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2 吳東治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2 吳東治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3月18日 星期日

吳東志先生演講心得 / 賴采秀 M10010201

[個人心得]
「設計是什麼?」每個從事設計相關的設計者最常被問到此問題,有太多的說法可以解釋此兩字,對我來說設計不僅是一種態度、一種思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設計對於人們生活上所面臨的問題,可以做到加以解決並創造出更有價值的部分。設計更不等於藝術,雖都是美的延伸,但兩者十分不同;做藝術創作時可隨心所欲畫出內心所想,但設計創作時,不僅要考慮到商業性質,更要懂得自己的設計是為了替大眾設計出更美好的未來。

吳東治所提出的藍白拖是很令人深省的一個例子,在台灣一雙50元甚至更低的價格,但換成巴西品牌卻是700元甚至更高,但消費者還是願意接受,這令我想到每當至無印良品選購時,就會有這樣的反思,在我看來一隻自動鉛筆,就算材質選得比普通市面的好,但有好到足以價格相差10倍甚至更高嗎?學了行銷與企劃相關課程後,才發現,有些時候商品賣的不僅是產品本身而已,店面規劃、售前與售後服務、廣告費用、行銷規劃…等,都會加總該商品的價值,有時候消費者更是需要這樣的商品提升自己的形象,像是拿著7-11咖啡跟星巴克咖啡的不同,消費者心裡有時更是需要較高價位的產品襯托自己的價值,這也是構成品牌形成的重要因素。

[延伸閱讀]
台灣設計大部分是從學校開始的,但設計所最需要的創意,是不是有可能會被學校制式的教學所扼殺了呢?
TEDTalks 》Sir Ken Robinson:學校扼殺了創意嗎?(中英字幕)
肯‧羅賓森爵士以生動活潑的案例來談如何創造激發創意(而非扼殺創意的)教育制度。


另外推薦一本好書
像設計大師一樣思考
Hoow to think like a great graphic designer


作者:黛比.米曼
原文作者:Debbie Millman
譯者:林育如
出版社:商周出版

平面設計是一門視覺藝術,本書透過作者和21位知名設計師的對談, 嘗試檢驗並歸納所謂的「設計思考學」,見證平面設計師的不平凡思考,呈現平面設計人的立體人生。

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吳東志先生演講內容 / M10010205 M10010107 M10010116 M10010120 M10010211 M9910120

記憶的輪廓

1.什麼是設計?
一般業界以任務型的方式切入(IDEO),設計師則以創作型為靈感發想

2.設計≠藝術
設計:設計活動需有目的性,須具有群體思維,是一種群體 v.s 個人的活動
藝術:以個人思維為主的活動

例子:倫敦藝廊—車禍現場的模擬、北美館展示的爆破藝術—蔡國強、瓷器葵瓜子—艾未來

3.介於藝術的設計(design art)
也稱為Function Art,楚格設計有類似的感覺

4.設計是考量到大眾群體,而藝術則是表現個人的想法思維。此外,設計活動需要具有目的性。

●設計=生活:

晚餐要做什麼料理〈方向〉→買食材〈執行〉
出門前的打扮〈文化〉
居家布置〈投射方式〉
交通路線規劃〈主觀條件→客觀條件〉

●設計=解決方案:

人的容忍度太好,包容性太高
是你的技術不好?
記性不好?
身體上的限制?

●設計=美的感受:

選擇適合的樣子
美的搭配〈生活文化→記錄〉
從眾多選擇中挑選好的

●設計=行為的延伸:

交通,運動,吃東西

●設計=與經驗溝通;

生活中發生的小問題
活動觸發的靈感
大自然的知識

●好設計也是好商機

藍白拖

●如何做到

有故事才能打動人心
產品不再只是具備功能
更多的是讓人產生共鳴的部分

●故事=記憶=經驗

找靈感

1.經驗式的設計

生活上的問題 / 現有產品的缺口與不足

生活經驗

觀察分析

經驗回顧與經驗元素碰撞

設計概念產生

細部設計

2.觀察方法

彩色浴〈中國時報;考具〉
小小備忘錄
七色鸚哥〈偵探模擬心理狀態〉

3.經驗系統

〈似5W1H〉
A.主體
B.對像
C.物件
D.事件
E.環境

〈因素〉
1〉程序因素〈時間操作〉
2〉動機因素〈與事件發生的意義有關〉
3〉語意因素〈動機的解決方案〉

經驗式設計的案例

1. 蛋糕刀:解決蛋糕常切得一塌胡塗的問題,並可輕易夾起與放在餐盤上〈造型上的孔洞消除真空狀態〉
2. 手指套—體驗印度人文化,一樣用三指抓食物吃
3. 鵝卵石製冰盒—透過專利技術製出純淨的水
4. 漏斗—透過造型減少氣泡回流之問題
5.衣架—不影響一般加工程序,透過造型讓使用者容易將衣架掛在高處並取下
6.竹材質—透過材質實驗,製作成椅子和手電筒等產品
7.無用之用乃大用—以破碎花瓶為意象的桌子

