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心得]
曾先生以大量的影片創作為開場,印象最深刻的是,找了小孩子對鏡頭露出笑容,在他們臉上潑上白色液體,但還是得保持笑容,好像不管怎樣,都得微笑面對,整個作品透露出一種白色恐怖。
對於藝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見解,在世界上藝術最鼎盛的國家,通常也都是強盛的國家,因為這是太平盛世才能造就的。對於講者提到台灣與德國對於藝術作品的待遇,或許台灣之所以沒有辦法以高規格支撐台灣的藝術產業,也是因為我們一直處於不被國際認同的定位。
[延伸閱讀]
陳界仁-在帝國的邊境上(展覽)
http://blog.ilc.edu.tw/blog/blog/4827/post/14591/126100
主題纏繞著強盛國對於台灣的歧視,與台灣對於更低工資國家配偶的歧視,透過藝術家的角度,呈現出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
2013年6月18日 星期二
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趙龍傑 D10110104
(個人心得)
"坐在奶奶的屍體旁邊"主題的確是滿令人驚悚的,但透過曾御欽先生用藝術分享的方式聆聽對於藝術的理念,著實讓人獲益良多並能充分享受藝術洗禮。
透過曾御欽先生介紹其在藝術生涯的起伏,不由得佩服他堅持理想並能有效執行藝術作品的發揮;曾先生提到很多創作者都會從自身獲著身邊的事物找創作題材,獲得台北獎的〝有誰聽見了〞一作,就是抒發家庭的緊張關係和不愉快的童年回憶。看完所分享的作品,心中一直無法壓抑內心的激動,仿佛喚起自己小時的記憶,同時心中也不時告知自己對於關愛孩子的重要性,站在孩子的高度聆聽孩子的聲音,進而懂他、關愛他。
然而曾御欽先生不免嘆台灣藝術環境的困境,尤其是在泛政治化的當下,一個藝術家的發展受制於過多世俗的牽絆,在政府大力鼓吹文創興起的此刻似乎有些矛盾。曾先生得分享告訴我們堅持理想才有機會實現,我想身在此現實之中,惟有靠每一個願意堅持理想的力量才能壯大,讓台灣的藝術、文創能夠有更好的發展。
(延伸閱讀)
伊通公園
http://www.itpark.com.tw
透過此次曾先生的演講激起了我對台灣藝術的興趣,想要多方面找尋藝術家以及其感動人心作品,找到這個伊通公園的平台,網站之中除了有多位藝術家簡介與作品外,還有許多藝術評論,透過這些評論給我幾個方向來切入藝術家的創作思維。
"坐在奶奶的屍體旁邊"主題的確是滿令人驚悚的,但透過曾御欽先生用藝術分享的方式聆聽對於藝術的理念,著實讓人獲益良多並能充分享受藝術洗禮。
透過曾御欽先生介紹其在藝術生涯的起伏,不由得佩服他堅持理想並能有效執行藝術作品的發揮;曾先生提到很多創作者都會從自身獲著身邊的事物找創作題材,獲得台北獎的〝有誰聽見了〞一作,就是抒發家庭的緊張關係和不愉快的童年回憶。看完所分享的作品,心中一直無法壓抑內心的激動,仿佛喚起自己小時的記憶,同時心中也不時告知自己對於關愛孩子的重要性,站在孩子的高度聆聽孩子的聲音,進而懂他、關愛他。
然而曾御欽先生不免嘆台灣藝術環境的困境,尤其是在泛政治化的當下,一個藝術家的發展受制於過多世俗的牽絆,在政府大力鼓吹文創興起的此刻似乎有些矛盾。曾先生得分享告訴我們堅持理想才有機會實現,我想身在此現實之中,惟有靠每一個願意堅持理想的力量才能壯大,讓台灣的藝術、文創能夠有更好的發展。
(延伸閱讀)
伊通公園
http://www.itpark.com.tw
透過此次曾先生的演講激起了我對台灣藝術的興趣,想要多方面找尋藝術家以及其感動人心作品,找到這個伊通公園的平台,網站之中除了有多位藝術家簡介與作品外,還有許多藝術評論,透過這些評論給我幾個方向來切入藝術家的創作思維。
2013年5月20日 星期一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蘇天雲 M10110109
[個人心得]
本週難得請到藝術家曾御欽先生為我們帶來有別於技術導向或商業模式的演講內容,以錄像藝術作品為代表的曾先生曾獲得德國卡賽爾文件展的殊榮,即便國內鮮為人知,卻著實為台灣的藝術領域帶來國際性的掌聲。曾先生活潑的個人演講風格與創作中的抑鬱氣息有著不同的層次,一邊播放作品一邊講述求學創作過程及得獎經歷,兩邊交錯橫生,讓聽眾得以自行拿捏兩邊的著重比例,不浪費演講素材也尊重聽眾的時間,雖然到後面精神上有點無法兼顧但不至於有無聊或昏睡的狀況發生,也算是有意思的一種演講方式。演講時間短暫但內容充實,雖不能看完所有的作品,但透過演講內容與作品的搭配,從多方角度切入,有助於完整了解曾先生的個人思想與所想要表達的東西。作品可以表達作者的思想,但是否傳達到觀眾的心理是另一件事情,演講中曾先生對於作品完成的看法需要能與公眾互動與對談,從目的的角度出發往往是最有效檢視成效的方式之一,也讓人聯想到大家口中文字的力量藝術的力量音樂的力量,如果閱讀人觀賞人聆聽人不能感受到或無法理解便無法產生共鳴,對其而言充其量就是一些符號顏料和聲音,何來力量之有。或許國家的美感與思考能力需要循序漸進的方式提升,雖然有可能因為現實環境經濟天災人為因素停滯難行,仍期待台灣能妥善運用藝術資源,讓藝術與國家一同前進。
