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2日 星期二
阮文盟先生演講內容/M10010301 M10010304 M10010201 M10010302 M10010306 M10010202
引言:
老師一開始講到希臘哲學家Protagoras所說的名言:「個人為萬物尺度」,主要是說所有的一切都是從我們人開始去思考,老師舉了東西方尺寸都是以人為基準而發展出來的,所以設計學最初起源的重點就是個人為萬物的尺度,人為人而設計作品、改善生活,要有人性化的感覺,這就會是一個好的設計。
一.要談何謂德國的潮流、當代首飾,裡面有一個很大的提示那就是”時代的精神”它可以說是一個思考的起源,”時代的精神”是一個過程的主軸,差不多是從啟蒙主義開始,進而產生人權的概念,而後老師舉出康德他創造了康德學派(or學說),
而康德所作的的是一種理性的辯證、批判,在設計的領域內,好或是不好的產品以思考的基礎下皆可拿來比較和討論。接著老師勉勵我們可以去找尋現在的時代精神,它可以讓我們產生更多的思考和探討的方向。
二.當代的定位
當代:針對某一個時期,從2次大戰過後到現在左右稱為當代,在會有一些新的秩序再建立。
現代:一百年左右、不超過一百五十年得時空,都算是現代。
近代:巴洛克後段產生工業革命後至今的時期,也包含啟蒙主義。
三.金工首飾分類:
1.技術工程類à例如高架橋,老師提到台灣的橋不好看,只有一種樣式,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多參考國外先進國家的經驗。
2.工藝類à工藝又可以再細分為
(1)金銀細工:以貴重金屬為主的首飾
(2)藝術鐵工:因鐵不能與其他金屬元素結合,故獨自分為一類
接下來老師分享了很多金工大師的作品,當代首飾已經跳脫傳統,並加入很多不同的素材,例如壓克力或塑膠。
四.何謂流行
要使作品流行起來,下面4個部分是重點,市場、技術、材質、時尚,其中試場是最重要的,多數人認同的話就有市場,要流行就要有市場佔有率。
時尚不一定會等於品質。時尚可以說是很虛的東西,而市場是實的,虛和實都要能夠掌握,如此才能延長商品的周期性,此外商品品質好也可以延長流行周期。
當代首飾的特質:沒有法則沒有規定,這是它的時代精神,每個人對美的定義不同,感覺美就好,成就一個無限的個體。以德國首飾為例,德國風的首飾有各種風格、流派是非常多元的,而非大家所認為的德國只有極簡派。
五.接下來老師談到台灣文創的現況,文化產業要有寬闊的視野,台灣是個奇怪的地方,使用國家資源做文創卻沒有好的回報,政府花很多錢培育人才,可是成效卻不好,所以現在常發包給大公司,但是預算往往沒有放在文創上……大都消耗在人事成本
文創要有文化性以及產能(產生生產鏈),台灣在產能上沒有實力,很大原因是工廠外移,這使的台灣文創沒辦法有好的成長。文創最好有階段性的發展,還有文創在實踐上若是沒有成本概念,將很難有好的結果,台灣文創產業可以參考泰國的設計,各方面泰國有很大的進步。
2011年11月20日 星期日
阮文盟先生 演講心得 / 賴思羽 M10010120
【閱讀心得】
其實若走進夜市很多年輕人自立門戶的小店,自己手做飾品的店家不勝枚舉,他們靠各種素材材創作,或組合,創立了很多特色小店,頗受年輕人的青睞,但這份潛力如何做大,或是朝向品牌發展,可能需要更多前輩的支持跟指點。但就像阮先生所說的,德國珠寶設計會有今天的樣子,是經歷多年的文化傳統與精神,最後所逐漸成形的,回歸到所有文創產業的根源,我們必須先找到自己,了解自己,才能知道我們能創作出什麼,賦予作品甚麼樣的精神,倒不見得西方的邏輯哲理強我們就不強調這一塊,亞洲文化有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哲學與思考邏輯,找到自我特點,就能將其訴諸成形了。
【延伸閱讀】
《珠寶與首飾設計》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08186
