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蔡志堅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蔡志堅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蔡志堅先生演講心得 / 邱鈴媛M9910116

[個人心得]

文化是我們長久以來經驗的累積,台灣的起步比起日本或其他國家雖然較晚,但是台灣的飲食多元而創新,藝文活動也呈現多元與多樣性,且台灣經過多方國家的統治,我們的文化雖然複雜,但也因為如此造就了我們的海盜性格:台灣人對於新事物或新文化的接受度強,可塑性也強。看看我們的街道,充斥著各方多元的文化,不管是哪個國家的元素,都可以在台灣各地找到一點蹤跡,可以說因為如此台灣本體的文化失去了一些突顯的機會,但我樂觀地認為,說不定這樣的繁雜,就是我們有趣的文化。文創產業因為政府的推動漸漸受到國人的重視,對於我來說,記得每一種生活的體驗,就是我對於文創產品有所感知的原因,不管繁雜與否,都是一種獨特的魅力。

[延伸閱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5269
蔣勳為生活體驗的大師,作者鼓勵大家,要追求藝術人生,永遠不可以腐朽衰老;真正的藝術家,不會把自己置放在安逸、有保障的固定生活裡,不會是緊緊抓著腐鼠不放的鴟鴞,要大膽飛出去,飛去廣闊的世界。日復一日的原地踏?,只會增加生命的腐爛萎縮,只有不斷出走,不斷重新出發,才能保有活潑、健康而年輕的生命力,也才感受得到真正創造的快樂,感受得到真正的美。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蔡志堅先生演講心得 / 賴思羽 M10010120

【演講心得】

現在文創產業不斷討論如何把這些產品實際的放在商場行銷上運作,我想蔡志堅先生提供了非常多成功的案例與執行模式,關於整個體驗經濟如何比文化型經濟還要具有價值產業再造之原則從生態學上的「利基」概念運用到商場上等等等,在在給予我們一個好的典範。例如他講到花農問題,從原本只有批發改為開展觀光產業,一到五持續進行批發市場,周末提供遊客觀光並賣花,不僅可以將原本賣不掉的花賣掉多賺一筆,也提升地方整題形象與生氣,但實際上如何將地方提升到觀光地區中間又需要很多技巧,包括整個推動策略上,要有主有從,有核心也要有衛星,都是一門學問,聽過這場演講相信大家都受益良多,未來若遇到相同情況也會更了解該如何下手!

【延伸閱讀】

《設計人的第一本行銷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6625

同時擁有設計力和商業力的設計師,成功的機會比別人多! 每個設計人都該會的自我行銷術!行銷不是一個選項,而是絕對必要的工作項目。找到好客戶、並留住好客戶是讓設計事業興旺的關鍵,你的成功不光靠你的才能,還要加上有效的行銷和管理技巧。在現今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設計師若想創造新業務,就得實際理解行銷原則。

蔡志堅先生演講心得 / 黃新雅 M9810110

演講心得

聽完今天的演講,這次的主題讓我重新思考了台灣自己的文化產業未來應該要走的路。尤其是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不管是政府或是商家都開始喊起了地方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口號,但是仔細想一想,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本質並知道如何永續的發展? 雖然到之前為止我也都還對"文創"這一詞彙持保留的態度,但慢慢的我的想法有了轉變,覺得文化這個東西是需要時間的累積才能夠開花結果的一件事情,雖然現在很多的人不停的抨擊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不夠成熟,也有許多人不滿文創產業過於表面,但我相信假以時日我們會做得越來越好。我們設計師常常會非常羨慕日本人對於自己的文化與文創產業是多們的了解與尊重,並且有辦法將它做完美的包裝之後呈現在外國人的眼前。羨慕歸羨慕,轉念一想其實那些東西就像是我們的傳統產業所生產出來的產品,雖然不比人家精緻但是細細品嘗後仍然是有一種魅力存在,這次老師分享了許多他自己的實戰經驗讓我們更了解了該如何學習如何去幫助這些產業或是產品,將它們的魅力傳達給大眾。

延伸閱讀

本書帶領大眾了解文化、創意、科技、美學如何交揉相融,締造生活無限可能,提升優質生命品味。並融合20家業者包括太極影音、台師大文化創藝產學中心、台藝大文化創意產學園區、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等等...來讓讀者更深一層了解文創產業。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蔡志堅先生演講內容 / M10010206 M10010208 M10010209 M10010210 M10010303 M10010305

這次邀請雅比斯國際創意策略行銷總監的蔡志堅先生位我們介紹地方產業,一開始就點出台灣產業為何不能像外國一樣成功,原因是台灣科技業都在代工,從以前的傳統產業開始,而蔡講師認為台灣產業應該提申設計能力與企劃能力而不只是接收訂單而已,應效法歐美產業,老師也舉例日本產業是在議如何傳達價值,並不只是為了價格。

