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陳雅博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陳雅博先生演講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陳雅博先生演講內容 / 管哲楓 M10010104

[個人心得]
陳先生在演講中對於從使用者出發的觀點,認為設計應該真正貼近使用者,與當今的趨勢User Experiance Design不謀而合。了解人們真正的需求,與需求的重視程度,是真正的問題,在商業上,如何建立一個商業模式也是如此,了解顧客需求,顧客是否重視,都是真正的問題。
演講其中提到的設計思考,也是被推廣至設計以外領域的經理人思想。但對於設計思考其實有更多內容。創新向來著重兩種策略:第一是突破性技術,使產品性能大幅躍進;第二是更詳盡地分析使用者需求,進而改善產品解決方案。前者為技術推力地激進式創新,後者屬於市場拉力地漸進式創新。而使用者為中心的設計,也屬於後者的部份。但在設計中有一種觀點是提出「意義的創新」。就想我們現在被問想要什麼樣的交通工具,大多數人回答更快的車子,而非車子以外的事物。
[延伸閱讀]
設計力創新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99372
設計力創新中提到不是在設計上的手法,而是設計在各種領域上-尤其是商業上的運用。對於尋找設計定位的意義是相當有幫助的資訊。

2013年5月10日 星期五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 王志皓 M10110116

[個人心得]

本次邀請到Pebbo執行長陳雅博先生來演講關於設計思考的論點,我很喜歡陳執行長的論點,很新穎又有前瞻性,也能夠容易讓人了解創意思考的重要性。
早期陳執行長在IDEO工作,也充分在那裡學到很多東西,自己也開創了一套對於設計思考的思路,像他提出兩大方法論,是我覺得很受用的!永遠以人這點是我覺得相當重要的一點,畢竟設計就是要讓社會更好,這也是我深信不疑的。
第二就是關於模型製作的重要性,我自己不是愛做草模的人,但是聽完之後,我覺得快速了解自身設計缺點的重要性!能夠馬上修正、進步,最後提到的多元學習,更是我們現在很需要的部份,大家都專精於自身所學,的確要拓展視野,多嘗試,再回來看自己所學習的,也許就能有另一套更創新的想法了!

陳雅博先生演講內容 / M10110101 M10110102 M10110111 M10110112 M10110114 M10110116 M10110118 M10110121

陳雅博(Albert Chen):
15歲便離開台灣的當留學生,曾經在世界頂尖的創新顧問公司IDEO任職七年,擔任行銷傳播。
後回到台灣創辦了Pebbo創新顧問公司,立誓讓Pebbo成為具有台灣最好工作環境的公司。


IDEO:

最早從產品設計開始發展,也是第一台laptop Design的產出者。
(推崇人機互動介面,開放設計思考,設計思考不是SOP)

提出找答案前要找對的問題。



方法論(設計思考的兩大出發點):

1.永遠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
2.市場調查不等於了解用戶,快速試做與修正才是方法。

從使用者的包包裡的用品了解他們的喜好。



用戶五大元素:

認知,感情,身體,社會,文化。
解決第三世界沒乾淨水的問題,田野調查的重要性。


急診室的CASE訪問:

(去看F1的使用流程)
備用器材設置的發現。


使用者調查:

最重要的同理心,整個團隊搬去使用國度,更了解該國使用者。


任天堂使用木頭當做wii的原型:

(拿木頭揮舞,拿木頭放口袋)
把大問題切割成很多小問題去分析。
用剪紙測試觸控螢幕好不好用?
靈感跟想法是完全不值錢的(要實現化)。


每個團隊:

每個團隊最好都有不同背景的人。
充滿不同的分享。


T Shaped考量:

應用於不同領域,考量背景多不多元。


設計思考兩大重點:

1.永遠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
牽涉到各個層面,包括認知、感情、身體、社會和文化。
在用戶需求、商業合理性、科技可行性這三者間取得平衡,並達到創新的目的。
需要具備同理心和好奇心。

2.快速試做與修正
從商業角度來看,靈感與幻想是完全不值錢的,必須考量到可行性、合理性、差異化等等各方面的因素。而這些就必須藉由prototyping來進行測試評估。

Prototype的不確定性高,成本卻低廉,能夠節省整體開發所耗費的成本。


未來建議:

應該要做自己開心的事。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當設計思考家。
多元不斷學習,隨時樂觀。

