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m10210302 林浩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m10210302 林浩翔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王俊隆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302 林浩翔

第一次接觸到「 Tea Party 」是在設計師周的時候,那個時候就對其形象趕到蠻好奇,而今天邀請到了王俊隆先生來解說關於「 Tea Party 」的種種內幕,更是讓人印象深刻。

做為一個設計師兼 Rocker,王先生首先分享了他的經歷,其中我對於他浮浮沉沉的人生感到特別欽佩,一直沒有穩定收入、堅持玩團、甚至被倒債,我想我所體悟到的是「熱情」在人生的態度上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事,尤其是充滿熱情的時候,會開始克服一些在別人眼中看似不可能的事,而其後的豐碩成果,也當然是個人所收成。

而「 Tea Party 」本身的設計案例,也讓人見識到做為一個台灣設計師,首先要能夠正視自己的文化底蘊與歷史背景,再者運用自己所學將其活化、發展;王先生與其他七位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設計師、工藝家、音樂製作人、平面設計師等...交織出了熱情的火花。不再拘泥於傳統的形式,而是保留其精神作為再發展,其中的作品包羅萬象,像是有一件利用了紅磚+水泥的作品,使用的懷舊的素材與現代的表現語彙,其中的精神令人動容。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302 林浩翔

這次阮先生的演講,讓我意識到建築生活文化間的息息相關,尤其是他分享的策展經驗,系統性的思考全球化浪潮下,台灣該如何在大系統之下尋找自己的定位,資本主義的跌代更新不停的推動城市向前走,但城市與建築其實不應該單純的為商業服務,而是應該要更貼近人群與社會的文化,其中像是小鳳山的展覽,邀請了數位不同的建築師,共同去表達對於台灣現今狀態的省思,其中有講到一點是關於台灣本身在地理位置上的「熱帶」是否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表達語彙與美感經驗,而不再是一昧的承襲的「溫帶」國家的美學思維。

阮先生同時也提及了其實就展覽本身的發展而言,現今的創作者與策展人的角色分界逐漸模糊,展覽空間與場域的關係也不斷的被辯證、交融,像是城市甦醒與小鳳山的策展分享,提到展覽不一定要在官化的藝術空間中,而是放在城市場域讓它自然的去發聲。在這些分享案例中,可以看見許多當地的對話因而產生,像這樣子的模糊狀態,或許才是展覽本身超脫於廟堂的一種方法。

我想之後在做設計時,會更去考量到作品本身與人群、地域的關係,在西方的思維教育之下,如何與自己本身的文化脈絡作對話與結合,是將來設計師所需要面對的重要議題。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林曉瑛老師演講心得 / M10210302 林浩翔

今天邀請到林曉瑛老師來演講,其實一開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林老師的經歷,因為我以往所認知的設計師通常是長期專注於某個領域後而有所成,可是林老師卻不斷的顛覆自己,不管是前往國外進修、放棄設計主管、轉進工藝設計等...其實每一次轉型都是跨領域的一次嘗試,而老師演講的內容也一再的另我感受到,老師本人是非常開放的思維,願意接受、嘗試各種不同的事情,這值得好好學習。

而在老師的作品中,我最有印象的應該是邀月杯,曾多次在網路及媒體看上到,已經將單純的工業設計提升到工藝精品的程度,而透過老師的分享其實也可以看到老師本身對於材料是非常的精熟、可以任意玩轉的,我想那必然是下過一定的苦工;在林老師結合工藝設計的過程裡,其實作品本身都還保有一絲東方的韻味,其實我覺得這是非常難得的,尤其對一個在國外待過好一陣子的設計師而言,其實老師本身有抓住自己文化的底蘊與味道,像「竹系.築繫」這張椅子,透過老師的解說才知道其背後設計師與老師傅的不斷堅持、嘗試,完整的利用一根竹子,一化萬形,做出如此有味道的作品,如此在設計的思維中考量其完整性,更是我從沒有想過的。

在聽演講的時候,其實我一直想到日本工藝大師柳宗悅,背後的匠人精神,我想是東方文化的神髓之一,而這樣的特色,我想在林曉瑛老師的身上得到了完整的驗證。

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李冠毅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302 林浩翔

