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阮慶岳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阮慶岳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4年1月10日 星期五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M10210106 趙亞紀

在台灣許多特色小房子都已被巴洛克式建案所取代,但是尚有些低矮建築存著一抹幽靜的傳統風貌。如何在現代化與傳統文化中找出平衡,並著實依造當地作出符合需求與習慣文化的生活空間,確實是極需要探討的問題。我十分贊同阮老師所提及的:「找出台灣特色,並讓大家知道這就是台灣。」藉由設計師的視角發現並強化台灣文化,讓大眾逐步地懂得欣賞台灣在地的原生之美,並走出一條讓台灣人感到驕傲的文化。居民懂得欣賞自身環境,才會有熱情去延續、去深入設計師所開啟的門。

2014年1月9日 星期四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9 蔡丞恩

  阮慶岳先生這次以一個相當有趣的議題,如何在這個全球化的衝擊之下看見在地性的文化,並以鳳山興仁里為範圍策劃了一場展覽,在他的概念裡總是用大系統與小系統來相對譬喻在這個全球各地的文化,更訴說了地球因地處不同的氣候帶,而延伸出溫帶文化或是熱帶文化,這是一個讓我相當訝異的想法,在有趣之中也是第一次聽到如此的發現,不禁讓我回想前幾次的演講,講師們來自四面八方,有來自澳洲的多媒體設計師,也有去過法國的雜誌創辦人,在過去有許多想法式鼓勵我們盡量向國外探索,要在台灣遠眺更寬廣的領域,但當阮慶岳先生以台灣應屬於亞熱帶文化的時候,再回頭看看台灣這塊土地在過去幾百年孕育出的文化,其中的美跟那些溫帶國家相比是截然不同的,我們有著我們深根台灣的小系統,卻也有外來西方溫帶文化的系統結合,但而這樣的小系統追尋著大系統的概念,真的是無法避免或是必經過程?就好像主流流行音樂和地下樂團,沒有誰對誰錯,當然外與內都有不同的眼界,阮慶岳先生便是向內的文化守護者,其實這樣的角色也很重要,在我們向外尋求不同文化與融合的時候,還有這麼一群人回歸著我們本土的文化,想讓更多人知道當我們視野朝著遠方的時候,腳下踩的還是那塊原本屬於我們台灣的土地。
  然而,阮慶岳先生也不是工設背景,以號招建築設計的設計師們在興仁里策展的創舉,也讓我不興讚嘆,就像阮先生說的一般民眾如果要去觀看一場傳統式建築設計展覽的話,大多數的群眾會顯得對建築的陌生與不了解,但如果透過像是這樣在生活居住的空間,且創作的題材元素也不一定是我們以往想像中的建築模型,而是我們生活中的能夠觸及的元件,並在這個鄰里的角落讓我們去發現與感動,這才是真實的體會。也從他口中介紹的九組創作作品中看到不同設計師感觸的創作理念與創作形式,每組其中都有著值得我們省思的議題,有趣的是也從他們策展準備的過程中,看到台灣設計師與國外設計師的創作能量與想法,而最終,這些都會回歸到我們鳳山人民的記憶裡,並喚起他們意識。
  而聽過這次的策展活動讓我思考著也許我們也能靠著我們微薄的能力,在台灣的某個角落,築起一塊小舞台或是小宇宙,那天我們也能找訴說著我們這世代的議題,讓更多人了解我們的想法,而設計師在創作不論是產品或是其他,不都是為了讓人們生活更美好,如果一場展覽可以喚起更多人的想法與意識,讓更多人能更省思我們所提倡的議題,並回歸到讓我們自己生活更加美好的途徑,那何嘗不試。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19 蔡亞典

