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方芷絮小姐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方芷絮小姐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方芷絮小姐演講心得 / 莊偉銘 D10010301

[演講心得]

張老師用心安排的系列演講,讓我們看到在文化創意產業裡不同面向的推動者:從專家身上我們學到如何作一個好的設計,不用言語和過多的論述,單以設計品本身的美感,就能打動人心;從一個文化推動者的身上,我們看到一個全能的政府想要控制的本質,除了階段性的在文創產成長的每個時機點佈局合宜的扶植策略,更積極性發展文創產的廣度;在從一個配合政府推動地方整體文化策展人身上,看到他們對於文化產業化,產業國際化的專業態度,我由衷的欽佩這些推動者,總是在背後,為台灣文創產默默的付出,未來,隨著環境的改變,文創產的操作政策和手法必定會跟著調整,只要我們找到正確的方向,無論是擔任哪一個面向的推動者,持續的努力著,相信定能有番作為。

[延伸閱讀]

文建會 文化創意產業專刊第0004

台灣設計產業發展趨勢設計‧讓世界看見台灣

http://www.cca.gov.tw/images/epaper/20100323/page04.html

這期專刊提到全球設計潮流,也因華人在世界經濟的影響力,間接的影響台灣設計引領國際的發展:一、擴大整合力、二、心經濟、三、CSR風潮、四、融合、五、科技驅動新型態設計、六、操控未來力量

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方芷絮小姐演講心得 / 林妙鴻 M10010207

[個人心得]
台灣文創近年來在政府推廣下,遍地開花,各種設計創意的展現常讓人驚嘆不已。正如方處長所說的,台灣雖然地方小,但人文氣息濃厚,能夠發揮無限的創意,讓這塊土地的色彩更添繽紛。近年來,台灣設計得過不少國際大獎如IF、紅點、GMARK等,更讓人認同台灣所擁有的軟實力。

在當今社會下,各種文化價值都是十分寶貴的,尤其在台灣這個多元文化互相碰撞的地方,更要懂得自我認同且欣賞別人的價值;因為特色是無法被任何東西取代的,彼此學習、交流,才能演化出與過往截然不同的光輝,在不抹滅傳統的前提下,與現代、世界接軌,激盪出更多火花。


[推薦書單]

文創進行式:走訪25個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現場

因為和演講的台灣文創相關,所以推薦這本書。內容提到25個個案,展現台灣各地和文創習習相關的在地歷史、特色、生命等,沒有時間一一走訪這些地方,可以用閱讀的方式,稍微拓展自己的視野。

方芷絮小姐演講心得 / 洪冠舒 M10010M01

[個人心得]

文建會方芷絮處長這一次首先介紹了台灣文創能量在國際上的展現,然後又把目光聚焦到台灣文創在中國大陸引起的反響,例如周杰倫和康熙來了在大陸所獲得的成功。方處長也提醒我們要更具有國際眼光,台灣並不具有很大的內部市場,這就需要我們要更加註重國際行銷和跨域合作。例如北京煙袋斜街與台灣文創的合作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而我們年輕設計師也應該把自己的眼光變得更加廣闊,不能只局限於自己的設計,還要更加注重產品的通路,想法夠好並不一定就能得到市場的積極反應。

而處長提到的12種創新經營模式也給我很大的感觸,這12種創新經營模式為我們渴望創業的年輕人打開了一扇門,成為了他們可以進行學習的典範,指引他們要如何獲得成功。

[延伸閱讀]








十年間,法藍瓷跨越了別人數百年的品牌經營,讓世界看到了法藍瓷,但它不只是在這短短十年間才站穩腳跟的。伴隨著法藍瓷的出名,接踵而來許多現身說法的邀約,使得陳立恆慢慢發現兩岸三地的華人,從莘莘學子到社會大眾,不少人都對文創產業抱持理想,對自創品牌滿腹熱情,想要知道品牌應該如何開始,哪些是文創產業的現實面,他們更好奇法藍瓷的來龍去脈,好奇和法藍瓷相關的人事時物。

