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初知道這次演講的主題是跟批判有關的時候,心想該不會邀請到像是李敖那類型的講者來演講吧?而且事先又丟了幾個問題要我們去做評論,感覺這次的演講會十分嚴肅,卻沒想到吳牧青先生是個溫和的人,像個隔壁鄰居的大哥哥一樣,講述著他的一些個人經歷,其中也提到了鄉民文化,在現在網路發達的時代,酸酸們躲在電腦後面肆無忌憚的對某件事某個人做不負責任的批判,在虛擬的世界裡講得頭頭是道,當真要你認真批判的時候卻又說不出個建設性的意見,而吳牧青先生卻敢在破報和今藝術做批判式評論,這點就讓我很佩服,「鬥雞」這個詞真得很符合他,在剪報中也提到一句話:「人都得罪光了,以後是要怎麼採訪?」不禁讓我想起我們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少了點這樣的勇氣,不管批判言論的出發點是好是壞,話一說出來,總是令人難以接受的,畢竟台灣人非常愛面子,你我都是這樣,所以我想,”批判”這件事是我們從現在要開始去學習的,為了改進我們的社會。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M10210206 邱元貞
這次演講內容前,吳牧青先生要求我們先在網路上試著對幾個問題回答出自己的看法或批判,原本以為吳牧青先生本人講話會跟她的言詞一樣犀利,但出乎意料的現場的演講看起來吳牧青先生顯得木訥溫和,本人跟網路上的文字言語給人兩種不同的風格,有點難聯想在一起。吳牧青先生也提到,由於現在網路的發達,許多人在網路上有多種不同的樣貌,像是千面女郎或藏鏡人一般,很難從現在的網路去真正了解一個人的本質,網路的許多不同方法讓我們可以有很好的偽裝,也因此讓我們可以躲在面具之後說出許多我們平常不敢直接講的話,這些狀況有好有壞,網路上的批判可以讓人聽到真時的心聲,但也有可能會有惡意的攻擊,而現今的社會網路越來越發達,多數人以逐漸離不開網路沉溺其中,虛擬許真實世界逐漸混合,看起來我們與人的互動透過網路越來越近,但實際上的心靈交集卻有可能更少。這些現象是我們值得去深思的。
批判性思考與讀立性思考
http://cashhahaha.blogspot.tw/2012/06/blog-post.html
http://leecocoa.pixnet.net/blog/post/11244843-%E6%89%B9%E5%88%A4%E6%80%A7%E6%80%9D%E8%80%83-%E6%80%9D%E8%BE%A8%E8%83%BD%E5%8A%9B%EF%BC%88critical-thinking%EF%BC%89%E7%9A%84%E9%87%8D%E8%A6%81
批判性思考與讀立性思考
http://cashhahaha.blogspot.tw/2012/06/blog-post.html
http://leecocoa.pixnet.net/blog/post/11244843-%E6%89%B9%E5%88%A4%E6%80%A7%E6%80%9D%E8%80%83-%E6%80%9D%E8%BE%A8%E8%83%BD%E5%8A%9B%EF%BC%88critical-thinking%EF%BC%89%E7%9A%84%E9%87%8D%E8%A6%81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M102110106 趙亞紀
聽完了評論家 吳牧青 先生 講述了他成為評論家的過程後,說實在的,感覺有點混亂,因為有很多模擬兩可的答案,或是討論,讓我有點不是非常了解。我唯一好奇的問題,關於所謂評論家是否和實務涉入有一定的關係?雖然沒有確切的答案說出”一定是“但從吳先生口中聽到的一句話”我也在積極參與可能適合的活動“從這樣的話語可以嗅到其實有那麼一點點關係,或許是著力點的關係,又或是不想落人口舌的關係,不得而知。但總是感覺得出來,當評論家或許有那麼虛幻空間的美好,但其實也是有非常多的努力需要付出!多一點評論是好的,但希望都是正向的評論,而非趨勢所需的評論!無法有再多的意見,一切總是盡在不言中!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M10210211呂瑋嘉
演講心得
吳牧青先生演講的最後提到生命中有兩個人說他像「鬥雞」,但其實撇除網路上那些文章報導,演講現場的吳牧青先生是個平和的角色。
