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李佳穎小姐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李佳穎小姐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 / 王鉞麒 M10110201

[個人心得]

還記得某一年的設計師週,看到了一系列的展品令我印象至今,那就是Unfold系列的燈具、留聲機及擴香劑,利用摺紙的概念將日常中需要開關的產品融入牆面裝飾,使用時隨著摺紙打開的角度而有了音量大小、燈光亮度的調節,不用時能毫不佔據空間的成為美美的壁貼形式,而今天演講的李佳穎小姐正是這一系列互動設計作品的設計師。

看過李佳穎小姐的作品,很難想像全都出自於這位女子之手,互動設計儼然已經成為未來的新生活形態與趨勢,以「人」為出發點的設計,探討人與人與物與空間與時間的關係。

再過往的印象當中,互動設計也許比較偏向程式語言的撰寫缺乏美的外觀和生活中使用的融洽度,但在李小姐的設計當中,讓我對於互動設計有了新的認知,透過這個互動的關係,反而讓工業設計產品更有生命力、更貼近人心,反觀現在除了智慧型手機的誕生帶給我們手指上的互動便利外,生活中有更多的產品及關係也正走向互動化的時代,在期待iphoe5的同時也不忘期待「tik tik tik鐘」上架日的到來。

[延伸閱讀]

李佳穎小姐學過音樂也對於聲音和人的關係有著相當的興趣,也發展出與聲音有關的互動產品,因此在這裡想跟大家分享一個聲音戶外裝置藝術的影片,透過人與這些柱子的距離關係,將會產生聲音與LED燈光的美妙變化,三四年前這項裝置也曾來到台北板橋市廣場,許多人在現場也玩得意猶未盡(包括我在裡面XD)。



2012年10月11日 星期四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 馮睦淳 M10010121


【個人心得】
記得在大學時期曾經修過互動設計的課程,對於將互動點子與產品做結合的手法印象很深刻。隨著公共場所越來越常見以及前幾年的花博,可以淡淡的感覺到互動設計在慢慢的成長,由於互動設計能夠與參與者(使用者)有更直接的交互關係,並且提供意想不到的即時回饋,可能是聽覺或是視覺上,因此更容易引起使用者的興趣。

互動設計讓我覺得較為有趣的其中一種手法是應用「隱喻」於設計當中,比起產品設計或是商業設計,多了操作過程「時間」的因素在其中,使得與產品互動的過程當中可以從中來接收到一個「故事」般的情境。在李小姐的作品當中,讓我印象較為深刻的是Unfold Radio,以一種折紙的壁貼形式來呈現立體產品的功能,沒想到平常想破頭要發揮的產品造型,在互動設計中能夠以這樣有趣的方式來操作並呈現!


【延伸閱讀】






















相信這兩個PEGA的設計案例有接觸過互動設計的人都相當耳熟能詳,在第一次看到這兩個設計的時候讓我很震撼,感覺比起一般的產品設計,這樣的設計當中除了在操作手法上的新穎之外,它以著不同的想法和切入點來訴說一件大家都習以為常的事情,似乎更貼近了情感的抒發和描繪,我想互動設計有去的地方就在於它讓我們重新的檢視生活當中所忽略的小事情,以另一種方式讓我們重新的認識每個小地方吧!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 郭憲竹M10110206