> 傳統產業- 在區域曾扮演過經濟發展重要的產業,如:鶯歌陶、虎尾毛巾、公館陶、埔里紙,而這些產業已剩無幾,紛紛都跑去大陸當代工了。地方農產品:生產地的代表性,特性是可以有很多地方均可生產與冠上地方品牌,如麻豆文旦、池上米,而這些都是第一品牌效應的代表,結合了包裝、設計與自創品牌而提升了農產品的價值與形象。蔡講師也舉例很特別的自我設計的文旦包裝,而這一箱要六百元,雖然他的包裝背後有故事但並非只靠包裝,而是在乎品質,若能讓農產品再次崛起,則重點就在品牌價值上。

> 文化活動- 不只是一天的活動,更應該是一個平台,如何透過這平台讓產業能夠賺錢才是地產的核心,如桐花節中利用桐花意象融入到商品讓消費者能夠買這意象帶回去做為紀念,而外國也因為這平台大撈一筆,他們的活動商品非常完整,像是日本大地藝術季,商品化那些設計師的設計。而蔡講師也說出台灣的產業問題,很多產業都沒具體強調出這產業的商品化,我們應該像外國看齊,醞釀傳統文化不要只是活動2-3天就徹展,這是無法傳遞文化訊息的。

> 地方特色產業- 是一個獨特性非常重要的全球性活動,他必須具備普遍性與該產業能夠代表社群,若能有社群的建構,則可創造經濟與讓生活更美好。而台灣產業有好的商品但卻沒有包裝設計與銷售手法來提升品質,像是休息站、農業產。另外將地方產業分為四個類型- 經濟型、基礎型、體驗型、、文化型,政府應將前兩者輔助往體驗型與文化型發展,文化型是為創造,體驗型則是累積經濟資本與社會資本最好的經濟型態,

> 利基(niche)- 生態學定義中生物生存在特地區域是可以永續生存以及因應環境改變的區域,產業應因應改變才能夠保固市場若依循過去則無法生存。

> 體驗經濟 =高利基+高價值,

高利基=經營者賺的有品味有文化。

高價值=消費者花的有品味有文化,重視消費價值的感覺,ex:星巴克 vs city cafe

這兩者可能會只認定為品牌概念,但品牌概念是體驗經濟其中的一環。

體驗經驗並非只是做DIY,它的價值在於過程,不是只是最後的商品,ex:150元的體驗廠業過程的手操紙。

> 體驗產業

1.不可無中生有,ex:鮮芋仙和85C兩者沒有文化基礎

2.產業歷史與背景,ex:星巴克有西雅圖文化為基礎

3.故事性

4.產業場域

5.立即性-立即帶走,非事後加工,ex:手拉坏要六天才能拿到

另外蔡講師也提到農場體驗必非體驗產業,只是體驗的流程而已

> 地區再造的問題

1.只看個體,忘了總體

2.速食文化之深耕

3.缺乏整合規劃執行

>未來市場消費趨勢

1.強調經濟性,現在是商品收集的年代

2.社會責任,

3.購物的舒適,ex:市場旁的停車場

4.非傳統銷售方式成長,ex團購、宅配

5.重視健康、安全、自然需要

6.銀髮族消費提升- 人口老化

7.非計畫性購物比率增加- 衝動型消費增加,ex: cosco行銷手法

8.少量多品種的消費行為

9.重視附加價值- 滿足感、文化,強調地方價值

現代的消費者重視尋求真實感、注重個人、參與度高、獨立自主

> 地方產業原則

必須不改變原來系統,需尊重使用者與生活者決定,重新定位,原創,經濟基礎穩定

產品加值=生活型態優質+環境優質+小鎮優質

> 主題化、專門化- 可豐富產業的可看性與學習性

主題性-核心概念,ex:故宮分好幾館

專門性-衛星連結

生活型態優質=幸福感+生態感,ex:日本產業的態度與商品呈現

> 打造3M策略- MuseumMasterModel shop

2011年11月4日 星期五

蔡志堅先生演講心得 / 曾勝鴻 D10010102

[個人心得]

地方性的社區發展必須尋找地區性的特色,尊重使用者與生活者的決定,重新定位地方產業的原創性,並且要有良好的經濟基石。蔡先生提到利基(NICHE)的看法,事實上就是維持產業永續發展的作法,透過體驗經濟提高產業的價值與文化品味。從田尾公路花園的案例中,透過假日銷售殘貨的方式,不但帶動地區的觀光發展,同時也增加了花農的收入,過程中需要透過不斷的溝通,才能改變花農的看法,讓居民一起完成社區改造。所以良好的溝通技巧也是設計師需要具備的重要技能。
台灣目前必須跳脫太急於銷售產品的社區發展方式,學習日本發展觀光的作法,從文化及環境保護的角度推銷台灣的好山好水,銷售台灣專屬的風味,用時間累積自身的故事性及歷史的豐富性,自然就可以帶入觀光客,成就地方產業。

[提問與答覆]

問:就您的實務經驗中 政府政策對於地方產業發展輔導是否足夠,應該如何調整?在眾多的社區輔導或策展案例中<新太平洋美學>,請問政府是否提供實質上的協助或參與?

