聞樓梯響的情況,聽完演講才發現腦波革命的影響深遠指日可待
大寶科技張韶芹先生:淺顯易懂的腦波入門學與實際產品面應用,腦波量測把各個腦細胞所發生的電位變化,藉著放在頭皮上或直接放在大腦皮質的電極收集,經過增幅器放大訊號後記錄下來,貓耳朵只是進入腦波世界的敲門磚,擁有了理論基礎與技術,可應用於醫療、教學、娛樂等等領域,即將到來的是各領域的產品面大爆炸,相當期待有殺手級的產品應用問世。
浙江大學馬慶國教授(神經經濟學與神經管理學):本主題偏向研究架構的實驗設計與驗證,馬教授舉了許多的實例如品牌發展延伸產品、紅酒標籤打亂等範例,將主題設計與腦波驗證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個人相當佩服教授對於實驗過程的嚴謹與科學精神,腦波實驗只是過程,對研究主題的精確結論才是關鍵。
[延伸閱讀]
「讀你的腦」-- 腦波量測新技術在人類認知、學習及生活上的應用
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InsightReportContent.php?nid=6121&lid=706
一直以為腦波是只聞樓梯響的情況,聽完演講才發現腦波革命的影響深遠指日可待
大寶科技張韶芹先生:淺顯易懂的腦波入門學與實際產品面應用,腦波量測把各個腦細胞所發生的電位變化,藉著放在頭皮上或直接放在大腦皮質的電極收集,經過增幅器放大訊號後記錄下來,貓耳朵只是進入腦波世界的敲門磚,擁有了理論基礎與技術,可應用於醫療、教學、娛樂等等領域,即將到來的是各領域的產品面大爆炸,相當期待有殺手級的產品應用問世。
浙江大學馬慶國教授(神經經濟學與神經管理學):本主題偏向研究架構的實驗設計與驗證,馬教授舉了許多的實例如品牌發展延伸產品、紅酒標籤打亂等範例,將主題設計與腦波驗證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個人相當佩服教授對於實驗過程的嚴謹與科學精神,腦波實驗只是過程,對研究主題的精確結論才是關鍵。
[延伸閱讀]
「讀你的腦」-- 腦波量測新技術在人類認知、學習及生活上的應用
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InsightReportContent.php?nid=6121&lid=706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302 林浩翔
作為一個專注於設計的學生,今日的演講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第一位張先生帶來了神經科學研究於現今商業社會的應用,也提到了未來的可能性,其中的貓耳朵真是很有趣 ( 不愧為日本製造 ) 。而經裡在分享的過程中也有提到,現今的發展雖然是以科學為開始,但最後在應用上及商業市場中,一定會是由設計是跟人類學家主導;這是個非常有趣的觀點:在科技發展趨近於成熟之後,最後還是得回歸人類行為與社會、組織、文明的關係之上,而設計的專業正是不斷的探究、思考人、境、物之間的關係,並透過轉換反應出來;如同現在很多設計的同學會與資工系同學合作一樣,
另外還有提到其實東方文明在悠長的演進中,對於人類思維的思考是比較深刻的 ( 包含道、易、禪 ) ,而且台灣在製造業的基礎上非常的穩固紮實,所以講者非常的期待我們能把握住機會,作為全球產品開發與商業市場的領導者,其間也分享了很多最新的商業案例,包含芭比娃娃的公司等等...讓人能夠簡單、快速的了解到現今商業市場演變的狀態。
而後的浙江大學馬教授所對於神經科學的研究更讓我擴張了視野,從原先的商業研究案例開展到了神經管理學,神經經濟學等鄧...講者也帶了他們實驗室裡的設備要操作給我們看,不過他電腦丟了無法展示,真的是很可惜。
而教授隨後也介紹了關於神經研究的演進,其中夾雜了不少小故事跟範例,讓人不覺乏味,對於神經研究的分支與可能發展領域讓人有了一個通盤的了解,以及未來可能的走向,其中包羅萬象。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所有的研究與活動,其實都是由人類行為所出發;而神經科學更是在科技發展之下站上了當代研究浪頭;雖然有些對於設計領域比較不著邊際,但讓我未來在看到很多新的產品、廣告、品牌、行銷時,能夠以不同的視角來看,或是了解其背後的科技跟原因。
未來將會是跨領域的新時代,而我們看待設計、人類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也隨著時代發展也會越來越不同,作為一個持續關注設計發展的學生,我對於未來與神經科學結合互惠的可能發展趕到非常興奮,同時也期許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接觸到相關領域的設計,並好好的發揮所長。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118 王柏皓
非常特別的演講!
