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2012 李佳穎小姐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2012 李佳穎小姐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 陳俊中 D10110103

這次的演講可以說是一次意外驚喜,由非設計背景的學習出身的設計師來看設計這件事。從李小姐的資訊工程背景,到出國攻讀互動設計,最後回到台灣繼續未完的設計旅程,拋射出許多跳出工業設計框框的好玩概念。尤其當從原始的以人為中心設計的購念開始發想,刻意輕視有意義的量產、世故好看造型處理、玄妙的虛擬數位介面,把設計的核心重新歸零成為對於人的一種純粹回饋,最為使用上的一種交流,流動在人與物之間。

人之所以能夠自覺為人,許多時候需要靠對外的互動中,從反饋的訊息裡找出蛛絲馬跡,逐漸建構一種相信的力量,也從直覺裡找到直線與物體建構生活脈絡的途徑。例如把喇叭的括型拉大,所播放的聲音就會變大,或是把電燈的燈罩拉開,燈就會變亮等,人與物之間不再是冷漠的一顆小圓按鈕,也不再是功能與使用功能的主從關係,從互動裡我們可以看到重新建立平等並有意義關係的可能。

當物成為人的一種載體,感知心跳後變成重新塑造另一個時間環境的基礎,人與物之間就成為一種合作的平等關係,機械裡有人的特徵成分,同時人又活在機械模擬的時間世界哩,兩者平等互利。工業革命之後,預言家聲稱機械主宰人類或人類主宰機械的世界,重新成為另一種可能。互動是一門藝術,尤其讓機械學習與人真誠的互動,不媚俗但也不艱澀的成為人類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朋友,我相信就是李小姐設計的一個重要目的。

[提問]
1.設計師工作室最難的就是要把實際電子電機功能做出來,這方面李小姐是如何克服。
答:都是先做出簡單的原型,再與專業EE工程師討論後,逐漸簡化與修改,並達到真正想要的功能呈現。
2.最後一個作品與其說是產品感覺更像是藝術,請問是否能夠量產也是會在一開始先設定的目標,還是一切隨心發展?
答:會一開始設定目標要量產。最後一個作品是因為已經了解到主辦單位要的感覺是什麼,所以故意呈現出比較藝術的風格,強調一種較具裝飾性的自由表達。

[研讀]
設計師在未來將涵蓋更多的人性規畫職能,例如李小提到的服務設計等。對人來說,新的生活模式演進必定會產生新的服務需求,這種服務可能是藉由新的產品來滿足,也可能是由新的服務系統來滿足,例如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就需要更多的醫療照護服務,但在有限的服務乘載力之上,遠距醫療服務就變得更具有必要性,這種以人為核心的點(產品)、線(服務企業)、面(服務社會系統)的建立,必須要對人與人的行為要有更多與更深入的了解。高齡化是台灣短期難以逆轉的趨勢,希望有更多人能投入這類的服務研究,因為總有一天我們都會老,那一天來臨之前,期盼服務的點線面都已經完善,互動的流程已經達到無縫接軌的程度。因此「銀髮族輔助科技應用手冊」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手冊,對於這個層級與族群能有更多的了解。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 曹心琪 M10110204


[ 個人心得 ]
  之前在雜誌和設計展中,曾經見過李老師的作品,不過直到藉由此次演講才知道,那些有趣的互動設計係出於同一個設計師之手。
  
  互動設計,在於定義人造物的行為方式的相關介面。而一般我們聽到互動設計,都會浮現一些機構和電子產品;由於人們的科技進步和追求更高人機交流的境界,互動設計越來越趨於在硬體上的登峰造極。然而回歸本質,所謂互動設計還是希望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互,為此,需要引入社會學、心理學和人類學來作為設計師設計的支撐。