答:<新太平洋美學>活動的經費並沒有非常足夠,社會資源的使用上越來越流於表面,有許多活動花費很高經費舉辦,但同時也造成排擠效應,所以較小規模活動的細節,都靠設計師及參展人的熱情支持,才能順利舉辦下去。

[延伸閱讀]

發現豐田:一個日本移民村的誕生與發展
透過地區歷史的研究可以讓社區發展更加穩固,也可以發展出更具特色的地方產業。豐田位於花蓮縣壽豐鄉,從日據時代就是頗負盛名的日式移民村,戰後大量的客家移民定居於此,現今的豐田擁有七成的客家族群與少數的閔南族群,從豐富詳實的鄉土資料研究,也見證時代的變遷,透過系統性的整理社區聚落之發展、家族、產業、寺廟、商業的發展、人物簡史、文化教育之發展等,可以讓社區思考更有特色的發展方式。

蔡志堅先生演講心得 / 方浩任 M10010103


[個人心得]


為什麼同樣的產品經過文化加值之後價格變高,銷售量反而卻增加了?

許多台灣傳統的產業在時間的效應之下逐漸變成過去式,其中夾雜著很多不同的因素。就像是早期台北的圓環商圈如今已不再有那麼多的人潮,店家紛紛尋求是否可以藉由轉型來增加客源。但是怎麼做?

本次的演講藉由許多實際的案例分享來告訴我們文化加值的重要性。傳統產業商品可以利用全新的包裝和行銷的方式來得到增值的效果,甚至讓其品牌化。強調讓消費者買到的不只是單一的產品,更是一種體驗、對傳統的保護。雖然產品價格變高了,但是也增加了消費者購買的意願。而主講人蔡志堅先生也提到這樣的加值是一種時間的投資,店家必須拋下立即賺大錢的心態,眼光放遠才能拯救傳統的文化產業。

而演講最後也提到必須讓大眾了解到維護台灣的傳統產業不單單只是店家的問題,更是人人的責任。


[延伸閱讀]


















書名:HERMAN MILLER物語

作者:渡邊力

心得:我覺得家具的生產以及代工也是台灣早期非常重要的產業,也擁有著許多技術。但隨著時間也逐漸變成夕陽產業,無法像許多國外的家具大廠一樣找出自己的定位和模式。透過這本書可以藉由國外知名家具商的案例來了解他們是如何運作的。看看是否可以找出拯救這些產業的方法。


蔡志堅先生演講心得 / 賴采秀 M10010201

[個人心得]
蔡志堅先生的演講,使我憶起兩年前曾去過南投中寮的「和興有機文化村」,一路上風景宜人,空氣很好,經過台灣原生種植物公園後,露營區還有擺放兩台戰艦令人驚訝;走走停停,吃完了有機中餐後,最後每人做了一張客家藍染後,才起身前往日月潭享受下午茶。蔡先生所提到的體驗型的地方特色產業,我覺得我曾去過的和興有機文化村,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雖然這樣的產業逐漸在轉型,但我認為還是缺乏一些非常吸引人的要素,若不是它與旅行社配合,剛好搭配欣賞日月潭的旅程,我想我不會對此景點有太多的關注。對比蔡先生所提的客家桐花季就十分完整,除了有一個非常清楚的主題外,還有吸引人的桐花包裝產品,與非常方便的交通規畫。去過許多文化村與體驗型的特色產業,此類型的地方特色產業,我常有疑慮是否不長久,畢竟與都市經濟相比的話,遊客人潮並不是如此多。除了需要把消費者擺在第一位,如何行銷當地、找出主要特色、針對顧客訴求、做出值得紀念且實用的商品..等,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我認為這些地方特色產業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廣與支持。

產業轉型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例如像是九份老街、三峽老街,整個地區是有共識的,所以他們可以一同經營,營造共同特色,吸引眾多人潮。但傳統產業很多都是由上一倍的長輩所維持下來,他們並不一定有轉型的概念,把產業做好就已經精疲力盡,哪裡還有心思去改變與行銷?如果兒女沒有重新規劃僅是單純承接下來,或是沒有遇到知音可以告知如何規畫,許多產業其實早已面臨消失的困境。雖說自身需要有自覺轉變,但如果有更多像蔡先生這樣的規劃公司或團體能主動與他們聯繫,我想會是非常好的互助合作關係。台灣的傳統產業轉型,還有一段長遠的路途要走,如何做得更好使傳統產業發光發熱,我想更是我們此輩所需要共同努力經營的目標。


[延伸閱讀]

其實在討論傳統產業轉型的同時,我立即想到的是日本的無印良品。
無印良品是日本當地已有三十幾年的老品牌,
進駐台灣後,眾多消費者趨之若鶩,寧願捨棄更便宜的台製商品,
大量採購店裡高單價的商品(但其實日本當地的無印良品單價比起台灣便宜許多),其中的原因是?