設計-改變人類行為的能力。

(以人為本的設計模式)

2013年5月9日 星期四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趙龍傑 D10110104

[個人心得]

透過陳雅博先生的演講內容,對於DESIGN THINKING 有了更深一層的認識;我印象最深刻也是體會最深的一句話是〝設計不是SOP〞;眼前台灣相關領域的設計師整天在做的事情是:
接收設計規格→開始設計→量產設計→產品上市→產品賣的好或不好也甚少關注;這樣的整套流程或許就是大部分設計師一直在〝跑〞的流程。其實,一昧的依循SOP將致使設計師的思維無法靜下心來思考:我為何要這樣設計?我要為誰而設計?這樣的設計能帶來使用經驗上的進步?

另外分享的內容中探討到一個議題,便是如何以人為出發點?是充分的市場調查嘛?市場調查不只
是數據上的呈現,很多設計研究不止是理解使用者有這麼做,站在設計的角度更重要的要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而為什麼所探討的方向就與環境與生活型態等有密切關係;現階段轉換設計思維對於新生代設計師教育來說是極為重要的。




[延伸閱讀]

決定未來的10種人:10種創新,10個未來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97334


這本書大概是2年前購得,書中就由TOM KELLY的介紹,舉出眾多的例子說明在創新的環境中有哪些人格特質與角色是關乎設計與未來,當中有許多案例說明製作原型的重要性,藉著快速原型的建立,物件便可融合生活情境,讓DESIGN THINKING更精準,設計定位則以使用者為中心來擬聚創新思維。

2013年5月5日 星期日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M10110201 王鉞麒

[個人心得]

此次演講邀請到曾任職於美國IDEO行銷部的執行長Albert,藉由他長期待在國外對於設計與行銷部分的特殊觀點與我們分享,尤其針對近幾年來頗為熱門話題的「設計思考、Design and Thinking」進行解釋與分析。Albert認為所有的設計都應該「以人為本,以人類最初的需求下手,巨大量化的數據可能還比不上一個 設身處地的深入觀察!」另外也提到我們應該隨時隨地把腦海中的想法用具體話的方式實踐,當靈感永遠只存在於腦海那就是空談,要想盡辦法將想法落實,如Prototype的製做,即可以快速的驗證想法與修改你的設計,也才有機會將設計從靈感走入生活、從設計師走進消費者!這同時也深刻提醒了我,設計師真當好好去了解你產出的設計品,與使用者族群、環境、闡述的理念、等等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關聯性,而非落入自我早已習慣的同一套流程、思維。唯有自己走出去觀察、設身處地思考,才能讓你的設計能量綿延不決,也為消費者帶來更貼切的設計享受。

[延伸閱讀]

好的設計靈感與想法,不會空穴來風,看看世界知名的設計師是如何於生活中找尋他們設計的靈感來源,絕對不只是坐在電腦前面而已!靈感的法則


2013年5月3日 星期五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呂易安 M10110123


隨著IDEO經手過的數個成功案例逐漸被傳開來,其所主張的「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越來越被推廣及應用,不論是官方或私人的著述、文章、影片、演講或是workshop,所以現在的台灣,除了設計相關從業者外,甚至一些公司老闆也可說上幾句,這很好,但也有隱憂,因為設計思考的精髓是無法SOP化,無法完全而具體地以文字呈現,是要靠「實作」,實際將設計思考導入設計案中。

將 Design Thinking 思維模式貫穿設計案流程,專案參與者,不只是設計師,來自各專長領域的每個人都應具有此思維。過程中,將目標使用者包含進每個階段,而因應不同階段的各異情況,成員須權衡變通,應用不同的方式求得使用者真實的需求,並根據該需求來發想、做出prototype原型,再將原型給使用者操作驗證假說,得到feedback後再進行下一輪的prototype...,如此反覆地與使用者密切互動,將讓設計案參與者的思維越貼近使用者的心智模式,至此將會提出使用者會認為有價值的解法,更有機會付諸實現。設計思考旨在「產出」能真正地、有效地解決問題,設計思考的視野很宏觀,可應用至大型專案或是小型的設計案,我認為這是大家都可以反思的設計思維模式。

[延伸閱讀]

Sketching User Experiences: Getting the Design Right and the Right Design (Interactive Technologies) 