透過檢測腦波的儀器來了解人處在什麼樣的狀態,是專注還是放鬆?透過儀器顯示可以了解一個人的狀態實在是非常不可思議。當我們人不需透過面對面與人交流、互動,甚至可以透過儀器來了解自己的意識狀態時,這將是怎麼樣的世界?我不知道。也許未來人與人可以直接透過儀器做腦波與腦波的溝通、人在想什麼都能被其他人感知、不再需要透過語言溝通進而不會有謊言的存在....,想到這些時,心裡是既興奮但同時又畏懼。
延伸閱讀:
《環太平洋》電影特效?腦波控制來了!
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Industry_Economy/publish-115.htm
看到有人正在進行研究,希望運用腦波-電腦介面讓全身癱瘓的兒童能在2014巴西世界盃足球賽擔任開幕戰的開球嘉賓時,真的覺得好感動!只是看到科技帶來的正面改善時,又會想到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就感到很無奈。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113 楊雅筑
[ 個人心得 ]
許多科技或者設計領域對於未來科技的發展預測,不約而同的指向一個方向---腦波。
以設計而言,腦波已被應用在許多概念設計上,由此可知,腦波是掌握未來趨勢不可不了解的一種技術。
而為了對於腦波目前應用範圍仍舊一知半解的我們,這次演講首先請到了腦波應用專家張韶芹替我們介紹腦波在現今市場上的應用產品,包括能感知狀態的貓耳,以及能自我訓練放鬆程度的燈。
這也宣告了未來「學習」將會擁有新的面貌,以往只能以自我感受心靈的變化,未來卻能以科學的方式分析專注、放鬆…各種狀態,也許未來腦波補習班也會出現呢!
第二場演講則是由學術權威馬慶國教授替我們演講,這場演講收穫最大的其實是學術論文的創作流程,原來書面與實驗的先後次序並不一定。
而教授跨領域的背景也讓人印象深刻,他提到了剛進入新領域的過程,有時是在實驗中學習,而不是等到準備好了才出發。
我認為有時候人需要一點挑戰的勇氣,如果只想打有把握的仗,也許最後可能一輩子都還待在原地準備吧!
[延伸閱讀]
泛科學:人腦控制的挑戰
http://pansci.tw/archives/46519
許多科技或者設計領域對於未來科技的發展預測,不約而同的指向一個方向---腦波。
以設計而言,腦波已被應用在許多概念設計上,由此可知,腦波是掌握未來趨勢不可不了解的一種技術。
而為了對於腦波目前應用範圍仍舊一知半解的我們,這次演講首先請到了腦波應用專家張韶芹替我們介紹腦波在現今市場上的應用產品,包括能感知狀態的貓耳,以及能自我訓練放鬆程度的燈。
這也宣告了未來「學習」將會擁有新的面貌,以往只能以自我感受心靈的變化,未來卻能以科學的方式分析專注、放鬆…各種狀態,也許未來腦波補習班也會出現呢!
第二場演講則是由學術權威馬慶國教授替我們演講,這場演講收穫最大的其實是學術論文的創作流程,原來書面與實驗的先後次序並不一定。
而教授跨領域的背景也讓人印象深刻,他提到了剛進入新領域的過程,有時是在實驗中學習,而不是等到準備好了才出發。
我認為有時候人需要一點挑戰的勇氣,如果只想打有把握的仗,也許最後可能一輩子都還待在原地準備吧!