無印良品的行銷術:賣價值,不賣價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aPVaqdqQHw7zSX6Pm56pI0BX/article?mid=3636&next=3627&l=f&fid=9
無印良品-價值行銷-讓你掏心也掏腰包
http://www.muji.tw/News.aspx?ID=57

看完無印良品的基本經營理念,我更想介紹的是無印良品的總經理王文欣。
王文欣並不是單純的經營一個日本品牌,更將台灣當地特色與消費者所需帶入經營理念裡,大家可從文章與影片得知。

【40歲前當上總經理 職涯攻頂學】台灣無印良品總經理 王文欣
http://blog.roodo.com/blue_eye_green/archives/5762945.html
簡單就是好生意!無印良品「原」味商機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ct7_MKYicI&feature=results_video&playnext=1&list=PLC2F00BB3A7DA12C3

蔡志堅先生演講心得 / 劉婷宇 M10010208

[個人心得]

今天是雅比斯國際創意策略行銷總監的蔡志堅先生為我們介紹地方產業與文化加值,一開始蔡志堅老師就直接破題說明台灣現況與產業往往比輸其他國家的原因,台灣的地方產業應該效法歐美的行銷策略,應在意產品價值而不是只是盲目的追求訂單上的數字。我認為台灣應該把自家文化發揚光大,而不要永遠只幫別人代工,台灣不能像其他國家獨創也許是地域關係或是人文影響,但台灣更應該改造自己的文化,自創品牌,而這些現象我們也慢慢發現到已經有產業紛紛崛起了,像是池上米、麻豆文旦等。老師也提到說文化主題活動的意義,應該把活動當作一個平台,讓這活動展現各類別,進而賺錢,也因此活動中才會有所謂的紀念品,因為活動幾乎靠商品化,為了推銷產品讓這文化故事能夠被注視,商品化是很重要的,但在台灣卻很少強調商品化,像是馬祖遶境與西班牙奔牛節的差別,外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們肯花時間肯下功夫經營這文創,願意舉辦30幾個活動來蘊釀才1-2天的活動,而台灣卻只是想著要快要錢。地方特色是競爭力的指標,必須把自身所處的地域環境與特色表現出來,然而台灣的產業包裝卻並非改善,像是休息站、農業產品,這些產品只會一昧著東抄西抄,價值是不會提申的。老師以自身經歷來定義文創,並且非常重視文化體驗經濟。

體驗經濟=高利基+高價值

產品必須要因應改變,若不能跟著時代改變若不能跟著時代改變,則被判出局。

現在時代什麼都講求品味,經營者賺得有文化有品味就是高利基,消費者花的有品味有文化就是高價值,老師以星巴克和85C作為例子來應證現在的消費趨勢與體驗經濟的重要性。

而產業必須要有歷史與背景,否則你也只是一片歌手罷了,必須要有故事性才能支撐這品牌的概念與意涵,才會有消費者肯買它,另外要有產業場域和立即性,絕對不可從無生有。這些都是蔡老師認為成功的產業應該具備的條件,也舉例子來解釋這些說法。另外也提到主題化與專門化是非常重要的,它可豐產業的可看性與學習性,就像是故宮有分不同館不同主題,也應學習其他國家的文化表現與生活型態,力求優質生活。

蔡老師也秀出他歷年為政府所做的產品案例,並且解釋其中涵義,也讓我了解到做設計不是你認為好看就是好的設計,必須要考慮到各種人文因素,而蔡老師也特別強調設計師必須要懂一些經濟學與行銷學,因為產商並不了解通路與體驗經濟的重要性,設計師必須要會溝通,重新糾正他們通路概念,必須要累積經驗經驗、力量與互助合作才能在未來體驗產業中生存下去。


[延伸閱讀]

詠物成金:文化創意產業析論

詠物成金:文化創意產業析論

作者親身體驗,寫出他對國際藝文環境與發展的觀察,並且解釋何謂創意產業。歐、美、亞洲實際發展,並對照到台灣環境裡的「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等意涵與關係。他認為必須現在台灣必須著重於藝術表現的設計上,像是以藝術創造與方法來促進產業的升級以提高產值的品質與呈現,那麼「文化」的範圍便可成為文創產的內容。


蔡志堅先生演講心得 / 洪冠舒 M10010M01

[個人心得]

這一次有幸聽到來自雅比斯國際創意策略行銷總監的蔡志堅先生的演講,演講主題是「地方產業與文化加值。歐陽穎華先生之前也有來做過關於文創產業相關的議題,但這次演講中蔡志堅先生
舉了許多台灣鮮明的實例,對於產業與文化的相關性又讓我有更深一層的認知。雖然同樣有關文創產業的行銷與加值,但兩位老師的觀點卻有些許的不同,或者說是兩位老師是從兩個不同側面
看待文創產業的。歐陽老師更傾向於完全商業化地運作來做強做大這個產業,再用文創之所得回饋社會,而蔡老師會更注重文化與當地環境的關係,在舉辦文化活動的同時更應當觀注當地天然
的自然環境和當地的人文風俗。

蔡志堅先生還提到了”利基Niche”這個觀念,就是指一個生物在特定區域是可以永續生存和因應環境改變。社頭的襪子和田尾的公路花園產業當就是很好的案例。這同樣值得我們思考,文創產業不應該只留與表面,不應該追求廣度,而應該注重深度,而且文創產業要更多地與當地自然和人文環境相聯繫,失去了當地獨特性的文創並不一定能獲得好的結果。

老師最後依然有提到設計師的溝通能力。要成為好的設計師,確實不能只專注於自己的設計,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學,溝通能力、行銷學和經濟學都會死不可或缺的。

[延伸閱讀]




