裡面對於快速原型製作,low-fi prototype、high-fi prototype 等多有描述,值得一看。

http://www.amazon.com/Sketching-User-Experiences-Interactive-Technologies/dp/0123740371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D10110101 伍志翔

這次請到的講者Albert,過去在工作上,有幾次合作的機會,非常認同他的推廣設計思考的想法。的確,我們有太多的時候,都花時間在技術極致或商業價值的分析上面,卻忘了問最重要的問題:最終的用戶是誰?而他們到底需要什麼?前陣子,SHARP推出的CMYK色彩的電視,因為用戶根本看不出差異,用了這麼高科技技術的結果是產品失敗;而回到使用者需求層面來看,很多小小的貼心設計,卻大大的改變了我們生活,例如迴紋針的發明、反光路標的發明等等,這些看似不起眼,卻大大解決了我們生活周遭的疑難雜症的設計,使我們的生活更為便利、更為簡單,我想才是設計思考所想要探討的議題。

分享影片:Timothy Prestero: Design for People. not awards
http://www.ted.com/talks/timothy_prestero_design_for_people_not_awards.html

這個影片中,說明了設計團隊一開始設計了一個看起來很酷炫的嬰兒光照台,這個產品還榮登雜誌封面,並得了設計大獎,然而,當他們想把東西拿出去外面賣的時候,卻發現沒有人要買這樣的產品。從那時才開始,他們回到使用者的需求上面,他們去瞭解媽媽怎麼來看嬰兒、醫院護士怎麼使用這個機器,其他人看到機器的感受等等,透過這樣深入的瞭解,他們重新設計了一個嬰兒光照台,而目前這樣的設計,已在第三世界慢慢的被使用,也改善了嬰兒在第三世界的死亡率。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蘇天雲 M10110109


[個人心得]
陳雅博先生與大家分享設計思考,Pebbo經過一次轉型,如今主要從事顧問的工作,演講提出永遠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和快速試做與修正兩大重點,強調了設計核心與執行能力,與大家對於ideo的普遍認知相符。除了提到設計思維不是SOP沒有標準流程,是一種激發創意與集體思考的過程,也舉了dropbox用簡單道具製作模擬說明影片,雖然簡單但快速的原型製作讓人容易理解,成功引起投資者的關注。後段提到了T型人才與POV,可以廣泛應用所學於各個領域,或是另外培養其他領域專長的方式充實自己,提升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凡事也要保持敏銳度,保有自己的觀點與建立起立場。雖然台灣目前多數的公司都提及創意思考,但實際上成功執行的並不多,但Pebbo對於未來發展仍充滿樂觀。


[延伸閱讀]

http://tedxtaipei.com/2013/01/ideos-david-kelley-on-design-thinking/

David KelleyIDEO史丹佛大學設計學院(D. School)的創辦人,此篇提及創立公司和學院的過程和對創意思考的想法,以及幾個運用創新思考成功解決客戶問題的例子。

陳雅博先生演講內容/ D10110102 D10110103 D10110106 D10110201 D10110202 D9910101 D10010101 D10110101


本次演講者請到陳雅博先生,過去他在曾在IDEO亞太行銷傳播部,對於設計思考的認識很深,回台灣後創辦Pebbo設計公司,主要以設計思考的方式來執行設計顧問案。

他一開始提到商業學院已經不那麼熱門了,取而代之的是設計學院,而未來企業的CEO不只是要請設計師,更要能像設計師一樣的思考。再來,他提出「設計是什麼」,設計不只是外觀跟功能,是要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其中,「創新研究」這樣的議題是由Bob Makin所提出,而後來他的學生David Kelley更進一步成立DKD,以創新研究的方式,發展出蘋果電腦的滑鼠,促成了最廣為使用的人機界面裝置。後來,DKD與其他兩間公司合併,就成了IDEO

創新思考在很多公司都有被執行,流程大概是EmpathyàDefineàIdeateàPrototypeàTest,但是這是一個參考的流程,而非唯一的SOP,而訂定這樣的流程,主要的目的就在於避免我們過於急著想答案,過去因為工廠的發展,及工業化的進步,使我們凡事都強調效率,因此過去,在做商業分析時,常使用量化資料,省去了許多作業時間,然而量化資料不等於瞭解用戶。因此如何瞭解用戶,是設計思考的一個核心議題,而定義好的問題,通常都是圍繞在以「人」的需求上面,再透過反覆的測試與試做來找到最佳的解決方式。因此,設計思考有兩個重點:以人為本,以及快速原型及修正。