  互動設計師應該是活耀且多元的,以李老師本身的經歷來說,她本學資訊工程,後來接觸產品設計,進而接觸互動設計領域;憑藉著設計之外的知識背景,讓她能靈活地將設計結合電子科技,讓手上的互動產品比工程師做得更有溫度、比設計師做得更有深度。因為互動設計師通常需要參與到團隊中不同的活動中,因此,互動設計師需要對要涉足的領域有相當理解,以便於和不同領域專家開展合作。

  李老師提到,她也曾經思考過要把互動設計的產品,美化包裝成不像是「互動設計」的原樣;但後來還是選擇讓它呈現原貌了。讓人不禁停下思考,每一個設計領域的本質,以及設計物本身的初衷,究竟想為使用者帶來什麼樣的體驗?或許所謂互動設計,並非一定要依賴機構和設備,只要能造成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便是溫暖的互動設計。


[ 延伸閱讀 ]
  在演講中,李老師曾提及,材料和物件搭配重組的關係,並舉例她今年在高雄台灣設計展的創作。
2011年的墨爾本聯邦廣場曾出現一個公共藝術,則由一堆總長30公里的半透明膠帶所構成: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張宇晴M10110210


[個人心得]

  跨界合作是現今所有領域的趨勢,設計圈更是如此,針對設計物品、對象的不同,必須涉略的領域也會隨之有所差異。許多企業的、組織的領導人希望能夠囊括跨領域人才,於是當一個人具備兩種以上領域專業時,往往可能性更多,也越受到歡迎。

李佳穎小姐資工背景出身,碩士後毅然決然轉向設計領域,在資訊設計蓬勃發展的今日就像是擁有最佳的雙重優勢,以原有的背景知識轉而運用在許多不同的設計小細節中,注意到一般設計人無法觸及的面向,獨特的創新得以產生。整場演說中,李佳穎小姐並沒有訴說大道理,而是平鋪直敘的暢談個人作品,但許多部份都觸發一些驚奇與反思,像是賦予時間個人化意義的概念,若不是李佳穎小姐注意到測量脈搏的小裝置,並在其上增添情感上的意義,這個作品應該無法順利產生吧。

然而,同樣值得思考的是,在創作純概念性作品與以可量產販售商品之間的平衡與取捨,相信許多設計人心中依然藏有一個小小藝術家性格的自己,實際從事設計業的過程中,自我理念傳達與實際商業考量或許是我們必須不斷面對、重新定義的一大議題。

雖然也是後來才轉向設計領域,但文學背景的我與李佳穎小姐的理工科出身畢竟還是不同,演說過程中,李佳穎小姐的背景和求學過程不斷地在我腦海裡與自己的路途相互投射比對。文學之於理工科學,乃屬較為軟性的專業,要如何讓這樣的背景也能如李佳穎小姐的例子ㄧ般,成為設計中獨特之處,將過去的自己與未來的自己順利而完整結合,希望在研究所這幾年的學習中能夠得到更清晰的解答。



[
延伸閱讀]

2011國際工藝設計展專輯
《跨界/共生》是去年台北世界設計大展的主題展之一,看過的印象深刻,藉由傾聽、思考與了解,才能於作品中跳脫框架,寄託新的概念與意義。







2012台灣設計師週_共乘主題展微記錄片》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 M10110209


[ 個人心得 ]

本週講座課程由迴想設計Studio if的負責人李佳穎小姐來進行演講,演講從她的學經歷背景開始說起,她從資訊工程畢業後轉換跑道到義大利學互動設計並且執行多項互動設計案讓人瞭解跨領域學習在設計領域的重要性,同時也藉此提醒我們應主動多吸收新知結合不同領域,以期創作出更富前瞻性的作品。
 
回國後她進入到PEGATRON和碩設計工作,於工作中與產品設計師配合,以創作產品結合互動的創作為主,其中個人相當喜愛Unfold RadioEar Phone這兩項作品。林佳穎小姐的作品給人相當溫暖的感受,並不被資工背景的出身所侷限,反而擁有互動設計所需具備能給予人溫暖、親切的感受,真的相當不易。
 