通路行銷與管理:實戰與本土案例

『通路』在現今的消費環境之中,是不可忽視的強大力量,通路創造品牌的時代正式來臨,7-11、誠品、屈臣氏均是通路創造品牌的箇中翹楚。本書由戴國良博士精心撰寫,從本土與全球為出發點,介紹通路設計、整合、及關係管理並配合本土經典案例,撰寫出第一本以本土通路品牌為主軸的通路專書。





















台灣知名設計師與藝術家—李明道(Akibo),在近年來台灣社會的商業設計與數位美術創作領域,皆佔有一席之地。這位完完全全由台灣這塊土地餵養的創作者,也是從這塊土地汲取養分、記錄並呈現的設計者,隨著設計與藝術,他的作品不只是兩岸三地,更足以傳播到整個亞洲!這本「This is Akibo」專輯,蒐集了他1990到2006年精選作品,全本中英對照,更有與Akibo的精彩對談!對一個永遠在嘗試新的可能、認為創作是藝術家的生理需求的人來說,他是如何得到源源不絕的發想來源?他如何與家人與身旁人之間真情相對,並呈現在他的作品中?又是怎麼看重台灣本身環境中的事物?與他具有啟發性的創作理念?

蔡志堅先生演講心得 / 張佳音 M10010113

[個人心得]

蔡志堅先生提到了很多關於台灣整個大環境的現況,不只影響著設計圈,也對整個產業有很深遠的影響。我特別印象深刻的部分,是有關蔡志堅先生扶植地方產業再造的例子。我一直在想,我學設計是因為可以做很多不同有趣的事,一直做同樣的事我會覺得很無聊,但同時,也在思考之後出社會,我能不能找到有變化又可以幫助社會的工作?蔡志堅先生提到了”利基Niche” ,他說這個觀念是指,一個生物在特定區域是可以永續生存和因應環境改變。並舉了社頭的襪子和田尾的公路花園產業當例子。我是彰化人,對於彰化一直是傳統產業重鎮有很多了解,也看到近幾年,各種產業如水果業和農業,慢慢的提升了行銷和包裝等的品質,加上今天聽了老師的介紹,才發現原來田尾公路花園近幾年變更好玩原來是因為老師的扶植

在思考本土經濟時,可以更多去了解每個地域的特性,用設計來讓這些獨有的特性發揮到最好,而不是強迫每個地方接受同樣的文化,我想這是我之後可以研究的方向。

[延伸閱讀]
蔡志堅先生在上課提到了田尾公路花園的”菁芳園” ,是一個以美麗生態聞名的園區,我去過好多次了~~~這裡分享我一些照片XDD

還有介紹影片
我們eye旅行(55)彰化田尾~公路花園~真的很漂亮^^

彰化田尾公路花園占地341公頃,觀光路線規劃完善。有腳踏車出租,可暢遊全長7公里的「星光自行車道」,悠哉欣賞花海風光!非洲菊達人王進財,將家中的田地無償提供公所­作為花田體驗區,讓前來公路花園玩樂的遊客,除了騎腳踏車遊田之外,還可以到花田裡親身體驗採花的樂趣,再一次帶動了田尾地區的觀光熱潮!


蔡志堅先生演講心得 / 閩浩翔 M10010205


『個人心得』

聽完蔡先生的演講,主題一直環繞著,如何讓我們所在的地方產業,運用文化的方式來加值,我們應努力的提升產業界的產品價值,而不是一昧的以價格為導向,一個設計過的杯子往往比一般普通的杯子價格還高出了許多,或許我們不應執著於這只是個杯子為什麼賣這麼貴來思考,而要以這個杯子所帶給我的價值,不同感受或文化意涵的方向來思考。

其中蔡先生也有提到在四種產業類型中以體驗型的行銷方式最好,當大家開始厭倦了平凡快速的購物模式,或許可以透過體驗行銷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親身體驗享受,不僅可以推廣其產品或文化讓人感受,經由體驗後所感受的產品價值,也能達到增加收入的目的。

『延伸閱讀』

觀光與餐旅行銷:體驗、人文、美感

作者:曾光華、陳貞吟、饒怡雲










體驗台灣的創意與努力-,透過章首專欄「遇見創意」、書中案例,能體會台灣餐旅業者長期以來如何以創意、意志、專業精神來耕耘事業,尤其是不少業者的人文涵養,更是值得作為我們的楷模。


蔡志堅先生演講心得 / 管哲楓 M10010104

[個人心得]

透過這次蔡先生的演講,談起文化產業的發展,心中又充滿了更多的疑慮,
在這個消費經濟的時代,物價上揚,鄉村賺的錢沒有變多,所以來到都市發展。
現在我們透過新思維運作農村產物成為更具經濟價值的產業,並擴張發展經濟作物的價值,
但這樣都市的物價是否因此也提昇,造成價格持續上揚的惡性循環?
金融海嘯與崩盤將會在多快再次來臨?
體驗經濟是2008年甚至更早提出的一個概念,但對於這種體驗的過程,感覺僅止於刺激經濟發展,對於更多文化、社會、道德、價值上的發展是讓人存疑的,體驗過的物品,
是不是就成為了無用的物品進入垃圾場?對於社會責任上的價值是值得深思的。


[提問與答覆]

問:鶯歌的陶瓷產業雖為台灣某種程度上的標記文化,
但現實中,面對大陸、Ikea等競爭,實際上有好手藝的師父,
接單量極度萎縮,而陶瓷博物館與老街也僅只假日的人潮,
對於這些社會快速的變遷,有誰或怎麼樣的方法來讓這些失落的產業能生存下去?