    阮慶岳老師的演講中分享了「城市的甦醒」這個策展的內容,裡頭集結了國際上許多不同領域的設計師,以台灣當作畫布,以設計當作媒介來喚醒城市中的一些味道及聲音,當中也看到有設計師透過設計的表現手法,使原本沒有生氣的巷弄,再次活了過來,但我也不禁思考設計所要帶出的本質為何?創造議題與吸引人潮是其中的重點嗎?阮慶岳老師也提到:「要營造出台灣的普遍性,並找出台灣的特色,讓大家不管在哪裡拍照,都會知道這就是台灣,才能夠造成影響」,在這次策展的許多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作者在當中的巧思以及信念,但也會有許多疑問伴隨在我的心中,例如:黃色的巷弄當中,作者用了油漆的表現法,槍向弄都塗滿了色,彷彿重新有了生命一樣,帶這樣的方式是否破壞了巷弄長年累月所孕育出來的味道,這次我們在古物翻新時需要去衡量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方式確實創造出了話題以及影響。

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9 吳亭葶


講者:阮慶岳
2012.12.27(五)

應李根在老師之邀,本次的演講者,阮慶岳老師,來跟我們談談關於「策展」這件事。雖說「策展人」這個詞近年被炒作得高調,但通常還是定位在統整的角色,但阮慶岳老師認為,策展人不必然不是創作者,整個展覽就可以是一次創作。

他與我們介紹了「城市的甦醒」(city Awakening)這個案子。這是2005年由實踐大學舉辦的國際建築工作營,由高雄鳳山與實踐大學建築系合作,為期一週,總共有九個國內外建築師、設計師參與。

阮老師的一個理念是,在全球化的狀況下,全世界已然變成一個單一的大系統,除了緊密相連,形貌也漸趨相同,在此之下,各個地方具有特色的小系統要如何維持,相當重要。像是此次選定的高雄鳳山,有座歷史悠久的西園宮,對當地居民來說是重要的心靈支柱,這就是一個小系統的信仰,在做藝術設計時這些小系統很重要,它就是當地的價值所在,如果各地都變得跟台北的信義計劃區一樣,那真是一場災難。

他也想在展覽中呈現一個都市空間具有的多元性,重視民眾的參與、想喚醒社會意識,會仔細考慮要怎麼操作,才能跟當地民眾有對話性。於是,這九位建築師、設計師,創作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謝英俊的邵族家屋重建案是一個非常實際的案例。現在的商品趨勢,是把東西做得越來越來複雜,產生排他性,迫使你全都必須購買,連以前製作起來很簡單的東西也是一樣。因此就算再基本的東西,都會產生買不買得起的問題。有感於原住民的弱勢,沒辦法貸款無法買房子,於是以建築師的身份,希望把蓋房子的技術簡單化,讓原住民們可以自己動手蓋房子。例如廁所,在山上沒辦法配置複雜的系統管線,所以「糞尿分離廁所」,就是考量到當地環境做出來的設計。不沖水,採用撒煤灰的方式除臭防蚊,再由居民每天清除,實際又環保。

另外我較有體會的是劉國滄的藍晒圖。雖然這並不是這個案子裡的作品,但今年暑假才到台南海安路親自走訪過一趟,所以特別有感觸,那時政府要拆毀藍晒圖的新聞喧騰一時,因此很多民眾在拆除前特地來訪。當時我只知道這是一個藝術家的創作,但對作品的背景並不清楚。原來當年海安路一帶,為了蓋規模龐大的地下商場,把路上的房子都拆除了,以一種強制粗暴的方式,結果商場沒做成,但上面的房子都拆光了,只留下這些房子被硬生生拆除成一半的痕跡。

繪製藍晒圖的這一棟房子就很典型。從被切開的痕跡裡,可以看得出這裡是原本梁柱的位置,另一側應該有扇窗戶,幾乎能想像得出以前有一個家庭就生活在這裡。藍晒圖是以前建築圖半手工的畫法,要用阿摩尼亞才能顯影出來,採用這樣的手法就像對消失事物的再次喚醒。想像這面牆曾經是一個完整的家,以這樣2D、3D交錯的視覺手法,讓不存在的東西存在,讓存在的東西不存在。