現在,林佳穎小姐創立迴想設計Studio if持續進行創作,於演講中介紹的作品以In your timeStitch Table最令我印象深刻。In your time是一款結合心跳頻率而運行的時鐘,我過去曾在一本書中讀到「人的心跳是讓人感到最舒適的頻率」,這個作品結合時鐘與心跳實在令人非常喜歡。而Stitch Table這項作品巧妙的運用材料的表現為桌子增添個性,也是相當聰明的作法,讓觀眾擁有耳目一新的感受,也是創作互動設計的一種方式。除了這些作品展示外,林君穎小姐更告訴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進行互動設計時並不一定要擁有多麼龐大、多麼複雜的資訊工程 機制,互動設計只要能以人為中心,用人的角度去設想,讓使用者藉由體驗互動的方式能夠對作品產生共鳴、能夠感同身受,那就是個成功的互動設計了。

[ 延伸閱讀 ]

未來聲響 TranSonic 2012
每年秋天由台北藝術大學所主辦的「
未來聲響 TranSonic」藝術科技互動表演活動,是一場以聲音藝術創作為主的活動,創作者以音像結合影像、互動裝置及複合樂器等多種媒體進行演出,以互動科技結合藝術激盪出前所未有的感官享受,每年的展演皆有上載至Youtube可供大家觀看,亦同時發行實體DVD,今年活動將於10/19-21舉辦,若有興趣的同學可至現場體會互動科技藝術的精彩演出。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 邱琦 M10110102


│個人心得

互動設計究竟是什麼?回歸到最初的起點還是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相互關係。李佳穎小姐將每一樣作品的動機、發展至實做測試的階段呈現出來,除了作品中細膩的觀察和觀點,實做測試的階段更讓我感到興趣,畢竟要把腦海中的畫面實現出來,並清楚傳達創作者觀點給觀者本就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取捨元素、大改變等都是在執行過程中經常遇到的情況,雖然不確定的道路容易讓人感到混亂,但我們總是試圖在混亂中建立一套新秩序,並且走出來!

一場看似沒有強烈主軸的內容,卻讓人有更多的思考空間。大學修一門空間互動設計,還記得一群人在工作室熬夜試圖駕馭Arduno,感覺複雜萬分;現在回頭看突然有點小心得:產品設計課教我們透過設計過程清楚定義使用者、地點、時間及情境,而互動設計在某種層面上似乎保持高度開放性,因為每個人在參與的當下腦海中都是獨一無二的畫面。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 /王思馨 M10110108


[個人心得]

在這次的演講給了我不少的新想法,因為近幾年智慧型手機以及平板電腦等產品的進步,讓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了重大的改變,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是不是就真的要被一片片的螢幕給取代了,李佳穎小姐的作品將人與人與物品與空間的互動重新下了定義,透過日常生活中不經意小動作來重新設計互動裝置,同時也增加了不少情感素材在產品裡。

李佳穎小姐一連介紹了許多有趣的作品,我最喜歡的三件作品分別為Sonic GraffitiUnfold Wall Sticker and Grow With Me,在這暑假有參加過一個有關於互動設計的工作營,而工作營的主題就是台北文化,恰巧就和Sonic Graffiti一樣是講述城市之間人與人的互動,像這樣隱匿在街頭的互動裝置會給予人探險的驚奇感,並增加使用的慾望。而Unfold Wall Sticker則是在某次參訪PEGA Design的時候所介紹到的概念,壁紙向來都是給人一種默默不起眼感的感覺,而且只具有裝飾的功能而已,但是Unfold Wall Sticker這件作品卻打破壁紙向來只有平面的型態而可以變成立體空間的某樣產品,在視覺上已經顛覆了大家既有的認知,最後一件作品Grow With Me,雖然這作品是設計給小朋友的, 不過自己也有著類似的經驗,曾經有件很喜歡的上衣,但是因為上了國中後身高變高衣服就顯得有點短,而衣服的縫邊留得也不夠多無法拆,所以最後也只能忍痛將它捐出去了。