個人心得:
李佳穎女士是一個由資工領域踏入設計界的人才,其實我對這種非本科系的人抱著很奇妙的感覺,有時候設計本科的人做設計會陷入死胡同,記得新聞報導過肝病名醫死於肝癌,心臟權威醫生死於心臟冠狀動脈組塞!過往的經驗或學習會成就不同的你,李女士因著資工出身,思考上增加了不少機構、科技的元素,跨領域的成果讓他的作品更有趣,造就其獨特價值。演講者也分享了在義大利其間所經歷的大小事,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他的畢製作品-音樂噴漆塗鴉罐,探討了聲音在城市中的可能性,讓使用的人藉由塗鴉可自由編織音樂,繪畫不會自己發出聲響,但是繪畫可以表達情緒,把繪畫的情緒藉由聲音表達,使用者得到兩種不同的享受回饋,這是我喜歡的原因。在PEGA時期,我最喜歡Infectious Light這個作品,外型也是我喜歡的原因,結合簡單的球體,並把電線當作支柱設計的一部份,子燈與母燈的觸碰充滿變化與巧妙性,讓傢俱不是死死的,增加與人的互動趣味感。另外我也很喜歡Grow with me這個概念,因為本身很喜歡小朋友,對相關的設計也比較注意,這個作品運用縫線來區分使用的年齡,讓衣服能從小穿到大,有些人會對枕頭、毯子有特定的習慣,就算很舊了還是因為對它有感情不願割捨,記得看電影有些片段,新娘會把媽媽留下的小禮服再改造,用其中的小布料或當作內襯,再加以改造呈現當時流行的款式,同時也多了一成祝福的意義。最後Studio ifTikTikTik燈飾,結合拉條尺的巧思讓我覺得很逗趣,李女士和說道這也是經過多次的測試材質與研究才產生的呢!

延伸閱讀:
演講者主修互動設計,探討人與物、人與空間、人與人間的關係,而我想介紹的是Moment Factory這個團體,它們的專長是裝置藝術類的互動設計,投影裝置是很流行也是他們專長的,我很喜歡他們幫GaudíSagrada Familia 設計的投影,裡頭運用美麗生動的圖騰,從新妝點教堂,使之充滿生命力與創造新樣貌。這個團隊承接了很多案子在網站裡有精彩的影片紀錄,像是他們還有為舞台效果製造的Pixels Rain,非常討喜也能帶動氣氛。另外他們的Interactive Musical Wall,我覺得概念和演講者的畢製作品有些相似,這項作品是根據小朋友塗鴉在牆版不同顏色線上路徑發出音樂。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 / 劉怡寧 D10110201

[個人心得]
這次的演講者李佳穎小姐,用她在義大利留學的經驗結合本身的專長,幫互動設計注入更多有趣的思考架構,以一般坊間常見的互動設計發現,大多數都是以屏幕畫面來與人作互動,姑且不論概念式的藝術互動裝置,看看你手上的智慧型手機,看來每個人與自己的手機都能產生極其良好的互動,餐桌上、捷運上大家都能低著頭看著看著默默的笑出聲來,但與真正的人互動時卻像是隔上了一層紗般,不敢顯現出真正的自己。我想最好的互動設計,就是能幫助人和人串起溫暖的橋樑,不只在屏幕中,更是在真正的接觸上,假使有一個物件能讓人與人相處起來更加有話題、有感動,這就是一個很好的設計。

我想李佳穎小姐帶給我們的,就是一種接近真實的虛幻感動,她的互動物件你摸得到、你感受得到,這就是所謂有溫度的設計,它能讓你想要分享、讓你的想像無限徜徉,這就是我們一直以來想要的。

[提問與答覆]
Q:從您對概念上的產出、對議題的探討及反思,看得出來您對不同事物獨有的闡述方法,請問您平常吸取養分或觀察的方式為何?

A:其實從小說閱讀中便可以提供許多幻想的空間,另外就是必須對設計或生活充滿疑問,這樣才能誘使你去發想去體驗。

[延伸閱讀]
要發展每一個設計,其實都要有原因,原因有很多,可以自己體驗觀察,但也可以借助最新的消費者調查及消費趨勢,來發現社會中種種需要設計的地方,以下就介紹一個趨勢網站,讓設計師們可以從其他的領域擴充自己的設計思考。


連結- http://www.trendwatching.com/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 / 游穎軒 M10110103

[個人心得]

本週請來了李佳穎小姐為我們介紹她過去的經歷以及作品。過去曾是資工背景出身的她,選擇到義大利學習互動設計,期間與多家電信公司如telecome和Nokia等都有合作,為這些公司做一些前瞻性的、富有未來想像的計畫案。例如Hybrid Future一案,試圖讓消費者與品牌間以遊戲的方式增加認同感,類似現在的打卡遊戲,必須將參予族群的分析、品牌走向以及硬體設施相互配合。還有探討隱私權以及與他人界線的In.ti.mi.cy,以默片的形式來呈現他們要表達的特殊觀點。