其實對於藝術評論這件事情,我沒有太多的認知,但之前曾在藝術史中學到「印象派」一詞的由來是因莫內的「日出印象」被當時藝術評論者嘲笑而來。由於這件事情,讓我覺得藝評者必須是有前瞻性並能夠捨棄強烈的個人主觀意志、偏見以及喜好的人,能夠當個完全客觀公正的人太難,無論是否為藝術相關性質,我個人覺得評論者或多或少都是個有爭議性質的人物。
題外話,演講時吳牧青先生提及到現在流行的鄉民文化,不禁讓我感慨,每當瀏覽網路新聞時,總是在文章末端可以看到很多人一直在批判著所有的事情,有些言論很可笑的可以知道網路彼端的那個人在發言前並不打算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因為台灣言論的過於自由甚至放縱,在科技發展過快但是文化教育層面上還無法承擔這種快速的時候,便會產生很多亂象,沒有正視一個言論、一句話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後果會演變成一種行為。
延生閱讀
"藝評"---文化權力?客觀論述?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M10110123 呂易安
[演講心得]
求學過程中,從未踏入藝術領域的他,是如何成為一位藝術評論者?尤其藝術圈是如此封閉,注重備份、師從何處的領域,這背後的契機讓人非常好奇,出乎我的意料,竟是從 PTT 鄉民文化暨處在學運世代潮流之中找到了批判的起始點。在現實生活中裡生活,沈浸得感受與敏銳的觀察,來到電腦前,進入 PTT ,將現實生活的點滴轉換成文字,變成眾多台灣人生活中的一個段落,網路上的身份與現實生活中不盡然相同,但也不失為一個真實的個體,現實生活中不會彰顯的人格思想在螢幕上說不定會展現出來,平時隱逸的批判、反社會甚至是酸民的性格在帳號的掩護下顯露一二,此時「鄉民」這身份也不失為和真實社會連結的型式。至此,讓我覺得雖然乍聞評論者這工作,對於受儒家思想教育下的我們而言,是件特殊的工作,但返歸到人內在真實的部分,批判其實一直存在其中,只是礙於社會的普世價值觀,一直被壓抑著。
[延伸閱讀]
英國的藝術評論家 John Berger,其眾多著作的內容除了有對於藝術作品的評論,亦將觀看藝術的視野擴展至社會,譬如 <另類的出口>、<留住一切親愛的:生存、反抗、欲望與愛的現時信>、...等等。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301佟紹魁
吳牧青先生在這次的演講中介紹了鄉民文化的歷史與批判的觀點,不怕得罪世人的精神對任何一切做出評論,當今社會無論是政治、文化、設計、藝術凡事皆會有正反兩面,所以批判是不可缺乏的部分,這些思維會隨著網路散開。
每個人的觀點不同,所做出的解讀也會隨著價值觀而改變,但這更能凸顯他的趣味與意義,才會了解更多的想法與看法,今天有了留言方便的快速媒介,輕鬆就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常態。
每個人的觀點不同,所做出的解讀也會隨著價值觀而改變,但這更能凸顯他的趣味與意義,才會了解更多的想法與看法,今天有了留言方便的快速媒介,輕鬆就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常態。
吳牧青 鬥雞生涯分享 / M10210119 李雄傑
批判這兩個字其實不適合用於藝術與藝文類的評論,批跟判有種評論者高高在上,比創作者還要高階,且好壞都由我定奪的感覺,也許可以用在老師對學生的作品發表意見上,但更好的詞彙應該是評論,回到最基本的出發點,在了解完作品後,大家抒發自己的感想或表達想法並提出可能的建議,相信秉持著這樣的想法讓評論更接近原有的功能:「讓作品越來越好,並提供從大眾或外行人到專業領域的專家一個觀看的角度或想法」,而不是一昧的批評,結束後覺得內心宣洩完畢,十分的舒爽。以專業的評論家來說,更要值得去注意的是他們評論的重量,一字一句都有可能讓作者身敗名裂、信心大失,不是說不能暢所欲言,但是否有達到前述的評論功能?評論的方式跟意義值得思考。
好笑的是有些評論別人的評論家還怕被一般大眾評論,如同前面所說,不管是民眾還是評論者,都基於一個發表自己感想或想法,但都希望作品更好的原點,相信大家對於負評更能寬闊的看待,勇敢的表達但認真的去思考表達的方式。
吳講師的觀察能力很強,從PTT文化的形成和方式有很多獨特的見解和觀察,包括了社會輿論跟使用者心理等等......許多面相跟議題是我不曾想過的,很有趣。
原本自信滿滿地認為我一定可以區分藝術更設計,但越來越無法分辨其中間的界線,一個產品的功能就是讓使用者去思考、去產生某種情緒或去表現,到最後甚至去質疑區分藝術或設計到底有沒有那麼重要?。