聽完此次的演講讓我體認到互動設計並不只僅限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它的範圍更是擴大到整個環境與人的作用,因此我們更應該要放開我們的眼界,吸取更多的事物。

[延伸閱讀1]
INTERACTION DESIGN beyo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此為一個專門對interaction design這個主題的教學網站,上面有著豐富的教學資源,在Resources裡面將互動設計分為15個章節,上面也有許多case study提供給大家,讓我們可以慢慢的從最基本的概念學習,同時網站也會跟著時代潮流有所更新或是有著不一樣的討論議題。


[延伸閱讀2]

木天寮 互動雜工作宅


此為另一間同為專門互動設計的公司,他們的最近的作品「Gamma羊」在台灣設計師週也有展出,這圓滾滾的機器人受驚時將會邊滾動邊發出快樂的聲音歡迎主人回家或發出抱怨的聲音埋怨主人為什麼要嚇它,是個療癒系機器寵物,相信有去看展的各位應該對這件作品並不陌生,網站內更有許多他們歷屆展覽的作品,在此分享給大家。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 / 蘇天雲 M10110109

[個人心得]
Studio if 負責人李佳穎小姐和我們分享了學校時期的創作以及工作之後的案子,是一場輕鬆而充實的演講。
 
其中在電信公司服務的幾個案子都很有趣,喚起了我對於智慧型手機普及前的世界的記憶,人機互動的方式其實是多元的,雖然現今智慧型手機應用程式解決了多數的問題,不可否認也的確便利,但在互動上感官的體驗和心理層面的感受卻是不同的。送信者通訊模式改造、城市品牌戰的小遊戲和Orange未來沒有隱私的世界,討論的領域很多元,但無論是實體或抽象的討論,生活化的感覺都十分強烈。另一個學校的案子contact board討論的是如何將答錄機繁複的功能在操作時簡化,使其更符合使用時的便利性和需求,增加實用性。當一個功能很完善的產品誕生,卻因使用的操作性讓人不想使用,是很可惜的事情,這也是目前很多設計師在軟體開發時所關心的議題。
 
李佳穎小姐也介紹了研究所畢業製作的作品,音樂噴漆塗鴉罐,將兩種不同的感官體驗和領域做了適當的連結和詮釋,提升了街頭文化的藝術性和娛樂性,更提出了噴漆地圖、打卡和導覽的想法,將街頭文化藝術大眾化,擴展了普通民眾接觸街頭塗鴉的可能性,即使不是畫作的創作者,也能是欣賞塗鴉和音樂的參與者。
 
另外幾個案子是比較商品概念的作品,像是會倒數的床頭燈具,可以隨著小孩年齡一同成長的衣服,以及心跳鐘。其中我較有共鳴的是心跳鐘的概念,讓我想起國中時理化課討論標準測量單位的單元,像是一英尺就是一個成年男子一只腳的長度,也讓我想起不同國家文化對於時間觀念的差異,像是線性時間觀和迴圈時間觀。以現今的角度而言一天24小時是固定的,但時間一詞給人的感受卻是充滿感性的,也就是常聽到有人說「時間過得好快啊」這類的感慨。但造型方面我比較喜歡第一代類比表現的方式,保留傳統的鐘面賦予新的意義讓人有衝突的驚喜感。
 
聽過李佳穎小姐的演講,讓我感受到資工背景對於設計領域的助益,也對於人機互動的可能性和表現方式都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許之後遇到人機互動相關的例子能想起李佳穎小姐的這場演講。


[延伸閱讀]
#Creators Live At The Creators Project: Paris 2012
 
http://thecreatorsproject.com/blog/icreators-livei-at-the-creators-project-paris-2012

#Creators Live 是一個人機互動的設計,工作團隊試圖把世界對於科技裝置的沉迷,推往正面方向,藉由將相片分享到牆面,再讓每個人對牆上相片感受的不同進行分類,綜合大家對於色彩與影像上情感的認知。這樣的裝置可以改變環境氣氛,可以用在不同的社交場合,藉由人機互動增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