於是這本書誕生了,陳立恆決定分享他的人生及品牌故事,使之作為文創品牌孕育經驗的載器,拓展出更完整的創業、創意與品牌的面相。他的人生故事在浩瀚書海裡,就像一粒麥子般微小,但如同約翰福音書裡的麥子,落到一個有灌溉的地方,它可以生出千千萬萬顆穗粒,可以抽出另一根企業的芽,或是開出另一朵品牌的花,其力綿延亦其味無窮

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方芷絮小姐 演講心得 / 彭傳旋 M10010206

[我的心得]

文化是一種演化
文化無法憑空而來,是需要生活的累積與實際的驗證,新舊文化之間勢必有其關聯性,只是我們時常因慵懶而無心探究。


創意是一股力量
創意給人能量,如同食物提供養分一般,只是用以創造事物,而設計元素的注入,是激發出力量的關鍵,但始終被排在生產補給線。


產業是一門學問
產業需要研發,無論是產品與管理上的突破,才得以在市場上不斷維持自己的優勢,嘗試以失敗換取成功是家常便飯,但在產業經營上大多不容許失敗。


結論
有資深的前輩指出,文化創意產業是必須分別拆開來看的,但我對這論點始終抱持懷疑,因為拆開來或許是一種方式但絕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保留模糊地帶或許是給有心投入的人們能有更多的彈性與廣度,而不是將各方面都制度化了,然而,文化是助益還是羈絆,這又是另外一個屬於認知性的問題,純粹的文化雖然有深度及代表性,但卻容易與其他文化產生距離,但多元的文化雖然有廣度及通達性,但卻容易受到批判的挑戰,這兩者之間的平衡點該如何拿捏,我認為機會點就是關鍵,在正確的時間、空間點就會成功,因此,培養對世界的敏感度,抓住脈絡,而非局困於文化的現實束縛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設計文化,那才是真正文化創意產業的真諦。


[延伸閱讀]



創意亞洲現場creative economy
探索十大設計師的創意力
作者:官振萱
攝影:郭英慧
出版社:天下文化

反璞歸真 發現亞洲創意最核心-生活就是最好的創意土壤

內容為訪談了亞洲當紅的頂尖設計師,他們的作品中沒有極度的扭曲誇飾、強烈渲染的前衛型態,具體呈現一種東方的內鍊的哲學思維,就如同書中許多設計師提出的共通概念「一切創意是源自於生活」一般。

當我們生活開始洋溢著關於創造、設計之類的訊息,而眾人的目光仍舊集結於那些西方傑出的、前衛的設計作品時,有沒有反思過這些創意可以維持多久的生命週期,是短暫的現代藝術如花火般的瞬間絢爛亦或只是服裝設計般的季節交替,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到底為何?有沒有更為重要的人文思維在這些設計背後?而這些成功塑造流行的風潮,究竟是源自個人的天才創意還是有強大文化背景的薰陶醞釀。

當回歸一切現實面後,最終的創意發想還是要從思考自我環境的內在本質,透過人最直接的五感,去設計理想生活,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與突破才會發現創造力其實就是在自己的身邊,與其說這些設計師們是藝術家,倒不如說是實現理想的哲學家,也或許,其實神等同於設計師。

方芷絮小姐演講心得 / 管哲楓 M10010104

[個人心得]
政府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上的不遺餘力,從過去的不相信到現在成果,我開始相信政府是有在努力,但全民的文化提昇並不能只靠政府或是私人企業的努力,更多的是需要靠時間的醞釀。當時代在演進,後浪總是會推著前浪,無法讓社會前進的人是會被現實淘汰的。
設計其實只是社會的小小一環,無需要妄自菲薄或是自視甚高,與其一味批評其他人,環視自己有沒有做好自己的本分我想是更重要的。

[延伸閱讀]
設計東京

透過設計的眼光,來了解東京甚至是日本的文化,我們可以了解文化不是一蹴可幾。書中分享許多私景點,來了解文化是全民的生活習慣的整體提昇,並不是靠單一個人就能達成的。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方芷絮小姐演講心得 / 顏偲如 M9910207