[延伸閱讀]
泛科學:人腦控制的挑戰
http://pansci.tw/archives/46519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208 官孟穎
根據國際腦波學會的分類,腦波可以不同頻率分為α、β、δ、θ波。頻率由高到低分別是δ、θ、α、β,其間的轉換可以想像成睡眠、做夢、放鬆到思考的一連串過程。而令我在意的其實是β波,β波通常出現在你專注思考,也可以說是智力的來源(一體兩面,當你壓力很大、緊張、憂慮、不自在時β波也是最活躍的時刻),而當主講者在提到‘’你覺得腦波可以做什麼‘’時,我滿腦子只想著要刺激β波,提高學習能力,學習如果能夠更輕鬆,豈不是一件很棒的事?課後我上網查了資料,發現已有研究著手於透過音樂影響腦波,進而改善過動兒的專注力,提升大腦意識潛能,此即為雙腦同步音樂。除了這些特殊孩童的教育治療外,似乎也可運用於企業管理人才腦波潛能開發,從放鬆心情開始,進而達到提升創造力、工作效率。而當我越深入查詢資料,我也不禁感到害怕,是不是會演變成思想控制呢?是不是會造成貧富問題呢?而事實上,音樂是否真能促進思考也引起了多方論戰,或許我是有點害怕這種未知的力量吧,得要再多去閱讀瞭解才行了。
延伸閱讀:
大腦與學習。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308 陳敬恆
關於腦波
[個人心得]
[個人心得]
對我來說,腦波的研究與開發是相當倍感期待的,這表示在未來有機會實現更多幻想的科學,除了能完成更多的想像的產品之外也將開發一片全新的市場,甚至可能顛覆或取代我們生活上的某些行為模式,可能更加便利也更有幫助?又或者徒增更多危險或衍伸出許多問題?不管對於未來的發展能夠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力,至少在現階段大家都對於這方面的技術抱持的許多想像和期許。我個人對於遊戲方面的發展一直保持相當的關注,因此在提到「腦波」這件事情的當下,我最有興趣的便是這個技術在未來的某一天也可以應用在遊戲的開發上面,就如「體感遊戲」技術的出現一般,令人興奮的是假設有一天我們在遊戲的體驗上面可以贈加更多細微的面向時,那將會又是另一個高峰和突破,比方說在遊戲的控制當中我們可以增添情緒、精神或注意力...等方面的感應,可以想像的是,這樣的發展開拓了新的遊戲開發方向,必然也絕對是增添更多的娛樂性級遊戲性,人類對於遊戲的方式從手桿介面一直演進到目前的體感操控已經是令人非常興奮的事情了,只能說對於這樣的技術除了相當大的期待之外還是期待。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M10210104 林冠芠
大學時期曾經甄選至江西參加一場心理學系的研討活動,其中一位演講者提出了【這個世界我們所認知的本體,其實並不存在。每個人眼中所認為看到的一切,都是透過大腦所控制的。】我們所觸及、所感受與呼吸到的這一切。都是透過本體的每一條神經傳送到大腦所做出的反應和得到的感受。所以腦波的牽動連環效應,視為緊繫著身上大大小小枝微末節的重要因素。演講者將科學理論上的腦波控制與中國所謂的打坐之間的原理牽起關聯性與推論出千年文化對於所謂的【禪】之意念與深遠之意義。
我好奇的搜尋了許多關於腦波控制與道格規範之間的限制性,人們在自我意識和思維如此隱私的人權保固甚是設想週到,神念科技規範出單向信息傳輸控制,讓人的具體想法不會被檢測與受其影響,現在透過科技的進步讓人們可以透過腦波控制生心理任何狀況,運用於正確和符合我們現在既定的道德規範內,大大的推進了我們邁向跨越科技界限新一個里程碑的距離。
【延伸閱讀】
Miguel
Nicolelis 作者
書籍名稱【念力,讓腦波直接操控機器的新科技,新世界】