[延伸閱讀]
從北京的邊緣,擴及亞洲及世界 ——專訪北京獨立影像展策展人董冰峰
曾先生在演講中提及中國藝術家艾未未,董冰峰為中國藝術領域相關人士,近期有錄像藝術的相關策展。本篇文章提及處於中國封閉的環境底下藝術人士對於藝術的行動與社會及歷史的反思。
2013年5月17日 星期五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楊振甫 D9910101
『個人心得』
本次專題演講請到著名藝術家曾御欽先生分享"坐在奶奶的屍體旁邊"專題。曾御欽先生過去是理工科背景,在軍人家庭長大,為了要從事藝術這條曾經經歷家庭革命,歷經不同的轉換,現今為台灣第二位入選德國卡賽爾文獻展的藝術家。曾御欽先生在演講過程中跟我們分享了紀錄片 - 有誰聽見了? 過程中總共分為五幕,從不同角度切入孩童的不同互動場警與感官及內心感受,讓觀賞者可以很清楚從影像的力量,訴說出作者腦海的故事脈絡。過去,我也曾為音樂表演工作者,對於曾御欽先生的一席話特別有感觸,他分享一個藝術創作的結束,要到看到觀眾的表情及看法後才算到一個段落,這是一個更延伸作品價值的一種思維,特別發人省思。最後,曾御欽先生講到台灣的藝術環境是很困難的,一個藝術家的培育與成長,在台灣這個講求物質消費主義的社會特別不容易,我個人相當認同,但也需要更多如曾御欽先生的人一起努力,未來才會有繼續延續提升的動力。
延伸閱讀
為什麼貧窮紀錄片? http://whypoverty.pts.org.tw/zh_TW/
本次專題演講請到著名藝術家曾御欽先生分享"坐在奶奶的屍體旁邊"專題。曾御欽先生過去是理工科背景,在軍人家庭長大,為了要從事藝術這條曾經經歷家庭革命,歷經不同的轉換,現今為台灣第二位入選德國卡賽爾文獻展的藝術家。曾御欽先生在演講過程中跟我們分享了紀錄片 - 有誰聽見了? 過程中總共分為五幕,從不同角度切入孩童的不同互動場警與感官及內心感受,讓觀賞者可以很清楚從影像的力量,訴說出作者腦海的故事脈絡。過去,我也曾為音樂表演工作者,對於曾御欽先生的一席話特別有感觸,他分享一個藝術創作的結束,要到看到觀眾的表情及看法後才算到一個段落,這是一個更延伸作品價值的一種思維,特別發人省思。最後,曾御欽先生講到台灣的藝術環境是很困難的,一個藝術家的培育與成長,在台灣這個講求物質消費主義的社會特別不容易,我個人相當認同,但也需要更多如曾御欽先生的人一起努力,未來才會有繼續延續提升的動力。
延伸閱讀
為什麼貧窮紀錄片? http://whypoverty.pts.org.tw/zh_TW/
曾御欽先生演講內容 / M10110101 M10110102 M10110111 M10110112 M10110114 M10110116 M10110118 M10110121
演講主題:坐在奶奶的屍體旁
演講者:曾御欽
作者特別喜歡靜止或慢慢的身體。
曾藝術家說所有的創作者都有個鬼在身邊,這句話我覺得很棒!
台灣第二位入選德國卡賽爾文獻展的藝術家。
世界三大藝術展:
1.德國卡賽爾文獻展五年展
2.威尼斯雙年展
3.巴西聖保羅雙年展
影片介紹:
作品名稱:有誰聽見了?
第一幕:
有許許多多的小孩子身穿白衣,被突如其來的白色液體(優酪乳)潑到臉上,
(搭配有點優雅活潑的背景music),每個小朋友產生了各種不同的表情,作者解釋為童年的單純幻想。
也解釋出愛玩的作者,碰到所有事情都要開心。
第二幕:
孤單的一個小孩,只穿內褲被大太陽曬,躺在學校的司令台上,鏡頭慢慢從小孩焦點往後拉,
最後呈現出空蕩的學校跟孤獨的小孩子。
作者的童年回憶,曾經想像沒人的校園,希望所有人都不見,剩下孤單的自己。
第三幕:
一個母親,不斷往一個小女孩全身上下貼標籤貼,背景有小孩不斷喊著媽媽的聲音。
第四幕:
不斷切換小孩奔跑跟男人背影的場景,呈現出強烈的對比感。
第五幕:
一個母親跟一個小孩不斷玩鬧,
母親一直想親小孩子,小孩半鬧半接受的跟母親嬉鬧。
呈現出十分歡樂溫馨的感官享受。
曾藝術家說明看觀眾的反應,等於繼續的創作,也才是完整的創作作品。
說明了台灣的藝術環境是充滿弱勢跟消費性質的,
也說出台灣藝術家的辛苦跟政府的不重視,國家不推,藝術家就真的很難走出國際,
台灣不推藝術這塊領域,也擁有著對藝術的錯誤價值觀。
更說明了藝術家的成就不是"個人成就"
而是代表"國家文化藝術之想法"
不同的顏色在不同的國家文化,代表著不同的意義,也各自擁有不同的解釋。
作者早期很喜歡用小朋友詮釋大家小時候的純真,
跟那種回到一開始的感覺。
創作者必須腳色分裂,去觀看作品的每個過程,
藝術家可以沉浸在思考靈感的其中,但要懂得抽離!