吳東志先生演講內容 / M9710211 M9910207 M10010203 M10010204 M10010207 M10010121

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 倫敦遊學

記憶的輪廓

在四、五年前設計與藝術容易被混為一談,其實設計並不等於藝術,藝術家

創作通常是反映內心的想法,較以個人為主;而設計則是考量大眾。

1. 設計記憶經驗 之間的關係

2. 甚麼是設計

隨著切入點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分類,如任務型/創作型的設計

★設計不等於藝術

‧設計:群體思維、為大眾考量、有目的性

‧藝術:只考量個人靈魂

例:倫敦藝廊—車禍現場的模擬、北美館—蔡國強、艾未未(作品:瓷器葵瓜

子,表達中國每年人力產出一堆東西,卻都沒有用處)

★藝術與設計間的合作design art / functional art

例:droog

有功能外反映出設計者的想法,有時想法甚至強過於設計的功能

★群體 vs 個人

設計是考量到大眾而藝術則是重於表現個人的想法思維。

設計活動需要具有目的性。

★設計=生活

設計如同晚餐做甚麼料理 出門前的打扮 居家佈置 交通路線的規劃

主觀與客觀條件經過篩選後所呈現做出的範疇。

★設計=解決方案

吃藥,技術不好?記性不好?身體上的限制?

在環境限制身體的狀況下,如何透過設計改善。

★設計=美的感受

選擇適合的樣子(受不同文化背景,生活經驗,場合等),*薰陶:文化的影響;

美的搭配;從眾多選擇中挑選好的(如同設計專業者能夠挑出好的設計理念,都是長時間的累積);主觀條件在當下會受時間不斷變化而影響,所以並非所有的選擇都一塵不變

★設計=行為的延伸

文明(文化)的進步,演變出現在的行為模式。

例:交通及運動

★設計=與經驗溝通

生活中發生的小問題(人通常有很大的容忍度);活動觸發的靈感(節日);大自然的知識;

★好設計也是好商機

★如何做到

有故事才能打動人心(有個背景,值得被探討的背景);橋段,產品不再只是具備功能

(產生共鳴);

故事=記憶=經驗→知識:可傳授

經驗式的設計

1. 生活上的問題:現有產品上的不足缺點

2. 生活經驗

3. 解決方案:新產品

觀察:彩色浴(中國時報 考具):在熟悉的路徑當中設定一個顏色去觀察與注意。

經驗系統:

a. 經驗系統三要素—1.程序(時間、操作) 2.動機(事件發生的意義) 3.語意(動機

的解決方案)

b. 案例介紹

1. 蛋糕刀—解決蛋糕常切得一塌胡塗的問題,又可夾起分給大家

2. 手指套—可和印度人一樣用手抓食物吃

3. 鵝卵石製冰盒—功能:製出純淨的水,外觀:和鵝卵石做結合

4. 無用之用—以破碎花瓶當桌子

竹子造形手電筒 / 起司造形的蛋糕刀 / 虛擬電子機票 / 停車票卡方位系統/ 瓶頸套 / 體驗用手吃飯的工具 / 橢圓形的漏斗嘴 / LED燈顯示器的跳繩 / 鵝卵石造形的純淨製冰盒 / 克服身高的衣架

吳東治先生演講心得 / 馮成文M10010203

[個人心得]

吳東治老師今天以經驗分享與設計方法,帶給我們很精彩的演講。記憶的輪廓是今天的主題,設計應該與豐富的生活驚艷來作結合,才是個好的設計。但到底什麼是設計?這個問題可能都是剛進學校被問的第一個問題吧,或許也是個設計師最討厭回答的問題。不過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設計一定不等於藝術,因為主體的目的性就大不相同,藝術是個人的創作,完全不需要考量大眾。或許這也是設計師被認為有能力可以改變社會的原因,因為設計師必須從大眾的角度出發,未大家解決問題,這樣設計才能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當我們用大眾的角度來思考,切入點必會不同,要考量的因素更增加很多。這包涵了主觀條件與客觀條件,身為設計師要把兩者融合,進而產生設計。