介紹腦機介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希望這項腦波技術未來能夠幫助癱瘓者利用這樣控制原理回復原本的能力。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D10210101黃柏源
這一次的演講,對我來說是另一個領域的專業展現,可以看到腦波科學在這十年來的快速發展與應用的可能性。我自己最早接觸腦電波科學時,是在三總精神醫學部任助理工作時,同研究室的醫師是研究睡眠醫學領域,知道腦波儀用來診斷呼吸中止症候群。
馬 慶國教授的介紹,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了解其限制性,以及如何在有限制的條件下研究並解決可以處理的問題。腦波科學的應用,在學門上,是集中在認知科學的研 究基礎上開展出來的領域。因為測量儀器的限制,能夠解決的問題範圍也就有所限制。這是對腦波科學研究的重要前提。能夠量測的心理活動,目前限定在立即判斷 的直接反應,無法偵測需要反覆思考的判斷過程。對於需要在高度壓力下瞬間判斷的高層決策,可以偵測受正負面情緒的影響。只能知道注意力是否集中(緊張或放 鬆),但無法知道想法的內容和意義。對於可以規範的心理活動就可以進行研究,若無法規範的心理活動則否。
因此對於需要高度注意力的工作,可以進行 研究。具有立即性判斷的行為,可以進行研究。在知道可以研究的限制與特性之後。接下來就是研究的定義,使用的過程與方法、刺激樣本的選擇。個別差異,例如 個性、經驗的個別差異,必須排除極端的兩邊。採用的樣本數,在國際上有增加的趨勢,可以參考其他文獻的數量作為參考。依據以上的基礎,目前在美學與品牌行 銷上判斷消費者的喜好需求,都有相關的應用研究。
大寶科技張總經理,則是帶來了消費性產品應用面的介紹。在2012年的東京設計師週展覽上,就有出現可愛的貓耳朵引來不少目光,原來這就是現在腦波科學的消費性應用。重要的未來發展,還包括兒童專注力的訓練、成人心靈療癒,有許多的可能性可以探討。
問題: 是否可以發展促進想像力的活動設計,像是心理學領域的藝術治療?
答: 未來可以結合擴增實境發展相關的應用
延伸閱讀:
腦波檢查須知
http://www.cgmh.org.tw/asproot/article/health_cntt.asp?artno=00226
淺談睡眠呼吸中止症
http://www.mmh.org.tw/taitam/che_int/calendar/new-page.html
馬 慶國教授的介紹,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了解其限制性,以及如何在有限制的條件下研究並解決可以處理的問題。腦波科學的應用,在學門上,是集中在認知科學的研 究基礎上開展出來的領域。因為測量儀器的限制,能夠解決的問題範圍也就有所限制。這是對腦波科學研究的重要前提。能夠量測的心理活動,目前限定在立即判斷 的直接反應,無法偵測需要反覆思考的判斷過程。對於需要在高度壓力下瞬間判斷的高層決策,可以偵測受正負面情緒的影響。只能知道注意力是否集中(緊張或放 鬆),但無法知道想法的內容和意義。對於可以規範的心理活動就可以進行研究,若無法規範的心理活動則否。
因此對於需要高度注意力的工作,可以進行 研究。具有立即性判斷的行為,可以進行研究。在知道可以研究的限制與特性之後。接下來就是研究的定義,使用的過程與方法、刺激樣本的選擇。個別差異,例如 個性、經驗的個別差異,必須排除極端的兩邊。採用的樣本數,在國際上有增加的趨勢,可以參考其他文獻的數量作為參考。依據以上的基礎,目前在美學與品牌行 銷上判斷消費者的喜好需求,都有相關的應用研究。
大寶科技張總經理,則是帶來了消費性產品應用面的介紹。在2012年的東京設計師週展覽上,就有出現可愛的貓耳朵引來不少目光,原來這就是現在腦波科學的消費性應用。重要的未來發展,還包括兒童專注力的訓練、成人心靈療癒,有許多的可能性可以探討。
問題: 是否可以發展促進想像力的活動設計,像是心理學領域的藝術治療?