包括藝術作品是需要去凝視的,每個人自然會呈現出許許多多不同的看法!
最後作者說明了:
跟大家一起工作,要懂得互相批判,
互相學習,
更要懂得獨處去思考,
才能有更多的想法慢慢衍生。
2013年5月16日 星期四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王鉞麒 M10110201
[個人心得]
時常有人問起「藝術」與「設計」之間的差別,此次邀請到台灣年輕藝術家曾御欽先生前來演講,對於藝術的定義與意義我們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曾御欽先生從事錄像藝術的創作,並曾代表台灣參加德國五年一次的卡賽爾文件展,也曾為當年眾藝術家中最年輕的一位。看似美好前程的機會,卻未被台灣媒體所重視,曾御欽也感慨起台灣的藝術創作環境,許多藝術家為了符合觀眾之口味,而做了不再忠於原味藝術犧牲,有別於他對於藝術詮釋之觀點。
曾御欽認為作品本身的形式符不符合潮流並不重要,藝術家想要傳達的意念也與觀者沒有百分之百的關係,他反而認為當今天前來觀看作品的朋友,可否在未多加解釋的作品之前,
感受並領悟到些什麼,並且深刻記憶這個場景與畫面接著將這見作品存在腦海中帶走,對往後的自己也可以有所幫助和省思。
對我而言,創作是需要一定人生經驗與歷練累積的,不論是藝術與設計,我們都試著發聲成為自己或他人解決問題的出口。也十分認同身為藝術家或者設計師的我們,應該隨時隨地深刻體驗、感受生活,曾御欽藝術家因為自身特別嚴苛的生長背景,更成為他往後的創作養分,透過這一部部的錄像影片背後,我們也找到專屬於自己的感受、並且發人深醒,我想這就會是藝術存在的必要與價值。接著讓我們用力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每分每秒每個角落,並轉換為自己獨一無二的創作。
[延伸閱讀]
關於曾御欽藝術家於紐約駐村發想創作的作品「熱黑」,我認為除了自身解讀外可以聽到作者講解最初使得靈感來源與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是十分過癮的,影片當中提到「熱黑」這個作品的來由與想傳達的意義,一件藝術作品的行程著實不容易。
關於曾御欽藝術家於紐約駐村發想創作的作品「熱黑」,我認為除了自身解讀外可以聽到作者講解最初使得靈感來源與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是十分過癮的,影片當中提到「熱黑」這個作品的來由與想傳達的意義,一件藝術作品的行程著實不容易。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王志皓 M10110116
[個人心得]
本次演講請到曾御欽藝術家,分享了很多藝術作品的創作歷程,包含早期的作品跟現在的創作,我很喜歡曾藝術家早期的作品,運用許許多多的小孩子,來充分表達自己的心境。
影片第一段可以讓觀眾被突如其來的白色汁液嚇一跳,進而去思考做這樣行為的意義,我也很喜歡背景撥放的音樂,跟畫面有莫名的契合,會讓人會心一笑,至少我一看到就笑了出來,或許不同的人對於這樣的藝術作品,會有不同的感覺、不同的看法,我認為這也是藝術創作好玩的地方。
就像曾藝術家說的,創作作品要跟觀眾呼應,整個作品才能完成、才會完整,這也是必須將自己的心情跟心境結合到作品的原因,讓觀眾感受藝術的想法,進而去體會到或是學到一些事情,這樣的流程,是我喜歡藝術的原因之一。
也體會到台灣做藝術創作的辛苦,曾藝術家說出了很多台灣不支持的地方,這些真的會讓人感到惋惜!當然也希望台灣的眼界能放的更遠,別讓本土的人才都埋沒了才是!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張琬琦 M10110106
[個人心得]
曾御欽先生目前從事錄像藝術創作,為台灣第二位參加德國卡賽爾文件展的藝術家,能獲邀參加五年一次的德國文件展,對藝術圈人士而言是極大的殊榮,但是曾先生講到,當時台灣媒體卻只是輕描淡寫提到,讓他感到失落,而此展覽對他在台的藝術工作也沒多大的幫助,有種千里馬尋不到伯樂的遺憾,接著曾先生提到,台灣的藝術創作風氣有討好觀眾的傾向,讓人們認為藝術家就是社會觀察者,而這種情況並不是很好,如果只是讓觀者快速瞭解藝術理念而沒有省思、咀嚼裏頭的訊息,那這樣就喪失藝術創作的本質,作品是需要被欣賞、感受,因此重點不是觀者一定要了解藝術作品真正的內涵,而是讓他們從中發問並聯想到自身經驗來解讀,或許無法以口述方式轉達給他人,但離開時卻保有作品造成的感受,默默地埋進個人的記憶裏頭。舉曾先生《有誰聽見了? (Who’s Listening)》作品的一個片段,在曾先生還沒講解此作品的概念時,我看著小朋友臉上被潑灑白色優酪乳,而背景音樂帶有低啜的聲音,看著小朋友臉上純真的表情,我認為這是帶著某種色情的隱喻,但是之後曾先生卻說這段錄像是他本身經驗的再現,因為一次在捷運上遇到嬉鬧的小朋友們,有種很想賞巴掌給那些小朋友,然後腦中突然浮現一個小男生一直打一直打的畫面,之後為了拍片則以優酪乳取代巴掌,另外也提醒自己在未來遇到任何事情都要以微笑去面對,從這就能知道,由於每個人的經驗不同,對於作品的解讀也有所不同,但我覺得好的藝術作品就是能讓人去反思。
[延伸閱讀]