東西方雜誌的創辦人:李冠毅先生這次來台科大分享,大名鼎鼎的李先生分享他工作與在社會磨練的經驗,包含了之前在法國求學時的經驗,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李先生有提到,人一定要先深刻的了解自己、我是誰,來自哪裡、我背後的文化是什麼、我個人的經驗是什麼,這讓我很大程度的反思自己以往設計的思維,另外除了做設計意外,在社會上如何保持一種良善的心態,與人為善,才是做事能否成功的根本。

而經過這次演講,我開始會對以往我直覺不喜歡,一撇而過的事物多一層的檢視:「我為什麼不喜歡這個 ?」,對於雜誌如此對於風尚敏感的媒體而言,李先生提出的思考與洞見非常有趣,希望能藉由這些練習多咀嚼與反思自身。

2013年11月22日 星期五

易安妮(Annie Ivanova)女士演講心得 / M10210302 林浩翔


Annie Ivanova是一位來自澳洲墨爾本的設計師,這次的演講跟我本身就讀的資訊設計組有很大的相關性,老師在演講中用了很多的範例,讓我見識到影像本身做為一個溝通媒介,其擁有的可能性,並不只是我以往單純認知到的娛樂與消費性用途,其實它本身擁有巨大的說服力,比方說 Annie 所介紹的Open Air 的互動藝術裝置,是由城市出發,利用其本身民主及尊重言論自由的特色,開放式的邀請參與者進入創作,令人印象深刻。

印象最深刻的是演講後 Annie 所回答問題的部分,讓我了解到重視設計的脈絡,思考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做,以及每一代的設計師在不同年齡、不同位置上所應具備的不同思維;這讓我思考以台灣來說,要如何讓知識及價值被有效的延續與傳遞,台灣設計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下立足,其實是當下前輩設計師要思考的;而在全球化之後的中國崛起、多元價值的開展、環保議題等,則是新一代的設計師該考量進去的。

最後 Annie 以行動證明了設計師 ( 應該說生而為人 ) 應該多重視自己從哪裡來這件事:她邀請我們一起在加油的布條上合照,為了給現在局勢不穩定的保加利亞 - 她的家鄉民眾鼓勵,在拍照的同時,我深深感動,而且發誓自己之後也應該效尤之。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302 林浩翔

今天邀請到吳先生分享其職業生涯與人生成長的過程與心得,意外是吳先生竟然也是鄉民XD

"你就像是鬥雞一樣" 是整場演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當一個人跟隨心中的價值觀,並與外部環境作直接的碰撞時,那樣的行為在別人眼中及社會的價值觀裡,的確像是鬥雞一般;當不斷提出對現狀的質疑時,就是一種碰撞的開始。

但我本身是會對自己提出如此的期許,在快速消費與大量行銷的年代,不同的價值觀不斷出現,如何保有獨立的思考與客觀敏銳的觀察力?要怎麼與他人溝通、討論、批判?這都是一個個不同的課題。

而最後對於本次演講預設的問題,吳先生作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回答,對於主題適切性的質疑,的確是今後接觸到展覽時所必須認真思考的。而對於"設計評論"這件事的觀察,同時也讓我認真的反思:「為什麼我們平常不會看設計評論 ?」,其實答案是非常赤裸可笑的,當設計師自詡為帶領社會的一種專業時,卻完全沒有評論的風氣,從產業到學生之間不斷的往商業靠攏,也逐漸的失去深度。「人必自重而他人重之」,現在社會很多對於設計專業的輕視與理盲,其實部分是來自於我們本身。

希望吳先生這樣子的思維能夠繼續被傳播,讓下個世代的設計師可以有更深度的思維與更多的互動。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