答: 未來可以結合擴增實境發展相關的應用
延伸閱讀:
腦波檢查須知
http://www.cgmh.org.tw/asproot/article/health_cntt.asp?artno=00226
淺談睡眠呼吸中止症
http://www.mmh.org.tw/taitam/che_int/calendar/new-page.html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D10210201高萱芳
第一次接觸關於腦波這類的專業領域,聽講時有較吃力的感覺,這方面的知識若平時無特別去涉獵基本上演講者在陳述一些專有名詞會較不容易理解,但上網閱讀過一些相關的文章後,比如說β波與α波,就能很清楚的知道兩者之間的差異。
腦波的研究除了上述β波與α波外,還有θ波以及δ波,他們分別代表著人的意識、意識與潛意識的橋梁、潛意識及無意識,這些意識組合後就形成了個人的行為。隨著科技的進步,專員的探究,我們已經與這個聽起來很抽象與遙不可及的腦波越來越靠近,甚至可以閱讀一個人的行為與狀態,這樣的成果應用在不同的領域也有不同的發現,甚至可延伸到設計領域。
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張先生為我們現場展示的腦波器材應用,貓耳之前在網路上就已經相當轟動,還有隨腦波轉換變色的燈,這兩樣都可以抓住受測者當下潛意識自己未發現的狀態,而有其它國家將腦波實驗應用在選手的訓練上,這些其實都是在極其專心的狀態下才會有的高水準表現,當然我們都希望這些實驗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有更好的改善,但我不禁又有一個疑問,雖然這些實驗跟應用目前都只限於較專業的人與單位或團體,但之後他已經變成一種商品販賣、普及化時,誠實的數據已經可以很精準且如此穿透一個人的心思時,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又會轉變成如何?
延伸閱讀:
1. 腦波的基本概念
2. 聽音樂治療癲癇
腦波的研究除了上述β波與α波外,還有θ波以及δ波,他們分別代表著人的意識、意識與潛意識的橋梁、潛意識及無意識,這些意識組合後就形成了個人的行為。隨著科技的進步,專員的探究,我們已經與這個聽起來很抽象與遙不可及的腦波越來越靠近,甚至可以閱讀一個人的行為與狀態,這樣的成果應用在不同的領域也有不同的發現,甚至可延伸到設計領域。
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張先生為我們現場展示的腦波器材應用,貓耳之前在網路上就已經相當轟動,還有隨腦波轉換變色的燈,這兩樣都可以抓住受測者當下潛意識自己未發現的狀態,而有其它國家將腦波實驗應用在選手的訓練上,這些其實都是在極其專心的狀態下才會有的高水準表現,當然我們都希望這些實驗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有更好的改善,但我不禁又有一個疑問,雖然這些實驗跟應用目前都只限於較專業的人與單位或團體,但之後他已經變成一種商品販賣、普及化時,誠實的數據已經可以很精準且如此穿透一個人的心思時,人跟人之間的關係又會轉變成如何?
延伸閱讀:
1. 腦波的基本概念
2. 聽音樂治療癲癇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114 廖栢賢
〔個人心得〕
聽完演講後,我試著去想像腦波到底是個甚麼樣的東西,從演講中的敘述中,大略知道腦波是很多種不同頻率組成的,這些細小的電波夾帶著我們的思考、情緒、記憶在腦海中奔走,讓我驚訝的是,以前總是以為遙不可及的腦波產品現再也這麼的大眾化了,在講座中看到的有關腦波的產品,不論是會動的貓耳還是會反映心情的狀態的燈,都是一個令人好奇想去把玩的產品,也讓我不禁猜想以後腦波的產品到底還會有什麼養不同以往的創新呢?