好笑的是有些評論別人的評論家還怕被一般大眾評論,如同前面所說,不管是民眾還是評論者,都基於一個發表自己感想或想法,但都希望作品更好的原點,相信大家對於負評更能寬闊的看待,勇敢的表達但認真的去思考表達的方式。
吳講師的觀察能力很強,從PTT文化的形成和方式有很多獨特的見解和觀察,包括了社會輿論跟使用者心理等等......許多面相跟議題是我不曾想過的,很有趣。
原本自信滿滿地認為我一定可以區分藝術更設計,但越來越無法分辨其中間的界線,一個產品的功能就是讓使用者去思考、去產生某種情緒或去表現,到最後甚至去質疑區分藝術或設計到底有沒有那麼重要?。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13 楊雅筑
演講之前,吳牧青先生先邀請我們於Facebook上來一場"跨時間"的討論。但成效與他預期的似乎有所落差,大家還是因為「作業」的包袱,而產生了不夠熱絡流於形式的無交集討論。我想講者冀望的並不是大家的答案,而是在新工具的產生下評論能產生怎樣的新景貌,雖然這可能是一次失敗的實驗,卻能從中窺見吳牧青先生眼中觀看的未來。
他介紹了BBS這項台灣特有的文化,本身為批踢踢的忠實使用者(亦稱鄉民),多年來一直折服於這樣原始而有諸多限制的平台,但事實上我認為PTT最重要的便是他這「難以上手」的特性,使得許多不夠資格或者年齡較輕的使用者能有效的被排除,使得劣文的數量較低。
而講者便是從這樣的環境而產生出了他的「鬥雞」性格。批鬥與評論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批鬥是惡的,是為贏而鬥的;評論卻是善的,為更好而評,為釐清而評。
我認為評論不只是評論家該做的事情,而是每個人都該練習的課題。多發表意見,多聽聽自己對每件事情的想法,才有辦法從中淬煉出只屬於自己的東西,將自己變成一本更值得讀的書。
[延伸閱讀]
平常會看的電影評論家《膝關節》:http://blog.roodo.com/blue1989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208 官孟穎
對於評論,我們常常要求客觀論述,而我們也常說「你若對我作出的客觀評論,我是不會生氣的」,但這多麼矛盾,評論者是否須做全民普查求平均值以達客觀?評論的論在此模式下是否仍存在?
美尚無準則,藝術評論也絕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觀(有的只是主觀意見的比例高低),發言人的背景或個人好惡將一定程度的影響其言論,而事實上,當我在閱讀評論(各方面)時,除了文章的深度外,並沒有將「客觀」列為主要考量。讀評論,我無非是期望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尋得一種支持,一種發現「啊你和我想的一樣呢」的認同感,這也是為何一些「評論家」能夠擁有大批死忠讀者的原因。
而非客觀的評論其實更能表彰時代的趨勢,每一個世代對同一件藝術作品當有不同的解讀,不同的世代價值觀也從而顯現,這一條評論的歷史洪流反而因此顯得有趣、更有意義。
另外,評論是否真能不受約束--「放膽隨心」的抒寫--想必仍是建立在利益關係上,就像吳老師說的:「因為我不靠這個吃飯,所以我可以這樣寫」,當然吳老師對於本身信念不容扭曲的意志令人佩服,我卻也不禁讓我想起了一則ptt與facebook留言差異的笑話,ptt是匿名的,而facebook則近乎關係到個人形象的建立,兩者留言差異的原因不言可喻。
批評與評論是否真有界線,我現在還沒能確定,而這裡有篇文章則是講述了評論越界到毀謗所衍生的法律問題。
批評與毀謗的界限,王南溟。http://www.dfdaily.com/html/8759/2012/2/20/745867.shtml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01 鄭宇婷
這是第一次接觸藝術評論家-吳先生,透過他的觀點引發許多不同層面的思考。
對於評論這塊自己少有接觸,而吳先生在演講中提到「我非常驚訝設計界沒有評論的平台,對於設計界的走向會朝往非常商業化,是可想得知的。」對於他所提出的點,頓時感到有所疑惑,到底什麼是設計評論呢?對於目前的設計趨勢、產物進行一些討論?還是共同詮釋該設計作品?這些事情好像又可在某些設計社團中可見,或是網路或雜誌也會不定時提出對於設計的觀點,那所謂的朝向商業化又是何種意味呢?學習設計的過程中,努力的想讓自己多攝取不同領域的養分和論點,對於設計的評論或許就是需要更多不同領域的人來滋潤,而非設計圈內自行畫圈吧!