在這麼多作品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她在PEGA時期的作品Unfold Radio,以摺紙結合壁貼的概念,拉開貼著牆面的燈罩燈就會亮,拉開唱盤喇叭就會發出音樂聲,在平面轉換成3D的過程中,帶動人與物品之間的互動關係。另一件我喜歡的是她離開PEGA後的第一件作品Grow with Me,這也是少數她沒有用到電的作品。利用布的特殊摺線並預留縫線的處理,讓小朋友的衣服可以隨著年紀加長加大,陪小孩一起成長,也達到環保的訴求。從這些作品中我也發現,不論有沒有使用到電力,李小姐的作品總能帶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我想這也許是因為她本身具備的柔軟和感性特質吧!工程背景並不引響她作品的深度及感染力,反而為她在互動設計的領域預備了很好的條件和優勢。也因為她擁有這些雙重的特質,讓我們看到互動設計更圓潤、親切的一面,希望以後能看到更多她精彩的作品!

[延伸閱讀]
Wreck This Journal 做了這本書

我對於如何能不靠電力,來使作品與人產生互動很有興趣。這本書打破了我們對於書本的既定印象,每頁都以不同的指示文字和簡單的插圖,帶領讀者對這本書做出各種奇妙的事情,釋放自己對書本的感受及創意。裡面的建議都非常有趣,例如要讀者把書頁剪下來、穿洞再用線縫起來、咀嚼書頁、用隨意材料把它包起來、用指甲刮它、帶書去散步等等。

而藉由一些看似「破壞」的動作,作者其實也在鼓勵讀者突破自我框架,放膽勇敢去嘗試,體驗生命的各種可能性。這樣的議題也引起了廣大迴響,在網路上可以看到許多讀者上傳分享自己"做了這本書"的成果。

只用了簡單的紙張與印刷,並藉由每頁的說明來與使用者互動,讓他們親自參與一本書的創作,在我看來,這也算是一個互動設計的絕佳例子!


讀者們的影片分享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 / 陳柏英 M10110301



[個人心得]

李小姐演講的時候,一直覺得聽到自己的過去、現在、未來(?)

同樣的資訊背景,同樣接觸了互動設計,進到這個圈子以後就是另一個風景。

2012年10月9日 星期二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 / 馬彗娟 M10110117



[個人心得]

李佳穎小姐以前大學時期是念資訊工程,研究所才開始接觸互動設計,到現在轉變為產品設計,她和我們分享了他每個時期的轉變,聽完她分享的作品以及他對設計的思維,真的令人欽佩,感覺的出來李佳穎小姐充滿著對設計的熱忱與堅持,我對互動設計方面完全沒概念,但聽完分享李佳穎小姐的作品,我覺得李佳穎小姐是一個勇於追逐夢想以及實現理想的女性。

而我最喜歡的作品有四件分別是

1.Unfold Radio
這件作品的概念是以摺紙結合壁貼的方式,將收音機利用此方式巧妙的構出有趣的2D3D的空間感。且收音機開口大小可以控制聲音的音量,搭配燈的壁貼,營造出來很棒的氛圍,這件作品也是我最喜歡的一件作品。

2.Tik Tik TiK
這是一個床邊閱讀燈的設計,藉由拉燈的開關的意象轉變為設定開燈的時間長短,是一個直覺式操作的產品,不僅是外型設計簡潔,產品的操作方式也是能夠讓使用者輕易就了解與操作,我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設計,這件作品也是我最想要買回家的一個產品。

3.In your time
而這件作品是一個個性化的時鐘設計,是根據心跳頻率走動的時鐘,滿有趣的,李佳穎小姐給予時鐘個性化的意義,我覺得滿酷的,看著內部機構與線路,看的頭昏眼花,完全看不出來這是一個小女生設計出來的東西,李佳穎小姐真的讓我好欽佩。

另外,我覺得一件好的產品,真的是需要經過一再調整修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設計,李佳穎小姐對於設計品質的堅持與對設計的熱忱,值得學習。