記得有一次去北美館參觀《越酷東京》,那次展出許多日本藝術家的作品,包括村上隆、奈良美智還有草間彌生,那次看展有幾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草間彌生所創造出的無窮無盡的圓點,再加上鮮豔的配色,讓人感到莫名的焦躁,之後才知道那些圓點其實是小時候所看到的幻覺影像,那種深受困擾的情緒能從作品出看出;還有一部影片,是藝術家島袋道浩帶著章魚旅行的紀錄影片,雖然有點忘了裡頭詳細的劇情也不太懂為什麼要這麼做,但這種帶著章魚同行的舉動我是第一次看到,也領悟天下無奇不有的道理。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210張宇晴
[個人心得]
現下在設計與藝術之間的疆界越發模糊不清,相關的討論也從過往至今不斷持續著,創作成為共通的媒介。曾御欽先生分享創作的經驗與心得,藝術裡的創作必須與自我溝通,因此在藝術的領域內,創作者的身分多元而流動,創作同時也批判自我,時而分裂時而融合的人格讓許多人誤以為藝術家思維古怪,但真正的藝術創作者必須能夠照顧自己,觀察生活微小的細節,將自我融入於環境之中但不沉溺;藝術創作也必須與人溝通,必須展出,與人群互動才算完成,然目前國內創作走向不乏許多討好觀眾者,循序一種主流認可的美感,但藝術無法快速吸收,必須經過觀看凝視、感受交流才能感受到原本觀看藝術作品時應有的態度與收穫。另外,犯錯也是許多藝術家的創作動力與來源之一,生活的小失序讓創作者感受到變化與能量,成為許多靈感的來源與往下走的動力。
曾御欽先生表示,目前台灣對藝術創作的關注依然不夠,是令人失望的,但一個國家對外呈現之樣貌許多時候從藝術開始,對於一個國家的了解可透過藝術得窺一二,「國家是什麼樣子,才會成就出什麼樣子的藝術家」,藝術娛樂的成就可快速提高國家在國際中的知名度,如韓國即是一個明確的例子,台灣在政經發展之外也必須對本土的藝術發展投入關注,展現「高科技代工」與「關鍵戰略地點」以外的價值。
[延伸閱讀]
《森山大道,我的寫真全貌》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83899#serial
現下在設計與藝術之間的疆界越發模糊不清,相關的討論也從過往至今不斷持續著,創作成為共通的媒介。曾御欽先生分享創作的經驗與心得,藝術裡的創作必須與自我溝通,因此在藝術的領域內,創作者的身分多元而流動,創作同時也批判自我,時而分裂時而融合的人格讓許多人誤以為藝術家思維古怪,但真正的藝術創作者必須能夠照顧自己,觀察生活微小的細節,將自我融入於環境之中但不沉溺;藝術創作也必須與人溝通,必須展出,與人群互動才算完成,然目前國內創作走向不乏許多討好觀眾者,循序一種主流認可的美感,但藝術無法快速吸收,必須經過觀看凝視、感受交流才能感受到原本觀看藝術作品時應有的態度與收穫。另外,犯錯也是許多藝術家的創作動力與來源之一,生活的小失序讓創作者感受到變化與能量,成為許多靈感的來源與往下走的動力。
曾御欽先生表示,目前台灣對藝術創作的關注依然不夠,是令人失望的,但一個國家對外呈現之樣貌許多時候從藝術開始,對於一個國家的了解可透過藝術得窺一二,「國家是什麼樣子,才會成就出什麼樣子的藝術家」,藝術娛樂的成就可快速提高國家在國際中的知名度,如韓國即是一個明確的例子,台灣在政經發展之外也必須對本土的藝術發展投入關注,展現「高科技代工」與「關鍵戰略地點」以外的價值。
[延伸閱讀]
《森山大道,我的寫真全貌》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83899#serial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02 邱琦
[個人心得]
曾御欽先生目前從事錄像藝術創作,為台灣第二位參加德國卡賽爾文件展的藝術家,能獲邀參加五年一次的文件展,對藝術圈人士而言是極大的殊榮,不過當時並沒有獲得台灣社會的關注,對在台灣繼續從事藝術工作也沒有什麼幫助,此現象某種程度反映出一是台灣對於藝術創作的接受和重視仍有待加強,二台灣不是沒有好的藝術創作者,而是沒有被挖掘栽培。到底真正讓藝術在台灣無法好好萌芽的原因是什麼?或許可以回到藝術被觀看後,最簡單的價值是什麼?不是觀者百分之百和創作者的想法搭接一起,而是觀者透過創作者的表現,重新和自己及周圍的人事物做出感受。作品背後的想法是一座橋梁而不是終點,因此藝術創作有趣的是它能激起觀眾更多回響,私人的經驗、共同的回憶甚至時代的縮影,而這些回響才是無可取代的欣賞經驗。
曾先生後續有提到台灣的藝術創作有偏向討好觀眾的趨勢,讓人認為藝術家就是社會觀察者,總是能告訴觀眾些什麼。或許就從「藝術家總是能告訴觀眾些什麼」這件事開始改變,「自己從這些藝術創作中看到什麼」才是最重要卻最輕鬆的事情。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馬彗娟 M10110117
[個人心得]
此次演講請到的是一個藝術家-曾御欽先生,曾先生是台灣第二人參加德國卡塞爾文件展(五年一次,最大的藝術展)的藝術家,但曾先生說到在台灣對於參加過此展覽並沒有幫助太大,還是必須要自己想辦法賺錢糊口飯吃,不同於其他國家的藝術家,那些藝術家可以不用擔心後半輩子,曾先生在演講中也提到「台灣對藝術的誤解」,我覺得滿可惜的。