塚本由晴的作品是一顆充氣的樹,是幫居民實現「希望有棵樹可以乘涼」的城市夢想,所以就自己創造了一抹綠蔭,再加上鞦韆,可以邊盪著鞦韆邊唱歌。而施工忠昊的作品應該是最搞笑的了,在講述的過程裡,阮老師也不斷的強調那種趣味及荒謬感。正因為阮慶岳老師與這些建築師、設計師們各自對城市有不同的觀點、不同闡述,所以才讓這個案子能呈現如此的多樣性,個別來看是一個觀點,整體來看又是另一種觀點。使得整個展覽更成為一個超乎個案本身,更具深意的一次創作。



延伸閱讀:阮慶岳| TED x Taipei 2013:與大地和解
http://2013.tedxtaipei.com/speaker/roan-ching-yueh/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1 鄭宇婷

個人心得

       邱慶岳先生利用本身執行工作坊、展覽的經驗,從評論出生轉成策展人,與大家分享並表達自己對於台灣的狀態、人與人之間等的看法,提及著認為創作者與策展者的角色逐漸模糊的趨勢。透過他其中一個工作營的分享,於2005年城市甦醒中,對於他認為展覽應該要拉回現實,何不將展覽放入都市呢?不一定要在藝術空間下進行的想法很認同,從他的分享裡,可以看見許多創作者和當地人產生許多互動與對話,展覽不再只是一個靜態的展出,而是一個能夠引起當地或更多人思考的媒介。在這個城市甦醒下,中心思想是「全球化之下,單一化的大系統下,如何擁有自我的權利?大系統與個體的思考」,這也同時讓大家重新思考並和邱慶岳先生一起去探索,台灣的真狀態到底是什麼?非常印象他說到的「我們應該在我們的「熱帶」地區產生出我們的美學,現在我們大多深受溫帶地區的美學影響,單一化的美以為才是美,但我們實際是擁有各種木質,是混雜的,卻沒有發展出我們該有的特色與美學。」如同案例中高雄政府所傲稱的新建公園,水泥地與咖啡廳,卻只是模仿歐洲的感覺,卻忘記台灣夏日酷熱的天氣,這樣的建設一點都無法擁有像歐洲的浪漫。

       對於台灣的想法,邱慶岳更提到他的看法:「台灣是一個現代與非現代之間的模糊狀態:透天、廟…/線索、中華路(大馬路商店、晚上變成夜市),一個都市空間可以變成各種不同的功能,而非單一性的(對於台灣的街道),我們應該從「台灣的普遍性」找出台灣的特色,讓大家不管在哪裡拍照,都會知道這就是台灣,這才能產生深遠的現象,而非找到獨特性。」也在這過渡又多元的特色下,台灣的部分在地的建築師開始被國際間注意,這些人都沒有受過西方教育,形成非常有獨特的台灣風格,相比較於那些國際化的建築師來得更特別,例如謝英俊帶領居民自己動手蓋房子,讓複雜程序的房子建法變得更簡單,給予原住民可以輕鬆蓋防;劉國滄的都市客廳裡,讓我最引像深刻是黃色巷子的案例,透過這項作品開始與當地居民的阿婆形成關係,並且讓阿婆實現「蓋廟」的夢想,這樣和當地共創的感覺,才能真正讓作品延續在人們的心中或產生更多的影響。


延伸閱讀

領921災民蓋屋   台建築師美國得獎
http://tw.news.yahoo.com/%E9%A0%98921%E7%81%BD%E6%B0%91%E8%93%8B%E5%B1%8B-%E5%8F%B0%E5%BB%BA%E7%AF%89%E5%B8%AB%E7%BE%8E%E5%9C%8B%E5%BE%97%E7%8D%8E-034852189.html

阮慶岳建築師演講心得 / D9910201 王怡


個人心得:

       阮慶岳建築師於專題演講中介紹2005年10月7-14日於高雄縣鳳山市興仁里進行的「城市的甦醒」(City Awakening)國際工作營。參與的國內外建築師共9位;謝英俊、劉國滄、林聖峰、施工忠昊、英國的喬治‧羅維特 (George Lovett)、挪威的3RW (3RW Architects)、英國的麥可‧克羅斯 (Michael Cross)、日本的塚本由晴(Yoshimoto Tsukamoto)以及芬蘭的馬可‧卡薩格蘭 (Marco Casagrande)。