但是看了這麼多有趣的產品,也不禁讓我懷疑,是否人類的情感表達已經退化到需要利用外在的裝置才可以明確的表達了呢?如果不是,那這些產品存在的目的本身就是一個問號,對於這一類的產品的實質存在性有著不少的疑惑。又或許這些產物指是腦波發展的一部分階段性的產品,感覺腦波的應用因該可以有更多元的發展可能性,對於醫療,或是大腦開發類的應用,這些是我對於腦波產品比較期的發展方向。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M10210106 趙亞紀
今天看到腦波訊號感知的公司簡報,說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覺得有點怪怪的,雖然這樣創新的科技也許可以帶來前所未有的創新生活,開始是想瞭解不善於表達或是無法表達情緒的人類的想法,但若對於能夠自然表達的人也有可能會因為感知反饋的結果讓人類反過來控制自己的情緒。或許從治療文命病或是情緒管理的面向而言是偉大的。但我個人較擔心的反而是怕此技術會跟社群一樣,因為方便,因為沒有必要花太多時間面對面社交,導致許多變相的問題,若大家在未來已經知道如何控制腦波顯示器,那顯示器的依據程度使否降低?即便科技可以改善,那未來是否會出現更大的隔閡?
比如說,因為看到顯示器顯示某一個人在在生氣,所以我們就一定不要靠近他嗎?那個動作的決定指數已經被機器所牽動!但若是現在,或許會因為從臉上看不出來她在生氣而有所交流,也許能化解對方心中的不愉快;若反之是給熟識的人使用,也就是看到他生氣時所產生的顏色就應該要過去安撫她嗎?但這是否會產生嬌生慣養或是欲擒故縱的心態呢?
我認為人與人相處那一層微妙的關係似乎要被創新科技所定義,若掌握機器反饋的智能控制而毀壞了人原使本能的美好氛圍,這是讓我感到有點害怕的地方。希望這在未來可以被妥善設計!
另外對於對於 馬慶國教授的講解,我最深的感觸是,任何領域的所謂專才都可以跨領域整合,只要有心,肯花時間去研讀各種知識,並透過更種領域的文獻,都是可以作為一個出色的整合專家,進而創造出更精準,更有效度的產品。﷽﷽﷽﷽﷽﷽﷽﷽﷽。。﷽﷽﷽﷽﷽﷽﷽﷽﷽跟﷽﷽﷽﷽﷽﷽﷽﷽﷽﷽﷽﷽﷽﷽﷽﷽而言是好的饋的結果讓人類反而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M10210211 呂瑋嘉
演講心得
在演講現場看到機器透過學長的腦波傳達出不同色彩,這讓我想起打坐能夠自發性產生伽瑪腦波,而伽瑪腦波與專注、記憶和意識認知有很大的關連性。或許那台機器可以讓打坐的使用者利用色彩訓練自己的專注力,成為一種指標。
而腦波一直都是個值得研究與開發的領域,之前曾看過一篇關於一位美國的神經學家發明一台名叫IBRAIN的機器,它成功錄到了物理學家霍金的腦波訊息的報導,雖然還在嘗試的階段,但是有朝一日如果將腦波圖翻譯成文字或句子,將能夠幫助許多失去表達能力的病患,很期待這天的到來。
[延生閱讀]
伽瑪腦波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Aj7ogsMy6k&list=PL849A8589B83A9FDA&index=1
在演講現場看到機器透過學長的腦波傳達出不同色彩,這讓我想起打坐能夠自發性產生伽瑪腦波,而伽瑪腦波與專注、記憶和意識認知有很大的關連性。或許那台機器可以讓打坐的使用者利用色彩訓練自己的專注力,成為一種指標。
而腦波一直都是個值得研究與開發的領域,之前曾看過一篇關於一位美國的神經學家發明一台名叫IBRAIN的機器,它成功錄到了物理學家霍金的腦波訊息的報導,雖然還在嘗試的階段,但是有朝一日如果將腦波圖翻譯成文字或句子,將能夠幫助許多失去表達能力的病患,很期待這天的到來。
[延生閱讀]
伽瑪腦波音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Aj7ogsMy6k&list=PL849A8589B83A9FDA&index=1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D10210103 黃桂芝
有關腦波的研究,在我的記憶中,最早出現在海豚與自閉症兒童的研究,這是美國進行多年的貢獻。而今日可以在講座中,聆聽有關腦波研究的現況與分享,真的太棒了!特別是今天的主題「當腦波遇見設計」這議題。
經由這次的學術交流與設計展示,個人很期待有關腦波設計的後續發展,雖然現已有不少機構,著力在於腦波的設計開發,但對於人類有意義的貢獻,在在需要更多人的關注與投入設計。而我目前正思考將之運用在兒童教育、及身心障礙者的輔具設計上,創造可感動人心的設計,回饋社會。
提問與答覆:
◎請問董事長之前提及有關腦波的實驗,目前似乎都以亞洲人為主,但若以不同的人種,如美國、英國等外國人的腦波來實驗,那結果會不會不一樣?