對於評論這塊自己少有接觸,而吳先生在演講中提到「我非常驚訝設計界沒有評論的平台,對於設計界的走向會朝往非常商業化,是可想得知的。」對於他所提出的點,頓時感到有所疑惑,到底什麼是設計評論呢?對於目前的設計趨勢、產物進行一些討論?還是共同詮釋該設計作品?這些事情好像又可在某些設計社團中可見,或是網路或雜誌也會不定時提出對於設計的觀點,那所謂的朝向商業化又是何種意味呢?學習設計的過程中,努力的想讓自己多攝取不同領域的養分和論點,對於設計的評論或許就是需要更多不同領域的人來滋潤,而非設計圈內自行畫圈吧!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D10210101 黃柏源
像鬥雞一樣的人生歷程
講師吳牧青的演講與課前的提問,對我來說是既陌生也是好奇的。對於體制與現象的批判,似乎也帶起了一種強烈的團體動力。相對來說,我自己試著從個人特質的角度來觀看。發現講師忠於自己,始終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是不容易也是很棒的路徑。
講師提到:
讓人知道不是為了批評而批評
知道即使批評,有人仍然支持自己
也許這樣的片面摘選會有偏頗的嫌疑,但我個人看到的是,評論是因為關心,關心台灣這塊土地,這裡人民的在地生活空間。
一路走來的軌跡,是從自我出發,重新尋找興趣開始,累積涉獵新音樂、劇場、展覽、唱片、書。經歷鄉民筆戰、樂評、破報記者、辦演唱會、今藝術記者、北美館揭弊案、策展。始終一致性的,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建立了屬於自己關心台灣的方式。
樹立了敵人,換來真實的朋友。 相信自己判斷準確。
設計展覽的發展
批判分為內部批判與外部批判,設計圈是否缺乏批評的聲音,以至於有些東西做不出來? 設計是包含在當代思潮下,需要累積對當代思潮的反思與敏銳度。台灣的設計展覽,從最早以新一代設計展最為龐大,到逐漸有官方、民間的辦展,出現的時間其實不長,仍然有許多可能發展的空間。
提問:
群體性之下,是否仍存在個體性?
對外評論的階段之後,會有進一步個人反思的階段。
在演講之後,我簡短的問了講師,對我來說,自由的評論風氣,是在大學校園時期才比較興盛的。講師回應,至今仍保有一份天真。這份天真,的確得來不易。
參考資料:
從另一個角度看台灣發展的困境與限制-----------
重談美術館自製外來特展的困境
http://artouch.com/m_test/artco/story.aspx?aid=2013040916724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吳牧青演講心得 / D10210103黃桂芝
藉由今天的講座,著實讓我了解,在我所生長的地方,有一個很陌生的重要人士,或者應稱他為熱情且勇於直言的人—吳牧青先生。他對於台灣社會的正義,直言不諱,勇於站在第一線,用他的生命力來告訴大家「事實」!
而以下是個人上課前,對於吳牧青先生的互動題目,當下的思索:
有關輩分倫理,其實不論在教育體制上或是其他職場上,都可說是一座無形的巨塔。至於,設計與藝術有無界線?心想這兩者真的是有疆界的!因為「美」的標準,每個人心中自有一把尺!而這把尺就是他/這個人與他人的分野,但不論是設計或是藝術,在在需要美的力道加注這份創作(包含設計與藝術)的生命力。對於普羅大眾而言,很多人將設計定位在日常生活設計或是好用的階段,但相較於其他國家,如荷蘭,他們的國民是將設計當成四常生活中的玩趣在享受設計,當然,這也包含將藝術帶入設計之中,熱與人分享。
反觀,台灣「藝術」在大家的心目中,很多是遙遠不可及的奢侈品!不過,身為設計師的責任,不是就應該融合兩者,創造出可以感動人心的設計嗎?不過,在學院派裡,藝術就是藝術、設計還是設計,如國內大學以現有系所名就有很大的區別,他們的教育目標也是教導學生這兩者是不同的,所欲培養的人才,未來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區隔。但個人還是認為藝術可融合設計的貢獻,而設計應加入藝術所追求的精神。
提問與答覆:
個人覺得吳先生你對於自己的能力,如批判的思維這部分,非常自謙,心想這應該是你一路走來的努力與實力,培養出來的批判反思的能力。在此,請問吳先生你自己對於「輩分倫理」所持的看法?