設計思考的重點列如下:
(1) 以人的需求為出發。
  • 須瞭解人的各種層面,包含認知、情感、生理、文化與社會。
  • 藉由田野調查及深度訪談瞭解使用者需求,實際觀察問題點出在哪裡。
  •  Analogous research(類似的研究),兩個不相關的議題有何共通點?例如,在為了使手術室的活動更流暢,他們到賽車場看別人怎麼換輪胎。
  • 對所有事情保持同理心及好奇心。


(2) 快速原型與修正
目的是用來做測試,可以用任何的方式來完成原型。靈感及想法,若是沒有透過實際的東西表達出來,及測試,就沒有任何價值。

(3)創新環境的重要性,包含「對的才能」及「對的環境」,要有好的環境,以及多元的人才,才會有創新的可能,其中T型人才是很重要的。

最後,強調多元才能、及樂觀的態度是很重要的,這兩個能力常被忽略,但也是創新上面不可或缺的要素。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 劉怡寧 D10110201

[個人心得]

這次請到陳雅博先生來演講,提到一個觀點十分有趣,他說量化資料不一定是最正確的,這樣讓想起之前參與一個廣告品牌塑造的課程,電通廣告的資深行銷總監李鴻仙提到,一個好的側身觀察勝過好幾百份問卷。

因為一份量化資料是以大量的數據來做佐證,但是缺乏了一個產品最重要的核心價值insight。舉個例子來說,一個賣牛奶的廣告要如何呈現牛奶的好,其實要先目標消費者下手,假使目標族群為婆婆媽媽,那麼我們就應該去了解婆婆媽媽在意的點會是甚麼呢?也許口感在這個地方已經不是非常重要了,可能是產地、可能是產生鏡面效應的自我形象反射,當然以上等等都有可能是這個廣告的訴求點,那麼我們的下一步是甚麼呢?別懷疑就是找你認識的親朋好友,阿姨阿嬸下手,從她們內心最渴望的想法講出來,原來在這個商業社會中,職業婦女愈來愈多,大家都是身兼多職的super mother,但是內心最渴望的還是像那巴黎優雅的漫步生活,於是在牛奶包裝上繪製了拿著麵包具有法式風格的super mother,就能喚起台灣忙碌的媽媽們一種遠離塵囂,進入美好夢想的世界中。

因此一件商品不只是創造給人使用的,而是設計給人心享用的,當一個東西你使用起來可以激起無限的漣漪幻想,那麼這件商品它就已然超過它商品的本身價值,這也就是它之所以會成功的地方了。

[延伸閱讀]
購買一件商品到的是為了甚麼?是價格、品質、喜好,還是有更多的原因,其實你不知道的事,就由大腦來告訴你。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 楊振甫 D9910101

[個人心得 ]

本次專題演討請到陳雅博先生先生前來與我們分享。初次與Albert見面是去年在他們辦公室聊到各自對於設計思考在台灣的發展,設計(Design)一詞過去台灣比較多的定義,都是在於它的名詞或是最終產出的價值,設計師也較多指向擁有設計背景或學歷的一群人,但是,隨著時代與環境的改變,設計所面臨到的挑戰開始越趨於複雜,設計開始成為動詞的解釋,一種以人為導向解決問題的過程,並且包含不同面相及專業的人一起的共創行為。Albert在演講裡講到許多透過設計思考的案例,並強調設計思考不是一套死板的流程,因為設計在其動態的推演當中,就像是去看許多舞台劇一樣,處處都可以不斷的看到驚喜,前後往返及淬鍊思考及想法這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其次,他提到想法如何落實,也就是如何結合創意以及商業模式,這點與服務設計的理念是一致的。我們不僅要考慮到顧客需求,並且也需要同時兼顧提供者是否能永續的發展,這樣的思維其實有別於傳統的設計,只一昧的追求使用者需求及經驗的最大化,而是能權衡兩方面解決方式的最適解。最後,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是IDEO的組織文化,我相當認同該公司的設計能力不一定是全球最佳,但是該組織所形塑的組織文化及知識行銷,的確是讓現階段很多的設計公司可以仿效及學習。雖然成長需要時間,但期望有朝一日,台灣可以有一個有別於IDEO且做出屬於本土設計思考方式的另一群人出現。