答:這是政府有抵抗,但是無法抵抗的經濟壓力與變遷,該做的不是阻止外來進口,
而是輔導現有傳統產業成為下一個法蘭瓷。假設鶯歌多了三個品牌,當地的就業率就會因此提高,政府應該做品牌輔導與行銷,並應用海島型的經濟思考台灣,有如日本或英國,
而非用大陸型的一條龍模式套用在本土。


[ 延伸閱讀 ]

體驗經濟



Joseph Pine 談著在工業經濟、服務經濟之後,另一層的經濟模式為體驗經濟,
告訴人們體驗經濟中的真實與不真實的意義,而這些體驗又如何影響滲透每人的生活,
透過一些成功的範例,深入淺出的介紹體驗經濟的意識。



蔡志堅先生演講心得 / 楊舒涵 M10010303

{個人心得}

如果說歐陽穎華先生的演講是告訴我們如何利用文創產業賺錢,那蔡志堅先生的演講便是如何去提升文創產業的價值。以前,我只要看到海報比賽有跟文建會扯上關係的一律都避而遠之,想說台灣文化不就夜市跟101嗎,直到這幾次的演講,才知道shopping mall並不是一個評斷城市的標準,而所謂「地方產業」、「社區文化」雖然緩慢卻正在穩定紮實的發展中。

蔡志堅先生在地方產業中提到「體驗型產業」,讓我想到地主親戚為了將車程過去傳統伐木產業轉型,走向觀光、環保、永續發展而跟觀光局合作,設立了一個體驗工廠,可以自己使用木材製作椅子或其它方便攜帶的木製品。這樣的工廠再加上附近的老街、火車站、車埕木業展示館…等等,形成一個複合式的觀光活動中心(之後還要搭建與日月潭相連的纜車)。不僅能創造出價值,也能帶動地方的產業,這應該也算是體驗型產業的一個例子,只可惜目前政府還沒有一套好的行銷手法去推廣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部分。

當然,從蔡志堅先生的演講可以得知,相較於日本的工藝產業所帶來的巨額產值,目前台灣的文化產業多半還是短視近利的,但我想只要懂得慢慢耕耘,將舊有的文化賦予它新的價值,台灣的地方產業還是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延伸閱讀}

【南投車埕】林班道~尋寶的好地方
圖多無音樂好閱讀
http://unboxing.cc/?action-viewnews-itemid-1039

蔡志堅先生演講心得 / 林純綺 M10010116

[ 個人心得 ]

這次的演講讓人更清楚地了解到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實質現況,而對於近幾年來大量呼喊台灣文創口號中,更顯得空洞;蔡志堅老師在演講中不斷舉出的文創發展案例中,藉由解說讓我更了解該要用什麼樣的角度去發掘、發展,進而深入文化內涵,而非流於表面的產業或產物。 對於文化,我們好像不只是缺乏了觀察力,甚至該具備的溝通、行銷能力,都是顯而易見的不足;在全世界都處於國際同化的潮流下,又要如何凸顯自己?要怎麼行銷自身文化?明顯成功的例子明明不遠,又為什麼沒有辦法執行?

每次看到日本的設計,他們把自己的文化特質加入其間,甚至讓使用者感染到那樣的氣氛,不用藉由說明,你看見的是日本人的嚴謹精神、專注與美學涵養,這些看不見,卻可以感受到的東西,居然都包含在裡面了。
對於蔡老師演講中提到 "以退為進" 的策略經營模式,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雖然從沒去過田尾公路花園,但是那樣的歷程與構想模是真的是非常有趣的,藉由空間的退讓,換取更多的人潮,也許中間的過程不是那麼容易,畢竟基本的經營模式中,這樣切割或者犧牲是非常不利的;類似的例子我想,就跟便利超商願意騰出空間,製作久留的休憩飲食空間,吸引人們願意多做停留與消費,看似佔去商品擺放空間的缺點,卻反而變成流通商品的最重要元素。


[ 延伸閱讀 ]
日本文創,全球熱賣!:

從日本動漫產業看成功商機!

因應之前周育如老師說得日本漫畫的力量!!推薦這本書~

文創產業是一個國家最動人、且識別度最高的國際競爭力產業;未來征服世界的,是文化產業的創造腦力!!日本動漫畫在亞洲的魅力驚人,影響力甚至擴大至歐美各國,從動漫畫超級強國日本的實際經驗,啟發的將不只是政府、也包括文創工作者、趨勢觀察者、以及尋找好創意投資的創投業者!

蔡志堅先生演講心得 / 劉知潔 M9910213

[個人心得]

怎樣是屬於真正地方的文化?到底誰還記得多少的台灣文化傳統產業?