吳牧青:其實在於台灣部論是哪個圈子「輩分倫理」或多或少還是受到些許壓力,畢竟先踏入這個圈子的人,他的影響力還是比晚進入的人多一些,但至於說多少的話,這可能也要看人。例如,很多策展人他還是會面臨很多面向的問題,他還是必須一一克服。
延伸閱讀:
視覺媒體╱策展╱評論書寫之批判——讀╱看╱想吳牧青的策展操作「複眼:台北圖宰場」 撰文╱黃海鳴
「美術館是平的」-02-吳牧青接受公視記者訪問
國藝會「策展人培力@鳳甲美術館」專案
初心者言-—-奈良美智-文--破報-吳牧青
吳牧青先生演講心得 / M10210114 廖栢賢
個人心得
「鄉民做為一種和真實社會的連接」吳牧青這樣說到,鄉民做為一個批判與發聲的舞台,也是一個筆戰與與交流的平台,是與真實世界同步又不同步的存在,不能說它是一個阿宅,因為就算只待在網路上,吳牧青同樣關心著生活周邊大大小小的事件,觀察著社會的脈動與感受。在鄉民的文化裡,吳牧青覺得ID是一種相對的安全感,因為它存在於網路裡,它代表一個人,卻不代表一個真實的存在,躲在ID後面就好似沒有人可以認出來的高談闊論,或許這也是現在PTT仍舊存在的原因,他供一個可以隨易發生的平台,不再被受限制的論述。因為現實的境況而被迫採取主動,這是令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句話,這是他在講述他在揭發北美館弊案時說的,因為現實的情況已經不容許在度的退讓而必須上前高聲疾呼,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現在才有許多人拿著今天拆大甫,明天拆政府的旗幟走上街頭吧。
吳牧青跟我們說,不要去怕去批判, 也不要害怕被批判,在他的藝評生涯裡,因為批判而得罪了不少人,但也因為批判而交到了不少朋友,也聚集了一群支持者,批判是需要的,但是要說得恰到好處又是另外一門學問了。
吳牧青演講心得/M10210104林冠芠
個人心得
吳牧青講者在演講前所提出的問題都與設計與藝術方面領域相關,讓我以為現場聆聽演講時,可能是跟這方面領域的問題論述與探討。實則講述他本人在網路虛擬世界上開啟對批判社會議題的路程經歷。
當今21世紀傳媒通訊過度,有太多無法確定與被過濾實否的資訊在2次元盛傳,有著超乎常人所認知的渲染力,我們透過鍵盤作為大腦思惟的傳播媒介,三兩下就可以將對於事件的想法和批判直接丟上網路平台公諸於世。
在這樣的民主社會型態,批評的權力人人皆有,我認為社會年輕一輩分為兩種現象,一則對現實社會政治、文化、新聞社會亂象等等主動表態,彰顯自己立場與顯示自己想法思維的獨立性;反之則作為潛水客,怕異於他人,希望獲得大家的共同認同感,怕被視為激進份子而不做發聲。其中也包括了完全搞不清楚社會現況、對社會現象一無所知,生活在自己世界之中過日常生活每一天的族群。這些我所認知的年輕批評思維現象和吳牧青講者在演講中所提到的一句話串連了起來:【人們不敢表態與批評,因為群居動物害怕的不認同感。】意思大致上被我理解成這樣。讓我思考起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綁固的一些傳統保守思維,我正是不會主動去做論述批判的潛水客。
吳牧青在演講中提到,當他從事藝術與設計方面的批判時。藝術界資深大師對他所下的問句: 你是藝術相關領域的人嗎? 當下他講完這句話時,在臉上出現幾秒的一種感嘆神情,聽完這句話的我完全理解的是他的表情,那種反映了藝術家潛在的狂妄和不懂藝術取悅於受眾與跋扈自己專業的一種心態。這樣的心態同時存在於設計師之間。未來的我們將如何去拿捏與自省。不要自以為是地站在心頭頂端,俯瞰這個一般人的世界。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