[延伸閱讀]

1. 你們公司為什麼生產不出ipod?
2. 打開服務設計的秘密
3. This is service design thinking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 馬彗娟 M10110117


[個人心得]

陳雅博先生提到設計思考有兩個重點:其中一點是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透過田野調查以及深度訪談來了解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實際觀察了解問題點出在哪,也提到要對所有事情都必須具備同理心與好奇心。而另一點則是快速思考與修正,這部分主要是講將概念實際化,「因為靈感與概念是不值錢的」,必須站在商業角度來看一件事,舉了幾間公司將概念實際化的案例,再做prototype實測之前沒有人知道一個東西的可行性,必須讓使用者假使用真訪問,才能確定一個設計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因此在「假設」階段是很重要的

最後陳雅博先生,講到幾個創新者應該要具備的特點其中T shaped以及have a POV是我認為我很欠缺的兩點,T shaped看重的是一個人的多元性,一個人的廣度與深度以及是否能用所學運用到不同領域,而have a POV則是要有自己的觀點,而這個觀點可與對方討論的,這是我還必須繼續學習的地方。

[衍伸閱讀]
【設計與思考】是一部在探討Design Thinking的紀錄片,這是第一部由四個台灣人拍攝的設計紀錄片,製作團隊都是台灣人,所有資金完全靠美國最大募資平台Kickstarer募得,我覺得這一部非常具有意義以及影響力的一部影片。
http://www.designthinkingmovie.com/index_ch.html

 

 

陳雅博先生演講內容 / M10110106 M10110108 M10110109 M10110110 M10110113 M10110117 M10010104


 
講者 陳雅博(Albert Chen)

IDEO亞太區行銷傳播經理,在IDEO工作七年,回台灣後創立Pebbo(創新商業顧問公司)的執行長。

 

-設計是什麼?

就中文字來說,「設計」兩字佔了較大的比重,不能只是form & function必須要解決問題。

-提倡Design Thinking的兩個重要人物:

1.Bill Moggridge,為IDEO創辦人之一,設計出人類第一台筆記型電腦雛型,他與Norman一樣提倡人機互動設計,將設計思考帶入人機互動。

2. David Kelley創立DKD,後與另外兩間公司合併後成為IDEO,強調以人為本。

-不能把設計思考當成一個標準作業流程

人們要學著找答案,但答案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必須知道對的問題點是什麼?

設計思考≠方法

 

-市場調查≠瞭解用戶

量化資料不一定是對的

Ex.一個攝影師的攝影project,藉由拍不同使用者的包包內物品,來了解一個人。

 

-設計思考的重點

1.要以人的需求為出發

(1) 牽涉到人的各種層面包含認知(Cognition)、感情(Emotion)、身體(Physical)、文化(Culture)、社會(Social

(2) 藉由田野調查以及深度訪談來了解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實際觀察了解問題點出在哪。

Ex.落後地區飲用水問題,實地訪談觀察,幫助婦女能夠方便取水與飲用水,整體是健康且正面的。

(3) Analogous Research(類似的研究)-在表面不相干的兩件事上,有何共通點?

Ex.在混亂環境中,如何使手術流程能夠更安全&順暢,因此他們到了F1賽車場觀察賽車團隊在時間緊迫的狀況下,如何讓流程更順暢。

(4)對所有事情都必須具備同理心與好奇心

Ex. Nike到日本實地觀察體驗,了解青少年生活方式,不一定只有設計師才做得到,要具有同情心與好奇心,把細微的部分都挖出來

 

2.快速思考與修正

(1) Inspiration(靈感)àideation(概念)àimplementation(實行),就商業角度來看,必須要考量到實際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等因素,因此必須藉由Prototype來進行假設與評估,來尋找市場到底需要的是什麼?