       阮老師提出大系統與小系統的觀念,更指出環境、氣候與文化的關係;「城市的甦醒」(City Awakening)國際工作營選在陽光普照的南台灣,鳳山市興仁里,居民的生活圍繞著宮廟,一個典型的南台灣都市環境,一開場的照片裡排排站的建築師們捻香祝禱,呈現出另一種大環境中的小環境。

       劉國滄建築師將巷子演繹為黃色的「都市客廳」;巷弄裡的椅子、物件透過清洗,再加上手工繪製出半虛假的透視物件裝置,似平面又立體,強化了視覺的超寫實性,黃色的「都市客廳」試圖批判私有建築空間與都市公共空間的壁壘分明。麥可‧克羅斯 (Michael Cross) 為解決鳳山室外的高溫,設計兩架可移動式大電扇,位路過的民眾納涼。都市公共空間的營造須對應在地的氣候、環境與生活文化,融入巷弄之中,體現在地人情味與溫度。而謝英俊建築師的「糞尿分離生態有機廁所」則既復古又符合環保的趨勢。

延伸閱讀:

1.阮慶岳,《城市的甦醒》,台北:麥浩斯,2006。
2.阮慶岳,〈藝術正在移動中〉,《表演藝術雜誌》,223期,2011 年,頁90。
3.阮慶岳,〈極簡建築洞見未來的生活形態〉,《表演藝術雜誌》,172期,2007年,頁56-58。
4.阮慶岳,〈希望文化部能更積極地與建築/城市美學作對話〉,《表演藝術雜誌》,234期,2012 年,頁71。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13 楊雅筑


阮老師這次分享了他以前工作營「城市的甦醒」中來自各國設計師的多件作品。其中有複雜,也有簡單而直接的。

我一直認為台灣是一個孤單的島國,或許是因為地理以及歷史上的孤立性,使得我們總是非常在乎別人的看法。在這個工作營中,有許多來自國外的設計師為台灣做設計,使得我們可以窺見他們對於這個地方究竟有什麼感覺。可惜多僅是停留在「很熱」、「巷子很小」這樣的印象。相較之下台灣的設計師作品似乎令我比較動容一些。

如劉國滄先生的作品「都市客廳」,訴說著都市的甦醒不是靠任何的設施,而是仰賴於居民的行動。而製作中的小插曲---大力支持的黃色阿嬤。更是讓整件作品讀來更有人情味。

而演講後的提問阮老師更提到自己尋找參展設計師的標準:第一是有實作能力,二則是有自己的思考邏輯,能清楚的講出自己的概念。他也無奈的提到,這兩類人加起來僅占了所有設計師的5%,期望自己不要成為那無法做出東西,也講不出個所以然的95%人!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阮慶岳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8 鄭雅方

﹝個人心得﹞

  此次的講者是建築師阮慶岳老師,具有作家身分的他,演講過程使用的敘述方式相當細膩,更能讓聽者深刻體會他對土地的關愛與省思。這次他介紹了自己於2005年策畫的「城市的甦醒」展覽,透過讓九位建築師與鳳山當地的環境、風土、住民深度觀察與對話,最後做出九個具有不同觀點及表現手法的作品。

  在演講過程中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阮老師提到,台灣地理位置處於熱帶與亞熱帶之間,整體而言是一個熱帶國家,卻一直仿效溫帶地區先進國家的生活風格與審美觀念,於是在城市中仿效地建立起沒有靈魂、也沒有實用價值的公共空間與裝置。阮老師對於展覽的分享讓我感覺到,一個最適人居的空間或是建築並不需要刻意模仿,而是在建築師與人和土地互動之間逐漸長成,這樣的建築就像是依著氣候、地形與其他條件,從土地中長出的植物,與土地與人都是和諧、親密的。

﹝延伸閱讀﹞
憂鬱的熱帶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2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