以文化加值的面向,老師分享了許多個案是值得我們回味和討論的。是否有好的品牌形象包裝、產品的品質保證、甚至商品的背後有感人肺腑的故事,這些都是可能性。

但是,針對另個觀點來看,不禁再度讓我想到既往的經驗,台灣人是否有足夠的生活素養準備接受、甚至享受這些地方特色文化,他們是否會願意多付一分錢,是為了品質的保證?是否再看展覽的時候,有足夠的素養不會胡亂除摸展品?是否在美術館博物館當中,不會追趕跑跳碰?這些,都是以前台灣人在社會上所呈現的。我相信,現在必定是成長了。這些既往經驗或許也不盡然是壞事或是沒有實際上的幫助,當將這些經驗抽絲剝繭並且涉入綜觀其面相之後,在行銷、品牌行銷的手段上,或許會使人產生不同的遐想空間。但是,誠如老師所分享的,循環中的最終宿主,還是得回歸至企業、政府至整個社會。

蔡志堅先生演講內容 / 程彥彰 M10010110

這場演講主要講的是地方文化產業,讓我受益良多,學生我的家鄉在台東,人人都認為是個落後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認的台東是一個風景美好的地方,而蔡先生也對於台東的地方產業有所貢獻,因此對於蔡先生對於文化產業的想法相當認同,蔡先生舉了白川村合掌造的例子說明文化產業必須要累積力量以及互相合作,才能發揚光大,也必須要將傳統產業創造出新的市場來應對現今的環境變化,這樣傳統市場才能延續下去。

我認為傳統產業不應該中斷,如果沒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台灣,又會是個怎麼一個樣的台灣呢?台灣政府到了最近終於開始重視這塊領域覺得很欣慰,看著那些老師父工藝師們辛苦工作著,這份精神,實在令人感動與敬佩。

看見蔡先生分享了許多成功的案子,深深覺得一個好的傳統文化產業,必須經過包裝與行銷以及本身的內涵所塑造出來的產業價值,就如同產品設計一樣品牌必須要有故事性,使用者才能更容易進入那樣子的情境,並且去感受隱藏在產品背後故事的內涵,這才能夠塑造成功的案例。

文化產業是個感質體驗,必須要親身體驗親身感受才能理解,必須了解產業背景與歷史,才能明白這個產業的內涵,文化產業帶給使用者心靈上的喜悅與感動,才是真正的價值。

[衍伸閱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03939

無所不在的台灣鐵道文化

  我們的美麗寶島,曾是一個處處有火車、遍地有鐵路的「鐵道王國」。不過你知道世界上第一部公開放映的電影與鐵道有關嗎?你知道台灣最早的車廂編號是甲乙丙丁,而非1234嗎?你知道台灣在戒嚴時期不能拍攝火車嗎?鐵道文化早已根植在每個台灣人的生活之中,成為永恆的記憶,舉凡文學、音樂、旅遊、攝影、古蹟、運輸、建築、卡通、電影,無一例外。但,你真的瞭解其中的奧妙嗎?

蔡志堅先生演講心得 / 林妙真 M10010202

【個人心得】
「景氣再怎麼壞,還是有路可以走」,這句話說明產業中是沒有前景黯淡的「夕陽產業」,存在的只有僵化的思維與管理模式,缺乏利基必須因應環境改變,不依循過去的概念,蔡先生給的幾個觀念都是很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台灣的產業總是短視,求近利而不將眼光放遠,在經營中急於將企業擴大卻忽略了自身基礎的穩紮穩打,這樣的經營模式缺乏長時間的文化沉澱,太過快速的膨脹是無法累積能量的,所有的成果就如同曇花一現,無法帶動產業深耕於台灣這片土地之上。我想台灣的傳統產業、地方產業,以及文化活動,在時間的堆積之下,皆醞釀出自身的文化特色,這些特色或許是創造台灣經濟的先鋒,或許是台灣人民草根文化的來源,但舊時的、古早的絕不等於是過時的、被淘汰的,這些傳統產業即使面對環境殘酷的考驗,只要秉持著與時俱進的新思維,都能賦予商品更高的經濟產值,走出新的經濟型態,重新再出發。

【延伸閱讀】
台南紡織董事長鄭高輝:沒有夕陽產業 只有夕陽管理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10822000025&cid=1210

我很喜歡這篇報導裡的一句「景氣再怎麼壞,還是有路可以走」

2011年11月3日 星期四

蔡志堅演講內容 / M10010101 M10010102 M10010103 M10010109 M10010110 M10010M01 M9910213

[地方產業與文化加值]

雅比斯國際創意策略股份有限公司 蔡志堅

專案:創意活動、市場行銷、展售、產品開發

[什麼是地方產業?]