作者伊莉莎白.歐佛(ELIZABETH OLVER),畢業於英國倫敦的中央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獲珠寶製作與設計學士學位,目前是該校的資深講師,主要教授珠寶製作與設計課程;她並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進修,以相同科系取得碩士學位。其作品廣見於各大高級服飾連鎖店與藝廊,如:賽克斯第五街(Saks Fifth Avenue)。珠寶與首飾設計是形式與機能的完美結合,設計師所追求的創作樂趣,其實並不完全在於最終之工藝成品;相反地,是來自身心投入整個設計與製作過程中,及克服所有困難之挑戰的喜悅。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阮文盟先生演講心得 / 閩浩翔 M10010205
阮文盟先生演講心得 / 陳怡君 M9710211
【延伸閱讀】
在聽完
鹿港工藝八大家
作者:林明德、吳明德
出版社:晨星
內容介紹:鹿港工藝家數量之多,幾占全台的十分之一,創作品質更是居於全台之冠,舉凡木雕、錫器、繡工、燈飾等工藝無不精良。走到鹿港古城,就彷彿走進台灣民俗藝術的展覽場。今日的鹿港雖然不再繁華如昔,卻留下「寺廟、古蹟、手工藝」豐富的文化底蘊,也培育出新一代工藝大師。
介紹鹿港工藝的網站 http://www2.ntcri.gov.tw/lugang/
阮文盟先生演講心得/ 吳芳葆 M10010112
【個人心得】
對於金工飾品以及珠寶等沒有十分了解的我,只有透過父親每期為珠寶公會編排的刊物,略知一二,今天的演講讓我了解到每個藝術領域都有它專業而值得投入熱情的著墨點,無論是了解金屬的材質、與不同媒材的結合等等,感受出阮文盟先生在德國及歐洲所學的專業知識,並以實務的經驗在觀察事物上更有一個明確的組織與系統。過程中談及道德國工藝的發展,印象中只了解「包浩斯」以及「理性主義」,而是加上時代背景、文化演變下以及結合多元的豐富色彩,環繞「以人為本」的思考模式。
由於父親於珠寶公會擔任美編總監的工作,也因此在翻閱其他系列刊物時,也看過一篇關於阮文盟先生的訪談,當時所舉辦的是台灣雕塑百年大展,阮文盟先生以「凝聚與釋放--談台灣雕塑百年大展」為主題接受訪問。其中一直題及保有台灣多元文化的孕育和國際的橫向交流,也說民台灣在文化資訊的整理與研究並沒有堅固的基礎,藝術行銷的推廣上較為生澀。這些在在顯示了阮文盟先生對於台灣文創產業不只在推廣方面要更與國際學習,其產值和效益要更能顯示本有的文化傳承與特色。
投資自我,是阮文盟先生一直鼓勵大家的,接觸不同層面的事務或專業,除了讓自我具有更宏寬的視野外,也要從中了解自己的專項與熱情的出發點,精進的同時,也要在學習的過程中,懂的後退看看自己藍圖,接受不同的批評指教,最重要的還是自我的省思,「do late but better than nothing」,想改變永遠不嫌晚,只怕不知道要改變自我的心。
【延伸閱讀】
【創意】DMY創意設計精選商品搶先看 2010/12/13
http://brain.com.tw/News/RealNewsContent.aspx?ID=14907
自2003年開始,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辦的DMY Berlin「柏林國際設計節」(DMY International Design Festival)為當代創意以及精品設計品牌,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商業平台,也是新銳設計師得以大展創意身手,藉此醞釀茁壯的頂尖競技場,並扮演著推廣前銳與概念導向設計的全球關鍵角色。
從中選出幾個經典的作品,不僅顯現出德國工藝文化的面貌,同時也展現設計師用傳統文化連結現代生活習慣的產品趨勢,賦予另一種現代化的詮釋方式。
阮文盟先生演講心得 / 李儀家 M10010102
[個人心得]
十分敬佩阮先生年輕時就如此有勇氣,隻身前往歐洲探索自己的未來。回頭看自己過去至今平順安逸的生活,雖然很幸福,但有時也很嚮往不同於台灣的教育方式,鼓勵孩子勇闖天涯的文化風氣,可以造就更多的不凡,且似乎擁有更多的可能性與挑戰。當然同是在台灣成長,要怎麼選擇自己的學習方式最終還是取決於自己,有朝一日我們也能像阮先生一樣,做出突破侷限的關鍵決策。