曾先生的作品屬於「錄像藝術」,利用具象的影像,來詮釋抽象的理想,我很喜歡「有誰聽見了」小朋友的系列作品,這是曾先生的第一個錄像作品,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段好幾個小朋友被潑優酪乳的影片,這段影片其實是要詮釋「人對任何事情都要開心的以微笑面對。」用小朋友被潑優酪乳與單純的笑容,表現出人生道理。
在演講中也有提到,做藝術的過程中必須將自己適時的「抽離現狀」,體悟周圍環境,感受當下,「享受生活、享受痛苦」,讓自己與自己對話,學會自處。而曾先生也說到「天分」,他指的天份是指創作者對於自己作品的專注度,不是只是技術性的,要有自己的想法、理念,因為一昧地只做技術性的作品,是很容易被人替代掉的,一件藝術品必須要傳達出自己的想法且深植人心的並且引發人思想。
[延伸閱讀]
西班牙錄像藝術專題展/ http://www.digitalartfestival.tw/madatac/index.html
這是去年在松山菸廠展出的錄像藝術展,底下是其中一件作品,《尼蘭二》(Niland 2),
Rocío Rodríguez & Marius Leneweit 於2011的作品。 此件作品是在描述人類適應水下生活的轉變,在水底拍攝,我覺得滿特別的。水與空氣則分別暗指人類影響氣候,並探討人類與環境共存共榮的矛盾情緒。
2013年5月14日 星期二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M10110103 游穎軒
[個人心得]
這次觀賞曾御欽先生的錄像藝術作品,想到了之前曾有機會和就讀北藝大新媒體藝術系的同學合作,當時必便強烈感受到設計與藝術之間的差別所在,相對於設計在過程中還是多少會關注於使用者、社會甚至商業考量等等,藝術創作更關乎於創作者本身的感受以及情緒表達。當時的跨領域合作中,有許多這些互動藝術的參與者後來就退出了,原因可能在於他們對藝術的本質有所堅持,我們所習慣的設計思考以及進行方式不見得適合他們,而設計和工程領域的人員也不一定能了解藝術領域的理念。當時的經驗便給了我很大的震撼,以往總覺得設計多少和藝術是有關聯的,但直到和組員聊過以後才知道,藝術並不只是帶給觀者美的感受,其實藝術創作者大多的情況是為了表達自我,並以各種方式抒發宣洩自己的感知與意念,他們也必須是很厲害的說故事者,但他們也不會刻意要讓觀者只有一種想法,每個觀者其實在接受作品的時候,也正在讓那件作品達到完整,被觀者自己詮釋與感受過的作品可以說又是另一種新的創作。
雖然設計與藝術創作如此不同,限制較多也必須考量到現實層面,但現在也不乏許多設計者以設計創作的方式來傳達自身理念,可見設計依然能在一定的範圍內,在現實與情感意念之間達到一個平衡。因此,曾先生所提出的許多激發創作的方式和反思的態度,依然能運用在我們平日的創作過程和生活中,讓我們更深入自己內在的感知與思考,提高作品的深度及意涵。
[延伸閱讀]
豪華朗機工的作品:書寫
豪華朗機工是由四位藝術家所組成的團隊,他們提出「藝術混種」的概念,將新媒體藝術應用於不同的題材,試圖整合創作元素於舞蹈、音樂、視覺、裝置、電影等跨界應用。下面這件作品用許多淡藍色燈管所組成,以數學公式驅動,並不過度強調科技的炫麗,而是以一種很柔和優雅的方式,由燈管的動態轉化成有如演奏和文字所帶來的韻律與協調。
創作解說影片
曾御欽先生演講 / M10110207
曾先生的分享對我而言非常震撼! 陷於設計的泥淖中已四年多,還不算太深,卻已開始感到厭倦,在一個資訊快速流通,所有產物、資訊、圖像越趨平面化的社會中,講求的是一目了然,所有藝術性高、講求心靈層面的產物、自然變成少數且特殊族群的象徵。而曾先生,卻能反其道而行,為了理想奮力向上爬著,即便對政策充滿不滿、對藝術界的黑暗感到不齒,他仍憑著一股熱情與執著,朝著裡想與夢想前進,努力地不斷創作,他也打破了傳統對藝術家沉浸於自身世界的迷思!曾先生認為,藝術,不只是做個人的,作品真正的完成是需要被看見,是需要與觀眾互動的;藝術家的成就象徵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與藝術水平;娛樂與藝術,是最直接且快速讓事件看見的方式,且深入所有人心。
他道出台灣許多作品,都是為了討好觀眾,但順應潮流的作品無法長久,但今日的流行,卻也可成為明日的古典,成為一記錄的象徵,何嘗不是件壞事。
{ 延伸閱讀 }
全書分成:當代電影研究、電影導讀、從實驗電影到當代藝術、導演專訪。
內容包括台灣導演蔡明亮訪談及電影分析、香港導演王家衛作品之研究、西方實驗電影、當代藝術、攝影等的歷史分析。
在聽完曾先生介紹所謂錄像藝術後,若想深入了解,可由此書中對小電影有索認識,透過台灣導演蔡明亮訪談及電影分析、香港導演王家衛作品之研究、西方實驗電影、當代藝術、攝影等的歷史分析。
小電影學: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
全書分成:當代電影研究、電影導讀、從實驗電影到當代藝術、導演專訪。
內容包括台灣導演蔡明亮訪談及電影分析、香港導演王家衛作品之研究、西方實驗電影、當代藝術、攝影等的歷史分析。
在聽完曾先生介紹所謂錄像藝術後,若想深入了解,可由此書中對小電影有索認識,透過台灣導演蔡明亮訪談及電影分析、香港導演王家衛作品之研究、西方實驗電影、當代藝術、攝影等的歷史分析。