董事長:這個問題真的很重要,的確!不同國家的人的腦波活動真的不一樣,實驗結果真的也會有所影響,這也是我們公司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尋找不同國家的受試者 ,進行研究與開發。
◎請教馬教授:當教授在其一有關消費者的腦波研究中,其實驗結果P2=1/5秒,主導的消費者的抉擇。試問過去是否曾進行有關懊惱的腦波研究,例如刷卡時,那份衝動會不會如同P2=1/5秒?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卡奴的產生呢!
馬教授:有關腦波對於懊惱的研究,目前我還沒看過,因為腦波研究的範圍很大,或許已有其他學者已在研究這部分,如果有人知道有關懊惱的研究,請各位先進再跟我與我分享。
(另現場有一位高師大的教授回覆:有關腦波進行懊惱的分析研究已於2005年進行研究。)
延伸閱讀:
腦波在運動心理學研究之應用
「讀你的腦」-- 腦波量測新技術在人類認知、學習及生活上的應用
Fraga,
F. J., Falk, T. H., Kanda, P. A. M. & Anghinah, R. (2013). Characterizing
Alzheimer’s Disease Severity via Resting-Awake EEG Amplitude Modulation
Analysis. PLOS one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72240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101 鄭宇婷
{演講心得}
這次的演講非常特別,大寶科技的張先生介紹目前腦波的應用以及遠從中國大陸而來的馬老師替我們介紹他運用分析腦波所做的各領域研究。
雖然一開始不是很瞭解馬老師的演講內容,但後來終於比較明白,他利用探測腦波來進行研究,其中便介紹了「品牌延伸」的腦波分析以及結果。這項研究方法讓我大開眼界,了解到另外一種實驗方法,也給我一些對於未來即將做設計研究的自己一些勉勵的想法,自己應該多去了解和嘗試不同領域做的研究方式,在跨領域的結合,或許能夠讓自己的設計研究更加紮實或是得到更不一樣的答案,更應該多聆聽不同領域的演講,才能知曉他領域是如何看待設計,方能讓自己的想法多元較不受限制。
腦波的運用漸漸成熟,我們開始可以在市面上看見運用腦波的產品,在大學時期曾經和朋友們一起玩過用腦波移動球的遊戲,利用「專心」、「分心」來調整風量,控制球的走向來達成各種任務,在遊戲過程中,我們開始會探索自己的腦波、底限,會發現每個人的專心、分心的方式不同,有些是難以控制,有些卻是控制的行動自如,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因為在日常生活裡,是難以運用到直接的方式來觀察到自己或他人的心智,同時也能訓練自己如何在短時間內進入專心的狀態,再加上這次的腦波演講,我相信也很期待著,未來腦波的應用融入日常生活裡,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延伸閱讀}
海外玩具公司推新式電腦遊戲:用腦波移動球
《環太平洋》電影特效?腦波控制來了!http://www.naipo.com/Portals/1/web_tw/Knowledge_Center/Industry_Economy/publish-115.htm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305 徐笙洋
[ 心得 ]