另外,要如何延續台灣設計師強調研究的精神,同時學習國外實作技術的能力,是相當值得努力的方向。這其實提到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保有自己的既有的優點,而不是一味的向國外學習,將自己原本的價值完全拋棄。
[延伸閱讀]
http://blog.roodo.com/tjdma/archives/9282237.html#comment-19504595
過去對於珠寶精工了解甚少,藉此機會多接觸相關領域,才發現當中的細膩與巧思。
阮文盟先生演講心得 / 莊偉銘 D10010301
[個人心得]
透過一張張阮先生提供的金工歷史演進,我們可以在這些華麗的工藝品身上看到各種文化運動或是當代流行留下的影響,我們應該去思考的是,現代的時代精神是甚麼?如何帶入到金工上面,什麼是可以帶到我們的設計創作上的符號、元素?談到文化創意產業,阮先生提到現今政府在輔助文創產時,對於不同產業別,要有優先次序和輔助評估。阮先生同時待過德國與台灣,我相當好奇,在兩種不同文化的薰陶下,人文心靈與地理帶給他多強烈的設計靈感,和文化衝突?在演講尾聲,阮先生提到台灣學生在實做上不及外國的問題,創作成品無法美到讓人懾服,搬出在多的理論都是徒勞無功,倘若台灣設計師能補足技法上的不足,相信結合原來的東方哲學思考,定能創造出優於國外的工藝美。
[問題與答覆]
[問題]是否能以您為例或是您所接觸過台灣和德國的設計師為例,您可不可以談談金工設計方面,這兩個環境有甚麼樣不同的設計,造成不同的創作,從這邊看台灣有甚麼優勢,有甚麼劣勢?
[答覆]德國的金工設計已經有多年的發展經驗,在那邊環境成長的設計師有先天的優勢,若拿兩個國家來做比較,相當的不平衡,也相當的不對等,從師資來說,台灣這邊的師資也不好,教育也輸人,工具製造業,台灣也輸國外的,甚麼都輸國外的,我不認為有甚麼不對,畢竟台灣這邊才發展十幾年。台灣學生和國外學生不同的地方在於,台灣學生容易產生東方思想、東方哲學,在思考上東方的學生總是強過西方的學生,但是西方的學生實做很強,做出來的創作本身就會說話,看到作品就能夠聯想到很多意念,沒有邏輯,沒有理論,但是整個製作流程卻是有邏輯的,這是我兩邊教學的經驗。我建議台灣學生在創作時不需要加上那麼多的理論,應該要多強化外觀,讓作品本身會說話。
[延伸閱讀]
金雕大師 – 吳卿
吳老師巧妙的利用金的延展性,重新詮釋大自然生態生生不息的意念,傳藝中心和101大樓都有他的展出,沒有看過的人一定要親眼目睹,將能體會到老師對生命的看法和濃厚的禪意。
阮文盟先生演講心得 / M10010208 劉婷宇
[個人心得]
阮文盟藝術工作室 的
[延伸閱讀]
生命 就應該浪費在美好的設計上
作者寫了一本跟瑞士有關的書,他認為自己是個為夢想而活的人,特別著迷小而美這概念。
小國寡民,無為而治,似乎就是紛擾世界中,令人嚮往的境界。作者自從1996年首次造訪瑞士,就一直對深烙腦海中的一些鮮明的瑞士印象念念不忘,尤其幾次行旅中偶然發現的建築之美,特別令他感動,就算只是望著那些定格的建築,有時也會因為興奮而心跳加速,心中充滿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所以作者寫下這本書來分享他對瑞士設計的想法。
阮文盟先生演講心得/M10010206 M10010208 M10010209 M10010210 M10010303 M10010305
阮文盟RUAN WENG-MONG
專業長成,源起于幼時對藝術的的執著。在台灣受過學院派雕塑的基礎,青年時期就開始了長年旅居非洲、歐洲的生涯,史瓦濟蘭為他開拓了一扇世界之 窗,德國時期奠下穩健的金工及珠寶基礎,數十年世界的履歷,渾然成熟了豐富的閱歷。金工、珠寶、雕塑、建築是畢生專業的領域,藝術創作以南島風格為主,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內涵,別具一格。