一個好的設計具有好的商機,一個好的設計包含動人的故事性,或許當今理性的行銷已經無法擔當一面。因為大眾不斷的追求心靈上的滿足,一般的物質需求已經滿足不了大眾了。現在不少的設計都有強調療癒系列的風格,也再度證明從大眾角度的思考。或許我們無法想像設計師可以改變社會,但我們可能真的有這樣的能力,一個小小的巧思就可以改變大家的使用習慣,一個小小的想法就可以累積成大大的力量。

[延伸閱讀]

設計與藝術創業

http://twdesign.net/design/viewtopic.php?t=34026

此篇文章分享了設計與藝術關係,或許設計與藝術不能以對抗的角度來看,而是相輔相成。其是設計的根就是藝術,如果基本的根基不穩就很容易崩解。

吳東治先生 演講心得 / 林純綺 M10010116

[個人心得]

今日的演講聽到不少設計的實際案例,吳東治先生也將所有產品會有得連結與特點一併提出,這些都是平常人不會去注意發掘的。吳東治先生將生活中觀察到的細節與轉換做了很貼切的詮釋;吳先生感概地說,現階段看到的設計相關系所的學生,較沒有循序地進行,而是直接跳到畫sketch的階段,那就會遺漏掉很多細節或者更應該去細細探討的思考點。關於經驗的回收與回憶,令我想到了深澤直人先生所做的雞蛋實驗,人們使用自身的經驗,無意識地去進行所有的行為,對於完全不知道圓型雞蛋內所裝的內容物為何時,打破雞蛋的方式從既有的敲打模式,徹底改變了,甚至延伸了其他種可能,這是相當有趣的實驗,也間接證實了經驗說這樣的理論。
在演講前,已經看過不少吳先生的作品與相關報導,在這次演講中去瞭解吳先生這些的設計產品的過程與發展,著實收穫不少,相當多有趣的設計案例藉由作者本身的說明,好像更能夠理解一番了。


[延伸閱讀]
不為設計而設計=最好的設計:生態學的設計論

作者:後藤武、佐佐木正人、深澤直人 ·
譯者:黃友玫 ·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080708

內容主要為三大設計師跨"生態心理學X工業設計X建築"三大領域的執行實驗與訪談的記錄,設計師深澤直人、建築師後藤武、生態心理學者佐佐木正人,三人齊聚一起將觀點用對話的方式呈現,並藉此讓讀者去了解"設計的本質"為何。



吳東治先生 演講心得 / 林妙鴻 M10010207

【個人心得】

吳東治先生以「記憶的輪廓」為題,侃侃道來自己對設計的想法,並分享他在工業設計上的實務經驗。

首先,他提到,設計並不等於藝術。藝術只考量到作者自己的靈魂,相對的,設計是為了群體、為了大眾,並且是有目的性的,但也有介於中界地帶的「Design Art」,如楚格設計的樹幹椅,兼具實用與美感、理性與感性。雖然工業設計作品講求實用性,但我覺得,作品能表現出引發人共鳴的精神或態度,就是一種美感了。

吳東治先生的作品中,正好表現了設計的目的性、實用性。例如蛋糕刀,不但解決了切蛋糕切得一塌胡塗的問題,還能夠分食給大家。另外,設計也兼顧美感機能,如鵝卵石製冰器,以光滑的鵝卵石外觀展現水的純淨。每個細節,都能看見設計師的細膩與巧思。















【延伸閱讀】








最近正在看的書,內容為工業設計相關的商品集錦,由於是原文,還沒有仔細看,但裡頭的商品都很有水準,對於設計靈感應該會很有幫助。除了欣賞作品,也可以印證吳東治老師所定義的設計。

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吳東治先生 演講心得 / 程彥彰 M10010110

【個人心得】

這次演講請到吳東治先生,這是我第二次聽吳東治先生的演講,第一次聽的時候覺得感受沒有這麼多,當時總認為比賽就是提出生活難題來解決,可能就是想想外觀造型而已,也認為只要設計一個外觀好看的東西就可以了,但在這次的演講,才明白,一個好的產品誕生是必須經過設計師重新思考與觀察生活而來的,並非隨便想想就可以的,「經驗」是我們一直在體驗的,而經驗也是我們可以運用在設計上的關鍵鑰匙,可以與使用者引起共鳴的故事,我想我們應該要反思自己在設計時是否能將經驗準確的運用呢。

記得以前大學時老師常常說“如果你要設計一個杯子,就必須把自己抽離開杯子本體,觀察杯子的週遭相關,當你還不是一個設計大師,就必須多觀察生活、體會生活,就會發現設計在哪裡”,我想現在能慢慢理解這段話的意思了!