[延伸閱讀]
台灣百大設計師-黃心健(故事巢-互動設計)

http://chien.storynest.com/1_news.php?lang=ch

作品比較偏向互動裝置藝術(人與環境的互動),像是之前花薄夢想館(昆蟲區)也是黃心健設計的部份,人與裝置之間的互動產生一些趣味的影像。

李佳穎小姐演講內容紀錄 / M10010121 M10110106 M10110108 M10110109 M10110110 M10110113 M10110117 M10110801


演講主題:You , Me & Things Around Us

李佳穎小姐簡介:

    大學時期主修資訊工程,2006年至義大利Interaction Design Institute Ivrea主修互動設計,在學校期間主要是思考如何人與物件或人與空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設計,研究所期間李佳穎小姐嘗試不同且有趣的互動創作。
    畢業後回台灣至PEGA D&E 擔任互動設計師(2007-2010),由於在PEGA期間主要是以消費性產品設計為主,且有許多跨領域合作的機會(產品設計師與互動設計師),因此奠定李佳穎小姐對於產品設計方面的能力,以及開始對產品設計感到有興趣,在離開PEGA之後自創品牌studio if迴想設計。

李佳穎小姐分享了幾個從開始接觸互動設計至現在作品的產品設計作品

在義大利期間

(1)  Nokia telecom (2005):在義大利求學期間和團隊與nokia進行兩週的案子,從觀察藍領階級工作者開始,改善他們的工作效率與生活。藉由觀察藍領階層的工作環境、手機、腳踏車、如何用手機、排班表如何還有他們的生活型態,經過整理與歸納,設計出增加工作效率之介面設計。

(2)  Urban Brand Warfare(電信公司) Hybrid future:探討如何讓使用者與brand連接的方式,藉由遊戲讓消費者認同,獲勝的那方會有獎勵,一方面可以了解消費者對於品牌的需求,另一方面電信公司的業績提昇。

(3)  Personas Intimary and Boundares in the world of no privacy/Orange Social Agent of Change(2006):主要是探討「隱私權」的議題,並創造一個機制,可以發現人們遇到狀況會有什麼表現與反應。但設計所帶來的影響,不全然是好的。

(4)  The Contact Board(2004):人與物件的互動,藉由拆解電話(有答錄機功能),分析電話內部各個元件,在重新將其組裝成新概念的產品,李佳穎小姐與團隊發展成RFID&READER的電話答錄與撥號功能的介面。

(5)  Bubo-A Mischief Toy(2005):設計給小男生的玩具,藉由紅外線學習能力(電視、冷氣…)轉換成給小朋友的遊戲

(6)  Sonic Graffiti畢業論文(2006):城市音樂的可能性,藉由塗鴉以及塗鴉工具,使用者可以自行編織音樂,不同的速度,有不同的音效,創造個性化塗鴉,且可結合手機程式,每個人經過塗鴉也可以寧聽塗鴉音樂。

PEGA時期

(1)  Infectious Light-感染燈(2008):物件與人的互動,概念是母燈(開關)碰觸子燈間的互動行為,可自由控制燈光的亮度與組合方式具有多變化性。

(2)  Ear Phone(2008) ear phone強調耳機是一個人與人互動的新方式,轉換耳機在社會上的意義。

(3)  Unfold Radio:概念是以摺紙結合壁貼的概念,收音機利用摺紙的方式與壁貼的設計,巧妙的構出有趣的2D3D的空間感。且收音機開口大小可以控制聲音的音量,搭配燈的壁貼,營造出來很棒的氛圍。

離開PEGA

(1)  Grow with me(2011):一樣是利用摺紙的概念設計兩款小男生與小女生的衣物,預留縫線的方式,使得衣服可以隨著年紀,藉由縫線的顏色區分年紀,看似魔術的一樣變大,增加衣服的穿著時間,具有環保價值。李佳穎小姐也說,這件作品讓他覺得,不一定要藉由電才能互動,也是開始轉變為產品設計的開始。

Studio if開始到現在

(1)  Tik Tik TiK(2010):床邊閱讀燈,藉由拉燈的開關的意象轉變為設定開燈的時間長短,經過許多嘗試不僅僅只是外型型態與比例以及材質的調整、內部機構也一再的重新思考重新設計,可以看的出李佳穎小姐對產品品質的堅持以及對設計的重視。