金工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在於它能有金屬材質的特點,此外,更能夠結合其他媒材妥善地展現多媒材的藝術美感。
金工在應用美術史上,有其特殊性,早在中古時期,歐洲人對於工藝的分類,雖然是依據所使用的材料來區分,但是金工卻被視為綜合性的工藝。在藝術風氣最盛的 文藝復興時代,當時的人想學畫,必須到金工的工作室,許多偉大的畫家也都是金工出身。如此便不難想見歐洲人對於金工的重視,即使說金工是工藝之母也不為過。
當代金工最重視的就是”流行”(有虛實面之分),流行得要素又細分為下列幾項:
‧市場(必須由人們的認同)→屬於實在面
‧技術
‧材質
‧時尚(並不代表品質)→屬於虛在面
好的設計師必須要能兼顧虛實面,彷彿就像古時候的文武兼備的概念。
在台灣要發展金工藝術有幾個重點:先要有清晰明確的主體結構,加上有效率的執行方法,結構為體,手段為用,結合所需的軟硬體,方能成形。生活美學的推廣,本身就是一種企業高純度的文化創意產業。如何在台灣提升優質的生活美學,有兩個重要的課題。 一、教育。目的在於建立起普世價值。二、推廣。目的在於造成全民運動。
台灣文化是一種包容性的文化,也有各類的藝術面相,它的重點在于超越族群,它的重點在于超越其他文化的影響,它的重點在于融合。
文化創意產業重要的有兩點:1.文化性與創意性。2.生產連(量產)
文化創意產業不能僅在經濟效益上著墨,文化創意產值應多元評估,不應單一重點計算。有文化內涵的產業可以分類。但無論如何,都須要有長遠經營的宏觀度才能茁壯,生根。
台灣在文創方面因為資金太少無法拓展,投入去培養人才,但回流的卻很少,錢都沒有花在實際的文創上面。
最後阮先生有解說同學的疑問說到,台灣和國外一些學生在作品及學習方面有甚麼顯著的差別?
台灣的學生在理論探討方面較強,且較擅長思考及哲理方面,可以替自己的作品做出最完整的介紹來吸引目光。
國外的學生在邏輯和技術上要比台灣學生來得厲害,他們可以利用作品充分的江他們所想表達的概念讓大家知道。
大家要知道自己的缺點在哪優點在哪,互相交流、互相改善,將好得繼續保持,不要留下壞的。
阮文盟先生 演講心得 / 程彥彰 M10010110
[個人心得]
以前從未接觸工藝或者金工方面的東西,所以阮先生這次的演講,對我來說是很特別也很新鮮的,在聽完演講之後也激起我對德國設計的熱忱,德國人對於任何事情都是秉持著嚴謹的態度在做事,讓我更想好好研究一番德國的設計。
這次演講阮老師用德國金工的美學角度,讓我們看與工業設計不同的產業的設計品,德國的金工,不只是技術精緻,同時也有許多作品是反映出時代的潮流與趨勢,且目前還有利用材質上的創新,我的大學同學有人到德國留學學習金工,看他在德國的期間除了大家以往印象中利用金屬以外,還有利用蠟來做,或者用原石、皮革、紙、塑膠、橡膠…等等,利用材質的變化,藉由設計師的巧手讓金工有了新的美感。
我認為我們應該多利用時間嘗試以前從未嘗試過的事物,多看、多學、多接受,讓自己的視野能夠更廣一點。
[衍伸閱讀]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228881

金工是什麼?
如果你曾經看過喬治‧傑生的銀飾專賣店,或是來自德國的不鏽鋼戒指與項鍊,你的珠寶印象是不是大受挑戰?
近幾年來,珠寶飾品企圖跳脫一般人的刻板印象,變得更為有趣而具時尚感。追求生活情趣或個人品味的新潮流人類,更掀起自製金屬飾品的DIY風潮。
阮文盟先生演講心得 / M10010301 俞程筑
然而歐洲的首飾、精工等,卻一直給我相當獨特,高雅的感覺,
不同於中國式的大紅大紫大金,歐洲的首飾大多給人相當典雅、高貴的感覺,
並不是以華麗與否作為區分,而是在設計上有著更多的不同。
本次演講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以人為本位。
「個人為萬物尺度」,這世界上一切的"標準"都是由人建立的,
如果沒有人,那麼世界上一切的"標準"與"規格"都將不存在,
而德國設計就是以人為本作為出發點,使我覺得台灣在這方面遠遠落後德國數十年....