【延伸閱讀】

Be true to your work, and your work will be true to you.
  「你怎麼對待作品,作品怎麼對待你。」
常言是「創意不可教」,設計沒有標準的執行手法,也因此它充滿不可限的魅力,提筆寫這本書需要勇氣,如何將我所體會的創意思考客觀化、理性化,具體的整理介紹給讀者,同時又不使它標準化、變成畫地自限的束縛?經過幾番檢討,我想「創意」確實是難以捕捉傳授的,但「思考」卻有邏輯性,它可以透過思考工具(考具)的輔助,產生源源不絕的創意,跨越平面、產品、動畫等各種設計領域。

吳東治先生演講心得 / 閩浩翔M10010205

【個人心得】

吳東治先生的演講之中,除了分享其所設計的作品之外,也談到了設計與藝術之間的差別,吳東治先生以對生活的觀察,觀察生活周遭所遇到的細小問題,以設計手法來解決,做出符合人所需求的貼心設計,在做出自己得意的作品同時,也顧及到人,以人為出發點,讓其每件作品在述說的過程之中,很快的讓我們能產生共鳴,以共同經驗的方式,了解其設計的巧思,使設計不流於懂的人才能欣賞,也分享了考具這本書讓我們能以簡單的方式透過觀察,在平常的生活中找到更多的設計概念,使設計更能貼近於人心。

【分享閱讀】


更多貼近人的設計

吳東治先生 演講心得/ 陳冠儒 M10010117

《個人心得》
  這次的演講吳東治設計師分享了在設計上它所運用的方式。在社會觀感眼中,一件好的設計似乎是設計師苦思而來的結晶;然而,吳東治先生則是認為生活遇上的每個問題都是設計的經驗,而非繁重的研究架構。吳東治先生藉由仔細觀察生活週遭所發生的事情,或是運用生活中既有的知識經驗與設計作連結並進行創作。這與他所說的「設計師就像社會的一面鏡子」的理念不謀而合,因為有了經驗、有了感受、有了知識,才得以創作出最反應人心的設計,看似平凡,卻也最為熟悉。

《延伸閱讀》



作者:Edition de Paris
出版社:田園城市

這本書介紹了巴黎女孩的夢想 ─ 搬出去住並成為獨立自主的女性

裡面介紹了十三位設計師、造型藝術家、插畫家等等藝術相關職業的巴黎女性的公寓。裡面擁有豐富的圖片介紹各行各業的女性如何佈置是住家也是工作環境的公寓,可以看出每位女性對於生活風格的追求以及個性的清楚連結。其中對於物品二手利用的創造過程以及生居巴黎的生活體驗,可以清楚了解到巴黎人們對於設計與環境息息相關的生活型態。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吳東治先生演講心得 / 賴思羽 M10010120


演講心得
吳先生其實以最細微的日常生活觀察為出發點,作為他設計的源頭。身為一個設計師或許對於生活所有細節的敏銳度與觀察力,是極為重要的設計能力之一,缺少了這份能力,如何能夠更進一步的去為消費者設想,去改善我們原有的生活?除此之外,吳先生的設計其實也包含了很多趣味元素,其實產品的小小趣味性,不僅增添生活的樂趣,也增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何樂而不為呢?

延伸閱讀
《你的人生,只是缺乏設計: 解決100個煩惱的100種設計》
不知道穿什麼樣的衣服、包包裡總是放滿雜物、沒讀完的書堆積如山、不知道怎麼欣賞繪畫、想結婚卻結不了婚、早上爬不起床、常常便秘……
別懷疑,這些你每天會遇到的煩惱,都能用「設計」去解決。這是一本讓設計回到日常生活的書,也是一本大家都看得懂的設計法則。設計的本質即是「解決問題」,無論是什麼樣的答案,只要能解決煩惱,就是優秀的設計。作者從事設計工作近四十年,累積了不計其關於設計的know-how。他認為,設計師不是做出酷的東西之人,而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立定計畫之人。只要應用設計的思考模式:面對問題、找出原因、收集素材、提供解決方案,日常生活中所面對的「煩惱」,都可迎刃而解。
本書依照購物、工作、學習、玩樂、保健等等生活場景,將100個煩惱加以分類。每篇右頁揭載了「煩惱」(=看問題的方式),左頁則提出其解決方法(企劃書)。另外,還特別解釋本次用的設計法則或專有名詞。本書的100種設計提供你改變人生的可能,也是讓你學習用設計的角度來思考的範例。在一個個的練習中,你將逐漸學會,煩惱之後仍能展現笑容,天天都可以為自己和別人設計美好生活。這正是設計的使命,也是本書真正的目的。設計必須回到原點,原點就是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