[個人心得]

在前幾周聽了許多老師專家的演講,有提到一些政府的相關措施,對於文創產業的優劣勢等等,今天難得聽到方處長以政府的角度來跟我們講文創產業,台灣文創走了那麼多年,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往各方面發展,但是總覺得還是沒有很具代表性的東西,能夠真正代表台灣。

方處長提到,台灣是個多元性的,從一元到多元價值,從自我認同到彼此欣賞,在各種不同的文化注入到台灣時,各個文化的特色、創造潛力、價值觀,他都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的顯現。就像泰國的設計利用天然植物來當材質,設計出屬於他們的設計文化。或許我們台灣也該找到可以代表自己文化的重要價值性,就像MIT,要能夠在國際上被大家看到。

但以政府的資金運用是否真的能夠跟文化的價值相衡量這也是一個要探討的地方,花了那麼多的資金,但帶來的實質效應是否成正比。現在雖然推動了很多的新的經營方式,有許多的配套方式能夠把文創產業提升,但民間專家機構和政府之間的溝通橋梁更要建立起來,不然雙方意見不同調,難達到良好的效益發展,反而抹殺了創意與實質價值。期望看到文創產業能進一步的邁進。


[延伸閱讀]

MIT就是好禮 / 彭思園

38個台灣在地品牌,38個動人的故事,他們始終是一步一腳印,堅持製造高品質、高質感、安全優質,還要有濃濃台灣味的產品。
提供了遊園參觀及體驗課程等詳盡的旅遊資訊,讓您買好禮、玩有趣、賞文化,盡情感受台灣的好!!

方芷絮小姐演講心得 / 馮成文M10010203

[個人心得]

從幾週以來,聽到了不少業界專家對於文創產業的看法,但大多數的演講者都持質疑的態度,並提出了不少批判對於台灣文創產業的發展。方處長這場演講從政府的角度來切入國內文創產業,並做了深入的解說與分析。縱觀來看,政府與專家的角度好像有點出入,不只是對產業的執行面或是推展面。或許這也應該想想為什麼會友這種情況發生,是政府執迷不悟於專家的意見,還是專家只是站在獲利的角度無病呻吟。關於文創產業的分析,不能只是單看政府的政策,或是專家的說法,更應該聽聽民眾的意見。我覺得這是演講以來都沒有接觸過的面向,或許民眾也有不同的意見。

其實政府推行文創產業的政策應該是有好有壞,不應該一盤的否認其所做的努力。台灣地方雖然不大、人口不多,但我們擁有一定水準的人文氣質,這是一種生活品味並且也可以轉化成設計的力量。政府也希望從這點下手來提升台灣的設計能力。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保有人文底藴與生活方式才能創在國家的競爭力。國家競爭力非經濟實力,而是文化的創造力。從一元轉變到多元,從自我認同開始到彼此做文化交流。目前也有很多一流品牌進駐大陸的市場,使台灣因此坐收地利之便。文化是經由生活主張和生活品味的交互影響,才能形成品牌和商品。或許我們都小看了台灣自己的設計實力,而過度崇洋媚外。台灣應該就像方處長所說讓MIT成為台灣的品牌。其實,不少台灣的設計在大陸創造了“台流”,台灣的流行文化在大陸造成極大的轟動。就連誠品也在大陸市場占有主導權。

為了好好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我覺得應該好好整合民間專家與政府機構,這樣才能創造最好的成效。不應該政府與專家說法不同套,如此不但削弱力量、也分散效果。

[延伸閱讀]

品牌台灣

http://web.pts.org.tw/php/mealc/main.php?XMAENO=924

品牌台灣是公共電視所拍攝的紀錄片,分別訪問了六個不同的台灣企業,分別闡述了台灣的產業歷史與創業經過。並整體分析台灣從MIT到BIT(Brand in Taiwan),在彼此依賴日益的全球供應鏈中,台灣的產業地位也隨著趨勢悄悄的改變。