台灣科技業主要是代工,而傳統產業也是代工或是拼價格→(ODM)

以台灣為中心,往左發展→OEM(中國大陸)→拼工資,往右發展→OBM(歐美日本)→拼價值,也就是說我們要往自創品牌或者產業必須要提升到自我的一個設計能力或是企劃能力或是行銷能力而不是在別人給你一個訂單而已,所以我們必須要效法歐美日本的部分。

日本文化工藝產業,60個員工,創造十億日幣產值,創意不在乎行銷,而是產品價值必須突顯出來;不該往價格的取向,而是價值的取向,因此我們必須要往右邊發展(OBM)

傳統產業的定義:具備地方文化特色、地方農產、群聚產品,稱為地方產業

地方產業可分為三類,

1.傳統特色產業:曾經扮演過經濟發展重要的產業,可被認為傳統特色產業(ex.鶯歌陶瓷、苗栗公館陶、田尾花卉),這些產業所剩不多,鶯歌從生產轉為觀光變成店面。

2.地方農產品:地方農產品與前述地方特色產業不同之處在於它的是初級的產品,但也扮演哪個地方的經濟基石的一環 這件農產品所辦乙的一個地方的生產地代表意象 但其特性是一種農產品可以有很多地方均可生產與冠上地方品牌。(ex.池上米、美濃米、麻豆文旦)。老胡文旦園包裝盒(麻豆文旦),一盒六顆裝,包裝後可將價值提升為六百元,不只利用包裝呈現特質,還必須要把種植的品質到一定水準,農產品可以賣到很好的價格,就是在於品牌。

3.文化主題活動:很多地方長或是文化活動,但往往忽略文化主題活動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一種,更是一種地產,把活動當作一個平台可以在這活動展現各類的表演,ex.桐花祭,如何建構形象?→桐花的意象產品,活動不是一天的活動,利用平台讓產業賺錢,利用活動與產品來塑造文化活動的形象。國外商品結構很完整,活動沒什麼賺錢,賺的是商品與產業所串連出來的產品。台灣最可惜的活動是媽祖遶境,沒推廣成功,西班牙奔牛節雖然只有30分鐘,但活動有一個月,再奔牛之活動前期有五六百個活動,讓所有人都可以參加這個活動。因此活動產業應該在這個地方建立平台,而不是只有那兩天的呈現,喪失辦活動的意義。

桐花祭→業者業主設計師創造出桐花祭的概念,包裝氛圍要塑造出來。

地方!特色!產業!沒有獨特,會失去位置。

*全球化中普及性急遽擴大,獨特型的需求日益增加
*
地方特色成為國家競爭力的指標之一,是單一性,普遍化的相對面

*社群,地區的產業發展,創造地方經濟與魅力
*
讓鄉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

沒有發展地方產業就會失去意義

[利基NICHE

生態學(=產業)定意一個生物生存特定區域是可以永續生存以及因應環境改變的區域

Ex.公館陶,所剩不多,沒有永續生存因應環境改變,必須因應環境生存才能永續發展。

真正的體驗經濟:高利基NICHE與高價值VALUE的產業經濟(ex.廣興紙寮的利率)

高基利是針對營業者:簡單的說就是賺得很有文化與品味(ex.星巴克、春水堂)

高價值對消費者而言:就是利用消費行為換取同等的文化與品味(星巴克與85c的差別→與85度C的差別在於經營者的概念,消費者對於消費價值的感覺)

體驗經濟→不只是DIY,在高基利與高價值發揮到最大,體驗產業的過程。

體驗產業的定義

1不可無中生有(ex.鮮芋仙與85度C沒有文化立足、支撐點)

2要有產業歷史與背景,象徵專業與文化(星巴克&廣興紙寮有說明產業背景&歷史)

3要有故事性,涵有文化意涵在裡頭

4要有產業場域(ex.廣興紙寮)

5要立即性,(可立即帶走)可快速見到成果的效益

地方產業→體驗經濟→地區再造

地區再造的問題:

1.只看個體,忘了總體

2.速食文化的深耕
3.
缺乏整合規劃執行

[未來消費趨勢]

1.強調經濟性:減量消費,重視高品質低價位的商品

2.社會責任:等於多付錢,保護環境、社會道德,必須要附帶價格

3.購物舒適:團購、直銷,成功=行銷手法與包裝與產品建構

4.銀髮族消費:人口老化,小家庭轉變、老人人口增加(ex.宜蘭必須要讓老年人在那消費率提高)

5.非計畫購物:衝動型的消費(ex.costco消費)

6.重視附加價值:滿足感,文化,地域價值

消費者的趨勢比較:

傳統消費者/尋求便利、步調一致、參與感較低、順從、不具消費知識

新消費者/尋求真實感、注重個人、參與感高、獨立自主、消費知識豐富

產業再造原則:

1.使用者與當地生活者來決定(ex.設計師沒考慮到經濟能力,必需要傾聽使用者感受)

2.重新定位

3.原創性

4.經濟基石穩定

推動策略

主題化與專門化可以豐富產業的可看性與學習性。

創造重遊性:

最大產值:讓土地不下跌,讓土地往上漲

*白川村合掌造(註:是指日本一種特殊的民宅形式,特色是以茅草覆蓋的屋頂,呈人字型的屋頂如同雙手合十一般,於是就被稱為「合掌」)

地方產業像合掌造一樣(茅草屋),屋頂壞損換茅草需要大量人力,故每次有哪一家人的屋頂需要翻修,全村的人就會同心協力一起完成。地方產業必須:一、累積(累積力量,使能量變大、發光發熱),二、互助合作(不管任何產業都並非一個人就可以完成事情)。

傳統產業的延續:創造市場來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