阮文盟先生 演講內容 / M10010101 M10010102 M10010103 M10010109 M10010110 M10010M01 M9910213
阮文盟先生 演講內容 / M10010205 M10010107 M10010116 M10010120 M10010211 M9910214
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
阮文盟先生 演講心得 / 劉知潔 M9910213
對於各個不盡相同的設計領域,以人為本似乎是其中不變的道理,任何的創新都是依照這重要的法則;例如,產品設計為使用者著想,追求更好的使用方式。平面設計,藉由圖像文字,讓觀感者可以容易了解,設計者所要傳達的。今天阮老師所研究的金工領域,是自從接觸設計以來,較為陌生的領域。以不同以人為主的層面來觀看金工,顛覆了我原先所認知想像。最後,老師所談及的台灣文創產業,給予了我們泰國文創很好的例子,那是值得我們參考的和學習,雖然台灣現況還是存在了許多等待解決的問題,資源分配不均更是不斷被放大探討,許多時候更是會牽涉到那最不希望接觸的政治範疇,心中並產生許多的無力感,不知道如何誠心或是寄予自身的期許。儘管如此,台灣的將來,還是很值得努力並且期待的。
[延伸閱讀]
阮文盟先生演講心得 / 林盟凱 M10010304
這次阮先生所演講的是金工。一開始先提到了德國設計:人設計是為了人而設計(不論是為了自己或是他人),人為萬物尺度,這裡的”為”不是”做為”而事”把”,人把萬物做度量。然後大概講了一些歐洲的設計史沿革,由其是德國的。”時代精神”是設計的中心思想。接著才講金工。金工,金屬工藝,大的可以做到橋梁、鐵塔、路燈這種工程,小到可以作精緻的飾品、精密的機械。而這次講的重點是德國的飾品設計,跟印象中的金工飾品不太一樣…沒有布滿光彩奪目的寶石、沒有繁複的雕花曲線,而是看起來很前衛的,圓柱、圓環、直線…,甚至不是用金屬來做首飾,塑膠夾鏈袋竟然也可以成為飾品。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Friedrich Becker的動力首飾。他原是飛機工程師,之後換做珠寶首飾,將過去的專業融入到設計中,所以他有一款戒指看起來很像飛機螺旋槳的軸心,很酷!
前半節課的金工作品賞析我覺得真的很不錯,畢竟我們沒有甚麼機會去學習如何賞析金工。也讓我對於德國看似冷冰冰沒情感的設計改觀了。
阮文盟先生演講 演講心得 / 洪冠舒 M10010M01

阮文盟先生 演講心得 / 王瑞龍 M10010107
阮文盟先生的演講對我啟示有幾個部分:最大的部分是他提到了「虛與實」的部分,阮先生認為市場是實的,而時尚是虛的。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很有趣,也很真切,的確,這樣的想法很容易在現在的生活中找到驗證,例如,一個產品透過名人的代言與有力的行銷通路,確確實實的可以創造利潤,但是一個產品再好,若缺少了實的這一塊,很能直接的反應是他有很大的機率是會行銷失敗的。我想這是很切實際的問題,對於設計師而言,有沒有要往上一層樓,行銷手法與通路真的很重要!另外讓我有感觸的是阮先生對於台灣文創的看法,我覺得阮先生的看法一針見血,他認為台灣的文創產業目前的狀態是常常投入了政府大筆的金錢,卻沒有實質效應,一個原因是因為政府每樣東西都想做,導致將金費分成太多區塊了,而有些產業並不是這些金錢就可以達成效果的,如此的結果導致台灣文創一事無成。我想這是很慘痛的結果,但對於以後自己也要成為設計師一職,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也要設法去克服並解決他。
[延伸閱讀]
德意志製造

透過阮先生這次的演講,讓我想對德國設計有更深入的了解,因此推薦了這本書。一般傳統的德意志製造,往往給人一種過於冰冷與機械化的設計感。但是,刻版印象中的德意志設計,已經逐漸改變其的風貌,「德國設計師與製造業,已決定用新的德國設計標準來表達市場上的產品,相較於過去非常機能與冰冷的傳統設計,改採用更溫暖與情感的設計。」德國紅點設計獎 (Red Dot Award ) 的發起人,同時也是Icsid的主席,Peter Zec 如是說。在書中提到,早期的德國是以理性為主,但作者把我們拉到現代比較「感性」的德國,一個比較具情感的德國設計,例如作者談到了rsisenthel,是保有德國品質血統的時尚的菜籃,然而 Vitra家俱,則是與美國及丹麥設計師合作,開創出活潑與時尚感的家具。