2013年5月13日 星期一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曾瀚儀 D10110106
[個人心得]
本週的主講者為藝術家曾御欽先生,此次演講的主題為《坐在奶奶的屍體旁》,我對於此次的演講內容頗有共鳴與收獲,因為一直以來個人對於錄像藝術方面的作品很有興趣。曾先生從曾經代表臺灣參加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經驗談起,此為五年一次的展覽,目前為國際最大的藝術展,但在展覽期間和展後卻被台灣藝術圈所忽略與漠視,讓他深深覺得台灣政府對於藝術家的支持與補助,相較於國外是天差地別的,也因此在國內的藝術家生存也格外的辛苦和孤獨。其中我很認同曾先生提到的藝術家的成就,不是個人的成就,而是國家的成就,因為惟有國家的經濟條件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人民有一定的藝術水平、思想深度時,才有條件與資格去發展文創的領域。而且藝術可以深入人心,娛樂、藝術深入全世界人的眼中,可以行銷國家的形象,在不知不覺中加分許多,南韓的騎馬舞就是近期的一個成功案例。因此台灣的政府如果不推,台灣的藝術家就永遠走不出去!
在演溝中,曾先生有播放一段他早期的錄像作品,是不同的孩子們單獨的面對鏡頭,突然被潑優酪乳的反應,他將不同的片段接續剪接在一起,形成一部有趣的錄像作品。這是他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小孩子在孩童階段都是逆來順受的接受所有的事情.就算不開心的事也要微笑去面對。像如此個人、自我的作品需要被人看見,創作者需要與觀眾對談與溝通後才算是完成一部作品,放映發表並不是完成,而是要讓作品被看見並對談的狀態才是最終的完成。
[提問與答覆之一]
Q:您有談到與觀眾對話後才是完成一部作品,想請問您如何用具體的影像來講述您抽象的想法,如何讓觀於了解到您對作品想要表達的概念?
A:現在台灣的藝術狀態有種「討好觀眾」的現象,就是讓要觀眾在在展覽或影展期間得到些東西,但是實際上我覺得觀眾並不需要為了得到某種主題或結論而去看創作或展覽,觀眾可以在凝視作品的態度中體認生活、沈靜下來,作品是感受性、情緒性的,而不是一種理論或思想,是端你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才夠得到些共鳴,所以不需要特地去闡述創作者的想法。但有些時後,我可以用演講或展覽這種方式去面對人群,去講述我作品的概念。
[提問與答覆之二]
Q:由於現在的科技發達,人每天接受到太多不同的資訊,來不及消化與挑選對自己有用的訊息,所以很多時後學生往往呈現「沒有想法」的作品,請問您如何教授您的學生要有想法來創作?
A:我小組的學生在沒有靈感時,我都會叫他們去路上單獨走走,可能一個小時或一個下午,學習與自己獨處,因為唯有如此才會沉靜下來,這時後就會有很多想法會產生,一些與個人生活體驗的思考。千萬不要二個人以上一起想idea,因為這樣往往最後都會集體偷懶或集體去玩,我稱這為「共謀的墮落」。
[延伸閱讀]
20位台灣錄像藝術家正集體參展目前在紐約舉行的cutlog NY藝術博覽會暨亞洲錄像藝術影展,這是近期台灣當代藝術家在紐約所舉行最具規模的聯展,其中藝術家包括此次的演講者曾御欽先生。
http://www.cutlogny.org/en/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D10110103 陳俊中
一值懷疑複雜的人生是否為創作的原動力。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創作的高峰,以及出現千古絕唱的作品往往是在不得志或被貶官至遠方的時期,在對現實不滿足的同時,將內心的澎湃洶湧化為創作。曾先生出身於軍人與老師的家庭中,可以想像生活中充滿著規矩、規矩、規矩,但緊縮的彈簧最後是否反彈的更高?這點從曾先生提到其姊後來開設酒吧,從輕鬆的口吻中可能也略有同感。後來求學過程從轉換科系到受到同學排擠,讓人不免連想是藝術家性格造成複雜的人生,還是複雜的人生造就了藝術家性格,是想,古之蘇東坡如果狗腿一點、圓滑一點、事故一點也許也不至被多次貶官至遙遠的海南島,今之曾先生也許也不會在獲得至高榮耀同時卻無人報導。是不是藝術家都有一點自傲、有一點憤世嫉俗、在主觀與客觀上都對大眾有點距離?最後曾先生提到他的原點是“坐在奶奶的屍體旁邊”,在守靈的同時,從書中與環境某種奇妙呼應而得到啟發,但我認為那次機會應該算是一個重要觸發,從真實的感官體驗裡把曾先生心中某個特質給強化,強到無法壓抑那種洶湧的黑暗悸動,只好透過藝術創作來宣洩。就這一下子,轉身成了藝術家。
觀看的第一個作品是對小朋友噴優酪乳,也是最喜歡的作品(雖然才看了幾個作品),個人覺得最有趣的部分是被噴到後所引發的真實內在反應,不管事前是懼怕、無奈、嬉戲,或故作鎮定,事後的喜怒哀樂都是最純真最沒有心機的表現,就像是藝術一般純粹。噴,只是刻意讓心靈建立起武裝,噴完也就是鬆懈的一刻最精采,想笑、想逃、想哭都很純粹。後續幾個錄像,包含親親、貼標籤、青少年等也都頗具涵義,值得深入思考。
[問題提問]
問:前幾個錄像都是用兒童做主角,是否是因為對兒童某些特質具有藝術層次的想法?