這次的腦波張經理與馬教授,帶來了很精彩的演講,從張經理的腦波產品,Beta波為優勢腦波時,隨著Beta波的增加身體隨時因應外在環境作反映。適度的Beta波對積極的注意力提升認知行為的發展有關鍵性的助益,Alpha波為優勢腦波時,人的意識清楚 身體放鬆是一是與淺意識的橋梁 腦的活動活潑是學習與思考最佳腦波狀態,Theta波為優勢腦波是學習最好的波,Delta波是睡眠的腦波,這些body data就可以轉譯成電腦看的,甚至是互動用的數值,這是在Mark Weiser 所提到的 ubiquitous computing (遍佈運算),腦袋的資訊傳遞給手機電腦甚至是以後的機器人,這對於通用設計、服務設計甚至是所有結合科技的設計,都是很興奮的啟發。
腦,是一個很複雜的,我們的右腦只關心眼前的事情,關心此時此刻,他用圖像的形式來思考,用肢體運動來學習,外界的資訊以能量的型態不斷地流進我們的感覺神經系統,然後在體內如爆炸般的拼湊出當下的模樣,左腦,是用線性和規律去思考,關心着過去與未來,他從現實世界裡捕捉訊息,挑選其中的細節,並把這些細節分類處理
,再把他們廉潔到過去的經驗裡,我們的左腦用語言來思考,左腦告訴我們自己,我就是自己,自我的存在是因為左腦的思考。
因此在未來,腦的資訊傳送到身體各處的遍佈運算,是指日可待的,腦波的偵測,會越來越準確,陳經理也說,目前產品的技術已經成熟,只差我們設計的人才把產品設計出來,就可以大賣,所以這個未來也不遙遠了,某一天我們可以跟植物人聊天,某天,我們的靈魂會存在電腦裡不死,這些是未來有可能會發生的事,但是這也是未來該擔憂的是,電話會被竊聽,腦波會不會被竊聽,以後不是電話被竊聽的時代,而是腦袋裡想什麼都會被別人知道,是否未來不會有隱私這件事情了, 這也是我們該去提醒即反思自己,科技的希望以及科技的恐怖。
[ 延伸閱讀 ]
這次的腦波張經理與馬教授,帶來了很精彩的演講,從張經理的腦波產品,Beta波為優勢腦波時,隨著Beta波的增加身體隨時因應外在環境作反映。適度的Beta波對積極的注意力提升認知行為的發展有關鍵性的助益,Alpha波為優勢腦波時,人的意識清楚 身體放鬆是一是與淺意識的橋梁 腦的活動活潑是學習與思考最佳腦波狀態,Theta波為優勢腦波是學習最好的波,Delta波是睡眠的腦波,這些body data就可以轉譯成電腦看的,甚至是互動用的數值,這是在Mark Weiser 所提到的 ubiquitous computing (遍佈運算),腦袋的資訊傳遞給手機電腦甚至是以後的機器人,這對於通用設計、服務設計甚至是所有結合科技的設計,都是很興奮的啟發。
腦,是一個很複雜的,我們的右腦只關心眼前的事情,關心此時此刻,他用圖像的形式來思考,用肢體運動來學習,外界的資訊以能量的型態不斷地流進我們的感覺神經系統,然後在體內如爆炸般的拼湊出當下的模樣,左腦,是用線性和規律去思考,關心着過去與未來,他從現實世界裡捕捉訊息,挑選其中的細節,並把這些細節分類處理
,再把他們廉潔到過去的經驗裡,我們的左腦用語言來思考,左腦告訴我們自己,我就是自己,自我的存在是因為左腦的思考。
因此在未來,腦的資訊傳送到身體各處的遍佈運算,是指日可待的,腦波的偵測,會越來越準確,陳經理也說,目前產品的技術已經成熟,只差我們設計的人才把產品設計出來,就可以大賣,所以這個未來也不遙遠了,某一天我們可以跟植物人聊天,某天,我們的靈魂會存在電腦裡不死,這些是未來有可能會發生的事,但是這也是未來該擔憂的是,電話會被竊聽,腦波會不會被竊聽,以後不是電話被竊聽的時代,而是腦袋裡想什麼都會被別人知道,是否未來不會有隱私這件事情了, 這也是我們該去提醒即反思自己,科技的希望以及科技的恐怖。
[ 延伸閱讀 ]
Jill Bolte Taylor IN TED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