方芷絮小姐演講心得 / 張文馨M10010204

[個人心得]

在幾次業界人士的演講之後,這次請到的方小姐是來自政府的說法,也有了許多不同的觀點,台灣雖然小但是競爭力卻是不容小覷,我們得很多獎在國際也有肯定但為什麼設計產業的發展仍然緩慢,方小姐提出的幾點台灣優勢非常棒也很認同,像是文化巷弄,多元文化和華文的語言優勢,雖然這幾點一直都是優點但是我覺得台灣卻又有點依賴這幾點而沒有加以突破,像是華語的優勢,雖然現在大陸是個很大的市場對我們的流行產也是個很大的發展點,可市有時候卻又太依賴這樣子的優勢而沒有去發展大陸以外的市場,像是日韓或是歐美市場,如果有更佳多元的思考應該會有更多的機會點。
台灣這個品牌近年來漸漸的塑造起來,從MIT開始到現在設計大會之後所謂的MDT,這樣的發展模式就是從製造到研發,創造出唯一才不容易被取代,大陸人那麼多工資又便宜,如何贏過這樣子的競爭對手也是台灣的一大目標,畢竟我們一樣有的是中華文化背景。台灣的”人”一直是我覺得很特別也很棒的一個文化特色,不管是人才人情味,在這塊舖地上的人們有一種特殊的性格,融合了許多文化,強大的包容性雖是我們的優點但也有可能是缺點,一旦多元接納很有可能就找不到自己的獨特性,如何取得中間的平衡點也是一大難題吧。

幾週下來的演講都讓人覺得政府沒使力,但是今天又感覺其實好像有在推動不少事情,我想政府機關和民間產業在合作的過程是不是需要更多個溝通,或是傾聽更多方的聲音?像是之前的講者會說資源沒有分配到他們身上或是預算不夠做的很辛苦,如果政府已經有這樣子的規劃應該是會更有成效的,我認為在文化創意這一面應該更加多方面了解與精確的定位。

[延伸閱讀]
台灣社區能量很強,之前蔡志堅老師輔導的許多案例都很成功的打造台灣鄉鎮
這也許是一台灣可以發展的方向
一鄉一特色
http://www.otop.tw/about/index.html

方芷絮小姐演講心得 / 曾勝鴻 D10010102

[個人心得]

方處長將國內文創產業做了非常深入的剖析與研究,國內最大宗的文創產值是媒體及流行產業,設計業的產值並不高,設計產業還有很大的經營空間,政府對於設計產業也應該提出更宏觀的政策支持。文建會希望台灣的文創產業可以「跟國際接軌,主導華人市場」,文創產業應該「不追求第一,只追求唯一」,國內的文創產業在百花齊放之下,唯有經過市場的洗禮才有辦法生存下來,產官學界都應該共同來關心這個議題,讓政策可以更穩健務實,符合文創產業的需求。

[提問與答覆]

問1: 11月18日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請辭獲准,因為建國百年音樂劇「夢想家」花費兩億造成風波。請問國內需要接受輔導的廠商眾多,預算是否有過度極中化的現象,文建會對於預算的分配是否已制度化?

答1:「夢想家」音樂劇是特別預算,只能專款專用,不會有排擠效應,預算是否合宜可受各界討論。文建會輔助計機制是透明化,從收件、評比、技術審視、都有一套規範可循,錢的用法必須重點使用。

問2:文建會對於台灣偶像劇及音樂產業的輔導政策方向?

答2:偶像劇及音樂產業是新聞局的業務,無法代為說明。

[延伸閱讀] 
《美學時光-王俠軍的文創原型》

本書詳述了王俠軍建立品牌的過程,以及文創原型的諸多條件養成。王俠君從琉園的創立到近期以時尚陶瓷創作,完全顛覆傳統製程上的限制,將創新與文創品牌做了做好的詮釋,他喊出「與其最好,不如唯一」,與方處長所提的「不追求第一,只追求唯一」有異曲同工之妙,值得做為文創品牌發展的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