張韶芹及馬慶國先生之演講心得 / M10210302 林浩翔

作為一個專注於設計的學生,今日的演講真是讓我大開眼界。

第一位張先生帶來了神經科學研究於現今商業社會的應用,也提到了未來的可能性,其中的貓耳朵真是很有趣 ( 不愧為日本製造 ) 。而經裡在分享的過程中也有提到,現今的發展雖然是以科學為開始,但最後在應用上及商業市場中,一定會是由設計是跟人類學家主導;這是個非常有趣的觀點:在科技發展趨近於成熟之後,最後還是得回歸人類行為與社會、組織、文明的關係之上,而設計的專業正是不斷的探究、思考人、境、物之間的關係,並透過轉換反應出來;如同現在很多設計的同學會與資工系同學合作一樣,

另外還有提到其實東方文明在悠長的演進中,對於人類思維的思考是比較深刻的 ( 包含道、易、禪 ) ,而且台灣在製造業的基礎上非常的穩固紮實,所以講者非常的期待我們能把握住機會,作為全球產品開發與商業市場的領導者,其間也分享了很多最新的商業案例,包含芭比娃娃的公司等等...讓人能夠簡單、快速的了解到現今商業市場演變的狀態。

而後的浙江大學馬教授所對於神經科學的研究更讓我擴張了視野,從原先的商業研究案例開展到了神經管理學,神經經濟學等鄧...講者也帶了他們實驗室裡的設備要操作給我們看,不過他電腦丟了無法展示,真的是很可惜。

而教授隨後也介紹了關於神經研究的演進,其中夾雜了不少小故事跟範例,讓人不覺乏味,對於神經研究的分支與可能發展領域讓人有了一個通盤的了解,以及未來可能的走向,其中包羅萬象。讓我深深的體會到所有的研究與活動,其實都是由人類行為所出發;而神經科學更是在科技發展之下站上了當代研究浪頭;雖然有些對於設計領域比較不著邊際,但讓我未來在看到很多新的產品、廣告、品牌、行銷時,能夠以不同的視角來看,或是了解其背後的科技跟原因。

未來將會是跨領域的新時代,而我們看待設計、人類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也隨著時代發展也會越來越不同,作為一個持續關注設計發展的學生,我對於未來與神經科學結合互惠的可能發展趕到非常興奮,同時也期許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接觸到相關領域的設計,並好好的發揮所長。

2013年10月4日 星期五

陳玉勳導演演講心得 / 林浩翔 M10210302

9/27 有幸在學校聽到陳玉勳導演對於人生經驗的分享;從念書到初出社會,然後在業界打滾,一路上的經歷與思考。

一開始的演講我還在想說為甚麼導演都講一些小事來說,不過到後來這部分反而非常的吸引我 ,因為對於生活的細節觀察,其實可以很真實的反應出其為人的思考與價值。如同導演說的:「總鋪師提出的都是人的問題」;怎麼樣思考人在社會的定位,以及其微薄之力能對週遭造成甚麼樣的影響;把全副心力專注在一件事情上,作到盡善盡美,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整場演講中不斷的感受到導演對於他週遭人的感謝,如片廠的前輩、王小隸導演等...我想那種態度是值得學習的;如同以往國文課中陳之藩先生的『謝天』一樣,對於自身的能力及經驗有透徹了解,並曉得很多事的促成並不是一個人的功勞;每次有好的工作成果都要感謝團隊、前輩、合作夥伴的共同努力,其中導演的工作經歷也讓我體會到除了感恩惜福以外,努力不斷的工作 ( 雖然導演都講得很輕鬆 ) ,持續讓自己如同磨劍一般,保持著銳利的思考在工作上。

而導演也有提到每個時期都有當下才能產生的作品,熱帶魚在他這年紀是不會被拍出來的;
其實有很多創作者 ( 包括導演、編劇、小說家、舞者、藝術家等... ) 都有提到類似的事情,每個人生的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體悟與感觸,所以在敘事的角度、方法、題材甚至美學都會不太一樣,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生活在生活裡」,專注於生命中的各種體悟,從感官的到抽象的;並對於自己所擅長的領域有不斷的思辨與批判,並與前述的體悟作結合,達到自己所獨有的觀點,並表現出來與人交流;我想這樣就是社會好玩的地方,一百種人就會有一百種想法。

總體而言,這次的演講讓我從導演的身上看到了不少作人處事的態度,是必須要花時間實踐,好好學習的。謝謝老師與助教安排這場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