一塊木頭可能是Wii或者PDA的「原型」,因為這些是當時市場上沒有的產品,在賭下去之前,必須評估真的會有人願意購買或攜帶嗎?因此必須藉由使用者假使用與訪問來確定可能性,而iphone的原型也一樣,用各式各樣的物品來實際體驗與模擬情境,也許是用便利貼模擬UI/UX介面等。

Ex.芝麻街周年設計給小孩子的遊戲互動APP,利用真人實際模擬小朋友與APP互動的關係,因為這些是在寫code前不知道可不可行的,所以必須經由測試。

(2) 靈感與想法是不值錢的,要被人認同才是有價值的,而prototype不一定要很細緻,不一定要投入太多的資金,讓人理解與認同即可

Ex. Dropbox的創業過程,當初在找投資人贊助時,許多投資人有所質疑,「與其他雲端公司有何不同?於是dropbox做了一個影片的prototype(利用電腦的特效製成的影片)給投資者看,因此才成功募到款。

(3) 看似簡單的概念背後,設計思考需要豐富的創新過程。

Ex. Designerfund.com à重視設計的公司,重視用戶體驗會影響什麼?

Ex. 有兩間公司,一間是功能少、單一平台、性能一般、資金少(instagram),而另一間則是多功能、多平台、性能好、資金多,但最後卻是instagramfacebook購買走,因為它們知道用戶要什麼,而facebook看到了這點。

 

-為什麼矽谷做的到?

什麼樣的土壤才能長出好的果實?

Right talents + Right environment or culture

創造好的工作環境,好的人才才會留下,矽谷就是如此。

 

-IDEO沒有最厲害的設計師,但品牌行銷做得好以及注重文化。

-文化不是規定出來的,而是大家共同行為組織而成的。

 

-創新者的特點

Curiousoptimisticprototyper(手作能力)T shaped(一個人的多元性/廣度與深度,是否能用所學運用到不同領域)、have a POVpoint of view,要有自己的觀點,可與對方討論的)

 

-多元不斷學習,隨時保持樂觀,最容易被忽略但卻是創新與創業最重要的。

-設計是可能改變人類行為的,用甚麼樣的角度看一件事,不要怕被人貼上標籤。

2013年5月1日 星期三

陳雅博先生演講心得 / 張宇晴M10110210


[個人心得]

本週講者AlbertBrian從美國矽谷產業回到台灣發展,當初將設計思考的這波思潮引進台灣後發生相當大的迴響,他認為設計思考的真正意涵在於思考,而非現今台灣產業拿出來呼喊的口號。

Albert以各品牌的設計過程與經驗告訴我們,設計絕不只是坐在電腦前google查資料,而是實際的體驗觀察,了解一個地區的環境文化與實際發生的問題,許多的市調將統計結果量化,最後卻成死板的數據而無法反映真正群眾需求,設計師必須常保好奇心,在設計流程中也必須用快速簡易的方式檢驗核心問題的價值,在花大錢投資、製作PROTOTPE之前,先以可變動、簡單的方式去測試最基本的概念是否正確。另外,做設計充滿挑戰性,但也因此讓這份工作充滿活力與奇蹟,若將設計標準流程化,或不願意挑戰面對問題,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則與一般公務員無異。

Albert也談到台灣產業,好的企業文化是一群人共同創造出來的,而非老闆規定的,在設計中談創新,條件不外乎是對的人才和對的環境文化,而好的新的公司裡面有很多福利,好的工作環境與氣氛讓優秀的人才願意留下來,他立志想讓Pebbo成為台灣企業文化最好的公司。
最後他還談到好的設計人才應具備的條件,除了不斷精進自己持續學習,常保樂觀也是很重要的,若悲觀的受限於「環境就是這樣」、「台灣文化就是這樣」而裹足不前,就越是做不了事情。設計人多善於發現問題,表示設計師應具備比一般人更敏銳的觀察力與批判性,後端也應抱持著同樣態度面對,擁有自己看事情的觀點,不做一個盲目跟隨的人。

面對現今台灣社會、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皆危機四伏、甚至百廢待舉的狀態下,具有設計能力的人各自付出一些努力,解決各自所面臨的問題,我們所處的環境理應會改善,我們需要的只是行動,設計不能只是口號,而是真實存在、可以改變人心的力量。

[延伸閱讀]
Arunachalam Muruganantham: 我如何開始一場衛生棉革命?

此為TED演講中的其中一場,這位實業家因為實際觀察、體驗,而改變了印度貧苦地區的婦女面對經期的處理方法,實際解決問題,發展成產業,更是一項慈善行動證明。就如同Albert所說,每個人都用設計思考,每個人都可以是設計師,解決問題讓世界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