(2)  In your time(2012):個性化的時鐘設計,是一個根據心跳頻率走的時鐘,給予時鐘個性化的意義,也是經過一再調整才有這樣好的作品。

(3)  Stitch Table(2012):藉由生活常見的材料轉換成設計,平面(刺繡)與立體(實體電線)之間的轉換,表現材質的變化與配色。

2012年10月8日 星期一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 / 張琬琦 M10110106


[個人心得] 
之前就有看過李佳穎設計師設計的一些作品,但透過這次的演講才知道原來她最早以前是學資訊工程,後來才接觸產品設計和互動設計領域,或許有著除了設計外的知識背景,讓她的許多設計結合了電子相關科技,讓產品與人間有了更多互動模式。
這次李佳穎設計師所提到的作品中,自己很喜歡TikTikTik,其產品除了解決忘了關燈的問題,並很巧妙地將燈亮的時間長度具象化成實體的量尺形式,實在是很棒的語彙連結,另外李佳穎設計師也將其作品的發展過程和大家分享,為了能達到在某個時間內讓燈逐漸變暗的效果,一開始從拆解市面上現有產品的機構來實驗,之後想出運用電子元件方式解決,在這過程中看得出她對設計的熱情,很多時候我們有很多好的設計概念,但是真要做出實體功能模型時,則會遇到很多機構或製作上的問題,由於這過程中會有許多的變數並考驗著設計本身的可行性,所以我認為,除了光有好的點子外,更是要實際做出來才是一個好設計,另一方面做出實體的這段過程更能考驗出設計師他本身的能力和對設計的熱忱,而我從李佳穎設計師看到了這點。


[延伸聯想]


說到將設計概念予以實現,讓我想到之前看到的一件很酷的設計作品,以往兩件物體的連結方式可能是用卡榫、黏膠或是螺絲等方式,而設計師則是用來當作固定的媒介,而為了實現這概念,設計師甚至生產出了繞線的機器,實在是令我感到佩服,以下是製作影片。



[問題發表]
Q: 創作往往會花費許多時間和金錢,當設計還沒量產或是大賣前,studio的主要收入來源是?
A: 以接產品設計的案子為主,不過漸漸蠻多跟互動設計有關的案子。


2012年10月6日 星期六

李佳穎小姐演講心得 / 楊振甫 D9910101

《個人心得》

今天李佳穎小姐到課堂中分享過去從學生時期到業界的創作心得。因為在求學時期的資訊相關背景,使其在設計的過程中能夠引用更多的機電、機構、科技等元素,讓作品可以呈現不同的風貌。這說明了,一個好的設計師養成不僅應該深化原有的專業,也需要廣泛且系統性的累積跨領域的知識,而尤其以自己的興趣為出發點最好。因為,原本很多常用的元素,很多時候只要橫跨一個領域,就能夠呈現不同的創新應用價值,例如,今天所提及的時鐘結合脈搏量測功能,就可以產生許多的想像空間,替設計注入更多的故事元素,也讓一個從功能價值的產品,轉化成為一個有情感價值的設計。

今天早上看到自由時報的一則報導,說現在台灣設計系學生得到四大獎項的年輕一代設計師,在產業上卻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甚至是有一位學生退伍後丟了60 封求職信卻音訊全無。不知道數據上是否正確,文中提及一個碩士生畢業,在設計的市場就大概是三萬塊上下,所以,許多學生紛紛自己出來創業,希望能夠掙得更高一層的收入。或許我們在一邊感嘆的同時,也需要認知到產業結構的轉型與改變是很慢的,通常在趨勢前端要喊很大聲、很久很久之後,產業才會在遠遠的山谷傳來一聲回響。

但如果同樣有這樣感覺的人,一個好消息是,我們都在前面。今天李佳穎小姐的演講讓我們看到了很多可以學習之處,也或許是年輕設計師未來發展可以的借鏡之一。

《問題發表》
1. 針對今天所提及的時鐘結合脈搏量測功能提出未來可能可以切入的送禮市場。
2. 跨領域的能力是否是過去在學生時期學習資訊相關領域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