答:其實以兒童為主角的錄像是只有早期的作品,後來因為一些問題就沒有繼續了,最近的作品都是一青少年為主。過程中對付兒童其實還好,最麻煩的是與家長的溝通,過去曾經想要找幼稚園合作拍攝錄像,整個台北都沒有一家願意,最後在雲林才找到一家同意試試看。小朋友主要是比較簡單,想像跟拍出來的東西不會差太多。
[延伸閱讀]
錄像藝術對我們一般人來說,不像畫作、雕像藝術那樣熟悉,是近代因攝影技術與器材發展而產生的新興藝術領域,甚至到近代電腦數位影像技術的導入,讓錄像藝術來到更豐富與多元的創作階段,就像是連續的超現實畫作。而部分錄像則與感測技術結合,讓錄像能夠與觀看者產收互動,讓藝術不再只是獨白,而更增添了共創的概念,真正讓藝術“感染”到一般觀眾。要徹底了解錄像藝術的前世今生,還是要透過完整的書籍來介紹,例如:錄像藝術啟示錄。
觀看的第一個作品是對小朋友噴優酪乳,也是最喜歡的作品(雖然才看了幾個作品),個人覺得最有趣的部分是被噴到後所引發的真實內在反應,不管事前是懼怕、無奈、嬉戲,或故作鎮定,事後的喜怒哀樂都是最純真最沒有心機的表現,就像是藝術一般純粹。噴,只是刻意讓心靈建立起武裝,噴完也就是鬆懈的一刻最精采,想笑、想逃、想哭都很純粹。後續幾個錄像,包含親親、貼標籤、青少年等也都頗具涵義,值得深入思考。
[問題提問]
問:前幾個錄像都是用兒童做主角,是否是因為對兒童某些特質具有藝術層次的想法?
答:其實以兒童為主角的錄像是只有早期的作品,後來因為一些問題就沒有繼續了,最近的作品都是一青少年為主。過程中對付兒童其實還好,最麻煩的是與家長的溝通,過去曾經想要找幼稚園合作拍攝錄像,整個台北都沒有一家願意,最後在雲林才找到一家同意試試看。小朋友主要是比較簡單,想像跟拍出來的東西不會差太多。
[延伸閱讀]
錄像藝術對我們一般人來說,不像畫作、雕像藝術那樣熟悉,是近代因攝影技術與器材發展而產生的新興藝術領域,甚至到近代電腦數位影像技術的導入,讓錄像藝術來到更豐富與多元的創作階段,就像是連續的超現實畫作。而部分錄像則與感測技術結合,讓錄像能夠與觀看者產收互動,讓藝術不再只是獨白,而更增添了共創的概念,真正讓藝術“感染”到一般觀眾。要徹底了解錄像藝術的前世今生,還是要透過完整的書籍來介紹,例如:錄像藝術啟示錄。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陳美伶 D10010101
[個人心得]
[Q&A]
[延伸閱讀]
很難得聽到從藝術創作者觀點來談他們的創意發展過程,從曾先生的分享中,可以明顯地區分設計與藝術在本質上的不同,藝術是一種對話,創作者從自己人生經驗中的萃取然後用盡力氣琢磨後拋出來,創作就結束了,藝術的出發以點不是解決了什麼問題,而是一個發問的過程,或是呈現一種狀態,以一種純粹的方式來展現,純粹到不需語言,不需要文字,經由創作展現的當下,與觀眾產生心靈狀態的撞擊或交流,創作也在那一刻被完成。
現在上演中的新北市電影節宣傳手冊中,引用了社會主義先驅Jean Leon Jaures的名言「勇氣是了解、定義、深耕、建立自己的人生,並與社會和諧共存。」某部程度而言,這也反映出創作者的心理狀態,透過創作,整理了屬於自己私密的過往或不堪的回憶,並且透過創作的過程來達成與自己的和好,與社會的和好,透過創作建立起自己與社會的連結。
[Q&A]
問:請問您的影像中,運用了很多小孩與青少年,作為拍攝的主角,尤其是小孩你怎麼取得父母的拍攝同意?