阮文盟先生 演講心得 / 賴采秀 M10010201
對於阮文盟先生的演講,我最有印象的一段解釋是,德國設計並不單純只是我們所認為的極簡風格,而是容納了各種文化背景、市場與設計後而產生的結果。我想,就像包浩斯一樣,雖然緣起於德國,但其歷任校長與老師是由各個國家所組成的,所學所聞當然也充斥著不同風格。但令人欽佩的是,德國的設計不僅僅充滿人性且十分嚴謹,在金工首飾這塊的美麗更令人驚嘆。
德國首飾是沒有限制且自由的,甚至不需要太刻意的機能性,只要美就好,當然美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的定義,沒有一定標準;但我想有些美的表現還是符合大眾口味,所以才會有市場的產生。產品再好,沒有好的行銷手法與市場接受度也是白做工。我想這就是我們現在處於碩士班的意義,大學部學了基礎的設計能力,對於行銷與市場只接觸到皮毛,是我們嚴重不足最需要好好充實的部分。
講者提到,台灣的文創產業常常陷入政府花了大筆金錢卻沒有實質效應的漩渦中。政府的金錢常常只投資在已經創業的產業,但其實最需要支持的年輕人想創業卻苦無途徑時,政府並不給予資助甚至訂了過高的金額門檻,令人匪夷所思。但我覺得政府在某個政策上做得非常好,就是參與國外比賽得獎會補助高額獎金,我想這也是近年來國內學生趨之若鶩的原因,不僅能累積自己的經驗更可以獲得額外的獎金。最後,我最喜歡且十分認同講者所說的,不要期待政府可以替你做什麼,而是你自己可不可以自成政府,為自己創造出效率或是其它更有可看性的未來。
[延伸閱讀]

漫步德國設計︰不斷創新的生活藝術
作者:王紹強(編著)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09月01日
此書通過實地采訪,以專業新銳的視角、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了各個國家、城市的設計狀況。網羅國際上藝術設計領域的經典案例,包括了建築設計、平面設計、產品設計、室內設計、圖形文化等多個設計領域。以德國為出發點,使用遊記式的文字介紹了德國先進的設計理念、獨特創意、傑出設計師,設計院校及設計資訊等。讓從未到過該城市的人在輕鬆的文字中既了解該城市,又了解該城市的設計理念。
阮文盟先生 演講心得 / 方浩任 M10010103
【個人心得】
好的產品背後總是有著一段可以敘說的故事。
回想前幾天在反覆思考自己的作品要如何去設計的時候,學校老師建議我賦予自己作品一段故事,有著這段故事不但可以知道自己有個依循的步驟,也能建立一個作品和消費者之間的溝通管道。如同阮文盟先生提到的Carl Dau設計公司就是個很好的案例,除了作品本身的品質以及完整度之外,還能有一段故事來成功吸引了許多的消費者。消費者可能買的不只是作品,更是個想法。
另外阮文盟先生也給了我們另一個對產品規劃很好的思考角度。阮文盟先生認為我們不應該只是讓自己的設計作品如何去創造並掌握時尚,這樣的思考方式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尋找什麼樣的市場會需要什麼樣的設計。掌握了市場、多數人的胃口,自然就有機會能夠受大眾歡迎。
最後阮文盟先生也提醒了我們現在年輕正在學習的設計師除了要有一個深度的思考模式、產品故事之外,相對的也要有一完整的作品來完成自己的想法。並竟如果沒有一個好的作品,背後再多的故事都是沒有辦法成功連結觀眾的,有時反而還會有反效果。
【延伸閱讀】
書名:好設計的故事:進化你我的生活好品味,看懂我們的時代新美感
心得:常常會從書中看到許多有名的設計作品,當下總是很好奇這些作品是如何擁有這樣大的魅力,這本書介紹著許多國外知名的設計師是如何去包裝自己的設計,如何讓故事來連結產品和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