答:這部分真的是經過很多的學習。通常對小孩,我會很誠實地跟她說明我拍攝的動機,很有趣小朋友即使聽不懂,他們也會很認真地聽完,例如說:我想要拍「人生的無奈」,他們就會用他們的方式很努力地去想像「人生的無奈」是什麼;但對父母就不較不會去說明太多我拍攝的動機,比較是去說拍攝的過程,讓父母放心,通常拍小孩我會邀請父母的其中一方在場,因為這樣他們比較可以放心,我也才有人證,尤其在紐約拍攝的時候,美國的父母對這方面非常敏感,尤其我要拍小朋友在櫃子裡或床底下的樣子,我在拍背後是一群父母盯著你(笑)。青少年比較簡單,因為拍攝的都是我的學生,他們理解我在幹嘛或是知道我在幹嘛,所以會比較容易,但這中間還是有技巧的,像是我拍如同轟趴後的迷醉場景,就是帶滿滿的酒,先讓他們喝,一直喝,然後再拍。
[延伸閱讀]
第十三屆文件展策展人的公開信,闡述測展理念與精神。相當值得一看,摘錄一段
""人們取得資訊的速度越來越快,對資訊的需求隨之增加─因而使得我們沉迷於盡可能將我們過去與現在的生活掃描存檔。在數位時代,「過去」(the past)作為一個潛在的、可對歷史足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縈繞在我們心頭,而記憶(與隨之而來的主體性)便可能從這種過去當中產生。"由此可見策展人精準的眼光,與有遠見的視野,由此可知卡塞爾文件展為何可以被稱為世界一流的藝術展,它所代表的指標性地位。
對第十三屆文件展的精選介紹。本屆策展人為卡洛琳‧克里斯多夫-巴卡爾吉夫 (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是繼1997年第10屆策展人凱薩琳‧大衛(Catherine David)之後,第二位女性策展人,更是第一位美國策展人。最有意思的是,克里斯多夫-巴卡爾吉夫刻意邀請來自文學、哲學、人類學、經濟、政治、科學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參展,試圖激發藝術的更多可能。
文件展如何參觀?從哪看起?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 陳柏英 M10110301
[個人心得]
藝術,一直是比較抽象的名詞。猶如設計常常出現不一定美觀卻功能健全的作品,藝術事實上並沒有人規定藝術就是要「美」,在某種程度上僅代表了一種意念的傳達,甚至不用向太多人說明道理何在。
自己的故事就是最好的素材,因為最懂得。我們在回憶裡找的體會其實就是每個藝術的機會,以各種方式各種形式創造出來。有些藝術家懂得在意「被瞭解」這件事情,就會調整自己的創作,讓作品自己向觀眾說出故事(營造一種氣氛、點出簡單的聯想、類似的人生經驗等等),我認為可以和民眾溝通、精神交流的作品才是比較成熟的藝術。
像曾先生的家庭背景和台灣這個國家,雖然沒有辦法給藝術家最適合發展的環境,但我覺得有些人事物也是在逆境中成長,才能更加茁壯。所以在珍惜我們擁有的同時,其實也可以試著珍惜我們沒有擁有的。
[提問與答覆]
無
[延伸閱讀]
書籍
PANTONE色彩聖經:預見下一波藝術、設計、時尚的色彩狂潮
PANTONE: The 20th Century in Color
莉雅翠絲.艾斯曼、齊斯.雷科、PANTONE公司 著
Leatrice Eiseman、Keith Recker 原著
莊靖 譯
漫遊者文化 2011年09月06日 出版
網站
藝術名言
影片
What is Art?
2013年5月11日 星期六
曾御欽先生演講心得/ M10110122 李雅涵
[個人心得]
在引介本次主講人中提到,藝術領域的感性成分比設計領域多,在觀看曾御欽先生所播放的第一部錄像作品《有誰聽見了》時,對這句話開始有所體會。一開始時會想要以理性去思考這部作品到底想傳達什麼?隨著畫面的流動與細微的聲響變幻,開始失去執著於理解這部作品的意念,轉而讓視覺沈浸在畫面當中。因為不是藝術背景,像是以一個一般觀眾的角色去欣賞這部作品,在曾御欽先生解說創作理念後,才比較能理解其作品意義。就如曾先生所說,有些藝術創作多是反應藝術家的心理狀態、意念,作品與一般觀者之間的聯結在於,透過觀看與本身經驗產生共鳴,也許是內化成一種無法言喻的東西留在身體內。透過曾御欽先生藝術創作的過程,反思處在設計領域的自身,傳達自己與作品之間的契合點是不謀而合之處。即便設計是有對象性,有較多現實層面限制與考量,我們依然要將這些限制考量內化轉成自己的理念部分,透過設計去表現想法,也許更能傳遞出設計的情感。
[延伸閱讀]
裝置藝術的視覺幻象:Georges Rousse
Georges Rousse是為善於將攝影與裝置藝術做結合的藝術家,製造出驚奇的視覺效果。
在引介本次主講人中提到,藝術領域的感性成分比設計領域多,在觀看曾御欽先生所播放的第一部錄像作品《有誰聽見了》時,對這句話開始有所體會。一開始時會想要以理性去思考這部作品到底想傳達什麼?隨著畫面的流動與細微的聲響變幻,開始失去執著於理解這部作品的意念,轉而讓視覺沈浸在畫面當中。因為不是藝術背景,像是以一個一般觀眾的角色去欣賞這部作品,在曾御欽先生解說創作理念後,才比較能理解其作品意義。就如曾先生所說,有些藝術創作多是反應藝術家的心理狀態、意念,作品與一般觀者之間的聯結在於,透過觀看與本身經驗產生共鳴,也許是內化成一種無法言喻的東西留在身體內。透過曾御欽先生藝術創作的過程,反思處在設計領域的自身,傳達自己與作品之間的契合點是不謀而合之處。即便設計是有對象性,有較多現實層面限制與考量,我們依然要將這些限制考量內化轉成自己的理念部分,透過設計去表現想法,也許更能傳遞出設計的情感。
[延伸閱讀]
裝置藝術的視覺幻象:Georges Rousse
Georges Rousse是為善於將攝影與裝置藝術做結合的藝術家,製造出驚奇的視覺效果。
訂閱:
文章 (Atom)